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就业信息:《慢性病预防和国际保健新观念》———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院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2:08:49


王陇德院士在题为 《慢性病预防和国际保健新观念》的演讲中指出,快速增长的慢性病正剥夺无数人的美好人生,以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不足为标志的 “行为麻木”已成中国人健康状况恶化的“祸首”。预防慢性疾病、保证身体健康,一场生活方式革命迫在眉睫。
慢性病快速增长  中风危害最大
生命的长度固然引人追逐,但生命的质量更加令人珍视。由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期望寿命”这一概念,通俗地说,就是居民在多大年纪以前能够做到身体健康、不疾病缠身。然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健康期望寿命比发达国家要短10岁。王陇德院士指出,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正在剥夺着许多人的美好人生。
王陇德介绍,根据世卫组织2008年的资料,全球5700万例死亡中约有3600万例系非传染性疾病致死,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今年7月,世界银行专门对我国的慢性病问题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未来20年里,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心脑血管病、慢阻肺、糖尿病、肺癌等慢性病患者人数将增长2—3倍,其中慢性病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且一半慢性病负担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
国际社会正为阻击慢性病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而携手合作。今年9月,第6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了有193个会员国参加的首届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通过了一份注重行动的重要的政治宣言,提出了慢性病防控的有效对策和途径。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慢性病中,中风对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王陇德表示,中风在我国的发生率每年以8.7%的速度增加,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过,国际国内的研究表明,导致中风的绝大部分危险因素是可控的,这样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每年却造成了大量不应发生的死亡和残疾,令人扼腕。
2009年6月,卫生部启动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通过这一工程探索慢性病防控的适宜策略和工作模式。 “这个工程是等于牵住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的牛鼻子,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制高点,抓住了慢性病防控的龙头。”王陇德说道。
多吃少动是健康恶化祸首
王陇德表示,当前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一为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造就了慢病上升的基础;二是具有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大量增加。他强调,肥胖是几乎所有重要慢性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冠心病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5倍、高血压发病率高2—6倍、糖尿病发病率高约4倍。
造成高血脂和肥胖等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摄入过多、消耗太少。王陇德痛心疾首地说,包括城市白领和企业高管在内的中国人健康状况恶化的最大 “祸首”,莫过于以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不足为标志的 “行为麻木”。 “特别是年轻人,一些白领阶层认为自己还有本钱,现在搞事业,等老了以后再注重健康,殊不知这些慢性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慢性病的病理变化是日积月累的,其预防必须从年轻时就开始。”
王陇德指出,现代人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摄入食物的结构和数量。部分居民摄入热能过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因而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体能消耗过少包括体育锻炼过少和日常活动的减少。 “以前上班还要走路,现在坐车、开车;以前进了办公楼要爬楼梯,现在都坐电梯。”王陇德说,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每年全球有200多万人因缺乏体力活动而死亡,每个国家有65%—85%的成年人由于没有足够的体力活动而健康受损。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都解释了慢性病为何高发。
任何时候也不要找不锻炼的借口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国人对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 “四大基石”并不陌生,而知易行难,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的人却并不多。王陇德提出,国人亟待一场生活方式革命,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此外,他还给出不少简便易行的健康建议。
以 “吃”为例。王陇德提出 “调整、维持、控制、增加”这一科学饮食 “八字方针”:调整进食顺序,先吃水果后吃饭;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他还编写了容易记诵的合理膳食口诀: “先吃水果后吃饭,每天一顿全素餐,一斤奶、一个蛋、三个果,限盐少油多蔬菜,粗粮细粮交替吃,合理膳食保健康。”王陇德特意提到,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把握膳食结构与数量可依据 “十个网球”原则,即每天吃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的肉类、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要保证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的蔬菜,同时加上一个鸡蛋、一斤奶、一小把坚果。
再说 “锻炼”。锻炼须做到每周至少三次、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心率最好达到 (170-本人年龄),方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锻炼。有的人称自己“在散步”、 “在运动”,但实际上没有起到锻炼效果。王陇德表示,中青年人只散步达不到锻炼效果,如此消耗量不足,不仅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可能促进食欲,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王陇德还强调肌肉锻炼的重要性。因为人体很多代谢发生在肌肉里的,如果不刻意锻炼肌肉,从30岁开始肌纤维就逐年减少,到75岁时只剩50%,肌肉的萎缩将使人体损失正常代谢的物质基础,是健康大敌。肌肉锻炼未必只能在健身房进行,器械、哑铃、拉力器、俯卧撑、仰卧起坐……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特点来设计锻炼方式。很多人觉得锻炼需要极大的毅力,其实也不尽然。根据行为学研究,坚持三周就能初步形成习惯,三个月就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坚持半年就能形成牢固的习惯。经常锻炼的人已经养成了习惯,到那个时间必定要去做了。”王陇德说道。
“很多人都说 ‘太忙’、 ‘没有时间’锻炼,但你看电视的时候别坐在沙发上看,可以在原地走着看啊,可以原地小跳着看,也可以举着哑铃看。实际上,不是我们没时间,而是我们没有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在给自己的惰性找借口”,王陇德一针见血地说, “美国有个健身教练说得很好,任何时候也不要给自己找不锻炼的借口。”
呼吁通过立法改善国民营养
王陇德认为,防控慢性病既需要每个个体扭转生活方式,更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支持。他呼吁通过立法途径改善国民营养,甚至呼吁立法控制食用盐摄入量。
身为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今年还向全国人大提交一份 “提请国务院尽快制定 《国民营养改善条例》的建议”。王陇德说,膳食营养问题是影响国民健康非常重要的因素。日本1947年就对营养问题立法,而我国营养立法仍为空白;美国2亿多人口有6万多名营养师,日本一亿多人口就有30万名执业营养师,而我国14亿人口,合格营养师才区区4000多人。
“这样一个状况怎么来做好营养工作?怎么教给人们科学的营养知识?”王陇德表示,如果我国能像其他国家一样尽快立法,从法律的角度来引导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引导市场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将会极大提高和改善国民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