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开区消防大队:继续教育作业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 – 巧顾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4:15
[导读]

初中英语的语法、词汇及会话技能构建的关键时期;处于机械记忆阶段,学得快忘的也很快,语言应用能力不强;开始需要面对学校考试的压力。

现在,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越来越早,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但是,由于许多孩子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觉得学英语太枯燥、太难,导致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甚至畏惧心理。 2009年10月27日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英语
  1. 结合实际谈谈你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合作教学的?(专题一)
  答:①合理编组,使学生充分地合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性别的不同,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人数4~6人为宜,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并且要做好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民主平等的学习习惯。
  ②交给学生合作技能;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讨论的议题、范围、方向。一般说来,讨论的议题来源于课前预习,课后思考题,或是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的种种疑问。这样学生讨论准备时才能有的放矢。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展示资料,充分交流讨论发言,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让学生自己探讨、发现新知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③注重教师自身参与;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执导或表扬;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2.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具体实际谈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专题一)
  答: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学习主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①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④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感和成就感。二是国家、学校等教育主体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目的;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②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如何开展: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诱导他们,给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学生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学习的知识点,发现学习规律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合作精神。整个课堂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共同发现规律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课堂小组语言实践为例:讨论、辩论。这些行为都需要协同合作完成。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拓展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进行发散性创造。
  3. 你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有没有形成具有明显特点的某种模式?你的教学中是如何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的?(专题二)
  答:①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②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使他们能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主动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④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有。体现学生素质培养:①有意识地增加学习自查自纠性环节,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②倡导合作互补教学;合作互补教学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两人的同桌小组,一种是前后四人研究小组。两人小组主要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在双向交流中互相督促、互相检查、互相交流、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在四人小组讨论中,可以采取自由发言,有利于互相启发,共同研究。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在横向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教师已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组织者,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③加强课堂自主参与意识;增强训练意识,明确训练目标,突出训练重点,扩大训练层面,保证训练时间,展开训练过程,研究训练方法。
  4. 集体备课中教师应注意什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专题二)
  答: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主要内容研究;主要内容是中心发言教师对主备教案的具体说明,②主备教案研究;主备教案的质量是集体备课的关键,直接决定了辅备教师的教案调整状况。③教案调整研究;集体备课教案应有“四度调整”。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①备前精心准备。每次集体备课之前,教研员或教研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备课的范围,整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讨论的提纲。每位教师备前要对将集备的内容要进行初备。②备中加强交流。教研员或教研组长组织大家讨论交流。达到信息沟通,资源的共享,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讨论时可以重点交流: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教学实践的反思等,最后由教研员或教研组长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我们提倡电子版的教案。③备后注重完善。备课后,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根据本班的学生的实际,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的设计,再形成书面教案用于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集体备课中我们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做到集体备课和教研培训相结合,注意学科间教学的整合。
  5. 你认为当代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你现在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是不是体现了这些特点?(专题三)
  答: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等交往方式,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给学生提供参与、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合作精神,如语言能力、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对由此教学理论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更注重扎实有效的训练,语言的运用,情境的创设,兴趣的激发,评价的运用等。
  是体现了这些特点。
  6. 怎样上好一节复习课?进行复习指导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专题四)
  答:①教师简要交待本节复习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②师生系统回顾基础知识、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网络与结构;③教师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④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有目的地、紧张地巡视辅导;⑤师生共同小结与讲评,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提高能力;⑥布置课后作业。
  注意方面:①教师对预习作业给出一定的范围,提出具体的要求等,以便学生在预习中找出 疑点、难点,查阅资料,解决疑难,使预习无形中成为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穿线、归纳、总结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②讨论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内容一定要深入、有目的。 ③小组讨论完毕后,要进行小结。④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复习的方法、原则等,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得到学生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热情及表现欲,使学生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⑤对于各部分的复习内容,教师一定要做到事先就心里有数,为学生拟好讨论提纲,并预计到自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浙江博客网'a~;\+j7m vD
  7. 怎样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专题四)
  答:① 创设良好心境,投入阅读。阅读前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是很有必要的。
  ②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对于每个英语学习者,都要熟练掌握一定量的词,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词汇量的获得,首先是课本上的必须掌握。其次,广泛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广泛阅读可以是老师向学生指定阅读材料,然后统一检查、提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阅读。
  ③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1. 不要出声读或指读,要默读。出声读和指读都会分散注意力,限制阅读速度。默读可以集中大脑,边读边想,可设问、可推测。2. 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句地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 不要重复阅读,这样影响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速度,因此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调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一口气越障碍看到底。4. 不要一见生词就查字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5. 不要边读边译,这样影响速度,不能促进理解。应该直接用英语思维、记关键词、抓主旨。
  ④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读书需要多种能力,需要语言能力、记忆能力、语言技能、理解能力及阅读技能。
  8. . 陶行知先生说过:“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您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结合教学案例谈一谈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专题四)
  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学法指导: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便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去指导教学,只有这样,学法指导才切合学生的实际,产生最佳效果。 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环节,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学法指导。①课前预习,指导学习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借助词典解决生词的障碍,反复听录音进行模仿训练,在有问题的地方做标记。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抓住重、难点,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③课后指导学生看书,看笔记,进一步熟悉和消化所学内容;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口笔头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多听录音,提高听的能力和技巧,加强课外阅读,扩大词汇量。另外,教师要注意对中差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寻求适合自己特点的外语学习方法,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9.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教教材” 和“用教材教”的理解。(专题五) 答:所谓“教教材”,就是不看教学对象,只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将知识完完整整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不能只“教教材“而是应该“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用教材教”,要做到“五有”和“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用教材教”就是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10. 联系自己学校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任务型教学在具体课堂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和偏差。(专题六)
  答:任务型教学在具体课堂实践中存在各种误区和偏差,其中主要有两种倾向:①任务的泛滥。②任务的极端。例如,某一位老师采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下:四个学生担任主持人, 其余学生分成三组,由主持人读问题,三组学生抢答,以组为计分单位。而教师基本没有介入活动,偶尔维持一下课堂秩序。这节课中课堂活动把任务绝对化了。 有些老师以为, 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由完成他们喜欢做的事,片面理解任务型教学中的“兴趣”、“做事”和 “主体”等因素。其实,这种任务只能属于一种课外兴趣活动。真正的任务型教学既重视学生的兴趣,也重视教学的要求;既重视学生主体,也重视教师客体;既重视“做”,也重视“学”。 “做中学”或“用语言做事”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只强调“学”而忽视“做”,其结果是“为学而学” 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强调“做”而忽视“学”其结果是“为做而做”,同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务型教学。
  11.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专题七)
  答:学生语言技能的形成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可以通过听、 说、 读、 写等任务实现语言技能目标。语言技能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也应以话题为单位, 以课程资源为媒介。以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4为例, 教材Section A部分2a和2b是两个听力任务, 学生必须运用本单元所涉及的词汇知识、 语法结构与功能才能完成听力任务, 完成听力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在交际情境中捕捉信息、 识记信息的过程, 也是技能形成和培养的过程。编者设计了pairwork和groupwork等任务,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表格、 信息差、 图片等资源进行语言练习。教师还可以设计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学习条件来设计任务, 效果会更好。如教师可设计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Question and Answer, 设问教室的布局和学习用品方位, 学生的设问有Where is your chair?/Where is the blackboard?等, 学生的答语实际, 实践性强。这种任务同样是为了实现某种学习目的而专门设计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习者需要接受、 处理和传递信息, 也需要表达意见和观点, 实现了在语言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这种基于实际、 以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学习活动给学习者提供了真实交际的机会, 因而这种活动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真正的交际能力和在真实交际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借助课程资源和信息差, 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2. 如何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专题八)
  答:根据评价发生的时机和所具有的功能,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则是指在学期、学年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以往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于强调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学业成绩,过于强调对理论知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的评价重视不够,更看不到学生内心演变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变化的过程。这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因素,削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而新课程实施中的学习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关注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既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建立不但有其自身的优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符合事物认识和发展的规律。学业的完成,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同时,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形成性评价是动态的,即时的,其评价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要使形成性评价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我们事先要构建一套比较完整、比较合理的评价指标。比如,构建评价学生参与某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标要求,构建评价学生进行即席演讲的指标要求等。有了这些可操作的评价指标要求,教师才可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诊断和评价,进而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