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教育培训机构: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2:30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4)2008-12-01 10:15 轿奎在一马平川的大沙漠上飞奔。忽地,正前方出现一个黑三角。 这黑三角越来越大。看清楚了,是一座黑色的金字塔!这是一座新落成 的大宾馆,建筑师别出心裁,设计成金字塔形。宾馆造价昂贵,只有赌 城才花得起,造得起。如今,这黑色的金字塔,已成了拉斯维加斯的标 志性建筑。
一进旅馆,首先传进耳朵的,便是一阵阵“嗒、嗒”声。映入眼帘 的不是服务总台,却是一排排红绿闪光的电子游戏机般的机器。男男女 女、老老少少像“上班”似地坐在机器前。原来,那便是赌具“吃角子 老虎”。赌城的每一家旅馆都设赌场!那“嗒、嗒”声,是赌客所赢的 硬币落在铁槽中的声音??这个金字塔里面是空的。四壁之上,“附” 着了一层房间,供旅客居住。中间空空的大厅,是一个巨大的赌场。一 排排“吃角子老虎”,正在闪耀着红绿灯。
这种“吃角子老虎”是最起码的赌具。可以说,“吃角子老虎”是培养人们“赌”性的入门“向导”,真可谓“一看就会,一会就上痛”: 只消把“角子”(硬币)从投市口扔进去,再拉下左侧的板手(或者按 纽),机器上的三个或五个滚筒就转动起来。滚筒停住时,根据滚筒上 的图案,机器会自动判断输赢。如果赢了,机器会自动掉出硬币,落在 下方的铁槽里,发出那诱人的“嗒、嗒”声。
“吃角子老虎”,其实是中国人给它取的雅号。它的美国雅号则叫“独臂大盗”——因为它那只单独的扳手如同独臂。不论“老虎”也罢, “大盗”也罢,反正名声不雅。其实,它的真正的名字叫“投币机”。 据云,在 19 世纪末,一位名叫梵的德国移民,是旧金山的机械师,首先 发明了投币机。他在旧金山的酒吧里,装了这种投币机以吸引顾客。不 过,当时投的是硬币,而出来的是饮料。饮料喝上一两杯就足矣,老是 喝饮料不行。后来,改为吐出硬币,于是成了今日的“吃角子老虎”。
在黑色的金字塔里,一位位小姐推着小车,逡巡于一排排“吃角子老虎”之间。小车上放着一卷卷包好的硬币,以供游客随时可用纸币兑 换;也有的小车上,放着饮料之类,供那些在“吃角子老虎”前紧张“工 作”的人们随时享用。便衣警察则在大厅四角,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 以防那些输红了眼睛的赌徒闹事。
一位内行者透露“吃角子老虎”的底细:在设计机器时,就事先算 好输赢的概率。设计者不能不给赌者以赢的机会,不然,听不见那“嗒、 嗒”声,谁也不会去赌了;可是,就每一台机器而言,总体上的概率是 赌者输得多、赢得少。据云,每一台吃 2 角 5 分角子的机器,每年可“吃”进 4 万至 5 万个 2 角 5 分的角子!一家赌场如果拥有 500 台这样的机器, 每年可净赚 500 至 750 万元美金!难怪,这种机器被称之为“吃角子老 虎”!
正因为设计机器时就已算好稳赚多少美元,所以赌场老板做的是只 赚不亏的生意。也正因为这样,赌城以各种方式,诸如免费旅游之类, 广揽游客——那“吃角子老虎”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游客口袋中的钱! 赌城也有大赢家,一下了赢了一万美元以至更多。这时,赌场老板 便以豪华型的轿车——“大礼车”送大赢家回家。那“大礼车”雪白, 车身比普遍轿车长两倍。在街上一开起来,与众不同,引得路人投来羡 慕的目光。自然,那“大礼车”近千美元的租费,是由大赢家自己出, 因为反正已赢了一大把,不在乎这点美元了。也正因为有赢家,赌城的
吸引力就更强了。 拉斯维加斯的“繁荣”,引得美国其他州垂涎。继内华达州之后,
新泽西州州议会于 1978 年修改州法,允许在该州大西洋城开赌。投机商 们如潮水般涌向大西洋城,投入了高达 10 亿美元的资金!很快地,大西 洋城成了美国第二大赌城。
步内华达州、新泽西州的后尘,如今美国已有 27 个州允许赌博合 法??是不是还有更多的州准备紧随其后呢?肯定会的。利益的驱动, 恐怕会使美国变成一个“赌国”也未可知。
●玩猫玩狗
美国人对猫狗之类的宠物感情极深,其爱怜和依赖的程度甚至可以 和对子女的亲情相提并论,宠物是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据 1992 年的数字,全美国有狗 5500 万只,猫 500 万只,有专门的狗食品、狗医 院。如果说世界上法国人最喜欢狗的话,那么,美国人对狗的钟爱和痴 迷决不亚于法国人,只不过狗不如在巴黎那么集中而已。美国不仅有狗 儿美容院、狗儿食店、设备先进的宠物医院,连猫儿也有流动洗澡间。 这种洗澡间在专车内,每次上门服务,每季度每只收洗理费 50 美元。天 冷的时候,心灵手巧的女士们还会给狗儿编织各色合身的毛衣呢。
美国家庭驯狗是把小狗送到专门的狗学校,狗校也分走读或住校,学年分初级、中级和高级班。初级班只学起立坐下,到外面大小便等几 个基本动作,时间是 4—8 个星期,学费 20O—400 美元不等;中高级班 受训内容就比较丰富了,除了教会读报、开电视、倒立之类难度较高的 动作外,主人还可向校方提出一些特殊的训练要求,这样几个月下来, 学费就可观了。
不独猫狗,美国人养啥的都有,有大蟒蛇、鳄鱼、穿山甲、猩猩、虎豹,甚至还有大毒蜘蛛。这常常使人误解成爱养什么养什么,你想宠 的均可称之为宠物。其实不然,养宠物也要办执照,经过批准,方可领 养。1990 年,加州首府沙加缅度有户人家的孩子收到一份特殊的圣诞节 礼物——一对个子极小的“迷你猪”,孩子们时常带其上街玩耍,受到 环保积极分子的坚决抵制,并且扬言今后若在公众场合再次出现,格杀 勿论。爱猪派闻讯立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拿起纸笔,挨家挨 户游说,征集签名,因为根据美国法律规定,要有 40 万以上市民有同样 的要求,才有权成为正式提案,交市议会讨论表决。爱猪派经过一年多 不懈努力和抗争,已使“迷你猪”在法律上晋升为宠物,并受到保护。 至于前面提及的那些家伙,敢情也不是随便就能养的。
美国的亲子观念淡泊也造成了大多美国人把宠物看作最可依赖的终身伴侣。也正因此,美国的有关法律也基本上是这么从人性的角度来判 定对宠物犯罪的。
1993 年,俄亥俄州的一名为普戚尼基的男子为了想证实猫从任何高 度下落时是否都能以爪着地,把一只猫从十层楼丢下来,结果猫被摔死 了。结果,普戚尼基被判 30 天徒刑,还向他判罚了 500 美元,并且在他 出狱后还需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在这项人与猫的讼案中,唯一显 得比较“人道”的,是法官判定摔猫者可以在 1993 年圣诞节过后开始服 刑。
这个案件由于被告把自己的认罪态度从“不承认有罪”改为“愿意 认罪”,所以得免进选陪审团专门开庭。“保护动物协会”的人对此项 判决十分不满,因为他们原本希望能在法庭上要求陪审团给予摔猫者更 严厉的处罚。
另外的一件有关宠物案件更加著名。
1990 年 12 月 25 日,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条名叫“培罗”的阿基塔种 狗咬伤一名 10 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后去医院问诊,医院方面随即把这一 发现报告给了警方。该“塔罗”随后“被捕入狱”,并要被判处死刑。 这一讼案争执不休,直到 1993 年,还没有下文。该狗的肇事地柏根郡几 年来已为该狗付出了 1800 元的费用,而狗的主人为救狗命也已付出25000 元。
1993 年 12 月 30 日,联合航空公司从芝加哥飞往斯波坎的一架波音727 客机才刚起飞,驾驶员就接到地面控制人员报告说一只狗和一只猫被 误放在了没有暖气的货仓中。当时,飞机正在高达 3 万英尺的高空中, 气温低达华氏零下 55 度。客机的驾驶员接到地面报告后立即在邻近的威 斯康辛州的麦迪臣机场紧急降落。客机降落后,猫和狗被带下飞机进行 暖身,之后被带入有暖气的货仓。
这场整个围绕着猫狗的事件使得联合航空公司损失了总价2300美元的燃料油,飞机也为此误点两个小时。
●宁愿少拿钱,也要多休闲
1985 年,美国人每周除睡眠以外的休闲时间平均为每人 40 小时,而到 1991 年休闲时间已减少至 19 小时。这意味着普通美国人的生活节奏 越来越快,学习、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自由支配时间的不断减少,美国人的反应如何呢?为此希尔顿 公司对全国各地不同种族和经济文化背景的 1000 名 18 岁以上男女公民 进行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时间价值观”的专题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希望把现有的休闲时间从 19 小时增加至 29 小时;有 61%的人表示宁愿每周放弃一两天的薪金来换取较多的休闲时 间;其职业女性作此表示的占 54%,而职业男性只占 43%;年收入超过3 万美元以上者作此表示的占 74%,而年收入低于 2 万美元者只占 48%。 在选择度过休闲时间的 8 种活动中,考虑购物的人数最少,只占 29%,优先考虑与亲友欢聚的人数最多,占 77%?? 如此众多的美国人赞同休闲比金钱更重要,这本身就意味着美国人的“时间价值观”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有人预言,在 90 年代,美国人看一个人是否有地位,标准将不再仅仅是他拥有多少金钱,而且还有他能 享受多少休闲时间。
休闲生活是一种很花钱的玩意儿,当然也是调节生活、增进健康的 方法。人们辛勤工作,身心不免疲倦,尤其工业社会,终日紧张,更需 要适当的轻松休息。美国所谓周末就是周六和星期日两天的休息,有时 遇到特别假期在周五或星期一那就是长周末,特别玩得起劲。公路上车 辆拥塞,容易发生车祸,每到圣诞假期或其他较长节日,高速公路车祸 伤亡达三百人之多。
一般周末,人们有的携带家眷到市郊烤肉野餐,各处国家公园或市 郊公园草地,多有炉灶和桌凳设备,炊烟四起,人头攒动,煞是热闹。 有的到海滩游泳作日光浴,海风送爽,景色宜人;有的自驾游艇出海钓 鱼;有的参加公共轮渡游山玩水;有的搭乘专车或包机前往霍诺、太诺 湖或拉斯维加斯等赌城,尽一夕之欢。如果财神幸临,稍有斩获。大都 财去囊空,败兴而回。还有壮年或老者则不如在家清静,修整庭院,修 剪花木,或是清洁房屋,修补家具,一举两得。
度假消闲更是时髦的事,人人津津乐道,小孩子们听说父母要带他 们去度假,无不兴高采烈。每年夏初至秋末,通常是游客熙攘度假的季 节,迈阿密、夏威夷四季温暖,是冬天的好去处。一般人工作每年也有 二三星期的休假,人们都要把它好好利用,休闲旅游一番。许多人到欧 洲观光或乘船到加勒比海遨游,或径飞夏威夷海岛观光。夏威夷有十数 个岛屿,以夏威夷大岛、茂屿、欧亚湖岛为主体,多作海滩游泳及滑水 运动,也可以参观火山熔岩和活动火山的温泉热池,草裙舞表演也是当 地特色。檀香山是欧亚湖首邑,也是夏岛的经济政治中心,珍珠港位于 该处,该岛近 30 年来始发展成近代化城市。到那里环游各岛,度假两周, 遍历荒山,远避尘嚣,实一快事。
美国人休闲生活中另一种消遣是娱乐活动,它包括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无线电广播、博物馆和游乐中心。 电影起源于美国,也发展于美国。好莱坞的影片一直在世界影坛独占鳌头。嘉宝、费雯丽、褒曼、梦露、派克、盖博、白兰杜等都是全世界崇拜的明星。
电视亦起源于美国,目前已发展到 1.6 亿台,平均不到 2 人一台电 视。电视播放各种节目,有文化、历史、科学、国际时事、法律知识等 等,使人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异国风情和全球发生的大事。电视还经常就 特定题目组织讨论,时事辩论更自不待言。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辩论。 戏剧在美国也很普遍。纽约是美国公认的戏剧之都,百老汇的剧目很受 欢迎,杨伯翰大学的舞蹈队更是驰名全球。
由于多媒体电子游戏新产品的问世,美国人在近两年的时间内购买 电视和录像机的销量增加了 23%。利用电视点播节目已成为人们在信息 时代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手段。
美国人既能欣赏格调高雅音乐、戏剧、舞蹈,又喜爱不拘一格的乡 村音乐和舞蹈。对音乐舞蹈种类的喜爱因人而异。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上 阶层人士偏爱古典音乐、交响乐和交谊舞,高雅、抒情、富有音乐味。 年轻人和下层人士喜爱迪斯科、摇滚乐,尤其是穷人的孩子喜爱霹雳舞。 西部乡村音乐则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美国有交响乐团 1500 个。其中,纽约、波士顿和费城交响乐团闻名全世界。著名的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 演奏时,宏大的演奏厅内,楼上楼下座无虚席,人们身着华丽的夜礼眼, 乐团演奏多种曲目,有古典的,有现代的,厅内音响效果非常好。
博物馆既是消遣,更是汲取各类知识、寓教于乐的好去处。美国有 博物馆 763 座,每年前往参观的人达 7800 万。首都华盛顿有国家艺术博 物馆、国立航空宇航博物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国立美国历史博物 馆、国立美术馆、国立肖像馆等。每年夏季还举办为期 10 天的美国民俗 节,邀请音乐家和工艺人员在国家广场上表演传统技艺。博物馆内,音 乐会、演讲、影片终年不断。博物馆一般不配讲解员,在展品模型旁有 几个听筒,只消一按电钮,解说词便缓缓进入你的耳中。如果你有耐心, 可以在这里消磨一整天。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参观,许多展品可触摸,还 可动手操作,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今日美国》报的创办人最近决定, 将出资 2800 万美元,在华盛顿市林肯纪念堂对面的波托马克河畔兴建全 美第一座高科技新闻博物馆(Newseum),预计 1997 年对外开放。它将 把新闻发展史与人类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各大报刊的几家主要外 国报纸的当日头版新闻。馆内设有新闻编辑部、电视摄影棚,观众可以 目睹报纸出版和电视节目的制作全过程,还可让观众自己动手编报和制 作新闻节目。
●“魔鬼的欢腾”
摇滚乐,这被称作“魔鬼的欢腾”的艺术形式,最早是由美国黑人 民间音乐——爵士乐派生而来的。它曲调变化较小,歌声粗犷,伴有节 奏强烈的敲击。表演者或弹奏吉他,或手持话筒,边唱边跳,情绪激昂, 不时高喊出几句歌词,这些构成了摇滚乐的基本特点。早在 50 年代末期, 美国一些青年消沉苦闷,心灰意冷,为发泄这种情绪,摇滚乐应运而兴。 它集理智与热情,夸张与想像,语言与音乐于一身,并以一种激越、奔 放的音乐风格,淋漓尽致地,甚至近乎疯狂地抒发感情。闻者会情不自 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一种自由自在的不受约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 经常用来表达严肃的主题。美国音乐家评论说:摇滚乐是青少年的反叛 音乐。它反映了各种思想意识的激烈交锋。
最早的摇滚乐小组,都是青年人自发组成的。他们或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卖艺人一样,到处流动。他们不拘一格,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开 场演出,演完就开拔。打它问世起,摇滚乐在西方就不仅仅只是一种音 乐形式,而且是社会思想的表现。在这种喧闹嘈杂的音响中,一部分青 年人惜摇滚乐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当时舆论界被这种“异端音乐”惊呆 了,对它进行了猛烈抨击,电视台不予转播,家长也禁止孩子们看演出。 但是不管怎样,摇滚乐还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特别是青年人,对它怀 有一种近乎于狂热的崇拜,那些著名的歌星,如 50 年代的鲍勃·戴兰等, 简直成了青年人心目的偶像。连歌星们那披肩的长发,不修边幅,疏懒 散漫的样子也为青年人竞相效仿。每逢歌星们演出,总能招徕几万甚至 几十万捧场者,他们狂热的喊叫与喧嚣,简直盖过了一切声响。再加上 光怪陆离的灯光和其他形形色色的舞台效果,使全场达到疯狂的程度, 令人瞠目结舌。难怪美国曾有人形容这种场面是“魔鬼的欢腾”。
当然,歌星们一曲成名后,每次演出都能赚不少钱。美国一家商业 杂志曾说过,眼下你想成为一个百万富翁,最快的方法就是当一名摇滚 乐歌手。所以“当一名摇滚乐歌星”,这几乎为许多美国青少年梦寐以 求之事。但歌星也有自己的烦恼,也受声名之累。他们有的苦闷彷徨, 最终染上毒瘾;有的家庭生活破裂,更有人因劳累过度而死去。
歌星们的演出,大都是自编自演自唱。他们唱自己所恨的,所爱的, 唱年轻一代的变化,唱他们的迷惘和孤独,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人 形容说,这些歌声触动了社会不满的神经。被誉为当代美国超级歌星的 布鲁斯·斯普林斯在他的歌声中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信念——即使所有的 城市都毁掉,工厂都倒塌,生活中的希望也决不会熄灭。他的红极一时 的唱片集《出生在美国》,表现了对家庭、祖国的深切依恋之情,以及 在艰难时世面前仍怀有信心。歌曲还叙述一个退伍军人的遭遇,当初入 伍时那些人许下的诺言一个个落空,工作没有着落,处处不被人理解?? 虽然歌曲结尾满怀希望,但希望在哪里呢?
80 年代的巨星,被尊为“无可争议的摇滚乐之王”的迈克尔·杰克 逊,更重视歌曲的表现形式。他的歌曲节奏强烈新奇、扣人心弦,充满 刺激性。他的歌声,伴着奇绝的舞步,把人们带人了出神出化、无以形 容的艺术境界。只要他在台上一动,台下便已是如醉如痴,哭的喊的, 跟着跳的有如波涛汹涌,势不可挡。1982 年他的《悚然客》轰动全球, 唱片发行量高达 4000 多万张。他还同其他摇滚巨星同台演唱《我们是这 世界》,充分表现了对世界上受害人的同情和鼓励。歌中唱道:“我们 是这世界的孩子,我们是想一起把这世界变得好一些??”摇滚乐歌星 们不仅唱出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也向贫苦无告的人们伸出手。英美 两国数十位摇滚乐歌星曾在大西洋两岸同时举行大规模义演,为非洲灾 民筹款。美国又有 40 多位乡村音乐家及摇滚乐歌星为濒临破产的美国农 户募捐义演。
当然,在风靡一时的摇滚乐中有不少糟粕,如宣传精神空虚、颓废,
暴力、吸毒和色情,这些内容深深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引起了社会舆 论的强烈反应。美国国会也通过了有关法令,禁止播放这类有害歌曲。 摇滚乐能流传开来,自然有它的道理。今天,它已成为美国公众生 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各种思想意识形态汇成的激流是如何动 荡、翻滚,美国也将通过到处可以听到的摇滚乐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
●美国人爱去图书馆
美国每年约出版新书 4 万种,重印书四十五六万种,投放市场有五 十多万种。新旧书印行总额为三十多亿本,每人可摊到十几本。
美国有日报 1657 家,日销量达 6300 万份,平均每三个识字成人拥 有一份报纸。周刊近 8000 种,总销售量在 4750 万份。
美国电台电视台的总数在 1.109 万左右。 如此庞大的新闻出版传播媒介为美国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而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级图书馆以及个人图书馆,是美国人十分愿去的地 方。
图书馆是相当普及的。在华盛顿,除了可以利用藏书最多的国会图书馆以外,每走几街就可以找到一个为这一片居民服务的小型图书馆, 这种小型街道图书馆,全市总有一二十个,谁都可以进去阅览。需要把 书借出来的话,凭你的工作证或驾驶证就可以办一个借书证,免费借书。 这里还有每月出版的全国杂志文章索引,随时可以按分类查出有关某个 问题已有谁在哪个刊物上发表了什么。国会图书馆里除供一般阅览借书 外,还有一个为新闻界服务的部门。你可以坐在那里通过电子计算机设 备查阅资料,你也可以通过电话请他们帮忙。
美国的图书馆毫不夸张地说是民众的生活必需,不但在每一个小型 街区中均有设立,而且居民们几乎人人都和图书馆有所往来。有人要出 远门,临走前会到图书馆借一份全美地图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有 阅读习惯的老年人,每天都会到图书馆中翻看当天的报纸;甚至于不少 家庭主妇也会去图书馆翻食谱及家居布置手册,调理家居生活。美国的 不少中小学乃至大学中的学校作业也会有相当数量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查 书完成的部分。因此每天下午 3 点左右学校放学之后,图书馆中无一例 外地涌进大批才放学的学童。几乎各个图书馆内,均设有儿童阅览厅, 不少儿童干脆就是趴在图书馆的桌上做完功课的。
美国图书馆的真正角色其实是美国人家居生活的一个重要调剂品。 美国人多数都有图书卡。新到美国的人,凭着自己的护照也可以办 理图书卡。这种卡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通用的。以纽约市而言,市内 的图书卡按各大行政区区分,区域内图书卡可以通用。例如,在纽约皇 后区的公立图书馆系统就有着 62 个分馆,区图书馆系统电脑连网作业, 持有皇后区图书馆借书卡的民众可以在区内的任何图书馆凭卡借书,而 且也可以在区内任何一个图书馆还书。纽约的图书馆图书的出借量十分 庞大,每个人每次可凭借书卡借出 25 本书藉,期刊的归还期限在一周左 右,书籍的借阅期则可长达三周。借书者如在三周内仍未看完书,可带 着书到图书馆去续借三周。即使是忘了还书,每天的罚款也只有一两毛钱,并不成为负担。
美国图书馆图书的出借量往往是评估一个图书馆“型号”的重要标 准,借出书籍多的图书馆就可能在评比中升级,成为中型馆或大型馆, 与之俱来的是政府对其人员配备、经费拨款的数额会相应增多。
●影响美国人的书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唐斯博士,在本世纪 70 年代,出版了一本名 为《改变美国的书》。他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经过认真比较研究,遴 选出了 25 本书。他认为这是“对形成美国文化与文明,具有最重大的影 响的书”。
这 25 本书是:
(1)托马斯·潘恩的《常识》,1776 年出版。潘恩出生在英格兰,37 岁时移居美国。他主张同英国全面决裂,以战争手段争取独立。《常 识》发行了 50 万册,短短几个星期之内,传遍了 13 个殖民地。华盛顿 称赞它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惊人的转变”。《常识》出版之后不到半年, 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潘恩的重要主张,都包括在这个历史性 文件之中。
(2)梅里韦瑟·刘易斯的《远征史》,1814 年出版。刘易斯的《远 征史》的出版,揭露了一片新奇的无人知晓的新土地,开辟了美国向西 部发展的道路。
(3)约瑟夫·史密斯的《摩门经书》,1830 年出版。摩门教的创始 人约瑟夫·史密斯热心研读《圣经》和伦理学,后自称受到神的启示, 将一部用埃及象形文字写成的《摩门经书》译成英语。该书出版后一个 月,史密斯及其门徒正式成立了“耶稣基督末日圣徒教会”,通称摩门 教。
(4)威廉·博蒙特的《胃液与消化生理》,1833 年出版。这本书在100 多年后仍被誉为“美国医学界最有价值的经典著作”。
(5)法国人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1835—1840 年出版。该书被誉为“19 世纪论述民主政治的性质与功能的最杰 出的著作”。
(6)霍勒斯·曼的《教育年度报告》,1838—1849 年出版。该书引 发了美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霍勒斯·曼被尊为“美国公立学校 教育之父”。
(7)奥利弗·霍姆斯的《产褥热的传染性》,1843 年出版。是“美 国人所写的对医学进步贡献最大的作品”。
(8)亨利·索罗的《不服从论》,1849 年出版。索罗在书中提出“不实行任何统治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他的思想和社会观影响了后来 的许多思想家。
(9)哈里奥特·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 年出版。这本书犹如燎原之火,燃起了千百万人反对奴隶制的激情,造成了强大的 社会舆论,最后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10)爱德华·贝拉米的《回顾》,1888 年出版。该书对于启发人们的社会思想,以致推动美国社会改革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1)艾尔弗雷德·马汉的《海军战略论》,1890 年出版。人们认 为他所著的《海军战略论》“比一支联合舰队更为强大”。马汉认为, “凡能控制海洋的国家,便会成为经济强国”。
(12)弗雷德里克·特纳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1893 年出版。此书的“边疆”理论对美国几位总统的思想和政策,都有直接的 影响。尤其对西奥多·罗斯福、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和 约翰·肯尼迪更为明显。
(13)林肯·斯蒂芬斯的《城市之耻》,1904 年出版。该书唤起了 一般平民的警觉性和责任感,推动了美国市政改革的进行。
(14)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1906 年出版。美国评论家马科 森说,由于《屠场》一书的影响,使得朝野上下共同努力,在推动美国 立法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确实发生了很大的作用。
(15)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美国与加拿大的医学教育》,1910 年出版。该研究报告发表后,引起社会上强烈反响,掀起了医学教 育的一系列改革。
(16)简·亚当斯的《赫尔堂 20 年》,1910 年出版。亚当斯将她创 办“赫尔堂”社会福利工作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回忆录。亚当斯为公众服 务的高尚精神,受到千百万劳苦大众的敬慕。
(17)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 年出版。该书 被称为现代管理学的“圣经”。
(18)查尔斯·比尔德的《美国宪法的经济观》,1913 年出版。该 书曾引起轩然大波,毁誉参半,莫衷一是。作者认为,“经济因素乃是 促成制定宪法最重要的原因”。
(19)亨利·门肯的《偏见》,1927 年出版。该书的出版,使他成 为美国文坛上代表着“抗议精神”的一面旗帜,文学界称颂他为“巴尔 的摩圣人”,《纽约时报》形容他为“全美最有势力的平民”。
(20)本杰明·卡多萨的《司法程序的性质》,1921 年出版。卡多 萨总结了司法程序中所运用的 4 种主要方法:哲学方法、进化论方法、 传统方法、社会学方法。他的结论是:对于司法程序的分析,可以归纳 为逻辑、历史、习惯、功用以及社会共同接受的正当行为标准。
(21)罗伯特·林德与海伦·林德夫妇合著的《中城》,1929 年出 版。该书和他们 1937 年发表的《中城》续集,被美国学术界推崇为“现 代社会人类学的先驱之作,也是研究美国人生活方式的经典之作”。
(22)威尔伯·卡什的《南方的心灵》,1941 年出版。本书可以说 是美国南方从殖民地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社会发展史,被学 术界公认为研究美国南方的经典之作。
(23)瑞典人冈纳·麦达尔的《美国的一个难题》,1944 年出版。
作者认为美国应当做出这样的抉择:“究竟是让黑人问题继续下去而成 为她的负债呢?还是使问题解决成为谋求未来发展的伟大机会。”美国 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林德称此书是论述美国现代化文明最透彻的一本 书。
(24)约翰·加尔布雷思的《丰裕社会》,1958 年出版。加尔布雷思的理论,就在于着重研究如何扭转“民富而国穷”的现象,追求“社 会的平衡”。
(25)雷切尔·卡森女士的《寂静的春天》,1962 年出版。本书的主题,是指责滥用各种杀虫药剂,对大自然的均衡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要求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补救。该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联邦 政府和许多州政府相继制订了法规,控制化学药剂的生产,严格了检验 制度。
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
●为谋饭碗而学
美国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具体明确,他们重视学以致用,并希望立 竿见影。如果问他们为什么选修中文,他们有的回答是为了加入与华人 做生意的公司,有的是想去港台新马一带工作,有的是准备去中国旅游 考察,有的是交上了华人异性朋友,有的是为了拿一个好学分??动机 纷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要增加就业机会。似乎没有一个人的答卷 是说因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或者想要研究中国文学之类的。在研究生 中或许有人想钻纯学术的象牙之塔,但对于本科生或专科生来说,在竞 争激烈的商业社会,找工作,谋饭碗才是第一动机。他们普遍认为受教育是一种投资,如果将来不能收回成本获取利润,那可绝对不干。他们 从不掩饰自己的急功近利,学校的课程也完全是从市场需要出发。
美国大学生的长处也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学习主动性强,理论能联 系实际。大多数学生要靠自力更生来解决学费。他们或半工半读,或向 政府借贷,有了受教育的迫切要求才迈进学校大门,他们绝没有中国大 学生那种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他们多数人对自己未来有一幅清晰的图 画,而不只有模糊的憧憬。他们自己决定所修的专业,选择每一门课程, 因此,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美国大学生从小接触汽车、电脑和各种先 进的机器设备,不少人打过工,有过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动手操作的能 力比较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也强。
校园内许多服务性工作都是由学生承担的,平时再顽皮的学生,到 了工作岗位都变得非常认真了,因为如果老板不满意他的表现,他就要 遭解雇。校内工作富于竞争性,新生往往只能在食堂里打工,比较辛苦; 有一定工作能力和良好鉴定的人,可以担任宿舍和图书馆的管理员;能 力更强的学生才能担任办公室的秘书。这些工作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极 有助益。美国学生的表现欲极强,体育尖子在校园内备受瞩目,连啦啦 队都能大出风头。学生中有文艺天才的也常举行独唱、独奏音乐会或个 人画展。有的为自己设计与众不同的服装和发型,在短袖衫上印出别出 心裁的字句,更为普遍的是把自己的坐骑打扮得光怪陆离。哗众取宠的 也有,像加大伯克利分校就有一位男生,每天全裸上课,引得不少记者 前去拍照。
●美国学生不用功?
美国的教育质量到底如何?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最近专家们对 15 个国家小学主的语文数学两大门类的教学水平进行调查评比,发现美国 居中下游。在数学方面,名列前茅的是 3 个亚洲国家或地区——韩国、 台湾和日本,美国只居倒数第二。调查结果一公布,朝野震惊,布什总 统忙发表讲话,鼓吹加强小学教育。布什上台时曾以“教育总统”自诩, 但在他任职期间,教育经费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导致不少中小 学关闭,大学学费高涨。
如果说美国中小学生的语文算术水平每况愈下,那么大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包括名牌学校在内,大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和计算能力之 低,也常常成为教授们抱怨的话题。
一般说来,美国大学生的知识面很窄,他们不仅对于美国以外的事 情很少了解,对于美国自身的历史、地理等也知之甚少。他们自孩提时 起看了上万小时的电视,对于电子游戏、体育比赛、好莱坞明星、卡通 片、肥皂剧、商品广告,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可惜这些知识对于学业 并无多大帮助。美国长期雄踞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工业发达,科 技领先,美元成了世界货币,美语成了世界语。有不少美国大学生说起 美国总以天下第一自居,认为只能别人学习我,我无须学习别人,相当 自大。他们对外语学习也不重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语言,大家都说 英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外语呢?从某种角度说,美国的富强也惯坏了 下一代。
不能说美国学生不用功,他们对于课业相当认真,对于自己感兴趣 的课程可以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当然,他们更喜欢临时抱佛脚,在 大考前开夜车。他们信奉“该工作就工作,该玩就玩”,从星期五下午 到星期六夜晚这一段时间,很少有人摸书本,到了星期天,他们才去做 作业。此外,有不少学生课外兼职,忙得常常常顾不上复习功课,就更 容易使人产生“美国学生不用功”的印象。
●高中生的必读书目
这是一份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作的调查报告。在综合了全美 325 位学者、专家和政界人士的意见基础上;报告认为美国高中学生的必读 书应以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和《哈姆雷特》,《美国独立宣言》,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以及基督教《圣经》等古典名作 为主。在列的三十多本必读书的书目中,还包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和《奥德赛》,狄更斯的《双城记》,柏拉图的《理想国》,斯坦贝克 的《愤怒的葡萄》,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沙林杰的《麦田捕手》,托克维尔的《论 美国的民主》,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霍桑的《红字》,索福克里 斯的《伊狄帕斯王》,梅尔维尔的《白鲸记》,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年》, 梭罗的《湖滨散记》,惠特曼的《草叶集》,费滋杰罗的《大亨小传》, 马基维利的《君主论》,弥尔顿的《失乐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 平》,维吉尔的《伊尼奥德》,福克纳的小说,费洛斯特、爱弥丽、狄 金逊、爱默森的诗,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这份书目 主要以英美和希腊文学为主,俄国及德、法等国杰作仅各一二本,而东 方国家的作品则完全没有涉及。内容上则偏重历史和传统。
●经济独立的大学生
一个不靠父母工资或遗产的大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的来源是各方 面的。他的学费随学校性质而不同,私立学校的学费一般比公立学校的 要高一倍左右,每年从四五千到一万多元不等。公立大学有两个收费标 准:对于本州的合法居民,一般不收费用或收少量费用,平均在 500 到
1500 元左右;对于外州学生如同外国学生一样要收“非本地居民学费”,一般在三倍以上。但外州学生还是较易得到“非本州居民学费减免”的 优待,何况,只要在该州住满一年,就可作为本州学生获得同等待遇。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生活费(膳宿、书报、交通费用)一般在 4000到 6000 元左右。在校学生可以申请名目繁多的奖学金。政府主持的“教 育机会拔款计划”及由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会同全国大学当局主办的 “学生贷款保证计划”,为学生在校时的学习和生活每年提供上百亿美 元的经济保证。有的是无息贷款,在校期间不付本息;离校后半年才开 始偿还,利息往往只有三四厘。有的贷款利息虽然也高过七八厘,但在 校期间的利息由政府代付,学生离校后才开始偿还本息。这类贷款的偿 还期从 5 年到 30 年不等,所以,并不是多大的负担。
一般说来,普通大学生一年贷款限额是 5000 美元,研究生 1 万美元。所以,即使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光靠教育贷款也是绰绰有余的。 除了贷款和奖学金,许多美国大学生都是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学业的。 不仅家境一般的学生要勤工俭学,就是豪门子女,也没有门第观念,他们也靠自力更生。挪塔丽是个 19 岁姑娘,身材苗条,文质彬彬。1981 年,她来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蒙特利大学攻读东方史。她的家庭相当阔绰: 父亲是联合国高级官员,母亲是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哥哥是职业外交 家。她在家里是最小的孩子,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可是,这样的一 个女孩子,从 15 岁起就离家到外地求学,开始独立生活。上大学后,除 学费由家里负担外,其余一切费用都由自己解决。她一面读书,一面在 学生食堂上班,每天早晨 5 点起床,6 点之前骑自行车赶到食堂。她负责 做早餐,开完早饭再去上课。
美国法律规定,勤工俭学的学生,如在校内工作,不论是在餐厅、 图书馆打工,还是当研究助理,雇用单位只需支付学生 40%的工资,其 余的则由政府的工读基金支付。这无疑也是在鼓励和支持聘用学生。
此外,还有社会安全福利部门也提供生活困难补助,成年人每月 120 多元,学生 180 多元。
●“自由主义”的大学管理
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在美国,一个为公众所接受的简单说 法是:“Let each become all he is capable of being。”意 思是“让每一个人尽量发挥其才能。”
大家都赞成的一种原则性的观念,有时也容易变成泛泛的空谈。问题在于是否实施和怎样实施。个人的智能方向和智能高低往往差别很 大。在大学阶段,帮助学生寻找、发现、培养、发挥其智能优势,是相 当重要的事。
美国大学,对于学生要学哪一方面专业知识,采取“自由主义”态度。大学只是通才教育,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你愿意在工学院、理学 院或教育学院还是别的什么学院注册,那是你自己的事。当然,各学院 有自己的附加入学条件。例如医学院,通常要求学生取得自然科学如物 理、化学、生物等学士学位,然后才进医学院读硕士、博士学位。正是 由于医学院的特殊要求,物理系也为有志学医的学生专门设计了若干培 养方案,使他们具备一个医师所需要的基础物理知识,善于掌握物理和 电子医疗设备。例如将来专攻眼科的,可以多学一点光学;做放射医疗 的,更需要有关的原子物理。核物理和核辐射知识。化学系也是类似的 情况。
大学所属各学院、各系科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出许许多多培养方 案。每一种方案都是建议性的,而且富于弹性。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 基础和爱好作出选择,并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独特计划。事实上美国大 学生的选课计划是由个人和顾问导师逐个商定的。学校开出几百、上千 门课程,提供给每个学生寻求发挥自己的机会;学生每个学期调整自己 的计划,逐渐成熟起来,认清自己的主攻方向。
美国大学有些政策相当灵活。譬如学生选了某一门课程,但是听了几次之后觉得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就可以主动停修。如果在开学四个 星期内提出停修,这门课程就不会在成绩报告单上出现,学校还给退回 这门课程的学费。这样就避免了勉强学生学下去的局面。勉强学,不能 取得应有的效果,还会给学生造成精神上的压力。这种政策对教师倒是 一种约束。教得不好,学生纷纷停修,那个教席就很难继续坐下去了。 美国大学生自始至终经常翻阅的书,不是某一门课程的课本,而是 大学通常每隔两年出版一次的《学校介绍》。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学 校介绍》,大学部和研究生院一般分册发行,每册可以长达数百页。内 容十分细致,包括学校的一般介绍,所属各学院、各系科的详情,以及 对各级学位的具体要求等等。还包括全部开设课程的简介和教授的通讯 地址等等。此外各系科还另发供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参考的小册子。 这些资料对于正在探索求学和专业道路的年轻人是十分重要的。根 据这些资料,选择学校,选择系科,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或程式。善于 不断调节自己的学生,通常不满足于透彻了解本校的《学校介绍》。他 们还经常关心外校的资料,力图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培养方案。美国的 书本很贵,例如大学生或研究生的教材常常卖到三五十美元一册,但《学 校介绍》则是免费的。要收费,也不高。因为学校希望吸引学生来,介绍本身也是宣传。
学生正是由于掌握信息,选择的机会就多了。每一个系都会委派有 经验的教授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顾问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在 学校允许的范围内逐个制订选课进度计划。美国学生如果想要在校内转 系,或者干脆转到别的学校,都很方便。学校根据本人要求随时提供学 分成绩记录报告;教授也乐意为学生撰写推荐材料。
大学生按年级的结构比例是宝塔式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人数越来越少。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被淘汰出去。名牌大学则在研究生院再 次壮大,那是因为集中了其他大学生优秀的毕业生的缘故。
由于对学生的管理采取“自由主义”政策,凡不能适当调节自己,或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生逐渐离去。到高年级,剩下来的学生往往具 有明确的独立意识和奋斗目标。
●有课无班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兴趣是可能转移的。在 18 岁左右进入大学 之初,学生对自己、对世界都还缺乏认识,急急忙忙非得选定一门专业 作为自己的毕生生涯,其实并不恰当。见异思迁固然不对,但是如果确 实不适合于某种专业,改变一下总比一辈子郁郁寡欢做不出成绩好。在 美国,一辈子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做事,至少不是人们赞赏的 模式。包括有威望的学者在内,大家都在不断追求新的研究方向。只要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改变专业,甚至改行,都是常有的事。有些诺贝尔 奖获得者,由于兴趣的转移,也改做其他。就连以他们自己的名字命名 的学科,也未必能使他们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