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到太和火车时刻表:有效教学的五大元素 - 中华教育学习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29:43

有效教学的五大元素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6-03 10:10  共96人浏览[大] [中] [小]  “意义”“平衡”“效益”“秩序”“富足”是有效教学的五大核心元素。“意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平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秩序”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富足”是有效教学的旨归。五大元素之间互为联系,互相支撑,共同构成有效教学的有机整体。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元素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教学缺乏应有的效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就难以获得深入的推进;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科学的策略和方法。否则,即使是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完善的课程计划,再完美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有哪些核心的元素呢?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突出以下五大元素。  一、意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意义”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价值;作用”,如我们常说的“这样做毫无意义”中的“意义”一词;二是“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内容”。我们所说的“意义”当然指前者,亦即有效教学应该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有作用,有效果。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就在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意义学习的理论,并提出了实现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学生具有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具有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非人为联系的心理准备状态;(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具有能够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的有关概念;(3)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能够找到同化点,在适当条件下能够被学习者同化到他的认知结构之中。  笔者认为,有效学习首先应该是“意义”学习,从根本上讲,教学即意义的生成。基于奥苏伯尔所说的三个条件,笔者认为,作为“意义”学习的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学生具有一种意义学习的意向。也就是说学生要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势,热爱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能够以饱满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压抑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并不完全是认知领域的事情,只有当学习与一个人的情感、意志、态度等结合起来,即当学习成为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个人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才会出现“意义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明显。  第二,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潜在意义。学习内容不是僵死的、枯燥无味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富有诱惑力的,教学能围绕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展开,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关旧知识与教材新知识相联结,以旧知识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间对照分析等思维运作,建立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新知识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新知识被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是有意义的,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教学行为和策略有意义包括多方面含义,如讲解有意义,发问有意义,活动组织有意义,练习设计有意义,反馈评价有意义等,只有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够具有一定的煽动力、感染力,学生的学习才有劲头。  德国文化教育学者福利特纳认为,教育即“意义的生成;教育即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学生原初视界的过程”。我们当下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意义的匮缺。“教学被视为外在目的(比如分数、谋生)的工具,完整的人的生成被遗忘,学生仿佛为教材、知识、将来而活着,没有智慧的刺激、审美的体验、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意义呈现,学生根本看不到教学意义在哪里,意义也不会有一丝光亮的闪现,一旦外在目的难以达到,学生将对教学失去兴趣。”  “意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时候,当教师的教学变得有意义的时候,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作为教师,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应从学习目的出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欲望,培育求知欲,创造“饥饿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教学内容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从优化教学策略人手.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学生幸福的经历和愉快的体验。 二、平衡 有效教学应该着眼于整体教学系统的平衡,使教学各要素之间和谐一致。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只有当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时 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 展的目标。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依据教材传媒和教学物质条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复杂系统。”从教学的构成性要素分析,教学包括环境要素(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课程与教材)。从教学的过程性要素分析,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反馈等。要使教学有效,无论构成性要素还是过程性要素都应该做到协调平衡。另外,每个要素中还有许多子要素,子要素之间也应求得和谐与平衡。如教学目标涉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平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的平衡;教学方式涉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内化学习和外化学习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的要素,如对话与倾听、自由与秩序、技术与艺术,表扬与批评、过程与结果等,这些要素也应在矛盾中求得平衡。  在各种构成要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最为重要的要素,两者和谐平衡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发挥上求得平衡,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上求得平衡,同时也要求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学业发展上求得平衡。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有效教学既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也依赖于学生有效的学。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应该和谐共存,平等相待,互动互惠,在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交流。共同承担着信息的传递、加工、生成和共享工作,实现课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课堂生态中存在着畸形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他主宰着课堂的时间、空间和话语权,造成课堂上出现教学失重、关系失衡、情境失谐等现象。当下的课堂里这种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教学中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并且还有新的表现形式。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无的放矢,信马由缰,全然凭个人的爱好与兴致“任意东西”,这是教学拓展的失衡;有的教师滥用现代教学技术,追求热闹和时尚,不考虑实际需要和效果.这是媒体使用的失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只有褒奖和赞扬,没有批评与否定,缺乏恰当的价值判断和必要的纠偏,这是教学评价的失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违纪表现不敢放手管理,不敢及时制止和调控·害怕戴上“教学不民主”的帽子,这是教师角色和教学秩序的双重失衡。  良好的课堂生态应该是一个自然、开放、平等、各要素共生共长和谐平衡的系统,在这种和谐平衡的系统里,学生和教师的智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生命个性也得到尽情的舒展。  三、效益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还是低效?所以,“效益”自然就成了有效教学的重要的衡量因子,课堂教学要考虑课堂投入、课堂运作和课堂产出的关系,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而这种实际效益的评判标准主要看我们是否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和物力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时间、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衡量课堂教学的效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同样是一个章节的内容,有的教师用一节课就能让学生掌握,而有的教师要用两节课,甚至还要占用学生课外的时间,显然前者比后者更有效。当然,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它是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第二,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师生花费的精力最少。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第三,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借助的教学手段最少。同样的内容,有的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而有的教师滥用多媒体,十八般武艺全上,效果也未必比前者好。显然,后者的教学效益低。  无效或低效教学,往往是缺乏效益意识所致。当下的课堂,这样的现象不算少。有人把这种不讲效果,缺乏效益的课堂归纳成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注入式。满堂灌,全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唾沫横飞,学生知之甚少。二是即兴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教学计划不明.教学任务不清,或跑题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而定,对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内容,神吹海说,对教学重难点往往一笔带过。三是简单重复式。课堂提问讨论频繁,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简单肤浅,收效甚微。四是自由放羊式。教师放弃对课堂的主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看书,大部分学生东看西瞧、无所事事。:‘’所以,不树立效益观念,我们的教学必然陷入无效或低效的泥淖。  新课程改革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仅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不够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充分的发展。我们喊了多少年减轻学生负担的口号,而真正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基本前提便是提高课堂效益。课堂效率高,学生才可能有课外的轻松愉快,才能在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当然,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益,不单纯是应用经济学上的数量指标,也就是说不仅仅指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数,它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忽视学生的情意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高效率”,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有效教学。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能忽视对教学效益的深入研究。关注课堂效果,提升教学效益,也是当前突围课改困境、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抓手”。  四、秩序  秩序,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条件。“课堂 秩序是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互动行为的规定性得 以体现的状态和规则,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研究和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 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 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是完成教学 任务的保障。  那么,有效教学到底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秩序 呢?是不是像过去那种让学生整齐端坐,除了举 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都属于多余动作的秩序呢?当然不是。这里所强调的秩序,应该是 在尊重学生发展前提下的秩序,应该是师生共同 协商、认同并愿意遵守的秩序。  体现在课堂上,秩序包括以下两方面内涵。  一是课堂行为秩序。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一般性期望和要求。如“上课前准备好学习材料和活动用具”、“上课铃声一响就必须停止走动保持安静”、“课上不准随便喧哗和嬉闹”、“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课堂行为秩序能使课堂成员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课堂成员的行为符合课堂行为秩序,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反之,如果偏离或违背了课堂秩序,就会受到大家的指责和批评。  二是学习活动秩序。这是为了保证课堂各项活动顺利进行而确立的基本秩序,它规定了学生在课堂参与、交往、互动等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如小组合作秩序、课堂发言秩序等。如在小组合作秩序中有人提出“一个声音”原则.即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只允许一人讲话,其他人保持安静。认真倾听,一人说完后其他人再说。在课堂发言秩序中有人提出“2分钟”原则,即任何人在每次发言前都要先认真思考,然后用精练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不得超过2分钟,让更多的同学有参与教学的机会,等等。  审视当下的课堂,我们发现,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对峙和碰撞中,部分教师放弃了“秩序”,这使得缺失规则的课堂教学走向一种“散乱的活跃”。在一些课堂上,我们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学生打闹推撞、高声谈笑.侵犯他人学习;有的学生与前后座同学交头接耳、低声私语,传递纸条,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有的学生擅换座位、口出怪音,甚至作滑稽表情与怪异动作来惹得他人注意;有的学生自我中心,急于表现,一有问题就举手,一开口就滔滔不绝,甚至随意打断和干扰别人的发言。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却少了必要的安静;多了几分涣散,却少了可贵的专心;多了几分自主,却少了必要的规范。面对如此的课堂,如果不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何谈有效教学?“没有规则、限度、秩序的自由造成了教育上的无政府主义(混乱),学生不会从中学到如何尊重规则、权威,或如何掌握对待自由的责任心。”  以学生为本,并不排除对学生遵守课堂秩序的要求。有效教学,实际上是在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秩序,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有人认为,新课程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严格的秩序,这是对课改精神的误解。课堂教学应该在解放与规范、自由与严格中求得平衡,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形”“神”兼备、“形散”而“神不散”的课堂秩序。  五、富足  “富足”,《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为“丰富充实”。有效教学最终要追问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我们究竟留给学生什么?交给学生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供学生吸收的营养精华有多少?作为教者,我们在与学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又获得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富足”应该成为有效教学的旨归,有效教学应该给师生一种满足感,让每个人通过学习都能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呢?笔者认为,“富足”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学生富足,教师也富足。有效教学意义上的“富足”,不仅是指学生的丰富和充实,同时也包含教师的丰富和充实,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但作为教师也同样应该得到发展,能从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能和学生一起进步和幸福。  第二,尖子生富足,中间生、后进生也富足。富足,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把目光投注在少数尖子生身上那不是真正的富足,富足应该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能使尖子生“吃得饱”,中间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人人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益。‘敏者’学得快,‘讷者’学得深,课堂上没有无所事事之人,没有迷茫的眼神,没有忧愁的目光。每一张小脸是那么自信,那么满足,就像拔节的麦苗贪婪地吮吸知识的甘霖”。  第三,知识方法富足,情感智慧也富足。有效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含量,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智慧,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从知识能力角度来说,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具有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从情感智慧来说,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获得情感的丰富、智慧的发展和生命的满足。  总之,有效教学意义上的“富足”,应该是知识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能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观察我们当下的课堂教学,“富足”一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课堂教学有其形而无其实,看上去热闹非凡,花样迭出,但总觉得贫乏、肤浅、飘忽,教学缺乏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和生命的质感。  当然,富足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繁丰——有时,适当减少内容,反而使教学更加厚重;富足,也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的繁复——有时,简单的几个步骤却使得教学越发灵动;富足,也不等于教学手段的繁多——有时,朴素而古老的方法也能使教学效果不同凡响。课堂教学的富足,本质上是知识、能力与精神的深化与升华,是师生收益最大化的体现。  富足的课堂应该立体饱满,丰富如复瓣之花朵,厚实如多声部之重唱,课堂里不仅有朝气、灵气,也有底气,不仅有温度、宽度,也有厚 .度、密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意义”“平衡”“效益”“秩序”“富足”这五个方面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元素,在这五个元素中,“意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平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秩序”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富足”是有效教学的旨归。它们互为联系,互相支撑,共同搭建起有效教学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