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武警工程大学附近宾馆: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的战略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15:06
一个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只靠一个经济的躯体,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此后,刘云山在10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章,认为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进一步的全面部署。
无疑,“文化软实力”已经走进中央决策,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部署的一个新视点。如何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从软实力的高度推进文化建设,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从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高度出发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如是说。党和国家已经敏锐的意识到文化在当前国际竞争中的重大意义。从国际竞争看,现在国力竞争更加注重软实力,未来的斗争将主要是文化的竞争。正如美国战略家热津斯基所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一句话道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真谛。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贾旭东说,约瑟夫·奈是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围绕美国国力是否衰败及未来发展的大辩论中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的,从概念看,“软实力”提出的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和表现。在那场辩论中,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提出了“衰落论”的观点。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衰落,而是其本质和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冷战期间东西方对抗的轴心是“硬实力”(军事机器、核威慑力等),技术、教育、经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应该考虑运用所谓“力量的另一面”――能够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这就是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认为:“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就只是一个物质外壳,没有内涵,没有支撑,不能叫真正的强国。一个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只靠一个经济的躯体,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体现在国际竞争中,这种“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的一个重要载体便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表现形态。从目前现状看,我国文化产品明显表现为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且不说美、日、韩的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本身自有的文化资源如花木兰、宝莲灯、宝葫芦等反而在境外影视制造基地焕发了生命力,这些产品反过来进一步抢滩中国市场。在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的时候,我们却面临着对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我国虽是文化
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文化产品生产弱国,文化产品贸易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文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怀亮分析说,我国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缺乏原创,我们缺乏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与底蕴的核心内容。从软实力的宏观视角,规划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最终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提升国际形象的必然需要
一年多之前,中央电视台曾和八家连动的媒体在相关的网站上做了一个“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形象”调查。从投票结果看,排名在前十位的分别是:孔子、中国京剧、故宫长城、春节、书法、中国针灸、瓷器、中国菜、中国功夫。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是孔子。这大致反映了海内外华人心目中对中国形象的心理期待和认可。可是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宣传并没有做到位,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仍有偏差,这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竞争。
一说到孔子,我们想到的是兴办孔子学院等有关教育机构来推销汉语和中华文化,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采用了推广文化形象等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做法。比如说韩国,推广自身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影视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以后,韩国菜、韩国料理、韩国医药等等都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内容,甚至还有人特别想到韩国去旅游。这种形象化、娱乐化的做法成为韩国人传播自己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也大大提高了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认为,我们的国家文化形象是有缺憾的。首先中国经济实力大大提升,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一极,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但作为中国的品牌形象,则并不为海外所信任;其次,如何展示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我们在传播效果和文化影响上并没有取得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和世界其他民族对中国的看法有差距;再次,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世界各国报着一种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态,这也是导致多次出现“中国威胁论”的一个背景。
在李汉秋看来,我国国家文化形象之所以有缺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革造成的,十年文革大大损害了我国的文化形象,使我国的软实力受到极大的伤害。国际文化形象最重要的是要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吸引力,让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价值观。因此,塑造“道义中国”的形象是中国目前当务之急,这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机会,塑造文明、和谐的国际形象和国家文化名片。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是检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难得的机遇和平台。届时,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中国,如何塑造东道国的国家形象,是比开好奥运会本身更为重大的战略问题。除了硬件,还应关注办好奥运的软件环境,应该围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利用好奥运会的每一个环节,向世界展示开放、包容、多元、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展示民众良好的精神风貌,理顺组织协调层面的各类问题,减少机构层面的官僚主义,对境外媒体的服务要与国际接轨,场内外观众的素质和文明水平,等等,都是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谈到文化软实力,李汉秋教授深切感受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性。李汉秋连续担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直致力于中华民族道德建设和传统节日的呐喊,亲眼目睹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型。十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一直处于一个微妙的调整时期。以前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比较偏颇的态度,有是出现了“扫除”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政策上开始逐渐纠正以前的偏颇,走上了正确对待、稳步调整的道路。在他看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是国家文化战略转型的自然结果,是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需要。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建成这样一个先进的文化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要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世纪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通过割断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走向现代化,因此要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但谈到这种转型,李汉秋认为,转型不能大张旗鼓,不能转的太快,应该采取渐进式的调整。
文化软实力重在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最重要的是要有中华文化的特色。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软实力,舍弃中华传统文化,怎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新道德体系一直是李汉秋呼吁的着力点之一。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精神,文化最好的体现是人,无论是精神产品,还是物质产品,最终的核心是人。因此弘扬中华传统道德,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道德风貌,要从娃娃抓起,在幼小的心理中播下优良的道德的种子。
建立传统节日文化体系是李汉秋呼吁的另一个着力点。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是活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粘合剂,其中包含了亲情情节、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可以唤起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感情,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通过传统节日培育民族精神,同时,把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同传统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融合民族文化的传统和革命文化的传统,塑造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专门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部署,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对此,海内外人士倍感激励。从现实情况看,同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相比,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建设世界文明大国,要求我们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权益,改革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大发展。
文化软实力进入中央决策的实现路径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内涵和外延的讨论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然而文化软实力进入高层视野,并最终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则是最近一两年的事。当然,这也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约瑟夫·奈最早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时包括核心价值、制度和对外政策。此后,西方世界对软实力的概念不断进行了丰富和补充。约瑟夫·奈本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修正。相对于国家“命令式的实力运用主要靠诱惑或者威胁”,软实力是“使人随我所欲,可称为间接的或者同化式的实力表现”,是一种间接的运用力量的方法。
软实力在国内的提出,最早是1993年王沪宁发表文章谈到这个问题。他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一文中提出,把文化当作一种软实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使‘软权力’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基本力量。硬权力基本上可以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内得到和扩展,而软权力更加依赖于国际间对一定文化价值的体认,依赖于一定的体制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所以国家的软权力更加依赖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向。”
这之后,软实力在我国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软实力”概念的使用频度越来越高。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都将软实力理论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当中。一般认为,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看,在经济发展初期,软实力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见,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尤其是当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始向外辐射,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竞争时,软实力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就开始显现。
“软实力”最早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文件报告中是在2006年。胡锦涛在中国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发表讲话,称“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加强网路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可见,中国领导人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提升软实力对中国的重要性。软实力的概念已然进入了中央领导的视野。
2007年两会期间,“文化软实力”再次成为两会委员们的热门话题,关于文化的议题的关注度有增无减。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如箭在弦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就是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控制力。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公认的大国、强国,中国文化是奠定当时中国大国地位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价值观、中国人的思想体系,曾经影响了欧洲,影响了整个世界。只是到了近代,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一直面临着救亡图存的拼搏,没有时间来从容地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在中华民族实现和平崛起的过程中,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文化软实力的巨大优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之构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国不仅要有“硬权力”的发展,还要具备文化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必须在“软实力”上赶上世界的步伐。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现在,十七大报告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并作出系统部署,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日前,中央各有关单位、文化机构、科研院所等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建设的调研和探讨,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在兴起新的热潮。综合配套的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正是目前最迫切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记者 王兆鹏)
文化软实力看点:
网友龙城博客:文化软实力“硬”出水面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到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此次十七大报告一出现,很是抢眼。“软实力( Soft Power)”是与 “硬实力( Hard Power)” 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现在人们对“软实力”的注解已经由国际间竞争发展到城市间竞争和企业间竞争,而且人们也进一步认识到“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具原创性、独特性、创新性、持久性。
文化软实力或是文化力(Power of Culture)是一个横跨文化、经济领域的跨学科概念,居软实力五个要素的首位。它是都市所特有的市民精神、道德水准、价值观念、人文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作用力,以注意力、凝聚力、辐射力、创新力为表现形式。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个城市的独具区域特色的人文资源,能够让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不翼而飞”闻名遐迩,“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最好的证明。仅就苏南地区而言,2004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隐性的城市资源,文化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现,它对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受GDP中心主义的影响,许多城市都存在软实力“太软”或软实力缺席的问题。因此,对软实力的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美国是一个最注重软实力研究和应用的国家,这一点应该值得借鉴!
前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
前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从事文化工作30年,凭借自己三十年关于“文化之力”研究的成果,于2007年10月出版了《文化力》一书,提出了“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这一论断。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这种“力”并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因而,人们更形象地将文化之力称之为“软实力”。从本质上说,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身的。”高占祥还用大量的数据、事实论证了文化力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经济腾飞、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占祥认为,文化力是文化活动的引擎,它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动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凝聚成永恒的民族精神。同时,文化是社会肌体健康的基因。没有先进文化力贯注和支撑着的政治,会产生强权专制或懦弱腐败,会产生迷信与盲从,甚至是冷漠、无情和残酷。没有文化力对于经济的推动,经济也难以维系持久的繁荣与稳定的发展。文化力推动着政治、经济协调进步,共奏凯歌。
作为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力在人类的发展中有反哺作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要大力复兴文化力、发展文化力。传统化、时尚化、通俗化构成了我们当今的文化。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元素中,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核心。正是由这些多样化的文化相互撞击,才产生了文化力。21世纪是一个文化争雄的世纪,文化力作为软实力的核心将会被普遍接受和认识。文化力与物质科技硬实力,相互作用,相互依靠,难以分离。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风鹏并举,协同前进。(资料整理:王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