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莒营女孩失联:闲 话 太 极 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08:26

闲  话  太  极  拳

晓岸风月

 

   太极拳很玄奥,出自何年、何地、何人之手,至今没能考证清楚。有史料记载的,而今被称作“太极拳发源地”的河南温县陈家沟以及“创建太极拳”的陈王廷是明末清初人氏。陈王廷创建的陈氏太极拳是不是就是太极拳的起源,这一说法好象还难以让人信服。

 

   有文字记载,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易经.系词》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至高至极的意思。然而,大家都知道,太极是道家的文化,太极拳是道家用于养生的练功术,这从道家太极图阴阳鱼的图案可以得到证实。所以太极拳源于道教应是比较准确的。但是陈王廷并非道家之人,史料记载他乃明末清初一武庠生。所以,由此推论陈王廷并非创太极拳之人,而传陈王廷太极拳的应该另有其人。另外,流传得最多的还是生于宋代,殁于明代,活了300多岁的武当丹士张三丰,传说他当年修行武当山时,是玄帝把太极拳托梦给他的。这几乎就等于玄学和神话了。

 

   既然太极拳是道家文化,道家本身也就是专门研究养生和炼丹的,所以,无论是仿生学的“五禽戏”,还是其它什么,太极拳从一开始就是道家用来养生用的,尽管后人用之于格斗技击,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所有武术的作用都大大降低了,太极拳也不例外,它终究还是只有回归到它的养生之路上去。

 

   在太极拳的演化过程中分流出陈(陈王廷)、杨(杨露蝉)、吴(吴鉴泉)、武(武禹镶)等等多家流派,但陈、杨两家的影响始终比较大。清乾隆年间杨氏在京城影响大的原因就是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及其后代在内务府授拳于皇亲国戚,当年杨露蝉还曾有“打遍京城无敌手”一说。杨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集杨氏太极拳之大成者杨澄甫是杨氏太极拳的第三代,到了杨澄甫这一代已经是民国了,况且他又是旧军队的武术教官,所以杨氏太极拳在杨澄甫的手上得以在外姓人中广为传播。现住山西的中华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杨振铎是杨氏太极拳的第四代,杨振铎现已年过七旬,是杨澄甫的第三子,其实他父亲1936年死的时候他仅几岁,几乎没能从他父亲手上学到多少东西。现在将杨氏太极拳发扬光大的倒是很多外姓人。

 

   太极拳是内家拳法,注重内在的功力,外形柔弱似水,内在坚刚如铁,即所谓“绵里裹铁”、“螺旋缠绕”、“四两拨千斤”等。所以它不仅需要外在的形式(招式),更需要内功的修炼,即是用意不用力,能使之意到、气到、劲到(太极拳的“内三到”)。

 

   2001年世界健康太极拳比赛在海南三亚举行,获比赛第一名的川航职工雷智勇先生在体育频道记者采访他时提到他的师傅之一竟是我的家父,我这时才知道家父是杨澄甫的晚年弟子,是将杨氏太极拳引入四川的李雅轩的师弟。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颇为吃惊,我与家父几十年,只知道他打太极拳,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代“太极大师”。记者告诉我们,太极拳是民族的瑰宝,需要一代一代传陈下去。此时此刻,面对八十多岁的家父,我真不知是了却心愿还是担负责任了。

 

   后来我才知道,家父为何不愿暴露身份的原因就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如惊弓之鸟,毕竟杨澄甫和李雅轩都是旧军队的武术教官,因此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谁都避之尤恐不及,哪还敢惹火烧身呢?

 

   人到了一定年龄便开始渐渐注意自己的身体,少年不知病滋味。这不仅仅是现在的医风医德、医药费昂贵以及药品质量等的问题,而且,疾病不仅折磨你的精神和肉体,还折磨你的钱财。

 

   现在对于慢性疾病,比如心血管、骨骼等一类的病,医生几乎都千篇一律地建议你吃药加锻炼,而锻炼方式又多半是太极拳之类。太极拳在外行人眼里是“老人拳”,其实非也。实践证明太极拳可以强筋健骨、活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健身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上个世纪,邓小平生前在接待日本访华代表团时向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题词“太极拳好”,而今太极拳的好处已经越来越被人们看重,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人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

 

   然而,一旦走进太极拳这道门槛才知道,这世上很多东西都是看起容易学起难。太极拳哪里是什么“老人拳”?其实老年人手脚僵硬,学太极多半只能学学架子。太极拳不仅要学架子,要求一招一式的正确,而且要求练习功法。架子难学,功法更难学,而且很多时候这种练习很苦,不仅需要苦练,而且还要坚持不懈。也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