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竞秀区邮编: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23:38
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许梅兰
摘自:《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要求提高有效性。面对实践中“满堂问”的误区,笔者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入手,分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三个阶段,探讨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满堂问、提问设计、提问时机、提问评价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价值需求。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即要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充满个性和富有效率的学习。
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已经三年了,广大的政治教师就如何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实施政治课的有效教学相结合进行着不懈地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上的有效政治课堂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好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这一主体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并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课堂提问也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对话教学”和“互动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同时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种课堂虽然教学气氛活跃了,甚至显得热闹非凡,看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都是无效提问,其结果只能导致无效教学。
现象一:教师的提问方式单一、无思考价值。如“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总是千篇一律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如在教授《感受文化》时,教师共设置了八大问题探究,罗列了书本中的概念、意义以及实例探究中的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这样的提问过于琐碎而无意义,不能形成“预设----生成”的效果,反而让学生习惯与寻求唯一的书本答案,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现象二:教师的提问带有随意性,缺乏精心设计。如在讲到《实现人生价值》时,举例“神州七号的圆满成功”后提问“这些航天英雄为什么能承载重托?”;信口拈来“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提问似问非问,目的不明,会让学生丧失方向,丧失自主,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的行为,使其更为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而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问前:精心设计,选好方式
精心设计提问,意思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问点。这些问点可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问可以引导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这框,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我们有哪些政治权利,我们就可以把问点放在这里。也同样,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执政方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我们的问点所在。
同时,我们还要针对知识点的等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提问方式,既该怎么问?如果是了解等级,就可以用“是什么”或“什么是”;如果是理解等级,就可以用“为什么”;如果是运用等级的,就可以用“请运用……知识,分析说明……。”或者“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如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我就会分别这样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分别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请结合材料说明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党的执政方式的?”
最重要的是设计提问的环节,即针对一个知识点,怎样通过提问的形式既为突破知识点做铺垫,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如在讲到“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简单概括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工具)“谁来运用这一工具,为谁服务?”(统治阶级)“是不是所有的阶级都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既然国家这一工具不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那她具有怎样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二、提问时:抓住时机,热情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提问时机有这几种情况:
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设置问题,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要解决这一困难,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决策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学生自然就会的出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审议表决,如果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也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三、提问后:耐心等候,及时评价
教师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而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候一段时间,学生将会给出更加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会极大的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同样,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没有激情,得不到鼓励,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加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乃至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课堂又是多变的,课堂提问还要注意灵活性,在实践中不断地应变。
【参考文献】:
①国家教育部《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2005年9月
②张汉珍《政治课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教学论文2005年5月
③汪云霞《关于提高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江苏省南京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