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武警总队:校长沙龙:李炳亭谈高效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12:26
 中国不缺少的是夸夸其谈的理论家,缺少的是埋头苦干的实干家。教育界的理论家先从带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开始,经过三、五年或十几年,等有成效了再来谈你们所谓的理论好不好。校长沙龙:李炳亭谈高效课堂(2011-03-25 11:11:19) 转载 

今天,北京、南京、天津、重庆、深圳等七地十余位校长应《现代课堂周刊》之约作客中国教师报,畅谈高效课堂。我敲了两万字的会议记录,先将李炳亭主任关于高效课堂的言论整理如下:

 

必须课改,别无选择   

 

中国教师报,实实在在的发行量32万份,居于教育传媒第一位,影响力与发行量成正比。数得出的典型多是中国教师报推出来的,“课改”是中国教师报的特色,也是灵魂,六大周刊之一的《现代课堂周刊》正引领中国课堂作深入变革。中国教育不再需要新的理念,需要的是实践操作。 “中国名校共同体”像袁隆平那样,把课改搬到了田间地头,并形成一股有力的旋风,让无数基础教育学校望尘莫及。所谓的名校,一定是因“改”而名的学校,中国教育的希望不在传统名校身上,它们身上恰恰问题最多。旧的名师,大多是表演大师,和学生的学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共同体”,却催生、引领和带动了一大批学校投身课改。

为何改?孩子不快乐,不幸福,推开教室的门,能看到学习的狂欢吗?孩子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学生不快乐,这不就是最好的改革理由吗?教育现状是“五”败俱伤:局长不满意,校长不满意,老师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到了逼孩子跳楼的程度了,用死亡表示抗议,你校长还无动于衷吗?“中国教育六个字:老师讲,学生记”,这是美国的朱棣文说的,他还说,“不要担心中国的崛起,中国没有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都是校长,不要指望别人,我们就是“匹夫”,课堂改革就是我们的宗教。中国教师报有一股力量,那是教育信仰。每篇稿子都是心血的结晶,不选择传统的名校来做报道,做宣传,有良知在。有个局长在全县的会议上这样讲,媒体都可以把教育当成宗教,咱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信仰呢?把中国的教育引领到哪里去,为了不幸的孩子,从油锅里捞孩子,捞晚了就会焦,就会跳楼。在校学生有抑郁倾向的占到三成多,有多少学生盼着教学楼倒塌啊!必须改,改就是“放生”,放生三千活孩子,这是多大的功德。不课改,就是罪孽,让三千孩子不快乐,不是罪孽吗?要么是功德,要么是罪孽!

现在课改已经形成了共识。改,难免出问题,不改是死路一条。有些校长在质疑时,有一大批学校已经走得很远了。三年后,中国教育将重新洗牌,新的学校会在课改中崛起,重新排座次时,你的位置在哪里?有所学校校长改,当地政府阻止,全体师生上访,要求课改,这是民意啊!孩子刚从地狱里走出来,他们愿意再受折磨吗?教育必须完成自身的进化,不要把人教成猴子。

如何改?非常简单,四步路: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有些特级教师,讲起理念来口若悬河,推开他的教室门看一看,他在那儿夸夸其谈,学生却恹恹欲睡。为什么,学生不是“主体”啊!什么叫主体?请问谁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什么人?杜威说老师是“仆人”,哪有“仆人”指着“主人”的鼻子训斥的,我称之为“课堂乱伦”。可有些老师就喜欢这种课堂表演,他觉得很过瘾,可学生却要受罪,无辜地背着书包回家,连夜写作业。

观念是个人的,支配着你的教学行为。给马车换发动机是没用的。必须转变观念,重建两个关系,就是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一切的“教”都要服务于“学”,老师要服务于学生。要由“师中心”到“生中心”转变,我称之为“地心说”到“日中心”的拨乱反正。对于学校管理,围绕课改建评价。让老师明白,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好老师。

方法变文化。中国的校园里没有文化,文化是什么东西?看我手势,张开五指是学校需要的开放文化,但校园里充斥着收敛。一方面让他开放,一方面要求“非礼勿听”,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中国孩子缺少的是创造性,为什么,管制太多,没有文化引领。麝香再好,未必治所有的病。学校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文化。

文化变信仰,校长们,去过寺庙吧,你看哪个方丈忙得像校长一样,每天打卡考勤的,校长要学做方丈,前提是单位得有信仰。如何解读杜郎口的去制度化,靠什么,信仰。研究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到新中国成立,没用一个“特级教师”,却打败了蒋介石的黄浦正规军,靠什么,信仰。明知前边是枪林弹雨,依然往上冲,为的是“红旗”不倒,“号角”正响,红旗是一种象征,“号角”就是精神力量。看我们的班级,有旗吗,有号吗?有就打不垮。忽视班级文化,你的学校根本搞不好;班里死气沉沉,学校怎可能书声琅琅?

改的关键是什么?用一句话说穿,就是转变教师角色,变“二传”为“一传”,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因为教师也有差异呀,就像五指有长短。即便每个人都是二传高手,可不想“传”怎么办?因此传统课堂完全是依赖于教师的传,从而导致了离开了“教”,学生将不会有“学”,我们培养了一批完全依赖教、不会学的学生。新课改,就是拨乱反正,转变教师的角色,取消老师的“二传”,实现教师真正的解放。教师实在应该袖手旁观,隔岸观火。请大家记住两句话:老师是学生的同学,是课堂上的第51名同学。课堂的第一资源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校长要研究如何让普通的老师上出不普通的课,二是让普通的学生变得不普通。我瞧不起挖生源的——自己不会生孩子,跑到大街上抱人家的孩子,那算本事吗?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吃“自助餐”,把课堂变成知识超市,让学生真正实现生命的狂欢。当教育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和教的功能时,一定是失败的。

特级教师怕我评课,为什么,他一节课能浪费半个小时。怎么浪费的?他要统筹兼顾面面俱到啊,(特级往往说),这个问题我讲过了,谁会,举手。应该是“学会不会的”,让不会的举手,解决这三个不会的同学的问题,会的,你再重复不就是浪费时间吗?一节课如果是五个问题,把五个问题让学生各自找出不会的,把不会的学会,不就完事了吗?学生有差异,ABC三层,就像看病一样,胃病和鼻炎一块治,你的课堂能高效吗?我做过许多实验,五道题,老师逐个讲,拖堂。我在讲台边放十个篮球,上来就告诉学生,这节课就五个问题,咱有五块黑板,按照导学案,谁学会了出去打篮球。15分钟后,教室里没人了。把自己的搞会不就完了吗?要相信学生的智慧,真正爱孩子就选择课改。

 

“五步三查”模式   

 

学校学校,为什么不叫“教”校,“教”永远没有“学”重要。研究大纲不如研究学情,研究学生,研究学法。课改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教师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素质教育的素质是什么?八成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产品是课堂,课堂要给学生以滋养,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必须追求课堂营养,你不能让学生吃垃圾食品乃至苍蝇。

教师的专业化,必须认清专业化,所谓的学养、艺术,要服务于学的能力。我是坚决反对课堂艺术这个词的。调动学生的艺术,才可以叫课堂艺术,讲和展演都不叫艺术。回到技术上来,教学的技术就是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和控制,自学、展示和反馈,好课必须基于这样的流程,这就叫技术。导学案,导是功能,什么叫“导”,目的是过河,不单纯是坐船,要的是能力,让孩子学会知识的能力,能力比知识强一万倍,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是一头驮着书本的驴,能力从哪里来,不“学”是不行的,要让小孩学走路,必须把孩子放在地上,利用好学步车。导的是学,“案”是设计,导到学生会学的设计。导学案不是习题集,习题集没有“导”,充其量是学案,不是导学案,保证学会,不能保证会学。

教学必须有模式,正所谓“教学有法”,这就是“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每节课,五个环节三次学情调查。第一步,自学,找出问题;第二步,围绕问题,对学和群学;第三步,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第四步,教师基于问题组织反馈;第五步,整理学案,对子测评。主线:问题解决式课堂,不需要老师多讲。三查:在一、三、五,3个环节上学情调查。第一步调查自学情况;第三步,调查学习情况;第五步调查反馈情况。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用这样一个比喻,教书就是开汽车,开汽车需要四步,把钥匙插到孔里点火,点燃激情,鼓起欲望,把湿柴火弄干,而不是“熏烟”,一但形成“干柴烈火”,学生无师自通。第二步是踩着离合挂档,遵照课堂流程去操作,自学、展示、反馈。第三步是抱紧方向盘,不要乱扭,围绕着学习目标用好导学案。第四步,遇到情况踩刹车——测评。

从“五步三查”可以看出: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不是学生命运的决定者,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美国思想家梭罗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老师就是营建课堂学习生态,让所有的可能性变成可能,让种子发芽,这就是好教育该做的。

评价老师有五个纬度作参照,可以称之为“李炳亭五条”。第一条看师德,有没有辱骂打击学生现象;超过十分钟讲授,师德零分;严禁叫停学生发言。第二条看状态,课堂必须是狂欢的,把快乐还给学生,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第三条看参与,一节课有多少人次的发言,要统计到个人,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闪光。第四条看流程,自学、展示、反馈。第五条看效果,自主程度(讲的时间),合作效度(完成的情况),探究程度(掌握的质量)。

 

以学评教,让师生动起来   

 

什么是好教师,不看讲授和表演,站在地头看庄稼,能让学生学会,又能让学生会学的才是好老师。用这种评价引领教师的转变。

当校长的,要利用好“中层”搞责任制,一人承包几个班,宣布为“第一责任人”,不要批评老师,老师不容易,校长必须把每节课的评价暴露出来。学校的门口列黑板,第一责任人是某某主任。每天下午搞调度,问题不过夜。校长要扎根在课堂,年听课不能少于两百节,要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上,不要一味地压老师,要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老师想安静都不可能。学生不单纯是主人的问题,还是教师的课堂纪委,把课堂的评价权还给学生,每节课让学习组长把“教师评价表格”交给课代表,即使老师不改,也会讨好学生,一但学生认识到这种权益,并行动起来,“自主学习”就会往“自主管理”上走。

两毛钱一张的奖状,要多发啊!要想尽千方百计激发孩子上进的欲望,戴着放大镜赏识孩子。挖池塘,建生态,激活一切可能性的问题,统统在这里,班级要有信仰,要有文化氛围,还要有班徽、有班报,学生担任主编,学生去说去谈,得学生者得天下,有了学生的认可,家长还会不支持吗?

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展示他的精彩,校报、黑板、论坛、墙壁……一切的时空,都还给学生,要让孩子宣泄,要让孩子表达,要让孩子自由。如何动学生?昌乐二中,让高一的学生给老师做学术报告,学生做PPT,什么叫好教育,孩子都懂,你应该怎样上课,孩子们心里很清楚。动学生还要动家长,要善待家长。家长课堂培训,体验高效课堂。家长会流泪,会愧疚,要善于做学生的工作,通过学生做家长的工作。校长必须要有大目标,要成为名校。如果不是崔校长,杜郎口的老师们可能搭着拖拉机去县城,而现在坐飞机到处去讲课,我评价“拖拉机”与“飞机”的差异就是“高度不同”。我的课堂不怕看,要敢改,一改到底。课堂改革就像旧城改造,修修补补是不行的,必须推倒重来。“教”和“学”是一对矛盾,水火不容,不仅仅是取和舍的关系。课改,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无论这个老师是谁,都不要多讲。

 

无限放大“展示”都不为过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是课改的16字箴言,值得好好品味。研究透了,课改的问题迎刃而解。

展示最好在组长的带领下,同步展示,通过多块黑板来呈现,各人搞各人的,小组的配置以四人为宜。有人抱怨班额过大,你能大过麻将馆吗,互不影响,每个人在按照自己的需要打麻将,而不是老师在台上统一要求出“九饼”,你不需要九饼,说不定还有人等着“开杠”来。同理,这个组学的和另一组学的,完全可以风马牛不相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教师只需要调查学情,就各个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学情调查,发现问题,再转入大展示。大展示展示的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对学群学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自学时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对学时解决了,当然不用再讲了。小展示没暴露问题怎么办?老师的作用就可以在此时体现了——引申下去,开启思路,拓宽视野,延展训练。在展示的过程中,必须有课堂价值观,无限放大原则,解决了问题,能力就会生成,课堂的亮点就在这里,这个时候老师不要打断,让学生保持研究状态,没有探究就不会有能力的生成、课堂的生成。

可以这样理解“展示”: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表。黑板是媒体,发表是个情感产品,发表是情感活动。不信学生发表一篇作文,他会一年看八遍。展示即发表,学生还会写字潦草吗,还会不认真课前自学吗?一张白纸传给你,没有价值,叠成和平鸽,就注入了情感,和生命发生了关联,因此,课堂即发表,注入情感,就再也不是知识了,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重要内容,有谁会随便舍弃自己的生命呢?展示即提升(或完善),真正的纠错,就是在展示的过程中完成的,学习团队的作用一下子体现出来了。可以说“展示”是课改的精髓,无限放大展示都不为过。人都是要脸的,展示就是让孩子的天性、认知和自己的生命发生关联的一场活动,多有意义啊!

高效课堂有三个关键词:差异、展示、合作。尊重差异,差异原则,差异就是分层,从来不分层,是对人性的不尊重。第二是“展示”:放大展示,符合人性。第三是“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结盟嘛,团队,协作。高效课堂三性:主动性、知识原来栖息在枝头,等着学生去发现。偷情,用什么办法都阻挡不住。生动性,生命的狂欢,喝酒,氛围不够,点起火来。课堂的生动性(第三),真实的生成,不是预设的虚假的,更不是按老师的编排导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