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房票政策还延续吗: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转火花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09:12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一)(2009-05-10 17:29:05) 标签:杂谈

正如张悟本教授所言,“讲健康的很多,报纸上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现在兴起了食疗热,各种理论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张教授讲的中医食疗养生课,对我们不董医的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重要的一家之言。理论透彻,说服力强。例证、数据,我们无从左证,姑且听之。但他讲的是中医食疗养生理论的共性和他的经验之谈。至于个性,因人而异,他的理论与方法也只能作为重要的一家之言供参考了。以下系列文章来自独角兽提供。

————————————————————————————————

每个人都想健康地活着,大家听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健康,我想问一个问题:人的寿命最高应该有多大?最低应该有多大?有的人说:最高是150岁,最低120岁。其实不对,人的生长周期是20—25年,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那么,人的寿命最低应该是100岁,最高应该是175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岁老人越来越多。人活百岁不是梦了。人活到百岁并不难,就看你想不想活那么大了。呵呵,在座的一些人笑了,谁不想活那么大呀,关键是怎么活?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活到百岁。健康的身体来自哪里呢?健康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四个方面,即健康的四大基石:第一,平和的心态;第二,均衡的营养;第三,适量的运动;第四,充足的睡眠。第四条通常宣传的是戒烟限酒,我把它改成了充足的睡眠。为什么呢?中医认为睡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天天失眠,少活十年”。

    健康四大基石,好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个问题:健康四大基石是有顺序的。为什么谈这一点?因为现在讲健康的很多,报纸上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因为报纸上说什么的都有,老百姓都不知道那个说法是真的,应该信哪个了。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大家在看文章之前,如果发现健康四大基石的第一条不是写的心态,而是其他方面的,顺序不对了,您就不必再阅读了,这肯定是外行写的文章,因为,中医谈养生,心态永远占第一位。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结果;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为什么有这么深的关系呢?

    从生理上看,人活着依靠五个脏器:肝、心、脾、肺、肾。举个例子,医院为死亡者开证明单,如果肝出现问题,写肝衰竭。心出现问题,写心衰竭。这五个脏器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肝”。俗话说:“气大伤身”,就是指怒伤肝,一定要记住:肝受累,全身遭殃。举个病例:病人因心梗死亡,血管堵塞,心脏停止跳动。说明血太脏,血出现问题,血又是从肝脏出来的,如果出现了心梗,说明肝没有了解毒、过滤的功效,流出的血太脏,堵住了,从而导致心梗发作。好多心梗病人,在死亡之前几乎都生过一场气,一口气没上来,就发作了。人一生气,就把肝给毁了。归根到底,人都是为了“利”而气。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 “你有良田千亩,每天不过吃二两镆”;下联是:“你有广厦万间,每天不过睡八尺床”。现代生活这么富裕,党、国家、街道、居委会对我们这么好,你活一天,党就给你一天钱,你为什么不好好活呢?生什么气呀,记住了,是您的,永远是您的,不是您的,永远都不是您的,争不来。希望大家听完课后,今后不要再生气了。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得到一个有病的身体。送大家两句话:“一天笑三笑,远离病和药;一天笑三笑,医生要上吊”。

    下面重点谈营养问题,刚才讲过,中国字是有先后顺序的,比如,均衡的营养,这是标准的写法,均衡在前,营养在后,做到了均衡,才有营养。大家在看报纸的时候,如果看到标题写着:“均衡的营养”,大家可以仔细看这篇,如果是:“平衡的营养,或者是营养平衡”等等的说法,就不用看了,这是外行写的。只有做到均衡,才能谈到营养。

    再问一个问题:“人到底应不应该得病?”好多人回答:“应该得病?”原因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

    提到吃饭,我问一下,吃饭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活着,有人说是人的欲望等。从养生讲,我告诉大家: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请问,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是不是吃出来的?既然大家能把病吃出来,为什么不能把病吃回去呢?一点也不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了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即食疗。病人来了以后,先开饮食单子,几个月以后再来复诊。如果食疗不见效,第二步:砭,即刮痧、拔罐、按摩和推拿。如果还不见效,第三步:针灸。第四步:即药酒,酒为百药之长。如果用了这四种方法,病情没有起色,第五步:用药。现在医生看病,一上来就开药,是药三分毒,你天天泡在药里,月月泡在药里,年年泡在药里,想健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西医的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曾告诫过一句话:“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咱们老祖宗也有一句话:“食疗胜药疗”。可现在全背离了。

    再问一个问题:咱们每天吃三顿饭,给哪个器官吃呢?人活着是靠五个器官提供能量,哪些能量是靠吃东西来提供的?大家都在给脑袋吃,给嘴吃,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吃。五个器官和人一样,也各有各自的喜好,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色的,脾吃黄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什么叫均?品种多才叫均呀。中医相当伟大,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病情说得非常准确。其实,就是通过看这五种颜色来判断的。举个例子,肝不好的,爱吃肉的,爱喝酒的,爱生气的,他的脸色发青发绿;心脏不好,脸色发红;脾胃不合,脸色发黄;哮喘的人脸色发白;肾衰竭的人,脸色发黑。通过观察你的脸的颜色就知道你有什么病了,这就是中医的红黄绿白黑。可当今,把红黄绿白黑宣传得走了样,绿,成了绿茶了;红,成了红葡萄酒了;黄,成了胡萝卜;白,成了燕麦片;黑,成了黑木耳了。

    举例说一下,非典时期,白萝卜卖疯了,人们吃白萝卜是为了预防非典。但好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炖熟了吃,其实,从营养学角度讲白萝卜生吃是养肺的,熟吃是润肠的。食用方法不对,等于白吃。肾吃黑色,中医有句话;“肾亏百病源”,人活着是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又依靠着气,什么气呢?是肾气。中医有一种说法:“十人九肾亏”,为什么呢?请问,有多少人平时吃饭的时候是给肾吃的?年龄越大,肾越亏,病也就越多。肝吃绿色的,绿豆。大家在夏天都爱喝绿豆汤,其实绿豆是养肝的,肝是解毒的,肝的解毒能力提高了,对身体有好处。心吃红色的,指红小豆,这两种豆,什么时候才有药用价值呢?好多人夏天煮绿豆汤喝,用来解暑,把绿豆煮的很烂,喝煮出来的汤,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说白了,这是解馋的,解不了毒。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冷水煮绿豆,当水沸腾5-6分钟绿豆还没有煮开花时,把绿豆汤倒出来,这时候的汤颜色最深,把它当水喝,才有养肝解毒去暑的作用。剩下的绿豆再加水,煮成粥喝。大家以后再喝绿豆汤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做,这才叫“药食同源”呢。为什么总是让大家吃豆呀?脾吃黄色的,黄豆;肺吃白色的,芸豆;肾吃黑色的,黑豆,不是木耳。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农村喂牲口都用黑豆,肾气足,才有劲呀!

       《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都说:“人吃五谷才丰登”可现在,老百姓都吃精米精面,还把老祖宗的话给改了——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中医养生学里有一句话:食不离豆。尤其是女同志,终身不要离开豆类,从脏器讲,有利于五脏;从营养学讲,豆类中有一种物质叫“大豆异黄酮”,这种物质可以刺激卵巢分泌。中国的养生学几千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国的营养师都来中国学习营养学,他们回国后,教导国民常喝中国的五色豆浆和八宝粥。而我们多数中国人只在腊八节时才喝八宝粥。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多吃五谷杂粮,这样才能健康。

    下面说说口味方面的问题;酸养肝,苦养心,甜养脾,辣养肺,咸养肾。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所以软化血管。如何体现均衡?酸养肝,过酸伤肝。中国是世界上的肝病大国,而中国的山西省又是肝病第一大省,因为那里人特别爱吃醋。十年前,卫生部有一个通告:威胁中国人死亡的三大疾病分别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癌症里排在第一的是肝癌。最后一位是肺癌。2007年初,卫生部通告,威胁中国人死亡的三大疾病分别是;第一位癌症,第二位是脑血管病,第三位是心血管病。癌症里又划分出来;第一位是肺癌,十年间肺癌从最后一位,上升到第一位了。这并不奇怪,目前,十家饭馆九家辣。辣养肺,但过辣伤肺。去年卫生部有一个统计报告,南方人肺癌和鼻咽癌的发病率,和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67%,后面注明了长期住在北方的南方人。为什么?大家知道,四川人,湖南人酷爱吃辣椒,因为南方潮气重,辣椒防潮,可以解辣,但如果在北方,干旱地区吃辣椒,就容易伤肺,请大家一定记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一方水土养所有人。

    肝吃脂肪,脂肪过多容易得脂肪肝,重者将导致肝硬化,進而死亡,演员傅彪的死就是一个例子。心吃维生素,得病的原因是维生素缺乏,脾吃碳水化合物(主食),肺吸氧,肾吃蛋白质,矿物质和水。下面说说蛋白质的问题,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多人为了保养身体,开始吃保健品,这非常好,但是如果不懂,瞎吃,却能吃出病来。蛋白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蛋白,一种是动物蛋白。中国人的饮食摄入以植物蛋白为主,缺少动物蛋白。所以应该补充的是动物蛋白,但好多中国人现在却在吃国外的大豆蛋白粉,试想一下,哪个国家研制的产品不是根据本国人民的膳食结构特点呢?记住:我们是中国人,体质和外国人不同,外国的保健品不一定适合中国人服用。

    下面再说说如何吃饭。很简单,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记住十个字:“颜色、口味、粗细、生熟、荤素”,即颜色搭配;口味搭配;粗细搭配;生熟搭配;荤素搭配。中央四台有一个《中华医药》栏目,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我的健康我做主,别把健康交到医生手里,”记住;医生救不了你,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中医有“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说法,可是流传至今,只剩下后半句“对症下药”了。现在,医院都根据症状治病。血压高,医生就给你开降压药。为什么血压高,他不管;血糖高,就给你开降糖药,血糖为什么高,他也不管。结果呢,并发症越来越多,这是现实。前面提到过,中国字是有顺序的,比如;“病症”,是先有病,后有症,应该先查病因,再治病症,对症下药,可现在很多医生看病却相反。

    五脏有病,有症状表现出来,如果你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调理就很好解决了。肝上有病,反应在躯干上是筋,西医叫“神经”。比如:失眠,西医开安眠药,是针对其症下药的,有几个人吃好的?没有,结果,药越吃越多。卫生部曾经统计过,凡住精神病院的人,60%——80%的人都是长期服用安眠药进去的。

    五脏六腑都是有各自的工作时间的,如:23:00—1:00即子时,是胆工作;1:00—3:00是肝工作;3:00—5:00是肺工作;5:00—7:00是大肠工作;11:00—13:00是心工作(这时犯心脏病的人很多);如果失眠,那是胆出现了问题,胆是管脑袋的,(人有多大胆,就要想呀,脑袋想呀),肝胆相照,肝火大,胆热,所以睡不好觉,失眠了。肝主筋,精神不好,所以西医叫“神经衰弱”。凡是精神系统的病,都是肝上的病。脾主肉,比如长癣,是脾有病了。肺的病反应到皮肤上,老年人得的最多,皮肤瘙痒,春秋是多发季节。因为肝火犯肺,肝火春秋最旺。只要把肝火降下来,就不会痒了。

    17:00——19:00是肾工作,肾主骨,肾亏骨关节疼。现在得骨关节病的人很多,老年人和青年人都有。年轻人以为是工作累的,老年人认为是上了岁数,骨关节疼是正常的,其实是肾亏导致的疼痛。西药治疗骨关节疼痛的药是消炎镇痛的,中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药是活血化瘀的。试想一下,消炎镇痛药口服后,由肠到胃,药劲最大,对胃刺激也最大,然后通过血液,再上行到心脏,刺激刺激心脏,再到大脑刺激刺激大脑,最后才到关节,还能有多大的药劲?能对关节有多大帮助?关节病没有治好,有多少人的胃因为吃药给吃坏了!

    五脏有病同样在五官上有反应:肝上的病反应在眼睛上,眼外伤除外,其余的眼病全是肝上得的,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眼全是肝上得的,白内障手术后看东西清楚了,但两年又复发了,什么原因?手术治疗的还是症,没有找到根本。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治疗白内障,在杯子中加入烧开的热水,倒入十几滴醋每天熏眼睛,一段时间后,白内障就会好。心上的病,反应在舌头上,舌头尖红肿瘤,有齿痕,中医叫心火,伴有心慌现象,西医叫“冠心病”。心慌即供血不足,吃药后即使心不慌,但供血不足的现象仍没有得到解决,实际上还是肝出的问题。脾上的病反应在口上,腮上长口疮是脾上的病。舌头上长口疮是心脏的病,这是两个病,两种治法,肺的病反应在鼻子上,如慢性鼻炎。肾的病反应在耳朵上,如耳鸣,应多吃黑豆。得什么病,吃什么饭,调理得好,身体健康了,根本不用吃药。

    上述总结的是中医五千年养生的精华,归根到底就是两种病,气血不平衡,再往下说一步,人就有五种病,心脏不好的才有病。

    下面从西医的角度再讲一下。西医是一个病,一个症,种类很多。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大家平常去医院看病,都是先化验血,如果血液有问题,就按照化验的结果开药,如果没有问题,医生就会问你,哪里不舒服啊?比如你告诉她你左侧疼,他就会让你拍片子,如果拍出的片子的确有问题,里面长东西了,就要做手术处理;如果片子没有问题;医生也没有办法了,就开点止疼药。让你回家吃一段时间再复诊。血在血管里循环,如果血管破了,堵了,就叫瘤,皮下血管破了,湿疹;粘膜的血管破了,堵了,叫囊肿;子宫里叫肌瘤;乳腺上叫增生;心脏里叫梗;严重的就是癌症了。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就如同把一条大河河道缩窄一半,水流就会加快,对河道的冲击力就会加大一样。但很少有人因为血压高而死亡,造成死亡排在前三名的疾病没有高血压,有句话叫高血压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容易导致心梗、脑梗和肾衰三种并发症,这三种病都是能要命的,换句话说,高血压病人的死亡,绝大多数是长期服用降压药导致药物中毒而死的。因为,降压药是扩张血管的,当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血管硬化,引发脑出血或脑梗。上海卫生部门做过统计调查,上海每12秒就有一个人因吃药而死。常吃降压药容易导致肾衰。卫生部有一个统计数字,因肾衰而做透析的人,10个人中9个半是药源性中毒引起的,其中8个病人是长期服用降压药引起的,人要是得了这个病,一两年之内不但100——200万让你花没了,命也很难保住。希望大家一定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

    有人问我,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先找一下原因。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

    首先说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于水果和蔬菜。有人说我天天吃水果和蔬菜呀,怎么还缺维生素呀?先来了解一下维生素的特性:1、维生素见水溶解;2、超过40度分解。我问一下,是不是这样做的?把买回来的蔬菜先在水中泡一段时间再做?洗蔬菜时先把皮削了,然后洗?接下来切成丝,再洗一次?三次下来维生素少了很多。烧菜时,维生素遇高温有又一次分解,试想,还有多少维生素能被人体吸收呢?维生素能不缺乏吗?

    再说一下水果。以苹果为例,一般情况人们都是这样做,先洗,再削皮,然后吃。讲一个营养常识:一个苹果中维生素的含量,等于5分硬币大小的苹果皮中维生素的含量。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元素,把精华的东西都扔了,还谈什么营养?能不得病吗?有人说;“这样做是为了把水果、蔬菜上的农药去掉”。我告诉大家,农药是脂溶性的酸性物质,家里炒菜的锅一层油,用水能把油泡干净吗?再问一下,用水能把农药泡掉吗?当然不能!只是脑袋认为干净而已。饮料中都含有防腐剂,怎么大家都喝呀?牛奶的成分也有添加剂,大家不是天天都喝吗?就连咱们吃的药里也都是化学成分,家家用的洗洁精都是化学成分,不都在天天用吗?为什么只盯着水果和蔬菜呢?

    我的父亲不大,今年86岁,家住呼家楼附近,每一或二周去香山或颐和园一次,骑车去,生命在于运动。什么叫养生?生命是养出来的,不注重一日三餐,不可能有一个好身体。希望听完课后,从今天开始,洗碗改用碱,既经济又健康。

    建议大家每天吃饭时,先生着吃一些(可生吃的)菜,能带皮吃的,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就是前面提到的生熟搭配,如果大家不想得心脑血管疾病,那么从今天起开始吃生菜,预防疾病。如果已经得病了,现在吃也不管用了。

    中医治疗、保健的原则是:清、调、补。清即清除血里的垃圾,和肝有关系,肝吃绿色的,即维生素,也就是生吃菜,柿子椒是降肝火最棒的菜。心梗如何疏通呀?有肿瘤如何办呀?生吃长条茄子。有人问,生吃茄子不是有毒吗?我告诉大家这个“毒”是怎么回事。1935年,日本阴谋侵占中国,但是由于中国人多,日本人少,怕打不过中国,就想出一个计策,它对当时东北的伪满洲国政府说:你们可以引进我们国家的长条茄子,你们国家的人饭吃不饱,茄子是絮状物,能禁饱。它有一个暗藏的杀机没有告诉咱们,那时的中国人个个骨瘦如柴,肚子里缺油水,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连抢都扛不动了,更别说打仗了。但是中国人聪明,用蒜化解了茄子吸油的问题,所以流传下来了一句话:茄子有毒不能生吃,要放蒜。烧茄子是大家最常吃的。今天听课了,以后要改吃生茄子,因为茄子吸油,常吃可以降血脂,洗干净后切丝放醋、放盐、放鸡精、放麻酱凉拌,也可切条沾酱吃。50年代时,人们吃烧茄子,因为那时生活水平低,体内没油水;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血脂高的情况十分普遍。卫生部指出:高血脂已经成为危害中国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再吃烧茄子,血脂就更高了。50年代的人吃烧茄子,21世纪的人吃生茄子吧。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专门治便秘,效果很明显。但要提醒年龄大的同志,生吃茄子时,要一点点加大量,否则胃受不了。再强调一点:前面提到柿子椒降肝火最好,但大家可以创新,柿子椒拌茄子,圆白菜拌茄子等等。如果以预防疾病为主,一周吃二次即可。

    下面说调,调,指调心、肾。肾吃黑的,心吃红的,即黑豆+红豆+山药+大枣10枚,不许超过10枚,否则上火,如果男同志有前列腺病症的,女同志有尿频尿急的,再加上栗子。煮成粥喝,非常好。原理,黑豆是补肾的,红小豆养心的,山药健脾的,大枣养血的,栗子调前列腺的。如何吃?吃饭前先吃拌生菜,然后吃熟菜,再吃鸡鸭鱼肉,主食吃粥。这才叫养生。

    我治疗所有的病都要求忌口以下三种食品:

    第一,牛奶或酸奶。中医讲牛奶是上火的,牛奶是高脂肪饮品。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人绝大多数血脂含量偏高,再天天喝牛奶,如同火上浇油,有人说晚上喝杯牛奶有助睡眠,不知道有几个人因为晚上喝牛奶睡眠好的,肝脏就怕脂肪,而且肝脏是夜里代谢,晚上喝牛奶,无疑是加重肝脏的负担,肝胆相照,胆是管大脑的,胆不舒服了,大脑怎么舒服呢,睡眠怎么会好?有人说,我不喝牛奶喝酸奶好不好?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里有句话:我现在不抽大烟了,改抽白面儿了。建议喝豆浆,豆浆在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经验证明,豆浆非常适宜中国人的体质。

    第二,辣椒。辣椒是上火的,尤其是在干燥的北方,好吃辣椒会严重伤害呼吸系统,在卫生部的疾病调查中发现,在北方的南方人肺癌、鼻咽癌的发病率较十年前增加了167%,肺癌已经成为中国癌症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在湖北、湖南、四川等潮湿的地区,吃辣椒可以排湿养生,在北方干旱地区再这么吃辣椒就会害生,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一方水土养所有人。

    第三,冰镇食物。中医反对吃冰镇食物,会产生寒闭热症,引发一系列疾病。比如夏天人体内很热时喝冷饮,老百姓讲激着了,一下子把热给闭在体内,容易诱发痛风、感冒等病。喝白酒时发热,再喝瓶冰镇啤酒是一个道理,寒闭热。夏天爱吃冰棍、冷饮的孩子绝大多数都爱感冒。有的家长让孩子这只手打点滴退烧,那只手拿冰棍吃,这是在毁孩子!

    辅助养生保健运动。中医讲的运动与大家一般讲的运动如跑步、跳舞等不一样,中医讲的运动叫运气动血。1、每天晚上热水泡脚,手背搓腰。泡脚的目的,利于气血循环,但是加上搓腰的动作很关键,其目的是刺激肾俞穴,强健肾功能,没有搓腰这个动作,出的汗都是水样的,加上搓腰这个动作出的汗是粘的,是在排油、排毒。2、空闲时,用大拇指捋双耳耳背,自上向下捋,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最后讲“补”。大家没有必要花大钱买各种维生素方面的补药,蔬菜和水果里的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只要吃法正确,可以补足人体所需的维生素。需要补的是“钙”。食疗期间女性每天不低于3000毫克,男性每天不低于4000毫克。老百姓一直认为钙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这是个错误认识,钙是促进血液循环的。人体从头到脚的一切生理活动都离不开钙。除此之外,钙还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血管软化了,血压会明显下降,所以有高血压的病人要服用足够量的钙,随着血压的下降,可以将降压药逐渐减量。

    大家想想,吃饭降血压,动作降血压,你的血压还有功夫上来吗?你们过去总是消极对待,血压上来就吃降压药,过几个小时药劲过去了,血压又上来了,又赶紧吃降压药。你得主动出击呀,想办法让它别上来才是科学呀!

    举一个病例:有一位国家机关的领导,得了高血压病,开始服用德国的降压药,一段时间后,他得了德国高血压药的并发症了,表现胃运动神经元萎缩,舌头强直,动不了了,无法说话了,吃饭舌头不能搅拌,只能靠吞咽,没办法,每天专门有救护人员时刻陪同。中国专家组给他的建议是让他去德国治疗。后来,这个领导找到我,我专门给他开了一套针对病情的食疗配方,经过不到三个月的调理,身体基本恢复正常,舌头也好了。

     还有一个病例,去年十月份,我遇到一位病人,他是天津市的一位副市长(已经离休)80岁高龄,脑梗四次发作,肺部已感染。病人年龄过高,老人住院的天津市环湖医院建议不要动手术了。家人把寿衣、吊唁通知都准备好了。他的女儿不甘心,找到我,我接了这个病人,切脉后发现,老人脏器没有问题,只是脑袋上的病,我给他开了前面讲到的食谱,每天用生茄子(打成汁),加大钙量到1万毫克,搅在一起给老人灌服。20天后老爷子可以下地走路了,现在还健康活着呢,希望大家用生活去改变生命,千万别用生命去改变生活。

    如果大家能够用三个月的时间,严格地按照上述这套食谱去做,肯定能给你一个惊喜。高血压病人一周后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测血压并做记录,当血压降下来了的时候,你就把降压药减量1/4,再过半个月,又降了,你再往下减,共分四次把降压药彻底停掉。无数人证明,这种方法非常见效。

    最后,我用一副对联总结今天的课:上联,要想身体好,先把饭吃好;下联,要想身体棒,先把钙吃上;横批,食疗先药疗。

    解释:人老血管先老,因为供血不足,血管堵塞了。少吃油,减少脂肪摄入,同时,多吃生菜,补足维生素,多吃钙。有病别老想着吃药,先吃饭,吃饭调不好再想药。不要泡在药里,关键时刻药是用来救命的,天天吃药,常年累月吃药,要命的很可能就是药。

    我送大家四句话: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食疗;最好的疗效是时间。解释:你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你家的厨房就是最好的医院;药食同源,会吃食物就是最好的药;坚持下去,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要浅尝輒止,时间是最好的疗效。

    我给大家提个建议:1、把今天的听课内容向人家传授,使家人共同健康,从而也达到了复习的作用。2、写下“不到99,谁也不能走”放在床头,时刻提醒自己正确吃饭。

    最后,我们大家齐喊:“不到99,坚决不能走”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么好,我们要好好活着!

   西医说人得病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食源性,就是吃出来的,第二个是医源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误诊的。世界卫生组织定了一个标准,允许30%的误诊率。就是10个人来瞧病,允许有3个人瞧错了,这就是医源性。举个例子:去年10月5日国庆节放假期间,我逛街看见一个献血车,我想好几年没献血了,该献血了,我去献血。一验血,验出我是A型血,我说不对呀,因为我以前献过两次血,两次化验都是B型血,这次怎么成了A型血,这绝对有错误的。又验了一遍,告诉说我就是A型血。我说,坏了。我这次没献,为什么没献呢?因为,如果这次验错了,我再献血,就会害人了。闹出了这个笑话,到目前为止我不知道我是什么血型,因为没时间去医院再去验了。这就是误诊。还有个药源性,就是吃药吃出好多病来,上节课已经讲了。

     中医说人得病也是三个原因;第一个饮食不节,就是饮食没有节制,瞎吃;第二个寝出无律,就是睡眠和出去活动没有规律,该睡觉不睡觉,该干活不干活;第三个劳逸无度,就是娱乐与劳动没有限度。你看现在的年轻人,越到晚上越不睡觉,上外头唱歌呀,吃饭呀,身体好不了。大家看见没有,中医跟西医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饮食问题。上节课我讲了,既然有能耐把病吃出来,就应该有能耐把病吃回去。威胁中国人死亡的三大疾病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先讲糖尿病,在座各位有糖尿病人吧?有,糖尿病是症,对不对?对。那么问题出来了,糖尿病是不是高血糖?是以高血糖为标准。那么我问你,你听见过有几个人是因为高血糖死的?其实都是并发症死的。好,什么并发症?心梗、脑梗、肾衰竭,还有失明,对吧?糖尿病到最后没有一个眼睛是好的,到最后全看不见了,全瞎了。还有什么,坏疽,不封口,烂了。糖尿病足,今天把这锯了,明天又把那锯了。还有骨折,糖尿病人就怕摔倒,摔哪儿哪儿骨折,躺在床上动不了,对吧!是不是就是这些并发症?他本来只是糖尿病,血糖高,为什么又得了这六种病?本来是一个病,怎么又得了并发症,怎么得的?吃出来的。吃什么吃出来的?就是吃降糖药吃出来的,药物中毒,吃药吃的啊!为什么?简单一句话,绝大多数糖尿病人都是死在低血糖上。他本来是高血糖啊,为什么又低血糖了呀!谁有这个作用?只有药有这作用!为什么?比如说今天你量血糖去了,血糖是8,医生怎么办?得了糖尿病,该吃药啊,给你先开一片降糖药,让你先回去吃,明天过来再验。今天吃了一片,明天又去验了,血糖还是8,怎么办,改成了2片。第三天又验去了,血糖还是8,怎么办?改成3片了。再验啊,比如还是8,就改药或加别的药了。如果血糖是6了,行了,以后每天吃3片啊!是不是这么回事?毁就毁在这里啦。比如你今天吃一个馒头,一斤菜,走了一百步,你的血糖是8,你不可能天天拿秤量着吃,不可能拿尺子量着走步吧!那么明天你吃半个馒头,半斤菜,走了一千步,你的血糖还是8吗?完全有可能不是8 了吧,可能是6了吧,可是你吃药呢,还是按8吃的,这个药进到体内,它不会和你和平相处的,它得完成它的工作。好,这个药吃进去了,第一个工作是分解你今天吃进来的糖。那么剩下的一部分药干吗去了,因为你没吃那么多啊,还剩下的一部分药,就去分解体内储存的糖了!它得完成它的工作呀,哪个脏器储存糖呢?是不是肝啊。糖尿病药说明上是不是写着一句话:肝功能不全者慎用、禁用。说明这个药是毁肝的。他怎么不说胃不好别吃啊,怎么不说脑袋不好别吃啊,为什么说肝不好别吃啊,说明这药毁肝。问题出来了,你今天药多一点,明天又多一点,是不是早晚有一天把你的肝给毁了啊!举个例子,跟咱家存折似的,不多,我一天就取一毛钱,可是我天天取,只取不存,是不是早晚有一天会把钱取完了啊?这药不也是这个概念吗。你天天多吃一点,每天不见得有反应,可是时间长了呢,早晚有一天把肝给毁了。肝毁了以后反应在五官上是哪里呢?是眼睛吧?糖尿病人有几个眼睛是好的。中医和西医都认为肝脾是代谢器官,管代谢的。但是西医认为肝是肝,脾是脾,两者没关系。从中医的角度看,肝脾相连,你老吃药,慢慢地肝就毁了。肝毁了脾也就坏了。肝脾相连吗。脾坏了反应在身体躯干的哪个部位啊?肉吧?糖尿病最后伤口都不封口,肉坏了呀。要不然就是脚黑了,血循环不畅,今天把这锯了,明天把那锯了。我在二十多年行医过程中,就治疗了两个这样的病人。这种病人比较少,我接触过两个,都要锯腿了,我说你先别动锯,你给我几个月的时间,我给你调一下,如果治不好,你无非是多锯点了。几个月后,都给调好了,都没有锯腿。为什么,我调的是脾。脾主肉呀,最近接了第三个,又要锯腿,我没让锯,又给调过来了。这三个病例,全是腿黑了,我调了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颜色跟正常人一样了,底下跟上头一样了。又恢复过来了。啊,坏疽,看见了吧。再来看,中医讲肝肾同源,肝不好,肾就不好。西医不这么认为,西医认为肝是肝,肾是肾,老吃药是不是把肝给毁了,肾是不是也出现问题了?肾有毛病了,反应在哪儿啊?骨头,糖尿病人最后是不是怕摔跟头啊,摔哪儿,哪儿骨折,折了就躺在床上动不了了,一着急,一上火,别的病也都出来了,去世了。

    再说说另外三个病:心梗、脑梗、肾衰竭。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人心梗、脑梗、躺在床上了,完了,赶紧打120。120来了,一看这人的脸色,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颜色正常,这就叫脑梗。如果人憋的特别紫、胀,并伴有大量出汗,这就是心梗。一看这脸,就知道是哪儿的病了。再查看病历,啊,过去有糖尿病,就写了,糖尿病并发症,脑梗、或心梗,死亡通知单就出来了。但是,他为什么心梗、脑梗啊?正常人在马路上走,有倒下去的吗?除非是拌跟头了,对吧?或者,在那坐着,一起来,没站好倒的,对吧?这是正常人,什么人在马路上走着走着会突然间倒下去呢,或者坐着站起来时突然倒下呢,什么人有这种情况?是低血糖的人。正走着,低血糖,脑袋没氧了,瞬间空白,脑袋一空白,人不就倒下了?一倒下,体位突然一变,血压是不是增大啊?血压一下增大,血管不就崩了吗,脑梗或心梗了嘛。低血糖的人走着走着,才倒下去,那么糖尿病人他为什么低血糖了?是药起了作用了,药使劲了。是不是好多糖尿病人都这样,走着走着倒下了,突然间要晕啊,这不就是典型的低血糖了吗。突然间倒下了,赶紧吃块糖,就缓解过来吧?说明什么?不就低血糖了吗。你本来是高血糖,又为什么是低血糖啊,只有吃药有这作用啊,是不是?肾衰竭就更不用说了,典型的吃药吃的嘛!看见这些并发症了没有?怎么得的,吃药吃的。不吃药也不成,不吃药血糖高嘛。怎么办?把血糖调过来不就不用吃药了吗,你得调啊。这跟血压似的,你不吃降压药也不成啊,脑袋血压高,也崩了,把血压调下来,你不就不用吃药了吗。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哪儿的病啊?是胰腺上的病,是胰腺分泌的问题,是内分泌的问题。中医认为管糖尿病是肝、脾、肾,是三个脏器上的病,绝大多数糖尿病都是这三个脏器上的病。什么症状啊:三多一少。三多:第一个是不是喝的多啊,人为什么喝的多啊,是不是老口干舌燥才喝的多啊,中医叫肝火大,,他肝火大才喝得多,老口干舌燥啊,尤其夜里头,1点到3点,老是口干舌燥,老得喝啊,口渴啊,上火了,口才渴;第二个是吃的多。糖尿病人有一个特点,大便次数多,正常人的饮食应该是6到8个小时才消化完,才开始往外走,可是糖尿病人的大便不是这样。什么样啊?吃完饭没一会就得上厕所,就得排出去,看似吃了不少,没吸收,就排出去了,等于白吃。他是不是还得饿啊,又得吃。吃得多,拉得更多啊。哎,吃的多,喝的多,这尿能少吗,尿肯定少不了,第三个就是尿的多。一少是体重减少。为什么体重减少啊?如同直肠子,这吃着,那儿拉着,等于白吃,再一活动可不就瘦下去了。中医不管这个病叫糖尿病,叫三焦不畅,堵了。三焦是中医特有的脏器观。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肝脾,下焦是肾。肝脾肾病,上下不通,叫三焦不畅,再具体一点,中医叫糖尿病为上热下寒症。什么现象呢,上边全是火症,上火。底下拉屎拉尿,受寒的人才拉的多嘛,所以叫上热下寒症。这个病难以用药治疗,为什么?中药不是补就是泻,你说这个病是该补,还是该泻?补,补不了,泻,泻不了。补,你上头火更大了。泻,你底下拉的更多了。无药可治。那有什么办法呢?只有食疗可以治。可是现在不是这样做的,都是在吃药。

     治疗保健的原则是:清、调、补。清什么,是不是降肝火啊。火症啊,泻火;调脏器,调寒,把大便治住啊,别一天拉那么多次啊,那等于吃了白吃啊。先调寒。拉的多,中医叫脾胃不和,脾受寒,拉的次数才多,并且大便不成型,先调脾。怎么调?用黄芪,黄芪是健脾驱寒的呀!提中焦气的啊!每天从十片开始,多大片?就小拇指指甲盖这么大片,看好了,就这么大片。选用的黄芪无论生黄芪,炙黄芪都成。从10片开始起步喝,怎么喝,每天喝水时,把黄芪泡里边,就喝这水。喝一周以后,没觉得上火,改成15片,再喝一周,没上火,改成20片,一点一点加量,喝到20片就可以了,不要再加量了。先调这个,从我多年治病的经验看,一个月左右,大便就成型了。每天一到两次啊,买5块钱的就够了,不要买多了,5块钱足够了。调完这步以后。寒症给箍住了,开始清热,那么清热吃什么呢,上节课给大家讲了,肝,吃柿子椒,该降肝火了,还吃什么?茄子,长条茄子。

    糖尿病人为什么要吃茄子?糖尿病是怎么得的,过去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吃糖得的,现在发现错了,糖尿病不是吃糖得的,糖尿病是脂肪代谢过剩了,反应在血糖上面了,所以要想调好糖尿病,要调血脂,别老盯着血糖,你要老盯着血糖,永远治不好糖尿病,盯着血脂去。糖尿病人血糖、血脂都高。这里头有个误区,有人说,我就血糖高,我血脂不高。这是错误的认识,为什么呢?血脂的标准是0到1.7,这是一个标准,很多人说我的血脂不高,因为没有超过这个标准,比如说你的血脂是1.5,没超过这个限度,不高啊。但是你别忘了,这个血脂的标准是几万人测出来共性的,它还有个体差异呢,你的血脂比如说1是最棒的,1.5对你来说可就算高了,你的血脂对照标准是不高的,对照你个人来说却是高的啊,这是个体的差异啊。你想想,你血脂不高为什么血糖高啊,好多临床大夫就在这儿走入误区,认为血脂不高,错了。要记住,你的血糖高,你的血脂低不了,记住这个就行了。从人体解剖来看,这是咱们的食道,这是胃,这是肠,这边是胰腺,这边是肝。这是胰腺,这是肠吸收营养的地方。这是胃垒,胰腺中间装着胰腺液,中间有一条肉叫胰岛。打个比方,就跟大海似的,中间有个石头不叫岛吗?旁边全是水啊。胰腺、胰腺液中间有一条肉叫胰岛。它是干吗用的?它分解各式各样的酶。酶是干吗的啊?当吃的食物在胃里消化完了进入肠子的时候,这个酶出来,把食物分解了,转换成人可以吸收的营养,肠,把它吸收上来了,剩下的垃圾排出去。举个例子,比如咱们喝酒,这儿一喝酒,酒下来了。酒一通过胃,胃垒通知大脑,哎,这人喝酒了,大脑又通知胰岛,这人喝酒了啊。于是,这胰岛就把酒精分解酶释放出来了。酒遇到分解酶,被分解了。一部分转换成热量,人出汗了,剩下一部分转换成尿排出去了。又喝了一瓶,挺美,可是问题出来了,酒喝下来,胃垒通知大脑,这个人喝酒了,大脑通知胰岛酒过来了,但是胰岛说我没有酒精分解酶了,酒过来了,这个酶没有过去,肠,不管这一套啊,你没有分解我也得吸上来啊。于是就把酒给吸上来送到血液里去了,一转圈酒就跑到脑袋上来了,这人就喝醉了,明白了吧?

    问题就出在这里。咱们吃的食物里面有脂肪,它不是在这里代谢吸收的,它是在哪儿代谢的啊?脂肪下来以后到肠子里面,脂肪吸收完被送入肝脏,在肝脏里面代谢吸收。所以,脂肪肝,这个病就出来了。比如,这肝一天能代谢10克脂肪,你一天却吃了20克脂肪,好吃呀,香呀,脂肪在这代谢不了啊,多余的脂肪跑到哪儿去了啊?进入胰腺了,把胰腺给破坏了。胰腺液应该是黄色透明的液体,可是糖尿病人的胰腺液呢,都是乳白色的胶状液体,就跟牛奶似地,把胰腺液污染了,把胰岛给包住了。胰腺不好的人为什么不敢吃油炸的,吃点油炸的就犯病啊,原因就在这儿。胰岛分解出酶来通过胰腺液进入肠道,胰腺液太脏了,混乱了,把胰岛给包裹住了,这个分解酶再出来就过不来了。举个例子,比如游泳,在游泳池的水里游泳没有问题吧,咱们把游泳池和成泥,你还能游得动吗?肯定游不动了,对吧?所以胰岛分泌异常就是糖尿病啊!为什么啊,胰腺液太脏了,把胰岛给包住了,分解酶过不来了。这个过程说明什么问题呢?脂肪代谢的病反应在血糖上了,要治好、调好糖尿病不难了吧?把这儿弄干净了,使胰岛分泌正常了,对不对?是不是要把油清干净啊?茄子是干吗的?是吸油的,是降血脂的,作用就在这儿了。茄子是降血脂的,我提醒你,要想降血糖,你要盯着血脂。血脂下降得越快,血糖下降得越快,别老盯着血糖了。剩下的问题是吃什么?黑豆加山药。食疗方子出来了,先吃茄子,接下吃熟菜,再吃鸡鸭鱼肉,主食尽量多吃黑豆山药粥,喝水也喝这个,这就齐了,全安排出来了。

    咱们再回想一下,现在很多糖尿病人,西医怎么治疗的?饮食控制疗法。怎么控制啊?一天顶多让你吃二两对吧?你想想,本来你就天天饿得难受,一天再让你少吃点,你说怎么能好呢?你不低血糖谁低血糖啊!本来就饿的难受,再一天只吃一点点,天天看着饭着急,饿啊!馋啊!就是不让吃,你说这人怎么能好,饿也得饿死了。我这食谱出来了,你怎么吃啊,你照饱吃,能吃一斤不吃九两,照饱吃,你吃大米、白面,血糖肯定上去啊,它的淀粉类太多了。你多吃豆类啊!这不就好办了吗!你照饱吃,别再饿着自己了。水果呢?该吃水果就吃水果,糖尿病不是吃水果得的啊,那是吃油得的。控制住油不就完了吗?举个例子,一顿吃一大西瓜,血糖上去了,你得给点工夫让它慢慢的降下来啊,你不要吃那么多啊。你要容工夫啊。水果怎么吃?少吃多餐。这不都解决了吗!糖尿病人不敢吃这个,不敢吃那个,这火不是越来越大了吗?对啊,熬粥啊,多喝熬稠稠的,多喝点这粥。前些天报纸上登了一篇文章说糖尿病人不让喝粥,不让喝什么粥,喝大米粥血糖不就上去了吗,喝豆粥血糖不就下来了吗?作者就是不说喝什么粥,结果把粥全给扔了。

    忌口,第一,牛奶,刚才讲了半天了糖尿病是什么病啊,脂肪代谢的病吗?你要喝牛奶,你的血糖怎么能下来?看,多少糖尿病人,还有血脂高的,一边吃降血脂的药,一边喝牛奶,你的血脂怎么能下来呢?喝酸奶也一样?《茶馆》里有句名言:我现在不抽大烟了,改抽白面了。一个道理啊。你要是想治好病,是不是少吃脂肪高的啊,牛奶是不是高脂肪的食物啊?一袋牛奶最少含3克脂肪,糖尿病人血脂高,是不是这脂肪要少吃啊。正常人脂肪的摄入标准是每人每天25克,您是高血脂的人,不能拿这个标准衡量了吧,是不是要15克啊?您得少吃啊,一袋牛奶就3克了,再吃点别的,血脂一下子就上去了。你把牛奶减了,别再凑数去了。少吃肉啊,馋吗。得留点空间啊,你一边吃点肉,一边再喝点奶,你的脂肪不就上去了。咱们不是因为馋嘛,不吃肉难受啊,怎么办啊,我吃点肉,不喝奶不就完了吗,我喝豆浆去,不喝奶了。再有,辣椒不要吃,冰的不许吃,每天晚上热水泡脚,泡着脚,搓着腰,我不知道大家回去试了没有,出汗是不越来越粘了吧,你别搓半个钟头,那就累了,搓一两分钟,歇会儿,再搓一两分钟。别着急,慢慢来,一出汗全是粘的,脂肪不就排出来了吗。脂肪排的越多,这病不就好的越快嘛。还有,白天没事,多捋这腿,捋哪块?这不是胫骨吗,没事多捋这两边,白天呆着也是呆着,这是脾经,这是胃经,脾胃不和吗,开脾健胃。脾胃,就是老百姓讲的长寿穴嘛,什么叫长寿穴啊?足三里。人怎么能长寿啊,能吃能喝能拉才能长寿,对不对啊!怎样才能吃能喝啊?让脾胃功能强壮啊,你不就能吃能喝了吗。

    现在好多健康教育说,吃饭要吃七八成饱,我们中医是坚决反对这句话的。为什么?人的胃好坏,靠的是胃蠕动,如果你不给它食物,它蠕动越来越差,你今年吃了七八成饱,明年呢,脏器是用进废退的啊。举个例子,聋子是不是最后都变成哑巴了?你今天少吃点,明天少吃点,你的胃越来越差啊,现在的食物很多都是催生的,营养成分都不够,你再越吃越少,靠什么活着啊!吃到什么程度?吃到你不撑为止,别盯着那七八成去,那是不对的。从养生的环节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老是饿着,怎么会有健康啊。我父亲86岁,就吃饭。咱家包的饺子,一顿最少30个。米饭,就是小碗米饭,每顿两碗,面条半斤,所以他身体才棒啊。你不吃,怎么能有健康的身体啊。他的胃好啊。可现在都宣传七八成饱,那是不对的。你想想,越来越少,靠什么活啊,能吃能喝,才能有健康啊。你没事就捋去,看你的食量涨没涨,无数的老人都正常了,你这样吃胖不了。照你那样吃肯定胖了,要按我的方法吃,没有胖的,是越来越瘦了,我这是减肥的饭,你吃这些东西能胖吗。糖尿病人喝五根汤,五根汤是什么呀,是我的“专利技术”,我研究出来的,什么呀,咱们吃菜是不是把菜根都削了啊?菜的营养哪儿来的?是根上吧。把根都扔了。营养都在根上,所以你们没事遛弯别老上公园遛去,上哪儿遛去啊,上菜市场遛去。乡下卖菜的为了卖高价,把根都削了啊,营养全都在根上呢,你早上去得早,捡了十种根就叫十根汤,你今天去晚了就捡了一种根就叫一根汤,反正根越多越好,把那根捡回来洗干净了,切开了拿凉白开一泡,泡一两小时后就喝这水,这水是干吗的?专门降血糖的,要是六、七月份你们赶紧喝,到九、十月份你们血糖就正常了。冬天太凉就不合适了。这是为降血糖的,是根就行,你自己调味去。为什么喝这个啊,大量的维生素啊,蔬菜的维生素哪儿来的,根里来的,为什么让你用凉白开,你拿开水一泡,没了,凉白开嘛,一两小时,没事就喝这水,专门降血糖的,就喝这水,别的水不喝了。

    清、调、补。最后一个,补什么?把钙补上,钙是干吗的?激活胰岛的,我不是跟你们讲了吗,你把油清干净了,把胰岛激活了,把酶出来啊,钙是激活胰岛的,它胰岛分泌多了,足了,你血糖不就慢慢下来了,明白这道理了吧。好,用多少?跟上边讲的一样,女同志3000毫克一天,男同志4000毫克一天,因为钙和锌配好了,你就不用补锌了,以钙为标准,明白这意思了吧。这种饮食出来了,不难吧!按我的方法吃,一周以后开始,每三天或四天量一下血糖,我向你承诺,一个月之内,我保证你血糖下来,血糖下来以后,就把你的降糖药减掉四分之一,分三个月,你把药减没了,用食物代替降血糖,你的并发症机率慢慢就没了,这是2型糖尿病。要打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我治的效果较慢,那得半年左右。我治了那么多糖尿病,打胰岛的是越打越少了,但只有几个人不用打了,绝大多数还在打,但是打得越来越少。吃药的好多人都不用吃药了。打胰岛的我们治的慢点,吃药的好多人都不吃了,几个月就不吃了,血糖都调过来了。

    如果要是胆摘除的,胆摘除的人95%以上都是糖尿病,肝胆是代谢脂肪的啊,不要把胆摘了。摘了,胆病是给出去了,糖尿病得了,怎么办,我也没办法了,你摘了我调哪啊,那您就只能吃药了。脏器别轻易摘,都是有用的,你摘了这个,得了那个,我调哪儿啊,糖尿病是脂肪代谢的病啊,胆是代谢脂肪的啊,你给摘了,你说我该怎么治。如果不想得糖尿病,很简单,一个礼拜吃一两次茄子不就完了嘛,别让血脂上去,糖尿病不就得不了了吗。

    接着讲另外一个杀手,癌症。癌症,西医比较专业,中医差点,大家记住,人上来没有先得癌症的,人先得的是肿瘤,完了才得的癌症,不是一上来就是癌症。举个例子,人长东西了,剌了去,人家问良性的,恶性的,要是良性的,哈哈一乐,要是恶性的,哭了。大家不要怕,西医现在可以,不要害怕它,长了给它剌下去不就完了吗。还有一个问题,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扩散。扩散了就没办法了,剌哪儿啊,这个病,先有肿瘤,后有癌症。有了癌症,才有扩散。有个桥梁在这儿,对不对?如果你把这两个基石斩断了,是不是好办了?基石不就是肿瘤吗,你把它斩断了不就完了吗,即使不知道先前得了癌症了,想办法不让它扩散不就完了吗!我们先说肿瘤是怎么得的。西医讲,血管堵了,老堵不就破了,就叫肿瘤。中医怎么说的呢?中医说这病有三个原因,寒、湿、热,寒湿是自然界,咱们不是神仙,改变不了。这热,是咱们自己的,是不是好解决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那么内热,是不是越热的人,越容易受寒,对吧。我治了一个病人,也算是个奇病了,一个老太太得病44年了。为什么,他孩子今年44岁,他就记住了。得了什么病啊?夏天出来得穿棉袄,上空调车得拿个被子给盖上,治了44年,医院几乎都跑遍了,西医拿他她没辙。西医说她是心理病,找心理医生。老太太说,我找什么心理医生啊,西医就没辄。找中医治,中医都是按寒症给她治的,给她补,越补症状越厉害。后来到我这儿来了,所以说要与时俱进啊,要讲究辩证法,我分析,这不是典型的热症吗,因为她越热,才越怕寒呀,我给她针灸,拔罐,开了一套食谱,去肝火的,老太太不到两周好了,什么事都没了,跟正常人一样了,拔了三次罐,吃了不到一斤柿子椒,老太太好了。现在老说,我胃寒。这胃不可能寒,胃是人体里面温度最高的地方,摄氏55度,它怎么会寒哪?胃寒,人就没了。这是中医的错误,中医认为这叫寒,为什么?一吃冰棍胃难受,把这叫寒,实际是错误的,应把这叫热,因为你越热,你才越怕寒,才越有反应。我治好了一个淮北油田的会计师,每天吃饭得吃锅里现捞出来的饭,凉一点胃就受不了,现在可以吃冰棍了,解决了。所以,中医也有不对的地方,所以老说与时俱进嘛。越热才越怕寒,这寒遇热,就形成湿了,这就是肿瘤嘛。长在体内,中医叫痈,长出来了,破了叫疮,化脓了叫疔。西医叫肿瘤。如果不想得肿瘤,怎么办呢?不让自己热就行了。哪儿热啊?是不是血热啊!血从哪出来的啊?是不是肝啊!肝火大,这不就出来了嘛。肝火为什么大啊?脂肪,高热量。现在脂肪吃得太多了,都爱得肿瘤了嘛。原来人是不得的啊。从西医来讲,认为血管堵了,得肿瘤啊。可是你瞧,都是通的。注意这儿,多吃点五谷杂粮,多吃点生拌菜,你不就没这么热了嘛。没这么热,你就不怕寒了嘛,寒和热,它俩没了,肿瘤从哪儿来啊。你不就没有肿瘤了嘛,明白了吧。得了肿瘤怎么办?别得癌症不就完了吗。把这座过渡的桥梁给它斩断了。举个例子,咱们家里有垃圾,这垃圾没事,一周后你再看这垃圾,是不是发酵了,难闻了,成毒了吧?它有个转换的过程。

    营养学说的三大致癌物,如果三大致癌物你不吃,你得癌症的几率很小,不是不可能啊,是很少得这个病了,那么什么致癌物呢?

    第一个,油炸食物,叫丙烯氙胺类,什么油炸食物啊,家里的油炸的没事,为什么,这个油甭管好油坏油,咱就说好油,高温加热十几分钟后,这种物质就自然分解出来了。但是家里没事,因为家里谁也不玩命的弄那油去。谁玩命炸那个油啊?没人那么干。可是外边那些油炸的东西,就不一样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咱们爱吃的炸油饼,早点摊早上起来,炸了好几个小时,十几分钟这东西就出来了,要炸好几个小时,锅里有多少丙烯氙胺啊,你看那炸油饼的师傅,刚开始时正对着油锅炸吧,后来是斜着身子炸的吧,呛的,这种物质出来了呛得受不了啊。瞧咱们,都排着大队,掏着钱买,有插队的还能打起来,我去年在清华大学连着讲了三节课,为什么,去年,前年,清华大学都有一两个,两三个老师去世,是什么病——肝癌,没有六十岁以上的,全是六十岁以下的。三四十岁,四五十岁,肝癌。咱们知道的有几位数学家,如张广厚,不就是肝癌吗,四十岁啊,正是出成绩的时候,肝癌,死了。什么原因啊,因为研究啊,没时间吃饭,泡点方便面,天天吃,肝癌。

    现在有种方便面叫五谷道场,打了段广告,说油炸食品致癌,说它的五谷道场不是油炸食品,导致很多方便面厂家抗议,不让它播了,后来请了一位搞食品研究的教授站出来,证明这个问题。这个教授说了,电视台播了,这个节目我看了。他说油炸方便面确实含这个物质,但是它的量没有超过国家标准,不致癌。我在哪讲课时,人们都说,电视上说了,方便面不致癌,你怎么说致癌啊。我说你想想他说的话啊,他说每袋含这个量没超过国家标准,不致癌,可你要天天吃呢,超不超标啊!对啊,他并没说这话,他说每袋方便面不致癌,可老百姓不听这个啊,只听见“方便面不致癌”了。

    近些年中国出现了儿童癌症。大前年,受委托,我去上海会一个诊,一个小孩死了,没重视,后来又死了一个,重视了,让我去会诊,什么病,胃癌,多大,一个五岁半,一个六岁。胃癌,太小了。现在三、四岁都得了。完了,甭谈了,肯定是吃的啊,我跟父母聊啊,你每天都给孩子吃的什么啊,他的父母说,每天给孩子吃炸鸡腿,喝饮料。有钱嘛,白领啊,咱们想想,哪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吃,不想给最次的吃。因为他不懂,认为这是最好的营养,都给孩子吃,其实最毒的就是它了。胃癌,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要给孩子吃这些啊,他说,我不给他吃,他哭。我说,现在她不哭了,你哭了,什么叫你不给他吃他哭啊,你们就知道炸鸡腿好吃啊,你养的那是皇上,哪叫孩子啊,是你不懂,你认为这个好,让孩子吃习惯了,你改了,叫他改,他不改。你可怜,叫他吃了,怎么办,什么结果,你哭吧。

    前年我去肿瘤医院讲了一节课,一百九十二个人听课,上午讲的,举目一看,我心痛啊,没有一个花白头发的,全都是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的。那天是早上起来开讲的,有两个男同志来晚了,每人带了两个炸油饼进来听课,让我哭笑不得。医疗跟营养分家了,你为什么长癌不知道,长了就剌,这边剌着,那边吃着,你说这病怎么能好啊。

    我在协和医院讲了一节课,给二十几个孩子家长讲的,最大的孩子16岁,最小的7岁,癌症。从我来看,没有一个不爱吃这三样东西的,就这么吃着啊,所以还是那句话,希望你们回去,劝告咱们的孩子别这么吃了。对啊,都知道,但是你瞧哪个听啊,都吃去啊,都得了病啊,哭啊闹啊,就是这些知识没有灌输,别赖人家。

    你瞧我们家怎么没人吃啊,一个月,两个月吃一次不可怕,你别老吃。就说炸油饼,谁不爱吃炸油饼啊,一个月吃一次没事,你天天吃那就坏了,关键是这个问题啊。

    第二个,淹制食物。女同志在这点上最倒霉,这个叫亚硝氨类,一个是淹咸菜,去年淹的,今年吃,谁咸菜当菜吃啊,都吃两口,解解馋,吃两口就完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比如说,中午剩了盘炒蒜苗,剩下了,晚上得吃啊,别扔啊,怎么办?一热,就这一热,盐第一次加热时对人身体非常好,第二次再加热就变成亚硝氨了,它是严重的致癌食物。女同志为什么倒霉?给人男的不吃啊,给孩子更舍不得啊,自己得过日子啊,一般都是女同志吃了。你想想,你扔能扔多少钱,得了病多少钱能治?很简单,以后做菜可着数做,饿着了,没事。明天多吃点,全补回来了,别做多了。真剩下了,把它扔了就完了。留着得了病怎么办。你扔能扔多少钱,如果真舍不得扔,这菜能凉着就凉着吃,再就是用热水泡上,老百姓叫汤泡饭,吃了就完了,千万别上锅用火热。上锅用火热是讲卫生,怕有细菌,但是人家没告诉你那能致癌物。是两回事,一个是管细菌的,食物中毒,肠道痢疾的,一个是致癌的。还有,千万别用微波炉热菜啊。馒头,米饭用微波炉热没事。我说的是菜,是不是越热越咸啊,这不变质了吗?还有,咱们炖肉,谁炖一顿吃的啊,是不是炖一锅啊,怎么办?很简单啊,改变咱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怎么改啊,炖肉的时候别搁盐啊,你晚上要吃的时候搁点盐,不就齐了吗,这么炖不就完了吗。放上盐越炖时间长越入味儿,你就越倒霉,咱们怎么办?有的人有这坏习惯,炖一锅肉,吃一回把这锅拿来热一回,这不全变成这亚硝氨了么。吃一点,热一点,就无所谓,你别老热啊。还有一点,如果说这肉热时间长点了,你先吃点茄子不就完了吗,拉出去不就完了吗,你别老毒着身体啊。

    你瞧,中国话都有次序,出入,没有说入出的吧,都说出入啊,咱们老盯着入,没人盯着出,这病不都出来嘛。

      第三个,烧烤类。叫多环芳烃类。不是烤鸭不能吃啊,是烤糊了那块你千万别吃,比如说烤馒头,先黄,后来是不是糊了,糊了那块你可千万别吃,那叫蛋白变异,蛋白质变异了。对啊,烤肉烤糊了那块你可千万别吃,明白了吧,那叫蛋白质的变异,变成了多环芳烃,是食物中第三大致癌物。不是烤鸭不能吃啊,就是那肉烤糊了你就别吃了。一样啊,糊了你把它扔了不就完了,吃上面没糊那块。新疆人是不是爱吃这个啊,卫生部的慢性病表出来了吧,新疆是癌症大省,新疆人一得就是肝癌、肠癌。现在北京人为什么肝癌、肠癌越来越多啊?你瞧,这父亲或母亲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一问,幼儿园今天吃的什么啊?吃的菜。哎呀,这幼儿园真黑,走,我带你吃去。马路边上,你十串,他十串,瞧,孩子都在那吃呢,再看医院那癌症,急剧上升,问题就出来了吗,新疆爱吃吧,你瞧这病,多多。

    南朝鲜是不是爱吃这两样,腌制,烧烤。南朝鲜是世界上癌症大国吧。所以南朝鲜1980年知道这问题了,全体国民改饮食,学习中国的蒸、炒、炖,我们中国人也是80年代后学习人家的饮食,油炸,腌制,烧烤,现在出现了可喜的现象,南朝鲜成为世界上长寿国家了,中国也成为世界长寿国家了,但是中国年轻一代,寿命越来越短了,为什么?像现在咱们上岁数了,都知道注意了,这不吃,那不吃,这不慢慢就没事了。可年轻人呢,寿命越来越短,这是可怕现象,还是那句话,希望你们回去劝导他们去,别这么吃了,你得了病怎么弄啊,压力有多大。如果你不吃这三样,发病几率很小,因为得癌症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这三个原因。

    得了癌症,别让它扩散。这个桥梁是什么呢?现在研究发现了,什么人容易得癌症?酸性体质的人才容易得癌症。因为人造血造不出癌细胞来,它在里头生长,它要有环境才生长,酸性体质的人才容易得癌症。什么样的人才容易扩散啊?说白了酸性体质的人才容易扩散啊。怎么办,是不是要改成碱性体质啊?,问题出来了。想想,咱们家里人,得癌症了,做手术了,医院给病人开的单子一般的是以素食为主,有几个家属理解的,都说我们黑,想挣钱。都不吃素食,自己送饭,说刚做完手术,得给他补补啊,送什么,全是大鱼大肉啊,越吃大鱼大肉,不是越容易扩散吗。你看,这是爱人家,还是害人家?不听啊,没用,家属不理解啊,就说医院黑啊,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它越吃肉,不就越是酸性的吗,癌症就越容易扩散吗。身边有癌症病人,一定要记住,一定要给他改变成碱性体质,少吃肉。吃什么呢?多吃碱性的东西啊。什么是碱性的,是不是蔬菜啊。蔬菜怎么吃才是碱性的啊?生吃才是碱性的,熟吃是酸性的。从中医讲,生吃是不是泻肝火的呀,是不是泻热的啊,把热泻下来是不是就不容易受寒了啊,肿瘤不就慢慢没了。你再跟前头对照,那病不就没有了吗。大米,白面是酸性物质啊,豆是碱性的。你瞧瞧,多吃五谷杂粮啊,多吃生拌菜,少吃肉,他的扩散几率不就没了吗,慢慢的,这不又给解决了吗。前后都是通着的。我调了四个病例,是五、六年前的事,是我刚搞癌症科研的时候做的,遇到几个癌症患者,前列腺癌、膀胱癌等等,都是扩散型的,没法做手术了,存活期都被判断为极短,后来他们家人找到我,我跟他们家人谈好了,因为没法做手术了,咱们死马当活马治,就是啊,没辙了,没药可治。我给他们治,行,他们同意了,我给他们开的食谱是什么,每人每天床底下一盆菜,别的什么都不让吃,就这一盆菜可以随便吃,饿了就吃,调着样吃,现在还有一个人活着呢,那几个去世了,但是都存活了好几年,就这么简单调过来的。什么概念,还是那句话,饮食至关重要。

    下面再讲一个病,什么病,就是现在最普遍,最关心的一个病,骨关节疼。这是咱们的骨头,中间有块膜,盘、骨中间的盘,叫骨间盘,咱们所有的骨头中间都有这个软膜,干嘛用的啊,就是吸营养,让骨头长高的,长个的。还有一个是什么呀,就是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减震的。你想想,要是没这个,两块骨头一碰,是不是就碎了,是不是就疼啊,骨间盘。所有的骨头都有,病都在这儿啦。骨间盘,用了人家一辈子,不给人家吃饭啊,老饿着人家啊,你说你哪个姿势不用骨头,本来这盘是这么厚,老是用人家,不给他吃饭。它是液体,液体是不是慢慢就没了,是不是慢慢越来越薄了,你瞧,你全身这么多关节,每个关节都薄一点,你人是不是越来越矮了,他不撑住了,这不就越来越矮了嘛。刚开始它是这么厚,满满的,液体丰满啊,这两关节一活动,给挤出去了,他软啊,是不是回来了?为什么没回来?老不给人家吃饭啊,饿着人家啊,越来越薄了。越薄了,慢慢地变成固体了,医学名词叫钙化了。他要是液体的,挤出去了还能回来。要是变成固体呢?回不来了吧。旁边是韧带,侧部韧带,他要是软的,跟韧带一碰,什么事都没有,和平共处。他要是硬的呢,挤出去了,他受得了吗,韧带不干了啊,病就出来了。朝这个方向出来了,叫椎间盘突出。什么现象,一侧肢体出现酸麻胀痛,比如说手,酸麻肿痛啊。这脖子不见得有反应,跟正常人一样,就手上有反应。如果是腰,这条腿酸麻肿痛,叫椎间盘突出。如果它朝这个方向出来了,中间是骨髓,就那个口,软的,挤着它了,叫椎管狭窄。或者叫中央型,或者叫脊髓型。什么现象,双侧身体对称性酸麻胀痛。比如这手指头麻,那手指头也麻,对称性的,这叫椎管狭窄型。反射区有反映,得病的地方没反应,脖子一点事没有,就是脚麻,酸麻胀痛,越走越疼,这是一个病;还有一个病,不老是挤着人家吗,给挤没了,骨头跟骨头挨上了。骨头上是不是有一层膜啊,啃得特香的那个,那两膜挨上了,再一挤,是不是就凹凸不平了,对不对啊,就这样了,这叫骨质增生,老百姓叫骨刺,医学名叫骨质增生。齐了,关节病就这么点儿,没了。骨刺啊,老百姓叫骨刺,不是骨头上长出刺来,好多人到我这来说,你能不能把这刺给拔了,太疼了。它不是长出刺来了,她是鼓膜变成这样了,医学名词叫骨质增生,哪儿有哪儿疼。比如说脖子长了脖子疼,腰长了腰疼,膝盖长了膝盖疼,多一半在膝盖上头。关节病齐了,除了骨瘤、风湿性关节炎,就剩这些病了。好治了吧?怎么治,过去我是搞临床的,怎么治,手术。把底下这椎板给剃除了,是不是就不挤它了,就不疼了。过两三年以后,这人又回来了,还是这个病。坏了,从哪儿做啊,没地方可做了。现在又出了一种小针刀疗法,是怎么回事呢?这不挤出来了吗,小针刀把它咔嚓下去,过两三年以后又回来了,还是这病。什么道理啊?举个例子,咱们的馒头,一压它是不成饼了,我把它拿下去,我再压它,还是馒头吧,还是这饼,所以老得做。好办了,怎么办,是不是把这盘弄软了这病就好了啊,对不对?好,想办法呀。先说这病怎么得的,中医讲这是肾亏,肾主骨嘛,血液循环不好了吗,不给人家吃饭吗,不供血,人家干吗!肾气不足,血是靠气打的啊,气行血行,肾气不足,那吃什么?吃黑豆吧,这不就出来了吗,黑豆补肾的啊。光吃不成啊,怎么给它弄软了呢?怎么弄?两个办法,你们来挑吧,第一个,热毛巾,加醋,加马齿笕,马齿笕是什么知道吧,野地里的那种,咱们老百姓包饺子的,把它捡回来,剁烂了,拿醋一拌,就像拌馅似的,搁在毛巾上头。腰有毛病,敷在腰上头。再买点大盐,缝一个大口袋,把这盐放在口袋里,搁微波炉里热两分钟,半个小时不带凉的,往外一搁,活动着,完了。膝盖,晚上泡着脚嘛,泡一会,活动活动,什么道理,你这一活动,关节是不是给他它撑开了,这点是不是透进去了,让它恢复啊,慢慢地就软了。软了就不疼了,就好了。你瞧咱们,不是吃药就是拿着拐杖,给弄好了不就完了吗,否则这骨关节不是毛病越来越多嘛。简单了吧,不花钱,你就去弄吧,但是赶上冬天就晚了,马齿笕没了。你就等着来年夏天吧,冬病夏治嘛,盐袋子是干嘛的,消炎镇疼的。醋、马齿菜是干嘛的,活血化瘀的。化开了不就没事了吗,就这么简单的道理。把这马齿笕拿回来,剁烂了,就跟剁馅似的,拿醋一拌,哪疼敷哪儿,上头盖一块毛巾,因为湿的啊,你随时擦啊,要不然就流到身上了,还得热敷啊,凉的管什么用啊。买四五斤大盐,搁口袋里头,在微波炉里热一下,半小时不带凉的。化不了,完了搁在毛巾上头,明白吗?千万不要忘记,要活动着,别一个姿势往那一呆,一定要活动,明白这意思了吧,慢慢就好了,酸也治,他是不通则痛吗。这是一种方法。冬天马齿笕少,如果你不想扛着,那你就得花钱。花钱的,就用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骨痛宁贴,这是我们院的专利,为什么说专利啊,因为以前的膏药贴在身上过敏,我们把这个给解决了。还有一个是,过去贴膏药,一天24小时得贴着,走哪都得贴着,味很大,骨痛宁不是这样,没事的时候贴着,活动的时候摘了去,反复使用不影响疗效。所以,就这两个办法,一个不花钱费事,一个花钱省事,你自己选择。如果吃上黑豆,再吃上点钙,好得更快,因为肾亏吗。这是为什么?从营养学讲,矿物质补肾的吧,吃钙补肾的吧,女同志3000毫克钙每天,男同志4000毫克钙每天,还是我那句话,三、四个月以后,骨关节慢慢就好了,那你走路不就踏实了吗。

    有人问吃东西也补钙,是的,告诉大家,虾皮含钙量在食物中是最多的,但要达到规定食疗量,你一天吃多少啊,半斤虾皮,你吃得了吗,因为健康人跟有病的人是两码事,比如象我,我就吃虾皮足够了,我没必要吃,我什么毛病都没有,你都这样了,还靠吃虾皮?你就别靠虾皮了,就吃钙吧,明白这意思了吧。

    下面再讲一个病。最普遍的病基本上就都讲到了,剩下的都是个别的了。这个病现代人得的比较多,西医叫神经衰弱,中医称肝胆病。从二十三点到一点是胆工作,对吧?一点到三点是肝工作,这儿的病吧?上一课讲过了,胆是干吗的?是管脑袋的。有多大的胆,想多大的事。哪儿想啊,脑袋想啊。人是哪睡啊,脑袋睡啊。肯定心脏不能睡啊,心脏要是睡了,人不就拜拜了吗。我们常说的睡子午觉,子时就是胆嘛,子鼠嘛;丑牛,牛脾气,肝火大;寅时是老虎,是肺工作,虎啸,肺活量大;五点到七点是大肠工作,卯兔,兔子是吃草长大的,所以别老吃肉,老吃肉病就来了;十一点到十三点是不是午时啊?是马,马快速奔跑,心脏最棒了。午时心脏工作,心脏不好,血液循环不就出事了吗;十三点到十五点是羊,也吃草,小肠工作,人就得多吃点草,少吃点肉,明白了吧。如果胆不好,是不是睡觉不好啊!胆的毛病。胆为什么有毛病?肝胆相照,肝火大。肝火为什么大啊?肾亏。肝是木,肾是水,水生木吧。如果肝不好,木是不是生火啊?心是不是火啊?心火大,心烦意乱,睡什么觉啊!你瞧中医伟大吧?全都连起来了。心火大,我们管这叫什么?就是现在说的忧郁症,中医叫心胆分离。心是神,胆是意识,就是忧郁症。原因是肝火太大,控制不住,老发脾气,随之而来就失眠了。失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晚上老做噩梦,吓醒了,这就是心火大,睡觉老做噩梦,不做好梦,跟没睡一样,这种人用什么药啊?用牛黄清心丸。什么时候吃?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饭前吃,吃完药再去吃饭。一天一丸,吃个两三盒、三四盒,就好了。还有一种情况,睡觉总梦见被水淹了,掉到水坑里了,那是肾的毛病。用什么治啊?用黑豆、山药、栗子。还有一种情况,问题在肝胆,就是睡不着啊,天天瞪着眼睛吃安眠药。食疗吃什么呢?是不是补肾降肝火啊。肝吃什么啊?吃绿的啊,绿豆啊,柿子椒啊,降肝火啊。当然,如果你不做恶梦你就别吃牛黄清心丸。冬瓜汁,把冬瓜洗干净连皮、壤子、籽儿一起打烂,如果皮太老了就给它削了,买嫩冬瓜,别去买那老冬瓜,加点酸枣面,酸枣面是干什么的,安神的。搁多少自己调,晚上不是泡着脚搓着腰吗,喝着它。冬瓜是干嘛的,是滤肝的。肝主输泻的,输泻通了,尿就出来了。每天晚上喝这个。胆结石怎么治?晚上睡觉前喝冬瓜汁还治胆结石。如果有胆结石,泥沙状的,两到三个月基本上就没有了。如果是颗粒型的,结石直径比胆管细,也可以排出来。如果有胆管这么粗,结石大,你就得上医院手术去。因为石头比胆管粗,靠自然排石,排不出来啊。再把钙吃上,钙是安神的。西医有一种说法,说喝牛奶助安眠,那不就是让你去吃钙吗?但是有几个治好了的,没治好。为什么?因为火又上来了。女同志每天吃三千毫克钙,男同志每天吃四千毫克钙,多长时间见效?快的话,不到一个月,慢的话没有超过三个月的。好了以后,就把这钙减下来,没必要吃那么多,减成两千毫克,再好了吃一千毫克养生去吧,明白了吧。睡眠不就好了吗?忌口,永远忌这三样,牛奶,冰,辣椒,慢慢的就好了!

       课程讲到此,人常见的大病、多发病,疑难病基本讲完了,就剩下个别病了。大家看,食疗治病难吗?

 

广大听课同志的强烈要求,今天这节课专门讲一下关于钙的问题,主题是钙与人体健康。现在好多报刊上说中国人必须全民补钙,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很对的。为什么?现在说说人为什么补钙。先说说人为什么缺钙。现在咱们人口太多,地是有数的,问题就出来了,地有限,人越来越多,人得吃啊,怎么来满足人口不断的膨胀呢?没办法,只能让粮食催生,缩短食物的生长周期。问题就出来了。过去鱼长这么大个需要一年时间,现在那鱼呢,也长那么大个,是多长时间?三、四个月就长这么大了,要不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啊。大家想想,任何物质都有它的生长周期,周期缩短了,里面的结构是不是要变?这鱼三、四个月就这么大了,块头是够了,可是里面的成分肯定缺乏的,尤其是矿物质、微量营养元素都不足,这是根本问题。人过去吃一条鱼,现在还吃一条鱼,看着这量是够了,可那里面的东西呢?长此下去,人是不是缺钙了?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现代人为什么缺钙?因为现在人生活越来越好了,吃得太精致了,现代的食物过多的追求美和色,你想想,能不却钙吗?
    个问题,现在人为什么缺钙,先看看人致病的原因?一个脂肪过剩,脂肪进去后经过消化分解吸收,给人提供能量。脂肪吸收的基础是什么?就是需要钙的,脂肪越多,钙流失越大,钙是促进脂肪燃烧的,由于现在人的生活好了,脂肪吃得太多了,都是大鱼大肉,反过来钙要促进它燃烧,就要丢失,钙不足了。脂肪越来越多,胖子越来越多,钙丢失越来越大。第四个原因,人为什么缺钙,现在人都爱喝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营养学公认,碳酸饮料喝得越多,钙丢失越大。为什么?钙是碱性的,碳酸饮料是酸性的,喝得多,是不是要碱性的东西来弥补啊?这钙丢失越大,所以现在人缺钙的现象非常普遍。

    钙缺乏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为什么?大家看,肾主骨,也就是人老,肾先老。为什么呢?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吃的东西太好了,造成岁数越大,肾越亏,骨关节反应越强烈,人老骨先老,其实是人老肾先老,反映在骨头上。骨关节是怎么回事呢?症状是什么?这是人的骨头,骨头是怎么组成的?里面有好多的梁,用它来支撑骨头。骨头的营养从哪里来?就是靠这些骨小梁生长的,但它需要血液来滋补。人越老,肾越亏,肾是气,气不足,血是不是就不足啊!血进去的就少了。骨头是24小时支撑着人体啊,老是不给人家供血,骨小梁撑不住了,老了。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是不是就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是不是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不就越来越矮了吗,就是肾主骨,出的问题。

    课讲的都跟钙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从西医的角度来谈,人老哪先老?血管先老,也就是咱们说的动脉硬化。为什么硬化了呢?这是咱们的血管,这是血管壁,管壁是怎么组成的呢,它里面都是毛细血管,构成了管壁系统。由于毛细血管里面循环不畅,造成毛细血管堵塞,时间长了是不是破了?破了以后,就在大血管上出现了垃圾,叫做斑块,也叫做动脉硬化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毛细血管都堵了,是不是没弹性了?血管壁弹性就减弱了,整个血管不就慢慢硬化了吗?就是动脉硬化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西医认为这跟钠摄入量过多有很大关系,钠就是盐,如果你血管里面盐要是多了,血管就硬了。怎么防止动脉硬化啊?一个是补钙,一个是少吃盐,道理在哪儿?要防止动脉硬化是不是要少吃盐啊!过去不懂,吃了这么多盐。是不是要给它排出去啊?现在少吃不解决问题了,你得给它排出去啊。怎么排啊?就是钙,钙是排钠的。食物吸收都在不同的通道里面,矿物质是在矿物质里面。如果钠多了,是不是这个钙就少了?如果钙多了是不是把钠给排出去了?所以钙是预防动脉硬化的。第一节课讲高血压时,也跟大家说了,钙是软化血管的,血管一软化,是不是血压就慢慢下来了?如果这里堵了,怎么把它打通了啊?就用钙,因为钙是促进血液循环的,把堵的这块中间打通了,所以钙是防止动脉硬化,让肿瘤慢慢缩小的。

    另外一个角度来谈钙。从中医来讲,黑豆是补肾的。从西医来讲矿物质是补肾的。无论中医、西医都认为矿物质缺乏会造成肾功能减弱。咱们再来谈钙为什么是补肾的。上次给大家讲的每个时辰对应着每个脏器工作,肾是十七点到十九点工作。人吃天然的东西,一、里面维生素多,二、矿物质是最多的,再往下看,十七点到十九点是酉时,是鸡,肾是鸡,鸡是不是经常吃点砂子啊?为什么?它不就是补钙吗。古人讲了,要补点矿物质,现在发现最主要的就是补钙,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补钙是补肾的。补肾的目的就是强骨的。对吧?所以人老骨头先老,多吃点钙啊,是不是就延缓衰老了,就健康了。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如果钙足,血管运行通畅,得病的几率就小多了,心脑血管病就很少了吧?钙是多么重要啊。举个例子,过去有种病叫肺结核,医学发展的非常好,把肺结核给控制住了。现在为什么又上升了?原因就是在于饮食不合理,一个是辣椒吃的过多,再一个就是钙的缺乏。很多人在检查身体的时候,看见肺部有感染了,大家想一想,钙是干嘛的?如果钙缺乏,它能钙化吗?如果钙充足,它才有机会钙化啊!想想以前得了肺结核怎么治,第一个,要多晒太阳,就是要产生维生素D ,第二个,就是要喝牛奶,牛奶中钙多呀。一边让你多补钙,一边又多晒太阳,多产生维生素D,让肺里面钙化了,肺结核不就好了吗。那是过去,现在不能用这方子了,因为现在的人肉吃的太多了,钙丢失太大了,怎么办?从预防学角度来看,咱们只有每天吃点钙。如果出了问题的就要大量的补钙,把它给调过来。据医学统计,钙缺乏跟106种病有关系,钙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也就是我说的,要想身体棒,先把钙吃上。因为钙参加人体从头到脚每一项生理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有的人说钙补多了,容易得结石。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很简单,你去问问,那些得结石的人有几个是补过钙的?不用争论。为什么得结石?人是一个自稳的系统,当人体缺钙了,人体有一个器官叫甲状腺,它会从骨头里面调出钙来,维持平衡,这叫惰性钙,不是活性钙,来弥补这个平衡。时间长了。最后会出现骨质疏松了。胆结石,肾结石是怎么回事啊?先说胆结石,胆是储存胆汁的,肝是分泌胆汁的,胆囊是储存胆汁的,人吃了油以后,大脑通知胆,这个人吃油了,胆就把胆汁分泌出来,去消化脂肪,给人提供热量,来完成生化过程。油吃多了,使肝的代谢异常了,肝分泌的胆汁就不对了,正常的是绿色透明的液体,脂肪过多时,分泌的就是浑浊的液体。胆汁在胆囊里,干净的在上面,脏的是不是慢慢沉淀下来了,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结石,就叫胆结石。不是吃钙造成的,是肝胆代谢有毛病了。肾结石也是一个道理,肾是靠什么活着,是不是也靠血活着,血是不是从肝上来的,这也是肝胆代谢不好了,带来的肾结石,根本就不是由于补钙造成的。从新的观点来说,补钙就还预防结石。甲状腺从骨头里面调出来的是惰性钙,咱们吃的是活性钙,惰性钙出来后肯定不参加生化过程了,它跟草酸结合,就形成了结石。如果补了活性钙,甲状腺就不用从骨头里面调钙了,正好预防了结石。

    还有人说补钙多了骨头脆,这也是个误区。从1922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类补钙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因为补钙而发病的例子。那为什么有人说补钙多了骨头脆呢?很多病例发现,不是钙多了,而是维生素D多了。为什么?过去的人认为,补钙就要补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但是钙,人体会缺,维生素D,人体并不缺。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维生素D可以从食物中来,还有一个来源,即每天晒10分钟太阳,就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如果你再摄入进来,维生素D是不是就多了?多了后就慢慢储存起来。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多了就中毒。大家看,肝是代谢脂肪的吧,多了就容易引起肝中毒、肝硬化。肝硬化了,是不是就缺血了?哪儿缺血了,哪儿就反应出来了。所以是维生素D中毒了,并不是钙中毒了。

    还有一个问题,喝骨头汤补钙,是个最典型的误区。我们做了实验,买了8公斤骨头,熬了4个小时,最后浓缩到19毫升里面,钙只有33毫升,钙根本就不多,所以这是典型的误解。喝骨头汤的好处在哪?补充的是胶原蛋白,它是促进骨头吸收钙的。要把这些观点调整过来。

    钙要补充多少呢?国家的标准是正常人每人每天补充800到1500毫克,这个标准是怎样定的呢?参照过去美国FDA的标准定的,是针对正常人的。

    如果人得病了,还能按正常量那样去补吗?绝对不行,你得加量啊,要与时俱进,不要老死套一个标准。有的人说,我的血钙不缺。什么人血钙才会测出来?第一个,刚做完大手术的,第二个,卧床不起的。正常人没有一个是低的。为什么?人是一个自稳系统,会从骨头里面调出来,你不可能缺钙,再有一个,血在人体占1%,钙占99%,你能拿1%来测99%吗?还有人说血钙高,那是症状,肯定有病了,你的病在哪里,并不是你钙多了,而是你钙的吸收出现问题了。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不是钙多的原因。认为钙多,是过去的观点,现在都知道是不对的了。卫生部王隆德副部长说:中国人必须进行膳食革命了!为什么?一是因为现在人吃的太精致了,二是食物内的营养缺乏的太厉害了,咱们吃饭的时候把钙吃上不就解决了吗!

    应大家要求分析一下吃什么钙好。首先,什么钙不要吃,现在市场上的钙,要我说,就是过时了。经过几十年发展了,应该有新的标准了,现在外面的配方多是钙加维生素D为主,这个配方用于不见阳光的人,或是刚出生的小孩。但是现在谁不见阳光啊,所以不适合现在人。还有一个问题,你要是有问题了,补钙就要3000毫克,这是以女同志为例,现在市场上的钙片,基本上是一片600毫克钙加维生素D。以这个量补充5片,维生素D的量是不是也上去了?到现在为止,钙多了没有发现有中毒的,而维生素D多了,可就真中毒了,所以不适合现在人服用了。

    还有其他配方,有的加镁,我只能问一句,这个有人体实验过没有?咱们中国人普遍缺乏的四大矿物质是:钙、铁、锌、硒,镁在植物中最多,中国人吃菜,以植物为主,缺镁的很少,所以这些配方不适合中国人。很简单,大家看,还是以这个为例,每天要补3000毫克钙,钙上去了,镁是不是也多了,镁是干吗的,镁是控制心肌跳动的,过量服用镁是要出事的,这在临床上已经证实了,那么到底什么钙好?大家思考一下,咱们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干嘛的,他是世界上中医最高的研究机构,他是根据中医理论为中国人研制药类、食物类的最高科研单位,他为我们中国人研制了一个钙,叫盖世骨葆。首先从配方来看,它是以袋装为包装标准的,第一个,每袋含钙净含量2000毫克,第二个,他配了锌,锌对调节胰岛素分泌有重要作用,也就是对于防治糖尿病有很大帮助,锌对于防治老年痴呆、更年期综合症及促进儿童、青少年脑组织发育有重要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配方是胶原蛋白,它能够弥补骨小梁的缺乏,说白了,促进钙吸收的,它能够携带钙往骨头里打。很多人吃很多种这样那样的钙,可是发现自己的骨密度还是没有提高,原因就是缺少胶原蛋白的协同作用。再有一个,放了酸枣面,他在中医药里面属于药食同源的食物,具有补血、安神、养心的作用,也就是在中医五千年里,调心脏的。现代人很多因为生病而失眠,很多人因为失眠而生病,中医讲血足神才安。还有栗子粉,他也是中医药里药食同源的食物,对男女都有很好的补肾功效,同时栗子的模样跟前列腺似的,中医讲以形补形,它能够防治男性前列腺疾病。所谓有症状治症状,没症状防病。这个配方是中医根据古代、现代人体的病症来给中国人配的方子,首先,它的好处在哪呢?刚才跟大家讲了,第二是,它的粉剂不含有任何添加剂。市场上卖的钙多是片剂为主,所以里面有添加剂,不适合长期食用,尤其对于肠胃不好的人。盖世骨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每天早上起来,喝粥的时候,剩一口了,倒进去一和了,一口就进去了,就随着饭一块吃了,有这么几个优势在这,所以大家去思考一下,您是中国人,要吃中国人的东西。好,今天“钙与人体健康”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因为钙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还有很多,我就不逐一给大家讲解了,谢谢各位。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四)

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离我们的生活最近,也最为密切!

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我们在吃生姜的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的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药,属于"“寒凉”型的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两类:热型、寒型。

事实上,中医的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下面,我们就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或者时常听说的中药:
  祛风药:能让“风”型的疾病发散。
  生姜(偏热);薄荷(偏寒);菊花--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你可能没想到吧,吃个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够达到“发散”病邪的作用。

祛热药(寒凉药):能够驱除“热性疾病”。
  大家都会记得,在非典期间,为了防止发烧症状的非典,一时间,板兰根成为药店里最强手的药物,那只很长时间脱销,那时候,要送礼,一大袋板兰根是最为贵重而有情谊的礼品。--非典的症状是发烧,而板兰根的特点是“寒型药”,能有驱散热疾之效。
  黄连,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就是黄连。

祛湿药:能够泻利祛湿、化瘀活血、理气化滞(注意:“湿”的概念很广,包括痰、瘀、滞等)。
  冬瓜皮,也是中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汤就能很快通畅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电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和喜欢让对方误食巴豆,这样就会让人大泻不止。
  月季花,也是中药;桃仁,也是中药。你可以想象: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上的黄药师,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的妙药,避免武打争斗中的淤血之疾。

祛燥药:能够驱除“燥性疾病”。
  杏仁能够润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够起到润燥通肺的作用(秋天属金、肺)。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热型中药。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的认识。

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现在开始说剩下的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邪实”分为风、热、瘀、寒、水五小类,“正虚”也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
  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
  “补阴”: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吃个王八补一补。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
  “补阳”: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补气”:我们常听说过,人参是大补。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
  “补血”:鲜红的枸杞子,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滋阴壮阳的补品,其实,在中医里,是用来补血的良药。同样,送礼的阿胶,也是用来补血的中药。
  “补津液”:我国著名播音员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据说是因为他听从老中医的遵嘱,每日饮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润嗓,让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这样,可以让你多神奇的中药有着清晰地把握。尽管中药有几百种之多,但是,都离不开上述的清晰分类。

大家或许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第20集《孙猴巧行医》记忆犹新,大致故事情节如下:唐僧到朱紫国金殿倒换关文。悟空哄八戒到街前,见招医黄榜,遂揭下暗塞入八戒怀中,悄悄离去。八戒甚窘,只得带护榜官员们到会馆请师兄解围。悟空上殿,悬丝诊脉,用奇药医好国王疾病,并询知三年前国王的金圣娘娘被麒麟山赛太岁接去。于是寻至妖洞,几经周折,在金圣娘娘协助下,盗得妖王施放火、烟、砂的三个紫金宝铃,救出金圣娘娘。娘娘因有紫阳真人所赐护身棕衣,三年来才得保全自身。观音菩萨前来,收走了失走的坐骑——化坐妖王的金毛兽,一场风波才告了结。

谁能想到,在《西游记》一章节中,就详细地描写了中医知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替朱紫国国王诊病时竟强调了中医诊断学上“四诊合参”的道理。书中68回有诗道:“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乏时不齐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这首“四诊合参”的诗,讲得头头是道。孙悟空说完拿出金线替病人诊脉,分清寸、关、尺三部,再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运、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最后辨清楚虚实之端,诊断此由惊恐忧思引起的“双鸟失群”之证,用乌金丹进行治疗。果然,国王的疾病就被治愈了。

沙和尚不甘示弱,论述大黄道:“大黄味苦,无毒,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猪八戒对巴豆也有妙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涤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即便太医院官也深知药性:“兜铃味苦寒无毒,定喘消痰大有功。通气最能除虫蛊,补虚宁嗽又宽中。”

更为有趣的是,作者吴承恩在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决心和途中遇到的种种艰辛时,巧妙地把丰富的药学知识寓于文学中,作诗道:“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山棱子,途中催赶马兜铃。寻坡转润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六)

 与其它明清涉医小说相比,《红楼梦》写得最具特色的是卫生保健和养生方面的知识。

《红楼梦》以贾府的日常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衣食住行的描写占了很大篇幅。在红楼人物的日常饮食起居活动中,融合了大量的卫生保健和养生知识。例如第三回写贾府吃饭时,有“丫环执着拂尘漱盂巾帕”,“饭毕,各各有小丫环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第一道茶用来漱口,第二道才是吃的茶。书中多次写到以茶漱口。饭毕漱口,有益于口腔卫生,牙齿保健;用茶水漱口跟用清水相比又可以去除油腻;饭后喝茶,也有消食作用。

贾府里常有聚会饮宴,喝酒的时候,特别是在冬天,都要烫热了再喝。第八回写宝玉喝冷酒,宝钗马上劝阻他:“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这番话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喝冷酒对肠胃有很大害处,如果把酒烫热了再喝,一方面可以减少体内热能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以使酒中的刺激性物质挥发掉,减少其对肠胃的刺激,同时还可以加强酒的活血行气作用,使酒味更芳香醇和。

关于饮食与卫生保健和养生的关系,书中还有多处描写。例如第三十八回写贾府开蟹宴,贾母看到宝玉等人喜欢吃蟹,就告诫说:“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东西,吃多了肚子疼。”黛玉体弱,果然才“吃了一点子”,就“觉得心口微微的疼”,赶紧喝热酒来压。这是因为蟹性寒凉,蟹黄又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因此吃多了对人不利。黛玉多病,经常不思饮食,只*补药支撑身体,宝钗劝她:“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竞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又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养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这些话提出了食补胜于药补、食物养身的观点,指出了滥用补药的害处。

《红楼梦》很强调用食疗的方法来治病健身,第五十三回写道:“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晴雯伤风,“净饿了两三日,又谨慎服药调治……便渐渐的好了”。第一百零九回写贾母因多吃了些,胸口饱闷,鸳鸯要去告诉贾政,贾母不让,说:“我饿一顿就好了,你们快别嚷。”

第四十二回御医王济仁为贾母诊病,也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同一回写王济仁为凤姐的女儿大姐儿诊病,同样劝她:“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贾府里的人生病,也常用清淡的饮食如米汤、稀粥来调理,书中写到的粥有六、七种之多,如“碧粳粥”、“枣儿熬的粳米粥”等。书中还写到了多种药食同用的保健食品,如合欢浸的酒、玫瑰露、茯苓霜等,尤其推崇燕窝,多处写到燕窝的吃法和功用,例如第四十五回写黛玉不思饮食时,宝钗向她推荐吃燕窝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对于外感病邪的预防,《红楼梦》也作了大量的描写。第五十八回写宝玉病后出门看众婆子料理园子,史湘云看到了说:“这里有风,石头上又冷,坐坐去罢。”这是写避风邪。第六十二回史湘云喝醉酒后睡在石板凳上,众人看见推醒她说:“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1”这是讲要避湿气。第五十一回写晴雯病倒在怡红院中,老女佣传王熙风的话说;“两剂药好了便罢,若不好时,还是出去为是。如今的时气不好,沾染了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这是说要防止传染病(“时气”)。

第十三回写宝玉得知秦可卿病死,马上急着要去看望,贾母劝阻他:“才咽气的人,那里不干净。”这是因为病人死后,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沾到家具等物品上或散发到空气中,健康的人一旦接触,就有可能被传染,因此贾母才阻止宝玉,不让他马上去看望秦可卿。以上这些预防保健的描写,都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

《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生病,都与情志有密切关系,因此书中对节制情志以保健养生也十分重视。例如第十九回写秦可卿生病时,尤氏说:“连蓉哥儿我都嘱咐了,我说:你不许累持他,—不许招他生气,叫他静静儿的养几天就好了。”第八十三回写黛玉吐血,探春来看望她,说:“只要你肯安心吃药,心上把喜欢事儿想想,能够一天一天的硬朗起来。”这两例都是说明情志平和,心情放松对治病有很大帮助。

第三十二回宝玉对黛玉说:“你皆因都是不放心的原故(指对与宝玉的婚事),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的了!”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加入诗社,为学作诗“挖心搜胆”,夜不成寐,宝钗警告她:“学不成诗,弄出病来呢?”这两例是说忧愁思虑过度容易致病。

除了注意饮食、预防外邪、节制情志以外,书中还写到了许多其它的保健养生知识。例如第十九回宝玉去看望黛玉,见她天大亮还在睡,对她说:“酸疼事小,睡出来的病大。”第六十七回薛宝钗根据自己的经验劝林黛玉说:“妹妹若觉得身子不爽快,倒要自己勉强扎挣出来各处走走逛逛,散散心,比在屋里闷坐着到底好些。我那两日不是觉得发懒……因此寻些事情自己混着,这两日,才觉着好些了。”中医有“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之说,这两处描写都说明了长时间坐卧不动,对身体不利。即使有病,如果不是很严重。也应该尽量活动活动,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坐卧的孤独无聊,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二来也可以活血行气,增强体质;宝玉、宝钗的话看似平常,却是经验之谈。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七)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名著撑起了中国文化的星空,一颗颗耀眼的星星都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在这片星光璀璨的天空中,几千年传下来的名著就是那耀眼的恒星,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读书人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方法,闪耀着古代读书人的思想的光辉。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的形成、发展都是在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发展起来的。  很多名医都是有名的读书人。“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他是从40岁起才开始弃儒从医的。他曾经用药名写成了一篇药名文来书写纯洁的爱情,据说,戏曲家汤显祖就是受了此文的影响,写成了名剧《牡丹亭》:“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牵牛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之久,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蔻,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军之职。”巧用药名,128字、22味中药,写出两代人的故事,可见其功力深厚。良好的儒学功底为朱丹溪的成才奠定了基础,使他很快成为一代名医,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清代名医傅山也是博学大儒,以至于康熙帝开设博学鸿儒科时点名让他参加。做为明朝遗老的傅山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对于“非我族类”的清朝始终不愿出仕,躲进悬瓮山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了。所以,很多名医都是博学鸿儒,只是他们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出仕,而成为治病救人的良医。这应该就是范文正公所谓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几千年来读书人共同的愿望。  在古代,很多读书人也是好医生,医书属于经、史、子、集中的子部,也在大学之属,而且读书人读书一般是“来者不拒”的,不像现在分科这样精细,离开了自己的学科,也许就是文盲了。所以很多古代读书人都读医书,通晓医术,所谓“是为大儒乃大医”,他们都怀有一颗经世济人之心。沈括和苏轼的《苏沈良方》,就是宋人将苏轼所撰的《医药杂说》并入沈括的《良方》中合编而成的。沈括是自然科学家,涉足方药自不必说,一代文豪苏轼也对医药有所研究,著书立说。不只是苏东坡对医药颇有研究,与苏东坡同一时代的王安石虽然一生为坎坷的仕途而奔波,却也颇有雅兴地用药名作劝酒词。南宋的辛弃疾一生戎马崆戎,在戌边抗敌之时,与新婚妻子鸿雁传书,以药名填词互诉衷情。而明代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更是因为妙用中药做诗谜,抱得美人归。如果没有深厚的中医药功底,他们又怎么能对中医药随手拈来,运用自如呢?  可见古代读书人对中医药也是颇有研究的。只是他们的才名盖过了他们的医名,后世记住了他们在经世文章上的横溢的才气,也就淡忘了他们对医学的理解。于是,他们将自己对医学的理解,甚至有可能是自己日常生活“小试牛刀”的一些“验案”都融入了他们的作品中。于是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医药知识。所以,读名著,留心名著中的医话医案,慢慢品来,竟是中医精髓之所在。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八)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经典小说之一,书中记载了女娲补天留在青梗峰下的那最后一块石头,思凡心切,幻化成人,到那富贵温柔乡中走一遭,历尽人间富贵与苦难。书中充满了市井百态,人情冷暖,政治家们从中看到了权势斗争,卫道士们看到了世家逆子,才子佳人们看到了两小无猜。曹翁倾一生之心血捧出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铸成这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红楼梦》中也少不了要触及到这一领域,书中涉及中医药知识共300多处,有中医药术语150余条,方剂45个,中西药物127种,病案9个,涉及内、外、妇、儿、皮肤、精神等科,其中又以情志病居多:可卿的羞郁交缠,黛玉的悲郁自怜,宝玉的情迷意痴,妙玉的凡心妄动,还有凤姐的机关算尽,都是由于过极的情志而变生出的情志病。  悲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秦可卿,贾府的长重孙媳妇,贾母口中的“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在曹雪芹的原稿中是自缢身亡的,从金陵十二钗正册和红楼梦支曲《好事终》确已明了。现代很多红学家都认为,秦可卿的身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营缮司郎中的养女那么简单。但是,不管她的家族是否曾经显赫无比,也不管她的死有多少不可告人的政治因素,可卿之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无法解脱的心病,才选择最简单的做法———自杀。秦可卿死了,而且死得让荣宁二府的人都讳莫如深。迫于现实,曹雪芹将可卿的自缢身亡,改为病故,在庚辰本以后的版本,都是病死的。那么就必须有个病因,当然,最好的病因就是情志病。情志病就是指患者因为突然受到重大打击或者长期抑郁而出现的疾病。  她婆婆尤氏说她是因为秦钟闹学给气的。其实,这只是诱因,真正郁结于心的是她与公公贾珍通奸的心病。在“万恶淫为首”的社会里,心性极高的可卿哪堪豪门世家中礼义廉耻的重压,长期的羞郁终究会生出病来的,这就是她的病因。再被秦钟这么一气,郁而兼恼,终于肝木过旺,不仅横逆乘脾土还累及母脏;水生木,肾属水为肝之母。忧思过度,暗耗精血,使得肾水亏损,肝肾亏虚,所以经水二月未至,终究是病倒了。可惜,寻不得好太医,请来的医生都无法看清疾病的真相,延误了治病的时机,等到冯紫英介绍了张友士来为可卿治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典型的肝郁气滞血亏之候:“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曹雪芹精通脉理,借着张友士之口让我们品出了中医脉理的玄妙。这腕上一寸之肤,竟可道尽病人的病因与症状,这就是中医的神奇。  冯紫英介绍来的医生果然高明,一下子找到了病根———肝郁脾虚所致的阴血亏虚。于是,开出了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以十全大补汤去辛温的肉桂加上滋阴补血的阿胶,再加上疏肝理气的香附米、延胡索、醋柴胡等等,是一服完美的疏肝健脾补血之药。但是,心病终需心药医,那医生自己也说了“人病到这地步,非一朝一夕的症候了,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可卿自己也明白她这病是再高明的医生也医不了的,自道“任凭他是神仙,治了病治不了命”,可怜这么一个有才有貌的可人儿就这么郁郁而去了。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九) 伤黛玉,他年葬侬知是谁  林黛玉,贾府的外孙女,一向被认为是多愁善感的化身,身患多种疾病却不知爱惜自己,终日地寻愁觅恨。从现代医学来说黛玉的咳嗽是否就是肺结核病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她的咳嗽是有季节性的,“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而从中医的角度讲,黛玉的这种咳嗽就是一种由于自身体质和情志刺激所导致的。  瘦弱的黛玉本身就是气阴两虚的体质,因此,春分乃是大地升发之气极旺之时,肝肾之阴不足,无以涵养阳气,导致阳气外越,肺气不降,所以“必犯咳嗽”。这阴虚之质,当然应该滋阴,所以,略通医理的宝钗给黛玉送来了上好的燕窝,感动得黛玉不断自责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后世研究红楼的学者,从中医的角度一般都留意到黛玉的气阴两虚之质,但却较少注意到她的另一病机,而这也是导致她的咳嗽经常发作的根源———木火刑金。按照中医的五行理论,本来应该是肺金克肝木,但本已肝血亏虚的她整天抑郁,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导致肝阳过亢,以至肝气横逆犯肺,影响到了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出现了咳嗽。  倒是贾府的“保健医生”王太医十分明了。王太医说:“六脉皆弦,因平时郁结所致”,“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理宜疏肝保肺,涵养心脾。虽有补剂,未可骤施。姑拟黑逍遥散以开其先,复用归肺固金以继其后”。王太医的黑逍遥散是逍遥散去升散的薄荷,由于肝郁化火刑肺,故去掉了温性的生姜,加上凉血滋阴的生地,并以鳖血炒柴胡,制性存用,制其升提之性,存其宣少阳之气的作用,黛玉服了他的药果然渐渐好了。只是肝郁这一类的心病很难根除,又有外邪痨瘵所感,身体自是虚弱。  林黛玉不仅肝郁且兼脾虚,因为寄人篱下的日子是不好过的。想起自己寄人篱下,思父母,忆往昔,思乡的愁肠已百结。及至宝钗入园,木石前盟受到金玉良缘的威胁,情丝所系或成飘渺,更是郁郁不得疏解。及至林如海去世,孤身一人,更是悲伤不已。思伤脾,脾土一伤,水谷化生无源,后天之本不固,必然易生疾患;悲伤肺,肺金一伤,痨虫蚀肺,于是,“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林妹妹,也就只能在还尽神瑛侍者泪水之后带着满心的遗憾回到太虚幻境做回她的绛珠仙子。至于黛玉的死,除去了书中的玄幻意味之外,从中医的角度讲应是死于肺肾阴虚、虚火迫血妄行的咯血(现代医学的肺结核后期咯血),但诱因却依然是木火刑金,急火攻心———宝玉娶了宝钗,木石前盟终成水中月、镜中花,真是“自古伤人一情字”!  笑宝玉,无故寻愁觅恨  贾宝玉,贾府的“混世魔王”,仗着贾母的疼爱,“行为偏僻乖张”常犯“疯病”。贾宝玉的病一般都是急出来的,看起来有点像中医所说的痰迷心窍。宝玉是个痴公子,性情中人难免为情志所扰,更何况他是“爱博而心劳”的情种。  不过,虽然宝玉对女孩们都很疼惜,但心中最在乎的依然是林妹妹,因为他们心中有着“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的灵犀。毕竟,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情缘是前世注定的。所以,一听黛玉要回苏州婚嫁,急、怒、悲、惊交集,痰气攻心,蒙蔽清窍,“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把所有人吓得只知呼天抢地掉眼泪。还好王太医医术精湛,“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古人曾云:‘痰迷有别,有气血亏柔,饮食不能熔化痰迷者;有怒恼中痰裹而迷者;有急痛壅塞者。’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较诸痰迷似轻。”就是说,宝玉是突然间受到重大打击,气血逆乱,所以痰迷了心窍,开了几剂醒神开窍的药,似乎好了许多。但是“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果没有紫娟的几句话把宝玉的心结解开了,宝玉的病是不会好得那么快的。宝玉原是惊闻林妹妹要回苏州,一下子又惊又急,悲痛难当,惊则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以致急痰攻心;而其急、怒、惊是源于一种深切的“心事终虚化”的绝望与悲痛,所以一听紫娟说不会回去的,心事一下子放下,喜从心生,以中医五行推演,悲为肺志、属金,喜为心志、属火,火能克金,以情制情,心病一去,疯病也就好了。

惜妙玉,青灯古殿负春光 

妙玉,大观园栊翠庵的尼姑,出身世家,“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因自幼多病,自入空门带发修行,虽身在佛门,终究正值妙龄,对于凡尘中的种种,也是“云空未必空”。  

心高气傲的妙玉带发修行,虽因命中注定“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只能暂时寄身于庵中,并非真的看破红尘,断绝俗念,一心向佛。情丝一缕一直暗系着她惟一能见到的男性———宝玉,这从她在宝玉面前矫情的做作和处处表白自己与众不同就可看出。而她心中这种对凡尘中事务的“云空未必空”的压抑也在一次与宝玉的偶遇中释放出来。当日,妙玉在潇湘馆外遇到宝玉,两人的谈话虽然是琴棋书画之类的高雅之物,而妙玉心中却未必能平静如斯。所以,晚上参禅时才会走火入魔。  

当她病发当天的白天见到宝玉时,两人的情态语言已见暧昧,晚上坐禅时又“听见房上两个猫儿一递一声厮叫”凡心已动,“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只见妙玉两手撒开,口中流沫。急叫醒时,只见眼睛直竖,两颧鲜红”,妙玉已走火入魔。这从中医的角度讲属神魂的病变,原因就在于妙玉久抑的凡心萌动致使相火妄动———从其耳热、两颧鲜红的外证可见。相火妄动则引动心火,心神被扰则难于统摄魂魄。《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类经》注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终至神魂不藏、不安于舍而出现诸多幻觉:“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他……一回儿又有盗贼劫他去持刀执棍的逼勒,只得哭喊求救”,所以那大夫开出降伏心火的药,吃了一剂,心火降则神魂略定,故稍稍平复了些,但是,终究是凡心未灭,所以“病虽略好,神思未复,终有恍惚”。其实,佛门中人思凡,本已难解,更何况妙玉这般性灵乖巧的女儿家。只是妙玉父母双亡,又陷身尼庵,无人做主,平素只得将个人的情感欲望深藏着,但心中却有着“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的情感压抑,满心的积虑无处排遣,被压抑的情思一旦找到宣泄口,神魂难定而终至走火入魔。也许“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才是妙玉的真性情吧。  

叹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  

王熙凤,贾琏之妻,贾府的主事人。虽然贾府还有邢、王两位夫人,王熙凤只是贾家的孙媳妇,但因为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办事能力强,“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启笑先闻”,压得住那些刁奴泼妇,虽然是小辈,却也大权在握。金陵十二钗中有五位是青春夭亡的,凤姐是死得最凄凉的一个。宝玉的病是急出来的,凤姐的病则是气出来的,操劳出来的。凤姐生性要强,事无巨细,一定要自己经手,得罪了不少人。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自己的辈份并不高,管得住奴才管不了主子,最后连自己的婆婆也得罪了,当然也受了不少气,结果也和秦可卿一样,肝郁气滞血瘀,连已经怀上的孩子也小产了,并由此落下病根,漏下不止,“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竞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  

凤姐逞强,又不知保养,加上经常受气生气,肝气必郁,肝气一郁,必然出现月经不调,或经闭,或漏下不止,结果从那时起,凤姐就落下了漏下的病根,也就是鸳鸯所说的“血山崩”。在中医属血证范畴,这血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营养物质的流失是对身体最大的伤害,再强壮的人也经不住长期出血,更何况是一个劳心劳力的年轻女人呢?于是,日复一日地消瘦下去,加上贾府日渐败落,“忽啦啦似大厦倾”,树倒猕猴散,凤姐已经回天乏力,加上自己之前所做的那些仗势欺人的坏事被人告发,心力交瘁的凤姐终于撒手而去,“琏二奶奶没有住嘴说些胡话,要船要轿的,说到金陵归入册子去”,虽然有玄幻成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凤姐的病根依然是在肝郁气滞上。争强好胜的凤姐到最后也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养生是一种自我调养,是人们在满足了一定的生活需求之后,产生的一种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一般来说,在古代,刻意地注重养生应该是那些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享受的一种生活。作为名门大户,贾府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必然注重养生,中医养生中的药食、运动等相结合的方法,在《红楼梦》中描述得颇为详尽。  茶,醒脾提神保健康  茶是中国最主要的饮料,同时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在中医的很多方剂里都有细茶一味,最著名的就是治头痛的川芎茶调散和清胃热的五虎茶,其中的细茶也就是我们日常所吃的茶,当然,最正宗的应该是西湖龙井(专业术语就叫“道地药材”),但是,如果没有条件找到西湖龙井,一般的茶叶也没有问题,入药不像品茗那么要求严格,我们要的是茶的凉性和清新上行的特点。《红楼梦》中的茶虽然不入药,但也是养生和休闲的一种方法,书中提到品茗的场景很多。名门大户中不仅吃茶的规矩多,而且茶的种类也多,其中最重要的当推贾母最喜欢的老君眉。此茶就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一般的茶道要求使用紫砂壶,单单这君山银针就是要用玻璃杯子,因其冲泡之后,茶叶像针一般竖立在杯中,用玻璃杯子可以看见一根根的茶叶从上而下,慢慢地徐徐降落,排列成队,美之极矣。老君眉的冲泡之法也有讲究,须取梅花雪水,埋于树下,次年之夏取出泡茶,才能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既养心又养生。《红楼梦》中茶的种类甚多,除了醒脾提神的老君眉之外还有消食兼以通经的女儿茶(就是我们现在的普洱茶),还有贾宝玉最爱喝的六安茶。从中医的角度讲,茶能醒脾化湿又可清热提神;从西医角度讲,茶中的可卡因可以提神又能降低血脂,因此喝茶确是一种养生之道。  酒,助兴养生两相宜  酒是古代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一种饮料,现在的人们喝酒,大多以增进感情或加强沟通为目的。酒作为一种重要溶剂,不仅在化学工业中有用,且在中医中也属常用药物。在中医四大经典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很多的方剂都是加入黄酒、烧酒等,因此酒成为一味重要的中药。在贾府这个大家族里,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酒当然是少不了的,除了在宴会上的各种酒之外,富贵人家的养生依然离不开酒的参与。以下列举书中几种与养生关联较大的酒。  合欢酒:就是合欢花浸的烧酒,是黛玉重要的养生酒。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中医认为,合欢性平、味甘,能够舒郁理气、安神活络、安五脏、和心志,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之症,令人欢乐忘忧,久服轻身明目。烧酒味辛性热,走而不守,可以行气理气,所以黛玉用它不仅能驱除寒气,而且对于黛玉的多愁善感、夜间失眠也有独特的功效。  屠苏酒:在大观园里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而且此酒还是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养生之酒。屠苏酒是药酒,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具有祛风寒、清湿热及预防疾病的作用。  黄酒:也叫绍酒,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多次提到绍酒,此酒是宝玉特别喜爱的养生酒,因为这种酒酒性平和、不伤人、有营养,因而深受大观园里上下人等的欢迎。不仅如此,黄酒也是江浙人所喜爱的一种酒,乌篷船里人手一瓶的景象随处可见。  饿,适时饥饿保平安  饥饿是一种养生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治疗的方法。在中医的经典中经常出现的“损谷”就是饥饿疗法。在《红楼梦》第53回中,晴雯感冒后几近痊愈,因补孔雀裘复感,病势渐重,便用了贾府中的风俗疗法———饥饿疗法,又慎服药调治,便渐渐好起来了。患者病后不吃得太饱或者是只吃清淡的东西,以防由于饮食问题导致复发,这也是一种养生的方法。饥饿养生不是完全不吃或者是真的让自己挨饿,而是在外感(常见的是感冒、中暑)或者是食滞(常见的是消化不良)之后,让不堪重负的脾胃有个休息的时间。从中医角度来讲,饥饿养生是对脾胃的修复,是欲擒故纵。从西医角度讲,饥饿养生是让胃肠道中的物体排空,有利于黏膜的修复。当然,作为一种养生的方法,这种饿和作为治疗原则的禁食不同,不是净饿,而是不要吃得太饱。  走,安步代车益寿年  贾母是《红楼梦》中的老寿星,她的养生之道中除了饮食喜欢清淡、甜烂、少而精之外,她还喜欢散步游玩。她认为散步是“疏散疏散筋骨”,每逢节日总是和儿孙媳妇们在大观园里走动、玩乐。现代人也很注重散步养生,吃完饭去散散步,也成为很多现代人的一种习惯。从中医角度讲,散步是一种运动,可以健运四肢,而中医理论是脾主四肢,因此散步对于脾胃的运化有重要的反馈性作用。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总是记不住那么多人的名字,家乡有句俗话说:“三国不识名,封神不识骑”,意思是《三国演义》中的人太多了,记不住,《封神榜》中的坐骑太多了,也是记不住。与《红楼梦》相比,《三国演义》中涉及的中医中药内容并不算多。但是,虽然不多,却也可以看出中医中药的奇妙之处。  《三国演义》中的疾病基本上是外科刀箭伤和情志病,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及该书所叙内容有关。在战乱年代,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刀箭伤是难免的。同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权臣弄术,群雄混战,民不聊生,作为统治阶级的士大夫阶层,其中胸怀宽广者则忧国忧民;士大夫中也有心胸狭隘,忌贤妒能者;也有怀才不遇,忿忿不平者。如此多忧、过思、郁怒,则情志过激,终会伤及脏腑变生疾病。  不可否认,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的外科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解剖的不精确性等,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医的疗效。在冷兵器时代,就是靠中医的外科为负伤的将士们清创、护理伤口的。在汉朝,华佗已经发明了麻沸散作为麻醉剂为病人进行手术治疗。《三国演义》中的外科医案基本上是华佗的病案记录,成功地将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的艺术形象极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弥补了正史的平淡。在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东吴将领周泰为救孙权拼命厮杀,自己“身被十二枪,金疮发胀,命在须臾”。帐下董袭言及自己以前曾身遭数枪,蒙一郡吏虞番推荐一个医生,再由虞番介绍当世之神医,由此华佗出场了。华佗果然是出手不凡,面对的是一个真正“千疮百孔”的周泰,“佗曰:‘此易事耳。’投之以药,一月而愈。”从文章的叙述来看,周泰伤得很重,以至于“命在须臾”,华佗究竟用了什么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华佗诊治之后,周泰没有感染,没有并发症,而且在一个月后就痊愈了,可以说,中医外科对于刀箭伤的处理还是非常得当的,所以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好的疗效。当然,这只是个序曲,是为华佗后来的名扬天下,为后面更加精彩的高潮作一个铺垫。  东汉末年是一个不幸而又万幸的年代,不幸是因为其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但是,如果从中医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万幸的时代,因为在此期间出现了华佗和张仲景,出现了《伤寒杂病论》和《中藏经》,虽然《中藏经》已经失传,但是华佗的故事、医案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华佗与医圣张仲景不同,张仲景是坐堂医,只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为人治病,但是华佗是游方医,居无定所,每到一处都为老百姓治病,因此当关公在樊城中箭时,华佗就赶到樊城为一代名将刮骨疗伤。  关公,一位被神化的名将。但是却偏偏因为轻敌,在水淹七军之后攻打樊城之时,“止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于是给了守城将领曹仁可乘之机,招了“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霎时间那是箭如飞蝗啊!关公右臂中箭翻身落马。如果是一般的箭,对于关公来说,就是皮外伤,不在话下,但是,这不是一般的箭,曹仁也深知关公厉害,所以他的箭是淬毒的,当关公回营时“毒已入骨,右臂轻肿,不能运动。”好强的关公为了稳定军心又不肯回荆州休养,疮又不愈,于是众将只能遍寻名医。于是华佗驾小舟自江东,特为关公箭伤而来。当时关公正与马良弈棋,华佗请关公伸臂看视。“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这“乌头之药”就是指箭上的毒是乌头的毒,这乌头是剧毒之品,如果入药不仅要经过炮制还要先煎、久煎,可见它毒性之烈,所以必须彻底清除。华佗打算用大环钉在大柱上,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首,再动手术。对于一个沙场老将使用这样的办法,可想而知这个手术的“惨烈”程度。但是,关公毕竟不是一般人,过五关斩六将早已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神人合一”的将领的传奇式的经历。所以,面对着华佗如此大动作的准备,“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很是开心,“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这虽然有很多渲染,很多夸张,由于《三国演义》是小说,所以终究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但是,除了《三国演义》外,史书《三国志》也有类似记载,既然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有所记载,我们可以相信,在当时应该已经有了进行这样的外科手术的能力。所以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关公当时的状况应该是由于箭伤透骨而出现类似于骨髓炎的病症,所以,需要割肉刮骨,清除感染的骨段,可见,中医外科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不管中医外科后来的发展轨迹如何,也不管西医如何看轻中医在形态学上的缺陷,中医外科在三国时代已有如此水平是难以否认的。虽然西医的解剖学与生理学在古希腊时期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真正用于临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西方外科学是在16世纪以后对于解剖的正确认识后开始出现的,而真正出现包括手术、抗感染等在内的现代外科学是在19世纪40年代。可见,我们中医外科的完善至少要比西方外科学的完善早1500年。在《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由于过悲过怒而致病的病案。在第13回中,杨彪和朱儁由于李傕劫天子,郭汜劫公卿“‘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之间耳。’相抱而哭,昏厥于地。”甚至于“归家成病而死”。当然,这只是《三国演义》中情志过激而导致疾病的一个序曲,只是铺垫,真正的高潮是诸葛亮三气周瑜,送了周郎的性命。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文人墨客怀念赤壁的千古绝唱。“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是,直面残酷的战争,毕竟没有文人墨客的浪漫主义,面对着10倍于己方的曹军,就算是久经沙场的周公瑾也未必有词中的轻松。他需要面对的是战与降的选择,是江东父老的命运何去何从,所以潇洒倜傥的周都督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周瑜毕竟是周瑜,在这么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他依然可以让蒋干中计,依然可以让黄盖诈降,依然可以让庞统献连环船之计,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但是,偏偏多了一个诸葛亮,他处处识破周瑜的计谋,让周瑜又惊又气。毕竟,在兵不厌诈的战场上,有个人永远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是个天大的威胁,更何况,周瑜少年得志、心高气傲,怎能容他人酣睡于自己卧榻之旁。因此,周瑜三番五次难为诸葛亮,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势头,可一场场凶险都在诸葛亮的机智下化解了。心胸狭窄的周瑜对于诸葛亮的嫉妒是其情志郁结的病根。  赤壁之战前,周瑜定下火攻曹营的大计,但“火”需要“风”,而且,必须是“东南风”才能烧到北岸。当时正值隆冬,哪里来的东南风?周瑜开始未料及这点,当大风刮旗拂面时才突然意识到,但为时已晚,破曹之战已箭在弦上,而隆冬时节盼东南风等于守株待兔,于是周瑜急得“昏倒在地,口吐鲜血”。这个重要关节,众人皆昏昏然,而只有诸葛亮昭昭然。诸葛亮给了周瑜16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治好了周瑜的心病,于是就有后来的“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以区区8万兵力打败了曹操80万大军。但是周瑜对诸葛亮的嫉恨有增无减,也引发了他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后来的“三气周瑜”分别为:一气周瑜,夺了南郡取荆州,让周瑜金疮迸裂;二气周瑜,将计就计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金疮难愈了;最后,诸葛亮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三气周瑜,最终让周瑜在大叫“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愤中恨恨而亡。  一代名将却最终死于嫉恨,死于自己的心胸狭窄。从西医学来讲,周瑜的死可能是由于伤口的反复迸裂导致的反复感染,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所谓的抗感染处理,所以,出现了败血症,这是周瑜重要的死因。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周瑜的死是真正的“气死”,就是典型的肝气郁结导致的气血逆乱最终导致了血液妄行吐血而死。这也给了世人很好的警示,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人何必计较于一时的得失呢,对别人宽厚一些,对自己也宽厚些,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生活。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人也是由于情志病而死,而且病得遗臭万年,因为他杀了神医华佗。他就是魏王曹操。曹操是奸雄,虽然易中天认为他是“可爱的奸雄”,但是,不管是可爱还是可恨,他是奸雄,几乎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共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残暴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杀人无数。终究是亏心事做多了,会心虚的,这个心虚就表现在他的多疑上。多疑则伤心,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所以才会生出种种不适,最明显也最严重的就是他的头痛之症。  曹操本身就有头痛之病,第22回中,袁绍令书记陈琳写征伐曹操的檄文,并于各处关津隘口张挂。檄文传至许都,当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文传进,曹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又第23中,建安五年,太医吉平对国舅董承说:“操贼常患头风,痛入骨髓;方一举发,便召某医治”,传统医学认为“头风”是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甚至一触即发的病症。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七情不调是诱发头风的重要原因。古代医学著作《证治准绳》指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也。”在东吴将关公的尸首送到洛阳以嫁祸曹操之后,曹操将关公厚葬,但是“每夜合眼,便见关公,操甚惊惧”,甚至不敢在旧行宫住下去。从中医角度讲,恐伤肾,过度惊恐伤及肾脏,“肾为先天之本”,肾为恐所伤则引发百病,这给他后来的剧烈头痛种下了病根。从西医角度讲,严重的失眠和惊恐导致出现了神经官能症,从他的暴戾和喜怒无常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出现问题了,对于一个66岁又工于心计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  为了求得安宁,避免行宫旧殿的“妖魔”纠缠,曹操决定砍大树造新宫殿。谁知当曹操佩剑亲自砍伐一棵长了百年的老梨树时,竟然被树中的“血”溅了一身。曹操大惊,当晚便睡卧不安,梦见“梨树神”用剑来砍他,曹操吓得大叫而醒。惊醒之后,立即感到头痛难忍。“急传旨遍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后又请华佗诊脉视病,华佗说:“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多疑而心狠的曹操以为华佗害他,使华佗死于狱中。一代神医就这样被杀害了,华佗的经验曾写成一本书托给狱卒带出监狱,也就是后来世间所传说的《青囊经》,但是没想到被狱卒的老婆当柴火烧了,原因很简单,免得像华佗那样有牢狱之灾。华佗被杀后,曹操又遇几次惊骇,幻见被他惨杀的马腾父子、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20余人,浑身血污,前来索命。曹操病势加剧,更觉头目昏眩。次日,又觉气冲上焦,目不见物,不多时便气绝而死,寿年66岁。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无法知道曹操是否有高血压等病史,但是,从症状和病程看,曹操头痛的病史并不短,从建安五年,陈琳檄文治好曹操的头痛开始,至少有20年的病史。曹操20多年的平时头痛大概应属于血管性头痛。这20年中,曹操南征北战,用尽心机,耗尽心血,在老年的时候,由于有严重的情志刺激,出现情绪极大波动,所以出现脑血管意外并不奇怪。

《西游记》第10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写道,唐太宗因答应救泾河龙王,却不料魏征梦斩了这孽龙,于是那泾河龙王来与唐太宗讨命,吓得唐太宗“战兢兢一夜未眠”,“医官出来,众问何疾。医官道:‘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脏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因为这是神话故事,是因为既受惊恐,又加上地府中的冤魂告状,所以才会一夜之间病得这么重,也才有后来的地府还魂,死而复生。但是,医官描述的脉象却是十分精彩,正是临终之脉。这脉气不正,一来是因为皇帝是受惊过度,尤其是因为梦见龙王索命,正是那“不干不净之物”所为,而真正的病理原因,当然就是皇帝因受惊过度,正气衰微,再结合御医后面那句“虚而又数”,正是戴阳证也就是回光返照的脉象,因为虚阳浮越,所以脉象虚数。“十动一代”以中医言,代脉的出现是脏气衰微的征象,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心律不齐,应该也是严重心脏病的脉象。所以,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脉象却相当精彩,可见作者的医学功力。  

在书中还有其他的中医药知识,在朱紫国为国王治病不仅悟空显威,沙和尚也不甘示弱,悟空叫他取大黄一两为末时,他说:“大黄味苦,无毒,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这大黄是味荡涤积滞之邪的好药,性烈而力宏,故有将军之名,但是考虑到国王“久病必虚”,沙僧还是劝悟空不可滥用攻伐。猪八戒对巴豆也有妙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涤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太医院医官对药性的理解也很深入,“兜铃味苦寒无毒,定喘消痰大有功。通气最能除虫蛊,补虚宁嗽又宽中。”  更有趣的是,书中的一些诗词竟然也是用中药嵌字,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小说第36回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像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指取经成功返回唐朝。吴承恩从大量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使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在第28回里,吴承恩还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词的内容如下: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的战斗场面。  

光怪陆离的神话虽然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但是《西游记》从它产生至今就一直被人们传诵,对于其中的很多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对书中的中医药知识却少人提及,仔细研读,我们不能不承认,作者吴承恩不仅是个优秀的作家,还应该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学养,他在小说中对中医知识的运用也称得上是得心应手。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不仅精通文学,他在其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而且还精通医学,书中描写刘姥姥暴饮暴食后腹泻就颇为生动。  刘姥姥曾多次进大观园。由于她朴实、开朗、幽默,很受贾府上下的欢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遇上贾府摆酒,两宴大观园,她也应请参加了。宴会后,去逛大观园。鸳鸯带着刘姥姥逛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姥姥认为是大庙便趴下磕头。使众人笑弯了腰,众人问她这是什么庙,她说是“玉皇宝殿”。众人笑得拍手打掌,还要拿她取笑时,刘姥姥只觉得肚里一阵乱响,忙拉着一个丫头,要了两张草纸就解裙子。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住她,说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角上去了。那婆子指给她地方,便乐得走开去歇息。那刘姥姥因多喝了些酒,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又多喝了几碗茶,不免腹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出得厕来,被冷风一吹,且加上蹲了半天,忽一起身,只觉眼花头晕,定了定神,却已辨不出路径,信步走去,竟然走到怡红院,见到里面有床,便身不由己地躺到床上鼾睡去了。  刘姥姥的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有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病情较重,多有发热,不能自愈;有由于肠变反应引起的,如吃了虾、菠萝等出现腹泻,这种腹泻多无腹痛;有的由于结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病程较长,伴有阵发性肠绞痛。这些腹泻与刘姥姥病情和病史不符,刘姥姥的腹泻显然是暴饮暴食而引起的,禁食后可自行停止。  刘姥姥生活在农村,平时多吃粗茶淡饭。她参加大观园宴会,一下子吃了不少油腻、不易消化的菜肴,还吃了藕粉桂花蛋糕,松瓤鹅蛋卷及螃蟹馅的饺子。这些食物不但含高蛋白、油腻、不易消化,如果不新鲜,还有污染致病菌的可能,都可引起腹泻。刘姥姥的腹泻不那么严重,只要禁食一二天,便可恢复健康。如果是现在,只要用些抗感染药,如黄连素、磺胺类药、氟呱酸等抗生素,加上帮助消化制剂就能很快治愈。如果腹泻频繁,量多,应予注射补液。刘姥姥的腹泻告诉人们,为了身体的健康,切勿暴饮暴食,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中国的四大名著各有其特点,《红楼梦》的才子佳人,《三国演义》的文臣武将,《西游记》的妖魔鬼怪,《水浒传》的草莽英雄都让几百年来的读者着迷。才子佳人心嫩身娇,文臣武将忧国忧民,因此,在《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疾病大部分是内伤疾病或者是刀伤,而《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也用中药,只是,他们并不是用来治病救人。  在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吴用、晁盖等人将蒙汗药放入白胜的酒桶中。在黄泥岗上,又热又渴的押送生辰纲的官兵们实在是抵不住酒香的诱惑,就连小心谨慎的青面兽杨志也喝了半瓢,当看见他的小喽罗们一个个头重脚轻,呼呼大睡,杨志只得心中暗暗叫苦,可惜他的药力已经发作,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他老丈人蔡太师价值十万贯的寿礼成了梁山好汉们的囊中之物,兵不血刃地结束战斗,开庆功宴去了。  在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武松因为哥哥武大郎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被发配孟州充军,来到十字坡的一家酒馆打尖儿,老板娘正是母夜叉孙二娘。武松对这家酒店早有耳闻,知道这是一家黑店,于是格外谨慎,还故意找茬,戏弄孙二娘,气得这孙二娘也顾不得她家相公的千叮咛万嘱咐,一生气,在酒中下了药,一壶酒上来,两个衙役乖乖倒下,不省人事,幸亏武松机灵,乘孙二娘不注意,把酒泼了,要不然,这三人早已成为十字坡上过往行人盘中的人肉包子了。那么,到底是什么那么厉害,让这些身怀武艺的人那么快地昏迷不醒呢?当然《水浒传》中说得很清楚,就是蒙汗药。这个药,也和中医学大有关系。  在古代医书中是没有“蒙汗药”这三个字的,但是确有一些单味药物或者复方方剂有麻醉作用。从一些古籍的记载中也可以知道,用于麻醉的药物主要成分是曼陀罗。曼陀罗又名洋金茄花、山茄子,为一年生草木植物,产于我国西南各省,夏秋间开花,花紫色或白色,有漏斗形三合瓣花冠,边缘五裂,果实为卵圆形,有不等长尖刺,熟时四瓣裂开。叶、花和种子含茛菪碱、东茛菪碱等成分,具有麻醉、镇痛作用。现用曼陀罗制成的洋金花制剂,多用于手术麻醉。用曼陀罗制成蒙汗药,是何人何时发明,并不知晓。但古书中有关此药的记载颇多。如宋代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对其制法,明人魏滩在《岭南琐记》及清人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有同样记载:“用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以寤。”  历代医书中也有不少关于用曼陀罗麻醉并进行治疗的记载。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记载了内服麻醉药方“睡圣散”,书中写道:“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此方由山茄花(曼陀罗)、火麻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一服后即昏睡。”元代外科医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记载用“草乌散”作整骨麻醉,书中写道:“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少些与服。”该书也记载了很多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案,其中提到在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中,有人肚皮划破,肠子流出,经过救治,将肠子送回腹中并缝合对齐,病人痊愈康复,这在现在也应该是一个急诊大手术,可见当时的外科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麻醉药在当时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从这些记载推测,本来医生使用的麻醉药,流入坊间,被拿去用作蒙汗药,就没什么奇怪了。
《儒林外史》主要是通过各种人物来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尖锐讽刺了封建士人的种种丑态,作品的讽刺手法婉转含蓄,作品的语言犀利辛辣,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一部讽刺小说。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儒林外史》中中医药的内容也不少,其中范进母子的乐极生悲,严监生的气恼而亡,鲁编修的痰郁互结都是精彩的例子。  范进,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从20岁时就开始参加院试考秀才,30多年中考了20余次,虽屡战屡败,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依然是屡败屡战,终于熬到了周进主持院试。这周进原也是屡试不第,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花钱捐了监生,直接参加考举人的乡试。作为学道主持院试的他原本就有着以己度人的怜才之心,看见老童生范进面黄肌瘦、胡须花白,依然前来应试,不禁想起自己的经历,有心要拉范进一把,于是在读完三遍他的文章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于是填了第一名。范进的院试考了几十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中了秀才,可以参加乡试了。贫寒的他去找岳父借钱去参加乡试却被岳父大骂一顿,断言他不可能中举的,但是范进并不甘心,“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虽然可以瞒着岳父去考,但是岳父那顿痛骂却依然在他心理上起了作用,并不对中举抱有多大的希望,只是不让自己有所遗憾而已。  没想到,他却真的中了举人。报喜的人在集上找到了准备卖鸡买米的范进,但是几十年来受惯人讥讽而且对中举并不抱希望的范进以为又是邻居戏弄他。当他被邻居硬拉回家后,看见升挂起来的报贴上写着“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之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一般来说,被吓晕的人很多,但是高兴得晕了的却很少,众人慌忙抢救,灌了水,虽然醒了,却疯了,老太太和娘子很是伤心,终于熬出头了,却失了心智。倒是报录的人见多识广,知道范进是“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只要能把痰吐出来就好了。  这就是典型的“痰迷心窍”,又叫“失心疯”,可以急性或者慢性发作,患者有神志的改变,如果没有暴力倾向不打人骂人的话,中医一般称为“癫”或者叫“文痴”。一般中医的治疗都是使用化痰开窍的药物,也可以用情志相克的方法进行治疗。当时情况紧急,再诊脉熬药怕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幸而,对于这种由于突然的强烈情志刺激,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以情胜情”的方法来治疗,即“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的,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人都知道范进最怕的就是他岳父胡屠户,可现在因为女婿中了举人,已经由任他呼喝的范进变成了“贤婿老爷”了,他也不敢随便打,因为中举的人可是天上的星宿,打了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但是在众人的哀求下,胡屠户只得“把刚才的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范进被他这一巴掌打晕了,幸亏众人帮忙捶背抹胸,把痰吐出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范进这边刚刚好,谁料想,范老太太因为范进中了举,家里有钱了,有人伺候了,竟然乐极生悲,“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突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可怜苦了一辈子的老太太,盼望儿子进学中举,终于等到了儿子出人头地,却没来得及享福,就这么一下子撒手人寰。从西医的角度讲,老太太应该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中医的七情致病中就有过喜伤心,因为太高兴了,以致心气涣散。老人本身就已年老体虚,再加上伤及心气,纵是神医也无力回天啊!

继续讲《儒林外史》中的案例。

严二,也就是严监生,本名叫严大育,家有十多万银子,却吝啬成性,完全就是中国版的“葛朗台”。这个吝啬的有钱人却胆小怕事,待人接物经常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以致内受胞兄欺压,外受妻舅挟持,终致气恼而亡。  严监生这病得来也是由来已久,他哥哥———严贡生逃了案子,官府找到他的头上,为了消灾,花了银子,请了酒席,对于吝啬成性的他来说早已郁闷不已,加上两个所谓“铮铮有名”的妻舅,看出他的软弱对他产生觊觎之心,严监生虽然对他们的心性十分了解,也对他们有所防备,但是因为对他们有所顾忌有所倚仗,将其妾赵氏扶正也需要他们的支持,所以也只能任他们摆布。
      “内忧外患”的严监生终于撑不住了,在其妻王氏去世不久,一来思念亡妻,二来心疼自己被妻舅“巧取”的银两,终于在新年过后病倒了。“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过了灯节后,就觉得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米汤,卧床不起。及到天气和暖,又勉强进些饮食,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挨过长夏,立秋以后病又重了,睡在床上……心里只是急躁。”严监生这病也是忧郁而生,应该归于肝郁一类,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春天应肝,主疏泄,当春时肝气本较旺,人的心情本应豁达舒畅,严二不能借着自然之气调畅自己的气机,反而因为各种事情而郁闷,则气滞难以升发畅达,有余之肝气横逆犯脾而使病加重,到了立秋之后,秋天属金而克木,金性敛肃,人体之气机难以舒展升发,则肝木更抑,所以,严监生的病又严重起来了。到了中秋之后,已是“医家都不下药了”,看来是不成了,但是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只有赵氏知道他的意思,是因为灯里点了两茎灯草,于是挑掉一茎,严二把手放下,顿时没气了。可怜这严二,吝啬一世,死时还要怕两茎灯草浪费钱,只可惜在他死后不久,他儿子也死了,他的哥哥就巧取豪夺霸占了他的财产。看来他这么节省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继续讲《儒林外史》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案例。鲁编修,一个贫困潦倒的“穷翰林”。明清时代,进士尤以能进入翰林院为荣,这是因为进入翰林院也许就是飞黄腾达的开始,自明英宗时起就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所以读书人无不以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奋斗目标。但是,翰林虽然令人羡慕,也似乎是前程无量,但在飞黄腾达之前却也只是个冷寂的京官,是个没有油水可捞的清水衙门,翰林们也只是每日编编书,写写文章,所以,鲁编修自称是“穷翰林”也不是偶然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虽然很想出去捞一把,但是因为没有后台没有门路,美差已经被人钻谋去了,他也就只能干等,终日里结交些文人墨客发发牢骚。  鲁编修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所以他希望自己后继有人,但是,可惜的是他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从小就把女儿当儿子教,希望可以寄托一点自己的希望。但是女儿家终究是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入世的,虽然鲁小姐学问了得,只可惜不是男儿身,不然“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既然女儿不能去考试,就希望能招个好女婿,替自己了了这份心愿。于是找了个所谓的“名人之后”的蘧公孙,“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没想到这蘧少爷却是个“雅人”,对于科举这等“俗事”并不为意,不仅小姐伤心,连鲁编修也深感后继无人。“编修公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商量要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夫人因他年纪大了,劝他不要,他就更生气,结果“跌了一跤,半身麻木,口眼有些歪斜。”这是中医所说的中风,西医学名叫脑血管意外,但是一般也称为中风。陈和甫给鲁编修切了脉道:“老先生这脉息,右寸略见弦滑,肺为气之主,滑为痰之征。总是老先生身在江湖,心悬魏阙,故尔忧愁抑郁,现出此症。”陈和甫对脉象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对病因的分析只是看到了皮毛,只知道鲁编修是“忧愁抑郁”,却不知他所忧之事并非庙堂之事,而是自己后继无人,导致的痰郁互结。原以为自己选了个好女婿,谁知这女婿竟然不做举业,不免伤心气愤。本身编修老爷已经年老体弱,怎禁得这般恼怒着急,于是生出病来。更有陈和甫所说的“近日医家嫌半夏燥,一遇痰证,就改用贝母;不知用贝母疗湿痰,反为不美。”这是因为贝母是用治燥痰的药物,燥痰要润,所以贝母本身偏于和缓柔润,对于黏腻的湿痰是火上浇油,所以说“反为不美”。对于老编修陈和甫自有妙方,老先生此症,当用四君子,加入二陈,饭前温服。……这病就退了。”肾是人的根本,所谓“肾为先天之本”,如果肾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全身,再加上老先生这个问题就是由于年老体弱,肾虚气不化津而成痰,再加上忧愁抑郁,耗劫真阴,导致痰郁互结。陈和甫辨证对了,当然就是药到病除了。
《镜花缘》是继《红楼梦》之后出现的一部比较优秀的古典小说,作者李汝珍花费了将近30年的心血创作出来,经过多次披删,三易其稿始成,成书于1820年稍前,正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末期,清王朝正由盛而衰的阶段。和其他清代的创作者相似,李汝珍也喜欢在自己的书中应用中医中药的描写来衬托人物,毕竟,生老病死人所难免,也由于古代儒生一般都是熟读医书,所谓“是为大儒乃大医也”,所以,作者对于中医药的应用都是得心应手。《镜花缘》一书论及中医内容较为全面,内外妇儿诸科内容无一不有,所以在书中多次提到各种方剂,涉及的病症包括:中暑、痢疾、跌打损伤、胎漏(先兆流产)、饱胀、痘疹、小儿惊风、便血等。最精彩的是第77回“斗百草全除旧套对群花别出心裁”,群芳以中药名相对,对答如流,对仗工整,同时又遍数百草,让人受益匪浅。  多九公,姓多,排行第九,因为年长,人称“多九公”,倒把真名字忘了。“幼年也曾入学,因不得中,弃了书本,做些海船生意……为人老诚,满腹才学。”在古代,一般的儒生都读医书,因此,儒生多多少少都懂医术,加上多九公常年在海上航行,岐黄之术对于他来说更加重要,因此,九公不仅懂医而且经常有药物随身携带,遇到有人在海上发病就可以“排忧解难”了。书中第27回“观奇行路过翼民郡  谈异相道出豕喙乡”一节中,唐敖见多九公一味街心土救了中暑的水手,不禁心中佩服,同时由于出门日久,感受暑气,身体稍有不适,以为自己也是中暑,就向九公求药,九公说“唐兄不过偶尔受些暑气,只消嗅些‘平安散’就好了。”取出药瓶,唐敖闻过药末,打了几个喷嚏,果然神清气爽。九公说这药的组成是“西牛黄四分、冰片六分、麝香六分、蟾酥一钱,火硝三钱、滑石四钱、煅石膏二两、大赤金箔四十张”,这些药物都是辛凉走散的药物,著名的“温病三宝”中的安宫牛黄丸中的配方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药物,对于热性病都有重要作用。与《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诸葛亮为治军中暑痧而配制的“武侯行军散”的药物组成更是基本上一样,只是后者多了朱砂和珍珠,按照九公的说法是“恐它污衣,改为白色”,基本上可以看出“平安散”就是“武侯行军散”,“专治夏月受暑,头目昏晕,或不省人事,或患痧腹痛,吹入鼻中,立时起死回生。”这个“吹入鼻中”也是一种特殊的给药方法,在现在临床比较少用,因为可以使用胃管进行灌药等,但是在一些危急重证的抢救中有时仍会使用到,像用烙铁淬醋来催醒,还有通关散吹鼻开下焦等,都是吹药法的重要运用。对于吹药应该是有一定的原理的,因为鼻黏膜中,血管较为丰富,药物通过黏膜吸收,迅速入血,要比通过消化道吸收快,尤其是对于由于中暑而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服药的病人,可以运用吹药法。这个行军散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平常人家必备的重要药物,在暑湿较盛的地区,甚至连小孩都知道不舒服的时候吃些行军散,可见此方对后世的影响。  长途旅行不仅容易伤风感冒,中暑伤湿,吃错了东西拉肚子也是很常见的。拉肚子就是腹泻,在西医来讲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消化不良还有就是细菌、原虫或者病毒感染。从中医来讲,多见于泄泻,但是也有外感内伤的区别,亦可见于痢疾。书中第27回中讲到唐敖在巫咸国患痢疾,多九公给了他几服药就痊愈了。唐敖惊讶于九公医术的高明,极力劝说他将药方献出“使天下人皆免此患”。多九公也就将药方说出:“苍术(米泔水浸陈土炒焦)三两、杏仁(去皮尖、去油)、羌活(炒)二两、川乌(去皮,面包煨透)一两五钱、生大黄(炒)一两、熟大黄(炒)一两、生甘草一两五钱……赤痢用灯心三十寸,煎浓汤调服;白痢,生姜三片,煎浓汤调服;赤白痢,灯心三十寸,生姜三片,煎浓汤调服;水泻,米汤调服。”从他的方子看倒是一服寒温并用,解表燥湿的方子,同时考虑了引起泄泻的不同原因采用了不同的加减。这也是中医汤药的好处,汤药不仅药效峻猛,所谓“汤者,荡也。”而且可以随证加减,也就是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发病原因,甚至是同一病人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证候或症状进行加减药味和剂量,从而使药物达到最佳配伍,药效达到最好的发挥。
天下第一秘籍左右互搏这还是《镜花缘》中的例子。老书生唐敖,岭南人,屡试不第,终于考取探花的时候却有人告密说他与武则天的死对头徐敬业、骆宾王等人是结拜兄弟,当然是入仕无望,想起仕途坎坷,不禁心灰意懒,机缘巧合,跟着妻舅一起出洋做买卖,颇长见识。虽然唐敖是个落第书生,但是他古道热肠,又颇有见识,所以,一路上常常助人为乐。在歧舌国,他怂恿多九公揭皇榜为王爷的世子治好了落马之伤,帮一位王妃安了胎,帮另一位王妃治好了乳痈之后,“神医”多九公终于遇到了难题。
  原来,歧舌国通史的女儿枝兰音“自从幼年患了肚腹膨胀之病,服药无数,至今未脱体,连日病势甚重”。多九公见那女孩“面带青黄,腹胀如鼓。看了多时,摸不着是何病症,只管呆呆发楞”。正如唐敖所言,多九公是不擅女科的,因为多九公行医多在船上,罕见女子,少见其病自然不擅。至于替两位王妃治病只是照书给药,因为她们一个因为搬动重物动了胎气,要安胎就给了保产无忧散,这方子出自傅青主的《傅青主女科》,是一个经典的安胎方,又叫十三太保,这是一个在岭南连普通妇人都知道的安胎之方。另一位王妃的乳痈痛苦难当,给了经典的退乳药,也就大功告成了。不仅如此,还应国王的要求给他们留下了治疗痈疽的常用之方,以备不时之需。不过,这些都是只要熟读医书就可以了。
  但是,枝兰音这鼓胀之症对于多九公来说却是个“疑难杂症”,倒是老书生唐敖有个家传秘方,可以治好枝小姐的病。因为枝小姐的病是五六岁时感染的,到此时已有七八年。这便是病因所在,也是唐敖的下手之处,“唐敖道:‘既是五六岁染的,此系幼年停食不化,日久变为虫积,以致膨胀。医家不知,往往误用克食消导之药,徒伤脾胃,与病无益’……‘我家祖传秘方只用雷丸、使君子二味,不过五六剂,虫下即愈’”,雷丸和使君子都是中医常用的杀虫药,老书生这个方子倒也对症。
  从症状来看,枝小姐就是典型的疳积,这是由于感染了寄生虫而未及时治疗,导致虫积于体内的一种病症,由于病程较长,还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是中医儿科四大症“麻惊痘疳”之一,既是能在四大症排上名的,毕竟没有那么容易治好,所以,老书生这两味药虽然是对症,但是如此迅速地治好也是有点夸张色彩的。中医的疳积在我国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了,所以在我国疳积的小儿已经极为少见。但是在非洲还有其他贫困地区依然可以看见小孩骨瘦如柴、腹胀如鼓、头发稀少的典型疳积的症状。西医的病名是儿童营养不良,到了疳积的程度就应该是严重营养不良,这种病症也是由于感染寄生虫所致,所以无论中医西医的治疗都是必须先杀虫的,而中医对于疳积的治疗更加以人为本,不仅用雷丸、使君子等杀虫药杀虫还补虚帮助身体的恢复。只可惜歧舌国竟然没有雷丸、使君子两味药,因此唐敖只得收枝小姐为义女,带着她离开歧舌国,希望能回中国帮她治病。真是好人有好报,老书生帮人治病还得了个貌美如花的女儿,真是两全其美。

继续讲《镜花缘》中的例子。

《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颇有特色的长篇章回小说。《镜花缘》里的群芳,有百人之多,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这百人本是上天的百花仙子。只因凡间皇帝武则天下令百花在一夜之间全部开花,否则就烧尽百花。百花为求自保,只能开花,因为百花“开放各有一定时序……况上帝于花,号令极严,稽查最密。凡下月应开之花,于上月先呈图册,其应否增减须瓣、改换颜色之处,皆候钦裁……不敢参差,亦不敢延缓”,结果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这一百奇女子在武则天开女科考试的时候全部应考,而且都中举,终于百花齐聚,不枉百花仙子下凡一遭。

对对子是中国文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既可活跃气氛,又可分出胜负输赢。群芳在考了女科之后,闲来无事,讲课的讲课,钓鱼的钓鱼,各有各的放松方式,当然也少不了对对子了。但是,她们对的却不是一般的对子,因为在百药圃里,所以她们对的内容自然与药有关。虽然这一章的内容,历代以来都有人抨击是作者炫耀才能,但是不可否认,这许许多多的中药的名字,确实让读者大开眼界,在现代,就是专修中医的人也不一定懂得这么多中药的学名和别名。

百药圃里,群芳斗艳,紫芝姑娘首先发难,看见墙角长春盛开,于是图个吉利,头一个出了“长春”,陈淑媛也不甘示弱,对上“半夏”,长春对半夏倒是绝对,春辉接着借用长春的别名“金盏草”,芳春遥指北面墙角一株植物对出“玉簪花”。原来,这药名也是如此富有情趣。

接骨(续断的别名)对扶筋(狗脊的别名):扶对接,骨对筋,续断和狗脊同为补肾之药,同时,从中医角度讲,骨属肾水,筋属肝木,水木相生,巧!菊婢(凤仙的别名)对桃奴(桃枭的别名):以桃对菊,雅!婢对奴,佳对!蝴蝶花对蜜蜂草(香薷的别名):蜜蜂对蝴蝶,一目了然!木贼草对水仙花:木对水是五行对五行,贼对仙也是妙对,草对花是“理应如此”。木贼对花王(牡丹的别名):木对花一本一末,贼对王一反一正,妙对!离娘草(玫瑰的别名)对待女花(兰花的别名):离娘对待女,妙!既离了娘亲,难免亲娘倚门待女,只是可怜了天下父母心。猴姜(骨碎补的别名)对马韭(麦冬的别名):以马韭对猴姜虽是平平之对,但是,它们的原名相对倒也自有其妙之处,骨碎补是补阳药,麦冬是补阴药,阴阳相对,妙!灯笼草(酸酱的别名)对火把花(钩吻的别名):灯笼对火把,绝!慈姑花对妒妇草(黄芩的别名):慈姑对妒妇虽是绝对,现实中如果真的是慈姑有个妒妇做嫂子,估计也不好过,所以,对倒是好,为天下太平还是不要有事实好。钩藤对剪草(茜草的别名)剪对钩,草对藤,工整!金雀花对竹鸡草(淡竹叶的别名):金雀虽珍,怎奈我竹鸡难寻,好!

千岁蔂对万年藤:千岁对万年,蔂对藤,真是字字珠玑。金星草对玉雨花(梨花的别名):以玉对金,以雨对星,无一不稳。牵牛对逐马(丹参的别名):一牵一逐,收放自如。黑丑(牵牛的别名)对红丁(茶的一类):黑丑中暗藏地支,红丁中的丁却是天干,天干地支,妙对也!倚待草对徘徊花(玫瑰的别名):倚门而待的惶惑,前程未卜的徘徊,世人的心魔尽现矣!倚待对徘徊,天生的绝对!苍耳子对白头翁:耳鬓苍苍是白头,以子对翁也妙对!月桂(蔷薇的别种)对风兰(催生草的别名):以风对月,以兰对桂,巧对!火焰草(菟丝的别名)对金灯花:金灯对火焰,虽不及火把草、灯笼花之妙,但不失为好对子。人柳(三春柳的别名)对佛桑:佛人同宗,桑柳相类,巧对!连枝草(苜蓿的别名)对合蒂花:妙对!迎辇花(合蒂花的别名)对摇车草(连翘的别名):迎辇对摇车,平平之对,无功无过。奔马草(丹参的别名)对伏牛花(隔虎刺的别名):伏牛对奔马,动静相对。山辣(三奈的别名)对水香(泽兰的别名):山水相对,香辣同类,皆是五味之中,可谓妙对。金丝草(狗耳草的别名)对锦带花;金丝对锦带倒也工整。龙须柏对凤尾草:龙凤相对,首(须)尾相应,妙!儿草(知母的别名)对女花(菊花的别名):天生的绝对也!花相(芍药的别名)对木王(梓木的别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花相对木王,妙!互草(常山的别名)对交藤(首乌的别名):一互一交,互通有无,好!更妙的是常山与首乌更是效属同类,均有截疟之功。茶花对酒树(椰的别名):“寒夜客来茶当酒”,茶、酒均属雅致,同类对举,倒也妙对。鬼丑(甘遂的别名)对神麻(疏麻的别名):不见神仙脸上生麻子,未遇鬼怪模样长得丑,鬼丑、神麻也只是文字游戏。

五行草(马齿苋的别名)对二至花(柳穿鱼的别名):五行对二至,妙!独活对丛生(玉兰的别名):一处独活乐何在,遍地丛生是幸事,巧!昆仑草(青葙的别名)对蓬莱花(瑞香的别名):昆仑是神山,蓬莱是仙岛,虽则音韵难寻,倒也稳对。马蚁草(地锦草的别名)对狗蝇花(腊梅的别名):马蚁是一兽一虫,实不易对,难得有狗蝇对之。鹦鹉菜(菠菜的别名)对鹭鸶藤(忍冬藤的别名):菠菜又名鹦鹉菜,所以才有了《还珠格格Ⅰ》中的紫薇把素炒菠菜起名叫“红嘴绿鹦哥”。鹦鹉对鹭鸶,且都是鸟字为形部,妙!王孙草(牡蒙的别名)对帝女花(菊花的别名):帝女王孙,何其荣也!又是天生的绝唱。

日已西斜,群芳斗百草,尽兴而回,也让后人饱览其运用之妙。以百草为对,不仅是雅兴,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很多药物(植物)的别名都是闻所未闻,开一开眼界也是一大幸事。不管书评家对此作何评价,对于我们自己确实是知道了很多植物的趣名,也见识了中国传统的对对子的妙处。

《镜花缘》是中国经典的白话文小说,故事曲折,涉及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医学。书中还有大量的关于中医药的故事,比如第十三回“美人入海遭罗网儒士登山失路途”中廉锦枫的母亲因患阴虚之症,服药即吐,唯以海参煮食,方能稍安,所以,廉美人入海为母亲取参。这海参正是补阴佳品,再加上海参是血肉有情之品,更易吸收,所以“方能稍安”。还有第五十五回的“田氏女细谈妙剂洛家娃默祷灵签”中的“稀痘奇方”都是中医药知识精髓。

《老残游记》是刘鹗(1857~1909)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所以,刘鹗学识博杂,曾赴乡试而不第,也从事过商业,并有过悬壶行医之举。该书以老残这个摇串铃走江湖的医生活动为线索,记述作者在各地游历时的见闻,内容广博,所涉三教九流。但是文章中涉及医学的内容并不多,看来老残这个江湖医生也只是以摇串铃走江湖为“幌子”,他走街串巷,访的是人情冷暖,世间百态,医的是人间疾苦。刘鹗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的现实,对于老残的医术虽着墨不多,却也是字字精当,仅仅是一个病案就可以让后人知道当时的医学情况,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老残是个游方医,云游四方,一般来说,游方医会比坐堂医辛苦的,因为他们行踪不定,居无定所。但是老残并没有这样的烦恼,他并不需要为生活着落而操劳。因为他的朋友遍天下,每到一处,总有人接待,所以,这摇铃行医只是他的标志而已,每到一处总可以游山玩水,等游兴尽了再拿了串铃到街上走走摇摇,既了解民风民俗,也利用一下自己这一身的医术治病救人。

这一天,老残来到抚台衙门旁边的一条胡同,紧闭的大门打开,这户人家姓高,也算是个大户人家。高家请他看病,原来这高家的小妾“害了喉蛾,已经五天,今日滴水不能进”。这喉蛾有点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喉炎或者扁桃腺炎,是一种急性的发热性疾病。老残隔着帐子诊脉,说“两手脉沉数而弦,是火被寒逼住,不得出来,所以越过越重。请看看喉咙”。古代男女戒律森严,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总是在帐子外面,看不见脸色,少了望诊一项,如非看不可才让小姐露出脸来。

老残虽是江湖医生,却不是庸医,大凡医生看病,这“望闻问切”四诊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像喉蛾这一类的疾病,更要看清楚这喉中是肿与不肿,红与不红,以辨寒热。所以老残要求看看喉咙,同时也可以看看病人的脸色。“高公便将帐子打起。看那妇人,约有二十岁光景,面上通红,人却甚为委顿的样子。……老残低头一看,两边肿的已将要合缝了,颜色淡红”,从病人精神委顿来看,此病并非热盛致病,而喉咙虽然肿得将要合缝,却颜色淡红,也是热气不甚的表现,所以老残对高公说:“这病本不甚重,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以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郁而成。目下只须吃两剂辛凉发散药就好了。”老残这个分析倒也得当,在中医看来,咽喉属于肺胃,肝气抑郁,容易影响肺胃,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肝气犯胃”和“木火刑金”。其中,木是指肝木,金是指肺金。肝木抑郁,容易化火,影响肺金,就叫“木火刑金”。老残不仅病症分析得好,而且处理更为得当。“又在自己药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替她吹了些药上去。”这是外治法,中医的外治法自古就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香囊应该就是最早的外治法。

从老残随身携带器具来看,中医的外治法发展到清代应该已经相当成熟,对于局部病变严重的疾病,局部用药极为重要。“出到厅房,开了个药方,名叫‘加味甘桔汤’。用的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荆芥、防风、薄荷、辛夷、飞滑石八味药,以鲜荷梗做的引子。”老残用的药虽然平常,却能对症。这荆芥、防风是疏风散邪而不伤正,将闭郁在外的风寒之邪散去,内热才有出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薄荷、辛夷都是清热解毒利咽之品。飞滑石是滑利之品,利小便以使邪有出处。喉蛾从文中的描述来看应该就是风热乳蛾,也就是西医学里的急性扁桃体炎,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人的起始症状就是感冒,其治疗方法也是除了内治法进行消炎止痛之外,局部使用喉散、含服喉片也是重要的方法。可见,中西医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殊途同归的。老残果然是真才实料,“不过三四天,病势渐退,已经同常人一样……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

真是,疗效是检查医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关于合欢花颜色

有细心的网友轧达哲指出,此前博文《中医知识讲座十一》转述提到的《红楼梦》关于合欢花颜色表述有误。

关于网友轧达哲指出的合欢花的颜色,我的原文为:“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经本人仔细核实,此实乃表述之误。我在上文中指出,在我的记忆中,合欢花开花过程中,颜色有过度,从洁白到鹅黄最终呈粉红。花盛开后,半红半白,红白相间,查相关资料,也称其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而泡酒的合欢花,根据不同的采集、晒干、炮制过程,以白色居多,所文中称白话,实乃表述之误,在此,特向网友轧达哲的细心和专业精神表示感谢。

 关于合欢花,在此啰嗦几句。

合欢花就是合欢树的花或花蕾。

关于合欢花专业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合欢花形态特征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伞房状花序,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树干浅灰褐色,树皮轻度纵裂。枝粗而疏生,幼枝带棱角。叶为偶数两面羽状复叶,小叶10对~30对,镰刀状圆形,昼开夜合。伞房花序头状,萼及花瓣均为黄绿色,五裂,花丝上部为红色或粉红色丝状,簇结成球,花期6~7月。

合欢花干燥花序呈团块状,有如棉絮,微弯曲,淡黄褐色或绿黄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外面有长柔毛;花萼细筒状,绿黄色;雄蕊多,花丝细长,伸出花冠外,交织紊乱,易乱,易断,有香气。

《本草纲目》中记载合欢树皮及花均可入药。合欢花有宁神作用,主要是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眼疾,神经衰弱等。含有合欢甙,鞣质,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络止痛,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也具有清热解暑,养颜、祛斑、解酒等功效。主治主安五脏,和心态,令人欢乐无忧。轻身明目。煎膏,消痛肿,续筋骨,杀虫。活血,消肿止痛。嵇康《养生论》中载,“合欢免忿,萱草忘忧。”若想帮助别人摆脱烦恼和怨忿,就把合欢送给他,种植在庭院中,可使身心愉悦。

合欢树花开时采的花,商品成合欢花。花未开含苞欲放时采的花蕾,商品称合欢米,除去枝叶,晒干药用。采集合欢花选择夏季花开放时择晴天采收,及时晒干。日常请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避免儿童自行拿取。泡茶的时候,宜单泡,不适宜搭配其他花茶,但可和冰糖、蜂蜜共同冲泡。

民间常用选方:

合欢花、官桂、黄莲、夜交藤等量,煎服,治心肾不交失眠。

合欢花配鸡肝,羊肝或猪肝,蒸服,治风火眼疾。

用合欢花泡酒服,治眼雾不明。

1什么是中医?
中国医学,或中国传统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历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系统理论的传统医疗体系,其精髓为整体观念、辩证施治。
2、基本理论
中医在基本理论上有六个学说:阴阳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
3、养生及疾病防治手段
中医讲究养生和防治,主要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正骨,食疗药膳,和气功。
4、经典中医论著

 

 著作名称 问世时间  作者  黄帝内经  战国  众人  难经 战国  秦月人(扁鹊)  神农本草经  100-200  众人  针灸甲乙经  259晋  皇甫谧  伤寒杂病论  300东汉  张仲景  诸病源候论  610隋  巢元方  千金方  652唐  孙思邈  唐本草  659唐  唐政府  本草纲目  1578明  李时珍  瘟疫论  1642明  吴有性  艺林错改  1830清  王清任      
 

5、阴阳学说
阴阳是古代(春秋战国)中国哲学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概念。
中医的阴阳学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
阴阳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
阴阳·五行

引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老子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医学  阴  阳  身体结构  前、内  后、外  生理  结构  功能  病例  低下  亢进  诊断  外、热、实  内、寒、虚  中药  寒凉、酸、咸、苦  温热、辛、甜  治疗  虚则补之  实则泄之  治疗  寒则温之  热则寒之


7、五行学说
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
"土爰稼穑",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战国·邹衍五行生克关系
8、脏腑学说
 五脏(阴)  六腑(阳)  奇恒之腑  肝  胆  脑  心  小肠  髓  脾  胃  骨  肺  大肠  脉  肾  膀胱  胆    三焦  女子胞      
人的每一脏或腑都是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而非单纯的解剖结构;
脏腑皆寓以阴阳五行等概念。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
: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脈,心主神明,汗為心液,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腎藏精,主生殖、生长与发育,腎主骨生髓,腎主水,腎主納氣,腎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髮。
: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肝主疏泄,主情志,主藏血,開竅於目,其華在爪.
: 食廪之官,五味出焉——主运化,主统血,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气、宣发、肃降、行水,合皮毛,開竅於鼻,其华在毛。
9、脏腑与自然界的统一: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0、经络学说
经络是连接脏腑、肢体、关节等机体内外于一体的路径,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一个整合了古代哲学、人体机能与结构以及相关生命现象的综合概念。
十四经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手三阴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胞经
•手三阳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的功能
联系机体各部——经络者,内属腑脏,外络肢节(灵枢·经脉篇)
输送气血,濡养全身——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难经)
感应刺激、传导信息、调节机能
应用——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胞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阴阳表里关系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厥阴心胞经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太阴肺经
11、中医诊断中的哲学:整体查病·诸诊合参·从病辩证
疾病的发生总是缘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运行紊乱。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机体恢复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最终达到机体阴阳平衡。
珍法:望、闻、问、切——搜集症状和体征,为辩证提供依据。
辩证:对各种珍法所获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推理,辩明为何证的过程;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应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是论治的依据;包括八纲辩证(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气血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
整体观念:表里、内外、上下、天人合一
辩证施治: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12、中药疗法及理论
性味——(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淡涩。
升降沉浮 —— 药物进入体内后的上下表里四种作用趋向。
配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君臣佐使
四君子汤
君——人参 甘温补气,健脾和胃
臣——白术 苦温,健脾燥湿
佐——茯苓 甘淡,渗湿健脾
使——干草 甘温,调中
中药:多位点,整体观,系统平衡;
西药:单位点,局部观,系统失衡
13、针灸·拔罐·刮痧
针灸疗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利用毫针促进经络中的气血运行,对机体行 “泄实补虚”之能,从而达到阴阳平衡。可用病种广泛。
拔罐疗法亦以经络理论为依据,旨在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而起治疗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14、中医预防学中的哲学
中医预防学,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远古至春秋为萌芽时期。战国至秦汉之际,预防观念已然形成。其中充满流行于当时并对其后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
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季调神大论》)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难经》
天人相应:古代医家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天人相应” 的观点。如老子、庄子、管子均主张应主动地与自然相适应,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根据气候变化而采用相应的调摄方法,慎防邪气侵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素问·移精变气论》。
15、中医预防学中的哲学:古代养生观
养生--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预防及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日常调理,生活有节;自我锻炼,持之以恒;药食相兼,针灸相配
养德:即精神保健,乃重中之重。--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全文)
运动:《庄子》把健身术称为“导引”;《素问·异法方宜论》曾以“导引按跷”防治疾病;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中,有《却谷食气篇》和《导引图》;东汉末年华佗的五禽戏等。
怡情:即稳定情感,避免极端。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
美食:即食物及药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
养精:精充、气足、神全--健康之要.
–“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孙思邈
–“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16、食物养生
药食同源-- 食物的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这类食物包括:糯米、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韭菜之类食物,以及牛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 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 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
---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药膳"是食物加药物——辩证配膳。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17生命在于运动:五禽戏,太极拳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华佗
18五禽与五脏的关系
•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 五禽: 鹿 猿 熊 鹤 虎
•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19长寿在于调养
20
、素问·上古天真论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阐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日: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2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22、寡欲以养精
“欲多则损精”。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
《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群方之冠——桂枝汤组方整理心得

 

桂枝汤为仲景第一名方,其重要性对伤寒派不言而喻,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本方及其加减方的形式反复出现。仲景方约200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28方。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桂枝汤首见于《伤寒论》之太阳篇第12条,治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的太阳中风证。其症状主要为“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药物组成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切)、大枣(掰),其中桂枝与芍药用量比例为1∶1。桂枝,辛、甘、温,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其中芍药应为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脾、肾经,为臣,在此取其敛阴和营的功效,故应为白芍。正如《本草求真》中所说:“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泄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桂枝与芍药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五药中属桂枝的作用最为玄妙:《神农本草经》论牡桂(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主吐吸(喘证)。似以能降气逆为桂枝之特长。而仲景之苓桂术甘汤由以之治疗短气,取其能升,能温之妙,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取其能降之功,而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又取其能散之效。而在小建中汤中,桂枝能温阳祛虚寒,与饴糖相伍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此外,其还有通经活络,温通心阳的作用而治疗寒痹、胸痹等证。至于桂枝的发汗作用,笔者认为虽有,但极微,原因有三:一是在桂枝汤的服法中明确指出:“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的观点:“桂枝汤无用,非无用也,不啜粥故也”;二是仲景在治疗奔豚气所用的桂枝加桂汤中,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又加桂枝二两,温服一升,但此方并无发汗作用。而且仲景之桃核承气汤、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皆用桂枝,难道都有发汗的作用吗?三是现代药理说明:桂枝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桂皮醛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并未发现有明显增加汗腺分泌的作用〔1〕。故综上所述,桂枝之发汗作用有待商榷。
综观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平调,为其在内科中的应用埋下了伏笔。故柯琴在《伤寒附翼》中赞桂枝汤道:“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总之,鉴于其调和营卫、阴阳、气血的作用,被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不仅应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加减应用于内伤杂病,并在其主治范围上不断扩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深入研究、开发并挖掘其理论及临床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和脾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滋补气血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此气血皆虚又兼阴阳失于交泰之候,仲景却弃参、芪、归、地不用,专取桂枝汤实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骨、牡蛎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这充分表明桂枝汤确具补而不峻,温而不燥,缓图之功,更为慢性虚损劳极之所宜。

温中补虚桂枝汤中,桂芍等量合用,并配以生姜、甘草、大枣安中和胃之品,使全方不仅有和脾胃、燮阴阳、益气血之功,更合温中补虚之良效。《伤寒论》中桂枝汤有三禁:一为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不可用之;二为内有温热的“酒客”不可用之;三为素有里热之人不可服。特别是后二禁,之所以禁用,大体不脱桂枝汤的温中补虚之功。

由桂枝汤衍变的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诸方,皆以桂枝汤为底方。用以治疗虚劳诸疾,即是取桂枝汤温中补虚之明证。若桂枝加入血分药则转而调血治血。如《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证为血虚而寒逆,方则可视为是桂枝汤加味而成(当归、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通草、细辛)。《金匮要略?妇人杂证脉证并治》第9条的温经汤(当归、阿胶、川芎、桂枝、芍药、生姜、甘草、人参、吴茱萸、半夏、丹皮、麦冬),以治妇人血虚且瘀所致之崩漏证,亦可看作桂枝汤加用血分药而来。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仲景取桂枝汤之意而进行加减变化之方,大约28首之多。其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桂枝加黄芪汤、栝楼桂枝汤用以解表;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以补虚降逆气;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以补阳;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当归四逆汤汤、温经汤用以调血治血;新加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桂枝黄芪五物汤用以调补阴阳气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以治水气病。由桂枝汤的加减变化之方,体现了桂枝之用,可表可里,可气可血,实为良方。

仲景将其加减变化,所涉甚广,然仍有其规律可循:一是桂枝汤加减变化,关键在于桂枝与芍药之变;二是除用于解表外,凡治里证,终不离温、补之情。

——————————————————————————————————————————————

桂枝汤的古代应用

治疗外感疾病代表方为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桂枝汤等。

桂枝汤主要治疗因外感风寒,营卫失调之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中的太阳篇中多次出现。张仲景对其在外感疾病中的应用,首先,在诊断标准上有如下观点:指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总纲;明确“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太阳中风的主证;指出“阳浮而阴弱”是中风病的总病机,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一阴一阳,风为阳邪,阳主气,阳盛则气亦蒸,使卫阳外越,则“热自发”,内营与卫气失和,其气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阳易泻,故“汗自出”。其次,在服法上,指出需“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覆取微似汗”,“以半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且服药期间禁服刺激性食物。再次,指出桂枝汤的以下几种禁忌证:平素因饮酒、喜食肥甘厚味等原因而导致痰湿内蕴者;里热证;脉象微弱,阳气大虚者;无汗,脉浮紧之太阳伤寒证。此外,在中风病兼证或因误治而导致的变证等方面也有如下阐述:“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素有喘证或太阳病误下后微喘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阳气者,用桂枝加附子汤。若出现“身疼痛,脉沉迟”,即发汗太过,损伤营气,经脉失养,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与芍药、生姜用量比为3∶4∶4,且加人参),以此达到调和营卫,益气和营的作用。太阳病误下后可有两种转归:一是微喘,治法同上。二是“脉促而胸满者”,即表证不解兼胸阳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若微寒”,全身表现为脉象微弱,明显恶寒者,此为全身阳气受损,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且还指出了服用桂枝汤后的几种情况:痊愈;发汗太过,损伤阳气,治法同上;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针刺风池,风府穴,再与桂枝汤。

总之:桂枝汤的应用既不能失掉原则,又不能过分拘泥,要坚持辨证论治,要始终以客观脉证为施用方药的依据。

治疗营卫不和之自汗 代表方为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自汗指不问朝夕,动或不动,醒时出汗(与盗汗相区别)。多由营卫不和,脾肺气虚,里热蒸迫所引起,但以营卫不和证型者居多。营气虽和,但受邪风,卫不顾护于外,致营不内守,而自汗出。故治疗此证,以桂枝汤为首选,服法同上,取微汗则愈。此处要区分病理性自汗与药汗的区别:前者是营卫不和的外在表现,使营卫相离,多为冷汗;而后者是驱邪扶正的重要手段,使营卫相和,多为热汗。自汗伤正,而药汗驱邪。

桂枝加附子汤是治疗阳虚漏汗证之名方,为桂枝汤加附子而成。关于其应用,刘渡舟在其《伤寒论通俗讲话》里讲了一则病案,可作参考:“同事仆老师,在回乡探亲前向我求方,他说有一个亲戚患自汗证,身体虚惫不堪。曾用黄芪、党参、龙骨、酸枣仁、浮小麦等止汗固表之品无效,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如无热象,可试用桂枝加附子汤。他回乡后用此方果然取效。后来他对我说,阳虚出汗,非附子不能止,若早看到这一点,病也不至于拖延至今。”

治疗奔豚气 代表方为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

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上冲心胸,甚至上冲咽喉,其状痛苦异常,严重时病人有濒死感。多因惊吓诱发,其病位在心肝肾,与冲脉有关。在证型上主要分为:肝郁化火,心阳受损,寒饮上逆。

桂枝加桂汤为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心阳受损,阴寒之气乘虚上犯心胸而致的奔豚气。方中桂枝与芍药之比为5∶3,此方重用桂枝,更佐甘草、生姜、大枣,使辛甘合化,振奋心阳,降逆散寒;用芍药酸甘化阴,共奏平调阴阳,平冲降逆之效。

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之主证是心阳虚,下焦肾水动,欲作奔豚(而未作),属虚实夹杂。表现为脐下悸,小便不利等,治疗以温阳利水。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生姜加茯苓所成。方中重用茯苓,利水宁心。

治疗血痹 代表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之证原载于《金匮要略》,是素体营卫气血不足,或受风较重,以局部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证,或可出现酸痛感。本病属阴阳俱不足,故用发汗之品恐其伤正,而根据血脉不通之理,投以活血之品,又恐活血药之性味辛温,耗散阳气,给治疗带来困难。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本方中黄芪益气实卫;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全方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而且本方兼有祛风之效,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温补通调散风寒并用,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血痹自止。

治疗虚劳 代表方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虚劳病最早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联系具体脉证,阐述了阳虚、阴阳两虚等各种虚劳证候的鉴别、治法和用方,并提出虚劳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重点在于脾胃虚损,阴阳两虚,虚中夹实。根据《内经》“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的原则,治疗重在敛阴固阳。仲景所用方中,虽以补益为主,但无一填补、滞补,既达到充实元真的目的,又促进血脉之通畅。这一治疗虚损疾病的观点对后世医家,甚至现代医家都有指导意义。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为调和营卫之桂枝汤加入收敛固涩之生龙骨、生牡蛎,使阳能固,阴能守,而成温肾摄阳之有效方剂,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此方治疗虚劳失精,症见:“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本病是由于阴液亏耗,气随血脱,进而损伤阳气而致阴阳两虚之遗精。笔者认为,这种调和营卫与固涩之剂配伍治疗阴阳两虚疾病的方法,应源于《内经》,原因有二:一是《灵枢·营卫生会》记载:“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营卫之精气与血可相互转化。二是《灵枢·营卫生会》又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五十而复大会。阴阳贯灌,如环无端。”指出营气与卫气运行通畅,则阴阳贯通。

现代应用

桂枝汤其加减方可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多形性红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等属营卫不调者。此外,近年来还有报道桂枝汤加减可治疗虚性便秘〔2〕、小儿厌食症〔3〕、胃脘痛〔4〕、骨折恢复期盗汗〔5〕、更年期综合征〔6〕、妇科杂病〔7〕、白细胞减少症〔8〕、类风湿性关节炎〔9〕等疾病。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现多用于有梦无梦之遗精、久患失眠、盗汗〔10〕、神经官能症、频发性室早搏〔11〕等。

黄芪桂枝五物汤现代常化裁运用治疗周围性神经炎、脑炎后遗症、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病、硬皮病、心肌炎、褥疮、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属于营卫气血不足,复感风邪入侵血脉者。

小建中汤现临床多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痛经〔12〕等属中焦阴阳俱不足者。

————————————————————————————————————————————

    【方名】桂枝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6克)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
  【禁忌】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化裁】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附方】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附注】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本方特点:“桂芍等量”
  ◆方剂比较:上述四方皆为桂枝汤类方,其证之病机以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为共性,故用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前二方主治证以外感风寒表虚为基本病机,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升津舒经;桂校加厚朴杏子汤主治风寒表虚证兼见肺失肃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后二方因药量之变化,已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汤通阳温脾,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
  桂枝汤加/减/换三方(条文)
  二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二十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二十二.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这是桂枝汤加一味主治,减一味主治,换一味药主治的范例。可以细细品味。
  【方剂名称】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防风、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陈皮。
  【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主治】寒气入胃,吐虫,面青,手足作冷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水煎服。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厚朴(炒)、陈皮、甘草、桔梗、红花、柴胡、麦芽、神曲、木香。
  【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主治】厥阴伤寒,腹痛作泻,或成结胸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红枣2枚为引。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去粗皮)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方剂主治】小儿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饮皆出,腹中痛,气欲绝。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100-200日儿,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空心、午后,分2次温服。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去粗皮)2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术1两,甘草(炙,锉)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方剂主治】伤寒水在心下,心悸动,欲得人按。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桂枝汤歌诀】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籍啜粥功。

桂枝汤治疗中风方,用于有汗,但寒邪未尽营卫不调,用白芍敛阴以制桂枝发散太过故同等量,一敛一散是为调合营卫,加姜制其表,散余寒,大枣养营炙草镶中,和芍药酸甘化阴以养好散之阴液,是扶正祛邪之理。在看桂枝加桂汤歌: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后病源。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桂枝加桂汤此治疗坏病方,也就是前期误治善后的方子,烧针取汗不解又召阴邪,盖针时心即被惊,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加桂者,内伐肾邪也。总而言之,桂枝汤治表里之间汤剂也,加桂后主散里寒是治里之剂。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 ,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仰,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当然还要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其学术思想。《医法园通》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该书羽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体系,郑钦安因此被称为火神派首领。百余年来火神派代有传人,其代表人物如云南吴佩衡(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上海祝味菊,四川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山西李可等,均享有“吴附子”、“祝附子”、“唐火神”、“卢火神”……之名,驰誉医林,屡起重症、大症,他们的医案集为世所传颂。回顾一下,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像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的现象,可称绝无仅有,足见其学术观点和用药风格之鲜明,影响之深远。

一、火神派简介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儿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卢永定有弟子黎昌琼,今在成都七院工作,临证亦常用大剂量附子、生姜等品,屡愈顽疾。
另有郑仲宾先生(1882-1942),“少时师承郑钦安”,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蜀中名医,解放前逝世。私淑郑钦安者应该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二、火神派学术思想

郑钦安提出的阴阳辨诀作为阴阳的辨证纲领,经世致用,在寒热错杂、真假难辨的情势下,判认起来可靠而实用。其现实意义在于,对许多慢性病如肝炎、肾炎、前列腺炎、糖尿病、高血压、肿瘤、血症等,通常按照湿热、热证、阴虚来认证的病变,辨认出其阳虚阴盛的实质,用扶阳法治疗均取得可靠疗效。唐步祺先生称:“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如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往往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

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临床擅用附子,是其显著特点。

归纳郑钦安擅用附子、干姜的经验和独特风格,可以概括为广用、重用(从几十克到几百克)、早用、专用等几个方面,这是火神派最突出的特点。众多火神派医家均有以大剂量姜附治愈急危重症的验案。

对阴证的认识十分精到,尤其对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外越所引起的假热证,郑氏又称为“阴火”证。此为火神派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
火神派对常见的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舌疮、口臭、头痛、面赤、目赤、内伤发热等所谓“上火”——“假热证”的辨认可靠而准确,疗效可信而持久。可以说,火神派的学问不止在擅用大剂量附子上,更重要的是对“假热证”的辨认上,这是眼下医界多数人仍不知觉的东西,也是发掘、倡导火神派的现代意义所在。

火神派是否火走一经,剑走偏锋,只会用附子、四逆汤?有人不免质疑这一点。其实各家流派都是基于一定的学术观点而建立的学术体系,其议论必然有所侧重,强调一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全面研究其著作,不难发现各家虽各有侧重,但始终都未离开辨证论治这一最根本的原则。诚如李中梓所说:“(金元)四家在当时,于病苦莫不应手取效,考其方法若有不一者,所谓补前人之未备,以成一家言,不相摭拾,却相发明,岂有偏见之弊?”“子和一生岂无补剂成功?立斋一生宁无攻剂获效?但著书立言则不及之耳。”郑氏擅用姜附,并非一概滥用,而是在准确辨证,认定阴证的前提下施之。他说:“总之用姜附亦必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色,当凉则凉,当热则热,何拘拘以姜附为咎哉?”可见立论施法并不偏颇。事实上,火神派绝非一味追求温热,对阴虚、火热等阳证的辨治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不仅擅用姜、附,而且也擅用硝、黄、石膏等凉药,对白虎汤、承气汤等清热泻火剂的使用也都十分纯熟。

火神派以其鲜明的用药风格活跃于医林。在当代,除伤寒派外,还在为医家所赏识而发挥作用者,火神派无疑占有重要地位,这当然有其内在原因和现实价值。

三、火神派理论特点

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

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的特点。

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其它医派如寒凉派、温补派亦有此特点),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的,并不专用姜附,其它药当用者则用,并不偏颇,“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郑钦安语)。

对附子的应用有一整套铰为成熟的经验,包括其配伍和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吴佩衡大剂量投用附子时,必令久煮3h以上,以口尝不麻舌口为度。理论总是抽象的,实践才是具体的。

四、火神派名医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推崇郑氏学说,认为“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可谓桃李满门。儿子吴生元继其衣钵,现为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入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沪上名医。门人有王兆基、徐伯达、徐仲才、胡觉人、陈苏生等。儿科名医徐小圃早年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后因其子患“伤寒”垂危,自治不效,请祝味菊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亦成擅用附子大家。另一沪上名医陈耀堂(1897~1980),亦曾从学于祝味菊,自谓:“余临诊四十年来,平时喜用温剂,而尤常用附子,对疑难重症,则能应手取效。”

吴佩衡与祝味菊二公均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祝附子”,声名似乎著于郑钦安,为火神派增辉不少,当然这可能与年代久近有关。

唐步祺,87岁,四川名医。祖父唐蓉生私淑郑钦安,唐步祺幼承庭训,研习郑氏之学,民间誉为“唐火神”。唐步祺老先生终身钻研火神派思想,晚年穷十五年之功撰成《郑钦安医书阐释》一书,堪称火神派代表人物,其弟子遍及海内外。

范中林、补小南、刘民叔(1897—1960) 等川蜀名医,贵州名医李彦师等,均能发扬火神派思想,擅用附子,而有“某附子”之称。

其它还有重庆龚志贤、成都戴云波、无锡张剑秋、湘潭朱卓夫(1893—1969)、西昌张紫衣、云南李继昌先生等皆受火神派影响,以擅用附子著称。限于眼界,其它未知的火神派传人更是不知凡几。回顾一下,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象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者,可说绝无仅有,足证其用药风格之鲜明,历代薪传不断,影响堪称深远。单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其它医派都远不可及。

五、火神派著作

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医法园通》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该书羽翼了《医理真传》。郑氏还著有《伤寒恒论》。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郑钦安三种医著在1869—1940年间曾多次刊印,共有30种版本流传于世。在清末,刊行版本种类之多,刊行频率如此之高,除了经典医籍和陈修园的著作外,能如此流行和传播的医书是少见的。1962年云南中医学院将《医理真传》和《医法园通》作为教参资料翻印;1987年、1990年四川巴蜀书社先后校点出版《医理真传》和《医法园通》(唐步祺);199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校点刊行《医理真传》和《医法园通》(余永敏等);199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发行上述两书;1996年四川巴蜀书社出版《郑钦安医书阐释》(唐步祺),含郑氏所著三本著作。郑钦安火神派思想可谓薪火灯传。

其它火神派传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伤寒质难》、《祝味菊医案选》等;吴佩衡:《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卢铸之:《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等;刘民叔:《素问痿论释难》、《伤寒论霍乱训解》、《肿胀十三方》、《华阳医说》、《鲁楼医案》等。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火神派思想的重要资料。

 

 

火神派名医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1)

扶阳理路(一)
实际上我们分析中医的理论,它的渊源,也就是阴阳理论的渊源,它很明确的强调了阳为主导。有关这个主导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易》,《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你看它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
而且从《易》里面看,确确实实是阴爻一半,阳爻一半,好像是平衡,各占50%,没有人控股。没有控股怎么办?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办事呢?反而不好办事。
那我们可以看一看,易里面,虽然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以从乾卦里面去认知,干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乾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它是统天的。那么干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乾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所以在《易》里面,这样一个主从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楚的。我们再看看《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它是用贵贱来表达这个主从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阳,这个统天的东西的一些体用问题,以便我们加强对这样一个思想的认识。乾是以天为体的,天体的这个用是什么呢?《易》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天体的用为行,为健。所以就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校训有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实际上就是乾的精神,乾的思想。那么行讲的是什么呢?天行健,行讲的就是动。所以宇宙都是恒动的,包括我们属于阴的这个地球,刹那刹那,都是在动当中。
由此也可以见到,阳是一个主体,阳是一个主导。曰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动中,而《素问》很清楚地定位了阳就是动,阳躁阴静,躁者动也。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在动,是恒动,有一天不动了,那就是宇宙结束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恒动,这样一个自强不息,那么才有四时生焉万物育焉。乾卦的卦辞讲到的“乾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呢?就讲的是春、夏、秋、冬乃由干所生。乾天的这样一个恒动,导致了春夏秋冬四时的产生,所以后来《系辞》又讲到,“曰月运行,一寒一暑”。都是在讲这个运行,都是在讲动,动才有四时,才有这一切。这样一个脉络,我们是看得非常清楚的。
另外我们看《说卦》,《说卦》也谈到“乾健也”,这个“健”是什么呢?《说文》里面讲到“健者,伉也”,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一个词伉俪,也就是讲的夫妇,也就是讲的阴阳,也就是讲的道。而这样的一个伉,这样的一个配偶,这样的一个阴阳是谁来统管的呢?是乾来统管的,也就是阳来主导的。所以实际上阴阳的问题就落在了“乾者,健也”这一句话上。所以“乾者,健也”实乃研易之眼目,乃为医之眼目,同时也是行事之眼目。
我们研究《易》这一门学问,我们行持医这样一门学问,我们为人处世,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实际上都与它有关系,乃至于我们研究更广阔地学问,都跟它有关系。另外一方面,“健”的延伸意思,就是强有力的意思,那么这样一个强有力是说天之行强而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想象天之行,你要想强而有力,你必须要夫妇有统,阴阳有统,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主导,不能够绝对的平均,这是《易》里面非常明确的思想,这是讲的《易》。
下面我们还可以简单的看一看《内经》。《内经》这样的思想就更多了,像“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谈到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很集中的反映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面谈得比较详细,我们从一年四季,从春夏秋冬就可以知道,万物的生长衰老,实际上都是随阳气的这样一个生长衰老,阳气的这样一个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主导性是非常明确的。
另外一个是《素问&S226;生气通天论篇》提到的“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曰光明”,这里谈得很清楚,阳气是什么?像天像曰一样,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它,而人更加是这样,它尤其是人的性命所系,所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里大家注意一个“所”,为什么要用一个“所”,阳气有一个所,这个若天与曰的阳气有一个所,那么失其所呢,也就是说阳的这个相对的处所失掉了,人的寿命,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这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向我们透露了扶阳的消息。你要想从思想过渡到理路,这里面就是一个窍,所以经典的东西往往就是一个字一个手眼,你把它解开了,后面的问题就好办了。

你像“天地之间,二之内,其气九州岛岛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不管你是五脏六腑,十二节都通于天气,也就是说都由阳气来主导,来把握。还有《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阳密在哪里啊?只有密在其所,才能有固。“因而和之”“二者不和”,“和”是什么呢?和就是有统的意思,也就是有主导。那么有统,有主导,阴阳就会不离不决,这就叫做圣度。所以这同样还是谈的一个问题。(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2)

 

扶阳理路(二)
上面我们谈到了阳气的重要性,它是一切的主导,在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基础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扶阳理念的应用,它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说你用温热来扶助阳气是要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阳气少了,你才扶助,假如阳气很多了,本身就很旺盛了,你还去扶助,会怎么样呢?那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尽管干是统天的,尽管整个中医讲阴阳平衡的基础或者说根本是阳主阴从,在阳主的前提下,阴阳才可能平衡,否则枉谈。但是尽管这样,还是要有前提,你要扶阳,那么必定阳是寡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个不易的法则。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身是不是很容易造成阳气的损伤,是不是很容易形成阳气寡的局面,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前面我们讲的是理,现在要把它落实在事上,如果事上仍然是这样,那我们心里就更有底了。我们去扶阳,就会理直气壮,就不至于惶惶不安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导致阳气寡或者说阳气损伤,它的共因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共因就是寒这个因素。
中医的每位学人基本都读过《伤寒论》,在《伤寒论》序里面张仲景谈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过去我们认为“伤寒十居其七”,可能是在建安纪年以后的这样一段时间里面,或者说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寒邪占主导。

清嘉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医家叫陆九芝,在他的著作《世补斋医书》里面谈到了大司天的问题。司天是运气里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司天、在泉,也就是《内经》里面谈到的“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一个司天、一个在泉,还有主气、客气等等,这些概念基本上是指一个干支年里面的气运变化,比如说今年是丙戌年,那今年的司天就是太阳寒水,在泉就是太阴湿土,从去岁大寒到今岁大寒,这一年里面的气候变化、疾病变化,都会与此相关。那么除了这个普通的司天之外,还有一个大司天,它掌管整个六十甲子里面的气运变化。前三十年司天管,后三十年在泉管。按照大司天来推算,刚好张仲景所讲的建安纪年以来的这十年,正好是太阳寒水当令,也就是说正好是寒气用事的时空区域。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一个与寒能挂上钩的方面,但是我觉得这里面还有更深的东西,为什么张仲景要以寒来立题?要以寒来立论?就是因为考虑到了生命的根本是阳。所以不但是建安纪年以来的十年是伤寒十居其七,乃至于今天、将来,依然是伤寒十居其七,这一点我们要清楚。

强调伤寒实际上是强调阳气,阳损了,人就亡了,这些问题恐怕应该引起每一位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同仁的思考。当然这个寒还应分外寒和内寒。寒伤于外,阳用就会受损,因为寒在外,人体的升发生长之机就受到压抑;如果寒在内,那阳的根本就会受到损害,为什么呢?因为阴寒在内,阳就无法安身,就要逃“亡”,就要往外跑,这就会导致前面所讲到的“失其所”,“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三阴病实际上就是讲这个问题,这就是造成阳损的共因。
(未完待续)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3)

 

扶阳理路(三)

最后简单谈一谈四逆汤。四逆汤是扶阳的第一要方,在《伤寒论》中应用广泛,从太阳篇开始,直到三阴都在运用。四逆汤,在张仲景那里被定义为一个救里的主方。所以《伤寒论》有不少条文谈到“救表宜桂枝汤,救里宜四逆汤”。病到里了,危及生命了,很重要的一个方就是用四逆汤。

那么四逆汤为什么叫“四逆”,大家都知道,病到少阴的时候,阳气要亡失的时候,都有一个表现,就是四逆,也就是四肢冷。那么,是不是四逆汤的四逆就是指的四肢冷,而必须有四肢冷才能用四逆汤呢?这就不能作如此论了。因为有的四逆证并没有四肢冷,有的还会有发热,像通脉四逆汤证就是“身反不恶寒”,也就是身发热。所以这个四逆不仅仅是讲手足的逆冷,这一点我们要有认识。“四”我们可以理解为四肢、手足,但不仅仅是这样,由四肢我们想到,四肢禀气于胃,脾又主四肢,所以它与脾胃有直接的关系。那么,“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讲:“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所以什么叫做“逆”,人无胃气就叫“逆”。“逆者死”。所以“四逆”讲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讲的是人没有胃气了。

由此我们知道四逆汤是一个救危、救急、救逆的方,一个起死回生的方。由此可见“四逆”这个方名是有深意的,不仅仅是揭示一个现象,一个手足冷。人为什么没有胃气?火气衰微,火不生土,没有来源,所以就没有胃气。这是四逆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发现这里面也有一个四逆,跟我们这个四逆也有一定的关联。这个四逆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所以四逆讲的就是逆春、逆夏、逆秋、逆冬,也就是逆四时之气。逆四时少阳不生,太阳不长,太阴不收,少阴不藏。没有生长收藏还有生命吗?没有生,肝就不好;没有长,心就完蛋;没有收,肺成问题;没有藏,肾就免谈。

四逆讲的就是这四逆,这就告诉我们四逆汤不仅仅是回阳,它的所治证目是非常广泛的,卢氏在四逆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四逆法,用治内外妇儿耳鼻喉眼诸科之疾,是扶阳诸法中决定性的一法。

四逆法,也可以说是卢氏发挥仲景及钦安之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我们谈扶阳,谈它的理路,很重要的就体现在四逆法的运用上。也只有对四逆法能够运用自如了,扶阳才不至于落入空谈。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4)

 

业医感悟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这个病例是个老干部,是某大医院门诊部的书记,她不是学医的,她得的也是再障,病得每个月得输二三次血,反反复复地输血,输了好多年,凡是应该用的西药她都用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她通过她女儿,认识了我,但她毕竟是一家大医院的领导,一时还抹不下脸来。但是她女儿、儿子都反复劝她,最后还是到我这里来了。她要求到我家里来看,怕在医院看影响不好,我同意了。当时她根本不能上楼梯,都是他们背上来的。来之前,她就到医院把整套化验重新做了一遍,血色素四点几克,白血球两千多,血小板好像八千多,这些指标都不好。后来在我这里治疗不到三个月,血小板上升到两万多,尤其血色素上升特别快,到九克多,完全没有必要再输血了。这个书记现在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好。那么,她总共吃了多长时间的中药呢?她连续一共吃了两年多的中药。

扶阳医话

下面我们回到扶阳的问题上。在临床上根据哪一些征象来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这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我在二、三十年前,就提出过这么一个问题:阳虚的症状存在着双重性。

比如说一个病人,脉象是紧而数的,他就不能是阳虚吗?数脉实际上也可以有阳虚。我始终强调这一点,就是在人体生理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秘是在以阳为主的前提下达到的。

对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作一个概述,那就是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实际上儒、释、道三者都是注重阳气的,我认为《内经》的作者和仲景也都受了重阳思想的影响。郑钦安也好,卢铸之也好,都始终强调的是以阳为根本,甚至于提出了“天下没有阴虚”这个观点。

看起来这个观点有点绝对,但是我们所讲的“天下没有阴虚”,是指阴阳关系的本质上没有阴虚,并不是临床表现上没有阴虚。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始终抓住这一根本不放,这就是要通过辨证啊!并不是说郑氏、卢氏就不辨证了,他们同样也是在辨证。

在郑钦安的书中有阴虚门,有阳虚门,但在阴虚门中也有很多病是采用阳虚门的治法,这就是根本。

我曾经看过一个很典型的病人,她的本质是阳虚,但骨子里面都觉得烧,要天天泡冰水才觉得舒服。因为医生看到她有烧的一面,就是阳亢的一面,就认为是阴的不足,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清热凉血解毒的药,导致阳气外越更盛;虽然她症状上看来好转了,但她的尺脉已经无根,所以这并不是好事,会对病人的体质造成不良影响。

扶阳医案讨论

但是她的全身情况,她阳不足的症状也就更明显了,尤其在脉象上,可以很明确地反映出来。

脉象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分别,这例脉象看起来是紧和数的脉象,紧就是寒,数就是热。但她到底以什么为主?它没有根啊!她双尺都没有根。她是一个典型的阳不足的脉象。她前面所有的临床症状也支持这个判断。XT3LcJ

这例病人很明显的一个临床表现就是上寒下热,上边好像是阳气不足,下边所表现的好像又是阳盛的症状,出现了阴阳格拒的现象。一般而言,阴阳格拒是内外格拒,但她的这种情况也是一种格拒,这是上下的格拒。从理上来讲,上下格拒一般都表现为上热下寒的格拒,而不应该是像她这样一种格拒,但她今天恰恰就表现为这样的格拒,我想这也是个好事,至少可以增加我们临证上的见识。|

传道录

这个问题是曾经谈到过,四逆用干姜那是正四逆,就是真正地用来回阳救逆。病人已经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情况就非用正四逆不可,这个时候用干姜,主要是用它温守的作用,而其它更多的时候是用四逆的意,我们称之为四逆法。

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在于回阳救逆,而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

生姜是非常活泼的一味药,它既温中散寒,又具暖下之功,且能通神明而除臭气,可谓是一专多能,相比之下,干姜没有这样全面。像这一例病人,阳气很差,已经有浮越之势,所以病人怕热,我们去看他的时候还开着风扇,像这样的怕热是不是阳盛呢?绝对不是!所以像这一类的病人,除了阳虚内寒以外,感受外寒是随时有可能的,可谓防不胜防。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好处理,也是会影响内里的治疗。但是如果用了生姜情况就不同了,像这一例病人,生姜用到60克,即便兼感外寒,也是完全可以解决了。而如果用干姜,这层作用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四逆法中不但用干姜,更多的时候是用生姜,甚或炮姜,煨姜,有的时候还诸姜同用,以四逆法作为诸病收功之法,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心法,也是卢氏在钦安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大的跨越。有关中医七大门派有很多种版本,诸如易水派、养阴派、串雅派等,笔者在这里并不完全赞同。所谓门派也好、学派也好,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派”,就一定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必须有足够数量并且较高水平的该学派研习者;第二是它必须在中医的领域里拥有自己独特不能被取代的理论与临床效果。所以笔者更赞同本文中所提出的七大门派,他们拥有者相当数量的追随者,短期内没有灭绝的危险,同时他们各自相对独特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也都是短时期之内无可取代的),形成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这些学派之间,展开的学术争鸣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它们各自的发挥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并对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

一、中医流派划分

 传统的中医流派划分为七大医学流派:滋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温病学派、补土学派、温补学派。

  滋阴学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易水学派:金代医家张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内经》、《中藏经》的启示下,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归纳用药,执简驭繁,创立了“脏腑病机学说”,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

  攻邪学派:金元大家张从正,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治愈)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医治则理论,并丰富了临床经验。

  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温病学派: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寒凉学派:又称河间派,金元大家刘完素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他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有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因刘氏家住河间,又称河间学派。

  补土学派:又称温补学派,金元大家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温补学派:明代薛已、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二、中医流派划分

   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七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


一、伤寒派
   创派祖师: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特点:二千年前,地球上的环境远远要比现在冷得多,而且人的保暖措施以及衣着的保暖程度都远不及今天,所以那个年代,在河南及湖南地区以寒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的大多数,而张仲景则是活跃在河南及湖南的医生,他根据当时的气候及地域特点,认为应当以温热药来治疗当时多见的寒性疾病,所以提出很多重要理论,用药讲究“当以温药和之”。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抵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的位置,中国和日本都把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被称为“方书之祖”,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而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两部。
名方:桂枝汤、白虎汤
tips: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变化治疗风湿、脾胃病、过敏性疾病、自汗、体虚等病症。
tips: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的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力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当时,恰逢毛泽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疗手段。病情并不见好,反而呈加重趋势,接近昏迷状态,当时所有的西医都已束手无策。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时间刻不容缓。国家在万般无奈时,只得求助中医。在那个中医最困难的时期,给普通人看病都需要很谨慎,更何况是国家主席了。有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老中医,不顾各种压力,挺身而出。在为主席摸完脉后,诊断出了此系阳明经证,开出了中医界治疗阳明经证的名方----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一付药后,便热退神清,继续调理,不久便完全恢复健康。主席从此才开始对中医有了新的看法,大力推动中医的发展。这与主席在1958年提出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时的本意已是不一样了。
    这就是蒲辅周一付白虎汤救中医的故事。
    效按:白虎汤是中医七大门派中伤寒派的名方之一,擅长清热,治疗热证,后被温病派传承,被立为温病派“卫气营血”四大病症“气分热”的重要方剂,是温病派的镇派之宝。临床效果非常好。亦可由于治疗胃火比较大的牙痛。

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伤寒派曾极度辉煌,被尊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研习者甚多,高手如云,但苦于祖师的水平太高,所有的门人都很类似于全真七子而无一能够超过祖师的,这一门派到了今日,由于西医所占份额的逐渐加重,该派已经呈萎缩状态,派中高手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号称是“伤寒高手”的“教授”们已经可怜到居然使不出伤寒招数的地步,真是可悲之极。
    笔者由于受到伤寒熏陶较多,自始至终从于伤寒门下,每逢诊病,多半方剂是伤寒方,或是伤寒法,多应手而效,想来伤寒真的是一门很好的学派。想起恩师当年一句话“经方能治大病,经方能治怪病”(其中经方指伤寒方),每不感慨。
   伤寒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1、因为受寒导致的疾病,比如寒性风湿、宫寒痛经、宫寒不孕、寒性冠心病、胃寒、阳痿等;
   2、天生体质弱,阳气不足、容易手足凉、怕冷的人患病。


二、千金派
    创派祖师:孙思邈
    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特点:千金派的创派是在古代最强大的大唐帝国时期,物质文明达到极其发达状态,自然而然,人类就要回归良性的心态,所以千金派对于高尚医德的追求也是中医史上的顶点,孙思邈在著作中提出了千古名篇《大医精诚》篇和《大医习业》篇,强调医生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比之现代动不动就开数千元药费的医生要强出很多。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也是千金派得名的缘由。
名方:苇茎汤(时至今日,仍是中医非手术治疗危重肺病的重要方剂)
tips:苇茎汤
     组成: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脉滑数。
    历史及现状:孙思邈医德极其高尚,并且更为重视医德,提出“大医精诚”篇来警示业医的后人,让医德如此差的今天的医生们惭愧不已。他的两本著作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了不杀生灵,而从不使用动物类药(诸如蛇类、蜈蚣、蝎子、羊肉、鸡内金等),而一概使用毒副作用较低的植物类药品。被后世尊为“药王”,不耻下问,书中记录了很多外国的方药和少数民族的方药,并且精于养生术,卒年百余岁,由于擅长养生,长寿百岁,后世又成为“孙真人”,当逐渐趋于养生一派,其实如果能够通过养生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倒也达到了中医“治未病”的最高目的了。现代的好多“养生学家”或是“教授”都出于千金派,在中医养生的圈子里,其余各派也只能甘拜下风了。
千金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对于病情较缓需要生活调养的是很合适的,同时也擅长于普通人健康保健和延年保健的需求。


三、局方派
    创派祖师:宋朝名医众人,但是执笔为裴宗元、陈师文
    著作:《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特点:宋朝的合剂局(前身是惠民局),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中成药总公司一样的企业,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类似同仁堂规模的中成药制造企业,是属于国家创办的中成药制作的企业,国家为了统一制作规范及流程、配料等,特地编制了《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一书,该书在全国范围内征收各地名医的经验名方,然后去粗存精,经过试验,最终在数万张处方中保留了不到800首名家的名方。而该书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成药典。
名方:藿香正气散
tips: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脉缓。
     后世多用于肠胃型感冒、急性腹泻、急性肠炎、过度肥胖等
    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如果想做一个好的医生,你只要把局方派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这本书好好背一背就可以了,毕竟它上面所载的方药全部是从成千上万的中医高手们的看家绝招精选出来的,想想令狐冲用来对付五岳剑派所使用的招法也不过就是十个魔教长老的精华而已,那么这么多的中医高手打造出来的一本书的价值又有多少呢,答案是无穷无尽,笔者最爱用的方子里面有一首就是其中的,用来治一种病,几乎没有不见效的,就是这么神奇。所以很多中医后来都成了局方派,一直到今天也是有很多医生也是。局方派有个致命的缺点,如果你的基础很好,不妨使用里面的方剂,自可左右逢源;如果基础一般或是太差,那么,就常常不能明白高手们出招的深意了,更多情况下,反而弊大于利。
 局方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局方派是七大门派中保罗病种最全面的门派,在每一个具体的病种上可能不如专门的门派,但是如果总体上看,还是很全面的。


四、温补派
    创派祖师:李东垣(李  杲)——温补脾胃
              张景岳(张介宾)——温补命门
    著作:李东垣《脾胃论》
          张景岳《景岳全书》
    特点:二人虽同是温补派开派祖师,但二人根据自己对于《黄帝内经》等知识的把握和临床经验的侧重,而一个专攻于脾胃的阳气的温煦,一个专门在意命门之火旺盛。派中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全是阳气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体温相差个十几度,就是这么点儿的温度差,一个生命就此结束,可见阳气温煦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小孩子阳气旺盛,所以总是上窜下跳的不老实,所以会长个子,长到一定时期,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而逐渐的阳气衰退后,人也就变的老了,所以阳气少的老年人是不爱动的,同时也因为阳气的减少而怕冷起来。而温补派就是始终强调着阳气的极端重要性,不管从诊断疾病还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药材,都一般偏向于使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来补益人体,临床效果较好。尤其是张景岳,把兵法和阵法融入到中医对付疾病的方法内,颇具深意,值得细玩。

名方:李东垣——补中益气汤
          张景岳——右归丸
          tips: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身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食少困倦,便溏少气;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气虚发热证等。
          tips:右归丸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名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或宫寒,脉沉而迟。
    历史及现状:随着地球在逐渐变暖,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随之改变,我们因为阳气虚弱而患的疾病在理论上是比较少了,看似温补派不会再占据主要地位了。实际不然,现代男性的的阳痿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女性宫寒的比率也在上涨等等新的寒邪所致的疾病仍然需要我们的温补派来出手相援。历史时期,由于瘟疫肆虐导致了温病学派的出现,从而终止了温补派在中医历史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一直到今天,除了像东北三省等局部省份外,温补派中医的势力都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
 温补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对于先天不足或是后天不足(脾胃亏)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效果很好。


五、攻邪派
    创派祖师:张子和(张从正)
    著作:《儒门事亲》,该书并非张从正本人所写,而是其私淑弟子等人编写。
    特点: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黄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功夫了。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估计张老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从正”的意味吧。张氏强调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邪去则正安),即“攘外必先安内”,外不攘,内必不安。也和中国拳术名言“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的道理暗合。擅长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由于这三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或多或少的让病人不愿接受,所以相对来讲,如果大病、重病、怪病、疾病、难病,患者相对不愿接受。
名方:禹功散
tips:禹功散
      组成:黑牵牛、茴香、生姜汁
      功效: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主治:阳水水肿,遍身水肿,腹胀喘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
      后世应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
    历史及现状:人就是这样,病中渴望好转,即使承受些痛苦,也不算什么,稍微好转后,就不愿忍受治疗的痛苦了,比如针灸、比如手术、比如呕吐、剧烈腹泻等,所以这个流派只是仗着非常好的临床疗效才得以延续到今天,但是其中很多的精彩技术也已不复存在了,很多好的技术也被别的门派所吸收。
 攻邪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比较严重的水肿、胸水、腹水、精神神经性疾病等。


六、温病派(寒凉派)
    创派祖师:刘完素,后世派中高手颇多诸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一瓢、王孟英等。
    著作:《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瘟疫论》等
    特点:自打祖师开派以来,强调人的各种疾病,和“火”沾边的占多数,比如情绪会转变为火,季节的气候不合时宜会转变为火,饮食辛辣肥腻甜食过多都会转变为火,而且认为一般的病的转归转为火的居多,且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所以人体就像干柴,容易收到火热的侵害,用药讲究以寒凉药物为主,并且注意维护人体的阴气和阴血,从而起到防止火热性疾病发生的目的。诊断上非常重视舌象,并可以从舌像上观察出人体内阴液的充盈匮乏程度,以及火热的充斥程度和对人造成的损害程度,这一点不同于伤寒派“重视脉象而忽略舌像的争端方法”。
名方:安宫牛黄丸
tips: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栀、雄黄、黄芩、水牛角、冰片、麝香、珍珠、金箔
      功效: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痰涎壅盛,脉数。
      后世还用于治疗:中风昏迷、小儿惊厥、高热等。
    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每当瘟疫流行时期,起到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医学家们往往以温病派的为多。总的来说,温病派的专家对于温病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其他疾病的效果就稍显逊色了,现代温病派的高手主要以北京和广东、上海较多。
 温病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火热性质的疾病,如热性的风湿、牙痛、热性口疮、痤疮、五脏热证等


七、汇通派
    创派祖师: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恽铁樵四人,几乎是同一时代,年纪以唐氏较长。
    著作:《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特点:祖先们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中西医结合,而是“洋为中用”、“夷为华用”,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一个道理,驴和马只能生出骡子,而骡子是永远都没有后代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古人很懂,所以先人们不是硬生生的要把西医和中医结合到一起,而是在那个洋人凌辱中国文化的年代,要闯出一条如何利用西医来武装中医,而能够使中医可以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那个年代的中西汇通很不同于今天的中西医结合。
名方:方剂较多,知名的较少,其中早期比较有先驱意义的方药有石膏阿司匹林汤
tips:石膏阿司匹林汤
      组成:石膏、阿司匹林片
     功效:解热退热
     主治:高热不退
     妄加评论:两味药物一中一西,分别是中药和西药里退烧性质很好的中药,但是退烧机理完全不一样,而古人张锡纯苦思再四,终于大胆的迈出了一步,尝试着让具有类似功效的中药和西药出现在一个处方当中来互相增强疗效治疗。当年看起来很好笑的一件事,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全世界的制药行业里,不光是中国的中成药掺西药,西药里也多少的掺了些中药的成分。
    历史及现状:提到汇通派,大家一定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的,对于这一类专家,实在是很难提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其实当如三国名言“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一样,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它们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的必然的、客观的产物,它们到了该结合或是该分离的阶段就会按着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而然的,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勉强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现代中西医结合是比较不成功的,很多西医连中医是怎么一回事都不清楚,就敢给人开中药,很多西医为了更快的晋升职称,摇身一变,变成了中医。这种披着中医外套的“伪中医”就像当年日寇时期的汉奸一样,是中医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多么可怕啊。
     汇通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对于肿瘤、艾滋病、内分泌失调等新进出现的中西医都没有足够认识的疾病的实验性治疗会有较好的疗效。
     其实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医的门派远远不止这七个,一些小门派里,诸如眼科傅仁宇、伤科蔺道人刘涓子、针灸科的王惟一、杨继洲,儿科的钱乙,妇科的傅青主,内科的华佗,李时珍,外科的吴师机,等等以及解放后的中国四大名医:蒲辅周、岳美中、赵锡武、冉雪峰,老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施今墨、肖龙友、汪逢春等都是各有千秋。

十大生活恶习让你陷入疾病深渊!

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多姿多彩,健康却一天天日薄西山,殊不知,一些长期生活恶习已经给你种下了病根,不生病才怪!下面一一道来,你说理由,我驳后,告诉你致病病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恶习一:食必鲜美,海鲜,高蛋白、低脂肪,多吃无妨。

  理由:生猛海鲜,光是看橱窗上的这几个字就够让人浮想联翩。味道鲜美的虾啊蟹的,高蛋白、低脂肪,多吃一点也不用嚷嚷着减体重。

  病根:海鲜多食无益。它很容易带给人们一种现代富贵病———痛风,根源在于海鲜体内含有的大量嘌呤会在人体内蓄积。临床表现为,病人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关节红肿,疼痛难当。

  

 恶习二:长睡不醒,卧床即不愿醒,抱着充足的睡眠是养足精神和美肤的法宝!

  理由:大多数美容书上都这样教导我们,充足的睡眠对皮肤的表现至关重要。尤其是晚上 10点到 2点这一段不容错过。

   致病:中医讲的五劳伤身是指: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久行伤筋。长时间的卧床不起容易让人气血不足。有些人一觉起来身体仿佛背了一座山,毫无轻松愉悦之感,除了原有痼疾,睡过头了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恶习三:夜生活丰富多彩,泡吧、卡拉 OK,常来常往。

  理由:到一个城市,有没有像样的吧可泡,也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时尚指数。泡吧、卡拉 OK既能缓解工作压力,还能扩大交往圈子,当然会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致病:人的机体一如庄稼,也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藏指的就是人要养精蓄锐。酒吧和卡拉 OK厅里污浊的空气和噪音并不是养精蓄锐的好地方。

 

恶习四:烟不离手,酒不离口。烟酒,高品质生活的表现。

  理由:现代人应酬多,已经成为负担。特别是中国人应酬中,烟不离手,酒不离口,更是危害无穷。烟酒伤害身体我们都知道,但和我们的父辈相比,此烟酒已非彼烟酒。我们抽烟的质量远远好过父辈,有时雪茄拿在手里的时候,我们很难说是为了抽烟喝酒,还是为了享受抽烟喝酒时的样子。

    致病:吸烟首先侵袭的是人的呼吸系统,尼古丁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人就容易对吸烟上瘾,长期则是肺病,严重则是肺癌;少量饮酒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关键还是量的控制。如果醉酒,麻醉的就是人的神经,损伤的是人的脾胃和肝,喝酒多的人大多都有酒精肝,严重则是肝癌。

 

恶习五:长期泡在上网,昼伏夜出,冲浪网游,乐此不疲!

  理由:要不是眼睛疼得厉害,我才不愿意从网上下来。这个世界上除了亲人,我最感谢的就是那些肯把各种各样信息放到网上的人了。有了网络的帮衬,做个信息权威再也不是什么难事。

   致病:今天你IT了吗?明天你就被挨踢!每天长期上网超过8小时,就定为神经病。我是赞成这个规定的。现代人上网时间长,不光是对眼睛造成伤害。电脑射线经年累月的在身体里蓄积,对血液系统也造成伤害,目前,医学界已经发现了电视性癫痫。网上过多的信息不光容易引起人的视觉疲劳,也容易引起类似的神经系统疾患。应该多安排户外活动,缓解神经系统压力。

 

 恶习六:请你吃饭不如请你出汗,成为健身房常客。

  理由:现在流行一句话,请你吃饭,不如请你出汗!这理不错,但有时候也用歪了。有些朋友宁愿避开应酬,和朋友相约着一起去流汗,健身、社交两不耽误。关键还有健身房里的气氛,自己在家永远找不到。

    致病:刚出写字楼又进健身房,但却忽略了这些地方因装修带来的有害气体。在这样的地方活动,加速了血液流动,吸入的是大量的有害物质。锻炼身体最好选择室外,当然还要选择天气。中医认为,雾天、刮风天也不适宜室外活动。

 

恶习七:跳操跳出美女,瑜珈愈加气质!

 理由:跳操刚流行的时候,也曾怀疑它穿着高跟鞋训练的科学性。后来看了一部俄罗斯的片子,人家就是那么练的,出来的美女个个气度不凡。瑜珈就更不用说,她们用身体模拟树的姿势、鸟飞的姿势、月亮的姿势。

  致病:高跟鞋跳操,一窝蜂练瑜伽。我告诉你,这些运动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穿高跟鞋走长路对身体的影响已有报道,更不用说穿着它做运动了。因为身体不平衡,很容易让腰椎受伤或形状发生改变,所以还是换上适合运动的鞋子吧。再有,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的运动方式一定要量力而行。瑜珈强调的是身心合一,自己感觉舒适的时候也是离正确方式最近的时候。

 

恶习八:挑战极限,不做温室里的小花朵!

 理由:空调病也是现代都市病之一,面部神经麻痹、脑血管疾病很多都是夏季的人造凉风惹的祸。即便是冬日的暖风,危害也不小,造成风湿性关节炎的恰恰是暖风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冷风,所以,我们选择约三五好友去野外训练生存能力,徒步远行、攀岩等等。

   致病: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讲的六种致病外因。人在野外,除了受风寒,还容易招湿气。潮湿的地方让人生疥疮可能是许多朋友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当然想到户外活动,肯定比整天呆在室内不活动强。把不良因素考虑进去,就更周全了。

 

恶习九:排毒也疯狂!

  理由:许多明星都坚持洗肠美容,目的是让自己的身体里没有宿便不蓄积毒素,结果是让身体不会产生不良气味,避免了社交场合的尴尬,皮肤也会变得透明有光泽,比单纯外用化妆品效果好。

    致病:中医也讲排毒,除了正常的粪、便、汗三种排毒通路,古代人甚至还有春秋放血排毒的说法,但洗肠容易让肠管变粗,长时间反复刺激还会使肠管麻痹,最终导致一些人为因素疾病。

 

恶习十:塑身拥有好身材!

  理由:希望自己有好身材但是没时间去健身房,害怕体重增加还难拒绝眼前的美食。

  致病:穿塑身内衣最直接影响的是人的排汗系统,让身体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来。太紧的衣服容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肌肉、皮肤都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肌肉拉伤。塑身内衣的危害比塑身裤还要大一些,因为人体的脏器主要是在上身,热量也主要从那里散发。乳房被过度束缚,不仅形状发生改变,严重了还可能发生病变。中医讲究的是在不影响形体美的前提下,尽可能穿宽松一些的内衣。

 

由于小儿生长迅速,并且户外活动少,晒太阳少,常引起钙的吸收不足而导致各种缺钙表现。小儿是否缺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①常表现为多汗,与温度无关,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小儿头颅不断磨擦枕

头,久之颅后可见枕秃圈。

②精神烦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有时家长发现小儿不如以往活泼。

③夜惊,夜间常突然惊醒,啼哭不止。

④1岁以后的小儿表现为出牙晚,有的小儿1岁半时仍未出牙,前囱门闭合延迟,常在1岁半后仍不闭合。

⑤前额高突,形成方颅。

⑥常有串珠肋,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肋软骨增生,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使小儿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

   小儿缺钙严重时,肌肉肌腱均松弛。如果腹壁肌肉、肠壁肌肉松弛,可引起肠腔内积气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状。如果是脊柱的肌腱松弛,可出现驼背。1岁以后小儿学走路,如果缺钙,可使骨质软化,站立时身体重量使下肢弯曲,有的表现为"X"形腿,有的表现为"O"形腿,并且容易发生骨折。

  缺钙的表现各种各样,家长应学会根据表现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缺钙,以便在缺钙时及时给孩子提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鱼、虾皮、海带、排骨汤,同时多吃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羊肝、牛肝,来促进钙的吸收。一般情况下,缺钙较轻的患儿在食补后即可改善缺钙症状。如果症状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学医如走路,必欲走大路方克有成。何谓大路?一曰读经典以为立身进学之本,二曰读各家主要著作,以求全面领略中医发展全貌,三曰读医案,精读中医史上主要临床大家之医案,涵泳既久,自可豁然贯通,左右逢源。
     中医学的理论架构,可以称之为“在一个原点上面的放大生发”方式,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层层推导放大下去,便形成了庞大的理论系统,此之谓整体观念者也。经典的意义即在于构成这个理论体系的原始生发点。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正是指出了这种理论的现实意义。掌握这个理论体系的生发推导方式,是阅读经典的根本目的。
     由此看来,学习中医理论并不需要读很多的书,我们只要熟读主要的经典著作,只要掌握经典所给予的方法,就是达到了目的。中医理论的这种特点与其他发源于西方的学科之不同,那些学科往往要阅读大量历代文献才能够略知一二,而学习中医却不必如此,此乃真是我们中医学习者之幸。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某某老中医文化不高却往往是临床高手的原因。
     熟悉各家学说是学习中医的另一个基本要求,非此即为瞎子摸象,即为盲人骑瞎马,即为坐井观天也,语虽似刻薄,而事实正是如此。常见有人以为读一本《伤寒论》或《医法圆通》便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亦即此类也。各家学说各有其理论与临床依据,如赵养奎、薛立斋一系医家以补中益气、六味地黄方交替服用以治虚劳病,虽伤寒家斥之为不伦不类,以为可哂,而历代医家用之者恒有奇效,凡此类甚多,均不可以己意轻易判断其是非而拒斥,必须多方留意学习,为我所用,久只自有一番新天地也。
余于学医之初,于伤寒论曾用力甚勤,日日吟咏,久之成诵,然数年之间,虽时有捷效,而注家常互相抵牾,颇多疑惑无以求得正解,临床亦常觉难以与书本联系。数年后集中学习温病诸家著作,其理法方药条分缕析,说理明晰且要,初试其方,恒有奇效。至读书渐多,始知其源流出自河间丹溪景岳居多,临床之中虽不免照猫画虎,而此时却大有柳暗花明之感矣。然余于伤寒论乃十数年如一日,未敢忽诸而用力最苦者也。及至近数年忽尔贯通,方知其全书理论体系前后一贯,临床理论浑为一体,原本非可拆开理解,前人诸家所误显然可知也,由此以往,经方应用与临床应用自是技艺大进。故余常言学医必须寒温并举,缺一不可,而于书本学习至于临床熟练应用所历种种曲折坎坷,自不待言。惟回头点检,所误所得,甘苦自知,惜余年轻时无人指点,直至晚年方有所悟,后之学者如能避免余所经历之弯路,必可早早成器,中医事业则振兴有望矣,此余所以热心于后学指点津梁之原因也。
     读医案者,熟读历代主要医家医案,乃学习中医最主要的任务。盖学习医案过程中,凡所遇到的药物方剂均为具体应用中的“活物”,与平素学习药物方剂课本所见到的药物方剂之“死物”不同,应该随时查找历代本草学著作或方剂学著作,以加深记忆理解,触类旁通,以至于融合贯通,此乃抓中间带两头之法,一举两得,纲举则目张者也。
     前人医案也有优劣之分,大致说来,具有精读价值的医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条件:说理明晰,病机清楚,方药正确。至于文字酣畅流利,议论妙趣横生,状物如绘如摹,允为上品者,喻嘉言《寓意草》可为个中翘楚也。
学习前人医案之目的当然是学习前人之临床方法,而其收获实则甚多,大凡理法方药、诊断思路、形色情志,以至于逻辑推理,写作方法,靡不涉及,认真揣摩体味,然后运用于日常临床实践之中,日久自可技艺日进,臻于化境,此自不待言者。
     经验主义为中医学习之大敌。盖初学者才一出手便有斩获,往往欣喜不已,奉为枕秘,以至于到处套用,疗效始终不能进一步提高而终生不悟者,大有人在焉。故我侪学医,对于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或方剂或某种药物之疗效,均应进行理性的分析,归纳其所以见效的病机病理,总结其应用之指证要点,以后应用之时自可辩证有据而不至于到处套用,如此方可避免陷入于“老经验”之泥淖而不自觉也。

 

火神派的附子你敢用吗?

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倘若对附子加工流程加以仔细了解,就会发现现代附子出现开篇提到问题症结所在——低药效和高毒性。

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

先向大家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过程。

按传统规范生产要求,制附子为以江油本地新鲜收成的泥附子,洗净后当天下午或晚上必须入池浸胆,每一千斤鲜附子,配五百斤胆巴,一般为先泡胆巴6-7天, 然后流水退胆5次,每次1 天,再进行袪皮,切片和热处理而成。此法一般需用五斤左右鲜附子,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成品轻脆,色黄而切面无光泽,略呈浮水。

首先说说,为何要灌胆巴?

江油地理属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故扶阳药效天下无双。唯亦因其与理气相关,故江油附子必自(一阳生)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全年只宜在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掘出,过期数天不掘,即会在地下烂掉。同是附子,长于它地,即往往无此特性,既可在其它月份种植,又较易保存.唯形态与药性,亦会随而变异!

江油附子到期不掘,会在地下烂掉.掘出后,三两天内,如不逢连天烈日晒干,亦会迅速烂掉,无法阴干,是有名的(过夜烂)!因江油附子太易烂,古时为附子灌胆巴的原意,为有利于在短短的附子收成期限内,高效率地进行防腐加工,以便保存运输,而非为了调节附子的药性。

再说胆巴的特性:胆巴的化学式为CaCl2 (不等如塩巴NaCl),其性属扶阴而有毒,乡下人有用以自杀的,如白毛女剧中的杨白劳自杀药,即为本品。至于近年来盛行大量灌胆巴的另一种真正用意,其实是因为胆巴价廉于附子甚多,灌胆后上秤,附子可增重近一倍,而且外观光亮好看又重身,自然赚头大增。故江油附子户有句行话:无胆不重,无胆不亮!

至于祛皮,除因为附子之毒性富集于皮部外,亦为了商品之外观好看,唯古法之竹刀去皮,因收成加工期,在一年之中只有十多天,故需动用之加聘人手甚多,往年是三角钱工资为一斤附子袪皮,今年则出至八角钱一斤,也不容易请到人。

奸商的生产法,非常令人震惊:首先是以焦亚硫酸钠(吊白块)、工业双氧水、工业烧碱、散泡剂等品,混合煮制附子,煮十多分钟,即可全部袪皮。上列药物属严重致癌品,但可以低成本高速去皮,并使附子色白,透明,亮质,好看。然后再为附子超量灌胆巴,将附子泡胆过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胆1-2 次。甚至在热处理过程中,给附子再一次直接灌入胆巴汁。在木制蒸笼顶上放置大量胆巴,胆巴遇热液化后往蒸笼中附片直接灌入,触目警心。熏制时,可再加行工业硫磺薫白的步骤(无硫磺不白)。此法用2.5斤鲜附子,即可生产一斤附片,成品沉水快速,身重面光,肉白好看,而其质甚硬。正宗的制附子质地很脆,但我们常见坊间的药店,要动用到大铜锺来把附片捣碎,便是这种加工法做的好事。

至于炮附子,古法为掘出鲜品泥附子后,实时砂炒1-2天而成。据悉,此为最接近仲景时代之炮附法,成品个头较大,皮稍焦干而浅层质疏呈泡。此法虽简,但人力有价,产量又太低,现已极少进行。市面上极罕有地出现本品的话,常会混称之为炮天雄。

目前市售的真实炮附子流程,多为以上述的泡胆与硫熏等制附增重流程为基础,再加上一重直接加热的步骤,令之有点烤焦了的外观,便充为炮附子了。

何谓黄附片?古法的黄附片,为工序中加入用姜黄,红花,煮制附子两三小时而成,目前因成本高,已经无人做了,连超级名店如北京XX堂卖的,也非正货!

第一种变法生产,是在制附流程的基础上,用化学染料柠檬黄来染制附片,煮十分钟即可。缺点是色不自然,且半年后会褪色。故此,第二种更绝的生产法,是用嫰肉黄(严重致癌物质)来染制,成品成本低,色美,自然,不褪色。

何谓黑附片?正法是用黑豆,甘草或红糖等煮制。变法则是用工业黑色染剂煮成,成品表面黑,肉心黑透像玻璃片,又称玻璃附片。

生附子又如何呢?正法为以烈日晒干,或以低温干燥箱焙干者为是。只要煮透或蒸透了再入药,应该反而是药效最高,而又最不引起累积性中毒的补益元阳极品。

不过,如前述之因,泥附子离土后,必需在三几天的处理期限内焙干,而一个低温干燥箱,数天内是焙不出多少斤之干透附子的,故如果七月头几天是阴天,那便只能以微波或直接炭火焙干结合硫熏来处理了。这样处理出来的,也算是较好的附子,不过加热温度较高,引致有效成份打了点折扣,用量比真正生晒的附子要加大一点,且要煎煮得久一些。现在,江油的生附片多是用含硫的焦煤烧烤出来的,无硫无烟的焦煤价格贵一倍多,没人再做亏本加工了。

在中药中最具不可替代性,最有起死回生之能的(温阳五虎将),在近代屡屡蒙寃。其中最寃的,还数附子!为什么?因为它的毒性是人造的!现代文献指出,正确地进行加热与水解工序的生附子,有效成份可高出市售制附子十几倍。而进行LD50测试时,小白鼠服用至相当于人体日服附子数十斤之浓缩给药量,仍无一死亡,亦观察不到有因长期服用而致脏腑损害之现象。换言之,天然态的附子,本来可以是无毒的。但加工炮制后的制附,却几乎一定是有毒,甚至是致癌的!

我们所报导的,是否少数不法加工户的过别现像?不是的!据我们在跟多位江油加工户混熟了之后,所得到的内部情报,与在国内外各大批发零售药店购买样品所见,现行流通的江油川附,十居八九都是这样炮制出来的!

加工户要生产附子时,只需要拨一个电话到化工原料店处,说出要生产多少斤哪种附子,根本不用明说要买那种化工药剂,店方自会称好,配送到户,在单据上,自然是不会记下所购买药种之实质种类的。本地加工户,戏称为〝一条龙服务〞。

真正的附子行家,固然入眼便知。否则,一般人其实只要循公开的数据,细心推敲一下,也会发现这一笔附子账大有问题!

江油今年的附子生产量,跌至仅五百吨之历史新低点,本地泥附子收购价升至十二元一公斤左右。我们介绍过,如按规范生产要求的制附子,一般需用五斤鲜附子, 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而伪法则用2.5斤鲜附子,即可生产一斤附片。换言之,如按规范生产,一市斤制附子的原料泥附子是五市斤,收购成本为三十元,再加上加工的原料,场地,人工,水电,上税,包装,存仓,运输,利润……假如批发价低于七十元,那是全无赚头的了,假如低于六十元,那简直连生产成本都够不上! 那请问,假如订回来的江油川附,索价三四十元一市斤的话,它会是规范生产的吗?

起码,它多半不会是江油附子,因为其它产地的附子,原料价便会便宜上很多。有些江油厂家股东家里的地窟或私仓,正是用来贮存在外地收购之杂牌附子的….故此,别以为在江油购入的,便一定是地道附子,很可能只是狭西汉中的旱附子!

江油附子生产量大跌,而全国需求量突增,某些厂家,在七月的收获期间,并没有跟本地农户收购附子,也没有增聘人手来进行祛皮工序,那请问,供求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有些生产基地,有时根本三两年来都不进行实质运作,那市面流通的制附,从何而来?可谓耐人寻味!

其实,很多重要生产厂家的股东,也正就是当地之个体加工户。至于江油以外的其它产区,产量较少,即使产品冠以大厂的名头,其实依然更常是由(山寨)户在背后供货的!附子的真正加工流程,不言可喻。江油附子加工现状在全国具有代表意义,灌胆,袪皮,染色,加毒,增白,全国一样,因江油师傅的加工经验,早已普遍流传全国。

总结而言,在市场上流通的制附子,离不开四种问题:

(1)大量灌胆巴而退胆不全的(胆巴附子),此类附子的含胆巴量,可超出规范生产品十多倍,入口较麻而苦,带有咸涩味,质重硬而面有半透明光泽,初入门的同业,最易误以为是好附子。

(2)含大量剧毒,甚至致癌化工原料的(毒附子)。此类附子,因毒性来自化工品而非乌头碱,故长时间煎煮,根本无助于灭毒。.

(3)因某些原因,而需安排进行反复多次流水退胆的(附子渣)。此类附子,质检乌头碱含量时,是一定过关的;可是乌头碱并非水解成有药效的乌头胺,而是被过水冲掉。这种附子,有时一次用上半斤,药力还比不上一两正法炮制的制附,或者三钱生附!

(4)其它产地的附子,混充地道江油附子。

市售制附,大部份为此四种因素之合成体。故此,患者服用附子剂后之反应,很大程度并非关乎医家的方证水平,而是视乎他当时碰上了那一种附子!试想想,任你是国手医神,假如有个捣旦鬼,把你的君药一时推大三倍,一时减少五倍,一时又添加上大量致癌药品……试问你能不倒上大霉吗?

这种情况,笔者在四川和港深见得很多,患者在服用附子剂后,尚未见有乌头碱型的眩冥反应,却已经呈现异常的头部或胃肠不适。这种异常表现,有些同业常会误以为是排病反应;其实,多半是附子之人为添加剂引起的。

本年夏至前后,笔者请了几家江油附子户,按本人要求的规范生产步骤,试作了一二千斤制附和生附片。其间,个个附子户摇头叹息,视为(违反传统),声言即使照辨,笔者也注定了必然会亏大本无疑(私下认同他们的忠告可能很对)!

生产完成后,笔者特别着意把规范生产的附子,试用于(1)过去服用市售附子易出现异常不适;和(2)过去曾长期服用扶阳方剂,辨证无误,而疗效不明确的案例,结果是两者均呈现非常可喜的突破! 

例如,一个家族,全员均是一旦服用市售附子,必然引发剧烈头痛.试用正品附子,则不管如何重用,均无头痛之现象。

另一位患者,因罹患重证心律不齐,冠心病合并心衰,长期求诊于扶阳名家,仍不见好转,近期已恶化至无法自行在床上坐起。笔者以基本类同之方药为其处方,唯易以正品附子,结果患者一夜病减,可站立下床,一周内可上落楼梯!笔者的个人医术修为,肯定不如其先前求诊之名家远甚,前后疗效的差异,正堪说明劣药之误人!

回溯附子生产变质的原因,先是盲目畏毒,引致提倡过度之炮制法;加上经方医学与扶阳理念,在历史上一度被忽视,令许多临床医师,只将附子视为(中药强心针),而不了解三阴病在现代人之间的普遍性,从而忽视了附子的重要,引致需求日减。

因整体供求市场痿缩,附子生产户在市场经济扶持不足、药商无视地道因素与税项支出繁重等多重因素打击下,走上了以不良生产法来减轻成本的死路;令本就被炮制得药效大量流失的附子,更带上了真正伤人的毒性。如是恶性循环下,扶阳至宝的江油附子,焉能不亡?

其实,附子问题,只是扶阳药物问题之冰山一角。笔者在港穗期间,曾见一些扶阳同道,专程自海外订回桂枝,仙灵脾等品,或专门包起旱田以制备老姜,….其药之性味,确是胜出国内之流通品甚多.作为中医药之乡的中国,竟乏内销的好药材之流通,思之不禁黯然。

高效的扶阳方剂,药的把关是首要的。许多当世扶阳名家,用附子动辄数两,此非因其偏好重用,实为凭其经验得悉,现代的制附,重用几两之效力,不过等于古制之数钱炮附或生附子,即约小半剂仲景四逆汤而已。

生附子长时间煎煮后,浓缩加工而成的颗粒,可令医家放胆下药,而患者则免去附子剂需久煎之苦,是附子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而要保留经方的用药特色,附片亦不宜弃用,生附片,水蒸制附与砂炒炮附,均应续行改进生产水平并观察临床药效。

官方只对乌头碱的含量把关,而对有效成份之保存置之不理,更无视毒性化工品之渗入,为其一大败笔,必需正视!我们呼吁国家药品质量管理部门,对附片加工生产渗入的毒性物质进行大力整顿,以保障附子的良好药性,保护民众健康。

至今的所谓大厂生产或认证标签制度,其实未见得对附子事业,有何实质的扶持作用。我们仍需要大量的有心人,去挑战此可悲之现状。

经方医学与扶阳用药,涉及的主力药种,相对并不太多,在此谨行呼吁,同道间若能万众一心,加强地道药源的业内信息交流,充分把好药物质素的关,弃用劣质药材,则相信不出数年,我国的中医界,必然另有一番新气象。中医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具有独特的心理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一、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我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二、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三、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第三年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四、怡悦疗法 

   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不药而愈。

 

五、羞耻疗法 

羞耻是人的本能,中医利用人的这一本能,治疗一些疑难怪症,都收到了神奇的意外效果。传说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医生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做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呆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计谋的心理疗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1-35天下第一秘籍左右互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