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嘉城手机回收:2010年新课标高考阅读分析题解题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1:02:48

2010年新课标高考阅读分析题解题思路

一、关于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新课标卷9分)

问题设置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几种:

1.无中生有:  2.偷换概念:

3.以偏概全:  4.答非所问:

5.因果倒置: 6.夸大其辞:

7.随意逆推    8.篡改文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新课标卷36分)

 1.文言文阅读(新课标卷19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

(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2.古代诗歌阅读(新课标卷11分)

(1)归纳诗词主题思想的方法——“八看”

1.看诗题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词语

5.看句意         6.看典故

7.看风格流派     8.看试题。

(2)推断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主题思想的方法:(八看)

1.看诗题

诗歌的题目有时就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它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因此分析诗题是理解诗歌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秋季到来、秋风萧瑟、边关云寒、西山月冷,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阴沉凝重的边关早秋月夜图。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可知作者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在他乡洛阳因听到一首《折杨柳》的曲子从而勾起故园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看作者:

2007年某地考题:

蝶  恋      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 “绿水人家绕”一句有的版本写作“绿水人家晓”,请问“绕”与“晓”那个用得好?

“绕”字以动写静,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前后呼应;“晓”字无晨景呼应。

(2)本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晚年贬官岭南,寄寓惠州,心情抑郁。他对朝廷一片忠心,却落得远谪岭南的下场,这不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而他当时的境遇也正像被风雨摧残的柳絮“枝上柳绵吹又少”,表达了作者晚年被贬抑郁苦闷的心情。

①李  白——怀才不遇、豪迈奔放。

②杜  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③白居易——自身不幸、同情人民

④王  维——淡薄功名,热爱自然。

⑤刘禹锡——今昔对比,国运衰微。

⑥李商隐——意境朦胧,有苦难言。

⑦苏  轼——屡遭贬谪,渴望功业。

⑧陆  游——国土沦丧、悲愤慷慨

⑨辛弃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

⑩李清照——国破家亡、凄凄切切

⑾文天祥——忠贞爱国、宁死不屈

3.看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对理解和鉴赏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如,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南宋战乱)、作者经历(做官、贬官、归隐)。借助注释可以帮助自己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如:2008年全国2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和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在因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之后,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4.看词语

一首诗中往往就有那么一两个关键词,而使全诗境界全出,而这一两个词往往又是由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充当。鉴赏诗歌,我们如果从这些关键词语入手,它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做诗歌鉴赏题时只要抓住了作为诗眼的关键词语,就能很快理解句子含义。

如:20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晚唐均为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1)从“晚翠”“落日”“秋声”和“老木”“寒云”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5.看句意

通过翻译句意,来推断作者思想感情。

2007年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我们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对句子表达的意思很熟悉,从而对诗中创造的意境很熟悉。据此,推断作者思想感情是家国之思。

(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看典故

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常运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常隐含在古诗中的某些具有暗示性的词语中。解题时若能理解其中典故,诗歌的思想内容便迎刃而解。

例如:全国高考题,阿鲁威的元曲《蟾宫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却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审视全曲,可抓住的具有隐含信息的词语应是“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西蜀”、“江东”等。由这些词语自然得出“曹公”即曹操,“南阳卧龙”即诸葛亮,“借得赤壁东风”是指江东的孙权。此处不能忽视“紫盖黄旗”这一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它是指一种紫盖黄旗状的云气,古人认为是天子之气。

所以此诗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三位英雄人物,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7.看风格

古代作家因其诗的风格不同而各属不同流派。如盛唐诗人就分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在词家来说,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分。诗词风格,常与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婉约派常常表达浓重的离情别绪,或惜春伤春。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案】抒情主人公具有心中悠闲、赏景怡情、自得其乐的性格特点。首句的“好道”为主人公的性格奠定了基调;“南山陲”的居所暗示了主人公的隐逸情致;“独往”与“自知”表现了其独游独乐的特点,在“水穷处”“坐看云起”,与“林叟”谈笑等画面,展现了其赏景怡情、自得其乐的淡逸情趣,以及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生活的思想感情。

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常用含蓄的手法。审视全词可知,这首词通过对主人与侍女的问答,写了风雨之夜后对海棠的关心。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惜春之情。“绿肥红瘦”应是借代,代花、叶,又可以代人。所以此诗也可能有对人生美好时光流逝的伤感,或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此为李清照早期作品,流露的还仅仅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对自然风物,对个人生活。到后来,就更多了一份国破家亡的浓浓的哀怨之情。所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阅读鉴赏诗歌时应该注意作家的流派,从而准确辨析其艺术技巧,参悟其思想情感的真谛。

8.看问题:

如2004年全国(三)卷: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命题者往往将一些已知信息巧妙地隐藏在问题当中,一方面作为已知或引导条件为你备用,另一方面则提醒考生要所答为所问,不要偏题和答非所问,请各位考生要利用好“问题”。

问题为: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这里有这样的信息隐藏在其中:一是告诉你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二是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三是要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表现手法:掌握答题术语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描写手法:动静相衬、虚实结合、运用白描、烘托渲染、联想想象

表达技巧:开门见山、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承上启下、卒章显志、运用伏笔

          制造悬念、点面结合、对比衬托、象征手法、运用典故

答题顺序:定性——举例——说明

例如:市二模题

蝶恋花    王  诜shēn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9.词的下片写到作者重回旧时官邸,其内心感受如何?结合上片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 作者运用的是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下片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写出七年的迁谪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无尽辛酸,此时物是人非,朱颜已老,更让作者倍感凄清孤寂。

3.名篇名句默写(新课标卷6分)

考纲规定的64篇

二、关于选考题

(一)选考方法与原则(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

1.平时练习,两题都做。(只做不批统一讲)

2.小型考试,指定一题,交替进行。(连做带批统一讲)

3.大型考试,学生任选,心中有数。(连做带批统一讲)

4.高考之时,考前选定,直接答题,节约时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新课标卷25分)

最近三年小说阅读(不排除散文可能)。据调查,只有不到10%的考生选择,可能感到为难。

【考点题型及分析】设题均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这一核心。
      一、考查环境
     例如:2008年宁夏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2. 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答: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为下文做铺垫;

2第二次,除了渲染气氛,转换情节的需要外,主要是烘托吉米失望的心理。

解题思路:
    1、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3、小说对某一景物进行描写,是为了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思想感情,或烘托环境或渲染气氛,即描写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
    4、环境描写的作用(程式化用语):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某种气氛  ⑤推动情节发展

二、考查情节
    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
解题思路: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例如:2008年宁夏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 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 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 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 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答:AC。  A. 应是做贼心虚的紧张心情 C. 表白自己重情守信,说明自己出现此地的合理性,以此减轻警察对他的怀疑,借以转移警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考查学生对情节的掌握程度。

三、考查人物
     题型: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

②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例如:2008年宁夏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包括人生经历,品德特征,狭义性格和命运结局。

答:鲍勃独自在西部打拼,未获成功,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但是他重视友情,信守诺言;冒着危险前来约会,这是他性格中积极的一面。3然而他东躲西藏,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这是他性格中自然属性的阴暗一面。

四、考查探究能力

《新课标卷考试大纲》的考试能力要求: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量层级。
3.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见的命题方式:

1、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

4、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例如:2008年宁夏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简析】不可单纯问答式。如: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不要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答:主人公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表面看似乎是背叛了友谊,抓捕了朋友,实际上是珍视友谊,帮助了朋友。因为他使得鲍勃在犯罪的道路上立即停车,没有越滑越远,为他重新做人抢得了先机。如果只重私情,放任自流,鲍勃在犯罪的泥潭中会越陷越深,后果不堪设想。那是才是真正害了他的朋友。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四是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四是问题或原因追问法。从情节与环境追问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甚至追问情节形成的原因,是把握小说主旨、探究小说意蕴的重要方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007——2009年的新课标考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体裁,均是“人物传记”,分别是叶圣陶、盛宣怀和陶行知的传记。据调查,90%的考生选择“实用类文本”作答。

【传记的文体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是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的评传。

【高考对传记阅读的探究要求】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吉林省模拟题11——(4)

有人设计了另一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尽享天年。你认可哪一种?

1.突出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固然正确;

2.但是,紧扣作品,强化作品的批判力量(人性的冷漠),悲剧结局则更好。——紧扣主题。

吉林市二模题:

(4)有人说,曾宪梓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a.不同意。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是他的最终目的,不是贪图金钱。

b.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实际上,要依据原文材料,不可主观臆断)

吉林市一模题:

(4)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8分)

答:探究题。言之成理即可。如,他报国无门,独善其身。或对祖国黑暗,痛心疾首,而遁入空门。或对前途失望,消极避世。或另辟蹊径,曲线救国。不一而足。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本诗所倾诉的迷惘惆怅之情代表当时大所数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绪。祖国黑暗,探索艰难,救国无力,报国无门,因此,感伤幽怨,迷惘惆怅。是否可以据此推断李叔同出家的原因呢?

总之,不可脱离人物思想性格而想当然的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