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建委领导:初一阶段父母应做些什么之四·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39:43

初一阶段父母应做些什么之四·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转帖)

 

    1.初一孩子的习惯培养是属于“再加工”性质。

    应该说,人的主要习惯是在小学阶段基本形成的。好习惯将对初中阶段的成长起到“加速器”、“润滑剂”的作用;而坏习惯则像电脑中的病毒一样,有时延缓成长速度,有时制造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在关键时刻,甚至会不知不觉地闯下大祸(如在严肃的礼仪活动中,有的同学脏话脱口而出)。

    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也不论是有意培养,还是自然形成,总之,小学毕业生必然把这些习惯带进中学。

    带来大量坏习惯的学生,到初一时等于遇到双重困难,一是较重的学习负担和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二是纠正坏习惯,形成新的良好习惯。就是带来好习惯的学生,到中学后也有一个根据中学条件,重新培养习惯的任务,要对原有习惯进行必要的调整。这都属于再加工性质。

    2.父母和孩子都要反思为什么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上了初一,还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父母首先必须找出其中的原因。如果不找准原因,恐怕小学的失误在中学还会重演。其次,孩子也需要反思一下,因为他已经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少年了,和小学时主要依靠成人培养习惯不同,初中阶段,将更多地依靠自我培养。

    一般说,在习惯培养上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没有给予特殊的重视

    完全不重视习惯培养的父母很少,但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在儿童期培养习惯,对一生特别重要,因而没有给予特殊的重视。

    它的重要性,正如国外谚语所说: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看,习惯最终决献,多么重要!

    (2)没有坚持锻炼

    习惯的养成,有些是必须经历过长期坚持、反复训练的。而有些父母,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两代人在培养习惯上的“较量”常常是以父母的退让而告终。这样,不但好习惯培养不起来,坏习惯反而在顽强地发展。

    (3)忽视某些方面的习惯培养

    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对体力劳动习惯培养的忽视。不少父母以为学生就是要集中力量搞好学习,其他都可有可无,甚至担心多做家务会影响学习。因此当孩子主动提出要参加一些家务劳动时(如饭后洗碗),有的父母甚至说:“这些你都不用管,你只要搞好学习就成了。”

    在这里,父母有一个很大的误解,没有看到人是一个系统整体,各种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家务劳动的态度,往往和一个人的责任心、对别人是否关心有相互影响。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有一份责任,都是相同的,当然年龄小可以责任小一点。家庭中的关心应该是相互的,通过家务劳动,孩子可以表现出对父母的孝心……

    另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一个在体力劳动上懒惰成性的孩子,一般在脑力劳动上也不会勤奋。在体力劳动上有了克服困难的体验,他也会迁移到学习上去克服困难。不过,这种迁移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有个别孩子,对体力劳动养成了好习惯,但对相对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还会产生惧怕心理,反而会绕着困难走,这也需要格外注意。

    初中学生应该培养什么习惯?国家教委2004年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就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规范共40条,分为五大类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二、真诚友爱,礼貌待人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四、勤劳检朴,孝敬父母

    五、严于律已,遵守公德

    根据目前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数孩子特别要加强的是两种习惯的培养:

    一是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中学的管理方法和小学有许多不同,这对于那些没有养成自觉遵守纪律习惯的初一学生来说,往往会造成一个错觉:中学比小学管理得松。如果父母没有发现孩子这种误解,更没有加强自觉遵守纪律习惯的培养,有的孩子就可能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出现大滑坡——先是纪律的滑坡,接着是学习的滑坡。

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管理方面类似,中学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更多地强调学生自己的预习、复习、完成作业、整理知识……如果孩子还指望着依赖老师事无巨细的督促,父母也忽视培养孩子建立新的学习习惯,可能很快就出现学习落后的情况。

 

    3.如何在初一培养孩子的习惯。

    有位成功的家长,把他的家教经验,概括为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抓好两个一年级”,也就是花更多的力量抓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这两年。要抓好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培养习惯是一个重点。

    在初中一年级培养习惯的方法,是十分有特色的,和小学有显著的区别,这方面也往往为父母所忽视。

    (1)最后一次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

    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培养一些习惯,但是作为最佳期,只能是在幼儿、儿童时期。不过经验证明,初一仍是一个最佳时期。因为初一的孩子,可塑性还很强,尤其是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进行新的安排、调整,作为习惯,按照中学要求重新培养一下,也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进人中学,每个孩子都会有强烈的进步愿望,即使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有“打一个翻身仗”的决心。而且这是一种有了自我意识支持的自觉愿望,这种动力是比较大的。

    不过,这种机会已是最后一次,而且很容易被错过,因为人中学后短暂的假象(刚刚到新环境的谨慎小心而显得纪律好,功课初始阶段难度不大而显得学习成绩好)往往会使父母、学生放松对习惯的培养,等问题暴露出后,培养就有些晚了。

    (2)重塑性质的习惯培养

    正像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一样,天真、幼稚的幼儿培养习惯比较容易。而初一孩子习惯的培养,则是在原有习惯的基础上的“重新塑造”。习惯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如果原有的是一种坏习惯,它就是一种神秘的干扰力量,这点,父母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养成了老师在就遵守纪律,老师一不在就放松纪律的坏习惯,那么到中学后,就必须在更加严格管理的条件下才能遵守纪律。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仅仅讲几句“要自觉”,是无法改变他的坏习惯的。而要重塑他的习惯,必须使他从心灵上憎恨旧习惯,向往新习惯,行动上要抑制旧习惯,训练新习惯。

    (3)初一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进入中学,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变化(由于他的长相开始变化并不大,不容易引起父母注意),就是自我意识的突变,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长大了”,这一因素对培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小学时期不充分具备的。父母要学会充分运用孩子的这一特点。  

    这时培养习惯与小学有显著的不同。小学时,以外加的约束为主要力量来培养习惯;中学时,则以内在的约束为主要力量来培养习惯,并以社会行为规范为目的,转化为自我人格完善为目的来形成习惯。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父母与子女的那种“听话”、“服从”的关系,而代之以互相尊重的朋友关系:父母越主动变化,对孩子自觉培养习惯越有利。

    但这种关系的变化,是有步骤的,也是辩证的。有的父母的经验是:有时是朋友,有时是父子(浅显易做的活动,以朋友关系去做;艰深难做的活动,就以父子关系去完成);有的父母的经验是:先朋友,后父母(即先以朋友式关系去了解,去参与,去讨论;后以父母身份去评价去决定);有的父母的经验是:够朋友条件就成朋友,不够朋友条件时,就变成父子关系(孩子要求自己比较严,有一定自觉水平,就以朋友相处;一旦孩子耍小孩脾气,任性,又以父子关系相处)。

    (4)集中突破与长期磨合相结合的培养方法

    坏习惯是一种强大而又顽强的力量,一般性的说服、纠正往往不能见效,但如果不摧毁坏习惯,它总是不断干扰着建立新习惯。有的学校试验了集中突破的方法,收到一定效果,其中有些精神,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吸收。

    对孩子任性、懒惰、骄气等等坏习惯,不少父母感到束手无策,苦口婆心、讽刺体罚全然无效。而一些学校把孩子带到军营中去训练则发现,那些“臭毛病”居然在短短的一两天就改变了:爱睡懒觉,怎么叫也不起的,这时一声哨子,就能立即起床;挑吃拣喝的,在这里,大窝头、白菜汤,也吃得喷喷香。心理学上认为,原有的心理定势,在一定强大力量下,造成震动后的中断。又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了新的心理定势,开始新的行为习惯。于是这些孩子回到家中,开始几天,他们仍能保持着军营的好习惯,但好景不长,没几天,又故态复萌,老毛病又来了。

    这说明,仅仅有“集中突破”不够,还必须有紧接着的“长期磨合”,才能使好习惯保持下来,坏习惯不致东山再起。而这个磨合,就是指孩子自己、父母、学校老师长期合作,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将已诞生、但还十分脆弱的好习惯逐渐巩固下来,和孩子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融为一体。

    (5)家庭总体的习惯也很重要

    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首先是家庭总体习惯的一部分。家庭总体的习惯,也是长期逐渐形成的,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一个重要土壤。家庭总体习惯本身所形成的家庭气氛就是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条件。

    父母都不吸烟,而且很反感吸烟的家庭中,孩子不易有吸烟的习惯。家庭总体好习惯,也提供了父母教育子女的一种权威效应。设想父母整天“吞云吐雾”,而要去教育孩子不应抽烟,此时能有多大说服力呢?父母都热爱知识,业余时间经常读书的家庭,孩子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一般都会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时,父母如果讲起克服学习困难的体会时,对孩子就不会是枯燥的空洞说教。

    家庭总体的好习惯,也是孩子抵御或是克服坏习惯的一种有力支撑。一个孩子想坚持刚刚形成的好习惯,或是想克服一个顽固的坏习惯,家庭这个大后方、大港湾,是最能给予他理解、体贴、支援和鼓励的。

    要形成家庭总体的好习惯,当然,首先要父母带头,这对于父母,尤其是带有不良习惯的父母,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为了孩子的成长,也为了自身的完善,做些努力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家庭精神文明的形成,不应是一些空洞的决心,而应是全家自觉体现的追求、家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良好的习惯。

    北京优秀的电车售票员王桂荣,热心为乘客服务,以坚强意志与癌症搏斗的精神使我们永远怀念她。而她的家庭有一个共有的习惯,就是王桂荣和她的弟弟,在送客人时,总是坚持热情地把客人的自行车亲自推到大门外。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家庭的美好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