从东营到胜利机场:关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37:41

 

颓不流   
 
  
    前段时间与公孙兄谈到小说叙事的视角、时限以及情节等问题,对我很有益。

    与公孙兄合作写一篇小说的计划看来却只能暂时搁浅了,因为我们产生了一点分歧:他从更实用的角度出发,要求小说必须要有生动的情节,必须要在叙事上下大工夫,要特别注意经验和故事的重要性,而我仍然停留在主题至上的层面上,认为情节的重要性完全由主题表达的需要程度来决定,在此前提下,我也会竭力关注小说结构、节奏、情节、人物等等因素的实际作用。

    我提议与公孙兄合写一篇小说的本意,是通过互相牵制和影响的写作来试探各自在被限制的环境下所能达到的最大表现力。而公孙兄的态度比我认真得多,他更是从严肃地创作角度来构思和描画小说框架的。我的目的是做一个试验,而他的目标是写一篇佳作。这就要求我重新思考合写的动因和步骤,以及决定之后该如何去实行。

    之前与大唐两次,以及与大唐、独自、Fly、萧寒、假牙的那次合写练习虽然都因种种原因没有完美结束,但是整个过程却令人愉快。与大唐写《左+下》和《延展的无限性平方》让我能将“不确定性”这个想法付诸笔下,思考和联想带来很大的乐趣。而那个难产了的《六角形故事》更是让我体会到联系的神奇特性,以及人们扯淡的能力是多么强大。

    废话这么多,突然想起我是想说小说情节发展的逻辑问题,好在这也不是一篇严肃的议论,现在回到标题吧:

    大多数情况下,小说的进程是依赖于情节推动的,至少是直接依赖。那么,情节本身的进程又依赖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两种内在逻辑在此问题上起作用,一是天然逻辑,如因果关系、时序、空间联系、人物线索等等;二是自设逻辑,指作者根据表达需要自行设定的一套关联性,如象征事物、人为的情节分岔、人物心理、以及一些作者有意穿插的细节和线索等。前一种情况比如故事会里的多数文章,后一种情况比如大多数侦探小说(作者的精心布局和有意设套)。

    如果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那么,可以推导出这么两种处于极端状态的小说:第一,无可挑剔、毫无意外的符合现实、经验和常理的小说;第二,晦涩难懂、离奇怪异的小说。第一种小说是天然逻辑造就的,而不是作者创作的,它给人的感觉是平庸无聊,无关痛痒,作者关于这样的小说的意义仅仅在于拾取了现实中的一件事并呆板地记录下来,要么无主题性,要么主题暗淡到看不见的程度,是现实自己书写自己,作者成了用于书写的笔。第二种小说建立在作者自己设立的逻辑基础之上,无视或忽略客观和经验,不在乎事实和真相,甚至置文体于不顾,旁人解读“小说本身”已不可能(但可能解读作者),小说的个体意义全部退缩到作者里面。

    卡夫卡在表象上类似于第二种,但是他的小说终于是可以解读的——只要找到并接受他所创造的叙述逻辑,理解就不成问题。再比如昆德拉,只有在了解了他的作品的结构艺术和所具有的音乐性,以及贯穿始终的主题一致性,理解他的小说的深刻含义才成为可能,否则不是误读就是无法读(当然昆德拉小说的其他关键性远不止这几个)。

    最理想的小说写作状态,是作者在忠于必要的天然逻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融入新的自设逻辑,以使小说能超越其本来就是的东西,而产生独立的个性,成为具有作者自我风格的作品。这要求作者具有丰富的阅历、深刻的理解力以及很会扯淡的能力。最关键的一点是,自设逻辑自身必须是系统而自洽的,必须是可以解读的,自身矛盾和混乱的逻辑只能败坏整体而不能成就个性。

    大多数艺术品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吧。

2007.10.11·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