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下载:家庭教育中的父亲、母亲、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9:06

父亲

 

父亲,在教育孩子这一系统里,扮演的是威严,权威。这就要求父亲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已为人父,更应当以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否则,父亲两面三刀,孩子必定有样学样。

只有父亲能够真实、刚强、正气、庄重,孩子才能够真正地心悦诚服,这就是父亲的威仪。也就是说,威仪不是摆架子,靠打骂来立威。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这里的“重”,就是庄重的意思。

中国有很多类似的古训,抱孙不抱子,就是说父亲要保持绝对的庄重,权威,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古时望族教育孩子,首先把孩子叫到堂前,拉上帘帐,父亲在帘帐里面正坐危襟,训斥孩子,这就叫庭训。

 

母亲

 

母亲,在教育孩子这一系统里,扮演的是温情,爱仁。这也要求母亲的以身作则,不可像做姑娘时那样任性,胡闹。要明白自己已为人母,以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来要求自己。

母亲的父亲的职责不同就在于她的温情。但温情绝不是阻拦父亲正当的教育。有个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台湾的一名著名学者回忆他儿时所受到的教育时说,有一次父亲检查功课,背的是《孟子见梁惠王》,结果背错了一处就用戒尺打一下,每打一下,母亲就哽咽着说打得好。最后孩子哭哭啼啼地背完了整篇文章,母亲已经哭成了泪人。父亲走后,母亲在烛光下抚摸着孩子被打得通红的手掌,安抚孩子。这就是母亲的温情,温情是理智的爱,而不是溺爱。虽然很痛苦,却明白是为了孩子将来好。

父亲的职责在于激励,母亲的职责在于鼓励。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系统里的两股风,使孩子不偏离正确的航道。

 

老师

 

老师,一个在现在没有什么分量的词,在传统文化之中,却是和“天地君亲”这四个字放在一起。《吕氏春秋》里就说到,老师,是不能请到家里来的。这个观点看似很奇怪,但是其中的含义却是非常正确的。请到家里的老师,必定不能如学生去上门求学的老师那样得到同样的尊重。孩子要想努力学习,就必定尊重老师,老师被尊重,他的言语才能被信从;如果看不起老师,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那么努力学习不是太遥远了吗?

现在的孩子,一个人,起码有6个人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都是独生子女,爱都爱不及,怎舍得责骂呢?

在中国传统的私塾门口,门前会挂一块木排:溺爱勿送。以前父母送孩子去上学,对老师说,这孩子老师您要严格管教啊,要打要骂您看着办,我们不会心痛的。现在父母送孩子去上学,会对老师说,老师哦,我家这孩子娇气得很,不能受气哦,老师你要多关照哦,别让我家孩子受欺负。

附:以色列家教原则:

1.不是要比别人优秀,而是要与众不同。

解释:培养孩子掌握目标,或者学习目标,让孩子重视过程,不能错误地理解成标新立异。

2.用右手处罚孩子,用左手抱起来。

解释:惩罚孩子的错误,并且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

3.拒绝别人妨碍你教养孩子。

解释:父母是孩子的权威。

4.有父母的管教,孩子就不受外界的坏影响。

解释:家庭中充满天伦之爱的氛围,以及家庭的行为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抵御外界不良影响。

5.双亲的缄默是对孩子最终的处罚。

解释:等同于中国的“君子不重则不威”。

6.家人共餐是最好的教育机会。

解释:吃饭是一个团聚和轻松的时刻,是一个交流感情的时刻,因此,有效的教育,就是交流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