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华亿小马王国招聘: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31:49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六)

杨朱打狗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己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木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

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哲理点拨

狗的本能是以外形、颜色、气味等特征识别事物的,衣服换了,狗也就不易识别,这是很自然的。

若是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凡遇是非,务必先找自己的原因,切莫忙于责怪他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妨对他人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宽容,即使有时候,别人在某些方面冒犯了自己,也不要动气,因为他有可能会不了解你的禁忌。如果我们凡事都这样考虑一下的话,相信我们的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

疑邻偷斧

从前,在乡下有一个老伯,他在自家的地窖中忙着储存种子。他干了大半天,累得气喘吁吁的,就赶紧爬出地窖回家休息。

等他回到家中,刚一进屋,就听见妻子对他说:“老头子,咱家的斧子放在哪里了?我要用来劈一下柴!”老伯便帮忙去找。但是他找遍了家中所有的地方,也没有找着。他觉得非常奇怪,左思右想,搞不清斧子怎么会突然就丢失了。

忽然,他想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他正在家中用斧子砍院内的那棵大树的时候,隔壁邻居家的儿子恰好路过。他就招呼邻居家的孩子到家中玩耍。邻居家的儿子一走进院子,看见他的斧子,赞叹道:“老伯,你家的斧子真是不错!比我家的那把强多了。”想到这里,老伯心中不禁有了个念头:莫非是他把斧子偷走了?

接下来,他越想越觉得有这种可能,但是他又想到自己也拿不出什么证据来,也不好意思去邻居家问个明白。最后,他想到一个好主意。他决定故意接近邻居家的儿子,暗中观察,看看能否看出什么蛛丝马迹来。”

第二天,当他看见邻居家的儿子从门前经过的时候,就躲在院子的篱笆后面偷偷地观察。结果发现,邻居家儿子走路的样子,缩头缩脑的,很像是偷了斧子的小偷。于是,老伯就上前去对邻居家的孩子说:“孩子,你这是往哪里去啊?来我家玩一会儿吧!”没有料到,那孩子回答说:“我现在着急去集市上买点东西,谢谢你,等我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去玩吧!

老伯听完,心里暗暗思量:这个孩子一定是做贼心虚,不敢来我家了。斧子一定是他偷的。唉,这孩子平时看起来老老实实的,想不到他竟然会有偷东西的毛病!从那以后,老伯见了邻居家的孩子总是愤愤不平的样子,心里生气极了。

又过了几天,这个人又要到地窑去储存物品了。当他挖开地窖门,下到地窖里的时候,发现了自家那把不见了好多天的斧头正躺在自家地窖里的地面上。老伯一拍脑袋,想了起来,那天自己在地窖里干活的时候,由于疲劳着急着要上来歇息一会儿,匆忙中把斧子遗落在了地窖里面。这时候,老伯自言自语道:“我真的是个老糊涂了!怎么把斧子忘记在地窖里了呢!我还把邻居家的儿子错当成小偷,差点就冤枉了人家!”

几天后,老伯又看见了邻居家的孩子在自己家门口玩耍,这次再仔细看,却发现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连笑的神态,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头的样子了。

哲理点拨

俗话说:疑心生暗鬼。邻居家孩子的举止、言谈和态度没有多大的变化,而在丢斧子的老伯看来前后却判若两人。老伯毫无根据地瞎猜,结果把孩子错当成了小偷,只是幸亏及时找到了丢失的斧子,使原来所找的所谓的证据化为乌有,要不然真的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冤枉好人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端正人们认识的根本途径。但是,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犯错误,容易在主观上臆造一个想像,并把这想像变成成见,并以此作为根据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想法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需要做的是在遇到问题时先调查研究再作出判断,尽量公正、客观地看待事物,避免毫无根据地瞎猜疑。

造父习御

西周时期,有一个叫做造父的人。他对驾车非常感兴趣,于是拜当时的驾车高手泰豆学习驾车的技术。

造父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对泰豆十分礼貌,并且态度也十分尊敬。但不知为何,三年过去了,泰豆什么技术也没有教给他。而造父用更加谦虚谨慎的弟子礼节侍奉老师,泰豆这才把造父叫到跟前,告诉他说:“老前辈们说过,擅长于造弓的工匠,一定要先学习编簸箕;擅长于冶炼金属的能工巧匠,一定要先学会缝皮衣。你先看我快步走路。等你走路练得有我一样快了,就可以手拿六匹马的缰绳,驾驭六匹马的大车了。好好努力吧!”造父高兴万分,坚定地回答说:“我谨遵先生的教导。”

泰豆便带着造父从大山中砍伐来许多树木,将它们弄成一根根木桩,然后把这些木桩埋在地上,仅仅能容下一只脚,每隔一步的距离就设置下一根木桩,一根根木桩排成一条路。泰豆在木桩上快步行走,从来没有在上面跌下来。造父顿时看傻了眼,他没有料到师傅有这么厉害的本领。

这时,泰斗对造父说:“你每天都要练习在上面行走,还要快步来回走,不能失足跌倒。”造父牢牢记住了师傅的话,每天早起晚睡,认真地在木桩上练习,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把泰豆的行走技巧全部学会了。

泰豆非常惊讶,高兴地说:“你真的是机灵敏捷,学习得多么快啊!”造父说:“可是,师傅,我学会了走木桩,与我学驾车有什么关系呢?”

泰豆说:“刚才你走木桩,得力于脚,而脚与心是相适应的,受到心的支

配。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到驾车上来。要使马走的整齐、协调,就非得掌握好马的缰绳和嚼口;要使马走得不快不慢,适合你的需要,就不要将缰绳勒得过急、过松,一定要恰到好处。车马的进退快慢都是有一个节度的,只有适度才行。只要在内心真正懂得和领会了这个道理,驾车就会得心应手。这样内得于心,外合于马的脾性,因此,前进后退都有标准,旋转拐弯也都有了规矩,跑很远的路程也不会觉得累。真正掌握驾车的技术,应该是嚼口与缰绳一致;缰绳与手一致;手与心一致。如果达到这种境界,那就不必用眼睛来看,更不必用鞭子抽马,心中悠闲自在,身体端端正正坐着,马的缰绳不乱,马蹄跨出去没有差错;旋转进退,没有不合理的。这样,即使车轮外再也没有空地可供车轮走,马蹄外再也没有空地可落马蹄,你也不会觉得山谷是如何险峻,原野是怎么平坦,因为这些对于驾车的人来说已经都是一样了,没有任何影响!我的技术全部都传授给你了。只要勤学苦练,真正掌握规律,你就会得心应手。驾车时这样,做其他的事也是如此。我的技术全部都教给你了,你要记住!”

造父遵从了师傅的教导,苦下功夫,终于练成了非凡的驾车技术,能日行千里。

哲理点拨

走木桩和驾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它都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都需要掌握好基本功,都要用心去领悟。造父的确学到了这个本领。

学习对有些人来说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对有些人来说却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我们学习的方法。只要我们做事掌握了规律,培养起扎实的基本功,按照规律办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起事情来能得心应手。

邻居献玉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老农夫,他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平时在农田里辛勤劳作,希望有个好收成,使全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有一次,农夫在田里锄草。锄着锄着,突然听到一声震响。他喝住耕牛,刨开土层一看,原来是犁铧撞上了一块直径一尺、光泽碧透的异石。原来是一块美玉,可是农夫并不知道是玉,把它当作普通的石头搬到家里去。他的邻居看见他搬着东西回家,就问他说“你搬的是什么东西?”

他对邻居说:“我锄地的时候,锄出一块硬石头,放在地里会碰到犁铧的,

所以还不如把它搬回来呢!”邻居走上去一看,顿时间眼前一亮,心里暗想,这块玉石可是无价之宝啊!一定值不少钱!反正这个老汉不知道这是个宝贝,还不如我把它骗过来呢!于是,他编了一套谎话对农夫说:“这是个不祥之物,留着它迟早会生祸患。你不如把它扔掉吧。”

农夫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他心想:“这么漂亮的一块石头,假如不是怪石,扔掉了多么可惜。”农夫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把它拿回家去,先摆在屋外的走廊上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天夜里,宝玉忽然光芒四射,把整个屋子照得像白昼一样。农夫全家人被这种神奇的景象惊呆了。农夫又跑去找那邻居。邻居趁机吓唬他说:“这就是石头里的妖魔在作怪。你只有马上把这块怪石扔掉才能消灾除祸!”听了这话以后,农夫急忙把玉石扔到了野地里。邻居跟在老农夫的后面,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天,那邻人拿这块玉石去献给魏王。魏王把玉工召来品评其价值。那玉工一见这块玉石,不觉大吃一惊。他急忙朝魏王跪下,连连叩头,然后起身对魏王说:“恭喜圣上洪福,您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我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玉工,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这样好的玉石。”魏王问:“这块玉石值多少钱?”玉工说:“这是一件无价之宝,难以用金钱计算它的价值。世上的繁华都市里有各种各样的玉石,但没有哪一块能与它媲美。”

魏王听了这话以后非常高兴,当即赏给献玉者一千两黄金,同时还赐予他终生享用大夫俸禄的待遇。

哲理点拨

故事中的农夫,老实厚道,却没有知识,将到手的宝贝白白地送给了当面撒谎的骗子,真的很让人惋惜。

这个故事抨击了那些依靠欺诈、盗窃、谄媚等伎俩,损害别人,猎取自己名利地位的恶劣行径。同时,也告诫我们,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没有真知灼见、陷于真伪不分,是非莫辨的情形下,也正是他最容易受骗上当的时候。所以,我们还要懂得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注重对事物的具体调查和研究,那么,任何骗术都无隙可乘。

塞翁失马

从前,长城附近住着一位名叫塞翁的老伯。有一天,塞翁家里养的马可能在放牧的时候,跑到匈奴人那里去了。那时候,一匹马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丢失了当然是很心痛的事情。他的邻居和亲戚听到了塞翁失马的消息,都过来安慰他。

没有想到塞翁却一点也不在意,笑着说:“跑丢了一匹马,看起来是个坏事,或许还能变成好事呢!”众人听到他这么说,都觉得有点奇怪,但看到他并不难过,也就放心地走了。

过了一个月,那匹跑丢的马果然就跑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匹匈奴那边的骏马回来。邻居们听说了这件喜事以后,又跑来祝贺。其中一个人说:“塞翁,你可真是有福气啊!丢了一匹马,却跑回来两匹马,真是可喜可贺啊!”

可是,塞翁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高兴,反而有点愁眉苦脸的样子,对邻居们说“多得了一匹骏马,看起来是个好事,说不定还是个灾祸呢!”邻居们听了塞翁的话,心想,这个老头可真是够奇怪的,这么好的事情还要担心是灾祸,他真的是过于忧虑了。

塞翁的儿子,是个*岁的青年人,他非常喜爱骑马。那天,他回家看到这匹匈奴来的骏马,眼前一亮。这匹骏马个头高大,四肢有力,膘满肉肥,毛色光亮。谁见了都赞不绝口,就更别说是塞翁的儿子了。于是,他就对塞翁说:“父亲,我好喜欢这匹骏马,您让我骑上这匹马出去兜兜风吧!”塞翁却对儿子说:“孩子,那匹马是匈奴那边的骏马,性子烈,不容易驾驭。所以还是不要骑了,以免发生危险。”儿子勉强答应了。

一天,塞翁的儿子又看到了这匹匈奴骏马,心里痒痒的,最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好胜心,就背着父亲去骑那匹马。这匹马跑起来四蹄生风,他感到很过瘾。正在他高兴的时候,突然眼前的路上出现一条深沟,那匹骏马纵身一跳,跳过了那深沟,但是,塞翁的儿子却因为没有抓牢缰绳,被狠狠地摔了下来,折断了大腿。好好的一个小伙子,就这么变成了一个残废人,该是多么的不幸啊!塞翁的亲朋好友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又都打算到塞翁家里慰问。临行之前,他们互相商量着:“塞翁的儿子发生了这么大的意外,塞翁一定会很伤心的。这次我们去了塞翁的家里,千万不能表现得太伤感,而是要好好地劝劝他。”

就这样,亲戚们又来到了塞翁的家里,还没等他们安慰塞翁,塞翁就对他们说:“谢谢你们那么关心我的儿子。你们也不要太难过。我儿子摔断了腿,看来是坏事,或许还可以变成一件好事呢!”

大家一听这话,顿时都惊呆了。他们都感到塞翁似乎有点不尽人情了。儿子是亲生的骨肉,现在把大腿摔断了,以后就要靠双拐行走了。本来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今后要一瘸一拐地生活,该是多么的不幸啊!而他却认为有可能成为好事,难道他儿子还能长出一对翅膀吗?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匈奴大举进攻长城附近的地区。凡是青壮年的的男子都要应征入伍,拿起武器参加战斗。一时间,长城附近硝烟弥漫,血流成河。参加战争的人十分之八九的都战死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双腿已经摔断,没有被征召,也就保全了性命。

哲理点拨

人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就来自这个故事。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这是一个辩证原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重性,好与坏、福与祸,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我们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促使坏事向好的方面转化,使坏事尽快变成好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确,生活中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那么美好,在顺利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处于困境的时候,也要对前途充满信心。

无价焦尾琴

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乐,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于是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多大,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

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收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哲理点拨

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发挥不同的作用,就像那块桐木,若不是蔡邕的发现,它只是一根干柴而已。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具备了超常的能力,再平凡的生活也有美好幸福的明天。

曲突徙薪

从前,有个人到朋友新盖的房子做客。房子盖得非常宽敞明亮,只是厨房还没有安排好。主人很热情,要招待他吃饭。

主人做饭的时候,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灶旁堆放了不少柴火,灶的烟囱也是笔直笔直的,就对主人说:“你家的厨房应该整顿一下。烟囱应该改成弯曲的,灶旁的柴火也应该搬开,放在远一点的地方。”主人问道:“为什么要我这样修改呢?”客人回答道:“因为像现在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发生火灾。”主人听了,心想,今天是我家新房子竣工,你却对我说这些不吉利的话,真的太没有礼貌

了。所以,他没有回答客人,也更没有按照客人的话去整顿厨房。

过了不久,主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撤土,有的搬东西,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外,总算还没有酿成大祸。

事后,主人觉得他的新房子之所以没有太大的损失,多亏了邻居们的大力抢救。为了酬谢邻居们的全力救助,他杀牛备酒,摆了好几桌子的酒席,请邻居们都来吃饭。席间,主人热情地请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他请了这么多的朋友,却没有请当初建议他改烟囱、移走柴火的朋友。

正当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喝着的时候,忽然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提醒主人说:您今天请来了这么多的人,怎么不见那位让你改烟囱和移走柴火的朋友呢?要是当初您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改建烟囱,搬走柴草,就不会造成今天的损失,也用不着杀牛买酒来酬谢大家了。现在,您论功排席,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劝告您的客人呢?难道提出防火的没有功,只有参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吗?我看哪,您应该把那位劝您的客人请来,并请他上坐才对呀!”

主人听了,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请来,不但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还真的请他坐了上席,众人也都拍手称好。

没有多久,主人新建厨房时,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议做了,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

哲理点拨

这家主人的厨房失火,看起来是很偶然的。但主人如此麻痹大意;对客人提的合理意见根本听不进去,那么,失火就不是偶然,而变成必然的了。

在今天,“曲突徒薪”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这个故事同时也启发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分析其根本原因,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联系;对待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预见性,采取积极的措施。如果自己没意识到,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