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初级会计: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1:46:11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7)2008-11-25 20:24 ●小费里面有学问
小费,又称服务费,据说源于 18 世纪英国伦敦。当时酒店饭桌中摆 有写着“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迅速而 周到的服务。这一习惯,在美国更是流行。在美国,吃饭、坐出租汽车、 搬家、理发、擦皮鞋、订报纸,几乎衣食住行样样都得在已定的价格和 工钱外增付一笔费用:小费。莫要小看这小费,一次疏忽或许就会让你 吃大亏。
有个流行的笑话:有人问,在美匡谁是胆子最大的人?回答是;那 就是在一家餐厅吃过饭没付小费而下一次还敢登门的人。
小费小得只有 2 角 5 分,大的大到几十元、上百元。虽说没有一定 的规定,但一般总是接收费的 10%到 15%付小费在机场、火车站、公共 汽车终点站都有代客搬运的服务,这些服务的小费通常按件数计算,每 件约需付 5 角。当然,如果服务态度真正恶劣或服务质量较差的话,你 也可以不付或少付小费。
小费这个问题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些报刊的大众财经专栏还特
意把它作专门介绍,一个设在威斯康星州名叫“国际小费机构”的组织 出版了一本长达 250 页的书《小费的艺术》,专门教人们正确认识和处 理小费问题,美国国家税务局虽然每年进出达千百亿美元,但对小费却 也不肯疏忽,现在已正式对旅馆、饭店和其他服务行业与小费接触较多 的人实行小费税。
如果小费对象付错了,也可给自己带来麻烦。如公共汽车司机、博 物馆向导、商店售货员、警察、公务员都是不能收小费的。如果你付了, 可能会涉嫌贿赂而招惹官司。
有些小费是每次服务后必须付的,如饭店招待员、出租汽车司机、 理发师、旅馆服务员等;有的只须一年付一次,一般在圣诞节时,如公 寓管理员、门房、电梯管理员,从 10 元到 50 元不等,依公寓的级别高 低而定。高级么寓的年终小费几乎相当于一个月房租的一半,级别较低 的公寓有时一瓶酒、一件礼品也就可以了。家庭女佣,花匠,保姆,可 在圣诞节时给相当于一天工资的小费。
最令人不安的小费是在豪华夜总会和高级餐馆时付的。小费一环扣 一环,疏忽不得。进入大门前,要给替你把汽车开会泊在专用停车场的 服务员 1 元;进入衣帽间,每件衣服的保存要给衣帽管理员 5 角到 1 元。 带位的一般不必给小费,但若希望能找个方便的位子,最少也要付 5 元 小费。点菜要付帐单数目 5%的小费;若饮酒,还得给帮你斟酒的服务员 每瓶酒 2 元到 5 元的小费;当然,给侍者的小费就在帐单数目的 15%到25%。
总之,虽说在西方社会消费者和顾客是上帝,但如果没有钱,没有 付足小费,那么,上帝也会跌进炼狱里去的。
四、美国人德行扫瞄
星条旗无处不在
美国人爱国情绪之强,是每一个到过美国的人都深有感触的。他们 常批评自己的国家有很多弊端,有时说得一无是处,但能感到从骨子里 他们是希望美国变得更好。所以,他们也示威,也游行,甚至高呼反政 府口号,但他们手中高举的就是无处不在的星条旗。遍及美国的麦克唐 纳快餐店几乎每个门前都竖立着旗杆,一面巨幅国旗飘扬其上;逢年过 节,许多普通家庭也常常从窗口挂出一面星条旗。在美国,无论是在候 机厅,还是在公路旁,在州与州的交界处,在政府机关的办公楼,在工 厂的车间,在管理人员的办公桌,在商场的屋梁下,都插挂有大大小小 的星条旗。美国人插挂国旗,似乎不像中国这般隆重,他们随随便便地 把国旗图案印在 T 恤衫上,印在皮茄克上,印在折叠伞上,印在圆珠笔 上,印在茶杯上,甚至印在皮靴上,印在裤衩上,或制成徽章,或印成 名信片,或做成钥匙圈??总之,可以说,美国的星条旗无处不在。每年 7 月 4 日独立日,美国从城市到乡村,普通的公民都会自发地在自家 的小楼旁,喜洋洋地插挂起星条旗;观看国际性的体育比赛,热情的美 国人也会挥舞着星条旗为本国运动员呐喊助威。
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旗面左上角为蓝色星区,区内共有 9 排 50 颗白色五角星,以一排 6 颗、一排 5 颗交错。星区以外是 13 道红白相间的 条纹。 50 颗星代表美国 50 个州, 13 道条纹代表最初北美 13 个州。 据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说:红色条纹象征英国,白色条纹象征脱离它而 获得自由。另一种说法是,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自由,蓝色则象征 忠诚和正义。
美国的国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开始,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采用的是左上角蓝区为英国国旗,其余部分是 13 道红白相间的条纹。 后来,又以 13 条红白相间的条纹旗作为国旗。著名设计师罗斯夫人将原 来的六角星改为五角星,她因此成为第一面美国国旗的制作者。随着各 个州的陆续加入,直到 1960 年夏威夷州的加入,美国国旗上的星由开始的 13 颗增加到 50 颗。这就是今天的美国国旗。
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国旗感情是相当深厚的。在许多场合,他们会 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对国旗的崇敬之情。
这是一次有外国人参加的露天演奏会,游客们一起坐在舞台前碧绿 的草坪上,铺开餐巾,拿出食物,静静等待晚会开场。正在这时候,突 然传来两声清脆的枪响,全体游客都感到有些震惊,紧接着传来一阵嘹 亮的军号声,原来是降国旗的时刻来临了。透过远方高高的树梢,果然 看见星条旗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降落,几乎在此同时,一个使人十分难 忘的场面出现了,在场的所有美国人,不管男女老幼一齐站起来,面向 国旗,肃然而立,整个院内鸦雀无声。没有讲解,没有宣传,可是人人 都感到了眼前这个民族的力量,这是精神的力量。当时令在场的中国人 很尴尬,是站着,还是坐着?最终还是站起来,不是为了星条旗,而是 为了这个民族。这个民放是仇秀的民族,应该站起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在美国,人们发现,当重大的体育比赛或文艺演出结束时,常常奏
起国歌。每当这时,全场观众自动起立伴随着音乐放声高唱,情绪激昂, 甚至如痴如狂。走在街上,如果突然听到何处响起国歌的乐曲,几乎所 有人都会自然停下脚步,静立凝听,然后又各走各的。
这种意识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的。在星条旗下成长起 来的美国人,自然而然地会对国家怀着一种等敬、自豪的感情,这种感 情会转化为责任感和使命感。
宪法高于一切1787 年 9 月 17 日由制宪会议通过,1788 年 6 月 21 日为 9 个州批准 而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也是 历史上最悠久的宪法。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过后,这部宪法依然是美国 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第一次创造了不同于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总统 制,它所建立的政治体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后来为许多资产阶级国 家所仿效。宪法所确立的各项原则,今天仍然是美国政治生活的准则。 美国宪法规定的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中,最主要的有七方面内容: (1)天赋人权。认为人的权利来源于造牧主或自然状态,是不可能转让的,主要是指生命、自由、财产以及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等权 利。 (2)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 政府和政府官员应向人民负责,人民有权利改变或废除不对人民负责的 政府;为防止政府滥用权力,政府的权力应受到限制。 (3)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宪法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政府机构、 官员和人们都必须服从法律;法律保障个人权利,防止官员滥用权力, 法院是法律含义的最后裁判者。 (4)代议制民主原则。直接民主意味 着“动乱、过分和无秩序”,应当采取间接民主的方法,即由人民直接 或间接选举来实现多数人统治和对政府的控制,实行代议制政府。(5) 权力制衡原则。这是美国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为防止政府滥 用权力和实施暴政,美国宪法规定在中央政府建立平等而又独立的立 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并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 司法权属于各级联邦法院;宪法还规定,三个部门相互制衡的条款。(6) 联邦制原则。即纵向分权制。宪法规定联邦和州分权,二者在各自权限 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 (7)文官控制军队原则。军队必须置 于文职机关和文职人员的控制之下,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 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他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任何军队指 挥官都必须服从总统的决策。国会拥有宣战、招募军队、制定有关军事 立法、决定军事拨款等权力。文官控制军队,军人不干预政治,已成为 美国的传统。美国自建国以来,从未发生过军事政变,政党政府的更迭、 政权的移交完全是依照法律程序和平地有秩序地进行,文职控制军队是 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宪法自制定和实施以来已经二百多年,美国社会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但美国并未制定新宪法,原因在于宪法对于许多重要问题都写得 很原则或很含糊,美国统治阶级可以在保留这部宪法的形式下,按照国 内社会的变化,通过增订宪法修正案,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以及实际政治生活树立的先例和形成的习惯,来改变这部宪法的内容,使之既保 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又能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
美国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使美国保持了政局的稳定。二百年来, 除南北战争外,全国未出现大动乱,也未出现军事政变。稳定的政局为 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建国初期的美国经济还是 殖民地经济,到 19 世纪末,美国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民主制度在宪法的 维护下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废除奴隶制,授予妇女选举权, 保障黑人的选举权,人民直接选举参议员,限制总统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保障和扩大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以及其他公民自由等。当然,民主的发 展进程是艰难曲折的,是靠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激烈的斗争才 取得的。
游行示威也是参政形式
美国实行代议制,“民治”是通过代议制来实现的,公民不直接治 理国家和制定政策,而是委托由他们选出的代表来治理国家和制定政 策。美国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确实很小,长官的权力也有限。 他们只能在权力范围和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职权,一出格便不成。美国 政府在美国人心目中,是 necessary evil,翻译过来就是“不能没有的 坏东西”。美国人不像东方人那样迷信权威,服从长官意志。他们认为 是我要你当官,纳税养活你,你就要为我服务,而不是要你来管我。因 此,他们政治参予感或叫政治热情也很强,常常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政 治,如参加竞选活动,直接同议员和行政官员接触,参加政治上活跃的 社团,以及抗议示威、游行等,其中最主要的参政方式有如下几种:
参加选举投票。在美国,从中央到地方共有五十多万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竞选各级公职的候选人每年大约一百万人,美国民选职位之多, 选举之频繁,堪称世界各国之冠。公民通过竞选,对当政者进行政绩考 核和审查,选举真正使能者上、庸者下,把不得民心的人排除权力之外, 即美国人常说“撵走那些流氓”,选民可以利用选举这个机会来充分表 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在美国,凡年满 18 岁的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1980 年的选举,全国适龄的选民有 16438.1 万,登记选民为 11794.5 万,占 适龄选民的 70.4%,总统选举的投票选民为 8651.5 万人,占登记选民的74.3%、适龄选民的 52.6%。 参加竞选活动。参加竞选活动的人数与参加投票的人数比较,要小得多。不到 5%的公民在竞选中为候选人或政党工作;另有 2—3%的公 民出席竞选集会或群众大会,参加这类竞选活动的公民大约是一千万 人。大约有 10%以上的公民向候选人、政党或其他政治团体捐款。公民 参加与竞选活动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推动力”,这些活动把政治利益和 目标化为人力、物力、经费,而这些正是政治领袖们所需要和依赖的。 人们参加竞选,使选举成为选民接受或拒绝人选的重要手段。
选民直接与议员或行政官员接触是当今美国社会公民参与政治的常 见方式。他们采取写信、打电话、专讼或递交请愿书等方式,向行政官 员提出对某些政策问题的看法、愿望、要求,甚至个人的一些问题,为了拉选票,议员和行政官员不敢不理睬,否则得罪了选民,就可能在下 次选举中落选倒霉,据调查,近年来,几乎有一半的公民参与了某种地 方性政治活动,1/4 的公民参与了有关全国问题的某些政治活动。
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是公民参政的又一方式。大约有 10%的公 民认为自己同政治上活跃的集团有关,他们通过这些社会团体来影响政 治和政府决策,由于他们加入社会团体是同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因 此这些社团又称“利益集团”,这些集团在美国政治中发挥了有效的作 用。在近年来的美国大选中,向政治利益集团捐款的美国人同向政党捐 款的人一样多,有人认为:今后利益集团的影响会继续增强,从而进一 步削弱政党的影响。
游行、抗议和示威也是美国公民常用的参政形式。采取这种方式往 往是在正常解决途经无效时,才运用这种比较激烈的表达意图的方式, 罢工也是属于这种形式。公民运用这些参政方式要经过有关方面批准, 而且往往同政府造成直接对抗和冲突,从而引发暴力行为,甚至给社会 造成动荡。近年来,由于美国社会矛盾渐趋缓和,美国公民采取激烈对 抗的方式减少,参加人数也占公众的很少一部分。
糟踏总统与言论自由
广义上讲,言论自由除了言论以外,也包括新闻、出版的自由。美 国新闻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之大简直可以说是与行政、立法、司法三权 并列的“第四权”。美国宪法规定,国家不能设立对国内宣传的新闻机 构,可以设立对国外宣传的新闻机构。因此,美国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都是由民间 经营的。虽然美国法律规定新闻报道必须“严守中立”,但任何一家新 闻机构都难免带有或多或少的“倾向性”。
美国的言论的确很自由,这种自由包括对在位总统的揶揄讽刺甚至恶意中伤,而作为“公众人物”的总统,对此却无可奈何。要么当总统 不要隐私权;要么保护稳私,去当老百姓。有人戏称,美国总统们个人 人权史的稳私权一章,整个是一部“血泪史”。
约翰逊是因为肯尼迪遇刺后继任美国总统的,捉弄这个满口乡村俚语、既敏感又自负的“老土豆”,成为华盛顿记者们对肯尼迪的一个独 特的悼念方式。这种恶作剧随着广播电视和报纸传染了所有美国人,就 像孩子迷恋的卡通片猫抓老鼠一样被频频上演。
记者们在报纸上渲染约翰逊如何一边抽着雪茄烟一边旁若无人地在 白宫大草坪上小便,如何贪婪地用眼角瞟漂亮的女记者,甚至说他在接 待外宾时搔屁股、挖鼻孔,形同乡下顽童。新闻摄影记者给约翰逊拍了 张生活照:照片上的约翰逊拎起女儿养的小狗的耳朵,痛得小狗吱哇乱 叫直蹬腿,此事见报后引起全国声讨,有人在电视中模仿副总统汉弗莱 的口吻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林登可常这么拎我。”这个爱惜荣 誉甚于生命的得州老汉,身上带着记者们的无数爪痕怅然离开。他拎起 狗耳朵悄然说:“嗨,小宝贝,不要叫,否则记者会引用你的叫声。” 白宫的丑闻向来是最能刺激记者们的,与约翰逊的大包小包相反, 尼克松言行谨慎,连新闻发布会这样的例行公事也不办。尼克松 1960 年与肯尼迪竞选时,因与记者们交恶而落榜,当上总统后他索性粑美联社 的办公间迁到游泳池边的男厕所。记者们的反击也够他受的,卡通画家 把他画成一个白痴、恶魔;大报小报经常披露他读淫书的怪癖,甚至还 有他和帕特的床第话。有许多是空穴来风,毫无边际。但试图把自己装 在套子里的尼克松,到头来还是毁在记者手里:他发觉自己是童话里那 个一丝不挂的皇帝。
攻讦罗纳德·里根时,记者们会拿他的学历和文化水平开玩笑,一 则轻喜剧式的报道说,里根曾要求理发师在他眉心点个小红点:“我需 要这样,我刚刚会见了印度大使,会谈几分钟后大使转过身对着他的助 手,拍拍自己的脑门子说:‘这里啥也没有。’”个体摄影户为游客拍 照,以里根与南希的巨幅彩照为道具,剪成人形,推来推去。喜欢的人 搂着他的脖子,讨厌的人拧着他的鼻子,快门一响,“总统”就被定格 了。更有甚者,海滨浴场的汽枪射击场,竟把里根的头像做靶子。声声 枪响,打得“里根”脸上开花,身为第一夫人的南希曾说:要住白宫, 就要准备像金鱼那样生活在透明的玻璃缸中,人们时时盯着你。
这是一本带有点SEQING味道的杂志,当政的美国总统布什先生衣冠楚 楚,面带笑容地站在那儿,一位年轻漂亮的金发女郎一丝不挂地依偎在 他的身旁。这张照片无疑是经过“技术处理”的。美国人也实在是太“放 肆”了,敢拿总统大人开这类的玩笑。其实,照片的制作者和刊物的编 辑只具有开政界大人物玩笑的自由,如果把照片中的布什换成个普通百 姓,再胆大包夭的编辑也不敢把它刊登出来,因为那样做就侵犯了人权, 就要付出巨额的赔偿费。总统是“公众人物”,只有被糟塌、被谩骂的 “自由”,而没有捍卫自己“人权”不受侵犯的“自由”。
相对于老态龙钟的里根和布什,克林顿几乎是最接近备受记者宠爱的肯尼迪的人,虽然他尽力表现自己的亲民形象,不惜回答一青年学生 问他喜欢什么样内裤的问题,但好事的记者也没放过这个拿过罗兹奖学 金的漂亮哥。虽然希拉里早已辩白宽有夫婿少不更事犯下的错误,记者 们仍找到克氏任州长时的生活问题,给被采访的警卫和流莺一把美元, 编排出几出精彩故事。克氏一忍再忍,不予理会。但老记们一计不成, 又生一计,称希拉里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借指克氏无力御内; 同时将枪头刺向克氏爱女切尔西:“她怎么长得这么丑,脸总像是被打 肿似的。”
对总统可以任意“言论自由”,可是对平民百姓,在有些方面就不那么自由,甚至可以说是太不自由了。
进入 90 年代以来,美国工作场所的“言论自由度”受到了很大限制, 异性的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在说话方面越来越提心吊胆,害怕沾上 “性骚扰”的罪名。美国人所说的“性骚扰”就是大陆人所说的“占便 宜”,台湾人所讳疾忌医的“吃豆腐”。在美国早期的法律中并没有关 于“性骚扰”的明确界定。随着这类案件的增多,联邦最高法院几次对 民权法进行解释,“性骚扰”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不过仍显得含糊不 清。在工作场所,称赞异性的服饰漂亮,夸奖异性的长相性感,当异性 的面讲黄色笑话,和异性开玩笑时带点“酸味”??都有可能被当作“言 语性骚扰”的证据搬上法庭;用挑逗性的目光盯着异性同事,无意中拍 了一下异性同事的肩膀,拉一下异性的衣服,碰一下异性的身体??都有可能被控以“行为性骚扰”。以上这些只是舆论界罗列的“禁区”, 并不是法律的明文规定。工作场所性骚扰案连接不断,几乎弄得人心惶 惶,谈“性”色变。
美国在出版方面也没有所谓绝对自由,一位英国的历史学家写了一 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 731 部队的书,在英国出版了英文版。不 久,美国一家出版公司也在美国出了英文版。一位华裔学者在研究 731 部队的时候,把两个版本对照了一下,发现美国的英文版本比英国的少 了整整一章。这一章描写的是美国如何在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中袒护 731 部队,如何把 731 部队的主要研究人员弄到美国继续细菌武器的研究, 如何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细菌武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损于美国的 形象,出版商可能基于避免麻烦的考虑,把它删除了。由此可见,美国 的出版商也是有所顾忌的,出版自由也是有限度的。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言论自由”的范围更小了,弄不好就会“祸 从口出”。
1992 年冬天,日本五大汽车公司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展开了关于汽 车贸易问题的谈判。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日产公司总裁说美国的汽车 质量之所以比不上日本,主要是因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态度太差、太自由、 太散漫。一席话在美国激起了轩然大波。美国人对这位日本人群起而攻 之。日产公司的总裁大人赶快发表声明,向美国工人道歉,才把风波平 息。这件事让日本人体会到在美国言论并不那么自由。一向以“惹事生 非”著称的众议院共和党领袖金里奇也尝试了言论自由的滋味。 1995 年春天,在一次参议院会议中他学起了主审辛普森案的美籍日本人伊藤 法官的腔调,被认为有种族歧视之嫌,在一片批评声中,他不得不公开 向伊藤法官道歉。没过多久,他又面对新闻记者说什么美国应该支持台 湾加入联合国。他的“胡说八道”引起了朝野的更大非议。他很快宣布 将话语收回。通过一连串的教训,他对美国“言论自由”的认识也许比 其他人更深。
美国人有通过游行示威表达自己言论的自由。一般的示威因规模大
小根本不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参加示威的人泄泄私愤而已。许多外国游 客曾看过白宫门前的示威。几十个男女带着标语牌在白宫正对面的马路 边走来走去,示威者有的怒容满面,有的却满面笑容,嘻嘻哈哈。也许 美国人对这类事情早已司空见惯,没有多少人围观,周围的警察对示威 者也视而不见,全神贯注地盯着过往的游客。在美国绝大多数的州,超 过一定规模的示威游行必须提前申请,而且要交纳一笔数目可观的保证 金,以便对游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物损坏做出赔偿。严格的、近乎苛 刻的法律规定使一些想组织示威游行的人闻之却步,即使勉强组织起 来,那些组织者们也提心吊胆,万一游行过程中有什么不测,自己就有 遭到法律制裁的危险。
言行受法律管制
美国确实是一个法治国家,举凡一切生活举动完全由法律或规章管 辖统治。美国的立国是根据一项大法(宪法)的,宪法奠定了政治的原 则(民主)和政府的组织(三权分立);社会中人民的一举一动都有法律管制。美国人享有自由的权利,但凡法律不明确禁止的事,一般都可 以做。但是自由也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己的自由不得侵犯别人的自由, 这就是法。自己生活,也允许别人生活,这就是法律。自己要求平等, 可也得尊重别人的平等要求,这就是法律。
法律是人民之间相互约定相互遵守的规矩章程,大的是法,小的是 则,所谓“法则”两字的涵义在此。在美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 子犯法,与民同罪”,大总统不是国王,他是人民选出的“公仆”,他 也受法律的保护与限制,但是他并不在法律之上。在美国;人们的一举 一动一言一行都得受法律的管制。就拿做工来说吧:人们得做工才能赚 钱,才能养家过活,可是做工也要守一定的规矩,什么时候开工,什么 时候下工,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多久,什么时候有假期,假多长;每天 作工几小时,每小时工资若干??这都是法律。
譬如说:一个人想盖房子,盖房子也不能随便盖,首先不论在城市 或农村,房子的地皮大小须合规定,房子的高矮也有规矩,地基需多厚, 房子离马路有多远,房子用什么材料,电线水管等也都有一定的标准, 而且盖房子以前必须先申请当地政府的许可,才能动工。
有些地方,美国的法律相当严苛。比如美国东部冬天常常下雪,雪 停之后,住户必须把门前的行人道上的雪扫干净,否则,有人走过,如 果因为路上的雪摔了一跤,那么他可以向法院告那家房主,房主应负责 赔偿医生诊断费和药费等等。又比如在家请客,如果客人不留心在你家 跌了一跤,或者让你家的狗咬了一口,他就可以告你,你得负赔偿的责 任。有一年圣诞节前夕,A 在一位好友家作客,不小心撞了他家的一扇玻 璃门,腿受了伤,朋友吓了一跳,赶紧开车把 A 送到医院诊治,还好, 伤的是皮肤,腿上缝了几针,然后扎上绷带,不必住院,可是手术费花 了一笔钱;A 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认自己倒霉而已。第二天朋友打 电话来,很友善地向 A 建议,要 A 去控告他,这样,A 的那笔手术费可以 由他们代付。A 一听非常窘迫,他是 A 的好友,怎么能控告他呢?他知道
A 在为难,他便笑着对 A 解释:他说他买了房屋保险,其中包括意外之灾
(如在他家有人受伤)的一条规定,他说他自己不必付钱,由保险公司 负责赔偿。果然,A 照他的建议办了,那笔手术费果然由他的保险公司代 付了;A 只是受了一次小灾而已。
在美国,虽然法律这么复杂,这么严厉,可是违法犯罪的大有人在。
因此,美国的司法制度也非常复杂,在联邦政府,设有最高法院(专门 负责裁定各项是否合乎宪法的原则与精神),各地设地方法院,各县各 市也都设有法院,各州也有最高法院。此外,关于特别案件的,如纳税 偷税漏税,有税务特别法庭,有关交通案件的有交通法院。如果地方法 院的判决被告不服,可以上诉到上诉法院。
美国的法律条文虽多虽细,但美国人感觉这个世界上可以干的事太 多太多,所以并不感到严格的约束,所以也就常有“出格”的事发生。 旧金山曾兴起一股风,人们在身上穿孔打洞挂装饰品,有人打了 100 多 个孔,耳朵、鼻子,甚至生殖器上都挂了装饰品,谁也无法去管,涸为 法律没有规定不许这么做。旧金山还曾举行过全国妓女大会,自称为“勾 引者大会”,主席台上赫然挂着的标语说:“让清规戒律见鬼去吧”和 “我的××属于我自己”,警察也无法禁止。
无所适从的法律
美国的法律多如牛毛,事无巨细都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但是,同样 的案件,是适用于这个法的这一条款,还是适用于那个法的那一条款, 其中差距甚大。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各州的法律又不相 同,如果不熟悉法律规定,那么无论做什么,都会寸步难行。如果对法 律条文比较熟悉,你就会发现,美国的法律也是有空子可钻的。
移居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张广建,在美国住了五年,深感美国的法律 常常令人无所适从。因此就有了关于法律的种种说法。
有人说,美国的法律是“抓住机会”的法律,律师就是帮人“利用” 机会。
1991 年 3 月,洛杉矶一个名叫金恩的黑人驾车超速,又不接受执法 警车的多次警告,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在多辆警车的围迫堵截之下,金 恩被迫停车,遭四名白人警察的痛打。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用摄像机录 下了这“精彩”的画面,并以 1 万美元的价格把录像带卖给了一家电视 台。画面播出之后,铁证如山,举国震惊。一些知名律师看准了这个发 财机会,主动要求作金恩的代理人,和洛杉矶警察局打这场官司。在律 师的“鼓动”下,金恩提出每被打一下的代价是 100 万元,录像带“证 明”他被打了 18 下,总共是 1800 万元的赔偿。这种漫天要价引起了不 少人的反感。金恩的妻子也“抓住机会”,提出赔偿要求,理由是自从 丈夫被打之后,她就失去了床上生活的乐趣。她要价 100 万元,律师认 为太低了,开出 400 万元的高价。经过一年多的法庭审理,陪审团的判 决是给受害者金恩 500 多万元的赔偿,四名白人警察无罪。这一判决引 起了洛杉矶黑人大规模暴动,造成了几十人死亡,两千多人受伤的悲剧。 最后不得不动用几千军队和警察介入,暴乱才得以平息。
金恩一案无疑是种族歧视,是侵犯人权的。美国的法律使金恩获得
了巨额赔偿,也许后半辈子的生活可以高枕无忧了,帮他打官司的律师 也从中发了一笔横财。但是政府支付的赔偿费是洛杉矶市民纳税的钱, 这些纳税人的心理能平衡吗?
有人说,美国的法律是“杀富济贫”的法律,律师的职责是怎么“杀”
得更狠一点。
1993 年,一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太太独自一人驾车在一家麦当劳快 餐店的外卖窗口买了杯热咖啡和汉堡包,也许是咖啡太烫,也许是她自 己不小心没拿住杯子,结果,一杯咖啡全洒在了她的腿上。她被救护车 送进医院,后来又做了植皮手术。她控告麦当劳,理由是咖啡太热。经 过法庭审理,陪审团认定双方都有责任。麦当劳要负担几十万元的医疗 费,要支付给老太太伤害性的赔偿和惩罚性的赔偿,共计 170 多万元。 麦当劳在咖啡烫伤案上已经被“杀”过三四次了,但仍“死不改悔”, 一口咬定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咖啡在华氏 180 度时的味道是最好的。
在“杀富济贫”的案件中,被“宰”得最狠的是一家生产隆乳材料 的企业。西方女性丰满的胸部令不少东方女性羡慕,不过,一些西方女 性其实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以假乱真”。正是这些企图“以假乱真” 的女性为隆乳材料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专门做隆乳手术的外科
医生带来了滚滚的财源。有一段时间,一家生产隆乳材料的企业的产品 没有达到质量标准,致使用过这种不合格产品的女性在术后产生了不舒 适感,由此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庭大战。经过长达七八年的审理, 陪审团判决那家企业必须支付高达 5.3 亿元的赔偿费。
有人说,美国的法律就是“鼓励犯罪”的法律,律师的职责就是使 罪犯逍遥法外。
60 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尽管种种迹象表明那位被捕的 嫌疑犯就是凶手,但因证据不足却不能把他绳之以法。
80 年代,刺伤里根总统的青年因被“证明”患有精神病而躲避了牢 狱之灾。
刚刚结束不久的前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人一案,虽然绝大 多数的美国人认为他就是凶犯,虽然检查官也提出了一些有力的证据, 但辛普森还是被宣布无罪释放。
在美国,类似的案件简直不胜枚举。很多办案的警察面对着得意洋 洋被判无罪的嫌疑犯,所说的话往往都是:“小子,你下次可千万别让 我抓到证据!”这虽然是电影或电视中的情景,却是人们对美国法律的 批判。一些有正义感的警察,面对着猖獗的罪犯,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受 到伤害,不惜以身试法,在追捕过程中把罪犯击毙。
美国这种过于注重证据的法律,已经被推向了极端。它的出发点是
避免冤假错案,保护“嫌疑犯”的人权。可是,正如一些检查官所说, 那些已经死去的受害者就应该白白地死去吗?那些未来受害者的人权谁 去保护呢?难怪个别的受害人家属不得不自己拿起武器,找杀害他们亲 人的凶手复仇。
有人说,美国的法律是自相矛盾的法律,律师的职责就是使它变得
更加矛盾。 犹他州的法律规定,办理汽车登记注册手续和领取牌照时,必须出
示该车的安全检查和排污量检查的证明;在进行上述检查时,必须出示
该车的保险卡;在办理汽车保险卡时,又必须有汽车登记证明和车牌号 码。一环套着一环,让人无所适从。
美国各州之间的法律也有矛盾的地方,在这个州是合法的事情在别
的州可能非法,比如赌博在一些州合法,在另一些州非法。有些州有死 刑,有些州没有死刑。在犹他州,除几个大城市设有州政府专营的小酒 店外,其他商店出售烈性酒都是违法的。有些人想买烈性酒,翻遍了电 话簿没找到酒店,原来酒店是州政府的一个部门,只有在州政府的电话 中才能找到。在犹他州,星期日卖酒也是违法的,各超级市场每逢星期 天都把卖啤酒的柜台关掉。
美国法律制定得非常之细,即使是法律专业的博士,也难以熟知每 一条法律。美国的律师在专业上也分得很细,恐怕找不到一位全能的律 师。仅就日常生活而论,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违法:对婴儿在公共场所啼 哭表示不满,违法;汽车没有保险,违法;公共场所吸烟,违法;未经 允许进入私人领地,违法;没有买钓鱼许可证就去钓鱼,违法;复制录 像带,违法;不满 21 岁赌博,违法;把烟卖给 16 岁以下的少年,违法?? 在美国可能违法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在以上列举的违法行为中,付出 代价最大的恐怕是年仅 16 岁的日本留学生服部吉弘,他因误人私人院落
而丢掉了性命。他于 1992 年 10 月 30 日前往朋友家参加鬼节聚会,没有 搞清楚朋友家的确切地址,无意间进入了别人的院内。由于他英语水平 很差,又不了解美国的法律,在房主人警告他站住、不站住就开枪的情 况下,仍然朝前走,结果被当成歹徒,丧命在主人的枪下。根据美国法 律,开枪者无罪。这个误杀事件震惊了美国,更激怒了日本。很多日本 人无法理解杀人者为什么无罪。无论日本人怎么抗议,美国的法律就是 这么规定的。美国政府公开表示歉意,总算平息了日本人的情绪。
稍不注意就违法
美国人可以说几乎人人都违法,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美国的法律制定严密,看起来事无巨细,事事入法。美国的法律是
世界上最多的,联邦法和州法合起来有 100 多万件。各州之间的法又不 相同。而且,研读法规,常常会让人觉得其中用辞的不厌其烦而觉得可 笑,在执行中有时也让人啼笑皆非。如果你坐长途汽车旅行,在加利福 尼亚境内车上不准吸烟,而一进俄勒岗,司机便可以宣布:“我们自由 了,可以在车上吸烟。”在芝加哥机场,在非吸烟区吸烟要罚款 400 美 元。但仔细推敲,美国的法律却是世界上少有的博大精深,粗的能推倒 一代政朝,细的能及至人类起居的每一细小处。中国家长气急时在家里 给子女一顿老拳,或当众对冥顽不驯的孩子进行推搡或詈骂的举动,是 一件属于教育文化允许范畴内的寻常事,但在美国,这种行径却是大不 可以,是犯罪行为。因为每一个儿童都不是属于其父母所有,而是美国 社会的公有财产,是美国未来的纳税人。打骂子女的后果轻则将丧失对 子女的监护权,子女将被政府领走送入儿童福利院监护;重则肇事的家 长还会为此遭受牢狱之灾。
在法规之中,学校里的教师及儿童教育相关人员在发现儿童身上的
淤伤或察觉有人有殴打儿童的嫌疑时,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向州政府有关 方面举报,校方如果隐瞒不报的话也会受到处罚。州政府在接获举报通 常马上会派专人来查询,以确定举报的真伪。
曾有家长因外出度假几天,回来后在机场就被直接收押的。原因是
他们将不满12岁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而犯有遗弃儿童乃至儿童危害罪嫌 疑。
你不能将你店里的酒卖给 21 岁以下的青年,无论这位青年面相有多
么老成。 你和你的同业想停止竞相削价的恶性竞争,大家(哪怕只有两个人)
坐下来共同商量出一个统一的价格来,那则又违法了。 你在你餐厅的洗手间里未用标语示出“工作人员工作前必须洗手”,
即便你与你的员工都有与生俱来的洁癖,也是违法。 你拍摄他人的财产或在他人的地域中拍摄(比如商店内),甚至于
你在地铁、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未经允许的拍照也算违法。 美国的居住及办公处所有严格的划分,依照法规,办公室严禁住人。 你将房屋出租给他人,天冷时,你提供的房间温度未达到标准你首
先违法,你的房客可以拒付房租,甚至可以告你。 甚至于你如果想丢弃一个坏了的家用电冰箱,你必须将冰箱的门事
先去除掉。市政府方面有关的理论是“谨防有人无意进入冰箱内,不能 将门打开,以至窒息”。你如果忘记拆门,那你又违法了。
更甚至于你出售的龙虾如果未及一磅重,你也违法了。 而在问题的另一面,做为一个美国人也有法律上的被动难为,可以
让人告上法庭的起因几乎处处都是。 比如,好友来访,在你家的浴室里冲凉,即使是客人自己不慎弄出
许多积水而使自己滑倒受伤,他可以告你,向你索赔。 你好心开着车带朋友出游,赶上车祸,但凡同行人有一点车祸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