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南海国际:自学中医,笔记和求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13:41

2010-08-17 00:13:30 relive

看唐云的《走近中医》。作者说:”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分精细化的研究反而使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它。“我觉得这个说法貌似有道理。但是这个说法没有经过令人信服的逻辑论证。

如果用例子来说明,现代科学用精细化方法研究自然,不也达到了一定的整体认识?

当然,在人类的能力有限时,还不能达到整体与精细兼顾的时候,要把握好整体与精细的平衡。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

> 删除
  • 2010-08-17 00:22:03 relive

    五行
    木 --- 向上生长,向外舒展。升发、条达、舒畅
    火 --- 温暖、上升。温热、升腾、活动
    土 --- 孕育、滋养,万物生长的基础。承载、受纳、化生
    金 --- 收敛、沉降、稳定。清洁、肃降
    水 --- 滋润、向下、寒凉。

    五行相生:
    木生火 --- 木材燃烧生火
    火生土 --- 可燃物燃烧后留下灰烬(土)
    土生金 --- 金属矿石来源于大地(土)
    金生水 --- 金属熔化是液体(水)
    水生木 --- 树木生长离不开水

    五行与五脏:
    肝属木,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气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心属火,具有推动血液运行和温颐机体的作用。
    脾属土,具有运化饮食精微、造血、免疫等功能。
    肺属金,具有呼吸、交换物质以及沉降气机的作用。
    肾属水,具有排泄小便、调节人体水分平衡的作用。

    母旺子实,母虚子弱。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 2010-08-17 01:07:08 relive

    五行相克:
    木克土 --- 木吸取土中的养分(这个例子应该用以说明“土生木”,而不是木克土)
    土克水 --- 水来土掩
    水克火 --- 水能灭火
    火克金 --- 火能熔化金属
    金克木 --- 刀斧可砍伐树木

    五行相克对应五脏:
    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相克关系使各脏器功能受到一定制约。
    根据其制约程度,3种结果:
    (1)达到动态平衡,相互协调,各脏器发挥最大工作效率。
    (2)制约不及,导致被制约方功能过于旺盛,甚至反过来克制制约方(反侮),使整体平衡受到破坏。
    (3)制约太过,导致被制约方功能过度抑制。整体平衡被破坏。

    五行生克理论将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归属于一个整体,任何脏器功能状态和活动情况不仅受到其他脏器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其他脏器。

    各脏腑相生相克,使人体整体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是人体健康的本质所在。这个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 中医将人体的内在平衡作为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最终依据。以机体内在平衡为着眼点的健康状态称为“阴平阳秘”,当“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这就产生了疾病。

    人体的内在平衡时刻会受到自身或外来的影响。但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因素都不会破坏人体内在的平衡而导致疾病。因为,人体有着自身的防御机制和调节机制,可以及时抵御各种外来因素对机体的侵害,并调适机体的内在平衡,从而有效对抗内、外界因素对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疾病的发生。

    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完成有赖于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这八大系统的正常工作。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协调这八大系统之间的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监控机体微小变化,随时发出调整信息,通过外周神经传递到各组织器官,实现对人体内在平衡的直接调控。

    中枢神经系统又通过内分泌系统来调节激素水平,以此来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工作状态,实现对人体内在平衡的间接调控。

    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控,机体内环境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在一种基本恒定的状态下,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机体的健康。

    > 删除
  • 2010-08-17 13:56:16 relive

    调节体系和防御体系共同构成了人体抵抗和适应内外刺激的能力,中医将人体的这种能力称为“正气”,它是护卫人体内在平衡的主导因素,只有“正气”充足,人体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影响下仍然保持健康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当内外界的影响超过了人体“正气”所能调节的范围,它就会对人体的内在平衡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造成机体内在平衡失调的因素为“邪气”。

    任何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如果“正气”胜过“邪气”,那就不会产生疾病;而如果“邪气”胜过“正气”,那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 2010-08-17 14:18:40 relive

    “邪气”胜过“正气”,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邪气”过盛,超过“正气”能抵御和调节的程度;
    二是“正气”不足,无法正常抵御“邪气”。

    “邪气”从来源分可分为“外来”和“内生”两大类。

    外来“邪气”:
    ①风霜雨雪、冷热失常等气象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②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造成的感染等。

    内生“邪气”:
    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
    ②饮食起居无常等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
    ③脏腑功能的亢进或衰退对人体内在平衡造成的影响。


    当受凉、汗出受风或过度疲劳时,人体自身防御、调节能力下降(正气虚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正虚”又分为暂时性和积累性两大类。
    暂时性正虚 --- 人体在特定环境下出现的机体短时间内的防御和调节能力的下降。(如出汗时毛孔疏松,外界致病因子易乘虚而入;睡眠时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慢,人体的防卫和调节功能也随之减弱;遇冷时血管收缩,局部抵御和修复损伤的能力就会下降等等。)

    积累性正虚 --- 人体脏腑功能衰退,从而导致防御、调节能力下降。比如久病耗损、房劳过度、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的正虚.


    中医所说正虚,往往指积累性的正虚。

    积累性正虚的形成,和人体的基本物质(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等)过度消耗有密切关系,所以,人体内物质的充足是正气旺盛的决定因素,也是人体抵抗外界邪气侵袭和维持内在脏腑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对任何疾病都应从两方面探讨:一方面是邪气盛,另一方面是正气虚。侧重点不同,反映出来的疾病的本质也不同,治疗时要采取的方法也应不同。

    比如,受寒引起的感冒和体虚引起的感冒在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本质是邪盛,后者的本质是正虚,所以在治疗上前者以祛除邪气为主,后者以扶持正气为主。

    如果对正气虚弱的疾病却采用了祛邪的治疗方法,不但邪气不能祛除,反而会导致本来就已经不足的正气更加衰弱(开门揖盗)。
    如果正气并不虚弱,而邪气过于旺盛,或暂时性正虚,邪气侵入后正虚已恢复,这时不祛邪而补益正气,也会导致疾病的加重。(闭门留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