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强省:不能让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谈教师工作评价的后现代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21:31
不能让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谈教师工作评价的后现代性 作者:李丽,母…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点击数: 29    更新时间:2007-6-19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预先设定就是,我们的教师做得不好。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目前整个教育学界甚至整个社会,已经漫天飞舞着对教师工作评价的负面舆论,损害着教师的群体形象。人们用自己的传统定势思维去评价现在的教师,用评价“神”而不是评价“人”的标准去衡量教师的工作。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师生是平等交往、平等对话的两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哪怕只是舆论上的强调,都会造成新的“中心主义”,而这种“中心主义”会把教师的地位不断推向边缘化,让教师在现代社会与后现代语境的夹缝中求生存。

一、教师工作的特点

1.不确定性。教育社会学家洛蒂在他的《中小学教师》中说道:“比之专业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基于科学的见解与合理技术的确凿性,教师的工作几乎是由不确定性所支配的。”一个教师在某课堂里有效的计划,不能保障在另一个教师、另一间教室里有效;在某种语境中有效的理论也可能在另一种语境中通用。教育实践既然是介入价值的创造或价值的丧失,那么,这种评价也不能不持有特定的立场,以某种立场看是完满的实践,在另一种立场看来却往往是全盘否定的。这样,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就导致了其不确定性。

2.无边界性。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告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告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得到扩张的性质,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教师的实践是千头万绪的。这种“无边界性”带来了教师的职域与责任的无限制的扩大。从而使教师日常生活变得繁杂,也给教职专业带来了职业认同的危机。

二、现代性视野中的教师工作评价

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同质化,它诱使人们追求同样的东西,做同样的事情,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对“同”的迷恋,对“异”的打压,这和教师工作的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是严重不符的。这种思维反映在教师工作的评价上,有三种表现:

1.评价的价值取向单一。对教师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实施管理提高升学率而开展的评价活动。这种评价常常不能可靠地有效地对教师进行评价,也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教师的发展。把教师评价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分等、排序,教师工作的压力固然加大了,但是工作的方向未必就会更加明确。因为以分等、排序为目标的教师评价,在评价活动的组织上,在评价标准和指标的设计上,以及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所注重的主要都是如何“区分”教师,而不是如何“引导”和“激励”教师。教师下一步的工作如何改进,全凭教师自己去体会和把握,教师基本上是处于被评价的地位上,这样的评价本身一般并不能给教师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或信息。

2.评价体系封闭。现代性视野下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过分注重学校的组织目标,在一个封闭的学校组织中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格外突出等级地位,强调学校领导的权威,不承认教师个人的价值,那么,在教育改革形势变化迅速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制定的组织目标就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得不到及时修改或调整。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师个人的未来发展目标,否则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还有扼杀创新的危险。换句话说,这种评价可以管着教师不出事,管着教师老老实实干活,但是并没有给教师留出多少主动探索、开拓创新的空间,因此它对教师队伍成长的建设性作用是有限的。

3.评价过程滞后。现代理念对精英文化有一种特别的倚重,崇拜理性,崇拜精英,崇拜真理。人们将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原则运用于对教师工作的评价,用僵化的、固定不变的光环套住教师的行为,用春蚕、蜡烛、园丁这样的字眼描述教师的默默牺牲;另一方面,人们又把现代社会的经济原则所导致的种种社会文化危机追加责任给教师。但是,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指涉体,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也会受到来自时间、空间的成千上万的因素的影响,从而相互促进或者相互抵消。用静止的眼光冷眼旁观教师的工作,显然已滞后于渗透着时代意识和大众生活方式的评价过程。  

三、后现代视野中的教师工作评价

1.对教师工作评价的多元化标准,强调尊重教师差异,力图通过教师评价促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仅表现在年龄、知识经验、人生阅历、及教学水平上,还包括生理、心理、兴趣、爱好等的差异,教师评价必须承认这种差异。我们不宜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教师,而应该建立多元化标准,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去评价教师,从正面发现教师的优点和特长,以促进所有教师在不同程度上的发展。

2.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开放的教师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关注教师成长过程、关注教学工作实践、关注教师努力程度、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把教师评价完全等同于对教师的管理和规范,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因此,淡化领导管理作用,强化教师个体价值,不仅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会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和自身价值,并迸一步满足学校的需要,加快学校的发展。

3.将评价过程化、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要把促进教师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评价的全过程,将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职业素养作为确定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的核心。在这种评价活动中,标准应内化到教师的发展之中,合乎标准是对所有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促进教师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教师评价的高层次追求。评价不是简单地以教师是否达到评价者所设定的各项指标来衡量教师的工作,而是更应关注教师原有的基础以及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程度,特别是在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中教师付出努力的程度,做到注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教师得到公正的评价,才有利于鼓励不同水平的教师努力进取。

四、不能让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

用后现代的眼光去评价教师工作,是解决当今教师在夹缝中生存这一现状的最佳出路。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教师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两点;第一,社会赋予教师的身份是“工具”而不是平等意义上的“人”,因此才会像对待机器一样对他们的要求近乎苛刻。第二,社会舆论对待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往往矛头直指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没有或极少关注教师的价值需要。因此,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我们应该将教师的身份还原,还原到平等的生活世界。

在平等交往的生活世界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与家长、与社会,都是平等交往的双方,应该站在后现代的视角,“推崇一种相互受益的共生概念”,从而不再让教师带着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悲壮感进人角色。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只有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人的各种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