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网上纳税申报系统:创新能力建设课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34:48

专题二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一:自主创新

2.1 自主创新的含义和时代意义

2.1.1 自主创新的含义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2.1.2 自主创新的时代意义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往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治独立。”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已远远不够了,应当改为“一个国家没有技术独立,就没有经济、政治上的独立。”世界上已经“独立”的国家不少,其规律是在政治和经济上真正独立的,必然是在技术上独立。否则,如果在技术上依然依附于人,就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也要大打折扣。然而要实现技术上的完全独立,非自主创新不可。

可喜的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已经呈现出良好势头。大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靠的都是自主开发的新技术。程控交换机是如此,杂交水稻是如此,航天、船舶产业也是如此。安徽奇瑞汽车公司,创建不过几年,就自主开发了轿车,而且在国际上拿回了大订单。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领衔的课题组,二十年如一日,坚持自主创新,终于攻克了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难题,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具有神奇的力量,自主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别人能做到,我们同样能做到!今天受到嘉奖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各项科技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开发当自主,创新图自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奖励大会之后,举国上下必将为科技自主创新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疑虑,振奋精神,背负起民族的希望,鼓起自主创新的风帆,以不甘落后的骨气,为国争光的志气,敢于竞争的勇气,在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铸造新的丰碑!

2.2 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工业化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来源。没有自己技术、专利、品牌、标准的支持,没有源源不断的、自生的技术来源,中国很难立足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甚至国家经济安全都难以保障。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企业甚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国企业的弱点,不仅在于产业规模、市场占有,更重要的是以技术创新和品牌为代表的“软实力”不足。  较长时期以来,我们依赖大量资源环境投入换来了高速增长,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的落后,实质是使企业落后。创新和技术能力不足是中国企业的软肋。现在全国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平均不到销售收入的0.71%,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占 3‰,2.7 万家大中型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只占 23%。某直辖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至 2004 年仍高达62.3%。很多企业实际上是生产能力的巨人、技术能力的矮人,在市场上受制于人。

中国处于工业化的重要时期。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柱产业,缺乏自主品牌的庞大生产能力,缺乏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缺乏创新能力的众多企业,这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工业经济。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中国企业能否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对我们是极其严峻的挑战。这是中国经济实质性地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

到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由于技术和资本积累不足,加上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大多采取低成本竞争战略。在低附加值领域,依赖引进的技术,大量重复投资,轮番扩大规模,在市场上大打价格战。企业一旦掉进这个怪圈,利润率迅速摊薄,对引进技术产生依赖,很难再有动机和能力通过技术创新走上良性循环。

在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时候,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资源环境的制约变得越来越强劲,企业本应转变增长机制、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但由于缺乏技术积累,这一升级的过程显得十分艰难。

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土地资源稀缺的压力、能源价格上涨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矿产资源税费上调的压力以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等汇集在一起,向企业明确地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依靠要素低价格,在低附加值领域维持低成本竞争战略的基础正在动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形势正逼迫企业发展模式转型。由速度- 扩张型转向效益型;由对要素低价格的依赖转向通过创新提高效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放在首位;在技术来源上,已经到了由技术模仿转向技术创新的时候了。企业如果对这一迅速到来的形势没有准备,将可能陷入被淘汰的境地。

2.3重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它对技术创新的热情、投入和所付出的努力决定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具有关键意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根源在于创新动力的缺失。一方面,受发展阶段和传统体制的惯性制约,一些地方历来有追求速度的偏好、扩大投资的偏好、追求外延扩大规模的偏好。政府强烈的偏好通过各种行政渠道着实地传递到了企业,成为企业难以抗拒的导向,使企业的增长机制扭曲。尽管成功的创新有可能获得高回报,但创新毕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性质,很难短期见效。在政企不分、所有权实质性缺位的情况下,企业高管人员迫于近期业绩的压力,大多不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很难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仍对自主创新缺乏热情,但是却有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这是因为创新不是政府交办的“硬任务”,不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保持增长速度更能立竿见影,并令主管部门兴奋。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宁愿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却吝啬于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宁愿在同类同档次产品上持续进行低成本恶性竞争,却不愿采取差异化战略,探索通过创新、品牌和服务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再引进,持续跟踪模仿,却不愿意下苦功完成一次技术学习的过程,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释放出了众多的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企业为获得近期经济利益最方便的途径,就看能不能获得和掌握政策机会或市场机会。这种“机会导向”的明显特点,是各个企业纷纷寻找政策的空档进行公关、针对市场热点进行排浪式重复投资。一个企业如果能获得进口或出口配额、如果能争取到批租的土地、如果能获得企业上市的原始股、如果能获准进入某些新兴领域,一般来说肯定可以出小力赚大钱;强大的利益诱惑使很多企业急于求成,被眼花缭乱的机会牵着鼻子走,不少企业放弃了主业,走上了漫无边际的多元化,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则认为,既然靠引进和合资可以省时、省事地获得技术,就没有必要再培育自己的技术力量。于是,就逐渐失去了创新和自主开发技术的激情与“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基本上都用于引进技术,送给了外国企业,企图依靠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干脆引进外资,认为可以从合资的对方持续获得技术。此时,过去长期积累的十分可贵的技术力量被冷落了,技术人员被边缘化了,队伍逐渐失散了。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一些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

为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这充分表明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心。但是,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政策体制原因更具有本质意义。为此,政府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政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和克服国家所有权实质性缺位的弊端,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将目标集中于投资回报,对市场信号有能力做出有效反映。

2.4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使生产力高度发达;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创造领先于时代的效益。但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产品技术含量少。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市场、政策等环境因素,又有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渴望与追求不强烈,缺乏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资金、开发力量、职工素质保障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等自身因素。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意识,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加大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2.4.1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现代科技进步是一个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生产、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多方面、多环节组成的不断创新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具有主体作用,它集技术源泉、技术载体和技术受体为一体,既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新技术的生长点,也是科研成果的应用点和引进技术的接受点,还是科研成果的发源地。生产力诸要素最终都要在企业中结合,一切科技成果也都要进入企业和通过企业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企业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主体。

从科技进步过程和企业性质也可以证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市场和生产需求在科技创新来源中占主要地位,企业要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实现利润增长,就必须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会,不断吸取创新源泉,并使技术、生产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因此,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从宏观上看,将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就微观而言,企业的科技创新只有与本企业的资源结合起来,才能体现企业科技进步的特点,使科技创新更能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创新的有效性。企业要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必然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只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才能积极地调配和合理地安排各种资源,寻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益。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只有确立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家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我国企业现有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压力不大、机制不活、信息不灵、能力不够等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企业的成败在于其创新的能力,而制度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使科技资源的筹措、投入和配置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技术决策、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的主体,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2.4.2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意识

现代企业的出现与发展本身就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是现代企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担负着改进生产要素质量,匹配各要素数量,使企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的任务,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若没有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就只能依靠要素数量的增加,从而造成投入浪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还是产品价格的竞争; 无论是品种需求结构的排挤,还是质量的争夺,都要求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减少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企业只有把自主创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才有一定的保障,谋求企业发展才有一定基础。可见,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基础。

实践也证明: 企业竞争力来自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创新则兴,反之则亡”是市场经济的一条规律。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来战胜对手。其一,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研究开发的优势,制造同竞争对手在产品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差别; 其二,可以利用大规模生产、先进工艺设备的优势,降低产品成本,创造同质低价的竞争优势;其三,也可以利用支配流通领域的能力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创造服务方面的差别。但任何一种差别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因此,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均有实力雄厚的技术创新机构,许多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或者和国家、行业、市场中介的技术创新机构密切联系,从事本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我国目前有一半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尚未建立科技开发机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机构,但人员不固定、资金不稳定、仪器设备落后,难以胜任开发工作。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均不适合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没有真正用科技进步实践去改变企业面貌,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认识不够,对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其方式缺少全面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所谓“自主”,是企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受到企业职工,特别是领导层的事业心推动,形成的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占有为目标,实现自我的一种强烈欲望。“自主”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大小、绩效的高低。有了自主创新的机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将来的发展,就能积极慎重地开展自主创新工作,从而在自主创新的渴望与探寻中,自觉培育创新文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更好结合,达到提高企业产出质量和效益的目标。

2.4.3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是指与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 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也包括吸收企业外部技术,并使之在企业内部消化、扩散、再创新。企业科技进步的核心是装备、工艺的进步,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核心。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资金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保证,没有较大的投入,很难进行创新。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依法筹集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开发出有市场前景和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一般来说,企业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才有竞争能力,医药、宇航、电子等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要求更高。

2.4.4提高企业人员的创新素质

1、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灵魂

一切创新活动都必须有人才支持。在企业中如果没有合格的科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就等于没有科技创新的灵魂。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往往能够通过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搞好一个企业,带动一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甚至造福一方百姓。目前我国企业科技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社会环境、衡量标准、选拔方式等还不尽完善,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头人和总设计师的企业家阶层还没有形成,作为企业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科技人员总量偏少,队伍不稳,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优秀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最稀缺的特殊资源。为此,企业应注重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竞争等途径建立起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建设好以优秀科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为核心的,团结、稳定、高效、富于创新精神的科技机构和企业自主创新领导班子,并从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切实保证他们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

2、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其职能的实现,是科技进步人格化与实现创新的基本保证。企业家是现代企业运作的核心,是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最高决策者和主要倡导者。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与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创新状况,尤其在企业缺乏对自身利益追求的自主创新动力和有效市场竞争的自主创新压力的情况下,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阶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一般来说,具有强烈、先进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会使他们的企业也具有强烈、先进的自主创新意识。优秀的企业家勇于探索,富于创造力,风险意识强,对国家、社会、企业、职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企业的自主创新既积极又慎重,善于审时度势,具有谋略思想。凡是自主创新搞得好的企业,都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企业家。

企业家不同于其它人才的本质之处在于他们首先必须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即“专家型”、“学者型”企业家。各级政府应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采用国际通行的职业管理者的筛选与使用办法,建立企业家的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制定专门制度来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从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加以提高和再塑造,对其进行“企业的职能”和“企业家风格”的教育并提出考核要求,使他们始终能够以一种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企业长期生存着想,为所有者和职工承担长期的责任,为顾客承担长期的义务,使之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不懈动力。

3、提高全员创新意识和科技水平

对于创造性、风险性、艰难性较大的自主创新而言,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固然需要企业家精神和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但科技进步是企业连续不断的基本活动,涉及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企业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管理核心,加强对员工的各类培训,培养企业员工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科技进步素质,以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效果。

自主创新意识是对自主创新的渴望、追求与探寻。现代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敢于承担风险并实行科学决策的态度。无论是启动企业自主创新,还是改变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困境,首先不是取决于企业投入资金多少和占有哪些条件,而是取决于掌握和管理新技术的人及其观念。强烈的创新意识能把企业自主创新的目标与顽强进取的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排除和改造来自内外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使技术始终处于创新态势,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科技进步。正是观念作用于行为之中,才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因此,企业要树立和强化自主创新意识,使其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一种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精神氛围。

2.4.5强化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科学管理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法宝。管理创新能保证已创新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使企业各要素始终保持创新势态,不断取得自主创新成果。

1、确立企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为追求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思考、谋划活动。确立这种思维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为企业,要在经营范围、管理体制、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战略定位。一个善于管理创新的企业,应该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机制。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是,硬技术不“硬”,软技术更“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观念。为此,企业短期内应以软技术发展为突破口,促进本企业软硬技术的协调发展。这既符合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实,而且风险小、投入少、容易实现,还可以在企业各类人员中培植普遍的创新意识,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尽快实现。

2、必须加强产品与市场创新

市场工作是企业经济工作的龙头。没有市场的产品等于没有生命,企业必须重视研究市场,哪怕在很小的空间内也要营造一方自己的市场。企业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适应市场的应变体系,构建强有力的营销网络,适应市场;二要善于发现潜在市场和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建立以开发市场为先导的有效运作方式,创造市场,开拓市场。企业无论是巩固已有市场,还是开拓新市场,都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保证产品质量在巩固中提高,用优质的产品去赢得更多的市场。

3、提高技术开发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能力表现为企业发展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开发的目的主要是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技术开发可以参照企业决策层、经营层和生产层的格局,分层进行。较低的层次是生产层的技术革新,根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的需要,进行工艺改造、优化设计和新装备的引进。最高层次是决策层的核心技术开发,主要从事较长期的研究和综合、关键、重大技术的开发,增强企业的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在建立、健全研究与开发体系的同时,更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创新小组、发展部、技术中心以及动态联盟等组织形式。

2.4.6 加大政府关注水平

1、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应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2、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企业创新,必须保证企业创新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侵权者的成本。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3、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

发挥政府信息资源的比较优势,组织调动社会科技资源,通过谋划和规划,引导和协调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分工协作,加快薄弱环节的研发和创新,通过技术链的整体突破,使得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形成企业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4、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

加强财政直接投入共性技术研发的立法工作,在遵守世贸协议和规则的基础上,明确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的责任和义务,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各自层次上投入共性技术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对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组织,改革/撒胡椒面0式的投资方式,优先支持战略性共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促进共性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最大程度地发挥共性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

5、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国家组织的具有产业前景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来牵头申报、立项和组织,使企业的需求成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使国家项目更好地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吸引和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使技术研发面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支持和帮助企业提高研发人员的科技素质和研发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置一定数量的流动岗位,向企业开放,使企业参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项目,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

6、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

依托行业协会和原属产业主管部门的科研院所,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组建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或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

2.4.7 加强政策扶植力度

1、政府优先采购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严格执行5政府采购法6,把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通过政府机构的示范作用,影响国民认识和市场行为,进而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研究制订鼓励购买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的政策,如免征或减征附加税。

2、实行税收抵免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研发投入抵免税收,如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抵免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年度研发支出的平均额实行优惠税率。加速研发设备的折旧,缩短折旧期限。对新产品开发或工业产品国产化实行税收减免。

3、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激励

允许企业和企业化经营的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条件下自主规定对科技成果贡献者的激励方式,包括产权激励方式,国家通过立法确认其合法性和不可侵犯性。

4、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十分突出。除了外方设置障碍和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支持不足等因素外,企业消化吸收投入过低也是重要原因。2002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2.71,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相近发展时期的比例是15-8,表明我国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严重脱节。解决这个问题, 在政策层面上,一是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二是在重点产业领域要制定限制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如提高重复引进技术缴纳消化吸收资金的比例。通过制定和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的比重逐步得到提高。

5、公平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税负

长期以来,我国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所得税制,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低10个百分点左右。内外资企业税负不等,既不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也相对减弱了内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因此,应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

2.5 案例一:

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宝业集团技术中心发展纪实

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对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2008429日,宝业建设集团技术中心顺利通过浙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家评审验收,为企业依靠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组织机构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的机构设置应从建筑行业的特点出发,适应建筑行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宝业建立了以公司总师办为龙头,以技术部为技术开发骨干,以研究院为研发基地,以下属各分子公司为依托的技术中心组织架构,形成了以总工程师为首,基层各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创新体系。该体系共分四个层次、两个功能模块。四个层次分别为公司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各职能部门、分公司技术中心、项目技术开发部,形成纵向机构层次;两个功能模块分别为项目研发和建筑产业化及工业化研发模块。在项目研发上围绕项目来做,且每个项目都有新的内涵和理念,以主要纵向机构层次为主,积极开展项目研发、进行施工技术难题攻关。通过技术研发创新,节省了资金,加快了工期。建筑产业化及工业化研发方面,主要以研究院为主,从企业长远的发展着眼,开展自有技术知识产权研究,做好自主技术品牌开发,致力于建筑工业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

对技术创新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公司各部门及分公司技术分中心均承担相应工作目标,按计划目标层层考核奖罚,落实各级组织职责,形成了“层层创新、人人创新”的良好氛围。

2、基础条件建设

技术中心目前有技术人员14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8人,从事建筑工业化技术研发、试验的人员31人,专门从事设计开发的57人;2007年的研发经费投入为1065.86万元。科研经费的投入是正常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的保障。为控制管理好科技经费的投入和支出,公司制定了年度科技经费使用计划和科技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除实行严格审批制度外,还要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2007年,公司用于科技经费的资金共计为2324.21万元,其中项目科研经费215.33万元;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费用119.96万元;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公司总营业额的0.433%。在加大自身科技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

公司设立了宝业集团建设产业研究院,包含新技术研发设计、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应用中的施工制造和实验测试中心等四项职能。研究院有科研办公及检测用房共6000平方米(科研办公用房1500平方米,检测试验用房4500平方米),试验检测中心共由结构、地震、防耐火、声音、耐久性、室内环境检测、门窗幕墙检测、实大环境模拟及恒温恒湿九大实验室组成。

试验检测中心将建成全国唯一的能对住宅进行全方位性能检测的实验室,环境模拟实验室、耐久性实验室、恒温恒湿实验室的设备都是全国独创的试验设施,是宝业集团进行工业化低多层住宅及大建设工业化研发的核心试验研发基地,为宝业集团节能环保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保障。

研究院与同济大学等单位联合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轻型钢框架体系低多层住宅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已于200510月通过建设部成果验收,专家评价为“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被评为“钢结构金奖”,并获2007年度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3、科技创新规划及实施

为使科技创新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企业制定了《技术创新规划》,从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培养 、施工技术水平及能力、科研基地建设等十个方面制定中长期、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并明确了相应的实施措施,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以项目技术开发、占领和拓展业务市场为核心,确立综合建筑节能技术等10大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二是以住宅产业化和大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开展建筑工业化方面的技术研发。

技术中心围绕项目施工中的新技术研发、承接省建设厅及科技厅立项的科研课题、承担和参与国家建设部的科研课题、从事住宅产业化以及大建筑工业化方面的技术研发等四个方面科研课题,以原始性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的形式开展新技术研发。到目前为止,公司承接省建设厅、科技厅立项的科研课题共8项,已完成且通过验收的2项,基本完成未验收的3项,正在实施中的3项;共创国家级工法3项,省级工法10项;申报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申报科技示范工程10项(其中建设部级1项),通过验收5项;创国家级QC成果 8项。

技术中心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与技术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地方标准、图集的编制,积极开展项目技术合作开发。至2007年,公司参编国家标准1项,主编浙江省地方标准2项,参与主编国家及地方标准5项,开展综合节能技术研究等10个项目课题的研究等。

4、人才队伍建设

公司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大批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司设立有企业专家委员会及各专业学术带头人,在重大经济技术方案的论证、工法的审查、科研项目审核鉴定等方面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开展全员技术培训工作,组织多层次、多专业的培训,积极参加、开展技术交流,加强海内外技术交流合作。仅2007年,组织参加培训323人次,参加国际技术交流95人次,参加国内技术交流228人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按照人力资源发展需求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且每个年轻人有师傅或导师指导,让新员工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为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公司相继制定了技术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实施办法,设立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基金,每年列出专项经费,对技术创新及工程质量创优成果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给以奖励。07年用于技术创新、质量创优奖励750多万元。公司每年召开一次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对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在完善多种分配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逐步建立起科技工作者的报酬与绩效挂钩、与技术工作成果挂钩的分配机制。

案例一: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案例介绍:

矸石排放是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股份公司邢东矿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产煤不见煤”。本文简要介绍了矸石回填技术的创新点。现实需要、企业的改革发展、节能减排与环保工作以及决策层的持续支持四项因素催生自主创新。矸石回填每年创造的直接利润近2800万元,邢东矿的创新实践证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够获得社会效益,而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

矿山环境治理是困扰煤炭行业的一大难题,其中矸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我国煤矿井下矸石的排放大多数仍采用由井下运输提升至地面,再向指定的区域排放,久而久之形成我国煤炭行业特有的矸石山,它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易发生内燃,甚至矸石山爆炸。矸石中含有的几十种化学成分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一个年产100万吨的煤矿,矸石山占地就有110—140亩,全国年产煤27.16亿吨(2008年),形成的矸石山要占多少亩地!煤矿井下开采,地面还会有塌陷,塌陷也要破坏耕地。因此,矸石治理与综合利用是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开采的重要内容。矸石回填既避免了矸石山占用地面,又使地面不塌陷,是对土地资源很好的节约和保护。

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股份公司邢东矿从2002年开始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创新成就,填补了全国深井开采领域的一项空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全国第一家“产煤不见煤”的煤矿,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1%,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树立了矿区建设新形象。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还先后荣获“河北煤矿造林绿化先进单位”、“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全国煤炭环境保护优秀单位”、“全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双十佳矿井”、“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等多项殊荣。邢东矿在矸石治理方面的自主创新是发展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成功举措,在煤炭企业极具推广价值,本案例即通过展示邢东矿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及其应用成效,为读者提供借鉴。

一、四大因素催生自主创新

1.现实需要提供创新压力

邢东矿位于邢台市东北角,距离邢台市4公里,紧邻107国道,东距高速公路3.2公里,地面村庄密集,土地资源紧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建矿之初就明确提出要把邢东矿建成“环保型、节能节水型、生态绿化型”的矿区。若出现矸石山则将占用紧张的土地资源,污染环境,又有碍邢台形象。因此,矿领导明确提出邢东矿要达到“矸石不升井,不见矸石山”。

2.企业的改革发展为研发矸石回填技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冀中能源大集团战略的深入实施,邢东矿不断加快改革发展和应用先进设备的步伐,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了100%,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得到高速发展,矿井安全高效建设成效显著。同时,深入开展人才战略,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为指导,积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并与各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各种技术难题攻关小组。这一切为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准备了条件和基础。

3、节能减排、环保工作的迫切要求推动实施煤矸石治理

近年来,国家治理环境污染、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压力,落实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也是催生邢东矿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的一个重要动因。矸石山问题是我国煤炭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破解这一难题将为煤炭行业做出开创性贡献。邢东矿主动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包括在废物、废水、粉尘、噪声和地面绿化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对煤矸石这种煤矿的主要废弃物的治理自主研发了矸石回填技术,既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资源回收率,效果显著。

4.决策层的正确决策和持续支持

像国内许多重大创新获得成功依靠决策层的正确决策和持续支持一样,邢东矿自主创新成功的首要原因也是公司领导的决策作用。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促进了邢东矿历届领导对矸石充填工作的重视和思考。自从2002年邢东矿前矿长安学群提出矸石直接在井下永久煤柱内充填的想法之后,得到了公司总经理刘建功的大力支持。

并随即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刘建功为组长,公司总工程师赵庆彪、副总经理毕锦明、邢东矿前矿长安学群、总工程师赵计生和副总工程师魏树群等组成的矸石充填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全部为高级工程师。从2002年3月开始组织技术攻关,经过33个月的不懈努力,对矸石充填技术和设备进行了多次改进、改造和升级,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这种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得到社会普遍的赞誉。

二、矸石充填技术的主要原理和技术难点

矸石充填技术是把煤矿生产中产生的矸石,填到井下那些不能开采的建筑物永久煤柱里,不但能实现矸石不升井,不占耕地,防止其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把用常规方法不可能采出的煤炭资源采出,提高资源开发率,得到一举数得的效果。矸石充填技术的主要技术难点是要解决回填率不足和矸石密实度的问题。

因为在建筑物下掘回填巷道时,如果回填率不足、回填的矸石密实度不足,巷道就会塌陷,塌陷量大到一定面积就会引起地面过量沉降,后果严重。矸石回填要求尽可能把巷道填满,回填率越高,巷道利用率越高,顶板及覆岩移动量越小,地面沉降量也就越小,地面建筑物也就越安全。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邢东矿的创新团队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和现场试验,解决了巷道回填率、矸石密实度、巷道变形的利用、充填方式对充填率的影响、充填工艺研究和矸石回填流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地自主研发出国内领先的矸石回填技术。

1.巷道回填率

解决回填率问题的关键是要填满巷道回填的剩余空间,它与巷道倾角、回填工艺和流程有关。邢东矿规划区内煤层倾角6.5℃13℃,平均10℃。开始时,矸石回填率可达到93%左右,随着注浆等相关技术的改进和熟练运用,最终回填效果几乎可以达到100%,剩余空间也被填满,矸石充满了整个巷道。

2.矸石密实度

回填矸石的密实度十分重要,如果密度不足,仍会造成地面塌陷。对矸石密实度的研究是矸石回填技术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矸石密实度与矸石岩性、粒度、含水率、回填处理方式及时间、外部施压坏境等有关。研究表明,邢东矿掘进矸石一般属于砂岩或砂质页岩,其初始碎胀系数一般为1.60~1.80,密实后残余碎胀系数为1.10~1.15。 创新团队根据各矿区覆岩、地表观测站实测资料以及有关老空区上方钻孔岩芯资料,并结合破裂岩体碎涨——密实规律的综合分析,得出充填矸石回填实度中与延续时间T过程之间的关系公式[ψ=A-B×Ln(T)],结果表明矸石充填后前几年内密实较快,到10余年后密实速度明显变缓慢。这为计算和设计回填方式和回填工艺及流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3.巷道变形的利用

计算和预测巷道变形量也是确保矸石回填效果的关键。煤巷掘出后,由于原始应力状态重新分布与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发生巷道变形。邢东矿规划区的顶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硬度、厚度相对较大,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研究表明,巷道变形量的大小与掘进空间四周煤柱体、顶底板岩性及煤层自身强度、支护方式、巷道间隔、时间延续等因素密切相关,经过实际测量,变形量在14.4%左右。创新团队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计算,合理布置掘进巷道,在巷道发生变形以前完成回填巷的充填,能否充分利用巷道变形量是矸石回填能否成功的关键。

4.充填方式对充填率的影响

充填方式决定了能否把松散的矸石充满整个巷道,并提高密实度,经过反复摸索,创新团队采取了四项措施:(1)为了防止巷道变形的影响,应坚持快速掘进、快速充填;(2)充填时尽量采取措施,充满充实,采用高压注浆泵,实施巷道充浆,以提高充实度,尽量减少地表移动变形影响;(3)为避免相邻巷道掘进顶板应力过分集中,扰动已有巷道产生过量变形,影响实际充填效果,实际掘进时应选择合理的巷道布局和掘进、充填顺序回填;(4)加强管理,加强巷道形变、充填密实回填矿压及地面观测,在地面建立观测站,实施动态和长期的观测。

5.充填工艺研究

充填工艺研究是这项技术的关键,经过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使用矸石充填输送回填接充填和高回填巷道注浆的充填方案。

皮带输送充填。矸石回填车经推车机推人翻车机,翻车机翻矸石到破碎机,破碎机把矸石破碎成粒径小于150毫米的矸石存放到矸石仓,矸石仓下口安装给料机,把矸石放到机尾驱动式DSP—1010/650皮带上,650皮带把矸石运到充填点,回填充填皮带回填到巷回填。粒径小于150毫米的矸石不存在窜仓问题,同时考虑到大块矸石堵放矸石漏斗的情况,因此把破碎机置于矸石仓上部。

巷道注浆。矸石经皮带输送完成回填后,再对巷道充填矸石回填空隙采用注浆法加以密实回填,巷道的充填率达100%,使充填体内回填空间尽可能减小。矸石通过650皮带到达筛分设备后筛分出粒径小于5毫米的粉末,由注浆系统加压注人充填矸石回填空隙。通过综合比较,采用皮带输送充填和巷道注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充填效果。

6.矸石回填流程

矸石回填技术的主要机理是用岩巷产生的矸石置换出永久煤柱里的煤炭,矸石回填流程是这一机理的具体体现。其做法是在永久煤柱内掘进500米600米的煤巷,把开拓中产生的矸石装进矿车,运至矸石仓,矸石仓下口安装给料机,矸石下至矸石运输皮带,通过填充皮带、充填机和回填泵注浆填人到巷道内,整个过程全部在井下完成。

三、矸石回填技术的自主研发成功给人们的启示

承担社会责任在不少企业看来是负担,但是邢东矿的创新实践却证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矸石回填每年创造的直接利润近2800万元,这还不算数额巨大的环境保护收益。不仅在环境保护上领先发展,邢东矿在安全生产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与不少煤矿为眼前利益不顾矿工安危屡屡发生安全事故成鲜明对比的是,邢东矿区自建区以来,就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实施精细化管理,抓好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截至2008年12月20日,连续实现2600天无重伤以上事故。现在的邢东矿名扬全国,已成为省市的“窗口”单位,引来几十家企业参观学习,被誉为“花园式矿山”,成为走上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范企业。通过邢东矿的创新实践,我们应该能够学习到比成功的技术创新更多的东西,让我们坚信富有远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取得真正成功的关键。

启示:创新的动因多种多样,现实中为保护环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创新的企业并不多见。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股份公司邢东矿的决策层富有远见地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成功解决了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难题,结果不仅创造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而且每年还创造近2800万元的直接利润。这个案例说明,创新回报也是多种多样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最终能够得到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多种丰厚的回招。

思考题:

1、我国自主创新的特点和问题包括那些?应该如何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的发展?

2、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怎样?


 

专题三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二:企业创新

3.1 企业创新的概念

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一个了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何道谊提出了企业全方面创新和全方面研发概念。研发部门是专门从事创新的部门,研发功能是专门从事创新的功能。企业而言,创新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研发部门的事情。企业的所有系统,所有管理职能,所有业务职能,如技术、设计、生产、采购、营销、销售、人力、财务等业务职能,都存在需要创新的地方,都存在可以通过创新产生价值的地方,相应地也都应当存在研发的功能。

企业,只有企图才有事业。企而创新,图而突破。

3.2 企业为何要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

国外有关专家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培训班上曾经做了这样的游戏:主讲人手上有一个白色信封,里面可能是50元钱,也可能是一张罚款单,也可能是别的惩罚。你有三种选择:(1)可以打开信封,但必须遵从信封里的要求,(2)也可以不打开信封,(3)还可以传给同伴,让同伴打开。究竟作何选择?

不打开信封,就意味着一切在停滞不前。这样尽管无风险,可是机会会悄然滑过;原地踏步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倒退。发展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把发展看成是现实的突破,好比那个信封,撕开它就意味着对现状的突破,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由此可见,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保障。

3.3 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趋势

1、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2、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

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就要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在生产方面,它能依照顾客订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在营销方面,它能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在组织方面,它能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管理方面,它能将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

3、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现代企业不能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4、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知识被认为是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组织 学习 、知识管理和加强协作能力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将现有组织、知识、人员和流程与知识管理和协作紧密结合起来。

5、从传统的单一 绩效考核 转向全面的绩效管理。

传统的 绩效考核 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估来确定奖惩,但过程缺乏控制,没有绩效改善的组织手段作为保证,在推行 绩效考核 时会遇到员工的反对等。因而,把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联系起来,变静态考核为动态管理,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

6、信息技术 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使业务活动和业务信息得以分离,原本无法调和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也得以解决。企业通过整合,能够实现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借助 信息技术 手段,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7、顾客导向观念受到重视并被超越。

近十几年来,以微软、英特尔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业放弃了顾客导向,采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产生了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对的已不仅仅是现有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市场和挑战。

8、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和实践可以获取商业利益,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社会利益,还可以改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声誉。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已经不是是否应该实施社会责任政策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实施,大多数商业发展计划都要进行道德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

9 企业管理 创新成主流趋势。

我国企业在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方面,不断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方向、鼓励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已成为主流方向。

10、企业管理 创新进入新阶段。

现在深化改革到了制度创新阶段,企业管理 现代化也必然要进入到管理创新的新阶段,也就是说到了建立管理科学的阶段了。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3.4 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对策

3.4.1 企业创新的现状

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企业是国家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推动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企业创新现状包括:

1、在创新意识方面

1)企业经营者把创新视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2)学历高、年纪轻的经营者风险意识较强。

2、在技术创新方面

1)多数经营者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

2)企业技术创新方式逐渐步入以国内自主开发为主的道路;

3)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4)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3、在管理创新方面

1)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组织创新总体水平相对滞后;

2)管理技术与手段日趋现代化,但仍有待加强;

4、在制度创新方面

1)普遍希望实行“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任用制度;

2)月薪和奖金仍为经营者收入的主要形式,高收入者比重明显增加;

3)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改革滞后仍是制度创新中的主要障碍。

3.4.2 企业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效益,提出以下一些有关企业创新的建议及对策。

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观念创新。

企业经营者应坚定以创新促企业发展的信念,要善于不断突破现有观念的束缚,对新思想!新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有积极的态度,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吸收外部新的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

2、改善创新环境,深化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仍是当前我国企业创新的一个瓶颈,继续推进政企职责分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进一步推进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也应主动积极参与制度创新,进行产权变革,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3、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

企业要继续努力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维护和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多方面拓展技术创新融资渠道。

4、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工作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保证。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强化管理创新。企业在继续做好组织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创新的同时,还应逐步加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资本运营和企业文化等深层次综合性管理创新工作。

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融合各方面的创新工作,使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全社会也应大力培育和倡导一种创新文化,建立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3.5 企业创新的集群驱动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拓展产品和市场空间,为企业带来高收益。然而,创新在本质上又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创新的风险来自于交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活动的长期导向,二是市场和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这些特征使得创新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战略抉择。现有的文献曾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进行讨论,分析可能影响企业创新的各种要素,如管理团队特征、制度环境情况和企业资源条件等。

近年来,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企业绩效小于集群期望时,集群企业的研发强度与企业绩效偏离集群期望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即集群的绩效反馈则会给企业创新带来问题驱动力;适度的集群进入率代表着可观的市场机会和可以接受的竞争水平,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机会驱动力;集群效应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力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促进或者阻碍,而是由集群企业的具体特征决定的。

3.6 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管理思想家德鲁克认为任何企业有,也只有两项职能--营销与创新。据此,营销与创新被许多学者视为是驱动企业在市场中前进的两只相互依存的车轮。国外媒体在对中国市场做出的观察中指出如下事实:凡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型公司,如摩托罗拉、西门子、菲力蒲、索尼等,都无一例外利用了其强大的营销能力和新产品来与中国公司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但学术界对于营销对创新具有何种影响存有截然不同看法:有些看到了营销对创新具有积极作用的研究者(主要是营销学家),用实证研究方法证明了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另外一些看到营销对于创新具有消极影响作用的研究者(主要是组织管理学家)也实证性证明营销对创新有明显消极影响。特别是有着“颠覆大师”之称的美国管理学家Christensen基于诸多观察性事实---如当年强大的王安公司被新出现的公司Compaq打败;强大后Compaq的又被新崛起的DELL公司打败;甚至像IBM这样的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也因遭受苹果公司的进攻濒临破产边缘--因而提出了管理越好的公司越容易被小公司打败的著名的“Christensen悖论”。Christensen对形成此悖论原因的解释为,大公司为维持自己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不得不取悦于最有价值的顾客,而且别无选择--他们受到像重力一样的力量牵引走向末路”,营销能力越强的公司越想“讨好顾客”,就越不愿进行“颠覆性创新”,一旦面对实行这种创新公司进攻时,往往因无法正确应对,很快被“颠覆”,即营销对企业创新具有负向影响作用。因此,要回答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是具有正向抑或是负向影响效应问题,任何研究者都不能回避如何解释和说明“Christensen悖论”。

企业创新出来的技术能否成功实现商业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成败,营销能力在创新商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mabile等指出,营销能力在整合企业资源与推动创新领域工作方面有重要作用。Song等则认为在产品研发阶段,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是需要被评估并被整合到新产品创意过程中,营销能力对于辨识正确的创新方向和创新的商业价值起着至关重要作用。Weerawardena在就营销能力对公司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策略影响的研究中,得出营销能力对创新有正向显著性影响的结论。Kotler等指出,奉行营销(市场导向)观念的公司既关注顾客现有(当前未被满足)需求,也会关注顾客潜在(将来需求,其创新绩强度胜于非市场导向型企业。77%的科学仪器发明和67%的半导体产品发明是由终端使用者(顾客/用户)完成的,企业可以通过鉴别领先用户,并针对领先用户开展研究,进而获取全新产品概念。Kotler等说明过创新一旦走到公司决定实行商品化时“将面临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成本考验”。商业化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单位的投资成本;二是营销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成本甚至数倍于生产投资方面的成本。因此,营销能力低下的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时必会有更大风险预期。Barlay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能否快速将新产品投放到市场越来越成为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3.7 员工多元化管理与企业创新

对于中国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有效地管理员工多元化,增进员工关系的和谐,并激发多元化的正面效应,促进企业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尽快回应的挑战。这种挑战的来临,源自我国企业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管理议题的汇合。主要因素。当团体中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某些个人或子团体由于身份(而非由于能力或贡献)被赋予优势地位时,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员工就难免受到打击,他们在团体中发挥个性,表现和确认自我观念的动机与机会就可能显著降低。这时,自我分类理论所说的“去个人化”效应就会凸现出来,多元化的负面作用就可能占主导。相反,如果团体成员地位平等,没有身份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地位或权限的差异主要是基于能力和贡献的大小,那么,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和谐,自我确认理论所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的效应就会占主导,多元化的正面作用就能够得到实现。从团队水平来看,由于平等友好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充分交流,团队层面的创造性活动与成效也可能得以提高。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推论:

推论1:当工作团队中的多元化本身没有带来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时,多元化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在个人层面,多元化可以促进个体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意愿与行动;在团队层面,多元化可以提高整个团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成效。

推论2:当工作团队中的多元化本身带来了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时,多元化可能妨碍企业创新。在个人层面,多元化可能降低个体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意愿与行动,相对于强势群体的成员,这种降低作用在弱势群体成员身上的表现更加显著;在团队层面,多元化可能降低整个团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成效。

推论3:团队多元化管理能力对于员工多元化和企业创新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扩大多元化的正面影响,降低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推论 4:员工多元化适应能力对于员工多元化和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扩大多元化的正面影响,降低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提升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的正面效应的措施:一是减少可能由于多元化带来的地位不平等;二是在地位不平等难以完全避免的情况下,降低它的影响力;三是在多元化可能带来正面影响的情况下,适度增加多元化的程度。 同时,组织还应该努力帮助员工个人提高对多元化的适应能力。

中国企业要应对员工多元化的挑战,促进企业创新,首先是企业领导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对员工多元化问题的认识,制订企业自己的员工多元化管理方案。 在管理实践上,应该从组织、团队和个人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第一,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创造平等和谐的组织氛围;第二,在企业和团队层次上,提高组织的多元化管理能力;第三,在个体层次上,通过培训和交流,增强员工个人的多元化适应能力。

3.8 案例: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与制度创新

2008年,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世界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它是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全回转浮吊。它的创新之处在于:

(1) 创新设计了超大直径无平衡梁四排全滚轮的全回转支撑装直,采用四条环形轨道支撑旋转上部达万吨的重量,实现了万吨重量载荷的均匀分布;

(2) 自创大直径回转支撑平面和回转大针销轮加工工艺;

(3) 创新采用分体锻造与装配的技术,解决了吊重3750吨、自重超过100吨吊钩国内无法直接的锻造难题;

(4) 起重机臂架采用了高强度钢焊接的街架结构,攻克高强钢的焊接工艺技术,通过对焊接变形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控制起重臂的自重变形和焊接变形;

(5) 创新研制浮吊定位关键设备智能型恒张力大型锚绞车,可容直径76毫米铜绳2200

另外,该公司在技术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方面也颇有创新之处。

案例介绍: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PMC)成立于1992年,是国有控权、AB股上市公司,主打产品是大型集装箱机械,在散货机械、海上重型装备、大型钢构钢梁和港机备件等方面也有所建树。到2008年,其产品已进入7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台湾和香港),覆盖世界主要集装箱码头,占据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70%以上的份额。公司的订单连续7年居同行榜首,ZMPC品牌已成为该行业的世界知名品牌。

一、7500吨全回转浮吊的创新案例

2008年,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港机公司)成功研发了世界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它是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全回转浮吊。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上海乃至全国的海洋重型装备制造能力,并向世界海洋重型装备市场介绍了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有公司(ZMPC)。新的订单接踵不断,形成了公司继集装箱起重机之后又一新的强大的经济增长点。

1.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海洋资源开发的新世纪,世界各国把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开发向海洋、尤其是深海进军成为新趋势。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攀升和石油需求增长,国际海油市场对海洋工程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大石油公司纷纷投入巨资建造和购买先进海油生产设备,开采海洋石油。国际海洋项目设备市场需求急剧增大。然而,国际海洋工程设备市场主要由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掌控,我国的技术能力还十分薄弱。

大型全回转浮吊是典型的大型海洋工程重型装备,是海上油气田开发、海洋铺管、港口工程、桥梁工程、救捞工程以及大型海上军事装备工程等海事工程不可缺少的工具。这类工具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对海洋资源和事务的驾驭能力。而我国的起重船不到100艘,起重量超过2000吨可称为重型全回转起重船的仅有2艘。国际海事工程与国内建设的需要,都为海上大型浮吊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亟须我国掌握大型浮吊的自主设计和建造技术。大型浮吊的自主设计和建造技术成为当今重要课题。

2.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的创新过程

项目的总体思路是以7500吨全回转浮吊研制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切人点,依托振华港机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攻克多个重点共性及关键技术,以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研究与建造世界最大、具备360度承载回转、能在无限航区行驶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开拓海洋重工装备新市场,增强我国的海洋装备研制能力。

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研发完成5个方面的创新:

(1)创新设计了超大直径无平衡梁四排全滚轮的全回转支撑装置,采用四条环形轨道支撑旋转上部达万吨的重量,实现了万吨重量载荷的均匀分布。

如何实现整个起重机的上部回转部分并可带载进行旋转,是该项目成败的关键。当时有两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第一种方案是根据已有的900吨浮吊采用的双排回转支撑滚轮,并加有近千吨的配重。但是采用这一方案将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滚轮的轮压远超出许用值,二是增加的配重要达2000多吨。第二种方案是国外制造厂采用的平衡梁支撑结构形式,该方法是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4—8只滚轮和平衡梁台车组成的结构。由于海上的风浪大,而平衡梁的关节多、重心高,采用该结构浮吊作业非常不稳,摇摆严重,影响作业的效率和有效的作业时间。经过振华港机公司多次反复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采用将两种方案的优点相结合的方法。圆筒体的直径约为35米,上面支撑采用4排滚轮,以降低轮压,用696只直径为500毫米的滚轮作为回转支撑,使用耐压橡胶块和对4排轨道精确加工使其尽可能地均压。而防止倾覆的反滚轮采用了带平衡梁的4轮台车。

(2)自创大直径回转支撑平面和回转大针销轮加21232艺。

利用项目设备自身和其他特制设备,研制直径35米大尺寸回转支撑平台平面加工设备和以旋转上支承结构中心为基准的专用工装,实现35米直径支撑面的平面加工,并对其加工平面进行测量,确保了实现平面度在0.5毫米内的精度要求。此工装绕中心回转即能划出每个针销孔的位置中心线、分度以及用此工装加工每个针销孔,并采取了水槽冲水找水平面和激光经纬仪配合测量的结合工艺,精确完成旋转上支撑210个针销孔的节距划线与加工。

(3)创新采用分体锻造与装配的技术,解决了吊重3750吨、自重超过100吨吊钩国内无法直接锻造的难题。

    吊钩负荷为3750吨,是设计和制造中面临的又一道难题。按照常规的设计,吊钩钩体和立轴为一体,吊钩尺寸为4米(宽)X6米(高)的锻件吊钩在国内是无法实现的。若从国外进口,不仅交货期长达十几个月,而且价格非常昂贵。经过多次的探讨和调研,振华港机公司根据国内现有锻件的生产能力,打破常规设计理念,将主钩的立轴和钩体设计为分体式,滚子推力轴承布置在钩体的下部。将吊钩的尺寸成功的控制在了2.6米(高)X4米(宽)的尺度内。这不仅满足锻件能力的限制,而且大大地节约了成本和生产周期。

(4)起重机臂架采用了高强度钢焊接的桁架结构,攻克高强钢的焊接工艺技术,通过对焊接变形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控制起重臂的自重变形和焊接变形。

    臂架是整个起重机结构件中的关键部件,4000吨全回转浮吊的起重臂长达110米,自重1000余吨,起重臂采用分段制造方式。全回转浮吊的臂架,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要求自身重量越轻越好。为此,起重机臂架采用70公斤和80公斤级高强度钢板焊接的桁架结构,屈服强度为685Mpa。通过对高强钢焊接理论和试验研究,成功攻克了高强钢的焊焊接工艺技术,并通过对起重臂钢结构的制造工艺的研究和优化,焊接变形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拼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施焊工艺措施,消除了起重臂的各种变形,为高强钢的焊接积累了经验。这也是国产高强钢板首次应用在海上起重机上。

(5)创新研制浮吊定位关键设备智能型恒张力大型锚绞车,可容直径76毫米钢绳2200米

    大型浮吊的作业由于风浪流的影响会引起船体的移位和摇晃,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定位,船舶大型锚绞车是保障大型浮吊在海洋作业定位的关键设备。由于海上作业环境恶劣,工况复杂,因此,要求锚绞车必须安全可靠、反应迅速和能够自动协同工作。世界仅有的少数几家有能力生产巨型大拉力定位绞车,实行技术垄断,不但价格昂贵,且交货期长。振华港机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大拉力重型锚绞车,单索额定拉力达到110吨以上,可缠绕直径76毫米长达2600米的钢丝绳,采用8台定位绞车协同作业。

3.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的研发团队

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的研发团队是最佳的人员组合,该团队包括研究工作人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6人。项目组平均年龄35岁,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有19人,是一支年轻的研发队伍。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的负责人,是曾经被评为第二届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功臣的严兵,他199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起重运输及工程机械专业,1993年进入上海振华港机公司,现任浮吊公司总经理。他主要负责浮式起重机的总体设计,指导并审核其他总体设计者和零部件设计者的设计。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严兵还进行了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曾多次在项目中进行创新,实现了许多个公司第一的创举。其中美国奥克兰桥吊是ZPMC第一次采用折臂式的桥吊,美国弗吉尼亚桥吊是ZPMC第一台限高直臂式桥吊。由ZPMC建造的美国弗吉尼亚港升降大梁式桥吊是世界上第一台升降式大梁桥吊。在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开发过程中,他带领研发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壁垒,积极地推动该项目的研发进展。   

二、振华港机公司创新活动及相关制度安排

振华港机公司的创新理念和目标是:在创新工程的实施中,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确定了高效率自动化与追求节能环保结合的创新理念。高举“振兴中华”的伟大旗帜,并提出“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应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在作业”的奋斗目标,在传统的集装箱市场以七大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攻克掌握新一代起重机高效自动化、节能环保关键技术。

振华港机公司的创新理念在制度化上表现为以下三点:

1.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振华港机公司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实行总裁负责制,由总裁亲自抓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积极探索多种产学研有效模式,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关系,并与20多个专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配套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例如2006年,振华港机公司一举中标美国西海岸标志性建筑——单塔自锚式抗震型旧金山新海湾大桥钢结构总承包工程。通过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联姻”,制定考虑抗震性能的国际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要求与测试方法”的上海宝钢建筑工程设计院,被美国指定为该桥钢结构技术的检验机构。在上海市科委、市教委的支持下,振华港机公司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诲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为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产学研的更加密切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亚洲和世界上引世人瞩目的单机起重量最大的4000吨和7500吨全回转浮吊就是振华港机公司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联合研发的。可以说,产学研联手创新创业是开拓国际新市场,加速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

振华港机公司坚持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指导方针,在创新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和创新团队的建立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鼓励自学、企校联合培养、激励创新设立科技大奖的三位一体人才机制。振华港机公司鼓励职工参加业余学习,凡考试及格者学费一律公司报销。公司曾经联合高校举办了4期业余硕士班,1期网上博士班。16年来,振华港机公司坚持每周一下午4点到6点全员学习,利用这两个小时总结工作得失或讲自主创新,还聘请外面的专家来传授新的知识。

    为了鼓励创新,振华港机公司建立了重奖科技人员的制度,每年公司仅在奖励科技创新方面要支出近千万元。2003年度、2006年度的科技颁奖大会,曾设4个100万元大奖。2006年,公司开始评选“振华功臣”,该奖项不问职位高低、不问学历只问贡献,是特别为鼓励自主创新而设置的最高荣誉和最高奖赏。公司为获得这一奖项的人才颁发纯金质奖章和奖金,并对获奖人才的住房、医疗保险和退休后的生活做出周到的安排,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3.科研创新的保障机制

(1)稳定的科技投入。在科技创新的研发工作方面,公司每年的投入达到总产值的3.5%以上。2007年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制试产方面的投入达7.7亿元。同时,公司对科研的投入进行阶段考核。每个研究课题启动前,公司都会制定周密的研发计划,对于项目的进度、资源和取得的成果都要求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上报,委派专人对整个研发活动周期进行严格管理,控制研发质量、进度和成本,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加强项目变更管理。按项目进度分阶段进行小结和验收。振华港机公司现拥有20多项重大核心技术,已申请专利242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70项,国际发明67项,获得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5项,国际发明专利9项。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自主研发项目“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以上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足可见振华港机公司稳定的科技投入和有效的管理。

(2)多重举措稳定人才队伍。振华港机公司在分配和福利上向科技人员倾斜,现已提供住房贷款2.03亿元,解决了783名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振华港机公司提供建设好家庭贷款、大病就医贷款、养老保险,解除了人才的后顾之忧。振华港机公司提出,退休不按年龄划线,对于凝聚有数十年宝贵经验的老同志,只要身体好(用可否登起重机工作为标准)、有本领、工作又需要,不按退休年龄,一律留用。

由于重视创新制度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在短短16年的时间里,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由创业时10几个人的小公司迅速成长为拥有4万员工、10个研制生产基地、4个直属专业分公司、AB股上市的大型重工企业,完成了世界同行需要三四十年才能实现的历程。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还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和奖励: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认定企业研发中心”。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审定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008年极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首批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

 启示: 2008年,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世界上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它是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全回转浮吊。在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该公司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科研创新的保障机制有力支持了技术创新的成功。  

 

思考题:

1、结合我国实际,概括出企业创新中的主要问题包括那些?

2、如何做到将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壮大融为一体?

创新能力建设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