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到南京火车时刻表:玉器 第十一讲 玉器的鉴定与保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1:37:22
玉器的鉴定与保藏

  1.玉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1〉玉质

  玉质坚硬,玉性稳定,不易变化。但入土千百年后,在土壤中微酸或微碱、潮湿的作用下,玉器会失去原有光泽、色彩,出现斑纹、钙化、石化等现象。这种变化叫做“沁”或“浸”,或叫“古”。其名目繁多,众说不一。大致上,玉上带红色斑点的叫“瑞斑”;黑色斑点叫“黑漆古”;玉质表面钙化,如涂一层薄薄的黄土,称为“土古”;起一层灰白色云雾的叫“鸡骨白”。

  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必须经过“盘功”这一关,才恢复玉性,或使玉器具有更古雅的色泽、斑纹。我们鉴定古玉器,必须从玉质的变化中,判别其新旧和真伪。

  2〉玉器的加工工艺与制作年代

  古玉器的制作、加工工艺,是鉴定古玉器时代的重要依据。我国制作玉器历史悠久,从原始粗糙加工到近世精密细致的制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制作玉器的工具也不同,产品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现将各时代的制玉工艺分述如下:

  新石器时代
  玉器的制作也同石器一样,是磨制。环壁类的圆度可能不很正规,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现不均,可能有磨制的痕迹,没有抛光。壁、环、琼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钻,是两面分别钻孔的,所以,可能出现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况。

  商 代
  殷商玉器花纹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纹多,阳纹少。钻孔是外大里小,常称“马蹄眼”。商玉花纹的最大进步是出现加工、修整和抛光。

  春秋战国
  已用“解玉砂”。这是硬度较大的砂,用水与砂进行开片,做花。工艺有较严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进步。
 
  汉 代
  大件玉葬器琢工粗,刀法简洁有力,琢玉史上称为“汉八刀”,意为粗扩简略。

  唐 宋
  唐代与前代最大不同之点是器皿的纹饰不光是浅刻花纹,而开始有圆雕出现。花纹图案常以缠枝、花卉、葵花等为主,或有人物飞天,圆雕花饰。人物多大头,粗而圆浑。宋代刻玉图案,造型以方型为主,刻工细致,能起五六层花。明清以后,刻玉更为精致,随着经济发达,全国出现扬州、苏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艺流程细,楼刻精。琢玉工具用铭钻、旋车。先后出现一些刻玉大师,仿古品类繁多盛行。

  3〉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纹的鉴定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纹,是判别古玉器制作时代的重要根据:

  原始社会末期
  玉制工具和兵器有斧、刀、戈、铖等。礼玉和装饰玉出现。一般来说,此时的玉器平素无花,只有琮有节刻和兽面文。器型也是长筒形多,扁矮的少。

  商周时代
  工具和兵器有刀、斧、戈、铖等,制作精巧,多有刻花。而且有大型玉兵器如铖、戚,其刻花精美,可能作仪仗用。有较大的玉容器如簋、盘等。礼器中璧、琮、圭、璋俱全。无论兵器、器皿,其造型和花纹均与青铜器相类似。玉器花纹也是饕餮、变龙、蟋螭、云雷、窃曲、蕉叶等。

  春秋战国
  玉器以礼器为多,尤以环璧类居多,而琼、圭减少,说明礼玉逐步向佩饰玉转化。从造型看,佩饰玉中的环璧、珑形式都在变。璧有实心透雕的形式出现。同时出现玉带钩、玉印、玉玺等。并有玛璃、绿松石,水晶的串珠。总之此时玉器器形和青铜器一样,由笨重转向细巧,花纹也由粗犷变为纤细。

  西汉
  琢玉继承了战国传统的风格,后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以玉器的品种而言,礼玉之中只保存了玉璧,而其在形状、花纹、用途上都起了变化。以“组佩”而言,璜、玦等佩饰玉器大量减少,而心形佩(又称鸡心佩)、龙形佩、玉人、动物等新型玉佩则大量增加。同时,葬玉中玉衣、王含、王塞、握玉等数量之多前所未见。此外也有一些日常用玉器出现,如枕、杯等。玉器的装饰花纹,由战国时代的神秘、抽象的图案转向现实风格。以几何纹如乳钉、涡纹、卷云纹等为主。

  东汉未到唐初
  四百年间,玉器也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汉代的葬玉、礼玉,“组佩”没有了,日常用玉器增多,并出现许多新的玉饰物,如代表官位品级的玉带等。以花纹而言,汉代玉器上的乳钉纹,蟠螭纹、雷纹等不见了;玉璧上的谷纹,蒲纹也随着玉璧的消亡而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缠枝、连理花卉、葵花等连续图案,也有动物、飞天等花纹。

  宋代
  宋代的玉器继承了唐代写实的作风,日用玉器和装饰玉器占绝大多数,如杯、盘、碗、洗等。纹饰在唐代刻花基础上更为丰富绮丽,常用龙凤呈祥图案。同时出现仿古玉器。有仿青铜器的鼎、彝、熏炉等,也有仿古玉佩;宋以后至明清,由于工商业发达,玉器使用的范围和收藏、爱好者更为广泛。玉器器形纹饰更为绚丽多姿、百花齐放。无论是时做玉器、仿古玉器,都能据不同阶层的爱好,做出各自需要的玉器。

  2.和田玉的鉴赏

  中国和田玉历史悠久,蜚声中外。收藏和田玉器从何处着手?如何能选购到货真价实的和田玉器?现提供收藏和田玉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鉴选到满意的玉石。

  玉器的材料: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目前通常的价格,同等级别的子玉是山料的6--8倍。在市场或网    上,更常见以无皮之山料或俄料,冒充和田子料出售。俄料亦属山料,且物质成份一样,因出矿地在俄国境内而称俄料。其价格较低,特性是色白但玉质太水即透明感过重,密度和油质感均比不上正宗和田子玉料。 
 
  真正的羊脂玉,目前国家没有标准,它是产于冰雪复盖的冰河中。羊脂玉白若羊脂,不但白且绝不反青,其油脂度特高,不是一般色度达到羊脂级的山料或子玉可匹敌的。现如今自称羊脂玉的,其实大多数是高白色的山玉或子玉,如不带皮的高白玉一般多是山料。玉工都知道子玉价佫高之山料数倍,在做工时一定想尽办法的留皮,有些为了冒充子玉而想方设法做烧染假皮子的也很常可。无皮的玉是不是子玉,就要靠鉴定者的经验和眼力来确定了,因此往往存在着争议。
按照和田玉的同等级来说,子料最为贵重,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3.仿古玉器的鉴定
  类型
  由于古玉器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兼且十分稀少。于是,玉工们竞相制造仿古王器,以取得厚利。
  制造仿古玉器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完全仿制,以玉古器作标本,无论器形、大小、花纹都一样,而且还做人工的伤残,染色作沁,做到与古玉器一样,使人难于辨别;二是器形仿古,指依托某些古玉器的形状,重新创作。如鼎、彝、壶、炉等。自器形、装饰物(耳、盖边等)、花纹均重新设计,制成一种仿古而又创新的玉器。有时在边角、背面也作一些人工伤残,但一望而知是为仿古而作的人为伤残;最后一种是用含有杂质的劣质玉材,或玉材的边缘部分(俗称“玉根”),和制器时有意留下的一些玉的旧边皮,以及一些苍、葱、黄色玉制成的仿古玉器。使这些玉器质地古朴,色泽古雅,好像是出土的千年之物。

  如何鉴别其真伪
  这些仿古王器如何鉴别其真伪呢?上述三种类型,第二种最容易识别,一望而知是仿品。至于第一、第三种,我们只要从玉器制作工艺入手。因为自上古至汉唐,各时代琢玉工艺的技术水平不一样,加工的工具也不同。而仿古玉器是用后代的加工方法和工具或机器制成。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其加工工艺,就能识别真伪。比如: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型,半圆型和U型等,U型是现代机器工特征;雕刻的线条槽口表面皮壳,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线条槽品两侧边有毛道崩裂现象是现代“机器工”的特点;其次,以上述第一种仿古作品而论、它仿作所依据的古玉器,本身也可能是仿制品,那么这种辗转相仿的作品,就可能出现更多的漏洞,鉴别其真伪也是不难的。

  制作方法
  古玉器入土久长,常受到土压、崩塌的破坏,发掘时又会受到损伤,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也会受到意外伤害。所以,一般说,古玉器多带伤痕。要制造伪古玉,首先要将玉器作人工伤残,使之古意盎然。

  其手法有:
  1.敲打仿古玉的边缘或凸出部分,使有伤痕、裂缝。或干脆将玉器的耳、脚打断,然后再行激接。或用火烧加热,突然冷却,使之裂痕累累;

  2. 用细小的舵碾或钢钻,在玉器表面碾出大小不等的坑坑洼洼或痕道。粗看像是遍体鳞伤,只要用放大镜细察,就可以发现碾点的痕迹;

  3.新玉器抛光后,再用砂磋磨,使之失去新器的光泽。或部分抛光,部分留粗面,像是流传己久的旧玉器。

  古器上不仅是伤痕累累,而且入土久远引起玉质变化,造成古玉的“浸”、“古”,更显得色泽古雅斑斓可爱。所以,仿古玉者还得将新造的玉器进行染色或人工作“浸”。这种做假的办法很多:

  1.上色,用虹光草汁、酱油、黑醋等烧煮,玉能变为红、酱、黑色;
  2.“提油法”,玉器放人乌木屑、红木屑中缓缓燃烧、煨,玉能成为古雅的黑、红色;
  3.“灰提法”,用栗炭灰加银硝煮玉,玉器表面便生白雾,或一些微小孔窍,犹如刚出土的千年古玉。此外还有用玉器与铁屑拌和,令其生锈,久而成“橘皮红”的色彩等等。

  其他方面
  收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推荐的书籍有:
  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
  当代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一至六卷
  周南泉的《古玉器》
  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
  张广文的《玉器史话》
  香港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
  台湾古玉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上、下册)等。
  除此之外直接的接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没有这些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