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池州是哪三优:为什么我国没有出现大师级的人才?(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2:57

1.       高校教师队伍多数只把做教师作为单纯谋生的手段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在极左路线的破坏下,以及自然规律的作用,,原有的一点基础已被销毁殆尽.现在的教师队伍本身都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尤其是现在担任主要工作的,基本上都是从我们自己的那个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学校里培养出来,并服从组织分配来做教师的.其中,有些人甚至在上大学的时候,他所学的专业就不是他志愿的,而是被强行分配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师队伍,本来就不一定热爱他现在从事的职业.另外也没有像挑选运动员那样,用在实战中拼搏撕杀的办法进行过挑选.做运动员,像姚明和刘翔,没要那种天赋他们两个就绝对成不了世界级的顶尖运动员.对于挑选芭蕾舞演员,我们也是很严格的,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天赋和身体素质也是第一位的. 但对挑选大学教师,挑选科学家就不是这样. 其实,做学问家也得有做学问家的天赋,要做学问,起码得爱,得喜欢,得有那么一股子傻劲,还得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且有对事物穷根追底的精神,还得能干,能耐的寂寞的干,宁愿过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苦生活, 不眼红别人当官,也不眼红别人赚钱 ,只信真理,不信权力……,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上层决策机构总以为,搞科学谁都能搞,毕业了只要服从组织分配就行,爱不爱好,是不是有天赋,很合适,从来不管.尤其是在那种<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口号指导下,为了让学校能变成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堡垒,给教师队伍掺沙子,把一些根本不具有做教师天赋的棍子也安排进了教师队伍.进入90年代以后,学校选拔师资的办法虽有一些改革,但是依然存在严重的弊端,一是近亲繁殖十分严重,因为这个期间毕业的研究生较少,所以形式上多半都是各学校从自己学校毕业的本科生选择分数最高的学生留校,不过这一时期走后门的风气很盛,加之年级辅导员权力很大,许多学生都争着巴结,以求得政治加分,这个时候政治加分很多,所以所谓分数最高也未必就是学习最好的.甚至有许多学生通过利用各种关系偷改自己成绩留校的.以至现在的高校教师中,多数只是把到高校作教师作为单纯谋生的手段,而不作为自己的事业, 相当多的人并没有献身于科学的理想.根本谈不上师德和做人的良心.再加上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过去行之有效的师资培养制度的破坏,以及商品大潮的冲击,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无论从师德来说,还是从业务都明显下降.对工作马马虎虎,对教学凑凑合合.这样的队伍连完成日常教学工作都有困难,怎么可能认真做学问呢.记得在5060年代,那时的教学楼晚上总是灯火通明,很少听到老师在课余,更没有见过老师在上班时间下棋打麻将的.教师起码上课是认真的,备课都很认真,上课就是只拿几根颜色粉笔,和一个教杆,边写边讲,还要一边画着简图,谁带过讲稿.我们教研室的莫老师讲大课组织的很好,逻辑严谨,推理性很强,也有风趣,板书也很好,每次讲课从黑板的一端写起,整整齐齐,一节课讲完时,正好写到另一端,不多不少.他当时是高年资讲师,会四种外语,备课时总是要尽可能地把问题弄清楚,他自己说,备一节课,平均需要18个小时.他上第一次大课前,总先要站在大教室的后面看看,板书自应当写多么大,后排的学生才能看的清楚,还要左右走动走动,看看黑板那个地方反光不适合写字……,80年代,高校教师的治学风气也比现在好点.没有见过老师上课像现在这样照着投影仪从头念到尾的.更不用说,现在的许多年轻教师,一毕业就被分配上大课,自己的外语水平又不行,念一遍统编教材(和国外相比,起码有1015年的差距),自己连基本概念都没搞清,就敢上课,只能照着投影仪往下念. 怎么能给同学讲好课呢?最近,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比较系统的实验,前后共需要两周时间,一共两个组,一个组因为有原来50年代毕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安排,组织的还相当认真,一直有人对学生进行指导,每天晚自习,以至周末都有人经管,而另一组由80年代以后毕业的教师带着,则完全不是这样,简直和放羊差不多,晚自习,周末都没人管.这不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2.现在的高校缺乏做学问的环境

做学问就得有能让教师安心下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做学问的环境,同时这个环境也必须是相对宽松的,让每一个人都能独立思考, 能真正做到学术自由,没有禁区,还要能在同仁间互相平等的讨论,并诚实的尊重别人对知识的拥有权(知识产权)和公平竞争.

现在的大学缺乏这样的环境.49年以后的前几十年不用说,谁都能想象得了,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本没有搞学问的环境.改革开放以后之初,情况当然好的多了.但好景不长,科学的春天稍纵即逝.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来了个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宽松的讨论问题的环境就没有了.接着又来了个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要学校自己创收,还把教授卖馅饼当做典型在报上宣传.一切向钱看,使得学校中的种种腐败应运而生.再加上现在都想和国际接轨,学校里的一切都和职称,成果挂钩,整天催着要短平快项目,从上到下,谁都想搞学术上的大跃进,稍微有点发现和苗头,就恨不得把芝麻说成西瓜,科技领导部门也明确告诉大家,要找那些国外已经作出苗头的有可能在短期转化的项目,进行研究,以求很快见到成效,甚至对那些在国外偷回来的东西也大家赞赏.因此浮躁得不得了.那里还有人能够安心下来,愿意做傻瓜,做真正的可能有创新发现的长线的基础项目.

现在的高校中,领导也是由上面任命的,也实行的是官本位制,在工资,住房的待遇上,只要粘个官子,那可比教授迟开多了,所以许多人挤着当官.弄到学校跟一个小社会上一样,社会上的官员腐败学校里统统都有,请客,吃喝,送礼,弄虚作假,谎报政绩,拉帮结派,买官送官……,.结果就是学官,学阀太多.谁见过,一个大学,有八九个副校长,七八个党委副书记,还不算校长,副校长的助理.处级干部,再底下的就更不用说了.有些人搞了一点学问,或者刚从国外回来,被党政领导看上了,提拔当了官.这些人中,本来还有一点搞学问的基础,弄去当官,结果也沾上了官气,好端端的把个人才给毁了.有些人本来就是靠吹牛拍马爬上去,成了官,这些当官的,上自校长,下到科室主任,一旦握有手中权力就先给自己谋取利益,学校和主管单位如何发展绝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大事.他们一般都没有长远观点,连从从基础抓起,提高所在单位综合素质,如师资培养,基础建设的想法都没有.只想在任职的短短几年里,如何投机取巧,制造政绩,如何利用手中资源,使自己实验室发展起来,多出点论文,以便官位和学术地位同时高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经常拉一伙,打一伙,对那些有可能超过自己的对手打击起来手段更狠.

这些学官走到一起,急着出政绩,学校里就出现了一道新的特殊的风景线.这条风景线的表现就是学校里标志性的建筑多了,楼房高了,办公室大了,装修得气派了,浪费国家纳税人的钱一点也不心疼.那些部署的重点大学一年浪费的经费少说也能办几十个希望小学.但学校的水平却在下降.弄的学校里表里如一的说真话的真君子少,阿谀奉承口是心非的两面派多,搞真学问的少,吹牛,拉关系,胡吹冒料,搞不正之风的多,真论文少,假成果多,真教授少,假教授多,.尤其是85年以后,更有越演越烈之势. 这几年则更是假博士假博导泛滥成灾,这都与这些新上台的40多到50 多岁的一批学官有关,他们既是行政领导,又是学术带头人,他们一当上领导,就先给自己弄个博导,要是更厉害的,就给自己弄个院士.他们当中许多人更是缺乏严谨的学风,甚至有的人本身就不会做科研却要招研究生,而且一招就是几十个.同时他们也缺乏做人的起码良知,拿学术徇私情,进行利益交换,互相评成果,互相作研究生评委.不够格的成果评上了成果,不合格的博士通过了论文答辩,拿上了博士……,上个世纪末,有十几年我作过学位委员会的委员,每年做答辩委员会委员参加答辩的也有几十次,有时,还会接受来自全国其它地区的论文进行评审,总的印象是,真正有创见的的不多,而立论无根据,作假的起码也在二成以上. 如此后果之严重,现在已经显现.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明显下降就是证据.

二是学校整天在教改中,整天在运动中,,三讲,三个代表,保先教育,虽然是党内的运动,但学校的领导都得投入运动,那学校的正常工作能进行吗,再说了,这些运动的最大收获是那些党员自己说的”扎扎实实搞运动, 认认真真走过场”,训练更多的人懂得如何抄袭,提高说假话,做两面派的本领.在保先教育中,验收的内容之一是每个人要写X万字的学习总结,这时候,你再看那些党员在网上抄呀……抄的多的,会抄的,还能评上先进,又是升迁的好机会,谁还能放过..另外谁上台都想尽快的出点政绩,方法就是乱出点子,名曰改革,和国际接轨,成立中心,削弱教研室,建设平台,不进行任何调查研究,就提出改革设想,主干课程随意削弱,却增加什么通识教育,把高中应当解决的问题拿到大学来,也算做改革.然而,还没有执行几天,还没有总结,新点子又来了,不说别的,单就对博士答辩的要求,这几年,就几乎是每年一个标准,年年不同.

还有上面三天两头地乱发指示,今天评比,明天检查,一会是讲课比赛,过几天又是评比精品课程,一会又是评比教学名师.今日的大学,很难说有一个扎扎实实冷冷清清的搞学问的环境,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则惜惶得很.就是有几个人想真正的搞学问也难呀.这些人往往不大会拉关系,连点科研经费都弄不来.如果碰不上能识真金的慧眼,一辈子就自认倒霉,或者你的研究领域正好是只要一支铅笔一张纸,只要到图书馆看书查文献不需要作实验的,否则就别想有出头之日.更何况今日的学术腐败已经占据学校与社会的主流,那些呆头呆脑搞学问的根本就无法融入这个主流社会.那些学官学阀不把你排挤出单位就已经够福气得了,哪里还有奢望去搞正二八经的科研呢?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中国的高校还有一个最特殊的最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就是领导上为了把XXX树为院士,学术带头人什么的,为了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可以把其他人(主要是那些傻瓜型学者)的论文,成绩成果可以转移到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典型身上,名曰捆绑,然后塑造出一个假大空的先进模范人物,对知识产权毫无尊重.你要有意见,对不起,他说这些知识产权,这些成果,应当归学校所有,不是归你个人所有,学校有权支配,愿意怎么用就怎么用.所有这些做法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把那些真正搞学问的知识分子淘汰出教师队伍,使得教师队伍的素质越来越低.

最近十几年来,学校评比排名,其中一个指标是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所占的比例,上面也干脆规定,XX年以前出生的必须有博士学位才能升高级职称,学校里一下子上在职研究生成风,许多人都想搭上这最后一班车,许多人本来就是只想混个文凭,而一个导师带几十名研究生在高校中也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后果如何可想而知.本来这种近亲繁殖就已经犯了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大忌,而这种培养方式中的徇私舞弊实例简直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