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小饭桌:“七个面包”学数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49:03

注:本文作者董惠遥是我的人大学弟,2005年毕业于广州金山中学,高考成绩理科总分812分,数学812分(标准分)

 

数学有“七个面包原理”:吃前六个面包都没有感觉,到第七个面包吃下去突然就饱了。你做了很多题可能可能觉得没效果,没有收获,但或许你再做几道题,你的数学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

自己的数学基础一向都是比较好的,高中三年,百分制的基本没下过90分。高考时,最后一道大题没想出来,全空白了,但也考了个812分,如果最后一道题做出来了,估计去年广东省的数学状元会是我的了,呵呵。倒不是因为自己有多聪明,或是做了多少题,而是因为自己学得很踏实,基础特别扎实。下面就讲讲我的数学故事啦……

 

我初中时,120分的数学卷子基本都能拿115分,成绩最好的一次是在一次尖子测试中,150分制的考卷全年级只有八个人上了100分,四个上120分。两个120多份,一个143分,而我是考了150分,满分,真的很难得,很有成就感。所以在中考之前我是怎么都觉得自己的数学至少能考它个140分。可结果呢?我考了98分,刚好在全市平均分上一点点。试卷很难吗?试卷太容易了!但为什么考不好?试卷太容易了!

 

其实大家身边都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做题特别牛,特别是难题,他总可以绝处逢生地想出一些很妙的方法把题做出来。可是在中考,或是高考,这些所谓的尖子总要跌到全市或是全省的平均分左右,体现不出自己这一科的优势。为什么?因为他们只重视一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思维方法,而忽略了基础,忽略了做数学题最重要的一种素质-----细心。我中考成绩为什么那么差呢?不可否认,那时自己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应试技巧也很差,还有就是我们初中老师对中考的题型难度把握不好,平时考试都特别难,基础知识很少考查。似乎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误区,觉得只要平时练的题比中考高考难得多,那么到时候肯定能考好。这是极大的错误!我初中就是因为专门钻研一些比较难的题,考试也考得特别爽,结果觉得那些最简单的题都是菜鸟,觉得太简单了,做了是对自己IQ的一种侮辱。结果有时做题只挑后面最难的几个题,做了就觉得特牛,似乎自己都会了。

 

虽然中考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我还依稀记得当年做错的那几道题。一个是应用题,好像是把一个数字看错了,还有把一个隐藏条件给漏了,结果12分的题一分都没有;还有的是画图的也是看得不仔细,慌慌张张地往上面画,画完才发现自己看错了,全搞错了,涂了再画上去,估计没问题了,不过卷面确实不敢恭维。考完试跟同学对后,居然发现还漏考虑一个条件,当时差点就吐血了;还有一道是有关圆的题,居然一点思路都没有,后来同学一说,哦的一声,明白了。一个知识点没有考虑到!就这样咯,这几个只是我当初跟同学对完答案后发现的三处,其他地方的肯定还有。但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把自己本来可以拿的分数都丢光了。呵呵,惨啊……

 

其实大家都认为抓基础就是把基础知识掌握了就行了,我觉得抓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重视基础的心态。像我中考一样,那些所谓的基础题,我会不懂吗?对我来说,全都是小case。可自己却错了一大堆。为什么?因为我从心里就藐视那些所谓的题,平时这类题做得也很少,根本没有养成做这类题的经验和感觉,所以大考遇到小题,就往往在阴沟里翻船了。大家都知道,理科考的很多时候是一种经验,一种心态。就是这类题你做过,当时比较重视它,很认真仔细地做就可以了。所以很多牛人,不管基础知识还是难题做起来都没问题,但在大考中却常常会被人家挤下来。为什么?因为他们平时做基础题做的就比较少,做时也是满脑子鄙视的感觉,根本没有把它放在眼里,所以当大考时,那些基础就总是设出一些不难的陷阱让他们往下跳,然后把他们的分数给偷光了。就这么简单。所以特别是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一定要把心态稳下来,认认真真的做那些基础题,对它们好一点,尊重它们,那它们在大考时才不会跟你们过不去。

 

上高中后,我很注意基础题的训练。不仅辅导书上较容易的题都做了,而且课本上那些当初认为做了会影响自己IQ的题,也基本是一道不剩地做完。平时都是老师讲完课,我把课本的题先做了,掌握了基础知识,然后再去做辅导书上的题。大家都知道,高中的学习任务要比初中重不知道多少倍。平均分配下去,即使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每一科的时间也不会太多的。所以我当年就面临着这么一个窘境:数学时间严重超标!怎么办呢?再下去肯定会偏科,于是后来就忍痛割爱,把自己买的另外一本课外辅导书扔了,只留下学校推荐的那本《优化设计》。因为课本的题都非常简单,老师讲完课,再花那么几分钟就可以搞定;剩下的就是那本题量不很大的《优化设计》了。所以数学的压力就很小了,自己也就有了较多的时间去把优化设计上的题目做得很仔细,一道一道题过关,并且把那些例题都基本看了几遍,基本理解了题目的思路和方法。有时久久没事干,还会再去翻一翻呢。后来发现自己真的是难得糊涂啊………当初那一个决定无疑是最正确的——对我来说。因为从此我基本在班上占据了数学尖子的巩固地位而不动摇。

 

因为做的就那么一本课外辅导书,时间相对比较充裕,我做题也就没有太多的要求速度,而是要求准确率,要一遍就过,百分百!后来到高二时各科功课都变紧了许多,我做题速度慢劣势就逐渐显示出来了。其他同学用四十分钟搞定的数学题,我用了一个小时还做不完,所以别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科目,而我却被数学给捆在那儿了。感觉很不爽。于是决定进行改革,加快做题速度。但做了几天,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因为为了追求速度,我做题漏洞百出,准确率急速下降。原本虽然慢,但做过了心里都有数,知道自己学了什么,看着那些题工工整整的,基本没改过,一遍就过去,自己心里很有成就感,也很踏实。可如今做过了,一点感觉都没有,做完还得花一些时间去修改错题,时间没赚回多少,反倒觉得自己做的全是无用功,失落感更重了……后来自己痛定思痛后,还是改了过来。改革一定要建立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能变化太大,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这很重要。

 

做题最好的状态是又快又准,但这样的人毕竟较少。有人求快,然后再检查;像我是以慢制快,求准确率。每个人都有自己做题的习惯,可能好几年养成的,想一下子改过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而且孰好孰差很难说得清。所以如果影响不大的话,最好是不要去改变自己做题的风格。

 

有同学可能会说,做的辅导书就只有一本,涉猎很窄,考试遇到很多新题,那怎么办?是的,只做一本辅导书,涉猎肯定会比较窄,接触的题型相对比较少。这是一个矛盾,无法避免。但我问个问题,上课老师讲解,你都听懂了,觉得很简单。可是一会让你自己来做那道题的时候,你往往就卡住了。为什么?懂了和会了,是两码事。一个是表面的肤浅的,另一个是深刻的。我是不主张做太多题的,因为那会由于时间太紧,使自己做题都留于表面,凭一个感觉,没法深入了解题的思路方法和一些巧妙的地方。而只做一本辅导书,会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研究那出题人的意思,它的解题思路。其实现在的辅导书,原创的题比较少。很多都是抄过来抄过去的,而且题之间本来也是相通,因为都考那么一些知识,都是要用我们学习过知识来解答那些题,所以把知识掌握牢固了、把解题方法思路掌握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这里我有一个鲜活的例子,可以证明我的观点。我们高二班上有个女生,是社团的社长,能力很强。那年,为了准备我们学校举行的创造节,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到社团中,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学习。可后来在那次期中考试中我考了95分,她却考了99分。大家都吓了一跳,不敢相信啊----她基本就没什么时间学习啊。后来在班级总结会上,她介绍经验时说:“我自己因为忙社团,能抽出来学习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所以我没办法像其他同学那样做很多题,所以我就把学数学的那些时间大部分用来看例题,看懂了就再做几道相应的题训练一下自己。有时例题太难,我一个晚修(一个半钟头)就只看那么一道例题,所以把例题理解得比较透彻,包括它的解题思路方法,怎么运用已学知识的,都考虑了。”当然,这跟当年我们考的是空间几何,与前面学到的知识联系不大,也有很大关系啦。但起码说明她这种以慢制快的方法还是有可能取得成效的。欲速则不达,我是坚决主张深刻地学习,发动脑筋学习,而不要靠一遍遍地做题,靠养成条件反射,凭习惯凭感觉做题的,更不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可以这么想。当然学会了知识,也还是要尽可能地多做些题,以便巩固嘛,但起码要有个先后关系,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有人说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我觉得很有道理。真正的数学高手过招,比拼的往往就是数学思想了。而这需要自己的积累和培养。下面我只想说两点很土的:一,“答案在题目”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相当关键的。做题无非就是这样的:题目——所学知识——答案。我们没法把答案做出来,是因为我们找不到该用什么知识来解答,而出题者往往会利用题目给你暗示或是方向上的指导,高手与否就是要看洞察力如何了。仔细认真地看题目,把题目隐含的能挖出来的条件都看穿了,一般答案就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了。所以我自己做题慢主要是花在看题上,有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看不懂还要再看一遍。题看完思路基本就出来了,答案也就有眉目了。所以我做几何体,无论题目有没有给出图像来,我都要自己画一遍的,这对理解题意大有帮助。特别是大题,有几个小题的,它们都是环环相扣的,后面的题基本是建立在前面一个小题的答案的基础上去解题的。二,简单化思想。学到一定程度的人,大多会心里意识上把一些简单的题目复杂化,这是大忌。很多题看起来很复杂,很难懂。其实看了答案,大家都觉得很简单,就是自己当时没有想到罢了。越不合常规的题越简单,切忌自己把题目给复杂化了。

 

数学有“七个面包原理”:吃前六个面包都没有感觉,到第七个面包吃下去突然就饱了。你做了很多题可能可能觉得没效果,没有收获,但或许你再做几道题,你的数学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所以不要放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总有一天会得到惊喜的回报的。考试:三分靠记忆,七分靠勇气。做题心态要好,特别是难题,你不懂的题,更要稳住。很多时候是你认为自己行,你就真的行。

 

以上一切仅供参考,纯粹的一家之言!大家还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原载李晓鹏学习方法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pengjiaoyu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