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演说家我爱自己:小语论文评选062号:《让生命的灵性在阅读对话中绽放——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对话》--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03:40

让生命的灵性在阅读对话中绽放

——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对话

 [内容摘要]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而目前课堂中“自由式”、“预设式”的“假对话”居多。如何克服这种现象开展有效的阅读对话,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从营造对话氛围;创设情境,引发对话;抓住契机,维系对话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通过一系列的策略,由外而内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达到绽放生命灵性的精彩对话课堂。

 

[关键字]  阅读对话    有效   引导   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是基于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它既有言语上的你问我答,更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

目前课堂中“自由式”“预设式”的假对话占据课堂。“你读懂了什么?”看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其实质是无主题、自由化的对话。对话内容、过程、结果由教师掌控,学生对文本理解与感悟仍停留在浅层次水平。有的课堂对话,教师围绕某一话题拼命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感悟”,“启发”少数尖子生回答预设的答案,获得教师既定的答案。这样的阅读对话,多数中下学生成了课堂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个别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代言人,背离了“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位学生”的对话原则。

有效的阅读对话是在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以语言为依托,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下,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思想、情感、内涵等内容作出的多方面、多层面的自主理解与感悟。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谈几点策略:

 

 

一、搭建平台,营造对话的氛围 

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氛围时,他的生理机能将大大弱化,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一种僵化的状态。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平等、合作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教学对话氛围。

1、平等、民主,营造对话氛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活跃的两个条件是自由、安全”。课堂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法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学生心理只有在平等、安全,毫无束缚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师作为交流伙伴畅所欲言。师生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灵、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2、倾听、表达,引入课堂机制    

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一个侧面,一个点,并未能全面深入地领悟。倾听时,不同的对话者将各自的 “视角”打开,将其所含的内容与同伴的“视角”交叉、碰撞、融合,使学生借助别人“眼睛”,看到更多文本所含的“风景”。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表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建立倾听与表达的机制。1、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观点、看法表达完整。3、教会学生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4、在倾听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3、公平对待,尊重生命差异

学生生命本身的差异性造成课堂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程度,反映的快慢,思考的深度等存在差异。阅读对话中不管生命体的“前期水平”有多少,也不管对个体的“私有感情度”有多少,我们教师都应公平对待每一个生命体,尽可能让每一个对话者机会均等,珍视课堂中生命意识的“真本性”和“真个性”。既要请上举手的学生,又要照顾到不太爱举手的学生,切莫让遗忘的个体在课堂中“诞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对话

阅读教学是文、师、生多角度、多层面对话过程,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兴趣,引发学生走进文本对话               

小学生言语发展比较稚嫩,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借助图片、音乐、谜语、诗歌等媒体,巧妙地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如教学《西沙渔人》,平原区的孩子对西沙群岛及渔人了解甚少,空间距离又大,对话无从谈起。教师找了渔人捕捉鲨鱼的录像。学生一看到心惊胆战的鲨鱼和渔人捕捉鲨鱼的情景,各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就强烈了。这样,抽象化的文本主题就在录像中形象化。学生思维由此展开,课堂对话自然充满了活力。

2、创设问题情境,产生矛盾,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而作者的思想情感,通常用文本形式,以一定的语言符号呈现给大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借助语言的精妙,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认知与教师的问题间产生矛盾冲突,激发争辩意识,激起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思想、情感等心灵的沟通与交融,进一步对话。

如《可爱的小蜜蜂》当学到“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有多么高尚啊!”一句时,我故意问学生:“作者既说蜜蜂是‘渺小’的,又说蜜蜂是‘高尚’的,岂不是矛盾了吗?”思维上的认知冲突,极力使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生1:我觉得不矛盾。这里的渺小指蜜蜂身体很小。

生2:我也认为不矛盾,这里的渺小不仅指它身体小,还指它生命短暂。文中说“最多只能活六个月。”

生3:这里的高尚指蜜蜂很勤劳,一心为别人服务。

生4: 高尚是指蜜蜂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从来也不计较别人给它什么。文中还说‘死也死在外边’,从来不连累人。

生5:是的。这里是不矛盾的。渺小指身体小,生命短暂;而高尚是说它默默奉献自己一生的精神品质很崇高,很伟大。

生6:蜜蜂其实象征了我们勤劳,默默工作的人。

……

像这里,学生有了问题情境,阅读期待激活了,进而通过自己的语言符号对文本叩问、质疑、充实、延伸,在与作者的沟通、交流、碰撞中,丰富自己在知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内存”,自然生成新的蜜蜂之人生精神境界。这样的对话真正凸显了“真主体”。

3、创设活动情境,体验感悟,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育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与其繁琐地分析,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操作、体会,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所得,有所悟。如“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看似是简单的汇报学习结果,其实质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精彩对话。如《田忌赛马》,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好。“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新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的创作意识。”课堂中,善于抓住孩子的表演天赋,寻找课文中的表演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融入对教材的感悟和再创造,引发对话。

 

三、抓住契机,适时开拓,维系对话

课堂中,对话无处不在,提升对话质量关键是教师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真度、深度、广度和效度,维持对话,让课堂“对话”展现生命的精彩。

1、紧扣疑点,适当点拨,实现对话的真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如《李时珍》一课学习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张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学到此,有学生问:“为什么李时珍知道良方还要轻声地对父亲说?”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所有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同伴对话。

请看课堂片段:

生1:我认为李时珍怕给父亲丢脸。在当时父亲已小有名气,而那天却遇到了杂症。他怕说了父亲不开心,影响他的地位。

生2:我觉得李时珍“轻声”说,只是想帮父亲的忙,不想表现他的本领比父亲强。因李时珍的良方是他“偷学”来的,只能轻轻地说。如果大声说,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况且父亲还不同意他学医,令父亲不开心。

师:(追问)你怎么说“是他偷学来的”?

生3:因上文说“那时侯,行医是受人鄙视的。李时珍的父亲不让儿子再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偷偷留心学习父亲的本领,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生5:李时珍也不想让人们现在就看不起他,其实他也想当医生。

生6:因为李时珍如果“大声”说话,会影响旁边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如果声音很大,受了刺激会更糟糕。

生7:我也这样认为,况且这病人还是疑难杂症,病人心情本来就糟,如果他还大声说,或许不但惹父亲生气,还令病人心情郁闷烦躁。他心里一直替别人着想的呀!

……

这里,教师抓住了学生疑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同伴对话,从而使学生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并通过不同角度的再读、再解,思维从疑点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对话提升了真实性。

2、巧抓浅点,引导感悟,开掘对话的深度

学生解读文本因生活、阅历、知识的有限,其阅读对话质量有时肯定与文本真正含义有所差距。此时教师应持着“珍视孩子内心独特感受”的原则,及时抓住学生理解上的浅点,适当引导感悟,让学生的感悟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提高语文能力,开掘对话的深度。

如一位教师教学《雨点儿》,这样引导:

师:小雨点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使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使这个地方长出了花草,你更喜欢谁?

生:我喜欢大雨点,因为它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不怕苦。

生:我喜欢小雨点,因为小雨点能使花红,草绿。

生:我都喜欢,因为他们都很可爱。

师:我也想说说。我喜欢大雨点。我要是大雨点,就去沙漠,因为那里更需要水,可以让沙漠长出红的花、绿的草,让世界变得更美丽。你们呢?

生:我是大雨点,我就去撒哈拉沙漠,那里更需要水。

生:我是大雨点,我就去南方,因为南方热,更需要水。

师:我知道了,如果我们是雨点,就会去——

生:(齐)最需要水的地方。

这里,教师在学生未能真正体味雨点的最深含义时,并没有用教师定论或灌输等方式强加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而是在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中,不但让学生领悟雨点深层次的作用,还使学生明白了雨点的实际价值。这样的课堂对话深度开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高了。

3、善捕难点  联系生活,拓宽对话的广度

“生活即教育。”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储备,帮助提炼生活经验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阅读对话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课本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不断建构更深、更广的对话体系。

如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学生提出:“蜜蜂明明在为人类酿蜜,可课文却说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这时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蜜蜂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生活中,你知道蜂蜜的哪些用处?”因为架设了问题与生活的桥梁,思维在已有生活经验积累基础上绽放,精彩对话展开。有的说,蜂蜜可治疗便秘,还可消炎止痛;小孩子的药里添加蜂蜜,所以还可入药;有的说,喝蜂蜜可强身健体;有的说,蜂蜜可增加家庭财富,带来幸福;还有的说,喝蜂蜜是解除酒后头痛的好方法……

因为对话源自于学生生活,所以虽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但经教师的点拨,学生不但认识了蜂蜜的用处,还清楚理解了文中说“蜜蜂酿造最甜的生活”的真正含义,对话也自然提升了广度。

4、珍视个性,遵从文本,提升对话的效度

“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阅读教学完全应当给学生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鼓励学生有个性地阅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动态的建构文本意义。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个性化追求自己独特地理解而置文本价值取向于不顾,甚至有时扭曲了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此时,教师应珍视学生个性,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合理引导,使学生与文本对话走向“同一线”,提升阅读对话的质量。

如学《太阳》,研读课文畅谈体会时,有几个学生根据不同生活体验,对文中的知识强调太阳的优点提出异议。

生:“太阳有很多害人之处。如,夏天的太阳光太强烈了,人晒了太阳可能会中暑……”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太阳的黑子很坏,有些自然灾害是它害的。”

生:“太阳光里有紫外线,夏天的太阳光照射下来,有时会晒伤人的皮肤,甚至会得皮肤癌……”

生:“夏天,葡萄园的农民用大棚把葡萄树等挡起来,说明强烈的阳光对葡萄等瓜果生长不利……”

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生活感受,虽然有些认识不全面,但确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非常可贵。但对于文本价值(太阳的重要性)背道而驰。于是教师这样引导:

“看来太阳的确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利的方面,但你们说说看,没有太阳行不行呢?”顿时,学生议论纷纷,从太阳的弊端又走向了太阳的有利方面。

这样的引导对话,学生脑海中对太阳的定位更全面了,这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遵从了文本价值,可谓精彩纷呈。

 

总之,语文课中的“阅读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间进行的平行交谈、平行沟通、真诚互动的教学方式,是生命灵性融合、理解、丰富、展现的一种美好境界。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机地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借助情境,引发学生对话;同时抓住对话中即时生成的疑点、浅点、难点,尊重个性,不断开拓,维系对话,“阅读对话” 必将从“自由式”、“预设式”走向有效化,真正提升对话质量,绽放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 汪燕宏《阅读教学对话论》  互联网

[4] 李镇西《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人民教育》2004年第3~4期

[5] 洪劬颉《对话教学的误区分析》苏州中学网校网站

[6] 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人民教育》2004 年第21期

[7] 刘徽  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教学月刊》2004年第6期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鲜花() | 编辑  
  • 上一篇:小语论文评选061号:《略谈调整“阅读期待”的视野》
  • 下一篇:小语论文评选063号:《让小课题研究走进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