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税好还是区国税好:傅仁东: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7:31:13

傅仁东: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

     应广大读者和武式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我想进一步谈一下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核心问题——调身、调心、调息功法。这个问题之所以是练好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核心,首先是因为这三种功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它是贯穿整个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主导功法,是三种功法合一、不可分离、共同提高、共同作用的练功功法。其次是体现在练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境界和体悟,在不同阶段应先侧重什么和以哪种功法为主的问题。下面我按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的练功方法来阐述调身、调心、调息功法。

    七言练功诀

    身法要领要记清,三调功法务求精。一步形体架势真,六合八法要上身。放松求静是精髓,弹腿麻腰行功架。米架永功背丝行,着熟懂劲架推求。二步着重轻灵功,丹田内转带外形。硼捋挤按随意行,敷盖对吞神意现。腹式呼吸要自然,接运蓄发形追意。三步七悟三分练,二气合一为神力。丹田胎息忘有我,血脉相通为真气。球动无根千只眼,六球一柱精细研。上乘功法因人炼,不遇明师莫轻求。

    一、调身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功法

    很多练太极拳者,对太极拳的架势和形体不太注意,教拳者要求也不太严谨,只强调大松大柔。有的练拳者为了大松,而把拳架放大,形体变化了,有人戏称其为“ 练舞而不是练太极拳”。先宗师始创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其拳架各异,风格不同,特点各有千秋,而拳理一致,都离不开太极拳内功心法,离不开古典拳论、法诀、法理和易、释、道、医、儒等的理论基础为指导。

    误传:“太极拳不在架式,而在气势”,实际是先师爷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一字之差,理解就不同了,正如拳论中云:“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先师郝少如先生在教拳时常说:“拳架不正则气血不通,姿态不端则神不宁”,因此在教学上不求其快,而求其精,每授拳一个架势需要3至5天,直至真正合乎拳理规则要求。先师郝少如先生又指出:“平时练拳、练推手要按规定办事,要一丝不苟,认真钻研,还要求平时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师的举动和神气、技巧。”这样教学实则“事半功倍”,此种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

    调身之所以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是因为只有把身法要领按其规矩都能练上身,才能“劲整”,才能“八面支撑”。

    先宗师郝月如先生对身法要是这样论述的:

    1.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含胸。
    2.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3.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条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裆。
    4.两肋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
    5.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势全身,谓之提顶。
    6.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7.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8.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9.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10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放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闪战。
    11.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12.能做到尾间正中、含胸、拔背松肩、吊裆,就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13.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我们讲调身的身法: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身法要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分不开的一个整体运动。含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肋骨微合,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也就是“窝胸”)。拔背即大椎骨要拔高,背要撑圆,但不能“躬背”,即含胸拔背两者同时进行,一个动另一个相应也要动。与此同时,松肩、沉肘作用于含胸拔背。使“内气”布于两膊,形于手指。提顶吊裆,提顶要虚灵,它需要外形帮助,往上顶劲,不仰脸,不低头,要下颏微收,提顶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但要拎尾骨与小腹和顶劲中心成一条直线。吊裆也要有外形的帮助,用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要放远,吊裆需要两臂两膝帮忙,要相互联系,要相互配合不可分离,这就是裹裆。护肫与其联系更重要,更要严谨恰当,否则它会影响空松和支撑八面的功法。护肫是两肋下边的软裆处不能扁掉,要使其圆满,要保护它,如果中间扁了,气就会受到阻碍,就不能使气沉到丹田。腾挪闪战也就是刚柔相结合,与松肩相结合,要“ 刚柔相济”,“似动非动”,这就是腾挪。闪战即是方向,实股是阴,阳可向任何一个方向延伸。我们讲身法,可以一个一个地来讲,讲得越深、越透、越详细、越具体越好,但在行功时,身法不可缺一,它是一个整体,互为联系,互为配合,互为作用。能够做好以上调身要领,功夫就能达到六七层,当然它要靠行功走架来诸条验证,诸条来完成。同时要与“调心”的一个“静”字互为帮助。先师郝少如先生指出:“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

    二、调心是练好太极拳的灵魂

    这里讲的“调心”不是人之“肉团”之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思维意识。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1.调心就是调整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调心主要是调整人的思想意识,去除私心杂念用新的思想意识(即大公无私心装世界之胸怀)去面对周围事态发展和周围之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放松”和“求静”(放松和求静我在《精武》杂志2010年第一期中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此就不再重述了)。练太极拳能够达到“放松”离不开“求静”、即意守丹田,这两者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的同步功法,你能静下来,就能放松,你能放松就能静下来,这两者是调心的“真谛”和“精髓”,是学者必须修炼的功法。

    先师郝少如对思想意识有这样的论述:“打拳不能离开意识,以意领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从而最后达到忘形。”练功时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和颜悦色,心平气和,去除杂念,达到放松的状态,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调心要用桩功来辅助完成放松和人静,调心能够使全身放松,能够尽快入静,如何才能达到呢?实际达到这层功夫,应该是在第二阶段四至六层的功夫了,因为你在初级阶段不必去练桩功,只要把盘架子(形体),身法要领练上身(劲整),精神要饱满(气势)就可以了。但到第二阶段就有必要用桩功来辅助完成调心、调息的功法。

    最好在第二阶段,有四至五层功夫时,练桩功。练桩功决不能练“枯桩”,枯桩容易“烧干锅”,练而无效,易出偏差,最好在明师的指导下进行练功,因为桩功不但要具备调身、调心的功法要领,而且也要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注重调息地练功。这样有正确的练功方法,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登上上乘功夫。关于桩功,在另章详细阐述。

    之所以说调心是练太极拳的灵魂,是因为调心的主要实质内容就是“求静”,全身各个部位,各个关节都要“放松”,达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

    三、调息是练太极拳达到上乘功法的精华

    在《内功四经》中对调息是这样论述的:“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人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恩师吴本萍先生对这段经典论述是这样解释的:“前四句者:用功之时,调息气如抽丝,鼻吸鼻呼。劲者,必先松用紧。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次八句者:此调气之法也(逆呼吸法)提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优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再六句者:谷道者,后阴也。自喉而人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人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深至底之势方妙。

    最后四句者:此言真气升降之路也,升时两肋骨缝而升,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自背脊俞口而入,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第七节便是)。”

    关于调息的论述,确实很难说清何为达到上乘功法最高境界的功法,一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曾对修炼上乘功法这样论述:“以力声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神,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无轻向气上觅,一入歧路,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轻传人,匪吝也。不忍以爱人之术而杀人耳。无明师真诀,不可盲从冒险。学问之邃,予尚浅陋,未能窥其深,不敢赞一词也。”

    练太极拳在调身、调心、调息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功夫达到四至六层功夫这期间,只是腹式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但必须明其原理,人生下来后就有一呼一吸之呼吸法,即后天维持生命之呼吸。我们练功行气,就要改变其后天呼吸法,逐步回归胎息,即先天呼吸法。可以按其练功阶段和层次逐渐推进,决不可强求,要顺其自然。从自然的后天呼吸,逐渐深化到腹式呼吸、丹田呼吸,最后回归到胎息先天之呼吸。

    (1)腹式呼吸: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以意导气,以腹部肌肉群舒张和收缩的呼吸法,我们在练拳时或两人推手时,由于活动量增大而感到气上浮,呼吸急促,有的拳师说:“你把气压下去。”实际是没有掌握好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2)丹田呼吸:在腹式呼吸法的基础上,深化到丹田呼吸,即以鼻呼吸,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的呼吸方法。

    (3)胎息呼吸:是在丹田呼吸法的基础上又深化到先天之呼吸,即胎息的方法。胎息要以意导气,“吸气绵绵呼气微微,虚极静笃,神凝气结,心俞定而息愈微”。这就是达到修炼内功心法的高层功夫。

    要讲“调息”,必须要明白人体之脉络,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人身脉络主要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最主要的是督脉和任脉。督脉在身后为阳,统帅全身阳经;任脉在身前为阴,统帅全身阴经。按呼吸循环来看是由百会、玄关、冲脉、任脉、带脉、会阴穴往上返尾闾关、肾关、夹脊关、督脉、玉枕关、百会穴。

    拳经云:
    紧缩谷道内中提,
    尾闾一起绉节骨。
    玉枕难过目视鼎,
    来到丹田存消息。
    悉心搭通鹊桥路,
    十二时中降下池。
    锁住心猿拴意马,
    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
    返本还元心自知。
    久练自成金刚体,
    百病皆除如童子。

    一、深圳读者来信、来电问:傅先生,看到您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读后余味犹存,总有爱不释手之感,练太极拳须经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确实为我们练太极拳指出了明确功法方向,请问如何能练成劲整,,呢?呼吸是否应是正常的自然呼吸?“松’’和‘‘静”是什么关系?
    答:这三个问题问得很深刻,简单回答很难使读者满意。实际这三个问题就是练好太极拳的核心问题,就是“调身”、“调心”、“调息”。简单地讲,调身要使身法上身(即十三身法要领),体现一个“整”字。调心要全身放松,入静,意守丹田,体现一个“静,,字。调息要调整后天之气,是回归先天之气的方法,体现一个“气”字。这三问题,我在本期《精武》杂志上《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中详谈。
    二、河北读者来电问:傅先生,您在《精武》杂志中有关“清河三杰”下辽东传播武式太极拳的一文,读后很受感动,以前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三杰”之详情。请问“三杰”当时所传授的弟子,现在在辽沈如何?
    答:这位朋友看起来对“三杰”传授的功夫很感兴趣,有求学之意,“三杰”顾胤柯、闫志高、霍梦魁三位宗师的拳学在辽沈地区传播很广,弟子很多,至今再传弟子在辽沈传播的武式太极拳发展很快,我在2010年第一期的《精武》杂志中已说明了。“三杰”所授亲传弟子,据我所知还健在的不多了。现在闫志高的亲传弟子有刘长春先生、曹守谦先生、徐孟久先生等人,霍梦魁的亲传弟子有吴本萍先生、陈纪沣先生等人。现在年龄都是八九十岁了,但他们的弟子极多,都有所成就。
    三、锦州读者来电问:“整劲”是如何练出来的?为何我练了快二十年了,脚下还是无根?与人推手有劲总觉得使不上?
  答:这几位读者和朋友可以说是对太极拳很执着,也很下工夫练,只是还没有掌握好太极拳内功心法之要领,练了l0年、20年,也只是起早摸黑练拳而已,并不是在练太极拳。应这些朋友和读者的要求,我已在本期《精武》杂志中论述了“劲整”的来源,即调身、调心、调息的练功法,希望这些读者和朋友不要片面和盲目地追求太极“打手”之某点技术,还是专心专意把拳练好,从体到气势,直至达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忘我练拳而达到上乘功夫。
    四、沈阳读者问:我们看到《精武》2010年第二期中编者按,称傅先生在张方先生的极力推荐下,才为《精武》杂志供稿,请问先生据我们所知,以前很多杂志、报刊、新闻界都被你谢绝了采访,你不愿在广众之下露面.为何又投稿献技了呢?
  答:这位读者看起来对我傅仁东很了解,的确,我总觉得一个人要低调做人,我并不是保守,只不过不愿在广众之下和各杂志、报刊之上宣传自己,只想把我所学的经验体悟用出书的方式留传下来。(此书本打算今年出版,但由于有些资料正在考证,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有可能出书一事要推迟一段时间)。张方先生是我同师的师弟,他的内功功夫很好,已经往上乘功法求了。我们在相处中,他总觉得我所学的功夫应该广泛传播,不应有保守思想,几次劝我往《精武》投稿,都被我谢绝了。是事有偶然,也是缘分牵线,《精武》主编吴宪民先生去本溪出差,途经沈阳采访了我,这样我才把我对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浅薄之见投给《精武》,与广大读者见面。
    五、湖南读者来电问:傅先生,我们看《精武》杂志中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一文,对太极拳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请问我们要到你处学练武式太极拳之功夫,你收多少费用?
  答: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和厚爱,至于收费问题,我确实没想过,因为自1979年我收徒弟教拳以来,还没有收取过学者学费。都是免费传授。但我很重视一个人的“武德”品质和素质,对于人品低劣者我决不收其为徒,传其技艺。朋友,你离我这么远,来我这我是欢迎的,最好你先自修或在本地请个明师指导,我会把我的一些练拳体悟和领会给你邮去。你可用短信把你的地址发给我。
    六、大连读者来电问:傅老师,看到您在《精武》中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一文,您确实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练功方法,特别是在推手时,我们根本就掌握不了对方,什么懂劲、听劲等都难以掌控,请问傅老师能否给我们指导一下?
    答:大连读者,你们提的问题实际是对练功功夫的检验,证实你的功夫已达到了何等程度。推手就是打手,这是一门学术课程,理论很深奥,它也有阶段性和你已达到几层功夫的问题。你们所提到的问题是对功夫已达到三到五层功夫的情况下而言的。我曾看过几场太极推手比赛,看后哑然一笑,有的运动员确实把太极之精华“ 推手”弄成了两人“角斗”、“斗力”运动。先师郝少如先生对推手是这么论述的:“打(发放)只可用意、用气势打,不可用形打。用形是尚气,尚气者无力。你越是硬邦邦雄赳赳,越是无用。你的两手代表神气,是柔的,他便无从知你。”看起来,朋友们提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也是正常现象,因为你的功夫和层次还没有达到要求,还没有把功夫真正练上身,只有按正确练功方法去掌握好太极内功心法,才能够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并达到你想达到的程度。先师郝少如先生指出:“推手时要路子多,反应要灵敏。无多求,只要求能够实践,实践能叫你知道所以然。”所以在练功中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个字,就是脚踏实地地去“练”,待你达到上层功夫,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去演练。最好是与对手互相多“喂手”,这样才能使所学应用于实践。朋友,我在本期《精武》和2010年第一期《精武》中,已把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真谛、精髓、关键、核心问题都谈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