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要点:教育琐思4----留有余地 - 沧海一粟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55:50
教育琐思4----留有余地 2007-03-12 18:21:30 大中小

留有余地

  《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话题:“留在树上的柿子”——

   在韩国北部的柿子园,农民们在采摘柿子的时,总会在枝头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即使再好也不摘。因为这里是喜鹊的栖身之地,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据说,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树上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了。但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柿子刚刚长到指甲大小,就被毛虫吃光了。那年秋天,果园里没收获一个柿子。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有喜鹊在,就不会发生虫灾了。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

   这个话题留给人的思考是多维的。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来看,喜鹊、毛虫、柿子、农民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生物链,人类、植物、动物择天而生,适时而存,生态失去平衡则生存带来危机;从人文伦理道德上看,在人生收获的季节里,别忘了给别人留一些“柿子”,因为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

   由这个话题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在课堂上,我们是否也应该“留有余地”?是和盘托出还是“不悱不发”?是越俎代庖还是循循诱导?是整齐划一还是倡导多彩?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有一次,我听了两位教师的随堂课,凑巧他们教的都是《落花生》。课堂上都出现了一处细节,即学生读课文第一段“我们姐弟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时,学生对句中的“种”的读音拿不准,两位老师处理的方式和指点的方法也不一样。

第一位老师是这样指导的

  (学生读文后)

   师:同学们,句中的两个“种”,他读的对吗?

   生:对,他读出了翘舌音。

   生:不对,第二个“种”该读第四声。

  (学生沸腾了,有的说读zhǒng,有的说读zhòng)

   师:大家静一静,“播种”在这里读播zhǒng,是播下种子的意思,不读播zhòng,记住了吗?

   生(齐):记住了!

   师:请大家齐读三遍。

第二位老师的指导

   师:同学们,听了刘洋同学的读书,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生:他把“播种”的“种”读成了四声,应该是三声。

   生:应该读四声,因为这里的“播种”是种植花生的意思。

   师:看来大家对“播种”的“种”的读音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查查词典,结合课文内容,看到底读那个音。

  (学生查字典,讨论)

   生:“播种”有bōzhǒng, bōzhòng两个读音,我觉得这里是播下花生种子,所以读三声。

   生:这里的“播种”也可以是种植花生,所以读四声。

   生:我看这儿的“播种”既可读三声,也可以读四声。

   师:哦,你的看法比较独特,但在一般情况下,多音字的读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是唯一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比较,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学生读着思考着)

   生:我明白了,根据这里的意思,两种读音的含义都可以讲,但读播种(zhǒng)我觉得顺口些,因为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三个词的第一个字都表示动作,后面的一个字都表示名称,所以读播种(zhǒng)比读播种(zhòng)更有节奏,更顺口一些。

   师:你真聪明,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种读音比较读读,看看是不是有刚才这位同学的感受。

 (学生通过认真的读和用心的体会,意见趋于一致)

   以上两位教师的教学是有差异的。第一位教师直接授受,一锤定音,一览无余;第二位教师留有余地,耐心引导,让学生思考、比较、感受和体会,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也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音律的节奏美。长此下去,必将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学中留有余地,延缓评价,适时点拨,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