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会馆:金刚经开示(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4:12

金刚经开示(十二)

(2010-07-03 18:16:16)转载 标签:

佛法

分类:智悲佛网

                   《金刚经》开示录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经

                         堪布索达吉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三十一节课

昨天讲了若认为如来有所说之法,是为谤佛。对大乘佛法了解较深的人,应该不会有什么怀疑,但没有闻思过大乘佛法、尤其是不太明白大乘密意的人,可能对此大惑不解:“佛经中明明记载释迦牟尼佛转了三次法轮,为什么说这是毁谤佛法?”

要知道,在了义实相中,并不存在实有的转法轮者、所转的法轮、转法轮度众生的事业。尽管名言中现而无自性,如幻的世尊转了三次如幻的法轮,度化了无边的如幻众生,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此处并非破斥这种观点,而是说在胜义实相中,释迦牟尼佛转法轮度化众生,完全是一种无实的梦幻,在白天醒觉位时根本没有。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三世诸佛等说法者,实际并不存在所说之法,因为能说、所说、说者皆无,所以无法可说,只是名言中假立为说法。”

在《金刚经》中,若把世俗谛与胜义谛分清楚,每个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从究竟实相而言,佛陀恒时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中,根本没有“我要转法轮度化众生”这些分别念,说法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为了破除其如梦般的我执而显现的。《金光明经》云:“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既然佛没有分别念要讲经典十二部[4],也没有饶益有情的念头,故而说法者不成立,依靠说法者所说的法在实相中也不存在,能说、所说均无有,故如来无可说之法。《大涅槃经》云:“我自成佛至涅槃,未曾说过一字佛法。”

概言之,实相中没有能说所说,名言中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是合理的。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时,慧命须菩提于佛前请问:“世尊,未来末法五百年,若有很多众生听闻《金刚经》,是否会生起极大信心而获益?”佛没有正面回答,他说:“须菩提,这些众生既不是众生,也并非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所谓的这些众生,如来早已经说过,非众生就是众生。”

在本经中,佛陀曾说:未来众生闻思《金刚经》后生信的场面,佛陀依慧眼能彻见得一清二楚。这在名言中是肯定有的。但此处的回答是:未来生信心者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胜义中观察时,“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名言中可以承认有如幻般假立的众生,但在实相中丝毫不成立。经云:“犹如依支聚,可称为车轮,如是依蕴聚,世俗名众生。”这是以车轮与支分零件的比喻,来说明实相中众生不存在:车轮是依靠支分而组成,实有的车轮不存在;同样,众生是依靠五蕴而聚合,实有的众生也不存在。


《中观宝鬘论》云:“如削芭蕉树,支分尽无实,士夫析六界,无实亦同彼。”《三昧王经》亦云:“如湿芭蕉树,人析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说法亦复然。”众生犹如芭蕉树,不观察时似乎真实存在,然而一经详细观察,丝毫实质也无有。无垢光尊者说:“被无明烦恼所障蔽,未如实了达真如之义的士夫为众生,反之则非众生。”可见,真正的众生并不存在,既然如此,众生闻思《金刚经》后生信,对此经恭敬顶礼、念诵受持而产生无量功德,在实相中也是没有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说:“佛得无上正等觉果位,证悟十力、四无畏等不共境界,具有三十二相、六十四梵音,这些是不是无有所得?”佛陀很欢喜,赞叹须菩提道:“没错,确实如此!我虽然获得了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但在实相中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究竟的涅槃无可得之相,龙猛菩萨在《中论》云:“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前面也讲过这个道理,但嘎玛拉西拉论师说,前面是从有学道而言的,这里是从无学道功德来讲的。总之,在实相中如来根本没有可得之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另外,须菩提,诸法不论是显现、空性,还是佛陀、众生,全部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胜劣之别。什么时候获得这种双运的境界,就叫无上圆满正等觉。”

《华严经》云:“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大乘起信论》云:“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五次第论》亦云:“显现及空性,精通各分已,何处成一体,彼名为双运(即平等之意)。”故从实相上看,佛陀与众生无有差别,地狱和涅槃其性平等。


[1] 清净依他起:指清净刹土与现在佛净见境中的刹土、七宝以及光芒耀眼的无量殿等一切现相。

[2] 净地:修建庙宇等建筑物之前举行的一种密宗净地仪式。

[3] 意思是说,过去(指实有的过去)若已经过去了,如何会成为过去(实有的过去)?过去如果没有过去,又如何能叫过去(过去的法相是已生已灭)?

[4] 《月灯经》中云:“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称为经部。”

第三十二节课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执著,修持一切善法,即可得到无上正等觉的佛果。”

我们因地时积累资粮、忏悔罪障非常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应减少自己的贪执和实执。假如一边对众生佛陀、基道果有很深的实执,一边去修持的话,无法获得究竟的果位。《六祖坛经》云:“此心本净,无可取舍。”所以,心要清净,修持时不能有人我与法我,应该远离四相,这样才可得到无上佛果。否则,所做的善法、所积累的资粮都成了实执,只会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而不能直接趋达菩提。

有些没有通达究竟空性的小乘行者,始终将积累资粮获得佛果执为实有,认为自己所做的善业永远不灭。尽管在名言中佛说了因果不虚的道理,但从实相而言,基道果或轮涅所摄的一切法都是无生大空性。所谓的佛果,也没什么可得的,《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名言中虽可承认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以实相来观察,首先要远离四相修持,最终方能得到无实之佛果。

这次听闻《金刚经》,大家要减少对善根、如来等法的执著,如果没有减少,轮回之因——实执没办法断掉,那就得不到佛果。虽然佛陀也承认修善法是有功德,但若未以三轮体空来摄持,则非最究竟的解脱因。故而,智慧不能离开大悲,大悲不能离开智慧,我们应以空性见来摄持任何一法。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论》中,也将十一种续事全部抉择为大圆满,不管是见解、等持,完全是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此乃修行的究竟目标。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善法的种类非常多,从随福德分方面来说,共有十善;从随解脱分方面来说,有三十七道品等。这些善法在名言中以如幻如梦的方式存在,但究竟而言,善法只是暂时的一种方便法,所修的善法亦无可修。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又云:“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故在名言中,行持善法确实是解脱之因,也能令众生获得安乐,但从胜义来讲,十善六度并非真实存在。

对此观点,大乘行人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小乘信众却对善法有强烈执著,始终觉得佛陀的身相坚固不变,佛果是实有存在的。尽管这些人有信心、有佛缘,但由于没有闻思修过大乘空性,相续中的实执太重,着实令人深感遗憾。禅宗和尚摩诃衍曾说:“不管黑狗、白狗,咬出的血全是红色。同样,不管执著善法、恶法,都是一种轮回之因。”

我们有些人的修行非常精进,发心十分清净,磕头、供养、布施也从不间断,但可惜的是,从来没有听过空性法门,一直认为佛陀是实有存在的。虽然证悟空性的境界,对凡夫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在因地积资净障时,应当逐渐断除对基道果的执著。当然,断除执著并不意味着不用再修善法了,没有智慧的人总喜欢堕于一边,认为不执著就是什么都不要了,以此邪见所牵而拨无因果,堕入可怕的断见。

末法时代,如理弘扬般若法门的人非常少,如法听受者也极为罕见。很多人虽然形象上是佛教徒,拥有广大的名声、成群的眷属,但并未了达佛陀本意,暂且不说真实的证悟,有时连字面上也解释不来。在邪说满天下的今日,大家必须竭力维护自己的正见,不要被诸多邪见所损坏,最终成为业际颠倒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很多须弥山,以遍满这些须弥山的七宝来作布施,如此福德不可思议。但与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金刚经》的福德相比,不要说全文,乃至仅持诵四句偈,福德也远远超过了前者。布施的福德不及持经的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亦不能及。”

〖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七宝遍满这些须弥山,一是七宝堆得如这些须弥山一样。

那天有一个老太太问我:“堪布,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这么大?请您给我讲一讲。”当时我比较忙,没有能好好回答,现在请你用心谛听:

一方面,般若经是诸佛菩萨的出生之处,若能持诵这些经典,就是修持了诸佛菩萨的因;另一方面,般若经是相续中生起如来智慧之因,三世诸佛均依般若经而成就。

前面也说了,持经功德远远超过财布施,为什么呢?炯尼夏智说:“从果报而言,财布施只是人天福报之因,最多令我们得到人间转轮王、梵天帝释等受用圆满的果位,而持诵般若经则可圆满究竟佛果。从证悟方面来说,财布施的善根资粮容易耗尽,而持诵般若经可以证悟空性,解脱三有轮回的苦海。”因此,唐玄宗说:“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二者功德实有天壤之别。

有些人做了很大的布施,倘若未以空性来摄持,则是生灭的本性,并不是解脱之因。然而,若能一刹那证悟空性,当下即可获得菩提果位,因为它是菩提的正因。如《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品般若经》云:“过去诸佛以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十方无量佛也以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坛经》亦云:“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直至佛地。”因此,财布施的功德与持经的功德无法相提并论。

第三十三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最好不要想,也不要说:‘我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如来所度的众生,若有如来所度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了。”

此处的意义与上面相同。在名言中,修行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将来要度化众生,而且十方诸佛也发过此愿,显现上也曾度化了无量众生,如《妙法莲华经》云:“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佛度化众生的方式与我们不同。我们凡夫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而《大律经》中说,佛以四种方式度化众生:一、法施度,即转八万四千法门,宣说十二经部来度化众生;二、身力度,以佛身的相好庄严令众生欢喜,使其种下善根得以度化;三、神通力度,在有缘众生前,显现种种神通而度化之;四、名号度,《贤劫经》中说:“若听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此众生不会堕落。”因此在名言中,佛陀确有“我当度众生”的愿和行。

但在究竟实相中,能度与所度均不存在,所度的众生如梦幻泡影,再进一步抉择的话,远离一切戏论。《圆觉经》云:“众生乃心所证知。”在迷乱显现前,所度的众生似乎存在,但实相中只是所证而已,没有真正的众生可度。六祖说:“实相中众生本来是佛,若还需要佛来度化,则成了妄语。”所以这里也说:“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有四相者不可得涅槃!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实相中并非有我,而凡夫妄执为我。”

佛经论典中,用了各种方法抉择“我”不存在,但凡夫不懂这个道理,因而生起强烈的我执。《大乘五蕴论》云:“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什么叫做凡夫呢?即对圣法没有如实通达。在《四百论》和《入行论》中,也有对凡夫的定义方法。

“异生”是凡夫的别名,指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之所以叫“凡夫”,是指与圣者相比,没有断惑证理的境界。凡夫有“我”,没有断除我执和我所执,具有四相的实执;而圣者从道理上、修证上,完全通达了无我,故没有对“我”的执著。

凡夫与圣者的差别在名言中显而易见,但这种对凡圣的执著是否合理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不是凡夫,只是名称上叫凡夫。”

在圣者的根本慧定前,既没有凡夫,也没有非凡夫。《维摩诘经》云:“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这与此处的道理几乎相同。名言中虽可安立凡夫,而在胜义当中,凡夫的本性与佛的真如无二无别。既然凡夫都不存在了,证悟无我与没有证悟无我也不存在。大家应分清二谛的界限!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f020e0100ky18.html) - 金刚经开示(十二)_飞龙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