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武警总队延安支队:试论红河史前文明的考古发现及其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7:12:06
试论红河史前文明考古发现及其特征

————红河古代文明的族属研究之一

红河州博物馆   李朝春

  红河流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红河先民就生存繁衍于此,创造了古老神奇的红河文明。红河文明位于珠江上游与江中游之间,它北接社国内地,东南沟通东南沿海,南连东南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交融,铸就了红河史前文明的辉煌。本文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结合文献记载说明,古老的红河文明与百越民族有更多的亲缘关系,红河远古文明的缔造者应该是源于古老的百越族系的先民。www.findart.com.cn

  一、开远腊玛古猿化石

  红河州是远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1956年2月,首次在开远小龙潭煤矿褐煤层上部发现晚中新世(距今1400万年前)腊玛古猿牙齿化石5枚,它们是在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之后,1980年和1982年又有新的发现。其中,1982年发现的带有12枚牙齿的腊玛古猿上颌骨化石,是世界上同类标本中最完好的一件。腊玛古猿的形态特征具有双重性,既保留有猿类的原始特性,又具有许多与人类直系祖先相近的进步特征,被认为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开远腊玛古猿的发现,对研究古猿演化及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域布等关键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而,使红河流域成为倍受关注的探索生命演化和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①。www.findart.com.cn

  二、旧石器时代的红河文明

  (一)红河旧石器时代文明的考古发现

  1、河口孤山洞遗址

  1982年,在河口县桥头孤山洞遗址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物,对于研究红河远古人类及其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孤山洞遗址位于河口县桥头乡桥头河畔的岩石洞穴内。该洞洞口朝西北方向,洞深10米。1980年文物工作者在该洞内发现了距今三万多年的东方剑齿象牙齿化石,根据这一线索,1982年12月19日,文物工作者在该洞内堆积物中发掘出用闪长岩砾石打制的刮削器两件和骨针,石器打制痕迹明显。同时出土的还有中国犀牛、东方剑齿象、鹿、鼠等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更新世),距今3.5万年。www.findart.com.cn

  孤山洞遗址是我州境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②。

  2、个旧阿邦文化遗址

  位于红河北岸第四台地的个旧贾沙乡阿邦村。1985年,省州市联合考古队进行调查,共发掘古墓葬三座,均为竖穴土坑直肢墓葬。出土人牙齿化石4枚,肢骨、头骨若干(完整头骨一个),还有骨质串珠、打制石器、侈口鼓腹环底褐陶器一件等。属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3-5万年。阿邦遗址的发现,说明红河流域一带很早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其社会经济文化已发展到较高水平③。www.findart.com.cn

  3、蒙自马鹿洞遗址

  马鹿洞遗址位于蒙自县城西南7千米的红寨镇黄家山山腰,属三迭纪石灰岩洞穴遗址。洞宽8.2米,高9.5米,深3米以上,洞口高出蒙自坝15米,开口于西南方向。1989年月进行发掘,在宽8米,深3米,厚5米的文化堆积层中发掘出代表5个个体的人类10件,其中,头骨化石4件(其中有一完整的头盖骨,三件为若干块的头骨片,两件头骨片经过火烤)、下颌骨化石2件、肢骨化石2件、牙齿化石2枚,确定为晚期智人化石,命名为“蒙自人”。同时出土的有石器89件石器、60件器及17种动物化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年④。www.findart.com.cn

  (二)红河流域旧石器文明的文化特征。

  以上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进入旧石器时代以后,红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而马鹿洞遗址发现的蒙自人头骨的非正常痕迹,为我们认识红河古老文化的族属,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表明,红河流域文明与百越文化有更多的联系。

  1、百越遗风——猎头祭祀、以人为食和以人头作盛器。

  猎头祭祀、以人为食和以人头作盛器,这是野蛮时代最残忍的最野蛮的古老遗风,这一习俗一直保存在百越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中,并屡见于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墨子·鲁问》说:“楚之南有啖人之国。”同书《节葬》又说:“东赵有辘沐之国,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此后,范晔在《后汉书·南蛮传》中也说:南方的“噉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今乌浒人是也。”南方百越人及其后裔乌浒人有“生首子辄解而食之”之俗。楚国人在其招魂辞中也有“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的词句(《楚辞·招魂》)。东汉以来,越人普遍称为“僚”“鸠僚”等,仍旧保留有百越民族食人之遗风。《魏书·僚传》记载僚人“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所杀之人美鬓髯者,乃剥其面,笼之以竹,及燥,号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又《后汉书》李贤注引万震《南方异物志》说:百越的一支“乌浒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间,伺候行旅,辄出击之,利得人食之,不贪其财货,并以其肉为淆苴,又取其骷髅破之以饮酒,以人掌趾为珍异,以食老也。”这是食人之风和猎头作器的确切记载。广西钦州“又有僚子。。。。专欲食人,得一人头,即得多妇” ⑤,地处滇黔交界处的僚人也有此俗,据成书于东汉的《永昌郡志》记载,永昌郡“僚民喜食人,以为至珍美;不自食其种类也,怨仇乃相害食耳。”⑥说明,其被猎食者为敌方。www.findart.com.cn

  2、古滇遗风——猎头祭祀。

  从古滇文化的考古发现中也能找到猎头祭祀的残遣。考古学界普遍认同,古滇国的主体民族越人,在古滇王国是否有食人之风,不见于实例,但是也盛行猎头祭祀之风确是事实。在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的贮贝器“杀人祭铜鼓场面”中,就有用战俘祭祀铜鼓的场面,其中一人被砍去头颅,另一人缚于石牌待杀。 另一件江川李家山24号墓剽牛扣饰上,在一准备用于祭祀牛的右角上,悬挂着一捆缚双脚的幼儿,想来是同样用于祭祀的牺牲,这些牺牲都来自战俘。如江川李家山13号墓出土的一件铜斧銎部,就铸有三名“椎髻”武士,其中骑马者一手提人头,一手作与二步行者比划,刻划了三名武士猎头归为的场面。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的“猎头”铜牌饰,记录了猎头的残酷性:一“椎髻”武士左手提人头,右手牵一缚一牛一羊的绳索,后随的一左手提人头,右手执大斧的“椎髻”武士,脚踩无头尸体。据考证,这些牺牲都是“编发”的昆明人,同样保留着“不自食其种类”的传统习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另一短剑柄上,一形象诡秘的巫师,一手持刀,另一手提人头下蹲跳跃作法,祭祀祖先。是“得人肉以祀”的形象。www.findart.com.cn

  3、蒙自人头骨——食人之风和猎头作器的见证。

  蒙自人文化特征有:一、工具以砾石器为主,器型简单。二、角器在工具中占重要地位,工艺较成熟。三、角器和大量动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四、从文化层很厚和已经掌握用人头盖骨作盛具的熟练技术来看,蒙自人过着定居生活。五、从人头骨制作盛器和钻孔水平看,当时盛行食人之风和猎头作器。六、从发现的石器来看,蒙自人文化与东南亚“砾石文化”有许多共同点,很可能属于同一文化类型。www.findart.com.cn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张兴永认为,蒙自人头骨上的非正常痕迹是很有趣的课题,它可能是异族成员被马鹿洞主人猎取或洞主人一成员死后,取其骨作用具,有待深入研究。不论何原因,将人头作盛器这点是无疑的。明确地将人头骨修理、加工作盛具,这还是初次记录。

  “从人类化石中头盖骨较多,其他部位较少及用头骨作盛具等看,蒙自人时期可能盛行食人之风”⑦。可见,生活在一万年前的蒙自人,盛行的猎头食人之风,与百越民族习俗最接近。www.findart.com.cn

  蒙自人头骨上的非正常痕迹与百越族系的猎头祭祀和以人为食、猎头作器遗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应该视为百越民族文化特征之一。

  三、新石器时代的红河文明

  经过漫长的进化,在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红河流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文化特征也更明显地带有百越文化色彩。   

  (一)新石器时代的红河文明的发现www.findart.com.cn

  1、个旧倘甸标杆坡遗

  标杆坡遗址位于个旧市城区北20公里倘甸乡倘甸村南1.5千米的标杆坡上,分布面积1000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1993年3 月州市文物部门进行了联合试掘,试掘面积54平方米,文化层分为6层,厚达1.45米。发掘清理灰坑2个。采集和出土遗物有磨制梯形石斧、弧肩石斧、长条开石斧、石刀、穿孔石器、钻孔石璧、刮削器、砺石、石球和石刻人像等31件石器和陶片若干。石器磨制精细,规整光亮,钻孔技术较发达,这都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其中,石雕人头像,长4.8厘米、宽3.5 厘米、厚1.5厘米,刻有头发、眉线、鼻子、嘴巴等,背面钻有4 个圆孔,造型美观,小巧玲珑,既是一件原始艺术品,又有一定的宗教寓意,说明原始艺术宗教已经出现。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有夹砂灰陶、黑陶、泥质红陶。器物以素面为主,开始出现绳纹、方格纹。可辨器型有盘、钵、尊、罐、盒、纺轮等。个旧倘甸标杆坡遗址是红河州境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于红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⑧www.findart.com.cn

  2、建水燕子洞遗址

  燕子洞遗址位于建水县城东30千米的燕子洞风景区,1989年开发第三景区时,在八哥洞和水洞口发现磨制石器、动物骨骼化石和炭屑。之后,对两个点作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200平方米,在厚1米多的堆积层中,出土打制石器13件、磨制石器3件、砺石2件、陶制品5件(陶坠4、陶弹丸1)夹砂素面红陶器碎片7件以用许多牛、鹿、象等动物螺蚌类化石。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500多年。⑨www.findart.com.cn

  3、河口坝洒农场九分场遗址

  位于河口县城西北5公里的红河岸海拔100米的河边台上。1981年发现长14。5、刃宽10。4厘米、厚1。4厘米的有肩石斧一件,质地坚硬,系采用卵石磨制而成。次年,省州联合调查组再次进行试掘,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一些夹砂陶碎片和一使用过的石英石核,确定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⑩www.findart.com.cn

  此外,在屏边油炸房、毛贝湾、大灰竹,元阳那古方、六篷渡、蛮铁、牛角寨,红河县土台、木龙、建水干寨、金平坪子、跃进、开远羊街等地也发现有肩、有棱石斧、有棱石锛、磨光石器、石凿、石拍子和夹砂陶器等新石器时代器物。

  (二)新石器时代的红河文明的百越民族文化特征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百越文化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特征,表现在:www.findart.com.cn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区,遗址的种类包括洞穴、贝丘和台地三种。。。。。它们的共同特征比较一致,像大量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存,普遍使用器形简单的绳纹粗陶,具有比较原始的文化性质,同时采集渔猎占主要地位⑾。

  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一、使用有段石奔和双肩石斧;二、有夹砂或夹炭粗陶,有拍印绳纹,晚期进入铜器时代则有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三、陶器组合有鼎、豆、壶共存;四、种植水稻;五、住干栏式房子⑿”五点,一般来说,凡古代百越分布区,均有这类石器。www.findart.com.cn

  根据以上观点,结合红河文化的考古发现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此时的红河文化已具有更多的百越文化色彩,表现在:

  ①遗址类型基本相同

  红河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红河沿岸的台地和洞穴两类。如河口坝洒农场九分场、元阳县那古方、六蓬渡、红河县土台等属于红河沿岸台地遗址和以建水燕子洞遗址为代表的洞穴遗址。虽然没有发现大规模贝丘遗址,但是,在建水燕子洞遗址等地,也发现不少的螺、蚌等贝壳类化石,基本上与东南地区百越文化遗址分类一致。www.findart.com.cn

  ②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并存现象。

  在燕子洞遗址出土的石器中,出土有打制石器13件、磨制石器2件、砺石2件和不少动物化石,计有猕猴、松鼠、猪、羊、狗等哺乳动物牙齿和鸟类骨骼化石,以及螺、蚌化石。反映了燕子洞遗址的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存和采集渔猎经济占主要地位的特点。

  ③广泛使用双肩石爷和有段石锛。

  石斧和石锛是南方各地十分常见的两种器具,其中的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更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格。有段石锛平面呈梯形,以利于人手把握或捆绑,有肩石斧实际上是双肩状石斧,也是以利于把握而设计的。这两种石器一般认为分别源于江浙地区的早期文化遗存和广东中部的西樵山文化。有段石锛从江浙闽台传播到东南亚及环太平洋沿岸地区,成为古代东南土著文化中有一种标志显著、风格独特的器物。www.findart.com.cn

  双肩石爷和有段石锛不仅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富于特征的石器,而且也是红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典型器物。广东南海西樵山遗址是我国双肩石斧的发源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西樵山文化的双肩石斧就已传播到云、贵、川、桂等省区及境外的越南⒀。其中,一支溯右江往西进入云南,形成以麻栗坡小河洞为代表的百越文化系统。麻栗坡小河洞为双肩石斧显然是西樵山双肩石斧西传的西传产物⒁。因此,红河金平、建水、河口县坝洒农场九队遗址、元阳县那古方、蛮板、六蓬渡遗址、红河县土台,金平县油炸房、毛贝湾、大灰竹等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双肩石爷和有段石锛,都是西樵山双肩石斧西传的西传产物。 “在红河流域发现的双肩石斧数量较多,大小不一,大型的可数河口坝洒农场九队遗址出土的有肩石斧,长14.5厘米、刃宽10.4厘米、厚1.4厘米,质地坚硬,造型精细;小的长宽不超过3厘米……其共同特点是磨制精细,肩部分化明显呈直角状,多为弧刃”⒂。而“双肩石爷、有段石奔属于云南百越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⒃。www.findart.com.cn

  据统计,有段石锛主要发现于浙江、福建、台湾、广西、香港等东南地区,有肩石斧主要发现于两广地区。⒄这些多见于滇中、东南沿海和越南北部等百越文化区的器物也在红河发现,说明红河古代文明与百越文化是有着亲缘关系的。因为“双肩石爷、有段石锛属于云南百越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⒅。

  ④普遍使用夹砂陶器。在红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几乎都有夹砂陶片出土。如个旧标杆坡遗址出土的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有夹砂灰陶、黑陶、泥质红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可辨器型有盘、钵、尊、罐、盒、纺轮等。建水燕子洞遗址陶饰品和陶饰4件,陶片7件,陶弹丸1件;在屏边还发现制作陶器使用的石拍子。此外,在元阳那古方、六篷渡、蛮铁、牛角寨,红河县土台、木龙也发现不少夹砂陶器碎片,这些夹砂陶器,先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制陶坯,后经焙烧而成,质地疏松,造型古朴简单,一般拍有方格纹、人字纹、绳纹或无纹饰。有趣的是这种古老的低温无窑烧的原始制陶器技术,在今天红河流域的元阳那里村等傣族中仍然使用。当地的傣族妇女采用天然夹砂泥土,先用古老的泥条盘筑法制成坯胎,再用小木拍拍上人字纹,阴干后,然后选择一背风场地为焙烧地,最后用树枝、稻草覆盖焙烧而成⒆。www.findart.com.cn

  ⑤出现祖先崇拜。标杆坡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长4.8厘米、宽3.5 厘米、厚1.5厘米的造型美观,小巧玲珑,很可能是部落首领或祖先的雕像,反映了红河先民祖先崇拜的历史信息。石刻人头像的出土,说明原始艺术和宗教已经出现。www.findart.com.cn

  四、文献记载中的红河属于百越民族聚居的范围

  越是远古时代生活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的族系,是众多国家、部族的总称。因其种类繁多,战国时期有“百越”的总称。

  越,最早见于甲骨文,写作“戊”,《说文·戊部》释为“戊,斧也”。即斧形兵器,最早源于南方,专指南方使用越的族系。商汤 时期,百越族系中有“瓯”、“邓”、“越沤”等名称,分布于“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史记·地理志》注引臣瓒语),而当时的云南也是越人主要聚居地之一,直到了西晋时期,人们仍坚信百越民族是云南最早的居民,《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又说“(蜀国)东接于巴,南接于越” ⒇,说明先秦时期,越就是云南的主要民族。其分布很广,“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也不能臣使也”(21),“昆明。。。。其西千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22),夜郎即今天贵州西,云南东和广西北,桐师即云南保山,滇越即腾冲。越人分布区域在北接四川,南达澜沧江、元江中下游、西到保山、德宏的广大地区。显然,红河也在此范围内。魏晋时期,红河属于兴古郡辖区,也多有僚人活动的记载:“牂牁、兴古(蜀汉分益州、章可二郡连接地立)僚种数反,(马)忠令(张)嶷领诸营往讨(23)”,“僚在牂牁 、兴古、郁林、苍梧、交趾,皆以朱漆皮为兜 (24)。”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巩固蜀汉政权的大后方,从原益州郡中分出贲古(蒙自、个旧)、胜休(石屏、峨山、元阳、红河)二县,从牂牁郡辖区内划出宛温(今砚山)、镡封(今砚山平远街)、句町(今广南)、漏江(今罗平)、律高(通海、建水曲江、弥勒虹溪)、贲古(蒙自、个旧)、毋缀(建水、开远)、胜休(石屏、峨山、元阳、红河)、进乘(今屏边)西随(今金平)六县,置兴古郡,治宛温,统治今天红河、文山州大部分地区。这些僚人应该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文山等地的古老民族。据最近考古研究表明,古滇王国是以越人为主体民族建立起来的奴隶制王国。红河位于古滇王国与越南东山文化两大古代文明之间,与古滇文明和东山文化有许多共同的文化元素。www.findart.com.cn

  《旧唐书·地理志》邕州宣化条:“ 水本在县北,本牂牁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明代欧大任《百越先贤志》也说:“牂牁西下邕、雍、绥、建,为骆越。”由此可见,现代红河的壮族都是骆越的后代。

  从以上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红河文明已经反映出很浓厚的百越文化特征。结合文献记载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红河新石器时代文化与两广、越南北部应该同属于百越一支——骆越的先民的原始文化。www.findart.com.cn

  参考文献

  ①张兴永《云南开远新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人类学学报》1987年第6卷第2期

  ②张兴永、陈佩昌《河口旧石器的发现》《红河文物》第一

  ③张家兴《云南个旧阿邦考古调查简报》《云南文物》1986年12月20期

  ④⑦张兴永《蒙自人类化石及其文化》《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www.findart.com.cn

  ⑤《太平广记》卷167《钦州风俗》

  ⑥《太平广记》卷796《四夷部》引《永昌郡传》

  ⑧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个旧倘甸新石器遗址调查报告》《云南文物》94年39期1页

  ⑨建水文物管理所《建水燕子洞新石器遗址清理报告》《云南文物》1990年12月27-28期

  ⑩⒂师培砚、尹天钰《试论红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红河文物〉第二辑www.findart.com.cn

  ⑾安志敏《略论三十年代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1979年5 期

  ⑿梁士钊《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山大学学报》1981年2期

  ⒀何纪生《西樵山遗址初论》暨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室《中国古代史论文集》第一集1981年)

  ⒁⒅李昆声《云南原始文化族系试探》《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4期www.findart.com.cn

  ⒃李昆声、《百越文化在云南的考古发现》《民族学报》1982年年刊。

  ⒄林惠祥《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奔》《考古学报》1958年3期

  ⒆师培砚〈那里村原始制陶〉《红河文物》第二辑

  ⒇《华阳国志·蜀志》)

  (21)《史记·西南夷列传》)

  (22)《史记·大宛列传》)www.findart.com.cn

  (23)《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注》)

  (24)《太平广记》卷356引晋郭义恭《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