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瑶海区国有资产: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28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0:23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共48页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3 11:08  
  (使命的召唤-94)
  
  张名振的返回并非是一件坏事,他与郑成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会谈,这次会谈不仅消除了两人之间的误会,而且张名振说服郑成功继续增加北上的兵力。郑成功又一次批准了张名振的北进计划,并且派出陈辉、王秀奇、洪旭、周全斌诸郑军将领与张名振一同北上。
  这次北上遇到了一些麻烦,当舰队开进到羊山一带时,遇到了强飓风,海洋上捉摸不定的天气变化给舰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陈辉、王秀奇等郑军舰队大约有十分之一的船只被飓风所摧毁,不得不停驻在福建北部福宁州一带暂时停泊,只有张名振的直辖的舰队没有遭到损失,飓风过后,他的舰队继续航行,到九月时,抵崇明,驻扎于崇明沙、平洋沙一带。
  由于遭飓风袭击,张名振舰队的粮食损失严重,渐渐粮食供应不上,出现了饥荒,在这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下,张名振一边四出筹措粮食,一边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兵们没饭吃时,他决不吃一口饭,这使全体士兵非常感动,纷纷说道:“太师既枵腹,我辈亦忘饥。”凭着张名振坚强的意志与领导力,这支军队没有在饥荒面前丧失士气,反而在冬季赢得了一场空前的胜利。
  十二月,天寒地冻,长江口的江面也结冰,驻守崇明岛的清军一万余人,包括三百名骑兵,涉冰而进,进攻驻扎于平洋沙的张名振部队。崇明与平洋沙是两个岛屿,但两岛之间的水面因寒冷而结冰,这使清军有机会可乘。
  张名振见清军来势汹汹,打算先避其锋芒,再寻机反击。此时,张煌言对张名振说:“此用武地,急击勿失。”经过多年的军旅生涯,张煌言从文人已经成长为优秀的将领,张名振听从了这个建议,以主力部队迎战清军,将鸟铳火炮集中起来,阻击清军,然后以王善长、姚志倬率数百名敢死队猛攻清军左翼,同时,张煌言率数百人进攻清军的右翼。
  这次果断出击令显示张名振部队强大的攻击力,清军被打得大败而逃,清军的骑兵在这种地形与气候下优势丧失殆尽,马匹陷在冰地之中,三百骑最后只有一骑侥幸逃脱。有一些史书称这次会战,清军一万余人全军覆没,另有些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清军伤亡人数,只纪录清军骑兵全军覆没。总之,这次会战,张名振兵团是大获全胜。
  
  平洋沙战役的胜利,使得江浙一带的人民大为振奋,抗清的热情迅速被调动起来,张名振的海军舰队士气高昂。此时,张名振接到了一封来自长江上游的蜡书。
  这封蜡书,与大西军的首领孙可望有关。
  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江南沦于满清之手,在沦陷区,仍有无数的志士仁人,以及明朝旧官吏为抗清的事业而冒死奔波。这些反清复明的人士奔走于东南、西南两大抗清力量之间,试图开辟一条新的联合作战的路线,这些人士中,最重要的包括贺王盛、睦本、平一统以及姚志倬等人。
  贺王盛曾经担任崇祯朝太仆寺右少卿,南京陷落后,他暗中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张名振率军北伐,贺王胜觉察到时机成熟,便派睦本秘密前往西南,与永历政权接头,与睦本一同前往的,还有著名的义军领袖、投奔张名振的姚志倬。行至湘潭时,姚志倬因病无法前行,只得养病后返回张名振军中,睦本单独前往,带回永历帝的敕书与孙可望的信札,于十一月返回,交给了贺王盛,贺王盛又转交到张名振的手中,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蜡书。
  另一位著名的反清复明活动家是平一统,他在江南一带秘密收集反清复明分子,在张名振北伐后,他积极为发动起义做准备,但是最终失败。平一统、贺王盛、睦本等人最后均被捕,涉案的人数颇多,多数人被清廷下令残酷杀害。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4 09:51  
  (使命的召唤-95)
  
  大西军二号领人物李定国试图开辟广东通道以取得同郑成功的联系,而大西军的领袖孙可望也试图通过长江沿线打通与郑氏集团会师的通道,实现两大反清集团的联合作战。张名振所收到的蜡书,正是孙可望希望与郑成功、张名振的海军会师长江的计划。
  张名振在得悉大西军的计划后,没有迟疑,便于1654年初,率战船数百艘第二次入长江,过京口,掠仪真,一路逆流而上,直抵瓜州。正月十三日,舰队在金山登陆,缴清军大炮十尊。南明海军在长江横冲直撞,清军根本没法在水面与之抗衡。
  张名振躇踌满志,与诚意伯刘孔昭携五百人登山访寺,寺庙里的和尚乘机持薄募化,张名振大笑道:“大兵到此,秋毫不扰,尚募化乎?”下令助米盐各十担。
  次日,张名振身着纱帽青袍角带,向东南方向遥祭明孝陵,并赋诗一首:
  
  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望里真。
  鹑首义旗方出楚,燕去羽檄已通闽。
  王师枹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
  南望孝陵兵缟素,看会大纛祃龙津。
  
  诗的前言是“予以接济秦藩,师泊金山,遥拜孝陵有感”,后记是:“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张名振同诚意伯题”。
  由于没有接到上游孙可望发兵的消息,两天后,张名振在夺取清军所抛弃的辎重后,率舰队东下。
  
  在张名振率部二入长江之际,郑成功增派援军到平洋沙。郑成功的部将、戎政司马陈六斌、都督程应璠率军会同驻留此地的平原将军姚志倬等部,一起进攻清军的崇明岛基地,企图乘清军在平洋沙战役受重创之后,一鼓作气拿下崇明,但是这次作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被清军击退,非常可惜的是,姚志倬也在这次进攻中战死。崇明之战失利,再度暴露出郑军在攻城上的弱势,但在海洋上,郑军海军仍然是无敌的,陈六斌、程应璠率海军攻击吴淞,掠夺敌船二百艘。
  张名振的舰队东下之后,游弋于长江一线,并在三月在扬州府治下的吕四场登陆,击败了守备的清军,缴获大河营守备印。四月,张名振的海军又杀回镇江、仪真,但是仍然没有孙可望大西军的出动的消息,由于军饷困难,张名振向这一带的盐商索派军饷,遭到拒绝后,张名振大怒,指挥战船袭击盐船,焚毁盐船六百艘,这使得清廷“折耗课赋商本数十万”,之后又撤退到长江口。
  五月,张名振率军进逼吴淞关,击毙清军四百余人,夺取各种船只三百七十艘,牢牢地控制东南的制海权。他意犹未足,派出六十只沙船,北上山东的登州、莱州一带的海域,一直到高丽然后才安全返航。
  
  张名振两次欲接济孙可望的东下军队,均以失望而告终。孙可望之所以没有成行的原因,在于大西军的内部分裂开始加剧,他与李定国已经决裂,与永历帝也是貌合神离,与大西军的第三号人物刘文秀也有裂痕,种种原因,导致了他设想的与张名振实现长江会师的计划没能实现。
  虽然张名振的海军进出长江如入无人之境,但是粮饷上的不足一直成为其舰队的心腹之患,他南下浙江温州买米七船,以解粮食馈乏的燃眉之急。而后,张名振又一次返回厦门岛,向郑成功提出请求,补充兵力、武器、粮饷等,郑成功答应派遣忠靖伯陈辉率海陆军一万五千人,战船百艘北上支援。于是张名振再次出发北上,这位海上英雄往返奔波于厦门岛与长江之间,其不畏艰辛之精神令人钦佩。
  九月,张名振师抵上海县城,上海震动。十二月,张名振海军再一次溯长江而上,在朱家咀劫持并焚毁江西的粮船,深入到南京郊外的燕子矶,不仅南京震动,东南半壁亦为之震动。不过张名振的海军虽然在江面上称雄,在陆地上却难以有效攻破坚固的城池。
  1653年、1654年初与年底的三次入长江之役,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果,破坏了敌占区的经济,对清军的水上力量也进行沉重打击,巩固了南明海军的水上优势,但相比之下,政治意义更加重大,这几次规模不大的北伐,给江南沦陷区的人民予坚持抗清的希望,激励更多的志士仁人为复业事业而奔走,同时也证明了郑成功与满清政府的所谓谈判,不过只是一种权宜之下的策略。也正是因为看到郑成功这种坚持抗清的信念,大西军的李定国才会再度约请郑成功联合作战,会师广东。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5 10:22  
  (使命的召唤-96)
  
  四、迷雾重重的会师行动
  李定国在1653年的肇庆会战失利之后,仍然没有放弃打通广东,与郑成功联手抗清的战略企图。1654年二月,李定国率军第二次入广东作战,先后击破高州、廉州、雷州等地清军。
  四月,李定国写了一封信,派人走水路送抵厦门岛,与郑成功商谈会师的事宜,但是,信使一去如石沉大海,郑成功对此态度含糊,不置可否。我们不能不承认,对于郑成功这位人物的内心,我们还是知之甚少,他是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很想把握他的真实想法,不论是清廷还是南明,郑成功都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郑成功之所以不表态,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此时郑成功正利用与清方第一次和谈的机会,大肆筹集粮饷,扩张自己的实力,这种机会是可一不可再。
  第二,在这一年五月份,张名振从长江返回厦门岛,提出增兵北上的要求,郑成功最后批准了这一计划。据郑成功日后对李定国所作的解释是:“奈尊使到敝营时,值南风盛发,利于北伐而未利于南征。故再发舟师,令定西侯张名振、忠靖伯陈辉等复出长江,水陆并进,规取金陵,使彼胸腹受创,则手足自乱。”
  第三,张名振的到来,一定给郑成功带来了两个消息,其一是大西军领袖孙可望准备出兵会师长江,此时孙可望所掌握的兵力有三十多万,远远超过李定国,且长江一线的战略地位,更非广东所能相比,只要克复南京,便有可能光复江南半壁河山,这意义之大,远超过广东战役。其二,长江流域的反清复明人士频频活动,随时可能爆发大起义,而这些起义必须要有东南海军的策应。
  第四,孙可望与李定国两人的决裂,使得郑成功在对待两人的态度上比较谨慎,他并不想过早地与其中一方过度密切,以削弱与另一方的合作关系。
  郑成功对李定国会师广东的计划迟迟未作出反应,这件事,后世有些史学家认为郑成功私心自用,一味重视自己的地盘,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带有颇多的主观推测。笔者在此问题上经反复思索,力图站在当日之时局以判断,逐渐地被史学家所遗忘之一人浮出水面,这便是孙可望。后世史学家之所以忽视此,实以为李定国乃坚定之抗清斗士,而孙可望最后成为叛降者,可是在1654年时,孙可望乃是全国最大抗清力量的领袖,这一事实岂可忽略,所以作为郑成功,他肯定更倾向于与孙可望会师于长江。至于孙可望会师长江计划最终流产,这就不是郑成功于当日所能瞭望也。
  
  郑成功拖延了一段时间,才写了一封回信,派差员李景送交给李定国,这封信史料不载。
  李定国率军于六月兵临新会,新会战役打响。
  八月,李定国回复一封信给郑成功,再次重申会师的请求。在这封信中,李定国写道:
  “不谷(李定国的自谓)驻师高、凉,秣励养锐,惟候贵爵芳信,即会辔长驱,以成合击;……乃七月中旬又接皇上敕书,切切以恢东为计。君命不俟驾,宁敢迟迟吾行哉!爰遣水陆二师,……盖殄虏于长洋,败李酋(清两广总督李率泰)于端水(即肇庆)。而会城两虏(指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恃海撄城,尚稽戎索。兹不谷已驻兴邑(指广东新兴县),刻日直捣五羊。然逆虏以新会为锁钥枢牖,储糗攸资,是用悉所精神,援饷不绝。不谷之意,欲就其地以芟除,庶省城可不劳而下,故亦合力于斯。在彼望风屏息,遵陆知难,遂恃长舸舰,堵我舟师。非藉贵爵星言发夕,其谁收此一捷也。……不思羊城底定后,虽频年抗节,而不千里勤王,亦何夙绩之足道哉!……大略粤事谐而闽、浙、直争传一檄。所谓张侯爵(定西侯张名振)鼓楫而前,要知亦缓于今日发粤之举。时乘其所急,名高于易收,执事宁忍置之?”
  在这封信中,李定国对郑成功的拖延时间非常不满,他对郑成功的援军可谓是望眼欲穿,“秣励养锐,惟候贵爵芳信,即会辔长驱,以成合击”,同时强调他在七月中旬接到永历帝的敕书之后,“君命不俟驾,宁敢迟迟吾行哉”,然而“逆虏以新会为锁钥枢牖”,清军的粮食辎重储备充足,而且“恃长舸舰,堵我舟师”,对于海军力量不够强大的李定国,对郑成功强大的海军力量仍是殷切期盼,“非藉贵爵星言发夕,其谁收此一捷也。”李定国认为只要郑军发兵,合力攻下新会,“省城可不劳而下”,同时也批评郑成功“虽频年抗节,而不千里勤王,亦何夙绩之足道哉!”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6 10:50  
  (使命的召唤-97)
  
  李定国判断,清军自从在湖南战场尼堪亲王被击毙后,难以组织起一支那么强大的援军(当时尼堪亲王统率十五万大军),他再次强调广东战场在全国战场中的重要作用,“大略粤事谐而闽、浙、直争传一檄”,认为郑成功派遣张名振入长江,在轻重缓急上,远远不如广东战场的重要性。显然,李定国未必知晓孙可望有与郑成功的舟师会师长江的计划。
  此外,李定国又附上一短信,写道:“圣跸艰危,不可言喻。敕中怆怛之语,不谷读之痛心。五月至今,所待贵爵相应耳。倘确不能来,即示以的。不谷便另议舟师,以图进取。甚勿然诺浮沉,致贻耽阁。要知十月望后,恐无济于机宜矣。”要郑成功明确表态,如果郑拒绝发兵,他将另想方法组织水师,并且强调,如果郑成功发兵,那么不能迟于十月望后。
  
  郑成功在九月份收到了李定国的这封回信,这时他正与清方展开第二次和谈,所以南下援助李定国的计划只得向后推移。九月底,与清廷的谈判完全破裂后,郑成功开始着手组织南下援军。
  十月十九日,郑成功任命水师左军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提调军中一切机宜,任命右军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戎旗勋镇王秀奇为陆师左统领,左先锋镇苏茂为陆师右统领;此外还有正兵镇、护卫左镇、后劲镇、信武营、殿兵营,游兵营,信武营等部队,共计官兵数万人,战船一百艘,启航开赴广东前线。
  同时,郑成功给李定国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的:
  “弟十年经营,十年攻战,正欲得一同袍同气者,共灭丑类而朝夕兹叠承大教,宁忍濡滞以自失事机?奈尊使到敝营时,值南风盛发,利于北伐而未利于南征。故再发舟师,令定西侯张名振、忠靖伯陈辉等复出长江,水陆并进,规取金陵,使彼胸腹受创,则手足自乱。即欲遣师南下,与贵部共取五羊,缘风信非时,未便发师。……兹届孟冬,北风飙起,即令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等统领,扬帆东指,虽愧非顺昌旗帜,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师攻其三面,陆师尽其一网,则粤酋可不战而擒矣。”
  这支南援部队出发的时间还是稍迟,到十二月十五日,林察率舰队抵达距离虎门二百里处的佛门堂外,此时李定国在进攻新会六个月后,最终以失利而告终,被迫撤退,无法实现与郑成功军队会师新会的计划。
  到了次年五月,辅明侯林察与周瑞等人率军回到厦门岛,对于这次出师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郑成功对林察严加斥责道:“勤王入援,君命原无俟驾,逗遛观望而回,朝典何在?”对责任最重的闽安侯周瑞削职夺爵,解其兵柄,永不叙用;总督林察、统领王秀奇、苏茂三人记责,实降三级,其余将领各降两级,只有信武营陈泽、游兵镇黄元、殿兵镇林文灿三人,建议请令前往广海,继续寻求与李定国会合,但此建议被林察所拒绝,郑成功嘉奖三人的忠义之举,更加升一级,赏银百两。
  
  这次没有成果的救援行动,同样引起后代史学界对郑成功的置疑与非议。郑成功是否私心自用、拥兵自重,故意拖延与李定国会师的时间呢?
  顾诚在其名著《南明史》中,对郑成功提出五点置疑:第一,郑成功起兵以来,重大战役都亲自指挥,何以这次入粤作战却例外呢?第二,此次出征的总指挥林察,当年拥立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曾经打过仗,是内斗高手。第三,郑成功在九月接到李定国的信,李定国要求郑军在十月十五日抵达,为何郑成功故意拖到十月十九日才派海军出征呢?第四,为何南征海军十月十九日出发,到十二月十五日才抵达佛门堂呢?第五,郑成功对南征诸将的处置过轻,有玩弄权术的嫌疑。
  近代著名史学家朱希祖认为:“成功专顾根本之地,不肯长离闽海,且牵于清廷和议,虽遣林察等偶尔会师,然既已愆期,又不亲征,徒尔塞责,班师致罚,亦聊以掩人耳目而已。”
  对于这次未果的南援军事行动,笔者略提拙见,以资参考。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856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