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消防维保招聘信息:培养低段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策略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8:32

培养低段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策略

杜桥小学  陈美彩

在每次学生做的书面检测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有:

1、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2、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3、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4、对数学术语或字词不理解;5、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但在做题目时却忘记了等这些问题。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给予评价。深入分析,是不是就是粗心、毛糙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离不开审题。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许多事例一而再,再而三的验证着审题的能力高低决定着做题的准确率。因此,培养低段学生数学的审题习惯,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解题做好铺垫。

审题,即看清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述的意思。审题过程是挖掘信息的过程,也是迁移信息的过程,它是对问题所含信息的提取、组合、加工和表达的过程,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观察,抓住关键的信息,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低年级数学中的审题就是要弄清题目内容和要求,看清数字和符号,理解题中图文列举的数量关系。

对低段学生数学审题习惯培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在充足的时间中审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总会充分地利用好每一分钟,每出示一题都带领学生细细地分析题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讲得细致,学生听得认真,可还是有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无法提高。因为这种包办代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基本没有,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虽然课堂上的时间非常宝贵,但教师在学生审题时应该舍得花时间,保证学生充足的时间审题。因为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给学生时间,保证阅读的全面准确;其次要在阅读时注重思考。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比较弱,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先从帮助孩子读题开始,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经常有意识的让孩子跟读题目,模仿老师的解释来说一遍,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慢慢的放手让优秀的学生独立审题,再个别辅导后进生,训练学生读准、读通。二年级开始可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内容,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独立地从题目中获取数学信息,了解需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而不要使他们过分依老师的分析讲解。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在独立解题时,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观察、分析,自觉养成仔细审题、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审题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初步了解题意,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读题时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题目读顺。通过读题,让学生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

首先,教师要帮学生解决音义,读通题目。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教师把有文字的题目出示给学生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其次,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仔细,读准题意。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可让他们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这样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比如说这样一道题目:(     )比48多3;59比(   )少24;36比一个数多7,这个数是(   )。第一空学生容易填成51,第二空则会填35,第三空则会填43,其实这道题目很简单,无论在做之间,或者是做之后,都应该要求学生再读一读,这样就不至于出错了。

2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习惯

线段图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它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可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讲图,或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等。坚持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避免教师把图画好后让学生看的现象。例如:公园里有柏树8棵,是松树棵数的2倍。松树有多少棵?

当学生对题目内容、条件、问题初步了解之后,我让学生试着画线段图,然后边讲解边画图:

师:这道题说谁是松树棵数的2倍?

生:柏树棵数。

师:把谁看作“1倍数”?

生:松树棵数。

师:那我们就用一条线段表示松树的棵数。那么柏树的棵数有几个松树棵数那么多?

生:2个。

师:那柏树的棵数怎么画?

生:以松树的棵数为标准,有2个那么多。(师画)

最后,标出问题。

题中“是松树棵数的2倍”这个句子,比较难理解,学生往往搞不清楚“谁是谁的2倍”,现在通过作图过程的展示,审清了题意。

3培养学生圈重点字词或关键句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审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感知。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注意的范围窄,在注意的方向上往往趋易避难,他们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至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因而他们经常“跑题”,被表面现象迷惑,找不出隐蔽条件和问题,而被引入歧途,作出错误解答。尤其是记忆力与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更为明显。 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多”,判断哪个多、哪个少,到底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正如在“我们二(1)班得了16面小红旗,我们二(2)班比你们少3面,是(   )面。”这个问题中,让学生圈圈画画后,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题意,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4.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对题的理解如何,若不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难以及时得到输出的反馈情况。所以,通过说可以了解学生解题的情况。在这里的说是指复述题意,探求解法,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通过说,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如上面所举例子中,求二(2)班得了(  )面红旗,可让学生说就是求“比16少3是多少”。另外,“说”的形式也有不同。诸如计算题可以用文字形式来再说,文字题可以用类似语文上的缩句来再说,如“35减10与2的和,差是多少?”可以说为“35减和,差是多少?”

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审题习惯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