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兄弟汽车:受益终生的100部教育书籍(4)《爱弥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1:45

4.《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作品简介

《爱弥儿》,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作者简介

卢梭(1712—1778)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本书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

 

评论

读《爱弥儿》有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书中的“爱弥儿”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儿”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虽然时隔二个多世纪,但书中崇尚自然的精神,肯定人自我价值的宣言,唱响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也同样表达着现代人对于自我、个性、风采的追求,似乎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变的主题,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阻止人们对于自由生命、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向往。所以卢梭在书中写到“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书中对于儿童教育的精辟见解,很值得我们来学习与借鉴。

一、  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提倡自然教育,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

我们教育学生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他们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学生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我想: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他们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学生。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学生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我们学生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儿》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学生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兴趣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读完《爱弥儿》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学生有责任感、有爱心。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我读《爱弥儿》(之15

之一:最有价值的教育瑰宝 
        早晨阅读周国平先生的《在维纳斯脚下哭泣》,读到这么一段:“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边,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受这段话的启迪,我想弥补一下我的损失,我发愿,从今天开始,我要阅读教育经典。先读什么呢?我从书橱里放了很久的一排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中拿下《爱弥儿》,我想,就从阅读《爱弥儿》开始吧。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者,是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的《爱弥儿》是构思20载、撰写3载的不朽之作,在扫除封建教育和建设近代教育的转折中,无疑是高大的丰碑。有的教育学者说,如今所有的教育原理都被这本书在两百年以前提出了;还有的教育学者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爱弥儿》不是寻常的教育著作,而是卢梭这位卓越天才为彻底改革时弊而长期苦心焦思的结晶。许多教育史家说,《爱弥儿》是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后的最有价值的教育瑰宝。这本杰作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沸腾的感情,它对于旧社会、旧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对于新社会、新教育描绘得使人不胜向往。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它以夹叙夹议的小说体裁,在前四卷借爱弥儿为主人公,揭露当时男子教育的腐朽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最后一卷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全书以《教育论》为副标题。
       《爱弥儿》不仅是教育名著,还是文学名著。在教育学者称赞《爱弥儿》的同时,文学家同样予以很高的评价。《爱弥儿》不是正面从理论上论述教育,却透过男孩i爱弥儿和女孩苏菲的形象而抒发其教育主张,形成了思想和感情融为一体的小说。它说理深邃,情绪激昂,引人入胜,以致使康德那样的哲学家在打开书本后,即非彻夜读罢而不能,就因为它的思想境界高而感情最真挚,两者又交织得曲尽其妙。
       《爱弥儿》仿佛是摄像机,做了新旧教育尖锐交锋的写真;又仿佛是解剖刀,对新旧教育做了细致而恰当的解剖;其结果是宣判封建教育的死刑,指出资本主义教育的远景,从而成为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文学瑰宝。《爱弥儿》是凭借思想和艺术双重威力才被奉为经典的,才促成人类教育跨入新时代的。

之二:我们对儿童一点也不理解

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越走越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察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爱弥儿》p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以下引文相同)

我们对儿童真的还不够了解,以致出现了教育上的许多错误做法。

比如儿童是喜欢游戏的。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手舞足蹈,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会去抓,抓住了就会放进嘴里去。再大一点,就会这里摸摸,那里拉拉,小手不停地挥舞。一等到会爬会走,更是动个不停,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样;一会儿爬到这里,一会儿又走到那里,拿到什么就玩什么。到了三四岁的时候,游戏的动作会更繁多,游戏的方法也会更多样。到了八九岁的时候,身体比以前更加强壮,精力也更加充足,经验也更加丰富了,知识也渐渐增多了,此时会更喜欢玩各种竞争性游戏。总而言之,儿童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家庭教育陈鹤琴先生说:“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学识,多思想。”因此他提醒做父母的要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第一,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第二,应寻找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到优美的影响。“有此二者,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和幼儿园、学校是怎样一副情景呢?孩子已经没有玩的权利了,父母都忙自己的,既没有时间和心思陪伴孩子玩,也不让孩子玩,小小年纪,就把他们往这个培训班、那个艺术班送,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孩子上了幼儿园,也没有玩的时间,更多的时间要学识字、写字、做数学,还要学英语,家长也以此为荣耀,常常会在别人面前夸奖孩子多么聪明,认识了多少字,会讲外国语了,还会让孩子比在众人面前表演一番。到了小学,更是休想再玩,被各种各样的练习卷压得喘不过气。再说学校也禁止学生玩,上课必须坐端正,双手放在背后;下课不准离开教室,中午不准去操场;为了确保安全,取消一切校外活动……

所有这些做法,正如卢梭所说,是因为观念错了,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把孩子当大人看待(其实大人也喜欢玩,也需要放松,更何况小孩子),所以“越走越入歧途”,做出了种种违背规律的事。两百多年前的卢梭都懂得这样的道理,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为何反而不明白了呢?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好好反思:他们还没有成人哩!

之三:应当把孩子看作孩子

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爱弥儿》P3)

卢梭在论述教育要尊重天性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人类教育得自于三个来源:天性、人事和事物。天性指的是善良秉赋;人事指教导者的启发与培养;事物指教育环境。他认为,这三者配合一致,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教育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使三种教育配合一致。

如何做到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呢?天性是自然形成的,非人力所能控制;环境虽不能完全为人力所控制,却可以部分第地加以控制;而教导则完全可以由人力来控制,所以卢梭强调,要使三种教育达到一致,还是要发挥人的教育作用,使其他两种教育配合人的教育,我们应该殚思极虑地使我们的教育接近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也就是要发展孩子的天性。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心发展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兴奋点放在归宿点上,以社会的和成人的需要确立教育的目标;对于儿童这个教育的对象,要么不够关注,要么过分关注,以致教育往往用社会需要做模型,来生硬地铸造儿童,把儿童当作成人看待,剥夺了儿童应该拥有的权利,陷儿童于消极被动的局面,儿童的身心得到摧残甚至扼杀。近年来,虽然尊重儿童的呼声很高,但呼声归呼声,实际情况是越来越不尽人意,什么事情都往孩子身上亚,什么事情都要从孩子抓起,还美其名曰“小手牵大手”,大人都做不了的事,硬要孩子去做,真是苦了孩子,也害了孩子。结果把孩子都教成一个个“小大人”,说的话、写的文章用的都是大人的语言,看看孩子们写的作文,满篇都是大话、空话、假话,哪里还有童趣、童真和童言。更有甚者,还要在小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廉政也要从孩子抓起,我真是弄不明白,社会腐朽、官员腐败跟孩子有什么关系?

卢梭竭力推崇儿童的天性和发展儿童的天性,这是对我们当今教育的当头棒喝。卢梭说在人类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是未成熟者,不是学问家,不是道德学家,不是神学家,教育要为儿童着想,要适应儿童的成长和发育,不能脱离儿童,拔苗助长。“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爱弥儿》P71)

我们的教育,有多少时候是“把孩子看作孩子”了呢?

之四:只想到保护孩子是不够的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

 

卢梭告诫我们,我们只想到保护我们的孩子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成年之后怎样自己保护自己,使他们经得住命运的打击。而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正是我们对孩子保护得太好了,什么事多为孩子考虑周到了,安排好了,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孩子上学、放学都由父母或爷爷奶奶接送,担心孩子被雨淋了,被太阳晒了,走路摔跤了,被车撞了,担心这,担心那,即使学校离家很近,也不会让孩子自己走路上学、下学,而且书包都不会让孩子背(现在的书包也是实在太重了,孩子也的确背不动),我多次看到孩子空着两只手走在前面,爷爷或奶奶拎着书包跟在后面。孩子吃不了一点苦,体会不到一点磨难,在温室里长大,在蜜罐里成长,这样的孩子,受不了一点体力,容不得半点委屈,长大以后怎么忍受得了生活的挫折,经受得不住命运的打击?毛泽东曾经批评知识分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看,这句话用在现在的孩子身上是最合适不过了,现在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娇生惯养,四肢发达,肥头大脑。

还记得20多年前在全国引起强烈震撼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吗?这是关于中日儿童草原探险夏令营的报道,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文章说: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作者最后说:夏令营结束了,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举办或让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现在,中国的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我就多次听到家长这样说)如果别的都不好,单单学习好又有什么用呢?我想,如果现在再组织一次“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我估计,中国孩子会表现得更糟糕,输得更惨。

美国有一本书——《别闹了,孩子》,书中说,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不”,并且坚持到底。父母对孩子说“不”,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路标,告诉孩子什么事是不能做的,什么事是应该自己做的。孩子一闹,一任性,你就心软了,说过的话就不算话了,这肯定教育不好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培养出来的孩子经不起风浪,成不了大事,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而有所作为的人。

卢梭还说:“她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她希望他不遭受自然法则的危害,于是使他远离种种痛苦,可是没有想到,由于她一时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多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的身上,没有想到这种谨小慎微的做法是多么残酷,它将使幼小时候的娇弱继续延长,到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由于她们使孩子沉浸在温柔舒适的生活里,所以实际是在给他们准备苦难。(《爱弥儿》P18、19)。这些话,好像是专门针对中国现在的家长、老师说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做法并有所改变呢?

之五:母不母,则子不子

母不母,则子不子。他们之间的义务是互相的,如果一方没有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了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如果血亲之情得不到习惯和母亲关心照料的加强,它在最初的几年中就会消失,孩子的心可以说在他还没有出生以前就死了。(《爱弥儿》P18)

 

读了上面这段话,我立刻想到了一本书——《发现母亲》,这是王东华先生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王东华先生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女性发展的历史,一直到女权运动发展的历史,涉及了可能多的学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女人的名字叫母亲。”他进一步说:“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母亲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内因,而父亲则只能在此基础上再同母亲及其他因素一起构成后天,构成外因!只要母亲稍有闪失,对孩子的损害与打击都将是毁灭性的。”(《发现母亲》P4、81)王东华先生的话是对卢梭上面这段话最精辟的诠释。

现在的问题是,众多母亲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丈夫身上、父母身上、保姆身上、老师身上,自己忙于各种应酬、娱乐,无暇也无心抚养自己的孩子。最为严重的,是现在的年轻母亲为了保持自己美丽的身材,为了减少麻烦,自己方便轻松,已经不再给自己的孩子喂奶了。孩子不吃母亲的奶,吃什么呢?现在才发现,吃有毒的奶粉,残害了多少孩子!在我看来,毒奶粉之所以畅销不衰,有这么大的市场,这跟母亲不再给孩子喂奶有直接关系,从这一点来说,说得重一点,母亲是残害孩子的第一个凶手!

卢梭提醒母亲:“那些美貌的母亲摆脱了喂养婴儿的累赘,高高兴兴地在城里寻欢作乐,她们可曾知道在襁褓中的孩子受到怎样的对待?……当她们不慌不忙地去做她们的事情时,那可怜的孩子便一直受着那样的折磨。”(《爱弥儿》P14)他告诫那些母亲说,不给孩子喂奶的坏处:“她将把母亲的权力分给别人,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让给别人;她将看着她的孩子跟爱她一样地爱另外一个妇女,或者比爱她还要爱得更真诚一些。”(《爱弥儿》P16)他更是希望天性善良的年轻母亲“以坚贞不拔的勇敢精神去完成自然赋予她们的极其高尚的使命”,他向这些可敬的母亲保证;“保证她们将得到她们丈夫的坚定不移的爱情,保证她们将得到她们的孩子的真诚的孝顺,保证她们将得到人人的尊敬,保证她们分娩顺利,毫无痛苦和不良的后果,保证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最后,还保证她们终有一天将高兴地看到自己的女儿学她们的榜样,看到其他的丈夫叫他们的妻子以她为模范。” (《爱弥儿》P18)

王东华先生也告诉我们,他在写作《发现母亲》这本书的几年中,曾无数次地体验到心中无奈的凄凉,他之所以坚持着写完这本书,是因为坚信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母教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即使这一天还要等上一千年。但愿我们不要等上一千年!

我还想记下木村久一先生《早期教育与天才》书中的最后一段,再次提醒年轻美丽的母亲:

 

福禄培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遗憾的是,真正理解这一意义的人却很少。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教育。堕落的母亲,正在把自己的子女送入牢狱和教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