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违规交房怎么办:“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45:31
“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研究报告
本文作者:张增萍, 发布日期:2005-5-30,你是第51912位浏览者,最后审核:杨文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1]。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2],2002年7月,我校承担了旌阳区“新课程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小学生评价研究”。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德阳市实验小学特色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完成了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于后: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学生评价又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实践,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急迫地需要研究学生评价,对学生科学、公正、公平、全面、准确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行学生评价显得与之愈来愈不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的核心仍然是以对学
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对学校的教育方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易产生误导。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反映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小学生评价体系,构建新课程学生发展体系。
我校对小学生评价研究颇有收获,2000年结题的德阳市市级课题“小学生素质评价研究”,已经对学生全面素质作了较为科学和深刻的探索,形成了大批理论形态和技术形态的科研成果,如研究解决了小学生素质评价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实现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及准确性;构建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激励、导向机制;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及实施方案;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方式(手段),使学生个体、群体、教师、家长参与评价,使学校、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评价的新问题又不断涌现出来,如学生评价总的来说还是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而极其缺乏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够明确,为评价而评价,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还体现得不够充分;过分强调书面评价,没有把教师和同学的语言评价以及学生成长空间的环境评价充分地整合起来;评价缺乏人文关怀;一些家长不理解建立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仍然过分强调和看重纸笔测试成绩,尚不认可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等等。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课程评价改革。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的焦点、瓶颈。“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3]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我校通过开展“小学生素质评价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探索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既有理论认识,又有实践探索经验。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探索新的小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促进新课程实施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二、课题的界定
(一)对“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的认识。
1、对教育评价的认识。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4]。
2、对发展性教育评价的认识。发展性教育评价区别于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指的是“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发展的评价”[5](以下简称“发展性评价”)。
3、对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认识。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指的是在小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为促进小学生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尊严和感受,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4、“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指的是以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一整套全新的科学评价体系而进行的研究。 其显著的特征是: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察,强调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二)本课题主要含义
1、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尊严和感受,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2、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发展性教育评价要促进被评价者全面发展和进步,就要求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多元化,要求评价者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或方面区审视被评价者,既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要关注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要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其在自尊、自信中不断发展。
3、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应多元化。由于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性教育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或测验外,评价者还要在实践中开发和使用观察、访谈自我报告、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等多种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但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使用者必须明确评价的目的,注意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重视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
4、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学生的发展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促使其发展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关注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及时、动态地实施评价,把动态的评价与静态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评价对象发展状况的材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评价对象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优势和不足给予激励和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5、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发展性教育评价十分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注重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有评价对象对自己才有最全面深入的了解,最清楚自己的发展过程和心理感受,而且只有评价对象充分认识到他人评价意见的合理性,接受和内化了他人的评价意见,才能使评价真正发挥其促进成长的作用。发展性评价还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和协商。因为仅靠自我评价或者仅靠他人评价,都有其局限性。只有把多主体的意见综合起来,在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达成评价意见,才能取得最佳的评价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中的政策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7]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①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②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③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④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⑤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是发展变化的过程称为评价的组成部分。⑥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2、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①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的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和改进计划。②学生评价的措施与方法: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中的发展心理学支持
1、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个体和组织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在认识与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对象,尊重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强调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注重评价对象发展变化的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教育活动。
2、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自我的正常发挥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而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一般来说,当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时,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这些观点告诉我们,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学生,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相信学生有能力发展自我;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3、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德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有多种类型,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每个人在各种智能上的发展有各自的特点。[8] 因此,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让学生发挥其所长。
总之,教育学、心理学等为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托,国家法律为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的有关教育政策为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为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了实践依据。
四、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图∶
上面图示,非常清晰地揭示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评价的方式既关注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又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变化的形成过程,发挥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评价的主体既有教师,又有学生自己,学习小组的同伴,甚至全班同学,还有学生家长,体现了评价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原则。整个评价过程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评价还具有开放性、民主化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科学、完善。最后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阳市实验小学学生成长记录》,形成了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体系,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通过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1、探索和研究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生评价的理念及实践问题;
2、重构基于新课程条件下小学生评价功能的再认识、价值取向、发展方向,指导新课程的实施;
3、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小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以研促培、以研促教,推进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科学性,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以下主要内容:
1、新课程小学生评价原则的确立,评价方法及途径的探索,评价功能、价值取向、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2、实施新课程的小学生形成性评价体系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改革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3、实施新课程后小学生班集体学习与生活环境评价研究;
4、小学生各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特别对档案袋式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等注重发展性评价研究;
5、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的评价研究;
(四)课题的实验对象。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对象为德阳市实验小学所有参加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学生,即2008届八个班、2009届7个班、2010届7个班,共22个教学班,约1320名学生。
(五)课题的实验方法。
根据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我们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访谈法(设计有关难于定量检测的访谈提纲,从教师、学生、家长多个角度访谈学生情况)、纸笔测验(在期中和期末时以此形式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档案袋(选取能反映学生成长历程、激励学生发展的作品和学生的反省记录)、表现性评价(提供可供观察的情境和实施表现性任务的条件,让纸笔测验无法界定的评价内容通过创设的情境表现出来,以实现收集信息的公正化、全面化、客观化)、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抽样在2008届全年级学生、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中以无记名答卷方式进行调查),以及个案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进行多元、多样化评价,多方面收集与学生评价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广泛地占有所需的评价资料和信息,保证所获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力求真实、客观、公正。
(六)课题实验周期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从2002年春期开始研究,到2005年春结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共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研究、准备阶段(2002年9月以前)。主要工作∶师资培训,学习新课程及有关评价的理论;软硬件准备。主要形式∶派主管领导和实验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包括通时性培训和学科培训;学校召开理论学习会、专题讲座、实验研究会。成果形式:罗绵强和张林辉两位校长在旌阳区新课程教师培训会的培训讲稿;部分老师的理论文章。
第二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构建评价体系,试行阶段(2002年9月——2003年1月)。主要工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在2008届八个班约480名学生中实施新课程,开始试行评价研究,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环境评价。主要形式∶理论学习会、评价指标体系研讨会、开题会、实验教师座谈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的研讨课、学校教学开放日。成果形式∶新课程小学生评价研究实施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评价手册”、实验教师经验总结、校刊《走进课改》(第一期)。
第三阶段∶修订验证,继续试行阶段(2003年2月——2003年7月)。主要工作∶继续实施新课程,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评价手册”,继续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环境评价。主要形式∶课题会、座谈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的研讨课、学校教学开放日。成果形式∶修订后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评价手册”,校刊《走进课改》(第二期),实验教师经验总结,阶段工作总结。
第四阶段∶调整方案,深化阶段(2003年8月——2004年8月)。主要工作∶将实验扩展到2009届七个班约420名学生,继续实施新课程,调整实验方案,将原课题界定为“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评价手册”,确立研究的子课题;全面研究、探索新课程小学生评价体系;主要形式∶座谈会、总结会、课题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的研讨课,学校教学开放日;成果形式∶完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评价手册”和“德阳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评价手册”,部分实验学生家长的经验文章、实验教师经验总结,提供各种评价资料供“旌阳区特级教师评价研讨会”研讨,成功举办“旌阳区新课程小学生评价研讨会”,为大会提供了各种翔实的研究资料,罗绵强、张林辉、张增萍、钟晓、宋葵红等五位同志在大会交流,罗绵强、张林辉、舒齐、张增萍、邱长志、曾华等六位同志在旌阳区新课程教师培训会的培训讲稿,张林辉、张增萍、钟晓、曾华四位同志应中国民进四川省委之邀在叙宁市大英县教师新课程培训会的学术交流稿,《走进课改》(第三、四、五期)。
第五阶段:深化研究,准备结题阶段(2004年9月——2005年3月)。主要工作∶将实验扩展到2010届七个班的约420名学生,继续实施新课程,构建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评价手册”,开始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评价工作、整理经验成果、规范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验收。主要形式∶学术交流、经验总结,旌阳区科学课程和德阳市信息技术课教材教研会在我校举办,我校教师杨文旻献课,德阳市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教研会在我校举办,我校教师吴先丽献课,我校教师邓琴为德阳市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教研会献课。成果形式∶邱长志、扬文旻两位同志在旌阳区和德阳市教材教研会的专题发言稿,教师经验总结、对外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评价手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阳市实验小学学生成长记录》(一、二、三年级各一份),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阶段工作总结。实验学生个案集、实验教师经验论文集,实验教师教学随笔集,实验班学生家长论文集,实验学生文集,《走进课改》(第六期)。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 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评价目的的认识。
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开展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评价而评价;“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是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用一把固定的尺子对学生进行分类;评价要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暖意和鼓励,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是发展性评价与应试教育的评价最大的区别。
1、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课程评价改革。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的焦点、瓶颈。“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2、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还认识到:建立发展性学生评价已势在必行。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坚定的过程,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同样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性评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构建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对发展性学生评价功能的认识。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认识到:倡导发展性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功能,也是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是发展性评价与应试教育的评价最大的区别。
(三)对发展性学生评价内容及方法的认识。
1、评价内容应多元化,除关注学业成就、升学率外,还要重视被评价者多方面素质与潜能的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多样性人才,学生除了掌握与理解知识外,还有很多重要的素质和潜能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在实践中运用现有的知识去分析与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能力。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些人取得成功。发展性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多元化,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或方面去审视被评价者,发现其优点和长处,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其在自尊、自信中不断发展。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使用观察、访谈等多种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
发展性评价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3、评价的核心是重视过程,应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还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指导帮助,并给予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其实,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不矛盾,只是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实践证明,重视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绩更好。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5、通过评价反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6、注重定性评价理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所谓定性评价,它是对不便量化的评价对象所采用的方法。运用调查法,观察法、哲学分析法等搜集、处理教育评价信息,进行定性描述,做出价值判断。
(四)探索并总结出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1、可行性、可操作性原则。
学校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评价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实际,切实可行。要注意对学生情感层面的评价,不能硬性统用量化标准,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并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对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要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和协商,推敲其可行性,尽可能用通俗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客观地呈现出来,以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
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制定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要合符教育规律、教学原理、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本校实际,能为全体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在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2、全面性、多元化原则。
评价要做到全面性,全面评价的内容有三层含义。第一,被评对象的全员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师生,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秀个体或较差个体;第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要求对于能反映师生个体的质的特性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第三,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尽可能地扩大评价信息的来源渠道,使评价信息更加充分,评价手段更加科学化,评价结论更加公正、客观。
对小学生的评价要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从内容上看,既包含学业成绩的评价,也要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基本素质的评价;从主体上看,学生、老师、家长、社会人士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3、开放性、民主化原则。
首先是评价过程要开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要孤立于学习活动之外。
其次是评价内容要开放。教师要设计一些真实性或情境性的问题与活动,然后细心观察、考查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方法,从而对学生活动中表现出的思维、体验、创造性、灵敏度等隐性的因素进行评价。
民主化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增加透明度,让参加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明白评价的目标、标准、方法、程序、要求,以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并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提高。
4、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原则。
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是当前评价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需要。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学习习惯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存在着干差万别、丰富多彩、个性纷呈的学生,将会使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评价。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评价组织方式上要有不同的安排;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在评价内容难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呈现与反馈等方面都可以有灵活的处理;同一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也不一样,时起时伏,要关注其闪光点、亮点、前进点,要用发展的眼光、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评价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处境和需要,要因人而异,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个性发展优势的,宜给予积极评价,使其多方面潜能得以发挥;对于某些方面素质处于弱势的,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主动参与评价,而不是消极适应。要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律学习,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要注重从发展、变化、进步的角度评价学生。
5、发展性、自主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认识教学过程中的症结,帮助教师提高,帮助学生成长。评为不评,不评为评,评为再评。自主评价,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在过去的评价中,常常是老师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以教师为主体去评价学生,使学生失去了自主评价权。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但要开展自我评价,还要去评价别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赏识自我。
(五)探索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方法。
1、记录成长足迹,展现个性化,营造和谐发展空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结果,这个“一锤定音”式的评价得分便成为对学生分类排档,甚至选拔淘汰的依据。在一定意义上讲,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因此,我们并不否定终结性评价,但却更重视形成性评价,使评价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去。学校积极倡导成长记录式评价,积极提倡档案袋评价法和口头评价法等非正式评价法,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反映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捕促学生每一点滴的成功和进步。
(1)关注“三维”目标,全面全程评定学生。
我们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评价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要孤立于学习活动之外。一是把非学业评价与学科知识评价相结合: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注重的是在各学科学习中,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等在学科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在评价改革中,我们将非学业评价与学科知识评价相结合,非学业评价避免等级或分数评定,力求内容具体,注重质性评定,用简洁的语言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找到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发展。二是把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在过程性评价中,组织定期的评价,如一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也注重不定期的评价,如即时评价学生作业、课堂表现情况等,只要教师“有感要发”,就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三是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习惯、基本知识的掌握等许多方面的表现情况做好评价;期末时,将日常评价与期末考查相结合,将评价结果呈现在学生的评价手册上,其中有“星”级评价,也有质性描述,以便对学生不足之处附上具体的“处方”给以“治疗”弥补。四是对成绩记录册进行改革:我们把对成绩册的改革作为我校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它简洁、清新、经济,设计反映出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同时给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记录的项目,留有扩展的余地。
(2)制定指标体系,形成《评价手册》,综合反映学生成长面貌。
评价学生的指标体系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2002年秋季开始进行新课程实验时,我们就开展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形成了《德阳市实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生评价手册》[9]这份研究成果,并于当年秋期开始试用。后来经过多次修改,小学低年级使用的《评价手册》已经定型。2003年10月,学校教科室从参加课程实验的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就《评价手册》的使用情况作了问卷调查[10]。下表统计了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参加人员 总人数 收回问卷份数 问卷回收率
二年级全体学生 446 446 100%
二年级全体任课教师 20 20   100%﹪
二年级全体学生家长 446 429  96.2%﹪
从问卷反馈的情况看,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生评价手册》的使用,对学生、教师、家长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学生、教师、家长在新课程评价研究中共同进步,收到了显著的成效。2003年11月,旌阳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生评价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的新课程下小学生评价研究受到赞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校制定的《德阳市实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生评价手册》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发展性目标两个方面,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四个角度,纸笔测试、综合学习考查、平时考查、期终测评、质性评语五个层面,制订出综合评价与学科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方案。我们要求教师多方面收集与学生评价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广泛地占有所需的评价资料和信息,保证所获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力求真实、客观、公正。该《评价手册》具有以下特点:
①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手册》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评语、生理指标相互分离的形式,整合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以及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评价体系,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并确立指标体系。这一变化,反映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反映出学生的综合优势和潜在能力。
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发展性。《手册》采用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纵横比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并更加重视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的运用。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可以确定学生与客观标准的差距或他在集体中的位置,而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将学生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对学生若干侧面进行比较,这样的评定方式可以对潜能生进步行为的肯定或表现相对较好方面的认同,从而激发潜能生的上进心,也会发现优秀学生相对弱的方面或退步的表现,从而促使优秀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获得发展。因而,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的采用,使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③采用了多元评价标准。《手册》强调“星”级制和评语评价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充分体现各类评定方式科学性和互补性,采用评语式评价,教师和家长可以用简短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或指出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评价主体多元,分别从自我、小组、教师、家长四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④采用了“星”级评价策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