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几点开放时间:六、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二) 六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04:48
「三福」是個人修行的基礎,「六和」是大眾共修的戒條,依然是
基本的修學方法。佛法所說的僧團,是四個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
世尊為之制定六條戒律,大眾皆遵守這六條戒,這就是佛法的僧團,
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團體共修的基本守則,無論是出
家團體,或是在家團體,都必須要知道遵守的。
一、「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識。在一個團體裡,我們對於修學
的理論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見解,這是大眾共修的基礎。佛陀在
世,確實做到「恒順眾生、隨喜功德」。因此,為許多不同見解的人,
開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佛教宗派法門之多,就是因為此緣故而建立的。
大眾聚在一起,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社會要能真正得到安定,
首先要求人人能和諧相處。
唯有「和」才能把我們的見解、思想,乃至於生活方式,逐漸拉
近,才不會距離太遠,這就是所謂的「平等」。和之後才有平,平之後,
大家心地就安定,安之後才有樂。我們要想得到快樂,心要安、身要
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個基礎。
佛法重視和敬,世間法也重視和。孔老夫子教導我們,就把這一
個字列為最重要的一個科目。《論語》云:「禮之用,和為貴。」我在
前幾年,到北京參觀清朝的故宮,故宮裡有三座主要的建築,我們中
國人稱它為「金鑾殿」。實際上,它的匾額不是寫金鑾殿,而是寫著「太
和殿」,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中和殿後面是「保和殿」。諸位想想
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
什麼來統治天下、統治國家?用和。傳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
不和就亡國了。如果他繼續維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
天還是大清帝國,中國人也不會飽受這麼多的苦難。所以,和是非常
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起聚會,一定要注意這一個字。
世尊為我們說了許多經典、無量法門,並不是教我們統統都要修
學,此是因為要適合各種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適合各種不同見解和
需要的大眾,因此後來演變成許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傳來中國,
一共建立十個宗派,就是因為大家喜愛不相同。喜歡《華嚴經》的人
建立一個道場,專修《華嚴》;喜歡《法華經》的,再建一個道場,專
修《法華》。由此我們明瞭,古代的寺院、叢林,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
的專科大學。這是大家喜愛、見解、思想都一致的。決不是一個道場
裡,今天學這一樣,明天學那一樣,那是一樣都不能成就的。所以,
佛法無論任何法門,成就與否都在專。
中國古時教學,教導童蒙念《三字經》;《三字經》云:「教之道(教
學的道理),貴以專。」何況無上甚深的佛法,不專豈能成就?因此,
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這一部經典,都修這個法門,可貴的就是專,
此道場就是專宗修學的道場。彼此互相切磋琢磨,勉勵精進,才會有
成就。
我們修淨土,淨宗所依的經典是最少的。古時候只有「三經一論」,
現在則是「五經一論」。這五經是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將《華嚴經》
最後一卷《普賢行願品》,列在三經之後,成為四經。民國初年,印光
大師將《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列入四經之後,成為五
經。我們以此為例,這些人喜歡《無量壽經》,那些人喜歡《阿彌陀經》。
試想這兩種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這個要念《無
量壽經》,那個偏偏要念《阿彌陀經》,這就必須要建兩個道場。同是
一個淨土宗,何以要分那麼多道場?原來如此。
再說同依一部經,譬如我們同依《阿彌陀經》,有人依照蓮池大師
的《疏鈔》修學,有人依照蕅益大師的《要解》,這兩種人所依據的解
釋又不一樣。因此,同樣依《阿彌陀經》修行的,還得要分兩個道場,
這才是真實的見和同解的道場。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
成就。若是念誦的方法不一樣,有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慢;有
人念阿彌陀佛,念得很快、很急,這兩種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難。
這才曉得從前佛家道場之莊嚴,使人進入山門,肅然起敬。道場
裡同學道友,只有一個看法、一個想法,修行依照一個法門,一點都
不亂。這才警覺到現代人學佛何以不能成就。現代的道場,今天請甲
法師講這個法門,明天請乙法師講那個法門,就是一個道場裡,一起
共修無量法門,他如何會不磨擦!如何會不衝突!此事太難了,佛都
辦不到,何況凡夫?可見見和同解是道場基礎的基礎,如此大眾才能
真正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個團體,大眾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興趣、目標相同,這就
能和合,就能組成一個僧團。如果有不相同的,寧可另外再成立一個
僧團,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一定有妨礙,彼此都不能成就。
所以,佛開無量無邊的法門,用意就是要使各種不同思想、見解、興
趣的眾生,人人都能成就。這是佛法的偉大、周圓,這就是所謂的「殊
途同歸,法門平等」。佛絕不勉強人教他要修某一法門。《觀經》上,
韋提希夫人感到此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國。佛沒有介紹她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佛是把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展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選
擇(自己選擇才適合自己的興趣)。
我們凡夫往往勉強人,我學這個法門好,你也來學,一定要拉他(他
未必對這個法門有興趣)。進來之後,想法、看法、意見多多,都不一
致,團體往往因此受到傷害,這是學佛人應當警覺的。最好把大乘佛
法普遍介紹,你歡喜哪個法門就學哪個法門。我們這裡是淨土宗,喜
歡念佛就到我們這裡來,看看合不合適?喜歡參禪的,那位法師是修
禪宗法門的;喜歡學密的,某上師是傳密教法門的。統統都好,沒有
一樣不好。不一定統統拉到自己這裡來。法門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
悲屈應機宜而建立,應相互尊重禮讚,這才是見和同解。
二、「戒和同修」。大家既然是同住在一起修學,總要訂一個規矩,
如果沒有規矩就亂了,就沒有秩序了。當然同住規約裡,必定包括佛
所制定的根本戒。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團還是出家的僧團。在家的
僧團是以五戒為基礎,出家的僧團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做基礎,再
加上大眾現前生活共住,所必須要遵守的一些規矩。這在我們一般講,
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約」。由一兩個人起草,然後在會議中大家討論,
最後議決通過,住在道場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常住公約中,也
包括國家的法律。學佛必須要守規矩、守法律。人人都能奉公守法,
團體就不會有爭論。也就是說,團體中人人地位平等,並無特權階級。
所以,佛教的僧團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團體。
三、「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場的建立是成就每
一個共修的分子,目的在此;絕對不是逃避社會責任,到佛門裡討生
活的。如果是這種觀念,那就完全錯了,接受十方供養如何能消!此
罪過是無量的,且要還債,佛經中講得很清楚。
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個道場,如每一個人有一個房間,或像現代
生活富裕的地區,一個人還有個套房,如此舒適的生活環境修行能否
成就?恐怕一個都不能成就。《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
無不是罪。」人從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惡習
氣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時,十目所視,十指所指,一舉一動還像
個樣子,規規矩矩的,還能守法。如果房門一關,無人看到就會隨便、
放逸,毛病百出。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則功夫盡失,成就困難。佛
陀大智深知此事。要如何共住?睡通鋪,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
上都不可以離開大眾,睡覺也得老老實實、乖乖的,也不可以隨便,
這是依眾靠眾的精意。所以,你到寺院叢林的寮房(臥室、寢室)去看
看,皆是通鋪,一個人一個鋪位,每個鋪蓋都疊得整整齊齊,像軍隊
一樣;比軍隊還要嚴格,比軍隊的紀律還要好。住在道場,過這樣的
生活,陶冶人的習氣,以戒定慧三學改造心行,才真正稱得上修行。
在寺院叢林裡,什麼人有一個寮房?當住持的、做執事的,因為
他的事務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眾一樣(大眾像學生一樣,是非
常規矩的)。執事要辦事,是為大家服務的,所以他才有個小房間;住
持的房間稱為方丈(方圓一丈),房間都很小,並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
目的是不妨礙大眾的精修。還有年歲老的,也有單獨房間,生病的也
有單獨房間。除了這些特殊的,皆是睡廣單(通鋪)。身和同住是這個
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會,不用此方法還
是不能成功。
四、「口和無諍」。這是說大家住在一起沒有爭論,真正能用功向
道。人與人相處,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古人常說:「病從口入(何以
會生病?喜歡吃東西、吃的不乾淨、吃的不衛生),禍從口出。」說話
多,言多必失。有些時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因此就産生誤會,
在無形當中結了許多怨懟,招得以後的果報。實在講,那是非常苦惱
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訓我們,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
佛」。言語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語,最好不說。
我這一次在洛杉磯講經,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的小孩念高中,
暑假去參加日本的三天禪學會。回來之後,說寒假他還要去參加。此
禪宗道場是日本人建立的,現在那個和尚已經過世,由他的美國弟子
們繼續維持。其特色是進入道場就不准說話,每天的功課就是打坐。
早晨八點開始,坐到下午五點半;晚上七點半坐到九點半,其他什麼
都沒有。三天都不說話,人在那種地方,就會感覺輕鬆。三天就是這
樣坐,所以他坐得很歡喜,印象很好。這種道場的特色就是口和無諍。
不准講話,還爭什麼?所以,嚴格的道場裡,確實聽不到閒言語,真
正的道場也沒有雜心閒話、聊天這些事情。念佛的道場,二六時中,
只聽到阿彌陀佛綿綿不斷,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都可以。真正密宗
道場則咒聲不間斷。
我初學佛時跟隨章嘉大師,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上師。我親近他三
年,從沒有見到他的咒離開口。他念咒不出聲,但是嘴唇微動,我們
知道他在念咒,這稱為金剛持,就是口動沒有聲音。無論在什麼時候,
甚至接見客人時,他仍然持咒不斷。只有跟我們講話的時候停下來,
話一說完,他的功夫立刻接上。這是我這麼多年來,看到真正修行的
人,就只有一個。他心清淨,真的一個妄想、雜念都沒有。我們向他
請教問題,提出一個問題,他要觀察我們的心定了,他才答覆。你心
不定,他不跟你講,他不是考慮,是在念咒,他的眼睛看著你的眼睛,
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講。他這種教學法非常的特殊,兩個鐘點也許講三、
四句話。但是他的話,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讓你一生永遠不會忘記,
而且會依教奉行,這是真正做到口和無諍。
所以,淨土念佛堂裡止語,不僅僅在佛七當中要這樣做,平時就
要學,如此對於自己的道業絕對有好處。我們想要把煩惱捨掉,念佛
三昧早日成就,不用此方法就很難達到目的。
五、「意和同悅」。這就是平常講的「法喜充滿」。我們學佛,無論
修學哪一個法門,最粗淺的成就就是歡喜。假如學佛學得不快樂,這
一定有問題(不是佛法有問題,是我們自己修行有了問題),不是違背
了理論,就是方法用錯了,否則學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顯,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痛苦、煩惱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天比一天
自在,這證明學佛功夫得力了。如果得不到此現象,你的功夫就有了
問題,自己要認真去檢討,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病根消除,我
們就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佛法修學是在生活中歷事鍊心。歷是經
歷,就是在日常生活上鍊心。鍊什麼心?鍊清淨心、鍊正知正見、鍊
覺而不迷。所以,真正學佛人,無論遇到善人或是惡人,順境或是逆
境,無一不視為是幫助自己消業障、增長福慧的助緣,如何不歡喜?
內心的喜悅油然而生,此是法喜充滿。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到
法喜,換言之,個個都有真正的成就。
六、「利和同均」。這是講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質生活是平等的。
道場的財源,在古時候,一部分是帝王護持的,就是國家建立的十方
道場。其次就是大富長者捐助的。實在講,化小緣建立的道場,在古
代並沒有,這是很晚很晚才出現的,並不是如法的。特別是出家人自
己去化小緣,在從前沒有這種事情;因為出家人的生活是樹下一宿,
日中一食。吃飯,外面去托缽;睡覺,找個樹蔭大的地方打坐、休息
一晚,他的功夫不間斷。因此,道場的建立就好像辦學校一樣,是為
了教化一方眾生而設立的。所以,建道場是這一方真正有學問、又有
遠見的人士來提倡創建,或是大富長者出錢、出力建道場,再禮請高
僧大德到此地來住持、修行、教化眾生。這好像辦學校,校舍建好了,
就請品德、學問俱優的人士來做校長、老師;讓他們在這裡教導這一
方眾生是同樣的道理。佛家的道場就是學校,所以無論是國家供養,
或是地方大眾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場的,無論什麼身分,在物質享受
上決定平等,這是利和同均。
道場裡,六和敬一條都不能少,否則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
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們依世間法來講,所謂「家和萬事興」。
國家能和,再強的敵人也不敢輕易的欺侮!為什麼?上下團結的力量
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團,大至國家,只要做到見和
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這三條,沒有不興旺的。見和同解,大家
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識;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
受上盡量接近平等,差距不要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會動亂。因為
貧困的人,看不慣富人的享受,就會搶劫、造反,動亂就會出現。
目前就商業方面來說,還沒有人能超越日本。日本商社從戰後興
起,時間不算長,今天躍居世界第一位,是何原因?他們就是做到了
這三條。在世界各國,工商業無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沒有這三條。
在日本,商社公司虧損了,高階層的人不發薪水,基層員工照發。所
以,員工怎能不感恩心服?員工有意見絕對不罷工,照常上班,只在
頭上紮條白布,表示「我有意見,我要反抗你」。老闆看到,便趕緊開
會、溝通、協調。如此問題解決了,生産也不延誤。所以,日本能居
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就是做到了六和敬這三條。日本人的長處很多,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他們還能保存,還能做到,而我們自己的
文化遺産,完全都鄙棄丟掉了,這是我們這一代真正對不起列祖列宗
的。看看當今的日本,我們應該感覺到非常的慚愧。
前兩周,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想結婚,問
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對象。我告訴他:「你要找對象,一定要找一個見和
同解的,如此,兩個人奮鬥努力的方向、目標、興趣都相同,彼此互
相幫助,家庭一定會美滿。」我還說:「不可以只談愛情,愛情是無常
的,今天你愛他,他愛你,一旦結合,雙方毛病都暴露出來,兩人不
再相愛,家庭悲劇就産生了。無常的虛情假意,是絕對不可靠的。」
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礎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
此理,要想一生幸福快樂、家庭美滿,是非常不容易的。
(恭录自净空法师讲记《认识佛教》)
(欢迎转载!请勿随意评论,因果自负!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