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继续教育选课:在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2:11:45
在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全省经济发展已处在壮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也必须坚定不移

  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这是省委、省政府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总体目标。这个目标,既包括做大总量的要求,也包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要求。当前我省正处于发展动能加速释放、经济总量蓄势突破的重要时期,也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关口。

  从经济总量看,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从我省经济欠发达这个最大的省情出发,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克服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前移。今年前4个月,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全省经济总量明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我省人口占全国3.3%,但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2.26%,财政总收入仅占1.36%。去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而我省只有2500美元。从中部地区看,我省是至今两个GDP没有过万亿的省份之一;人均GDP水平仅高于安徽;财政总收入比其他省份少500亿以上。因此,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仍然是我们当前最首要、最紧迫的任务。江西经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实现超常规发展,舍此没有别的选择。

  从发展质量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省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但企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综合竞争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我们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努力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取得新突破。我曾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讲过,传统经济是“大鱼吃小鱼”,现代经济则是“快鱼吃慢鱼”。能否成为“快鱼”,既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新一轮国际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要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和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就必须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否则,发展代价将越来越大、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发展道路将越走越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发展大势,紧跟发展潮流,始终坚持加快发展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全省80个县(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93.2%,人口占全省的81.0%,去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4.3%,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县域经济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县域经济活则全省活,县域经济强则全省强。要加快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步伐,必须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重要突破口,以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县域处于“城尾乡头”的位子,我们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主战场不在大中城市而在包括县城在内的县域;县域经济资源性、初级化特征明显,我们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提升全省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基础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我省尽快做大总量的需要,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根据中央的精神,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抓手,切实把工作抓实抓出成效,是省委、省政府指导推动全省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省贯彻落实,加速江西崛起,近两年我们找到了几个大的抓手,比如,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为引擎,以全方位对外开放、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为主攻方向等。现在我们强调,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在整体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质量效益日益提升。2007年至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6.8%,分别高于全省年均增幅1.4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全省经济总量过100亿、财政收入过10亿的县市分别有8个,其中南昌县和丰城市经济总量超2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亿元。可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省县域经济整体上正处在由夯实基础、蓄积后劲向发展提速、结构升级转换的历史拐点,正处于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还不强,不仅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中部地区也处在较弱位置。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49.42亿元,仅为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69%。2009年,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总量20强我省只有1个,地方财政收入20强我省只有3个。另一方面,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发展差距不断拉大。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首强县是最弱县的18倍,地方财政收入首强县是最弱县的10倍。全省99个县(市、区)中,GDP低于平均规模的有55个,地方财政收入低于平均规模2.64亿元的有52个。用辩证的眼光看,差距是压力也是潜力,落后蕴含危机也蕴含希望。我们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全力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湖口、共青城等地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是完全可以实现超常规发展的

  这次会议,我们实地考察了湖口县和共青城的发展变化,部分县(市、区)介绍了它们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和成效,大家很有感触,深受启发。湖口是一个面积只有669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8万人的小县,地表、地下资源匮乏。但他们充分利用毗邻长江的优势,以沿江开发为依托,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近两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基本形成了钢铁、有色、化工、造船四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三年翻了一番,财政收入两年翻了一番。两年中全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排位分别前移18位和28位。今年1-4月财政收入增长110%以上,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可超10亿元,2012年有望达20亿元。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发展蔓延的背景下,共青城去年取得了GDP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一年翻番、财政收入两年翻番的骄人成绩;今年一季度又实现GDP增长30.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8%、财政收入增长85.4%。这样的发展速度,深圳初期也莫过如此。全省这方面的典型还有不少。比如,人口多的南昌县、丰城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保持领跑态势,南昌县经过连续几年努力,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一,2008年成为我省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第一个县市。丰城市连续几年保持高增长,在“块头”较大、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实现GDP4年翻番,财政总收入3年翻番,固定资产投入2年翻番。去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8.4%,列全省第1位。又比如,分宜县虽然人口仅有30万,但这些年通过狠抓项目,靠大联强,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增效,已跻身全省十强。再比如,人口少、面积小、经济基础薄弱的横峰县三年实现GDP翻番,两年实现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翻番。这些地方的实践充分证明,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资源禀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发展基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一个地方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就一定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类不利因素,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发展。

  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积极实践

  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更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从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全球经济正进入复苏期,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趋好。二是中央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必将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政策环境。三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为我们借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条件。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各地要切实珍惜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总的目标要求是,发展靠前的县市,要提档进位,朝着“全国百强县市”、“中部二十强县市”目标迈进;没达到全省平均规模的县市,要加速赶超;就全省而言,三年内多数县(市、区)要争取经济总量大幅增长、财政收入实现翻番。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县市必须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扬长避短,各展所长,找准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走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同时,有几个带共性的问题,必须在实践中切实把握。一是要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贯穿始终。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现代文明之路,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始终坚持“三化”联动推进,协调发展。二是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贯穿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在迅速做大总量的同时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产业层次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要把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贯穿始终。生态环境优美,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和优势。要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在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发挥好、利用好生态优势,实现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赢得超常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求绿色崛起。四是要把强县与富民有机统一贯穿始终。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富民是强县的目的,强县是富民的保障。要坚持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富裕为根本目标,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在持续增加有效投入上取得重大突破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规律。这些年,我省之所以能够在连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省上下始终坚持把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最重要抓手和最主要推动力。现在有一个情况值得关注,今年一季度,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只有24.6%,同比下降20.2个百分点。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去年同期国家实施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以及我省实行“一抓两抢”,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导致基数较高的原因,也有今年国家加强信贷、土地控制,以及天气不利于项目开工建设等方面的因素。不管怎么样,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多次说过,看江西的后劲和未来,就看固定资产投资。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应该成为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具体讲,要在“持续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下功夫。所谓“持续性”,就是多数县市要千方百计确保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低于30%,力争超过40%。要坚持三管齐下,充分用好国家投资、银行信贷和社会投资等各方面资金。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投资的重点和取向,充分利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品牌和项目库,谋划、运作好重大项目,力争在国家投资的总盘子中占有更大的份额。积极探索银行与县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融资思路创新,建立和拓展融资平台,加强政、企、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更好地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紧紧抓住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沿海地区产业加快转型、央企加大重组力度、民间资本投资意愿增强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扩大社会投资。所谓“有效性”,就是要切实提高投入质量。2009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为1.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5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列倒数第二。据测算,如果我省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那么去年我省GDP就将接近1万亿元。这说明我们在增加有效投入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自然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更加注重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实践证明,一个重大基础设施或产业项目的引入,不仅可以拉动相关投资,甚至足以改变一个地方的竞争格局;一个领军型企业的进入,不仅引来一大批关联企业的聚集,甚至可能形成一个主导产业。要突出抓好关系地方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好左右经济发展态势、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抓好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抓好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拉动内需、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后劲、带动就业、推进赶超的引擎作用。要切实抓好现有重大项目的拓展和扩张。通过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从产业链缺失环节、产业协作配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环保建设等方面拓展、扩张项目。通过增强土地、人力、市场等生产经营要素供给,拓展现有企业的发展空间。鼓励扶持企业加强技改投资,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强项目建设的跟踪和调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投入,切实将资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项目投入产生倍增效应。

  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在做大做强园区经济上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全省除少数县因保护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需要、不宜发展工业外,其他地方都要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不动摇,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新世纪以来,我省有两件事情特别具有战略眼光和深远意义:一是大规模推进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江西的发展环境,提升了江西的区位优势;二是抓住机遇建设了94个工业园区,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让不少省市羡慕不已。这94个工业园区是我省加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是十分难得的宝贵财富,必须十分珍惜,充分用好。去年全省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6.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1.5%,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园区经济,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发动机。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园区聚集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园区规划和招商引资中不仅要考虑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中,更要考虑企业产业上的关联;不仅要吸引企业聚集,更要促进产业集群。要加强协调分工,明确各自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引导资源向重点企业聚集;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引导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努力形成块状经济和集群经济,避免产业简单重复、恶性无序竞争。另一方面,要倍加珍惜土地资源,提升园区承载力。土地供应必然越来越紧张,将来谁拥有土地,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为此,我们必须更加珍惜和用好园区的土地资源,重点解决好用地紧张与管理粗放的问题,集约节约利用园区土地。要借鉴重庆等地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经验,探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矛盾的新办法,加大土地收储力度。要坚持集约节约原则,严格实行土地与投资强度挂钩制度,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引导企业挖掘潜能、节约用地,坚决防止透支土地的短视行为。

  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在提升城镇化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速江西崛起的重大战略,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支撑。近两年,我们已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从当前来看,县一级加快城镇化进程,要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美县城。县城是县域的龙头。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要集中力量首先把县城做大做强做美。要大力提升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最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这几年,我省县城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但真正品位较高的还不多。各地要进一步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大力提升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把每个县城建成规划科学、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当前,要抓住国家调控房价和支持棚户区改造的机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资金自求平衡,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加快老城区危旧房的改造,力争在破解老城区改造这道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市民化,只有人口的规模化集聚,才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改善就业,真正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据中国科学院测算,根据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需要,21世纪我国每年必须有1000万农民转入城市,而其中绝大部分要靠中小城市和城镇来承载。各地要坚持把鼓励农民进城、扩大农民就业放在城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引农进城的新途径、新办法。要加快户籍制度及配套制度改革的步伐,允许在城镇就业置业的农民落户城镇,并在子女入托上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投资置业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保留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要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渠道,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就业、落户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真正让农民进可融入城市,退无后顾之忧。三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城镇化不仅仅是造城,更重要的是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快城市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提升城镇居民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公共服务跟不上去,必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动荡。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们一定要深刻吸取,切实防止。

  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

  邓小平同志多次说过:我国“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三农”工作的战略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加强“三农”工作,关键在上层,落实在基层。当前,要突出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江西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应由农民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但稳定和提高粮食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我们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当前,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功能退化、能力弱化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特别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寻小型水利工程民营化投入新机制,鼓励村级组织、个人新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造、管护难的问题。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势特色农产品种类多,是我省的一大优势。要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总体布局,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依托产业化龙头联农户、建基地、活流通、拓市场,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进一步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形成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群。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务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形势的发展,如何解决好务农意愿不强的“新生代”农民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当前出现的“用工荒”,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矛盾。要切实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这件大事,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机制,破解用工难与农民转移难的双重难题。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统筹财政涉农资金88亿多元,持之以恒地在4.6万多个村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深受广大基层农村干部群众欢迎。下一步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要着力探索适应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机制、探索“空心村”改造的有效途径,促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上取得重大突破

  推动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日趋凸显的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瓶颈的唯一战略选择。昨天的发言中,丰城、安源等地介绍了他们注重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和成效。他们的实践充分说明,县域抓科技创新,并非言之尚早,而是势在必行;并非无从下手,而是大有可为;并非难见实效,而是大有甜头。各地要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上来。当前,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以及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为我们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宝贵机遇。各地要把深入实施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培育十大新兴战略产业,与大力培育县域特色支柱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技术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集中力量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为特色产业的发育和成长提供有效支撑。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五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要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贯穿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几大工程,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大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制定分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必须强调的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严守保护生态环境这条红线,坚决控制高耗能项目,坚决控制高排放项目,坚决控制落后产能,防止发达国家、地区“碳排放”向我省转移。农村面源污染是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最近我在遂川调研时看了一个以高品质种猪繁育、生产为主的现代化高科技立体养殖企业。这家企业通过引进微生物发酵养猪技术,探索出一套生态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水废气零排放,为解决大型养猪场污染问题找到了可行的办法,应当大力推广。

  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重大突破

  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是政府行为的竞争,核心是体制机制的竞争。县域经济能不能超常规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从我省来看,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目前我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已顺利完成,改革的效益已初步显现。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今年一季度有4个超常规增长、有1个大幅度下降。4个超常规增长是: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超常规增长,实现营业收入超常规增长,提供税收超常规增长,实现利润超常规增长。1个大幅度下降是,企业改制、工资福利、就业再就业等几项加起来的矛盾纠纷占各类矛盾纠纷数量的5.1%,比往年大幅度下降。接下来,农垦、粮食、农业、林业、交通、水利、商贸流通等七类国有企业改革将在各地推开。这七类企业的改革与县域经济关联性强。如果说,国有工业企业改革重点、难点在省、市一级,那么七类非工业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县一级。各地要总结和发扬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好经验、好作风,精心操作,稳妥推进,争取在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促进全民创业。浙江经济发展之所以不仅具有强盛活力,而且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最根本的原因是民营经济比重大,“草根经济”生命力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应当成为各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点。要坚持不懈地培育“人人创业”的人文精神,鼓励引导人们勇于创业、合法致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兴办金融机构,投资商贸流通产业,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使全民创业的热潮不断升温。二要着眼于优化环境,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当前,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为宗旨的“强县扩权”已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近些年来,国内已有20多个省(区)学习浙江经验,制订出台了强县扩权政策。我省在这方面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据基层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总体仍然偏紧,有些下放的权力或者没有落实,或者又收回去了。要实现全省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必须在“强县扩权”方面有新的突破、新的作为。按照“能减就减,能放都放”的原则,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凡是能够下放给县(市、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市、区),凡是县(市、区)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给县(市、区),让各县(市、区)有更大的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创造最为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县域经济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联系县(市、区)工作实际,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四个方面特别重要。一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自古以来为官者的“天职”。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更应该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经常想一想,组织委派你到一个地方工作,你的所作所为对不对得起组织,对不对得起当地百姓;经常想一想,一事当前,你考虑的是个人得失,还是人民和事业的需要;经常想一想,当你有一天离开现在的岗位后,当地的群众可能对你作出怎样的评价。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聪明、智慧、精力全部用在正道上,用在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上。二要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县级处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处于贯彻落实上级决策的一线,直接面对广大群众,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重要。县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增强操作能力作为提高素质的重要方面,善于准确把握中央精神的实质,找准与实际工作的具体结合点,注重工作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讲究工作的策略和落实的方式方法,在把握好度中实现上级精神向本地实践的顺利转化。什么是本事?大事小事、易事难事,不仅能办成,而且能办好、不出事,这才是本事。三要有很强的驾驭能力。我们的县(市、区)规模有大有小,大的比一些小国家土地面积还大、人口还多,小的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级党政班子和党政主要领导要善于把握大局、驾驭全局。既要抓发展、又要抓稳定、抓党建;既要抓当前,又要谋长远、蓄后劲;既要牵住“牛鼻子”,又要学会“弹钢琴”,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尤其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坚定不移抓改革抓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下大力气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四是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县一级任务重,矛盾多,压力大,手段少,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在县、乡工作尤其需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要充分认识县乡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作为自己人生的宝贵财富,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克服“镀金”思想和浮躁心态,抗得住诱惑,耐得住艰辛,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当地群众的幸福安宁,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紧紧连在一起。

  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必须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县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加强领导和指导,更要尊重基层的创造,鼓励县乡干部大胆探索,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一要给县域发展更多的支持关爱。广大县乡干部工作在基层一线,为江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党组织对县乡干部要在政治上关怀激励,在工作上体谅支持,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在舆论上正确引导。要信任基层干部,理解基层干部,尊重基层干部的创造,鼓励、支持基层干部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放手放胆工作。要选好配强县级领导班子,对于优秀基层干部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拓宽使用提拔空间,让那些在基层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的干部“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上得来”。二要精简上层、充实基层,为基层服务。坚持重心下移,对条管部门的管理权适当下放,加强双重管理力度,其领导干部任免,事先要征求并尊重所在地党委意见。对执法执罚单位,要坚持从严治政,强化监督,规范收费罚款行为,实行收支两条线,罚款所得不与部门预算挂钩,更不能下达罚款指标。各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对来自县(市、区)的项目优先审批、加快审批,重点解决“中梗阻”问题。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进一步巩固去年考核评比清理成果,大力精减会议文件,切实减轻县乡干部负担,让他们集中精力干事创业。三要加强分类指导。要着眼“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各县(市、区)按照经济发展实力、区域功能、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水平等进行科学分类,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差别化考核,既要奖励发展快、发展好的县,又要扶持基础薄弱的县,加快形成奋勇争先、竞相发展的机制和氛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财政政策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ruehaninjgizngngngi 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急!!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含义是什么? 求资料: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有那些?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什么是产品结构,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奥运会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从什么方式转到什么方式?谢谢哈! 苏州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及其它们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东营在山东全省的经济力量怎么样 许昌的综合经济水平在全省排名多少 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必然性,转变困难的原因 关于“十一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扩大出口、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性意见 不知道谁会有这个文件的内容《关于鼓励引进和创新促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意见》 简述我国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意义 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是什么啊? 国外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研究有哪些?实践经验和效果.谢谢 为什么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交换是怎么促进经济发展的? 经济发展能促进环境保护的论据 .( )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青岛解放前是不是经济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