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医生怎么申请直播:鲁迅三兄弟:《周家后院》揭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9:15:18
《周家后院》出版,唤醒读者对鲁迅的一些新思考,发现一个陌生的鲁迅

  近代文学史上,鲁迅也许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作家,近日一本《周家后院》由磨铁文治推出,该书讲述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鲁迅三兄弟,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际遇,读者从中或可发现一个陌生的鲁迅。

  不久前,围绕鲁迅作品是否应当从中小学课本中删减,又激起一阵波澜。究竟何以至此?鲁迅三兄弟活脱脱的生活细节、不为人知的家事,或给出答案。他们的学业、爱情、婚姻、子女、家务,以及跟在身边的女人们,一起构成那个耐人寻味的周家后院。

  本专题采写及图 本报记者 吴波

  解读一个陌生的鲁迅

  有关鲁迅大家庭的故事,在以往出版的书刊中大多是零碎的、片断的,《周家后院》则是一部全景描绘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家事的作品,完全着眼于周家“后院”。书中涉及多位女性,包括鲁迅原配朱安、周作人夫人信子、周建人夫人芳子以及许广平、王蕴如等。作者以女性特有的视角选择了周氏兄弟身上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比如鲁迅与发妻朱安的关系:鲁迅对朱安没有爱情。

  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朱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是个禁欲主义者。他把自己默守成一棵仙人球,肉身苦涩,紧紧收拢;满身长刺,攻击人生。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

  光绪三十二年农历六月初六(1906年7月26日), 桀骜不驯的青年鲁迅,被装了一条假辫子,头戴礼帽,身着礼袍,木然迎亲。新娘朱安的脚怯生生从轿帘中伸出来,半天悬空,绣花鞋终于不慎掉地,鞋头塞有一大团棉花。她旧式女人的小脚露馅了。

  揭开盖头,鲁迅看到一张狭长的脸,脸色萎黄,颧骨凸出,前额高而近秃,发育未足,似有病容。当夜,鲁迅坐了一宿,彻夜未眠。此后几天皆在母亲房中看书、入睡。4天后,鲁迅便借口“不能荒废学业”,与二弟周作人启程回日本,一走3年。他把朱安当成“母亲送给我的一份礼物,我自当好好供养。但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从此,两人分别陷身婚姻的坟墓,一人在里头,一人在外头,吞噬了无尽的苦涩。

  周家三兄弟的婚事

  朱安,作为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成为包办婚姻的悲剧。而周家老二的婚事则为自由恋爱。很多时候,周作人是百无聊赖的。无聊的他打发无聊的办法是站在自家的窗前东张西望。前窗没什么看头,只有一个狭长的空院子而已;后窗有看头。后窗姚太太的干女儿杨阿三不管三七二十几,依旧三天两头往潘家跑。为什么?潘家有个帅小伙儿周作人。

  老三周建人的婚事不像他大哥那样被包办,而是像他二哥那样自由成婚。但他却不像他二哥那样夫妻白头偕老,而是像大哥那样在外面还有一个家。他甚至比他的大哥走得更远,家里养着一堆孩子,外面又育着一群孩子。

  相对两个大哥,周老三的婚事:亲上加亲。周老三建人有个绰号叫“病鸡”,因为他自小体弱又多病。如果爷爷在爸爸在大哥在二哥在,那么家里的事儿用不着他操心。可是,家中不幸的事儿一桩接一桩。爷爷坐牢了,爸爸死了,四弟死了。接着大哥走了,二哥也走了。

  周家两兄弟反目之谜

  一天,周作人突然向他哥鲁迅宣布:今天,我们绝交。足以如此红毛绿眼剑拔弩张。这对至亲兄弟,究竟为了什么?作者李伶伶认为,这缘于两个人之间的猜疑。

  家人之间起争执,不稀奇。稀奇的是像鲁迅和信子这样,争了吵了却不求对错的裁量——换一般人,哪怕不紧急召开家庭会议,陈述事实,寻求公正,恐怕也会拉一个中间人(周作人)到僻静的角落,一二三四五说个清楚说个痛快。一个大伯,一个弟媳,会有什么深仇大恨,无非是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又有什么不能言说的?

  总而言之,吵架之后的鲁迅只采用不再跟信子同坐一张桌子上吃饭这样近乎孩子气的方式,或为了避免尴尬,或为了抗议,而不是按照常规合乎情理的做法,等周作人回来后,跟他谈——跟弟媳妇说不通的,难道跟弟弟还不能沟通吗?但令人万分遗憾的是鲁迅选择了沉默。这样无所作为的沉默,加剧了矛盾的急速恶化,直至不可收拾。

  对话李伶伶:鲁迅毁了朱安的人生

  广州日报:能谈谈创作本书的初衷和背景吗?

  李伶伶:鲁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想要不被影响都不行。他曾经被“神化”,后又被“还原”成人,现在还只是还了一半。鲁迅不时被人们提起,被人们争吵。最近一次风波要算是他的作品从教科书中撤减的问题,至今尘埃尚未落定。

  鲁迅这个人物符合被书写的所有条件。鲁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往如雷贯耳的声音告诉我们的,显然是片面的。作为一个历史文学作者,对鲁迅这个人物,首先是自己有兴趣,有了解人后的、家里的、文学家之外的他的愿望,接着当然便也想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

  广州日报:您写过很多名人传记,包括梅兰芳、徐志摩、胡适。这次您为什么以周家后院的生活作为故事主线呢?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吗?

  李伶伶:我的写作,大多在中国现代史、现代文学的范围内,鲁迅在这个范围内。吃饭没人喜欢别人嚼过的馒头,写作也一样,写与别人同样的文字没意思。所以不论写谁,总想找个新角度。鲁迅的正面被人写得太多了,还有读者要看吗?所以就写他的侧面,或后脑勺,既给读者以新鲜感,也会有新发现。

  广州日报:书中您对鲁迅的婚姻生活着墨颇多,对待许广平和朱安能看出您的倾向性?

  李伶伶:朱安太可怜了,我写着写着,每每忍不住要落下泪来。她的可怜,一是鲁迅待她不好,虽然不打她、不骂她、不休她,可是冷落她、不理她,当她是透明的。二是世人的势利眼。大家都说鲁迅抛弃她是对的,反封建嘛。众人都只把同情投给鲁迅,却一点看不到牺牲更多的朱安。朱安虽然“封建”,虽然不好学上进,但体贴丈夫,孝敬公婆,而且有思想,并非一个木头或一个石头。可是命运却是那样凄惨,而鲁迅对此是有相当责任的。他毁了她的人生。

  “周作人是三兄弟中唯一对婚姻忠贞的人”

  广州日报:您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写作《周家后院》时更希望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

  李伶伶:我在写《周家后院》时,并没有太多想该给读者什么感受,我只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人们对女性的同情心。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如果婚姻不幸,那么她的人生基本上就完了。她们人生的路很狭窄,幸与不幸,与男人的关系很大,而大众因为封建思想的缘故,因为迁就名人的缘故,常常对此忽略。对弱者的同情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广州日报:对比民国时的女性,现代女性有哪些值得夸耀的进步?

  李伶伶:经济独立,可以不依附于某个男人而生存。

  广州日报:周作人在您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伶伶:法院判了周作人的汉奸罪,从法律上讲,他当然是汉奸了。周作人在我眼里,难以一言概括。我所看到的,是他的一个个表面和剖面,一堆优点与缺点的混合体。

  广州日报:您怎么看待周作人对婚姻的态度?

  李伶伶:周作人是鲁迅三兄弟中,唯一对婚姻忠贞不贰的人,这方面,他的两个兄弟的确比他差多了,他在这方面,对他两个兄弟多有尖锐的批评,令人痛快。世人若都持周作人的婚姻态度,不因是名人伟人就加以无限宽容,我们的社会就进步了。

  广州日报:周建人没有取得像他两个兄长那样的文坛地位,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伶伶:天资,志愿,命运,性格,生活。

  广州日报:您认为日本女人适合嫁给中国男人吗?

  李伶伶:不能一概而论。周作人、周建人娶日本妻的经历只是个例,不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两个家庭的幸与不幸,双方都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