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 cry3汉化补丁:第七章 惟宏博的爱愿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51:17

第七章 惟宏博的爱愿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

第七章 惟宏博的爱愿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

--史铁生与人道主义

纵观史铁生的全部历程,发现其中始终流动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人的主题,即对人的关心、信任、理解、尊重、爱护、同情,一句话,对人的关怀。人在史铁生作品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了极其温柔细腻的关爱和尊重。这种精神倾向,用现成的理论术语表述即: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

史铁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作品中的表现是丰富的、多样的,本章试作初步的梳理。

一、对人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怀

史铁生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表现为对人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怀。他以温柔细腻的心灵观察体验各种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对其中一切非人性、非人道的现象予以揭露、批评和批判,呼吁社会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并积极提出各种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为使人的生存境况更符合人道主义理想而作着不懈的努力。

197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写一位一生善良、正直、从不说违心话的法学教授及夫人,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下,活得像契诃夫笔下被将军一声呵斥吓得要死的小官员,处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独生子"在天安门广场自由言论了之后"被抓进监狱,用"自由的言论把言论的自由给弄丢了"。作品揭露了极左政治的惨无人道,控诉了"四人帮"法西斯专制主义对人的权利、人的尊严的肆意践踏。l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把眼光从极端时期的非人状态转向了正常时期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况。作品写一群街道小厂的工人在半小时的午餐时间里所倾吐出来的"白日梦"......他们幻想自己被"红旗车"撞了,然后让其赔偿:有的想躺床上让人伺候;有的想要套房让儿子结婚;有的想给坐"红旗"的人家当保姆;有的想让找一个正式工作;有的想让其帮助把亲人从外地调回来......《"傻人"的希望》写一个有点傻气的青年,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只是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娶上媳妇供养老娘,但结果却是"希望"变"绝望"。其它作品如《神童》、《巷口老树下》等,写的都是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卑微而可怜的愿望。卑微而可怜的愿望反映了亟待改善的卑微而可怜的处境,折射出作者对他们的理解与同情。

社会普通人之外,史铁生关注的另一弱势群体是残疾人。由于史铁生本人身有残疾,所以对残疾人的生存苦境更为感同身受,写出来更动感情,更加感人。《没有太阳的角落》写三个残疾青年躲在一个街道小厂长满蛛网的角落里工作,为的是离窗户远一点,以免看见大学的楼房、歌舞团的大门和正式工厂的烟囱。他们找不到正式工作,哪里也不要他们,他们努力工作但别人仍视他们为废物、累赘,他们痛不欲生。来了一位单纯的姑娘,他们同时萌生爱情,而后因姑娘的离去又不得不同时熄灭爱情,重新回到黑暗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写一对残疾夫妇在凄厉酷冷的风雪之夜,一路打听一路摸索想去收养一个孩子。好不容易摸到时,孩子的母亲听说收养者是残疾人而断然拒绝,夫妇俩黯然无言,只好又回到阴冷无望的生活中。

史铁生对残疾人生存苦难的描绘,其意义决不在于替残疾人倾诉痛苦,以求唤起社会对他们的怜悯,而是要唤起社会的理解、同情和关注。残疾人也是人,而且是生存能力比较弱的人,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同情和关注,社会理应想办法从多方面对他们的生存提供具体现实的帮助。然而事实正相反,社会往往忽视了这一群体的生存困境,忽视了他们正当的权利和要求。例如商店、宾馆、教室、音乐厅、体育馆乃至家属楼,这些公共场所理所当然也是残疾人常去的地方,但这些地方的门前无一例外都是高高的台阶而没有轮椅坡道,残疾人被冷冰冰的挡在了外面。再如有性功能缺憾的残疾人,仍然有性要求和享受性欢乐的权利,这已为医生专家们所证明。一对真诚相爱的男女,如果因为性方面的缺憾而难成眷属或终至离异,实在是太大的悲剧。因此社会应该热切地为他们提供性咨询和性器具,帮助他们获得幸福美满的爱情。然而性康复工作者却总是羞羞答答的迟迟不能开展,以为这是无法启齿的丑事,甚至认为健康人也未必能有美满的爱情,何况残疾人。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和歧视,无疑等于剥夺残疾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诸如此类的现象太多太多,史铁生在《"忘了"与"别忘了"》与《康复本义断想》等文章中对忽视残疾人的生存的种种现象作了分析和批评,不断的呼吁社会关注、关心、帮助残疾人,尽可能的改善残疾人艰难的生存状况。他对"康复"的理解是,不但使不能行动的人重新可以行动,不能工作的人重新可以工作,为丧失谋生能力的人提供生存保障,而且更重要的是指:"使那些不幸残疾了的人失而复得做人的全部权利、价值、意义和欢乐,不单是为了他们能够生存能够生产。"(二、392)

二、关怀人的灵魂

史铁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不单关注人的生存,更关注人的精神;或者说他所谓的"人的生存"决不单指"外在生存",更主要的是指"内在生存",即人的精神生活、一t2,灵生活的质量如何。正如史铁生自己所说:"人道主义的最美妙之处在于这样的倡导:一切人,不管其肉体和社会职能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精神(或说灵魂)都是平等的,因而他们生于斯世,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所应尽到的义务也便是平等的。"(二、379)"人道主义不仅应该关怀人的肉体,最主要的是得关怀人的灵魂。"(二、393)

"关怀人的灵魂",应该视为人道主义深层的精髓。为什么?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完成一连串的生物过程,而是为了追寻一系列的精神实现;不是为了当一部好机器,而是为了创造幸福也享有幸福";"因为只有人才不满足于单纯的生物性和机器性,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二、392--393)因为"人的根本标志是精神",所以仅仅地救死扶伤,仅仅地能让人活下来就不能算真正的人道主义。正如史铁生所说:"极好的人道主义是这样的:不仅关怀人的肉体,更尊重和倡导人的精神自由实现。倘仅将要死的人救活,将身体的伤病医好,却把鲜活的精神晾干或冷冻,或加封上锁牵着她游街,或对她百般强加干涉令其不能自由舒展,这实在是最大的不人道。"(二、425)

"关怀人的灵魂",这一意识在史铁生那里,由于源于切身的生命体验,是心灵的迫切需求与企盼,所以显得清醒而自觉,真挚而强烈。他的思考只要涉及到人,无论是哪种人,其灵魂都被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都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每当写到这些地方,作者的感情之温柔,笔触之细腻,语气之亲切,让人不能不感动--

例如,爱情无疑是生命的最美好的寄托之一,每个人包括残疾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在爱面前人人平等。但生活本身却不这么简单。一位残疾青年与一位姑娘相爱了,人们认为这不应该,"应该"的是他如果爱她就应该主动离开她,否则就是在害她,就是不道德。这是多么严重的偏见和歧视啊!这对残疾人的心灵是多么大的伤害啊!史铁生在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描绘了偏见和歧视对一位残疾青年的残酷的精神虐杀,用泣血之笔写出了残疾青年的精神痛苦,呼唤人们还残疾人以人格上的尊严与平等。

身有残疾的人不应当受歧视,那么灵魂上有了残疾即犯了错误的人就应当受歧视吗?当然不。在史铁生看来,犯了错误的人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也不应该受歧视。因为,人不是神,在充满诱惑和艰险的世路上行走,谁都可能有犯错误的时候。对犯错误的人也给以关怀,应该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应该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内涵之一。l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加拿大短跑运动员约翰逊以九秒七九的成绩战胜美国选手刘易斯,夺得男子百米冠军。事后查出他服用了兴奋剂,爆出大丑闻。但约翰逊故乡的同胞们并不因此鄙视他,他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史铁生说:"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二、384-385)

甚至,再进一步,即使是对罪大恶极的坏蛋如希特勒等,史铁生也主张超越法律和道德的价值判断而给以悲悯。他是这样想的:人间戏剧需要各种角色,人问道路并非都是坦途。这是上帝的精心设计。但是,由谁来作坏蛋,谁来作丑角?凭什么?根据什么?偶然。我们只能说这纯粹是偶然的挑选,跟中彩差不多。但正是他们的错误和丑恶,才让人明白了什么是正确和美善。总之,在人间舞台上,凡人伟人罪人共同为我们走出了一条崎岖但是通向光明的路,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称而分明的价值坐标,共同为人间戏剧贡献了魅力。基于以上原因,史铁生建议说,在俗界的法场上把那些罪恶的坏蛋处决的同时,也应该设一个神坛为他们举行祭祀;当正义的胜利给我们带来光荣和喜悦时,我们有必要以全人类的名义,对那些最不幸的罪人表示真心的同情,给那些以死标明了歧途的人以痛心的纪念。他不止一次说,希特勒作为战犯理当绞死,但作为一个人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灵魂踏上了迷途。(三、275-277)--终极眼光让史铁生具有博大的爱心和深重的悲悯,所以当他听说有人向二次大战中牺牲的英雄默哀时也向那场战争中战死的罪人默哀,他深受感动,说这才真正懂得了历史,才算有了博大的爱心。史铁生的心魂在人世间行走,无论碰到谁,都投以关爱的目光:一对少男少女进入朦朦胧胧的恋爱,忽然发现老树阴影里的"我",一下子拘谨起来,他们强作坦然东张西望,碰到"我"的目光慌乱躲开,他们分明在为自己的年幼而胆怯和羞愧。"我"后悔不该去碰那样的目光,感到自己仿佛做错了什么事。为了不打扰他们,"我"装作漫不经心地离去。后来,他们可能是攀了树枝被一男人抓住训斥,他们非常狼狈,不得不跟着男人走。"我"跟在他们身后有点兔死狐悲似的,"我"想必要时为这对小情人说句话,"我"想提醒男人:"两颗初恋的稚嫩的心是不能这么随便去磕碰的,任何一个人初恋的时候都比你那棵老树重要一千倍你懂吗?"(《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对少男少女心灵如此的同情、呵护,谁看了不动心!没有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岂能如此温柔如此动情!

史铁生的心魂不但在人世间到处漫游,而且一直游走到阴曹地府里,他对那里的孤魂野鬼也报以无限的同情和悲悯。史铁生说,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见赵子龙在长坂坡杀进杀出,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不禁为之喝彩。现在却常想,那些被取了首级的人是谁?多数连姓名也没有,有姓名的也不过是赵子龙枪下的一个活靶。我常设想,赵子龙枪下的某一无名死者,曾有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期待,怎样的家,其家人是在怎样的时刻得知了他的死讯,或者连他的死讯也从未接到,只知道他去打仗了,再没回来,好像这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消失,就是为了给他的亲人留下一个永远的牵挂,就是为了在一部中国名著中留下一行字:只一回合便被斩于马下。(《病隙碎笔》)这就是说,这些人活着的时候,曾经是一个多么独特的生命和鲜活的灵魂,他们的生与死曾牵连多少亲人为之揪心,留下多少人间悲或喜剧。然而这一个乃至千千万万个无名的死者却被战争轻易的夺去生命,湮没于历史的无边黑暗之中,有谁想到过他们?史铁生说他的一位艺术家朋友生前曾做一件事:用青铜铸造一个个古代士兵的首级陈于荒野,面向苍天。如果能真的做成,那将是一件多么动人的事情啊:我们将能看见沉没千古的神情各异的容貌,听上千种无人知晓的心留在天地问无言地诉说。(《病隙砰笔》)

"关怀人的灵魂",不仅意味着对人的灵魂的理解、尊重、关爱和同情,而且还意味着"尊重和倡导人的精神自由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实现是对人的灵魂关怀的更高要求。史铁生知道,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就有独立的个性、独立的心流,正是这一个个独特的存在才使世界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每一个体之于整体,就如音符之于音乐,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都应独立自由的发展,而不应该被什么普遍感情、习惯、成见、规范等等所遮蔽、所淹没、所抹平。自由解放的灵魂如果不能在现实中实现,那么可以借助于艺术来实现。艺术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用英国作家毛姆的话说即解除压迫灵魂的负担。史铁生很欣赏这句话,他认为好的艺术的标准就是在想象中解放人的灵魂,用艺术中的可能解放现实中的不可能。基于这种对艺术的理解,他认为最理想的"写作"不是作家个人爬格子,而是所有人在一起自由真诚的倾诉。如果不能同时到一起去,那就一同到一种时间里去,在那儿,让心魂直接说话,在那儿没有指责和攻击,当然也无需防范和欺瞒,在那儿只有一个规矩:心魂有袒露的权利,有被了解的权利,惟欺瞒该受轻蔑。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从中可以看出史铁生对灵魂自由的渴求与企盼。

三、以人道主义为标准决疑排难

生活中,面对一件事情,因为立场、观念的不同,人们常常会意见各异,陷入道德纷争。要想走出困境,必须找到一个更高的理由,一个更崇高更合理的价值标准。史铁生面l临种种道德困境,找到了这样的标准,从而帮助他解决了许多道德疑难问题,这个标准就是:人道主义。

一个孩子还没有出生就被医生判定将来百分之九十五有可能成为残废,那么是否一定要把他救活呢?在小说《夏天的玫瑰》中,史铁生借作品中老人之口说不必要。虽然还有另外的百分之五,但这是对比太悬殊的赌博,是拿一个人的一辈子在赌博!做父母的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情而让一个一生注定要受尽折磨的人来到世上。老头认为,"不是把什么样的人救活都是人道,你们得为孩子的一辈子想想......""让那个倒霉的孩子安静地去吧,那才是人道"。(一、l52)医院里抢救一个病人,医生明知道即使救活了也肯定是个白痴,甚至又傻又瘫,还要不要抢救?医生认为抢救活了会是一个出色的医学案例,不仅救活了一个生命,还可以为将来的抢救积累经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正当而且崇高的理由。但史铁生认为应当放弃这一抢救,理由就是要为那位病人着想。在科学和道义的两难之中,史铁生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礼拜日》)

植物人,丧失了意识但仍有生命,应该怎样对待?史铁生认为,人与其它东西的根本区别是有意识;有意识不是仅仅能够完成条件反射,而是指有精神活动因而能够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植物人既然已丧失了意识,那么就应该人为地结束其生命,只有这样做才是符合人道的。他说:"与其让他们无辜地,在无法表达自己意愿无从行使自己的权利的状态下屈辱地呼吸,不如帮助他们凛然并庄严地结束。我认为这才是对他们以往人格的尊重,因而这才是人道。"否则的话,"让一个人仅仅开动着消化、循环和呼吸系统而没有自己的意志,不仅是袖手旁观他的被侮辱,而且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自由和尊严的严重威胁,所以是不人道的"。

一个人到了癌症晚期,虽然还有意识,但这意识刚够他受尽精神和肉体的折磨,除此之外他只是在等死,完全无望继续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了。这时候他有没有权利要求去死?医生和法律应不应该帮助他实现这最后的愿望?史铁生认为,病人应该有这个权利,医生和法律也应该帮助他实现这一愿望。原因无它,就是医学的最高原则--人道主义。还有,安乐死有"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之分。前者指在医生指导和监督下,用药物结束患者的生命;后者指撤除对患者的一切治疗,使其自行死亡。史铁生认为前者更为人道,因为前者更能减少其死亡过程中的痛苦。如此等等,有关安乐死还有诸多争论,史铁生均以人道主义为原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支持、拥护安乐死。(二、401-403)

对于在道德上引起争议最激烈的"第三者",史铁生也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他说:"'第三者'的故事各不相同,绝难一概而论。"有的可能是性趣转移,轻薄放荡,有的则可能是"不愿受肉身的束缚,而要在更宽阔的领域中实现爱愿"。"第三者"的故事极为复杂,在不少情况下,往往并没有客观的正确,因此不要去找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不是理性的领域,当然也不是全然放弃理性的领域。

同性恋呢?在史铁生这里也不像在世俗舆论里那么丑恶。他说,"我虽不是同性恋者,却能够理解同性恋。爱恋,既是借助肉身而冲破肉身,性别就不是绝对的前提,既是心魂与心魂的相遇,则要紧的是他者。他者即异在。异性只是异在之一种,而且是比较习常的一种,比较地拘于肉身的一种,而灵魂的异在却要辽阔得多"。"在我想,一切爱恋与爱愿,都是因异而生的"。倘这"异"并不仅仅指异性,那么"凭什么爱恋只能在异性之间?超越了性之异的爱恋,超越了肉身而在更为辽阔的异域团聚的心魂,为什么不同样是美丽而高贵的呢?"总之,他认为只要是发自真心的爱愿,同性恋就不但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可以尊重的;不但不是丑恶而卑贱的,而且同样也可以是美丽而高贵的。

诸如此类,人道主义立场使史铁生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不仅超世拔俗显得高蹈而醒人耳目,而且显得符合情理,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四、以宏博的爱愿拯救人类

史铁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不单指向个体的人,而且指向群体,指向人类,他的人道主义上升到人类主义、世界主义,是一种宏大广阔的博爱。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惟宏博的爱愿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

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反复讨论"爱"的主题。他认为爱产生于"异",有"异"才产生沟通、爱恋的需求。他说,人与人之间是这样,群、族乃至国度之问也应该是这样--异,不是要强调隔离与敌视,而是在呼唤沟通与爱恋。总是自己恋着自己,狭隘不说,其实多么猥琐。党同伐异,群同、族同乃至国同伐异,我真是不懂为什么这不是猥琐而常常倒被视为有骨气?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对别人怀有宽容和关爱,怎么长大了倒糊涂?作为个人,谦虚和爱心是美德,怎么一遇群、族、国度就要以傲慢和警惕取而代之?所以他主张"爱愿"不但要超越个人,而且要超越群、族、国度,把爱推向全人类,推向全世界。

为什么要提倡"宏博的爱愿"呢?史铁生论证的角度具有自己的精神个性。他不从抽象的说教出发,而是从终极角度,即本真存在的角度出发。其基本思路是,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一个"网"中,即"万物众生的缘缘相系之中"。在这里,个体之于群、族、类,群、族、类之于整个宇宙,就像音符之于音乐,是整体之中的局部,离开整体就没有局部,局部存在的意义要从整体中见出,局部的幸福来自与整体的和谐。

整体--宇宙--神界,这是人类生存的宏大背景,或者说是人的本真存在,用史铁生的话说即人类"与生俱来的、躲不开也逃不脱的面对"。也就是说,宏博的爱愿并非来自人的自然天性,而是来自"那天深地远的无声天启"。

"天深地远的无声天启",即人作为一种"族"或"类"生存的本原要求。人类只有虔诚地顺从这"无声的天启",才有和平与幸福。因此,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族与族、国与国之问,要互相关爱,而且,不仅如此,人类还要爱植物、爱动物、爱地球。从终极看,他们无一不是宇宙这部宏大交响乐的一个音符,任何一个局部的不和谐都会破坏整体的完美。近年来人们常把"终极关怀"一词挂在嘴上,那么什么是终极关怀?史铁生说,终极关怀千头万绪,归根到底都在一个"爱"字上。因此,"爱的问题存在与否,对于一个人、一个族、一个类,都是生死攸关,尤其是精神之生死的攸关"。

以上我们梳理并分析了史铁生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种科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人道主义在他的思想体系里的地位:它是史铁生的一项重要的精神资源,是他观察、分析、判断各种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人道主义在史铁生的精神结构中,不是抽象的理论、理念,而是化入血肉、渗透于骨子里的感觉与感情。人道主义不但是他从人类文化中继承的一项遗产,而且源于他的精神个性、源于他对人与宇宙(本原、神)关系的深刻恬解。因此,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但温柔细腻,感人至深而且透辟深邃,能说服人。读他的书,让人感到无时不是在受着人道主义的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