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外南译教务系统:国外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3:41:38
张:近年来,旧建筑的改建及重新利用已经成为欧洲建筑界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话题,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从中透露的一些发展方向,值得我们借鉴深思。
周:让我们先看一个位于德国维尔茨堡的新落成的“文化仓库”。这座建筑本来是美茵河畔的一座谷物仓库,后被改建成为一座集艺术馆、城市画廊和小型艺术舞台为一身的文化综合体。老的仓库建筑本身不仅具有鲜明的历史感,而且位于山上的葡萄种植园与河边的港口、电站之间,这样的位置也体现了城市的变迁,因此人们把存储谷物的仓库改建成了存储文化的博物馆。
朱:可见在这种改建过程中,欧洲的建筑师们从功能上非常注重建筑本身历史文脉的延续。那么从建筑设计本身的手法和语言上,又是如何处理这种延续性的呢?
周:从概念上来说,仓库的功能被保存了下来,只不过是从储存粮食变成了储存艺术。这并不意味着采取复杂昂贵的改建措施,建筑师力图通过简洁的手法加强建筑的性格。在这里,各种材料得到了经济的运用:建筑师通过将现代化的钢和玻璃材料加入到传统的木石结构中,保持并强调了老建筑的独特魅力。建筑师仔细研究了这座建于1904年的仓库,通过谨慎处理建筑立面上新旧材料元素的交换,使得时间的痕迹在混凝土外墙和传统石墙的交接处以及建筑老窗和外立面新加的方形金属框之间体现出来,使人清楚地感受到新建筑对于老建筑的尊重。
张:由于是老建筑的改造,因此在这种项目中,业主的意愿和决定以及有关文物建筑保护的法规通常对设计的方向会产生很大影响,这一点在后面的例子中我们也会提到。在这个方案的设计和研究过程中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首先,业主不要求设计成为带自然采光的博物馆。其次,内部的橡木结构以及其中的夹层楼板已经腐朽,因此城市建筑管理部门允许拆除这部分结构来获得充足的室内空间。然而这带来了一个矛盾:建于1904年的建筑外墙一直得到了保护和维修,而内部需要更新,因此建筑的新旧关系正好颠倒过来,即从外观来看是一座老建筑,而内部是全新的。于是,建筑师决定只保留中间部分的木结构,来作为建筑的入口大厅,体现它的历史感,并连接两翼的展厅。同时,游客可以直接穿过大厅到达河边,也可以通过大厅到达商店和餐厅,并由此通往楼上的展览空间。
朱:在建筑更新的过程中,新的技术也被更多地应用进来,使得古老的建筑在获得新生的同时,也更能满足能源消耗以及建筑技术方面的要求。在大厅的两侧,建筑师在仓库的外墙之内建造了一些混凝土盒子。这些纯粹的房中之房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艺术品的储存和展览需要,而且也使得展览建筑的安全和空气环境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在这座建筑里采用了新的防止水蒸汽凝结的技术——墙壁取暖制冷技术:直接在墙壁和楼板的混凝土板中预埋了通风导管而取消了吊顶,从而使建筑可以节省20%的能源消耗。建筑的采暖和制冷都是通过分享周边建筑的能源供应实现的。建筑师和灯具厂商共同开发了用于艺术品展厅的灯具。天花板下悬吊的白色发光带提供了柔和的直接和间接照明。通过智能的能源控制设备,使得整个建筑的能耗小于15瓦/平米。
周:对于建筑师本人来说,他对这个作品所负的责任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建筑的细部极其精致耐看。不厌其烦的细致工作不仅使得严格抽象的设计概念最终能够以完美的建筑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使得建筑的生命得以最大限度的延续。例如:从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木结构上拆除下来的橡木最终又作为长椅的材料重新出现在建筑之中,有着历史印迹的锈迹斑斑的铁板也可能被安装在某个特定的部位提醒人们建筑的前身是一个粮食仓库。在河畔一侧建筑前加建出的两个餐厅和商店的玻璃盒子上,建筑师使用了印着特殊图案的玻璃板,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玻璃盒子呈现出发光或反射阳光的不同效果。
张:我们再来看一个教堂改造的例子。在人们印象中,教堂通常会被改建为博物馆。而在德国的新勃兰登堡,建筑师将一座破旧的教堂改建成音乐厅,哥特式的空间在这里被改造成为神圣动人的音乐殿堂。通过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共同的辛勤工作,不仅哥特式教堂的形式和空间被完美保留了下来,同时现代音乐厅所必需的声学要求也得到了满足。大到建筑方案的概念小到建筑细部构造的设计,都具有恰当的简洁性和逻辑性。
:“教堂”和“音乐”的概念在这座城市里不再仅仅意味着向上帝祈祷和唱诗班的表演,而是更多地指向这座教堂改建而成的音乐厅和交响乐队。尽管在音乐厅的揭幕式上演奏的依然是“圣诗”和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但是这座有着14世纪建造的外墙的哥特式教堂已经被当地的人们称作“音乐会教堂”,这里适合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演出。这座在“二战”中被炸得只剩外墙的教堂已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得到了维修,人们用钢桁架给教堂的废墟加上了屋顶,以防止旧址进一步被破坏。那时,当地的人们就有把教堂的废墟改建成为音乐厅的想法,但是设计和技术都一直没有成熟,直到1996年才通过国际竞赛,由芬兰建筑师将这一计划逐步实现。
共有将近20位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了这项改造工程。通常在音乐厅设计中给建筑师提出很多批评性意见的是声学设计工程师,而在这个项目中,他们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建筑设计之中。一道透明的玻璃防火墙将教堂方形的室内空间分隔成两部分——音乐演奏厅和门厅,同时这道玻璃墙也改善了演奏厅内的音响效果。演奏厅内包括正对舞台的两层席位以及舞台后的一层席位共850座,门厅则位于教堂的钟塔之下。
朱: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整旧如新”和“整新如旧”的观点不同,欧美的建筑师们通常在这样的项目中会恰当地运用最新的建筑技术、材料和手法,让它们与古老的建筑取得对立和统一的效果。
周:是的。在这个项目里,教堂的大厅内部净宽超过22米,这对于创造良好的声学效果来说尺度有些过大,因此建筑师将观众席位的设施脱离了教堂的外墙向内平移,在观众席两侧以及天花板下面特别设计了透明的声波反射板,使得音乐厅成为一个合理的17米宽度的室内空间。感觉上就像在教堂的室内又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为了防止教堂的哥特式高窗对声波反射产生干扰,工程师们在这些厚重的窗前加装了一层透明的回声板,同时在高窗之间也设置了相应的回声板。在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上空还吊装了一块如浮云般可以移动的玻璃和钢结构的回声板,可以显著改善歌剧演奏时的音响效果。音乐厅的吊顶包括72个金字塔形状的玻璃结构,不仅起到反射声波的作用,同时也是音乐厅的人工照明光源。可以通过改变金字塔吊顶后面的光源状态来获得适应不同风格的音乐会的照明效果。抛开音响效果不谈,杰出的施工工艺和正确的材料选择都是这座教堂音乐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亮点。在这里欣赏音乐会不仅是听觉的享受,也是一场视觉盛宴。
张:以上两个建筑都是建筑单体改造的例子。其实在现代城市更新的过程之中,组团社区规模的改造更新也是一个发展趋势,因为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城市之中的工厂被搬迁或废弃。例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瑞士的苏黎士就开始了将一些空闲的工业厂址改造成为可以居住、工作和消费的城市新区的工作。对于深井磨坊的改造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这个项目里,建筑师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是要提升现存建筑的质量,二是要通过加建一些优雅的新建筑使这个地区成为吸引人们来工作停留的区域。
周:20世纪80年代,瑞士人们还对将工业厂房改造成为具备工作、生活功能的建筑有很大误解,这一点从当时报纸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对于苏黎士湖边的一个改造的SOHO住宅的报导被冠以“一个非苏黎士的实验”的标题。而同样的内容在十多年后则带来了另一个问号“一个对于废弃工业场址重新利用具有指导性的例子?”
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生产活动之后,深井磨坊已经开始退出工业生产的舞台。但是它的业主并没有决定将这块地卖出,而是要赋予其新的生命。由此他们决定将这里改建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人们在其中可以方便地居住,工作,享有金融以及文化的服务。由于这块基地距离苏黎世湖非常近,同时周边有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住宅区,因此这里具有非常良好的地理位置。
张:这个厂区中最老的建筑,砖结构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酿酒厂房建于1890年。1913年威利家族扩建了这个厂区,并将其改建为大磨坊。直到1983年,这里一直在生产面粉和其他粮食产品。因此在接下来的改建中,业主仍然希望最大限度地保存厂址独特的面貌。于是,建筑师决定保存大部分的建筑形态,即使是那些根据古建保护法规定不需要保存的部分,比如内院上空的连廊,也得到了保留和更新。尽管如此,新建筑仍然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比例,例如:将原来的仓库改造成为一个健身俱乐部,在厂区边缘修建两排住宅以及在冷仓库和办公楼之间加建餐馆。基地内最大的新建筑是在20年代的仓库的基础上建造的五层办公楼。对面是工厂的冷藏库,这座古老的砖结构建筑被改造成了综合体,上部是loft住宅,底层则改建成了一所芭蕾舞学校,一个酒吧,一个美发馆和一座小剧院。厂区的主楼则按照业主的意图改建成了这座磨坊场的博物馆,陈列着发展的历史以及承担一些临时的展出内容。
周:由于一个世纪以来不断的扩建和改建,人们可以清楚地在这个厂区看到时间流逝的痕迹——不同的建筑都带有其时代的明确特征,从带有古典气息的砖石结构的厂房,到现代感十足的由钢和玻璃构建的办公楼。从外观来看,整个街区还留有强烈的工业时代的痕迹,然而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家庭”已经变成了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单位。因此可以说,这个厂址的文脉得到了完整的保存,而美学特征也得到了时代的更新。
张:除了给老建筑赋予新的功能之外,将废弃的工业用地改造成为自然或文化公园,从而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也是在德国乃至欧洲兴起的一个新的趋势。例如:位于柏林的Suedgelaender自然公园,它的前身是建于1875年的一个用于调度和列车编组的火车站。从1952年开始,德国铁路公司逐渐停止了这里的铁路运营,于是这里逐渐变成了一块野生的荒地。由于几乎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野生的草地、灌木以及森林在这里旺盛地成长起来。从1996年开始,柏林市政府和德国铁路公司决定把这块地改造成为一个自然公园,既能保留这里自然的景观特色,也给柏林市民提供一处休闲散步的场所。
周:在今天的自然公园中,自然景观与铁路的遗迹以及艺术作品一起组成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建筑师将原来的铁轨改造成了道路,同时又加建了一些架空的道路,使得人们可以在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中穿行。公园中的一个标志物是50米高的废弃水塔。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还包括一台蒸汽机车头,一个仍然可以使用的机车转车台以及很多电线杆和铁轨。这里也设置了广场、游戏场、体育设施和烧烤的场所,使人们在感怀工业时代遗迹的时候,也能得到休闲和娱乐。
这个工业遗址公园改造计划有两个主要的设计思想:引入野生的自然元素并保存文化的痕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发地成长发展,建立游客和环境之间的开放关系。因此整个设计具有明确的区域划分,在部分区域里,自然和社会活动是受控制的,而部分区域里是任由其自发进行的。整个公园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改变。
朱: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结构的改变,许多工业化时代的厂房和场地都失去了其原有的生产功能,因而工业荒地的出现成为了发达工业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改造利用这些空出来的场地,吸引人们来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有许多这样的成功例子。除了前面提到的Suedgelaender自然公园之外,在密布传统工业重镇的德国鲁尔区,近十几年来有很多废弃的工厂被改造成为市民公园。这无疑也给我国的工业区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可借鉴的成果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