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开租车怎么收费:再说“何苦非要喊‘万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5:43:26
再说“何苦非要喊‘万岁’?”

笔者几天前写了一篇《何苦非要喊“万岁”?》,意思是时代列车已经驶入21世纪,何苦非要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独享的祝语“万岁”来颂扬现代的革命的事物。共产党就是从反帝反封建开始的,理当摒弃中国封建社会文化遗存中的糟粕,更何况,文革中的“万岁”之风给国家带来不堪回首的灾难。如果用“学习践行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替代“毛泽东思想万岁”,窃以为可能更实在而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种观点、一篇文章,只要发表出来,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这本来很正常。但如果遇到有朋友从根本上否定文章的立意,那么作为文章的作者是不能不屑一顾的——如果确实自己认识有偏差,则应感谢反对者;如果并非如此,那也可以与反对者做一些探讨。这就叫做学术讨论,百家争鸣吧。现在不是1957年,应当是可以的。

笔者那篇小文竟然转帖者不少,反对、赞成者皆有,当然赞同的还是多数吧。而反对者,其观点概括起来大约是:“万岁”仅仅表示一种朴素的情感而已,并非真的就是“万岁”之字面意义;相反,认为笔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发泄某种情绪。当然,看到如此评论,稍稍有点令人毛骨悚然。(少数谩骂的言辞就不举例了)。还有一位朋友甚至说,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怎么样?也错了吗?似乎此一说就会使笔者无言以对甚至胆战心惊了——然而殊不知,如此说话就谈不上什么探讨问题了呀,而倒像“革命大批判”或以势压人了。

但笔者还是愿意就这一问题再探讨一下,道理是越说越明的。

一、在某些时候,中国的“万岁”与一般的“欢呼”确实差不多;但它毕竟不能等同“乌拉”等一类欢呼之声。

中国的“万岁”确实是使人感到有“永存”之意的,且不可任意使用。至少从中国唐代以后,“万岁”百分百是帝王专享的,其他人敢于享用“万岁”那就等同于犯谋反大罪。这大概是不争的史实。即使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尤其是文革,从“万岁”对人的使用来说,全国只能山呼某一个人“万岁、万寿无疆”,而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副统帅”就只能用“身体健康,永远健康”代之。这与封建社会魏忠贤只能享受“九千岁”的祝语有何不同?能说中国的“万岁”仅仅是一般“朴素情感”的表达和“欢呼之声”而没有任何封建主义的东西在里面?如果仅仅是“欢呼”,那么怎么会有那么森严的等级之分呢?

曾有报道说一位外宾在听了周总理的某次演讲后,激动得要喊“周总理万岁”,周总理连忙示意他“STOP”,并且不准翻译出来。弄得这位老外一头雾水,大惑不解,他不明白中国为什么对有的人能“欢呼”对有的人却不能“欢呼”。看来,这位外宾倒是把中国的“万岁”作为一般的“欢呼之声”的。而老外毕竟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啊。

有人说现在小孩子在非常喜欢一个人或感激一个人且异常高兴激动时,也会喊出如“爸爸万岁”之类——是不错,但这也是在现在,而且是后天社会语言文化熏染使然;同时,如在文革时,即使孩子如此语言那也是犯了大忌的,甚至其父会因此遭来不测。在1949—1976年间,如果哪家小孩喊出“爸爸万岁”,那个爸爸一定会吓得立刻捂住他嘴巴的。年纪较轻的朋友大概不会有这样的亲身体验。记得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讲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文革中,一个在外地工作很久未还家的人终于回家了,老婆炖了锅鸡汤给他喝。此人喝着鸡汤,自然颇为高兴而感激,兴之所至随口说了句:“爹亲娘亲不如……老婆亲啊!”此话后被邻居告密,第二天此人竟被“群众专政大队”五花大绑游街、批斗,后以“现行反革命”罪名获刑七年——为何?因为他说的话是借用了当时一首歌的歌词,只不过他一时兴起改了一下,原句是“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把×××比作自己的老婆,那还了得?(点击这里可见魏书生此报告视频 ,开始即讲到了这件事

有人又说,文革中数亿人山呼“万岁”那也是发自内心的——其实此话只说对了一半。说那时大多数人真心祝福最高领袖,也不假,但用“万岁”来表达,这是当时国家的引领的结果。年纪轻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至粉碎四人帮那几十年里,凡遇“五·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喊哪些口号,写哪些标语,那都是经过中央再三推敲斟酌然后专门发布于党报《人民日报》上要求全国统一的。“×主席万岁”固然曾发自某些干部、百姓之口,但使之响遍中国大地且众口一词,那是经过《人民日报》确认、规定和宣传的,没有谁可以不按规定自己发明出什么口号、标语来——倒是在那些年月,在×××广场上,在某种时刻,如果有人没喊“万岁”恐怕会有大麻烦的。这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大约也是自“万岁”之风盛行的文革始吧,凡发表重要讲话,末尾似乎必喊几个“万岁”,而且是经过斟酌的,并非可以随便“欢呼”一下。这似乎也成了一种新的“八股”——国外基本鲜见,此为中国特色吧。

所以,中国的“万岁”无论如何是无法和一般的无明确意义的“欢呼之声”完全等同的,这其中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几近难以言表的丰富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和政党最终都是要消亡的,也无真正意义上的“万岁”可言。

回到本文开始说到的,有位网友质问笔者如何看待天安门两侧的两个“万岁”标语——那么,现在笔者可以说,愿保留则保留,没什么大不了;换一种说法也未必就比“万岁”效果差。为何如此说?我们先看看共产党的导师们怎么说的吧——

如果引用原文,那么笔者至少就曾看到过马恩著作中阐述过,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出处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0页)因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点的概括。此外,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党委副书记廖逊在一次演讲中也明确地说:“按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阶级、政党和国家都要消亡的”。(点击引文出处)当然,马恩如此说法是否一定非常正确、颠扑不破,这里就不讨论它了。至少共产党的导师马恩列是有这么一说的,而且美好的共产主义也不可能“一万年”都实现不了吧?

所以,就那位网友所说天安门两侧的口号,也并非没有更好的语汇何以替代。比如,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全世界人民大团结和平友好”也未尝不可——当然,用词可以再推敲。那么,有关“万岁”已经说得很透了——无所谓,真觉得中国帝王曾独享的荒谬祝语“万岁”挺好,那就继续喊下去吧,笔者只是认为“何苦非要喊‘万岁’”而已。语言难道不也应当与时俱进?皇上都没有了,我们还要盲目使用他曾独享的荒谬祝语作甚?当然,笔者并非说喊了“万岁”就有什么绝对错误。仅为一种看法而已。

汉语语汇毕竟是丰富的,并非不用“万岁”就无法表达“朴素的情感”、就无法“欢呼”。记得一位网友在别处曾这样跟帖,确实颇受启发,他说:“我就不喜欢用‘万岁’来表达什么情感。汶川地震时我们都在喊‘中国——加油!’群情激荡,奋力呼喊,那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倒没有哪个想到喊什么‘万岁’。”还有位朋友说,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许多人重获新生,人们对邓小平感激之至,但没人喊“万岁”,倒是有大学生悄悄用床单写上“小平您好”,而且是白色的床单,通过天安门时扯了出来,现已定格为经典的历史画面——之所以经典,惟其真实,真实就是力量。这些发自肺腑万众一心的朴素情感表达,恰恰就没有用“万岁”,这也是事实。

三、结 语。

就当今十几岁的小孩子来说,如果电视上古装戏不多,那么他们可能会把“万岁”完全理解为没什么具体意义的“乌拉”一类欢呼之声——无奈现在歌颂或曰展现帝王将相的戏太多了——从秦始皇到康熙;电视也太普及了,“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常常响彻神州大地千门万户;文革中从“红海洋”里喊出的“万岁、万寿无疆”在网络上还可以随处看到,要人不产生联想,恐怕真的很难,除非他是文盲。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如果与时俱进,让早已完成了它的任务的“万岁”随同它原来的独享者消失于历史长河中,而代之以更实在的、更能表达真情的语言,这有什么不好呢?

愿喊这毫无意义的空洞的“万岁”就尽管继续喊,笔者在这里只是这么一说,不必当真。也算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吧。愿意探讨者欢迎指正,更欢迎专文讨论,如仅仅是骂人、吓唬人,那就恕不奉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