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特有几个:古琴道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33:00

历代道教琴人述略

    内容提要:本文从多种历史文献中,选用了我国历代有关道教琴人的史料,加以梳理,编辑成文。文章着意对这些琴人的艺术生活作了扼要的叙述。

关键词:道教古琴琴人

我国古琴艺术在先秦时期已经十分发达,相应出现了不少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而自东汉年间道教兴起后,由于道教主张的清虚空灵与古琴艺术清淡雅丽的格调易于结合,因之一些“神仙方士”、道士或崇尚仙道思想者也常常以琴言志,亲手操漫。随着时间的推进,陆续出现了许多道教琴人,这些琴人是我国历代琴人中独具特色的一大群体,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下面,笔者就目前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这类人物作一介绍。

一、 先秦神仙方士琴人

早在道教正式形成以前,我国先秦社会就已出现了一批具有仙道思想的神仙方士,这些神仙方士,实际上就是早期道教中的人物。在《琴史》、《琴书大全》等文献中就记载了这方面的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务光、寇先生、涓子、琴高等。

务光,相传为夏时的仙人,他耳长七寸,好抚琴,服蒲韭根,后来弃世逃俗而仙去。

寇先生,相传为战国宋仙人,他常着冠带,在唯水边钓鱼。宋景公将他找去,强迫他告之道诀,拒绝后遭到杀害。几十年后,人们又看见他在城门上鼓琴几十日后才离去,宋的百姓为了纪念他而家家祭礼供奉。

涓子,相传为春秋战国齐仙人,“好饵术,又授伯阳九仙法”(1)。曾著有《天地经》48篇,为道家所器重。同时,还善琴,“拊琴幽岩,高栖遐峙”,崇尚清静无为,并作有《琴心论》3篇和琴曲《天风环佩》。

琴高,相传为战国赵仙人,能鼓琴,并且还修长生炼养之术。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道教琴人

道教产生于汉代,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造作道书,创立五斗米道。至东晋时期,著名道士葛洪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他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为道教构设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把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崇道帝王的支持,篙山道士寇谦之和庐山道士陆修静分别对道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此道教进人了初创的时期。

自道教产生以后,就有了出家修行的道士和居家从事修身炼养的信道之人,而在这些人中有些是能琴者,如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刘向、孙登、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

张道陵(?-156年),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道教的创始人。据《琴书大全》载,他“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在创立五斗米道后,他以符水咒法替人治病,并开创道教的养生传统。东汉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来悟通仕途沉浮,无益于年命,便辞官隐居。朝廷数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只喜“弹琴咏经,独乐天真”,道教尊其为天师。

此前,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一前6年),已是一位崇道人物。汉宣帝时,他献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的《枕中鸿宝苑秘书》,并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著有《列仙传》、《洪范五行传》、《说苑》等书。他还善弹琴,并著有(琴说》一文,从理论上全面肯定了琴广泛的社会意义。

魏晋道士孙登,字公和,汲郡人,有道术,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土穴独自隐居修炼,“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2),《琴史》也说他不仅在一根弦上能得心应手地弹出曲调,曾令著名琴家稽康叹服,而且还善长啸。具有“仙风道骨”,时人称之为孙仙。阮籍、稽康都曾拜访过他,但他认为此二人还没有完全免俗而不予理睬。后来稽康与他同游三年,他才给其避世保身的忠告:“火而有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而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3)

南朝宋著名道士陆修静(406-477年),不仅是一位道教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道教科仪音乐家和琴人。他是三国吴臣相陆凯的后裔,从小博览群书,尤勤于研习道术,后来在庐山隐居修道。刘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他受聘进京,居于建康北郊印山崇虚馆,用多年时间编成道教史上最早的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并将长期收集的大量道经加以校刊整理。同时,对道教斋酞科仪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道教斋醮科仪。他强调音乐在斋醮仪式中的作用,认为音乐有制心遣欲的功能,是集道教科仪音乐之大成的人物。除精通斋醮科仪音乐而外,他还是一位道士琴人。据《琴史补》载,他

善鼓琴,并与陶渊明等隐士为友。

南朝齐、梁时道士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丹阳株陵(今江苏南京)人,是著名的道教学者。他追求仙道。崇尚自然,“读书万卷余”,“善琴棋、工草书”(4),并善诗文,曾为琴曲《胡茄曲》作歌辞(见《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九)。他曾隐居茅山,为道教茅山宗的创建人。尤善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又炼“飞丹”,服用后会轻体。他有《真浩》、《登真隐诀》、《周氏冥通记》、《太上赤文洞神三篆》、《养性延命篆》等著述。梁武帝常派人向他问道,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三、隋唐五代道教琴人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对道教采取保护政策,使道教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唐代,道教已经成为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宗教。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称是老子的后裔,追封道教教主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贡举人士必须兼通《道德经》,把道士、女冠(女道士)当作皇族宗室来对待。这样,唐代道教宫观多达1900余所,道士近20000人,并形成了以青城山、句曲山为首的十大道教名山,产生了如司马承祯、施肩吾、王玄览、潘师正等著名道教理论家。唐王朝统治者极力抬高道教,为道教的发展大开绿灯,使道教在唐代进人了鼎盛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道教的兴盛,因而造就了一批道教琴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李白、司马承祯、张氯、刘商、任新庭、李守中、卢藏用、鱼玄机、李冶等。

诗仙李白(701-762年),在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蜀地道教的影响,成长于充满道教色彩的环境中,他很早就同道士与隐士交往,乐于隐居和求仙学道,后来他在诗中写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5),道出了家乡山上的道观及家庭信道之风对诗人的濡染。他曾与具有仙风道骨的术士东严子赵羹隐居眠山数年(6),还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所言“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7),就是他少时读书生活的写照。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开始了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漫游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先后结交了司马承祯、元丹丘、胡紫阳、吴绮等著名道士。他在司马承祯认为“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8)的鼓励赞扬下写出了《大鹏赋》以明志,表达了他要进一步致力于道术的愿望。他与道士元丹丘更是情同手足,不舍兄弟。二人一同隐于篙山,后又一起过漫游服食的生活。他还曾向胡紫阳学道。道士昊绮还把他推荐给了玄宗皇帝。据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天宝年间,在北海高天师主持下,李白受道篆于齐州紫阳宫,正式人了道门,成为一名奉道者。他一生写了100多首与仙道思想有关的诗文,可见道教对他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善于弹琴,并乐与琴人往来。如在他的《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一诗中可以窥见他与琴人裴逸人的交往。他在诗文中曾多次咏琴,以此宣泄情志,如他在《游泰山六首》中有这样的描述:“朝饮王母池,螟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9)在《拟古十二首》中写道:“仙人骑彩凤,昨下间风铃。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遗我绿玉杯,兼之紫琼琴。杯以倾美酒,琴以闲素心。二物非世有,何论珠与金。琴弹松风里,杯劝天上月。风月长相知,世人何倏忽。”在《赠瑕丘王少府》中有“皎皎莺凤姿,飘飘神仙气。??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的句子。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说:“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坟上,愿接卢敖游太清。”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把琴与仙家的修行结合在一起,琴是求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抒发感情的工具。此外,他还作有琴曲歌辞,如《雉朝飞操》、《双燕离》、《绿水曲》、《秋思二首》、《幽涧泉》、《关山月》等,其中的一部分至今仍在传唱。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55-735年),字子微,自号白云子,道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人。他除了是一位道教学者、书画家而外,还是道乐作曲家和琴人。他少年时期就非常好学,不愿意做官而出家为道。曾拜著名道士潘师正为师,学习符篆辟谷、导引及服饵之术,后来在天台山玉霄峰隐居修道。武后、睿宗、玄宗曾屡次召见,睿宗还赐予他宝琴、霞纹披等物。他和茅山道士李含光、工部侍郎贺知章(后出家为道士)、太常卿韦绦等人创作改编过一些道曲。他既善弹琴又能作曲,同时还能所琴、著述。据《琴书大全》载,他“尝著《坐忘论》,因援琴而作《坐忘引》,又每调弦爱作商声,以其清泛疏越,故歌怕云引》,明其道号耳。”他作有琴曲《蓬莱操》、《白云引》,并撰有琴学著作《素琴传》。

与司马承祯同时的另一著名道士张氲(653-745年或755年),字藏真,号洪崖子,晋州(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他“工琴书,善长啸,隐姑射山”(10),武后召他不至,玄宗拜官不受,以为“恬淡寡欲,可以久生,可以尽年”,曾著有《河东记》30卷,《大周昌言》10卷,《高士传》10卷,《神仙记》20卷。

唐代道士刘商(生卒年不详),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也是一位较著名的琴人。他曾中进士第,也做过官,但由于倾慕道术,看透了人世间的宦海浮沉,遂托病辞官人海,曾云游天下名山,过着隐居修道的生活。他“好学强记精思,攻文书、善鼓琴”(11),作有《胡茄十八拍》歌辞,后来成为琴歌,影响深远。

任新庭(生卒年不详),山东济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善鼓琴,曾做过一个七品小官,但后来觉得仕途险恶而弃官返乡,抱琴携书,到唠山白云洞出家。在该山他潜心修道30多年,弹琴、编曲、诵经、炼气。据传,他曾创作有《秋山行旅》和《鹊华春山》等琴曲,在宋、元、明、清曾一度流行。

李守中(生卒年不详),也是唠山上的一位道士琴人。他琴技出众,深得天下名道的推崇。相传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他在嵘山太清宫曾接受来自蜀地的道士刘若拙的拜访,二人谈琴论武,十分默契。他曾作有《普济三界》等琴曲。

卢藏用(生卒年不详),字子潜,幽州范阳(今北京一带)人,曾隐居终南、少室二山学习炼丹,并云游天下名山学习辟谷术,琴、棋、书、画皆通。

在唐代有名的道士琴人中,有两位女道士值得提及:一位是鱼玄机,另一位是李冶。

鱼玄机(约844一约871年),字幼微,西京咸宜观女道士。她喜欢读书,善于作诗,尤致意于吟咏和弹琴。在其所著诗文中,曾屡屡提及她的弹琴生活:“落叶纷纷暮雨和,朱丝独抚自清歌。放情休恨无心友,养性空抛苦海波。长者车音门外有,道家书卷枕前多。布衣终作云霄客,绿水青山时一过。”(12)“琴弄萧梁寺,诗吟庚亮楼”(13)“珍覃凉风著,瑶琴寄恨生”(14)等。她对古琴充满情意,琴是她修道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娱心之器。

李冶(?- 784年),字季兰,乌程人。她也是善作诗和弹琴的女道士。她的遣怀诗颇具文采:“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15)她还作有《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其中有“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的句子,贴切地写出了琴乐所展现的三峡流泉汹涌澎湃的气势。她常与隐士陆羽、诗人刘长卿、弹琴僧人皎然等交往,并被刘长卿称为女中诗豪。

此外,这一时期的道教琴人还有曾传授过琴艺给陈康士和陈拙的东岳道士梅复元、孙果以及严法师、丁飞、王长彦等。

四、宋元道教琴人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对道教继续采取保护政策。宋真宗又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又于太学中设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并亲自为多种道教经书作注解。元代统治者深谙利用宗教征服人心之道,尚在成吉思汗时,就曾礼聘当时的全真教教主丘处机至西域雪山论道,令他掌管天下出家人。元统一中国后,对道教也大加扶持。这样,道教在宋元时期空前活跃,呈现出继续繁荣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道教琴人有乔绪然、俞淡、汪元量、冷谦等。

乔绪然(生卒年不详),曾任长广郡侍管,后因讼事遭株连而弃官入道。从小就学习鼓琴和诗文,出家崂山太平兴国院(后更名太平宫)后,他更是潜心弹琴,不问政事。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曾游唠山,专程拜访了乔绪然,并将其移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古琴曲《归去来辞》赠予乔。

俞琰(12 58-1314年),字玉梧,号全阳子,又号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吴郡人。宋末元初的道教学者和琴人。他自幼勤学,杂览博知,宋亡后誓不为官,弹琴读书,隐居著述。他嗜琴成癖,尤对音律感兴趣,曾多次向其他琴师求教,但均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后来他得到了朱熹写的《紫阳琴书》和徐理写的《南溪琴统》、《奥音玉谱》等书谱后,通过自己悉心的钻研,终于懂得了琴曲旋宫的方法。他认为琴曲是从琴歌演变而来的,而“近代琴操有谱无字,失古制作之源”,于是研究作谱40余首,其中包括《诗经》中的《周南》、《召南》、《鹿鸣》、《皇华》,《楚辞》中的《离骚》、《九歌》,还有王羲之的《兰亭诗序》,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他还与道士琴人商碧山来往,交流琴艺。他精于内丹的炼养,并以儒学、《易》学论述丹道理论,揉合儒、道二家之学。他主张清修,自成天地,不需他求,曾广集汉唐以来丹道歌诀,编成《通玄广见录》100卷,还撰有《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释疑》、《阴符经注》、《席上腐谈》、《月下偶谈》等著作,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汪元量(1241-1317年),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诗人和琴家。由于他是宋度宗的琴师,所以在南宋灭亡后,随被掳的王室一起到了元朝首都燕京,羁留那里10余年。他对于亡国之痛感受极深,写了大量爱国诗篇,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清学者钱谦益在《水云诗跋》中称他的诗“记亡国北徙之事,周详恻怆,可称诗史。”在元都期间的1280年秋,他曾两次去看望被关押在狱中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次,他为文天祥弹奏《胡茄十八拍》,文天祥应约集杜句成拍相和。第二次,他为文天祥弹唱《拘幽十操》,琴音深沉悲凉,撼人心弦,文则仰天长啸倚歌和之。他们两人通过诗歌、音乐的交流,来抒发共同的悲愤之情。忽必烈闻其名,召他人

宫侍琴,他不愿意为元世祖弹琴,遂请求出家为道士,元世祖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他抱琴回到故乡,终生奉道,云游四方。

元末明初道士冷谦(1368前一1408年左右),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著名的古琴理论家。元朝末年隐居吴山修道。他擅长绘画,“晓音律,善鼓琴,飘飘然有尘外之趣”。明代洪武年间,被明太祖朱元璋诏为太常协律郎,除谱写乐曲和教授乐生而外,还参与考订雅乐和校定音律以及编钟、编馨等乐事活动。所著《冷仙琴声十六法》,用“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十六字探讨了古琴演奏美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为后人研究古琴音乐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元时期较著名的道教琴人还有杭州开元中道士,(霞外谱系》的编撰者金汝砺,以及赵宗万、林虚极、皇甫道士、颜直之、邓山房、戴日祥、罗宝珍、商碧山、罗大章、邹复雷、张弘道、昊怡然等。

五、明清道教琴人

明清两朝统治者对道教持有不同的态度。上承元代,明统治者虽仍然崇奉道教,但采取了“抑全真扬正一”的策略,使道教在明代后期开始趋于民间化和世俗化。清代是满族的统治,而满清贵族没有道教信仰,因此对道教根本不重视。这样,道教与宫廷和上层社会逐渐疏远,其政治影响逐渐走向衰微,进一步向民间发展。

随着道教的民间化、世俗化,道士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山林,进人城镇。他们与市民的接触与交流也越来越多,道教琴人与市民琴人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他们有的跟当时的一些琴家学琴,有的则传授琴技给市民好琴者,这些都对古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印刷技术的逐渐进步,刊印的琴曲谱集也越来越多,记载的琴事也更翔实,因此明清道教琴人的资料也明显多于前代。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李延是、张清夜、卞赛、张鹤、张孔山等为代表的道教琴人,以及以毕玄云、褚守恃、叶泰恩、薛一了、韩谦让等为代表的唠山道士琴人系统。

李延(1629-1697年),原名彦贞,字辰山,号寒村。明末清初道士琴人。他自幼学医,青年时曾到桂林参加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遂隐居在浙江平湖佑圣宫修道。他一生喜欢收藏书籍,共藏有图书2500卷。喜好鼓琴,最擅长弹奏琴曲《霹雳引》。

道士琴人张清夜(1s676-1763年),原名尊,字子还,号自牧道人。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他善书翰兼工诗句和弹琴,曾云游四方,后到武汉太子坡拜余太源真人为师出家修道。雍正元年(1723年)从湖北人四川,居住成都临江寺惜字宫七年,“一琴一榻,悠然自得”。雍正七年(1729年),主持成都武侯祠,数年后,又在青羊宫悬钟板接待十方道众,弘扬道要,清虚自修,一时间道众云集,俨然为一大丛林。他著有道教专著《玄门戒白》、《阴符发秘》等。

卞赛(生卒年不详),字赛赛,秦淮人。明末清初的女道士琴人。她原为秦淮名妓,清兵攻入南京后出家修道,自号玉京道人。善绘画和弹琴。一次,他遇到了当时有名的诗人吴梅村学士,并为他弹奏了一两首琴曲,昊梅村作有《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有“剪就黄绝贪人道,携来绿绮诉娟娟”的句子。她去世后,吴曾去墓地凭吊,并作有《过锦树林吊道人墓》诗。

张鹤(生卒年不详),字静萝,浙江瑞安人。上海玉清宫的道士。早年随福建浦城来上海的琴家祝凤嘈学琴,并于同治三年(1864年)把祝凤偕所著的《与古斋琴谱》的琴理部分摘出,加上祝凤(口皆)传给他的20首琴曲合在一起,编成了《琴学入门》琴谱。这本琴谱中所收的《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琴曲至今仍十分流行。

张孔山(生卒年不详),法名合修,号半髯子。自幼学琴于冯彤云先生,得冯的真传,加上勤学苦练,他的琴艺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此外,他还常常在外云游,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缓詹等人都曾有过交往,相互谈乐论琴。光绪元年(1875年),他作为清客协助唐彝铭将多年搜集的数百首琴曲谱集细加核订,挑出了145首编为《天闻阁琴谱》,由其弟子叶介福资助刊行。《天闻阁琴谱》是明清以来收人琴曲最多的谱集,除收录琴曲外,还收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学说。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张孔山云游至湖北武昌以教琴为生,一时间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夜雨》、《孔子读易》、《醉渔唱晚》、《鸥鹭忘机》、《普庵咒》等是他最擅长弹奏的曲目,而其中以他独创的“七十二滚拂”《流水》最具代表性。此曲不仅成为后人学习的首选谱本,而且还于1977年做成金唱片随美国旅行者一号飞船发射人茫茫太空,在那里去寻找宇宙“知音”。在他教过的俗家弟子中,有两位是得其真传者,一位是叶介福,另一位是顾玉成。叶介福后来将琴艺传授给女儿叶婉贞,叶婉贞又传给得意门生廖文甫,廖又传给了外孙喻绍泽,喻绍泽先生在总结前人弹琴经验的基础上将川派古琴艺术不断发扬光大,使它在国内乃至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的琴家曾成伟副教授是喻绍泽先生的外孙,张孔山的第六代传人。顾玉成则将琴艺传给其子顾

隽,顾隽又传给儿子顾梅羹。曾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顾梅羹先生也是川派著名琴家。

继张孔山之后,青城山的道士琴人有记载的还有张伯龙、杨厚庵和龚仰之。张伯龙和杨厚庵都是天师洞的道士。张伯龙跟四川华阳人苏天培学琴。苏天培是川中曾与张孔山有过交往的琴人钱缓詹的弟子。当时张孔山已于多年前云游在外,并已去世,但还是有许多慕名者来山中求访,他们见不到张孔山,往往向张伯龙求教。杨厚庵也是张伯龙的学生,他还跟灌县道士杨紫东学过琴。龚仰之是青城山长生宫的道士,他亦以古琴知名。在长生宫遗址今存有清人黄云鹊诗碑一座,题目为《光绪六年谷雨长生观晓起听仰之道人弹琴》,诗中载有当时龚道士弹琴的事。诗云:“山深晓宜睡,人帘花气香。起来面层

嶂,万汇熙朝阳。道士弹高山,使我百虑忘。范贤悦可即,千秋共徜徉。”(17)

崂山道士琴人毕玄云(?-1573年),曾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与朝中文化学士、即墨文豪蓝田在唠山太和观创办“即墨书院”。来院求学的有各地文生、本地百姓以及来自附近各宫观的道童100多人。毕道士在书院任主教,向弟子们传授四书五经和琴法,为道教培养了许多古琴人才。他在70多岁时,还接受太清宫道士刘真湖的求教,并创作有《清溪鸣琴》、《秋山》等琴曲。

蒋清山(生卒年不详),河南祥符人。因不满清朝统治,于清顺治初年弃官后到唠山百福庵隐居修道。他也善弹琴,曾与蒲松龄等文人有交往。

明末清初的道士褚守恃(生卒年不详),字振云。他在崂山太清宫当了50多年的道长。对古琴艺术有很深的研究,以精湛的技艺在蜡山太清宫中享有声誉,先后教有温高恒、叶泰恩等高徒,并创作有琴曲《观海》和《月下修竹》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他出重资修建遇真庵,并派叶泰恩任该庙道长。叶泰恩(生卒年不详)后来成为唠山有名的琴家。他继承了褚守恃的精髓并发扬光大,先后创作了《离恨天》、《三涂五苦颂》、《紫微送仙曲》等琴曲,还教有许多琴道弟子,如道士姜茂阿、于惟新、薛一了等。

嘉庆年间,崂山各庙中,出现了一些用鼓琴来修炼内功的道士,薛一了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常常独自坐在崂山太清宫南海边的石崖上弹琴、吟诗,以此达到修炼的目的。相传,他弹琴时常引来游人和求访者的聆听,并有不少老百姓也跟着效仿来修炼。薛一了在太清宫弹琴达50多年,一生教有40多位弟子,为崂山古琴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薛一了众多的古琴弟子中,要数韩谦让的成就最大。

韩谦让(生卒年不详),在崂山太清宫当了30多年的道长。由于得到了薛一了的真传而技艺精湛,故求学者甚多,被琴友和弟子们誉为“道洽琴心”。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山东巡抚、翰林杨士骤曾专程到唠山邀请韩道长一同到华严寺切磋琴艺,听了他的弹奏,杨赋诗赞道:“我揖太清宫,道士善弹琴。访得韩道长,琴床眠龙吟。为我一再弹,领略太古心。右手弹古调,左手合正音。泛音击清馨,实音捣寒砧。声声人淡远,余音绕杜(?)林。指点断文古,传留到如今。不求悦俗耳,但求养自心。”(18),韩谦让教有很多古琴弟子,其中的高徒有太清宫的道士庄紫阳,后来庄紫阳又教出了太清宫的王茂全,上清宫的伶太宗,明霞洞的王勉臣,明道观的朱士鸿,寿阳宫的

王宣财,聚仙宫的林王德等六位优秀的古琴人才,他们七人被当时崂山地区的民众称为“七弦子”,活跃于20世纪20-30年代。

继韩谦让之后,清代末年还出现过一位叫李星庆的道士琴人。李显庆(生卒年不详)于宣统年间住在唠山白云洞修道,他有高超的技艺,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尽心竭力。在白云洞期间,曾把建于峭壁之上的迎客室重新装修,辟为道士们的练琴场所,并在外挂了一幅写有“琴功房”的匾额。弟子阎全德是其古琴传人。

除以上所列举的外,明清时期道教琴人还有严与敬、郁泰、梁清格、徐大椿、王朴山、沈道士、卓道人、金道人、袁清甫、徐体微、蒋纯湖、吴云纪、王莲、铁笛道人、赵逸风、张道溥、袁澄、陆道士、蔡殡、沈心耕、昊浩、郑镰、高峻、陈绍藩、贺炳、古心、严地山、张燮堂、刘敏、胡子怀、吴观、赵逸峰等。

综上所述,从先秦时期出现的神仙方士琴人到汉魏南北朝以来历代出现的道士琴人,可谓人才济济,自有特色。他们或弹琴咏经,或以琴修道,或借琴抒志,或携琴云游,总是借助古琴这一雅器来实现其宗教理想,并在琴曲创作、琴学著述以及琴艺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活动,为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太初:崂山道教古琴名家

古琴演奏是道教音乐的组成部分,古琴又是我国传统的古典乐器,在道教中认为古琴演奏可以静修养气。在明清两代,会见到有些崂山道士坐在石鼓之上瞑目抚琴,听来是古琴演奏,实际是道家养气。

清康熙年间,重修遇真庵,派太清宫主持叶泰恩任道长。叶泰恩是著名道乐中古琴演奏家,曾创作古琴曲《东海吟》。相传,蒲松龄到崂山时曾欣赏过他的演奏,深为赞许。

叶泰恩有许多弟子,其中一个是太清宫的薛一了。陈振涛记:“他们为了通过弹琴达到练功的目的,盘坐山石,鼓琴吟诗,昼夜不归。常有游山者来访看、围观、听音乐。”“薛一了用的那张古琴是明万历皇帝赐给太清宫的。”他创作有《离恨天》古琴曲。

韩谦让,字太初,以字行。清朝同治年间来崂山,从薛一了学古琴。“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为远近闻名的古琴大家,他还曾任太清宫长老兼监院。

琴艺精深山东巡抚拜访韩太初

《崂山志》载:韩谦让,性淑和,尚简朴,薄己厚人,视险如夷,深悟琴理,静参道玄,四方人士闻名跋涉相访,日不暇记。友人题其堂曰:“道恰琴心”。据传,其徒犯有过错时他并不直言责怪,而是将道徒唤至身边,他从容鼓琴,直到对方被音乐打动,自己跪下承认错误。

《名人游山记》载,光绪九年春,山东沂水人、翰林院翰林尹琳基,自幼酷爱古琴,他辞去官职,专程来崂山向韩太初学琴,在太清宫旁筑一小院,自题“东海餐霞”,百姓称其为“翰林院”,今尚存。他日与韩太初学习琴艺、并研“经学”。

孔子嫡裔,衍圣公孔令贻慕韩太初的大名,来崂山访韩太初,谈玄论道、聆赏琴艺。

1898年德国占领青岛一带为殖民地,崂山一半划入租借地的范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由济南来胶澳租借地,拜访德总督,为中国人建的“三江会馆”揭幕,参加礼贤书院学生的毕业典礼,又代表清廷向“办学有功”的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奖四品顶戴。

杨士骧善古琴,专程去崂山太清宫拜访韩太初。

韩太初演奏了《赏春》、《离恨天》等曲目,当韩太初演奏完,杨士骧也演奏了《碣石幽兰》,韩太初又演奏了《高山流水》,杨士骧十分高兴,说:你我二人高山流水可谓知音。二人当夜同室而眠,深夜谈琴。

杨士骧赋诗一首:

我闻太清宫,道士善弹琴。

访得韩道长,琴床眠龙吟。

…… 清谈忘夜深。

韩太初唱和一首:

出家太清宫,从事学古琴。

……

凝神弹古调,心静鸣正音。

岑春宣,少年在京师时,琴棋书画俱佳,有“京城四公子”之称。出身翰苑,官至封疆大吏总督,但一直痴迷古琴。他来崂山访韩太初,互相演奏,交流琴艺。

二人合创了一首古琴曲,题为《山海凌云》,一总督、一道士合作创曲传为佳话。岑春宣题“山海凌云”四个字被镌于石,立于太清宫畔。

   自此以后,韩太初的大名,名扬各地。每有名人到青岛即想拜访韩太初,聆听如天外之音的韩太初古琴,韩太初已成为崂山道士中的一张名片。

1912年清廷退位,大批逊清旧吏客寓青岛,许多慕韩太初之名去崂山。

其中出身翰苑、清末任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去访韩太初,互相演奏,赵尔巽为韩太初题“欲逃庄周人间世,来听成连海上琴”。后赵尔巽去京任清史馆馆长。

清末曾任内阁协揆(副总理)的徐世昌,亦去太清宫,至今有大型摩崖刻石,为徐世昌手书上石:“癸丑四月辛丑,约苏州吴郁生(按:曾为军机大臣),广州李家驹(按:曾任巡抚)游崂山,同游者于式牧(按:曾任侍郎)、合肥李经迈(按:曾任侍郎)、张士珩,宿于华岩庵,明日至太清宫……道士韩太初善琴……”

韩太初道长九十三岁羽化,其古琴传人为庄紫阳。 

金州古琴与道教

金州古琴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在民间不断发现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琴,充分证明在历史上,金州便有古琴活动的存在。近代金州古琴音乐的重要奠基人物是清末响水观道士杜教仁,他直接从山东地区把起源于明代宫廷的道家山林派古琴音乐传播到金州,对现今金州的古琴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开创作用。随后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先后出现了张永祥、李东园、王永江、刘心田、侯云峰、李永志、房理家、严圆庄、王俊卿、姜宗真、姜伟、王辉等七代古琴艺人,融合了道教音乐和多个古琴流派,逐渐形成了讲求以气运指,高远沉雄,虚和苍古,直指人心的山林派古琴风格,具有北方古琴潇洒雄奇的阳刚之美,成为中国古琴艺术的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金州古琴音乐的重要奠基人物杜教仁,俗名杜国盛,字清逸,号“琴道人”,金州杏树屯镇人。早年出家于金州城内城隍庙,清同治年间,云游至山东云蒙山白云岩,跟从清虚观住持朱本裕道长学习古琴。朱本裕为道光、同治间非常有名的高道,他精通道家内丹术,深研《黄庭经》、《素书》,通音律,喜古琴,精剑术,曾学琴于曲阜孔子后人。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古琴资料,出现过很多弹琴高手,这些都成为后来金州古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渊源。自古齐鲁为礼乐之邦,人文鼎盛,曾出现过齐威公、师襄、孔子、赵耶利等诸多琴家。1585年,万历皇帝赐唠山《道藏》、乐谱和古琴,从此古琴在崂山地区传播开来;明崇祯间,山东曲阜出现了以孔子六十六世孙古琴家孔兴诱为中心的一大批琴人,其中见于记载的就有百人之多;康熙年间的叶泰恩道长,精医卜,善古琴,是清初崂山有名的古琴家:清中期,诸城县又形成了一个以王氏琴家为中心的古琴流派—后人称之为“诸城派”或“琅琊派”。琴道人杜教仁在白云岩从朱本裕学道多年,练得精湛的琴艺,后又在崂山修道,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散见于山东地区的琴曲。

      杜教仁晚年回辽东半岛传道。当他来到家乡金州城外的大黑山时,立即被这里迷人的景色所打动,便决定在这里重修庙宇,当时响水观原先的庙宇因年久失修无法居住,他便在山崖下一座山洞内辟谷炼气,拂琴舞剑。因为洞内有一泓清泉流出,四季不干,泠泠作响,因此他想起古代的四大名琴中的“响泉”“韵警”,便为道观起名为“响水观”,为山洞定名为“瑶琴洞”。并在洗茶池边种下五株梧桐树,如今仍然枝叶繁茂,阴凉满院,“响泉消夏”成为“金州古八景”重要的一处景观。由于杜道长的带动,当时很多人从其学艺,他的得意门生有张永祥、李永志等。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洞口书有“瑶琴洞”三个混厚古朴的大字便出自他的得意门徒张永祥之手。

     杜教仁有《琴音剑气谱》传世,抄录了26首古曲,别具地域特色,该曲谱将古琴谱与剑谱合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剑胆琴心、文武双修的人生哲学。中国琴会副会长、著名古琴大师龚一先生得知这一琴谱后,认为这些曲目是《琴曲集成》和《存见古琴曲目辑览》所记载的3000多首琴曲所没有列人的孤本琴曲,具有极高的音乐考古价值。有的曲目虽然与宋代以来较流行的曲目名称相同或接近,但其指法旋律又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平沙落雁》流畅幽雅,简约大方,没有清末各地谱本加花过多、繁指绕手的通病,应该是起源较早的谱本;《酒狂》比解放后打谱的《神奇秘谱》(1425年)的《酒狂》要流畅圆转,变化了早期琴谱中生硬的指法,结构更加完整,富于变化。最为可贵的是,其中有16首琴曲是仅见于该谱的,可以称为海内孤本。这些曲目是:《博古引》、《柳含烟》、《天马吟》、《悲骼髅》、《太平赞》、《醉金刚》、《秋雨梧桐》、《白鹤飞》、《顽石点头》、《蓬莱引》、《对月听涛》、《侠客行》、《过海仙踪》、《紫气东来》、《混元歌》、《悟真》。这些曲目具有鲜明的道家意趣,韵味隽永,高亢明亮,对研究辽南地区的宗教音乐的起源、演变及中国古琴艺术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张永祥,响水观道士。他继承了琴道人杜教仁的琴艺.并且擅长书法,是当时金州地区的文化名人。现在我们在响水观内随处可见他当年的题字。当时金州的文人经常在响水观雅集,他善弹《平沙落雁》、《良宵引》、《酒狂》等曲,琴风儒雅高旷。1925年,大学者康有为曾暂住金州,在当地文士陪同下游历了响水观和瑶琴洞,听了张道长的一曲古琴后,兴致勃勃地在石壁上题写了“金州城外百果美,瑶琴洞内三里深。旧时唐王曾驻跸,尤留遗殿耐人寻”的诗句。沈阳关岳庙房理家、金州王俊卿、闫圆庄都得到过张永祥道长的传授。

      王俊卿(? -1968年),俗名“王宝”,金州城内人。年轻时曾跟随响水观道士张永祥学习古琴,后来到过北京、上海等地工作,据苏州老琴家黄耀良介绍,王俊卿曾经是国乐大师刘天华的学生。在上海工作时,曾参加过当时全国很有名气的后来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查阜西先生主持的“今虞琴社”的活动。上海沦陷后,他回到大连,一直在大连担任银行职员,解放后回老家金州。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古琴,据现在还健在的老艺人董孝增介绍,王俊卿当时的古琴弹奏水平是很高的,他会演奏《醉渔唱晚》、《流水》、《平沙落雁》、《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普安咒》等古琴名曲,据董老先生讲,他曾亲自听过王俊卿弹奏的两个版本的《平沙落雁》,称为《南平沙》、《北平沙》,可见王俊卿在古琴的师承上,除了具本地的张永祥道长所传承的琴道人杜教仁一系的琴风之外,还游历过南方各地,也曾向当时的各派古琴名家学习,转艺多师,从而练就了很高超的古琴技艺,同时保留了不同流派的演奏技法,这在当时古琴界也是很少见的。在与其他流派进行交流的同时,他在自己的演奏艺术中融人了众多流派的特长,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了金州古琴的内容,使金州古琴更具风貌,不仅能够演奏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道家短小曲目,也可以演奏当时全国流传较广的流行曲目。王俊卿始终秉承着传统古琴的隐士思想,一生不求闻达,隐居巷陌之间,只与几个当地文人有过接触。据董老先生们回忆,王俊卿不轻易为人演奏,有俗人来访要求听琴,常常借口琴弦断了加以推辞,不过要是遇到知音,他会很不吝惜,尽显技艺。他还精通书画,与书画家金竹三(梦石老人)过从甚密,金氏通音律,擅长筝和弦索,二人切磋技艺常常通宵达旦。著名金石书画家刘占鳌先生曾为其治印“琴书作伴”(此印已编人刘占鳌先生的作品集).王俊卿其毕生喜爱之琴后为金梦石收藏。解放初期,王俊卿曾参加了全辽宁省的文艺汇报演出,并在演出中演奏了多个古琴曲目,并获得了优秀奖,只可惜在建国初由查阜西先生主持的全国古琴传人普查中,因无法打听王俊卿的下落,使这位古琴大师几十年来被大家渐渐淡忘。

      姜宗真(1931-2004年),俗名姜振圜,道号飞龙道人,为近代道教著名流派“千峰派”传人,河北平泉县大吉口人,精通医术,于武术、古琴皆有造诣,擅写隶书。早年学道于东北著名道士、古琴名家房理家,后考人河北中医学院。解放初期下放至金州,经房理家介绍结识了老琴家王俊卿,继续学习古琴。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抄录了王俊卿传承的琴道人杜教仁所辑的《琴音剑气谱》,使这一海内孤本得以流传。曾任抚顺露天区联合医院院长,1994年任本溪八宝云光洞住持,1997年驻锡于金州三十里堡小黑山玄仙宫,常为乡人治病,修道之余,以琴书为乐,擅长弹奏《平沙落雁》、《酒狂》、《秋雨梧桐》等曲,当时曾向姜伟、王辉传授琴艺。

    2000年7月,邹德全、姜伟、于亚平、王长伟等人发起成立金州松风琴社,古琴大师吴文光先生欣然题字,松风琴社的成立延续了金州古琴的历史,结束了金州地区、大连地区及整个东北地区民间有琴无社的历史,对古琴的传承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为了提高艺术水平,琴社多次邀请著名川派古琴家、辽宁古琴研究会会长顾泽长先生来金州授课,请古琴大师龚一先生来大连举办讲座,大大开拓了艺人们的视野。目前,金州有古琴传承者10余人,精通古琴制作者3人,目前能够演奏的曲目有100余首(包括本地传承曲目及其他流派,近年来挖掘整理的古代曲目及最新创作曲目)。近年来,本地研究制作新琴20张,演出30场次,参加中外文化交流会10余次,多篇文章报道在市、省、国家级刊物登载,演出活动被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媒体报道。金州古琴活动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仅仅在本地区发展的空间限制,在古琴的整体水平上包括演奏、作曲、古谱发掘、古琴制作技术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实力,传承了悠久的古琴文化。2006年金州古琴音乐艺术被列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2007年5月又被列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作为省级重点项目向国家级申报。文化繁荣的太平盛世,使金州古琴艺术迎来了春天,逐渐告别一脉单传的封闭传统,开始面向大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古琴,学习古琴,加人到琴道文化中来。

      《琴音剑气谱》简介:该谱为清代响水观道士杜教仁所辑,成书于光绪己丑年(1889),分为上下两编,上卷为《琴谱》,下卷为佟海川秘传《A卦连环剑谱》。将琴与剑合编为一部谱集,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反映了作者剑胆琴心、文武双修的人生哲学。编者为了日常演奏需要和携带方便,将收集到的古曲经过筛选,选择了26首指法简约、淡雅清新的中、短篇曲目。序言里,编者阐述了“盖琴乃神农所造,感天动地之神器,修身理性之圣物,其妙近于道也……“、“鼓琴足以自娱,非专攻一技以悦市井之流也”、“……故其指法不尚繁难,以简素为宜”的山林派主张,指明弹琴完全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性情,而不是为了谋生,同时他也对当时民间琴手为了取悦听众,而过度改变古法,指法日趋繁密的现状表示遗憾。这与明代虞山派的严天池编辑《松弦馆琴谱》时的初衷是相似的。

      《琴音剑气谱》原序:

      余少好琴剑,苦无高人亲授。幼时,曾于山间见一野叟坐石上拂琴,其貌超然,乃知为一游方隐士,曾为其送食数日,赠余道经手卷,后不知所踪。余自此一心向道,遍访郡内高人逸士,参同丹经,而于丝桐,未尝涉猎。及余渡海至齐鲁,于白云岩渴朱真人,得闻佳音,好似天籁,方知丝桐之妙。乃发奋苦学,历时五载,得师亲授指法,遂造精微,略有所悟。后住崂山,与诸道友悠游于林泉之间,拂琴问剑,品茗谈玄,所见古谱亦多,遂杂录百余曲,其中多为前朝阁间秘谱。余自海上归来,途中遇风雨突袭,波涛大作,几灭顶而不死,然篑中琴书完好,此亦不幸之幸也。

      盖琴乃神农所造,感天动地之神器,修身理性之圣物,其妙近于道也,而非艺哉。而其易学难精,非口传手授而不可知,非心领神会而不能明,非超迈绝俗而不能悟道。高隐羽客鼓琴足以自娱,非专攻一技以悦市井之流也。汉魏以来,琴道真传多在方外,推其人多遁世绝俗,出指发音,必有弦外之响,然其不遇知音则不弹,故其音多不可闻,其谱多不得传。近世好琴之人与古胜哉,门庭自立,皆号称“古音”然其声日繁,其曲日长,其法日严,无从论其气韵,徒流布于市井之间,而太古之音荡然。

     清客拂琴或对明月,或坐清流,或倚长松,或悬而不弹,皆为自娱,故其指法不尚繁难,以简素为宜,而其上下往来,进退吟操之妙全在心得,非可言传也。长夏无事,无客来访,独坐桐荫深处,檐外响泉泠然,遂铺纸濡墨,翻阅旧谱,掇余常习之曲,去其繁难冗长,取其简约调畅者,录为一卷,随身把玩,用于备忘。

     光绪己丑之春琴道人杜教仁识于响水观精舍南窗之下。

     本谱的特色在于它体现了传统古琴清幽古淡的山林气象,指法简约流畅,讲求以气运指,虚和冲淡,琴音沉静,色彩明亮,高远沉雄,直指人心,没有清末以来各地方流派为取悦大众,在指法上加花处理过多,繁杂绕手,追求眩目悦耳的通病。可见这个曲谱系统来源较早,虽然来源于齐鲁,却不同于清末流行山东诸城地区后来发展为近代梅庵琴派的追求绮丽多姿的王氏家族的风格。

    据《山东省宗教志资料选编》载:“万历十三年(1585),(崂山)太清宫道士耿义兰等与和尚憨山大师为争庙址到北京、济南等地打官司达十年之久,万历皇帝除降旨毁寺外,并赐《道藏》及珍贵的乐谱和精致的古琴三十多张。”又据陈振涛撰《清初民国间崂山道乐考略》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道士褚守恃出资重修遇真庵,并由太清宫住持叶泰恩任该庙道长,从此,这里便成了太清宫的下院。叶道士精医卜善古琴,是清初崂山有名的古琴家。在他的教诲影响下,该庙很多小道士能弹琴歌咏。遇真庵是当时崂山东北隅一个颇具规模的道家音乐活动中心,叶道士又是承接明末崂山太清宫古琴家的传人。说明在齐鲁大地上,古琴流派是多元的,并非只有一个古琴派别。曲阜和崂山的古琴谱系来自于明代宫廷,明代是中国古琴历史上发展的高峰期,最早的琴谱《神奇秘谱》便是朱元章的儿子朱权(八大山人的远祖)收集并整理的。杜教仁早年在曲阜附近的云蒙山和崂山地区游历多年,能够接触到当地流传的明代宫廷古琴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从现在流传的《琴音剑气谱》的琴曲特色来看,该谱采用了清代流行的指法符号,即明确标注音位的徽分,而不像明代琴谱只注明音位在某某两徽之间,而不具体标明位置的方法,这也证明了在明代宫廷乐谱传入山东或辽东半岛地区后,为了演奏需要,演奏者不断对古谱进行改进完善,使其更具有演奏的实用性,在改进过程中,有意的加进个人的感受也是正常现象,在整体风貌上并没有改变追求清幽古淡的山林气象的本意,充分证明了古琴音乐艺术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就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琴谱中的《秋思》、《酒狂》、《沧浪歌》、《凤求凰》都是流传千古的名曲,《平沙落雁》、《良宵引》、《鹤舞洞天》、《仙翁操》是明代以来较为流行的曲目。最为可贵的是,《柳含烟》、《悲骸髅》、《太平赞》、《醉金刚》、《秋雨梧桐》、《白鹤飞》、《石点头》、《蓬莱引》、《侠客行》、《过海仙游》等16首曲目是唯一保存在该琴谱中的曲目,其他版本的谱集未有注录。这些曲目的风格独特,韵味隽永,高亢明亮。有的是短小凝炼的器乐独奏曲,意境缥缈,变化丰富;有的曲目旋律同曾经盛行一时的山东及辽南地区的道教经韵极其相似,在曲牌上也有的同出一名,很可能在当时是作为道教斋醮仪式上的伴奏音乐。这些曲目对研究山东、辽南地区的宗教音乐的起源、演变及中国古琴艺术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由于时代的变迁,金州古琴很多琴谱失传,保护和发掘现有资源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