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艺术杂志在线投稿: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9:38:39

考试是一个指挥棒。它的基本功能是导教导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课标精神为准绳,让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持续发展,促进课程改革,为课改保驾护航呢?我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要端正命题指导思想

考试评价必须遵循《纲要》指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应该让考试成为学生一次精神的体验与愉悦;成为点燃孩子心灵的火种;成为教师的一次检验,一次关怀,一次企盼;成为学生的一次展示,一次创造,一次满足。考试命题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必须体现“依托文本,放眼生活,加强整合”的理念。做到对学生语文学科能力和素养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查,尤其注重加强对学习习惯和学科创造力的考查。力求更真实地反映教和学的水平,引导师生转变教和学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生动活泼的学科学习,使学生语文学科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考试命题范围与依据

1、命题范围:原则上小学各年级考试应以本学期(年)所学内容为主,适当兼顾以前所学内容,并注意体现对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考查;毕业年级需综合考查小学段所学。

2、命题依据:基本依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参照是各年级所用新课标教材,应注意紧密结合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

三、考试命题的内容要突出“四性”

考试命题的内容是关键。关系到对学生评价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我认为命题的内容要体现“四性”,即积累性(基础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差异性。

1.积累性(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考试的内容要考查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习惯。这些内容应该是语文的根,是语文的保底工程,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要牢牢抓住,不能忽略和放松。

语文最本质的东西究竟有哪些?有人认为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说(说话和口语交际)、作(习作)、习(良好习惯)”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习惯就是语文的根,要留住。

    命题的基础性就是要命题者立足文本,夯实基础,围绕识字与写字、积累与运用、感悟与理解、想象与表达、习惯与方法等方面来命题,正确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语文的本体。

①一是考查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况,包括字、词(尤其是成语)、句(尤其是名言、谚语、歇后语等)、优美的段落、篇章(尤其是古诗词、古文)等。如【题例】,

A)小朋友,春天的景色真美呀!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请写一写。

B)默写《春晓》这首诗:   你在课外阅读过的写“春”景的诗句还有:

②二是考查学习方法的积累。“授以鱼不如授之于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题例】

A) “你体会到什么?”“最让你深受启示的是哪一句话?”“能结合你的生活实践谈谈你的感受吗?”

【命题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活动什么答案,而在于他们怎样获得这个答案。所以命题时要多给一点感悟的空间,尽可能体现感悟的过程。】

B)礼堂里的人真多!一看,我的脑中便会想到                等成语。

【这道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词语的积累量,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读书中要注意积累词语,并灵活运用词语,把消极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

总之语文考试命题要坚持立足文本、夯实基础的价值追求,这对于正确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防止语文教学“学科缺位”“双基丢失”有着积极的引导价值。

2.综合性。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加强整合,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努力通过整合,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具体体现在:

    知识点的整合:课内知识点的融合、课内与课外知识点的融合、语文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合。

    积累与运用的整合:引导学生加强积累,以此为基础,进行语言迁移运用,重组仿造,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表达能力。

    能力与方法的整合: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又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

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既考查学生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题例】

    A)“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请你再写一个出自这部名著的故事,它的名字是《           》。

    【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

B)读了这篇短文,联系学过的《诚实和信任》,写下你的感受。

【这道试题是把课内和课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又是考查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对课文中心理解的迁移运用能力。】

3.生活性(实践性)。

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命题的价值取向要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试题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因此命题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凸出真实性和情境性,焕发出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和活力,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开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题例】

A)仿照例句,设计标牌用语:

    例句:某居民小区的一个标牌上写着:居高不要“淋”下,爱邻即爱自己。

在学校的花坛边或草地旁可以写:                                                                              

【这道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意在考查学生语言内化和外显,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B)元旦即将到来,请你给自己的一个亲人编拟一则短信息表达祝福。

C)你的好朋友沉迷于网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你想一想,怎么才能劝服他,怎么说。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以上几道题目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情况,这样的试题学生熟悉,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答起来有趣又容易。

试题的生活化旨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要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运用,在生活中创造。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描绘生活。

4.差异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智力、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因而他们获取知识的效率也具有不同步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语文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语文评价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④。在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命题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尽量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差异,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考试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全面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尊重个性差异拓宽思维空间。

要努力拓宽试题思维的空间,尽量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发挥独特见解的机会,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题例】

A)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B)你认为小学生能不能上网?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②要努力体现试题的层次性,尽量设计多层次的试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题例】

A)请你简单写出或者画出上面这段话中所描述的景物的特点。

B)下面是两道作文题,请选择一道你觉得合适的完成。(两道题的难度不同,要求不同)

另外,在一份试卷中,必答题与选答题并存。选答题作为弹性题目,以加分的形式出现,有利于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向较高的目标前进。

再者,追求考试过程自主性和互动性。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具有重情感体验、重感悟的特点,因此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因此,命题的设计也要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

五、考试试题的设计做到“三个体现”

1.试题要体现人文性。

体现试题的“人文性”,要尽量拉近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让学生感受考试的乐趣,致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人文性体现在形式内容两个方面

在试卷上出现一些友情提示语和激励语,提高试卷的亲和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让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试卷的上面写“同学们,经过一个学年的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大胆做,相信自己能行。”比如阅读题前给一个委婉的要求:“不要急着答题,仔细多读几遍!”习作前既有要求,又有鼓励:“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很容易哦!”

可以改变题目要求的提法,如看拼音写字可以是“请欣赏我的字”,连线“我来给他们拉拉手”,照样子写句子“我会写出漂亮的句子”;再如,采用第一人称:“我是阅读小能手”、“我是病句好医生”等,以增强试题的亲和力,拉近试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题目中还可适当地出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看谁医术好”、“积累你真棒”、“当个小作家”等,以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题目也力求亲切,尽量避免指令性。要做到时刻以“请”字当头,“你”字为中心。如“请你用学过的方法,试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等。这些举措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提高自信,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

    试题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试卷上出现了人文关怀语言,更要体现在试题的内容上。命题的设计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包括内容的开放和答案的多元,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放飞思想,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见解。

    另外,试题还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促使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2.试题要体现趣味性。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故此,一方面要做到题型丰富,听、说、读、写、圈、画、连、点等形式均可出现,以不断刺激学生大脑,增加学生答题的快乐,启迪学生心智;另一方面,在试卷中多设计一些插图,力求让试卷图文并茂,努力将抽象的试题感性化,使学生觉得试卷生动、有趣,如在试题中增添一此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小图案、卡通人物等;也可以改变一下字体,增加一些色彩,使卷面更活泼……

在命题时要注意提示语言的幽默、风趣,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理特征。比如同样是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趣写词语”一类的题目就比“听写词语”更具诱惑,促使学生产生探求谜底的欲望,客观上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努力增强题目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考试的兴趣。

也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等形式。如把试题设置成若干道关口,并以“看谁闯得快”为手段,每过一关(即做完一道试题)便可在终点处给一面小红旗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考试,在考试中活动,使考试变得轻松有趣。

【题例】趣填成语

   )丝不苟+   )霄云外=   )万火急

   )花(   )门-(   )面(   )刀=   )令(   )申

3.试题体现知识的迁移性。

一直来,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老师只是阐述和传递这些内容,这样,其教学不得不走向单调、乏味。因此,作为教学导向的试题,就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的知识向课外迁移、派生。这种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命题,往往也会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

【题例】今年中秋佳节,她(他)没能回家团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吟起了这样两句古诗:                 。此处可以填课本中学过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可以填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甚至可以填苏轼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的命题思路应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力求通过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真正使语文考试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载体。只有加大试卷命题改革的力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