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简介:央行发行的货币是怎么进入流通领域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51:55
问一个白痴问题,央行发行的货币是怎么进入流通领域的?    
    我不是学经济的,对货币发行也不懂,但很想知道货币是怎么流通的.央行做为政府部门,掌管货币印刷发行,每年那些新增的印刷品是怎么进入流通领域的?请知道的达人给个完整的回答。    
    
  央行怎样确定发行数量,我就不说了。但如果央行要注入流动性,合理的手段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OMO)人民银行也是如此。如果需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人民银行仅需要在国债市场上买入个国债。而人行用于购买国债的人民币是无中生有的,直接告诉卖国债的银行,在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多了一笔人民币,而等值的国债就归了人民银行了,货币就被创造出来了。还有可以通过外汇市场操作(FXO),有人拿美元来兑换人民币,央行直接收了美元,给这人的账户上记个人民币数。这也是变出来的钱(人民币)。注意几点:
  
  1。所谓印钞,并不是真的从印钞厂搬纸出来,那是农民工的活,纸币只是用来买菜的。人行早不这么干啦。
  2。人民币实际也是负债,是人民银行的负债。而国债和美元是人民银行的资产,不过这个资产是以人民银行的欠条为代价换来的。
  3。所谓人民币升值,实际是这些人民银行的债主的财富在增加,试想,一个人拿100美元,换了人民银行828块钱的欠条(人民币)。回头,欠条升值了,682就可以兑换100美元,你说这是谁高兴呢。
  4。以上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政府开支是靠税收和发债实现的(指正常的法制的做法,其他偷摸手段不算),而所谓财赤是指一年内或累计的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这个差额叫财赤。而这个财赤基本要靠海内外发债或干脆政府间或国际组织(IMF)进行借贷融资。和印钱没有太大关系。
  
  换言,财政部是无权印钱的。印钱是人民银行的事,如果财政缺钱,财政部一般发国债,发的国债要么是银行买,要么是一般自然人和法人买,如果都不买,只好由人民银行买,而发债要给利息,这就是发债的成本,会直接影响国内的利率水平,导致融资成本高企。为了保持官方利率(如果市场化,或准市场化)。人民银行会在国债市场购买财政部发的国债(OMO操作)压低国债利率,而人民银行用于购买国债的人民币就是所谓“印”出来的。当然,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人民银行也会在外汇市场进行FXO,如果是卖出人民币,而买入美元等外币,就会增加人民币基础货币。这些人民币也是“印”出来的。
  
  而这些国债和外币将变成人民银行的新增资产,而新增的人民币自然就是人民银行的新增负债。国内流通的人民币就增多了,而钱多物少(产出假设赶不上印钱的速度)就造成通货膨胀。简单举一例:
  
  财政部近期发的特别国债,就是定向用于置换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币资产。首先,财政部定向向人民银行发行特别国债,人民银行用“印”的人民币购买这些国债,而财政部再用这些特别国债去买人民银行的美元资产。如此,达到了财政部用特别国债置换人民银行的外币资产(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一栏减少了外币存量,增加了国债)。当然印出来的人民币又被人民银行收回“销毁”(欠条撕了,哈)。
  
  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盘活央行的外币资产,因为央行无法直接投资外币,这个工作应该交给财政部的中投公司来做,所以才有这个折腾,而不是直接划拨。在美国的话,是通过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向商业银行再贷款实现的。
  
    在中国,理论上也是如此的,只不过过程比较曲折离奇罢了。
  
    比如中央汇金公司,就是通过财政部向央行打了几千亿美元的白条成立的。所谓的向四大行注资,本质就是新发几万亿基础货币,从每个持有人民币的人头上刮点钱,给蛀空的四大行补窟窿。  12-1 200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资 产 负 债
  项 目 2006年 项 目 2006年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国外资产 85,772.6 66.7% 储备货币 77,757.8 60.5%
  外汇 84,360.8 65.6% 货币发行 29,138.7 22.7%
  货币黄金 337.2 0.26% 金融性公司存款 48,459.3 37.7%
  其他国外资产 1,074.6 0.84%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48,223.9 37.5%
  对政府债权 2,856.4 2.2% 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 235.4 0.2%
  其中:中央政府 2,856.4 2.2% 非金融性公司存款 159.9 0.1%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6,516.7 5.1% 活期存款 159.9 0.1%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21,949.8 17.1% 发行债券 29,740.6 23.1%
  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 66.3 0.05% 国外负债 926.3 0.7%
  其他资产 11,412.8 8.9% 政府存款 10,210.7 7.9%
   自有资金 219.8 0.2%
   其他负债 9,719.6 7.6%
       
  总资产 128,574.7 100.00% 总负债 128,574.7 100.00% 货币银行的问题困扰了n年,最近总算基本理清头绪
  赞同bagv的解释
  
  关于国债,人民银行法规定不得直接认购国债
  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只能在公开市场认购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如果严格执行人民银行法,我们手中的人民币至少不会变成金圆券,然而,天朝诡吊,谁能把握。
  
  中央汇金的特别国债总算称得上依法办事,对比200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已经将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项注资已经于2003年12月31日前全部划到这两家银行的账上。因为央行的外汇都是用无中生有的人民币换回来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对所有手持人民币人的抢劫。1 中央银行放贷给商业银行。这算暂时性流出,理论上总是要收回的,但是实际上总是不可能完全收回,总是有一部分贷款留在外面的。
  
  货币战争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既然美联储放贷收利息,中央银行的贷款总是存在的,美联储就永远会收到利息。
  
  2 外汇储备。你拿外汇向中央银行兑换人民币,人民币就流出了。这实际上相当于抵押贷款,你用外汇作抵押,贷款了人民币。至于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这不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这是他替别人保管的资产。
  
  3 政府消费。政府直接向中央银行拿钱,直接消费或投资。这部分实际如何操作,每年政府这样直接消费了多少,数据哪里有公布,我是十分感兴趣的
  
  4 中央银行直接投资。中国特色的货币发行方法,中央银行直接给国有商业银行的损失买单,直接投资,也算中国特色了。央行怎样确定发行数量,我就不说了。但如果央行要注入流动性,合理的手段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OMO)人民银行也是如此。如果需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人民银行仅需要在国债市场上买入个国债。而人行用于购买国债的人民币是无中生有的,直接告诉卖国债的银行,在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多了一笔人民币,而等值的国债就归了人民银行了,货币就被创造出来了。还有可以通过外汇市场操作(FXO),有人拿美元来兑换人民币,央行直接收了美元,给这人的账户上记个人民币数。这也是变出来的钱(人民币)。注意几点:
  ———————————————————————————————
   这是正解。
   但是还有一点,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央银行向股市与大型企业
  的注资也都是新增的货币。
  
   这本身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有些人还在问,到底中国每年要
  印多少纸币出来,这个问题很白痴。因为经济有个周期,只有当
  现实经济出现纸币短缺的时候,央行才会开动机器印刷纸币并
  注入市场。经济周期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LS的是这个意思,差额就是外资赚的。所以,在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利弊是,一定得进行利益分析。注意在基础货币(人民币)中,多少是外资的信用(credit,是外资出借外币交换人行人民币欠条)。也就是通俗的热钱的基础。分析,我国外汇的构成,一味喊要进行外币一揽子调仓,要买石油,买黄金。如果,人家一看你的外币不够欠条的,先打压这些金融产品的价格,让你持仓的资产贬值(象中信泰富手中的澳币),然后放出风,说你要倒账,再去挤兑外币,这不就发生金融危机。
  
  关于为什么美元再这么烂的时候会升值,简单讲,汇率是说有经济要素的晴雨表。所有资本,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会考虑安全性,无疑美元是最安全的,在短期,资本会抢购美元已避险。其次,这么多年美元走弱,是美元资本大肆抛空美元(借入美元,变成资产或外币)导致全球的金融资产和非美元暴涨。而一旦危机是全球性的,谁也无法独善其身,甚至更糟,资本无法通过借入美元买其他币种赚钱,例如,人民币的资产价格最近全部暴跌,存款也低,如果你是投资者,你借入美元,然后去和人行兑换了人民币欠条,你又拿着人民币没有投资标的,里外,你还要付美元利息。你会怎么办?你一定撒丫子就去换钱还钱。再次就是美国M3的收缩,其实也可以涵盖第二点。还有些原因,例如,人民币,澳币也在降息,大家在进行囚徒困境的游戏。所以,美元升值可以整体概括为拆仓的行为。
  
  简单随意先写这么多吧。没有斟酌见谅!
汇率升值和贬值的问题,和外汇市场的反应、银行的利率、贸易顺差、国内投资机会等因素有关。
  如果中国的银行利率高于日本的银行利率,在外汇市场上就有大量的人买入人民币卖出日元,因为人民币的利息高,结果就是人民币相对于日元升值了。就像股票一样,一个公司的赢利高,买入公司股票的人多,股价就上涨,反之公司亏损,卖出的人多,股价就下跌。
  除了利率外,如果一个国家的投资机会比较多(经济增长很好时),愿意到这个国家投资的人多,买入这个国家货币的人就多了(因为在这个国家主要还是以本国货币投资生产和交易),这个国家货币就升值了。反之,国家经济衰退,投机机会少了,离开这个国家的资金多了,卖出国家货币多,货币就贬值了。
  还是外汇市场的心理强化,如果市场心理认为一国货币要贬值,就有羊群效应,大家都选择卖出,就真的贬值了。这个和股票市场一样。
  还有贸易顺差的问题,这个涉及到贸易谈判等政治因素了。不可能一个国家长期靠货币低估来获得贸易顺差,其他贸易伙伴肯定有意见了,就要求货币升值,就像欧美国家去年要求人民币升值一样。这个涉及到统计局怎样统计的问题了.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搞统计的人要清楚一些.
    不过,一般经济学上统计GDP是按照GDP=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的方式来算的,基本上没有按照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方式计算的.
  -----
  我试着来理解这个公式GDP=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消费就是指社会零售总额吧,也就是个人消费
  企业投资就是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花出去的钱吧,也就是企业消费
  政府支出也就是政府的消费吧
  净出口说白了就是自己生产的东西被老外消费的那部分,也就是国外消费了。
  等于是一年中个人、企业、政府和自己生产被国外消费的总额就是GDP了吧,这样理解对不?
这个涉及到统计局怎样统计的问题了.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搞统计的人要清楚一些.
      不过,一般经济学上统计GDP是按照GDP=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的方式来算的,基本上没有按照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方式计算的.
    -----
    我试着来理解这个公式GDP=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消费就是指社会零售总额吧,也就是个人消费
    企业投资就是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花出去的钱吧,也就是企业消费
    政府支出也就是政府的消费吧
    净出口说白了就是自己生产的东西被老外消费的那部分,也就是国外消费了。
    等于是一年中个人、企业、政府和自己生产被国外消费的总额就是GDP了吧,这样理解对不?
  ===================================
  消费---国民消费
  投资---国民储蓄
  政府购买---税收-公共储蓄
  净出口---资本流出或流入  但是还有一点,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央银行向股市与大型企业
      的注资也都是新增的货币。
      
       这本身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有些人还在问,到底中国每年要
      印多少纸币出来,这个问题很白痴。因为经济有个周期,只有当
      现实经济出现纸币短缺的时候,央行才会开动机器印刷纸币并
      注入市场。经济周期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换言之,有可能连续几年都不印钱,有可能一下子就要印
    几万亿注入市场,这都是现实的经济周期决定的。总之,一切
    都要根据现实来。我们有些学生与学者,从来不动脑子,只会
    死啃书本,所以竟问出这种白痴的问题来。事实上,这种简单
    的问题,你自己动动脑子就能想出来的,何必问呢?
  -----------------------------
  央行如何向企业注资,公开的A股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有那家公司的股东是央行?
  
  央行只制定游戏规则,本省是不参加游戏的。
  
  注资我理解是财政出钱,中央汇金公司(属于财政部),来源于财政收入或发债,而央行只制定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流通量
  
   关于基础货币是如何在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这个问题搞不清楚,货币乘数是怎么产生的?请达人解释一下
  ===================================
  1.中央银行把1000块货币投放到A银行,假设当时的准备金率为10%,那么A银行可以把900贷款出去。贷款出去后经过周转,又会被人存进B银行,B银行可以贷810块出去..C银行可以贷款729出去........
  
  最后创造的货币总数是1000+900+810+729+......=1000/10%=10000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创造了10000。
  
  2.边际消费倾向。比如一个地区的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4,也就是说,他手中有100块的话,他会花40块出去。然后B得到40块之后,他会花16块出去,C会花6.4块..........
  最后产生的效应是100+40+16+6.4+....=100/0.6=166.666666
  3.挤出效应:你去查百度
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成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这就是挤出效应。
  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1)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2)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另外,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润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
  
  ------------
  看来咱们政府这回拿出4万亿来,是凯恩斯主义的信奉者了,笑一个。再来琢磨一个问题:股市暴跌会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吗?去年中国股市暴跌,令无数的投资者财富缩水,表现在他们的银行帐户里的货币量减少了,从个体来说,他们手里的央行欠条少了。但从总体来说,央行是货币的供应者,也只有他们才能收回市场上的货币量。也就是说,去年股市市值缩水上万亿,但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并不会减少。从会计学来说,任何买卖都是有借必有贷的,那么股市缩水的上万亿货币到哪去了呢? 其实楼市也一样了,一个城市的房价并不代表这个城市总体有那么多对应的货币买入,而是很少一部分最后买入的货币推高了总体价格和(其实是虚的).
  工资也一样,资本家给工人发放工资,总体是按最后雇佣的一个工人创造的价值来发放,因为劳动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而之前雇佣的工人创造的多余价值,就被资本家占有了(其实应该是股东占有).
  经济学上边际效应是个很有用的概念,理解了它确实能增强一个人看问题的洞察力. 我理一下关于股市和货币流量的关系:
  所有股票投资者都必须拿出一定的货币买入股票,投入的货币总量就是股市的货币存量,政府通过印花税抽走了一部分货币,券商通过佣金抽走了一部分货币,假设获利者卖出股票,把本金继续投入股市,那么货币部分也是抽走了一部分货币,亏损割肉者亏掉的那部分货币就是获利者抽走的那部分货币。如果股市看涨,新来者投入的货币买入一点点股票,由于边际效益,导致所有持股者金融市值上涨,但其货币含量可能并没有上涨多少,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说股票赚钱本质是赚的其货币含量,股市本身不会创造货币,只能是先到者赚后到者的货币。理论上说,生产也是潜力无穷的,货币供应量也是无穷的,一切危机的产生都只是人类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够造成的。
  ---------------------------------------------------
  市场经济史上,有几个阶段:
  黄金时代:土地多,人少,人口增加,产出同比例增长.
  人口爆炸时代:人口很多,土地有限,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发生作用,产出增加跟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
  资本时代:资本积累和深化,产出又一次大增长.
  技术创新时代:资本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经济学家担心资本家将被自己埋藏.好在人类的技术创新,解放了资本家.
  今天来看,人类唯一还可以持续增长的,只有技术创新了.
  但21世纪后,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可以支撑人类继续大步向前的新的技术创新. 简单说吧,现在的货币其实大多数都只是一些数字,真正拿纸币交换的其实只是老百姓,现在用信用卡多了,老百姓用纸币也少了。大额的支付一般都不是拿成捆的现金去的,而是拿支票,汇票等,这就牵涉到银行,大体就是我的银行转了几个数字到你的银行,支付就完成了。但所有一般银行他们的这些数字是不能随便动的,每一笔都要有来龙去脉,收款了,数字就多,支付了,数字就少,反正要对的上。
  
  但央行不同,央行可以发行货币,这意思就是说央行的那些数字可以是不对等的,到了它那里,它说这数字是多少那就是多少。具体操作起来有很多办法,比如去年年初央行发央票,让银行来买(用存款),当然是有利息的,时间到了,连本带息一块还给银行,这个利息就是新注入的货币,因为对央行来说这些利息是它自己凭空产生的,控制这个利息率就可以控制货币发行量。更直接一点的,就是让银行发债券,央行来买,这样等于直接把钱给银行,到时候银行如果还不起,央行可以直接免掉,因为说到底这些钱只是一些数字而已。再提一个问题:经济活动中货币是被转移了还是被消耗了?对个人来说,财富是有限的,我们常说钱花完了,没钱了,意思就是说我们手里的货币被消耗了。一个企业囤积了大量原材料,生产了大量产成品,同时也消耗了手里的大量货币,农民种了大量柑橘,卖不出去,烂田里了,消耗了购入树苗、化肥等的货币。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这些被消耗的货币其实都是被转移了,通过商品或劳务交易被转移到卖方了,也就是说货币是不会被消耗的,只能被转换。作为中国来说,央行每年都要增发大量货币,几乎没有听说哪年货币投放量减少了。也就是说市场的货币量是在每年增加的,也就是说社会总财富是在增加的。但是由于需求管理的变化、财富分配(货币分配)的不均匀和货币流通的滞结等因素的影响,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出现。市场的货币总量是一直在增加的。这么说有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