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区财政局局长: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2:13:30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林琛

2010年12月3-5日,我参加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年会”,在会上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感受颇深,现总结收获与老师们分享:

一、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张丹老师: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

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

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

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

(1)课前访谈;

(2)课前问卷;(前测)

(3)经验与分析;

(4)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三)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

(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只有读懂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实效。我们要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三、读懂课堂

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要靠反思。

1、读懂教什么?

(1)读: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目标?教师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没有新生成的目标?

(2)反思:

a、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

b、教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c、什么情况下要调整目标?如何处理生成性目标?

2、读懂怎么教?

(1)要读懂每个教学活动。

反思:

a、这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是什么?

b、课堂有没有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功能?

c、活动有效吗?

d、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2)读懂教的策略

反思: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是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引导、指导、反馈、评价策略有效吗?

(3)读懂怎么学

读:a、有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吗?空间如何?效果如何?

b、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

c、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d、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

反思:

a、学生思维参与度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b、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发挥?

c、学生学得怎么样呢?

d、学习有效性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对我们一线老师有些帮助,附上文章让大家看看:

                                            孙家芳老师关于“教材、知识结构、包容”的观点(一)

      今天我们研讨的题目是备课和上课如何不再是“两张皮”?今天下午,我在群里看大多数老师说的两张皮,主要指的是应付检查一套,自己上课是另一套,我想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比如说,

 1、我自己是怎么分析教材的? 2、我是怎么研究学生的?3、我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备课,怎么上课还不是这么回事啊!这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无外乎三件事:我知道什么;我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我怎么把我知道的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备课了、想了,怎么一上课还不是那么回事?这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备课时积攒的精彩怎么到了课堂上就没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平时备课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时的对策是什么?其实我们常常说学生,组内研讨时说学生可能哪会哪不会,备课时也说学生哪会哪不会,那我们什么时候眼里就没有学生了?

 我举个例子说人教版三上,讲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

那么没有这幅图行吗?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两幅图的关系是什么?如果行,干吗还要有?这幅图的意思是什么?第一幅图,清楚的表示了旅游地及三个地方的位置关系。但是不知道起点、终点。第二幅图,将旅游的全过程动态的表达出来。所以第一幅图是静态的,第二幅图是动态的,缺第一幅图少直观,缺第二幅图少动感,二者缺一不可。

接着教材给了第三幅图

有原点、有方向,但是没有单位长度,所以我们不叫他数轴,而叫竖线图。

这个竖线图应该怎么出示,老师们可以琢磨琢磨,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竖线图,以前用一段表示长度,今天用一个点对应的数表示一段长度,学生很不容易掌握。出图的过程和第二幅图紧密相连。

 现在我们翻回来想,为了讲一个竖式,用了这么大的篇幅,目的是什么?计算课就是计算课吗?计算课要承载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每学期60课时的内容,近40课时是计算课。计算课真的就是计算课吗?

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旅游,我们分别从不同的形式表征他,有直观图、有文字、有竖线图、后面还有算式,借助这么多不同形式的表征。我们留给孩子的东西是什么,是看待事物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每天都这么做,我们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出事的态度、做人的方法,我们的孩子才不死性、不钻牛角尖,他们懂得条条大路通北京、这边不行那边行,这样孩子的心理是很健康的、对待人也是平和的、善良的。所以,从编辑的角度看教材是非常好的视角。

这是说我们知道了多少。

为什么谈知识结构的问题:只有自身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对学生的发言做价值判断,而不是对错判断。课堂有两种一种是审视层面的课堂,比如许多大师舒服羡慕;一种是判断层面,比如我们常常对学生的发言做对错判断,而判断的标准的我们教案上的话;所以我们的课和学生的回答很难产生交集。我们说我们的,学生说学生的,只有当学生说出我们要的,才获得咱们的赞许,所以自身的知识结构很重要。这个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学习。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刘加霞(研究生数学系毕业、心理学博士毕业),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刘加霞,一点都听不懂,我就想我应该听不懂,如果我听懂了,说明我们国家的博士教育太落后,我听不懂,我高兴,但是听了几轮,我越听越高兴,说明我进步了,提高了,这是说知识结构。

现在说第三方面包容,好多人没有说到过这个,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更重要,你想啊,孩子是干嘛的,孩子就是来学习的,就是要把不会的学会了。所以孩子不会是正常的,会反而不正常了,你想,如果咱们的每个精心设问孩子都能按照咱们的想法回答,是谁有问题,是孩子太好了还是执教者太傻了?所以我主张一节课不要做太多的事情,当一节课只有两三个事情的时候,你才会从容,才敢带着学生研讨。一节课想做8个事,从第一个事开始就想着第8个事得完,你琢磨琢磨,这个课题会是什么样?所以,我们平常最爱说一句话,这节课没讲完,或者说这节课讲完了,我一般都问:谁完了,你讲完了就完了?我们有时还特爱说一句话,这节课真顺,你们班孩子真好,有时不顺还说孩子不好,不高兴。这时我也常说一句,谁顺谁?是你顺学生还是学生顺你,学生顺你,还要你干嘛?

所以,上课就是借势造势,借学生思维之势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维。

所以自己知道什么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自己知道什么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好多时候是因为自己不到位,才引起学生的不会,所以,我自己就形成一个习惯。

一个是当学生、老师遇到问题时,我首先想的是我哪没有做好。是因为我的什么原因给别人造成了困惑。其次,我会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每一个老师都是我的朋友。其实仔细想来任何一个人到个一个层面都更谦和,不是有一句话吗: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所以当你自己觉得是人物的时候说明你还不是人物,当你不觉得自己是人物了,你才有可能是人物的基础。

                                              孙家芳老师关于“教材、知识结构、包容”的观点(二)

现在说第二个问题,经过师生40分钟的劳动,下课时孩子该知道什么,其实,孩子每一天上课前是有知识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孩子今天的学习起点,经过师生四十分钟的劳动,孩子是有学习终点的,这起点与终点的差事一节课的时效性,,所以每天课下来,你想让孩子说出什么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了解学生每一天的起点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每次上课,我都问老师上这节课之前你了解了些什么,让老师分别找两个好的、中等的、差的提前问一些问题,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即使做了这样的了解,教师也不可能了解所有孩子的思维,因为一个成年人的思想不可能吧孩子的东西想全了。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知识功底和包容心了,就是你能不能对孩子的发言做价值判断,这是最反映一个教师水平的时候。判断的好,引导的好,精彩连连。所以,要有价值判断的能力。

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回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没有大的价值的,可以采取一种态度回应,或者顺应,只需对有价值的进行研讨,这就因人而异。比如前些日子我们听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孩子说1/2是倒着读的,老师没有理会,其实这就可以借势造势,真像他说的,你们再读读,看是怎么读的倒着读指的是从哪往哪读,还真是,我都没发现,多好的学生啊,整数怎么读的?以后读分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样下来局就不用后面再讲这个问题了类似的事情很多。听大师的课,人家精彩就精彩在这些地。这也是整数集扩充到分数集后的一点不同,孩子是天然的学习者,我想了这么长时间这个问题,孩子的一个说法就让我豁然开朗。所以,当我们不知道孩子说什么的时候。当我们不懂、不明白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做课堂上的主宰者。能不能不做课堂上的审判官,其实我们只需要退一步,只需要一个问话,他说的是什么,谁听明白了和我们说说,就是他的意思,谁能给我们再讲讲。其实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一个思想,比如说,咱们在课堂上常常是谁的想法谁说,如果是这样汇报,听讲的孩子的心态是什么。看客、听客,如果我们改为,如果我们改为,这是谁谁的想法,你读懂了吗,把你读懂的和我们说说,这时孩子要经历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我自己的我不能说,我先要把人家的东西看懂、想明白、再清楚的表达出来。

如果我们每一天都这么做,我们留给孩子的又是什么,一种关爱、一种设身处地、一种表达、一种倾听、一种交流,这些孩子终身受益。

所以,我们的每一天、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留给孩子的是他一辈子的东西。

这个问题解决了,兴趣、能力、习惯就都在里面了。所以教师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离开了这件事什么都谈不上,要想一张皮,关键是提高自身,没准看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比较多,所以我喜欢这句话“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一到学校,数学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数学教师是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的数学形象。”这句话表明了我们身上的担子,其实谁都有不舒心、不顺畅的时候,关键是面对这些你是怎么做的,发牢骚、怨天尤人都没有用,背地里偷偷提高自己,别人什么都可以拿走,只有本事是别人拿不走的。所以我喜欢前两天感恩节的那句话,有时是真的能想到,但要做到还得下一番功夫,“因为有猫,老鼠的生命才完整”

公开课、研究课听人家的,关起门听自己的,等熟练了、形成风格了、或者别外界承认了等熟练了、形成风格了、或者别外界承认了,环境就不一样了,人就是这样。当你比别人低的时候,别人看不起你,当你和别人平起平坐的时候,别人挤得你,当你比别人高时,比人只能仰慕你,事情就是这样。

其实每天精心备课一刻钟。

自己录下来,不断反思,先学会处理一个点,再学会处理两个点,说实话,一节课40分钟,有两、三个精彩点就够了。

还有第三点,就是借助什么样的方式把自己知道的传递给学生,其实刚才的讨论已经涉及了,现在老师的问题是上来就想第三个点,这就不对了,其实一、二是最重要的,有了一、二,三就有了。关键是站在课堂上,眼里看着学生的时候,心里要有学生,而不能只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