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佳创产业基地:金刚经开示(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3:11:53

金刚经开示(十)

(2010-07-03 18:00:24)转载 标签:

杂谈

                  《金刚经》开示录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经

                         堪布索达吉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五节课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若遭人轻毁、损害,这是因为他以前所造的恶业本应堕入恶趣,但通过《金刚经》的功德,今生中只需感受这些痛苦,便使罪业得以清净,并很快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受持读诵〗:玄奘法师和藏文中是“读诵、受持、书写、精通、如理作意”,但鸠摩罗什的译本中只有受持和读诵。

很多人在念《金刚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受人欺负、别人与他不合、修法出现障碍,表面看来都是违缘,实际上是一种顺缘,别人在帮自己消业障,以此早日圆满佛果。

此处的翻译与义净法师相同,但玄奘译为:“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这种译法与藏文相同,意思也比较好懂。

平时总听人抱怨:“我学了这么多年的佛,但生活中的违缘越来越多,是不是佛经没有加持力?”并不是这样!《金刚经》已告诉你了,本来你来世会堕入恶趣受苦,但通过持经功德,消除了这一切的罪障,如《解脱经》云:“虽有堕恶趣罪,亦经头疼能净之。”有些刚学佛的人认为有违缘不吉祥,自己很不愿接受,其实这是净除业障的一种验相。

明朝仁宗皇帝在拜读《法华经》时说:“喉中甘露涓涓润,口中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过山狱,不须妙法两三行。”受持《金刚经》亦如是,本来造了如山般的滔天罪业,但依靠读诵《金刚经》就能全部清净,因为它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智慧结晶,若依此经通达了业障本性,什么罪业都能清净无余,永嘉大师也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因此,修行时如果遇到违缘,不要执著这对自己不利,应该观想它遣除了来世的痛苦,即生中若没有遭受这些,今后可能会感受更大的痛苦。正如有些人学佛出家,就是因为遇到挫折而发起出离心的,尽管少数人也是前世善缘成熟才学佛,但大多数都跟违缘有很大关系。多芒寺的喇西堪布,每次听到高僧大德生病了、事业出现违缘了,就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并说大德们出现违缘是将来解脱的一种标志。所以,我们发了大乘心的人,遇到违缘不要太在意,来世地狱饿鬼的痛苦在今生已经报完了,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须菩提,我回忆过去的无量劫,在值遇燃灯佛之前,已经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如来,在他们面前供养承事、依教奉行,从没有违背过如来教言(对于“无空过者”,唐译和藏文中都是这样解释),这种功德是无法想象的。”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对一佛以散乱心供养一朵花尚且如是,对无量佛作承侍供养的功德更不可思议。但这个功德与持诵《金刚经》比起来,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有人在末法五百年时,以信心受持读诵此《金刚经》,所得功德与我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百分之一不能及,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都无法衡量(用现在最好的机算机也算不出来)。”

佛陀的经典不可思议,以分别念根本无法想象。我经常这样想:“我们的分别念连世间的因果规律都无法测度,何况佛经的甚深含义了,佛陀的智慧和功德真是无法衡量!”

此处和前面一样都是在强调法布施,宣讲持诵《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有如是大的功德呢?《宝积经》中云:“明咒、妙药、秘方、缘起力不可思议,诸佛菩萨的方便、等持、神变行境之功德亦不可思议。”可见,佛的智慧不可思议,因此依佛智而说的本经,功德必定不可思议。

那什么叫功德呢?《坛经》云:“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通过受持读诵《金刚经》,相续中获得平等无染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功德,此功德远胜于世间上有漏的善法。憨山大师说:“悟般若者,一念顿生佛家,生生世世永不离佛,故此功德最为殊胜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后来的末法浊世,读诵和受持此《金刚经》,所得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我详尽地道出这些功德,也许有人听后不能接受,以致心意狂乱,生起大怀疑,甚至精神癫狂。”(当时佛陀已授记:末法时代会出现诽谤大乘佛法的人。)

有智慧的人对佛语有坚定的信心,并常以佛语作为依据,口中不断赞叹佛陀的功德,《阿弥陀经》云:“是故诸智者,坚信佛陀语,以佛智为证,口上赞佛知。”而那些没有智慧的人,聚在一起就是谈论“白菜多少钱一斤”、“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昨晚睡得好不好”,完全具足了愚者的法相。

这里说有些人会对《金刚经》的殊胜功德产生怀疑,这种行为非常可怜。《经庄严论》中讲过:“我不懂的甚深之法,并不代表佛陀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相当甚深,大家应当再三体会,对佛语产生坚信不疑的信心。对于自己不理解之处,切勿以分别心妄加取舍,而需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久而久之必定会生起智慧,证悟佛陀的究竟密意。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须菩提,这部经的意义不可思议,所得果报也不可思议。”

通过佛经的加持,我们的痛苦烦恼一下子就能断除,这一点是不可思议;佛经每一层内容都有内外密的含义,这一点也不可思议;若对佛经作意祈祷,绝对会获得佛陀加持,所得果报也不可思议。

有关其他的不可思议,《龙王请问经》云:“众生不可思议,缘其发心的功德亦不可思议。”《供灯经》中也讲了四种不可思议:“信仰佛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以小因而得大果不可思议,众生的根基不可思议,三宝的力量不可思议。”

既然《金刚经》的功德如此殊胜,我们在念经时必须依靠心念、默念、金刚念等六种方法,如果只是眼睛随便看一看,也不一定有这么大功德。诵经的同时还要仔细思维经义,纵然只有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因为经义不可思议的缘故。

要知道,我们的生命十分短暂,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要尽做些没有意义的琐事。哪怕我们只能活一天,也要抓紧时间看一些经论,由于经论的意义不可思议,所得的功德和成熟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因此,大家今后最好经常念经、看经、抄经、受持经典!

第二十六节课

本经共分三十二品,剩下的内容不算特别多,基本上是讲一些功德,意思比较好懂,跟前面的解释方法几乎相同。故而过去的高僧大德在讲的时候,前面一般是着重分析,后面则讲得不太广。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时,须菩提在佛前陈白:“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菩提心,以什么方式来安住所缘?以什么方式来修持六度万行?以什么方式来调伏自心?”

心是万法的根本,佛陀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关键是为了调伏自心。当然,调心有不同的层次:世间人与学宗派者相比,学宗派者的心更易调伏;学宗派者与阿罗汉相比,阿罗汉的心更调柔;阿罗汉与菩萨相比,菩萨的心更寂静;菩萨与佛陀相比,佛陀的心最圆满究竟。总之,发菩提心的究竟目的就是要调伏自心,即首先怎么样安住,中间怎么样修持,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时,须菩提在佛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在《金刚经》中非常重要,本经主要讲的就是如何调伏自心,在名言中怎样积累资粮。你们天天讽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这只是名言上的调心方法,但从胜义来说,心若达到了寂灭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调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之心,理应如此观想:我虽然发了菩提心要灭度天下一切众生,但实际上,没有所灭度的众生,也没有能灭度的我。”

前面须菩提已提出问题: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调伏自心。佛回答说: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最究竟、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华智仁波切说“有者此足够,无者不可缺”,指的就是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一切都已经圆满了,不需要再修其他法,但若没有菩提心,什么法也修不成。噶当派的《加行宝鬘论》中引用了许多讲菩提心功德的教证,如果方便的话,我想给大家翻译出来,你们学好了会有很大利益,但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想真正调伏自己的心,必须在相续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什么是世俗菩提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因为三界轮回中的众生都当过父母,他们现在沉溺于轮回大海中,故应想尽一切办法救度,使他们获得佛果的安乐,这种发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又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此乃世俗中最好的调心方法。从胜义来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灭度与能灭度并非实有,二者都不存在,这即是胜义菩提心。

作为一个修行者,分析万法时必须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否则不够究竟。月称论师说:“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因为能见到诸法的真实与虚妄,故有胜义谛与世俗谛之分。依此二谛的分法,菩提心也分两种: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按照次第来讲,首先要了解世俗谛,再进一步了解胜义谛,《六十正理论》云:“于求真性者,初说一切有,通诸义无贪,然后说寂灭。”同理,我们先要发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圆满之时,了知它并非究竟,然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摄持发起胜义菩提心。若依靠这种方便方法,自相续必定会调柔!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所灭度与能灭度不存在呢?须菩提,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著在实相中还有一个相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一切相都是虚伪的,并非真实存在,《中论》云:“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假如菩萨执著四相,这种发心不究竟,此菩萨也非真正的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原因是什么呢?须菩提,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凡是执著相状的,皆不符合究竟的真如法要。”

佛陀已通达万法的本来实相,在这种智慧面前,一丝一毫的法也不可得。如果实相中确实有法可得,诸佛菩萨应该能看到,正因为以胜义智慧来抉择时什么也得不到,因此发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如此,所发的菩提心也无实有,这种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楞严经》云:“大慧,有无不生,是故诸法无有生。”在胜义中,有、无都不存在,诸法均是无生大空性。

下面释迦牟尼佛以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佛以前在燃灯佛面前,有没有得过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法?”须菩提回答:“世尊,据我对佛陀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灯佛面前,没有得过任何法。”佛赞叹道:“一点也不错!须菩提,我的好弟子,你真是很聪明,实相中的确没有法令如来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

〖如是,如是〗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用重复的语气表示赞叹。还有一种说法是,须菩提回答时说胜义中佛没有得过法,但间接承认世俗中曾得过法,佛说了两遍“如是”,一遍是肯定对胜义的理解不错,一遍是肯定世俗中承认如幻如梦的存在也非常对。由此可见,佛陀的每一句话都有甚深密意,不像我们凡夫那样,所说的话经常没有任何实义。

须菩提说得非常对,实相中无有少法可得,假如真正去观察,如来并没有得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贤劫经》中说释迦佛因地时在大释迦佛面前供养妙衣,并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这完全是从世俗谛来讲的,龙猛菩萨说:“如来说有心,即是世间心。”但通过胜义理论来衡量,正如须菩提所言,如来并没有所得之法。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如来若依实有之法获得了无上正等觉,燃灯佛则根本不会给我授记:你将来在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

在91劫前,世尊为法云比丘(有经典说是贤慧婆罗门),当时他在燃灯佛前得到无生法忍,并获授记:“你将来于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度化无量众生。”名言中虽有此事,但若执著胜义中有所得之法,燃灯佛根本不会如此授记。为什么呢?如果真有一法是实有存在,其本性应永恒不变,不可能有未来如幻如梦的显现,也不可能有当下的示现。正因为有燃灯佛的授记,恰恰说明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并非实有。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由于不存在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实有之法,因此,燃灯佛在91劫前给我授记:你于来世,定当成佛,名号为释迦牟尼。”

胜义中无一法可得,若真正证悟了这一点,名言中才会获得如幻的授记。诚如《百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初见燃灯佛即生起极大欢喜心,见前面的路泥泞不堪,便把头发铺在地上祈求:“如果我能现前菩提果位,广转法轮,愿请佛陀双足从我发上踏过。”果然,佛陀从他的头发上踏过,并授记:“你未来将得解脱,现前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号释迦牟尼佛,成为三界轮回的唯一明灯。”

这个公案的情节非常精彩,当时上师如意宝在传讲时,很多人哭了好长时间,可能现在眼泪还没有干吧!


[1] 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

第二十七节课

如来的授记,若在实相中存在,不可能是真实的授记。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言:“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在一切所知当中,如果有一法是成实的,形形色色的所知都不会显现,正因为不是成实的缘故,各种各样的显现才合情合理。犹如镜子中的山河大地,由于不是成实的,才能在小小的镜子中映出来,万法亦如是。

《金刚经》中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一会儿得授记、一会儿不得授记,好像一句话中处处有矛盾,所以汉地讲《金刚经》的人非常多,但真正讲得好的并不多见。这次我传讲《金刚经》,稍微宣说了一点此经的密意,不敢说是全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经文的深入理解。我以前看过很多讲义,也听过很多录音带,有些大德的语句非常优美,听起来也很舒服,但从意义上观察,可能因为没有《金刚经》传承吧,有些地方不太尽人意。不管怎么样,诸佛菩萨是通过不同形象来度众生的,究竟上当然没有差别。

前面讲了释迦牟尼佛若真实存在,就不会得到授记,不真实存在才得授记。表面看来是矛盾的,这是为什么呢?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什么?所谓如来,即诸法的本义。”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胜义本性,“来”是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如来就是究竟达到了真如本地。

所谓的真如,《成唯识论》中定义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宗镜录讲义》中也说:“演法味者,即真如真味。”真如有声闻、菩萨、佛陀之分,唯有佛陀才能彻底通达真如实相。

此处,如来与真如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如来并不是有眼有鼻的形象,而是一切诸法的本性,这种实相是真正的如来,所以如来不能得授记。

〖诸法如义〗:诸法的本来面即如此。从空性角度来讲,佛菩萨来人间也好,不来人间也好,法性永远都不会改变。《金刚经》之所以甚深,原因也在这里。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假如有人说:如来已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种说法不正确。须菩提,在实相中,无有法令佛得到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此处与玄奘、义净翻译的略有不同,玄奘译为:“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义净则是:“若言如来证得无上正等觉者,是为妄语。”藏文中说:“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人已入邪道。

你们若想研究《金刚经》的话,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这几个译本拿来对照,这样才会便于理解。有些不好解释的地方,参考一下其他译本,意思自然一目了然。

对分别寻伺者或未通达般若实相的人,在他们的迷乱根识面前,可以承认如来获得了正等觉果位。不仅凡夫如是承许,佛陀当初也承认自己在菩提树下悟道,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所以在名言中,佛在众生面前显现先发菩提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的果位,确实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从胜义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不真实的,实相中任何法都了不可得。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妄。”

在世俗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于印度金刚座,摧毁群魔现前菩提,在鹿野苑等处转法轮,这些都是不虚的事实,任何一个科学家、理论家若说这是迷信,则与历史截然相违。但在胜义实相中,诸法无实,一些显现皆不存在。《三摩地王经》说:“比如男子做梦时梦见一位绝色佳人,他在梦境中享用此对境,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了,诸法亦当如是观(胜义中无实,世俗中无虚)。”

一切法的本性无实无虚,但很多人因为没有通达此理,也没有闻思过中观,故常偏堕于一边。有些人认为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是空的,连发菩提心都不存在;有些人认为一切都实有,如来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大智者,他是真实存在的。这些都是入邪道者,不能得见如来的本面。

昨天讲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今天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实无虚,这些金刚语大家应当记住!“无实无虚”可以说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观察任何一个法时,它在名言中真实无虚,造恶定会堕入地狱受苦,但胜义中是不存在的,这即是万法的真相。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此,如来在诸佛经中说: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是佛法。

《文殊经》中,文殊菩萨问舍利子:“什么是最殊胜的佛法?”舍利子答:“诸法无有自性,此乃最殊胜的佛法。”可见,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的范围非常广,能够容纳一切万法。

汉地有个慧忠国师,他在讲《金刚经》时说一切万法都是佛法,有弟子问他:“假如一切都是佛法,那么杀人放火是不是佛法?”国师笑一笑,说道:“杀人放火的本性是空,仍离不开佛法。”

佛法在名言中分为所取之法、所舍之法,杀人放火是所舍之法;从胜义来讲,是无取无舍之法,这是分开二谛而言的。慧忠国师回答时并没有这样分,他主要是站在胜义角度来讲的。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只是名言中叫做一切法。”

佛陀为断除众生的贪嗔痴,引导他们趋入菩提道,前后共转了三次法轮,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从实相来说,这些法非一切法,因为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佛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比如人的身体长(zhǎng)大,是不是实有存在?”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虽说人身长大,但其实没有大身就是大身。”

嘎玛拉西拉说,此处以身体长大为喻,说明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智慧越来越增上,佛陀的智慧最为圆满。在名言中,身体有大小的差别,智慧有高低的悬殊,但从胜义来讲,这些分别均不成立,不是大身才是大身。

《首楞严义疏注经》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从世俗来看,这好像有点矛盾,小不可能大,大不可能小,但从万法无自性的角度却可以成立。米拉日巴钻入牛角里,牛角没有变大,米拉日巴的身体也没有变小,这完全是一种事实,万法的本性即是如此。又譬如,在梦中我的身体非常高大,这种高大并不是真正的高大,因为梦中没有实质的身体。同样,菩萨智慧的增长也不成立,尽管名言中有从一地到十地的真实果位,但胜义中确实没有这些。

《金刚经》中有很多隐藏的比喻,不去观察则根本看不出来。此处大人的身体比喻佛陀的智慧,小孩的身体喻为菩萨的智慧,若想长成大人,必须要从小孩开始。如果没有明白这个比喻,就会觉得一会儿讲佛陀,一会儿讲菩萨,一会儿又讲身体,表面上看来很难懂,但只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密意。

如上所说,就像身体长大一样,菩萨的智慧也越来越大,但实际上菩萨也是不存在的。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须菩提,菩萨也是同样。若有菩萨说‘我要灭度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因为执著相状之故。”

在《大智度论》中,相分为三种:假名相、法相、无相相。菩萨等诸法的名称,是假名相;五蕴所摄的一切,包括分别念,都属于法相;对空性的执著,叫无相相。依《大智度论》所说,发菩提心是一种法相,执相者则不得解脱。因此,有相状的菩萨不是真实的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为什么呢?所谓的菩萨,不应执著任何实有之法。通过了义经典可以发现,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大菩萨的境界,并没有菩萨的执著,也没有救度众生的执著,《六祖坛经》云:“外离一切相,名无为相。”无相才是菩萨的名字。

前面讲诸佛远离一切相,此处说菩萨也远离一切相,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经中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如《涅槃经》云:“一切法悉无有我。”既然没有真实的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从何谈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