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怎样快速长高:论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几何造型及其规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10:34

论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几何造型及其规律

董亚巍

(鄂州市博物馆湖北鄂州 436000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of Shang Dynasty, the ancestor of Chinese cancast the mature decorations on the surface of Bronze. Thedevelopment of decoration on the bronze should be same with thedecoration of jade in that time. But from the excavation condition,we can find that the decoration of jade is not good as decoration ofbronze, and it is not looks like in same period.

Through out the study of making technique of Bronze decoration inShang Dynasty, as well as after making the experiment of foundrysimulation, we thought that the making of bronze decoration of ShangDynasty is belonging to geometry sculpt, it is very easy foreveryman to do, it not need to have the painting skill.

This article will show example as nipple pattern on bronze of ShangDynasty, to explain that there is no relation between the makingtechnique of bronze and painting.

 

Keywords: XiaShang Zhou Dynasty   Bronze   technique of Casting with Pottery mold

 

摘要:从商代早期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可以在青铜器表面铸造出成熟的纹饰。如果当时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青铜器纹饰的发展,就应该与同时期玉器的纹饰相一致。但从出土的情况看,玉器纹饰落后于青铜器,显得始终不同步。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制作工艺的研究,以及做相应的范铸模拟实验后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一般属于几何造形,是普通正常人较容易操作的,基本不需要绘画技能。本文以商周青铜器中乳钉纹的制作工艺为例,说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属于几何造形。

 

关键词:夏商周  青铜器  范铸工艺

 

西周以前至夏代青铜器的纹饰,多是在范面进行手工制作的。春秋以后,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多不需要再在泥范表面进行手工制作纹饰。所以,本文中所谓的商周青铜器纹饰制作技术,主要是指西周及其以前青铜器的纹饰制作工艺技术。

经研究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多是在范面制作的,其起稿的方法,类似今天的机械制图。自商早期青铜器的纹饰技术成熟之时,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什么种类的青铜器,只要铸有纹饰,多讲究左右对称。在商早期至商中期青铜器的纹饰中,只有主纹没有地纹,可以看到纹饰以鋬或扉棱为中心左右对称。到了商晚期,纹饰分出了主纹和地纹,但还是一样讲究左右对称。这种左右对称的思想,本身就是机械造型的思想,这与器物形体的造型思想也是相一致的。人们采用了机械造型的方法制作出了青铜器的模,在模的制作过程中,自然会包括几何造形思想。那么,也完全可以采用几何造形的方法制作纹饰。不论有无绘画技能,只要采用一般正常人都能操作的几何造形方法,就可以在泥范表面制作纹饰。下面,以商代青铜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乳钉纹,作为青铜器纹饰中的几何造形标本,进行讨论与研究。

最早将乳钉作为纹饰铸造在青铜器表面的,似乎是陕西城固出土的簋【1】,但此簋腹部一周只有横向一排乳钉,这里的乳钉似乎是作为点缀的。到商晚期的青铜器表面,已经有了大量的乳钉纹,多为横向五排乳钉(见图一),明显是作为主纹饰进行制作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以乳钉纹作为主纹饰的青铜器逐渐增多。此时不光簋有乳钉纹,许多圆形鼎也铸造了乳钉纹,但还是铸有乳钉纹的簋为数最多。图一为陕西扶风县博物馆藏乳钉雷纹簋【2】,此簋为三分法制模、制

 

   

图1

 

范。白色箭头所指之处,是三等分纵向分范的其中一处,可看到有一条合范的铸造披缝,并可看到由于合范时错位而造成的左边高右边低。纵观商晚期到西周之间的圆形簋,分别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及六分法制模、制范。如此簋采用了三分法制模,就说明此簋是用了三块范对合后浇铸而成。那么,在此簋的一周,就会存在三条等分的纵向铸造披缝。如果是采用了四分法制模,浇铸出的簋一周必然会留下四条等分的纵向铸造披缝。采用六分法的,可依此类推。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浇铸的范可以根据需要分,但浇铸出的纹饰却是完整的。

在以乳钉纹为主纹的青铜器中,乳钉的排列数量,有横向三排、四排及五排之分,而以横向五排的为多。以上图为例,可看到横向为五排乳钉,竖排为二个乳钉与三个乳钉交替间隔。如这种乳钉的排列规律,在以乳钉为主纹的青铜器中占了绝大多数。当然也存在一些更多乳钉或更少乳钉的青铜器。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横向为五排乳钉的主流排列规律。在图二中,分别为商周时期簋腹部的局部。在每个白色箭头所指之处,都可以看到一条分型合范浇铸后留下的铸造

 

   

图2

 

披缝。在这条披缝上,都铸有竖向二个乳钉。每一个乳钉所在的部位,都是以这条披缝为中心。这在商周时期乳钉纹的青铜器中,具有普遍现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图中簋的竖方格接近正方,而下图簋的竖方格呈现了纵向长横向短。这些竖方格的规整程度,在商周乳钉纹青铜器中,都是不一样的。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凡铸造披缝,浇铸前就是二块范的边沿。这就说明,披缝上的乳钉在范面的边沿时都是半个型腔,只有当两块范对合后,才会形成完整直径的乳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规律,可看到铸造披缝都处在一个竖起的“田”字形方格内,其铸造披缝都是竖穿二个对角方格。经对许多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排列进行观察,发现绝大多数乳钉纹的分型处都是如此,是在竖向二个乳钉的部位分型。

从纹饰的结构看,这种纹饰似乎与绘画没有直接关系,应该属于几何造形。我们注意到各个乳钉纹青铜器纹饰的构成,多是在口沿下有一周纹饰带,纹饰带的下面是方格乳钉纹。乳钉与方格之间,多填以类似长条形雷纹。与其他青铜器的龙纹凤纹相比,乳钉纹的规律性极强。我们注意到,在其他常规纹饰中,不论龙纹凤纹还是牛纹虎纹,主纹以外的地张部位,都是采用了雷纹或线条填空的办法,将纹饰区填满的,其填空的机动性是较大的。而在乳钉纹的青铜器上,可看到每二条铸造披缝之间,都正好由竖起的“田”字方格完整接合。与动物纹饰不同,竖起的方格一个接一个,中间没有空隙,其尺寸的机动性不大,是如何排列的如此规整的呢?通过对商周乳钉纹青铜器的观察与研究,发现这种看似满满的且没有机动性的乳钉纹竖方格,其实它的机动性及可调整性也不小。否则,就难以进行范面的纹饰设计及操作了。

在乳钉纹的纹饰区中,既可以看到一个接一个的竖“田”字方格,同时又可以看到一个个竖“田”字方格的叠压,这就要看如何来理解了。图三是个理论线图,是专为便于理解而画出来的竖“田”字方格叠压线图。这里所谓的线图,可以理解成泥范表面的起稿线,可看到是由二个竖“田”字叠压而成,但只叠压了四分之一。通过这样的叠压,就可以缩短方格在范面所占的面积。对于大多数圆形器的乳钉纹青铜器而言,它们多为三分法或四分法的青铜器。但也有例外的。如采用了六分法的青铜器,其器的直径也并不大,范分得多了,其范面的宽度就必然会缩小。                                     

 

   

图3

 

图四为宝鸡市下马营旭光村出土商晚期簋,在此簋一周可看到有六条纵向的铸造披缝,说明此簋采用了六分法制模及制范。由六块范对合浇铸的簋,自然会产生六条铸造披缝。在二个白色箭头所指的范围内,可看到有二条披缝。在每条披缝上,都各有二个乳钉。由于范面的尺寸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不下二个竖“田”字方格并排连接,所以,此簋就采用了二个竖“田”字方格叠压的方法,用以缩短纹饰面积。这既是乳钉纹制作的机动性,又是规律性。其规律是明显的,都是竖“田”字方格的一角顶着披缝。在图三的理论线图中,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这种方格的叠压排列相对少,但并非绝无仅有。当然,也可以向两边退一格,形成一个接一个完整的竖“田”字方格排列,这样就延长了方格在范面的尺寸,关键是看范面的宽度而定。如果再通过将竖“田”字方格纵向或横向的尺寸拉申或压缩,就又可以根据泥范表面的实际面积,将线图恰到好处地画满范面,并实现二块范面的完整对接。

 

   

图4

 

在图五中,是二块范面的对接示意图。图中的圆形黑点即是乳钉,中间的竖直线,就是二块范的合范批缝。二块范的边沿对合好,浇铸后就会在青铜器表面留下一条铸造披缝。从以上二个线图中我们不难理解,对于没有绘画技能的人而言,乳钉纹在泥范表面的设计并不困难,只需要制作一个方形的样板,就可以顺利地制作出乳钉纹。其具体的操作,先将器物口沿下的纹饰带部位留出来,将范面剩余的部位即准备制作乳钉纹的部位测量高度,其高度就是方块样板的对角长度。用羊皮或其他动物皮,按尺寸裁出一个方块形样板,就等于一个竖起的“田”字形样板。用样板拓在泥范表面就可以画出一个个大方格,再从每个大方格的正中心画出斜的直线,而每二根线又会形成一个小方格。由于样板的对角长度等于范面乳钉纹饰区的高度,在泥范表面起稿时就不会出现问题。问题只在于范面乳钉纹饰区的宽度,可由样板的完整对接或叠压来解决问题,也可通过拉申或压缩样板的宽度解决问题。总之,只要采用这种制作样板的工艺技术,是较容易在范面画出乳钉纹稿线的。当然,上图也可以理解为三个竖“田”字的叠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是二个竖“田”字的完整连接,中间的二个小方格,应该是由二个竖“田”方格的中心延伸出来的线形成的。因图中心的纵向线即是铸造披缝,披缝处即是范的边沿,采用样板起稿时,一般应该从范的边沿开始画线才会准确。除上述的青铜簋外,还出土有不少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乳钉纹鼎。

 

   

图5

 

图六中有二个商晚期鼎,左边为上海博物馆的藏品【3】,右边为河南安阳孝民屯南1118号墓出土的告宁鼎【4】。可看到左边鼎的腹部中心有一条纵向披缝,如白色箭头所指之处一样,这条披缝本应与足的外侧中心为一条垂直的线。整条足的一周呈现了加工态,是将原有的披缝打磨加工掉了,因为商代三足圆形鼎的分型部位多应该在足的外侧中心,即此鼎的披缝处。可看到鼎腹部乳钉纹的分型方法,与上述簋腹部乳钉纹的分型方法完全一致,也是以分型的披缝为中心,并且亦是在分型线上有二个乳钉。再看右边的鼎,二个白色箭头所指范围内,为此鼎的二条纵向铸造披缝,即一块范的面积。通过标示的五条白线,可看到此鼎二个足之间有四个完整竖“田”字方格。这就可以说明,此鼎在浇铸前,每块范面都有四个竖“田”字方格并排连接。其实左右二个鼎的乳钉纹排列完全一样。与左鼎完全相同的是,右鼎也是在每个分型线上各有二个乳钉。观察其他出土的乳钉纹青铜器我们注意到一个规律,一般情况下,凡采用三分法的青铜器如三足圆鼎等,每二条披缝之间,一般会有四个完整竖“田”字并排连接;凡采用四分法的青铜器,如许多圆形乳钉纹簋,每二条披缝之间,一般会有三个完整竖“田”字方格并排连接。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因为在相同直径前提下,分范越多,范面的宽度就会越短。

 

   

图6

 

通过以上对铸有乳钉纹的商晚期簋及商晚期鼎的研究讨论,我们发现了二个明显的规律。其一,在横向五排乳钉的纹饰区,都是由竖起的“田”字横向连接,在纹饰区每一条披缝的中心,多会正好是竖“田”字的中心。不论是三分法、四分法还是六分法的器物皆如此。其二,在每一条披缝上的乳钉,都是以披缝为中心一边半个直径,两边合起来为一个完整的乳钉。

为了验证对商周青铜器中乳钉纹饰排列及规律的认识,我们对商晚期乳钉纹鼎做了范铸模拟实验。下面,就我们的模拟实验论述如下。由于这里主要是讨论乳钉纹饰的制作工艺技术,鼎的制模、制范、制芯等工艺有专题的论文发表,这里就不提了。

图七为我们做模拟实验时的泥范,在白色箭头所指之处的范左边,即是样板的开始之处,可看到共有四个竖“田”字方格正好排列到范的右边沿。当泥范制作好后,先留出鼎口沿下纹饰带的部位,在纹饰带的下面画一条横向线,再在乳钉纹饰区的最下端画一条平行的横向线,二条横向线之间的距离,就是乳钉纹饰带的高度。根据这个高度尺寸,按照上述理论,我们用纸剪了个方形的样板,将样板拓在范面的边沿开始画线,我们较顺利地在范面画出了乳钉纹的方格。并不是随手剪个方形样板就可以做到如此顺利的,是经过计算的。计算的方法却很简单,即范面乳钉纹饰区的宽度,等于方形样板对角长度的四倍,范面乳钉纹饰区的高度,等于方形样板的对角长度。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制作乳钉纹就会较顺利地完成。图中是我们采用了上述方法顺利地画出了方格,用锥形工具在每个方格的中心压出了乳钉,正在制作长条形雷纹。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青铜器的乳钉纹都是四个竖“田”字大方格排列连接。其方格的数量,取决于范面的宽度。因为青铜器的体积有大有小,纹饰的排列也需根据范面的面积来制作。我们根据上述规律,是按三分法四个竖“田”字大方格排列连接制作的。解决了起稿的问题,剩下就是分型处的乳钉制作问题了。

 

   

图7

 

在图八中,可看到是将二块泥范对合着,用锥形工具压入二块泥范之间的分型面,在二块范面的分型面上形成乳钉纹的空腔。这样压塑乳钉纹的结果,就是每压塑一个乳钉纹,打开范面就会看到,在每块泥范的分型面上各形成半个乳钉的型腔。只有当二块范对合后,才可以浇铸出完整直径的乳钉。

 

   

图8

 

图九是我们制作了百余块的泥范之一,在泥范两边的分型面上,都可以看到四个乳钉的半径型腔。还可以看到,范面有四个竖“田”字。可以想象,当每二块范对合后,分型面上半个乳钉的型腔都会形成完整的乳钉型腔,并且都会产生出一条披缝。与出土的同类鼎一样,这条

 

   

图9

 

披缝从鼎的口沿,一直贯通到足的底部。图十是用我们制作的乳钉纹鼎范浇铸的一批鼎中的三个,可看到上左图中是将合好的范埋入砂中进行浇铸。在上右图中,是灰黑色的铸态毛坯,正在清理范料。在正面足的外侧中心,可看到有一条纵向披缝从口沿通过二个乳钉贯通到足底。在下左图及下右图中,都可看到二个足的外侧中心之间是由四个竖“田”字方格连接。在此图中的三个乳钉纹鼎中,其纹饰都有所区别。由于十分简单,所有参与试验的人都动手制作了纹饰。在泥范表面操作时,每个人压塑的方格及乳钉纹的深浅不一,致使浇铸后纹饰有高有低。但都是严格按乳钉纹的规律进行操作的,可以看到,其范铸结构,都与出土的乳钉纹鼎完全相同。在下左图中鼎的二个披缝上,都只能看到乳钉的半径。一旦将披缝清除,其部位的乳钉就完全显露出来了,下右图中的鼎就是例证。

 

   

图10

 

前面所举出土乳钉纹簋及乳钉纹鼎的实例,是在全国各地出土的,并非一人制作。虽然出土地各不相同,但制作乳钉纹的工艺却是一样的。这就说明,他们可能远隔千里,但他们都是华夏人,处在同一个文化圈里的人,其形象思维是一样的。都应该掌握了相同的纹饰排列规律,才可能制作出一样结构一样效果的青铜器纹饰。其实这种规律及这种纹饰制作的工艺技术并不复杂,是一般正常人都较容易掌握的。因为不论工匠有没有绘画的技能,只要按形象思维制作方形样板,拓在泥范表面画出格子及线条,就可以制作出乳钉纹。对于一般正常人而言,只需要看看别人的操作,就可以自己操作了。从图十一中,是我们在制作乳钉纹泥范的场面一角。在这些参与操作的人里,除一人为管理者,其余都是打工者。他们并没有制作过这种泥范,只是在操作前,我们先剪好了样板,拓在一块泥范表面进行画稿、压槽、压乳钉等,给大家做示范看一遍制作工艺后,大家就可以较顺利地进行操作了,并没有出现十分难学的事情发生。                                                

 

   

图11

 

如果没有掌握乳钉纹制作的规律,满身乳钉纹的青铜器就看似复杂,甚至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当掌握了乳钉纹的制作规律后,再看乳钉纹的排列并不复杂,而是十分简单。本文只是讨论了竖“田”字方格的排列规律,因为这是成熟了的商晚期乳钉纹制作技术。在此之前,再简单的技术,都会有个发明及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商晚期偏早的时期,还存在别的乳钉纹排列规律。如在一些商代瓿的乳钉纹饰中,具有竖“口”字方格的横向三排乳钉排列,这可能就是乳钉纹作为主纹饰的开始,显示出乳钉纹制作技术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是竖“日”字长方格的错位排列,即横向四排乳钉的排列,显示出乳钉纹制作技术的发展阶段。这些也都属于几何造形,也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制作时代上,都早于横向五排乳钉的青铜器。如果把乳钉纹制作的进步看成是技术的进步,不如看成是平面几何应用的进步。绘画是现代名词,几何造形亦是现代名词。与绘画相比,将几何造形安到商周先民的身上似乎更为贴切。

在素面范表面起稿制作乳钉纹,也可以采用三角形的样板画稿线。我们也采用了三角形样板,也一样顺利地制作出了乳钉纹。与方形样板相比,这种起稿的方法更为简单更易操作。在图十二中,是以图九的范面为例画出的三角形样板起稿示意图。其具体的操作,是我们用纸先剪成如图中的三角形样板,样板的高度,等于范面乳钉纹饰区的高度。样板的低边长度,等于范面宽度的一半。当将样板的任意一角拓在范面的一个边时,样板的另一角会正好在范面的中心。有了中心点,就很容易分出从中心到边沿的等分点。有了等分点,就又可以顺利地再分出等分点。将三角形样板上下倒过来再画线,再分等分点,是完全相同的道理。将样板的一个角放在所有的等分点上,就可画出范面所有的线。采用这种画线起稿的方法,与采用方形样板一样,其范面纹饰区的宽度是无法改变的尺寸,样板可依据范面宽度的一半定尺寸。但纹饰区的高度是可以调整的,可以先确定乳钉纹饰区的高度后,再来确定口沿下纹饰带的高度。如果口沿下纹饰带的高度过大,还可以在纹饰带与乳钉纹饰区之间空出一条空带。采用这种方法,我们也同样制作出了乳钉纹范。其视觉效果,与采用方形样板画线起稿的结果完全一样。这样的画线起稿方法,正常人也容易操作,也都属于几何造形。

 

   

图12

 

其实制作其他的商周青铜器纹饰也是同一个道理,多是在范面采用几何造形方法制作的。本文用乳钉纹的制作工艺来举例,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就是采用了几何制图方法,顺利地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斝、鼎、簋、尊等纹饰。根据乳钉纹的制作规律,也顺利地制作出了乳钉纹鼎。在本文中,虽然是以乳钉纹来说明几何造形及其纹饰规律,但青铜器上的雷纹、火焰纹,甚至龙纹、虎纹等一些主纹的造形,仍然属于几何造形【5】。尽管我们的工作人员并不具有绘画的技能,但采用这种规律性的几何造形工艺,我们都能较顺利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青铜器纹饰。所以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者,并不一定需要具有绘画技能,而是采用了最原始的几何造形方法,制作出了商周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

研究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不仅需要研究形体的制作,纹饰的制作既属于文化亦包含技术。因此,在研究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研究纹饰制作技术。周原博物馆为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范铸技术,新成立了青铜范铸研究所,旨在研究青铜时代的范铸技术,必将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前发展,本文是为纪念此所的建立而写作。

 

1】《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第164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7月。

2】《中国青铜器全集商4》第33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9月。

3】《中国青铜器全集商4》第9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9月。

4】《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第26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

5】其他纹饰的造形问题将另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