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店面装修:纵横于历史深处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19:32
纵横于历史深处--五代十国史话共73页   
作者:姜狼豺尽 提交日期:2007-02-24 18:14  
    
   我觉得在五代之所以出现第一代皇帝马上得天下,而第二代继承人多是面瓜,主要是因为开国皇帝多是以军功起家,在军队中有广泛的人脉和号召力,李存勖做为个例,他的儿子李继岌如果当皇帝,不会比朱友贞、李从厚、刘承祐好多少。而李嗣源可以做为第一代皇帝看待,虽然他是后唐第二个皇帝。
   第二代不是这样,第二代皇帝中基本没有军队经历,对军队的控制力远不如第一代(李从珂是个例外)。在五代这样一个大乱世中,没有军队的控制力是绝对不行的。第二代的失败与其说是政治上的失败,不说是军事上的失败。在五代混,第一个靠的就是军权,其次才是政治。
  
   至于柴荣和赵匡胤优劣的问题,当然希望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切磋切磋。就个人来说,是个标准的柴荣粉丝,极喜欢柴荣。柴荣死前把皇位传给柴宗训实在是无奈之举,当时后周政权确实没有什么合适的继承人。李重进算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李重进并不是一个可以让柴荣放心的人,李重进的政治能力比较差,虽然李重进比柴荣年纪还大。
   如果真是李重进继位,不会改变后周政权,但赵匡胤也不会臣服于李重进。论军功,李重进别说跟赵匡胤、张永德,符彦卿这些老资格比,就是郭崇、石守信这样的人物,也不服李重进。李从珂夺位时已经五十多岁了,绝对算不上幼主,但不到两年就被比他小的石敬瑭联合契丹给灭了。李重进在前线不服张永德闹事,后来在淮南起事居然不和潞州的李筠南北夹击赵匡胤就证明了李重进的政治能力和战略眼光比较差,而赵匡胤在滁州深夜拒绝父亲赵弘殷入城,可以看出赵匡胤的政治才能,李重进绝对不是赵匡胤的对手。有可能上演石敬瑭消灭李从珂的一幕。
  
   赵匡胤五十岁时暴死,赵光义到底是正常即位还是非正常即位,至今仍然说不清楚。我总感觉这其中的出现重大事变的可能性非常大,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此时已经二十多岁了,而且赵匡胤并不知道自己在五十岁时死去,如果赵匡胤多活哪怕十年,赵德昭都是可以顺利即位的。
   假设一下,赵匡胤死后由赵德昭继位,原先那些大将会不会再玩黄袍加身?基本没这个可能性,首先赵光义还在,如兄所言,赵光义在军中积累了不少人脉,最多是赵光义政变即位,绝对轮不到其他外姓。
   杜太后的那个“金匮之盟”也有可疑之处,是不是赵光义即位后为了显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而炮制出来?现在也是个谜。
  
   柴荣的能力和战略眼光我觉得绝不逊于赵匡胤,柴荣真正值得称道的其实就是高平之战,虽然第二次攻北汉失败,但赵匡胤也有一次攻北汉失败,后来赵光义强攻才得手, 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赵光义的能力就强过他哥哥和柴荣。江南那几个对手比较弱,多给柴荣二十年,也是可以完成统一的。
  
   从个体来看,柴荣在军队中的威望要略强于赵匡胤,几次重大战役都是柴荣亲自指挥的,这样更容易培养皇帝在军队中的威望,那些大将在心中会产生一些畏服感。当然,赵匡胤由于即位的特殊性,也不能说赵匡胤有多差,至少和柴荣是一个级别的。
  
   只是从感情上来说,个人最偏爱柴荣,对柴荣的英年早逝痛惜不已,没办法,历史永远无法改变,只能可惜一下了。
   所以柴荣是以后写贴时的第一重点,第二重点是李煜,这两人在五代十国中最出名,不重点有点对不起他们的盛名。呵呵,以后还请兄们多多赐教一二, 姜狼先谢了。
  
   原计划中是不写赵宋的,只截止到陈桥兵变,然后说一篇宋朝的事情,给宋朝一个交待。而在讲到蜀、荆南、湖南、南汉、南唐、吴越、清源军和北汉时会带出一些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事情,但不是重点。
   对赵匡胤死因和赵光义即位这宋史上第一悬案也非常感兴趣,闲暇之余,愿意和兄弟们交流一下。
  
  
  

-
作者:姜狼豺尽 提交日期:2007-02-25 10:51   呵呵,分页了啊,写首诗庆贺一下:
   我 我 我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也感谢枪兄!
   至于五代第一代皇帝为什么不让准继承人在军队中历练,我的看法是第二代继承人并非没有优秀的人选,只是出现了一定变数。比如朱温兄子朱友宁、朱友伦及长子朱友裕都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威望,而且能文能武。李存勖的对手是文弱的朱友贞,也用了十年时间。换成以上三个中的任何一个,李存勖都难说就一定能灭梁,可惜三人全都死在朱温之前。
  
   后唐的李从珂倒是从军队出来的,可他眼光短浅,不是做大事的人,他没有将政治和军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战略连连出错,不亡何待。
   后晋的石重贵其实在几个末帝中最冤的,他本来有可能活捉耶律德光的,而且三番两次战胜契丹。只是他所处的五代是军权第一的时代,手下那帮人个个都想做皇帝,杜重威上了耶律德光的当,在内部造反,加上契丹恢复元气后南下,才造成不治局面。
  
   五代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第一代皇帝和第二代皇帝之间的年龄差距比较大,当第二代皇帝成年之后,第一代皇帝就崩了,第二代就没有时间在军队中培养势力,而且因人而异,这需要天份,柴荣即位前也没有多少在军队的经历,不也是军事天才?朱温35岁生朱友贞,李嗣源47岁生李从厚,刘知远37岁生刘承祐,郭威儿子和柴荣长次子被后汉杀尽,柴荣32岁生柴宗训。现在看来这个年纪生孩子还算正常,在古代却要早的多,齐太祖萧道成13岁生世祖萧赜,但五代皇帝扎堆般的晚生却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难道他们都提倡晚育?呵呵。
  
   从个人魅力上来说,柴荣略强一些,柴荣的个性很受人欢迎,而且杀伐绝断尽出圣衷,亲冒矢石,赏罚分明,气魄宏大,至少极受狼的欢迎。如兄所言,赵匡胤做事比较稳一些,做事稳重谨慎算不上保守,柴荣也有保守的时候。
  
   至于北伐的问题,柴荣连得三州后准备强攻契丹的南京幽州,这是契丹的南面门户,确定非常的冒险,而且辽穆宗耶律璟也来到幽州,但这时柴荣已经生病退军了。接下来就是一个天大的假设,柴荣如果真和契丹主力打起来,结果如何?这就难说了。不过我们可以拿后来赵光主亲自北伐契丹和柴荣北伐契丹做一下横向比较,赵光义拿下太原,在后勤军粮出现运输紧张的情况下,不顾众人反对强行北上。柴荣不会做这样的事,撤军是因为生病,军粮运输没有问题。
  
   宋军此时刚经过一场大战,没有休整时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被以逸待劳的契丹人打败。而周军虽然也拿下三州,但周军居然连一枪一箭都没有放,全是守城的汉将主动投降。所以即使契丹军在南线做好迎战准备,也不存在以逸待劳的优势,因为周军根本就没怎么“劳”。
  
   虽然后来宋军四面包围幽州城,并在城外打退了几支契丹援军,但这时的宋军已经疲劳到极点,军人普遍产生厌战情绪。宋军在城外地下挖出几只螃蟹,宋军就传言螃蟹本是水中的东西,怎么跑到陆地上来了?螃蟹腿多,证明辽军不久就要派人来解围。军心日益不稳,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居然还强令攻城。契丹生力军赶到后和城内的军队合击大败宋军,赵光义差点被活捉。
  
   柴荣是不会这样做的,有例为证的,在高平之战后挟胜兵临太原城,但北汉依靠契丹打败周军,杀了史彦超。柴荣知难就退,不多做纠缠。而赵光义则一定要收复幽云诸州,为什么呢?因为他哥哥赵匡胤百战得天下,在军中威望非常高,但赵光义除了灭北汉外基本没有军事经历,而且也是费了九牛之力,损耗也很大,赵光义在军中威望一般,所以决心要打两场胜仗压制一下不太服自己的军中高级将领。这是不是可以从侧面证明赵光义是非正常即位的呢?
  
   江南诸国能威胁到柴荣的只是后蜀和南唐,但孟昶有贼心没贼力,李璟更是已经被柴荣打傻了,李璟如果要退位,他所能选择的只有李景遂、李景达、儿子李弘冀和李煜,这些人哪个也不是柴荣的对手。即使柴荣兵败幽州,最多也就是象赵光义那样带着残兵回到汴梁。再假设孟昶和李璟同时出兵,柴荣也没有必要怕他们,手下大将如张永德、赵匡胤、李重进、符彦卿、郭崇、王景、向训等人都还在,柴荣活着他们也不敢起异心,所以对付蜀唐没有问题。
  
   进一步假设,北汉和契丹联军响应蜀唐南下,柴荣有没有能力对付三面的打击呢?有,为什么呢?柴荣本身的军事能力还可以对付北汉契丹。如果我是柴荣,我会先在南唐和后蜀之间选一个难打的,拔掉这根刺,另外一路就不战自退,那么蜀和唐谁更难对付一些,我认是为后蜀,所以柴荣可以让张永德、赵匡胤、王景等人去秦岭一带猛打孟昶。或者选一路精兵由河南腹地过湖北三峡,由奉节入川,让孟昶没有精力从北线骚扰后周。即使孟昶想打,柴荣没必要怕他。南唐本来是十国最强的一个,但此时已经失去淮河防线,李璟从哪出兵北上?或者学南北朝陈顼派吴明彻从南京出发收淮南,当时北齐腐败透顶,军力多集中在西线对付北周了,所以吴明彻能趁虚直入。
  
   李重进久在淮南行军,对淮南比较了解,由李重进坐镇淮南,李璟是没有多少办法的。何况柴荣也可以命令南方的吴越以及已经实际控制湖南军政的周行逢攻打南唐,吴越和周行逢肯定会出兵,南唐是北上攻周呢,还是在东线防御越楚呢?相信李璟会选择后者。
   南线两路被打掉后,柴荣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辽汉联军。耶律璟糊涂虫一个,虽然手下有人才,但他手下的人才不会强过柴荣手下的人才,以上驷对上驷,柴荣还不至于被契丹灭了。最多打个平手,何况耶律璟也不想和柴荣多纠缠,以免耽误他的睡觉时间,呵呵。
  
  
  
  
   至于烛影斧声的故事,真相谁也不清楚,只能推测。赵匡胤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虽然当时天下没有统一,但赵德昭这时也已经接近成年,为什么不早定下赵德昭的储君地位,然后让赵德昭多接触政务和军事,在政界和军队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威望?赵匡胤也不知道自己会早死。杜太后死前定下的“金匮之盟”见于宋史后妃上,脱脱修宋史多以宋朝实录为原本,北宋一朝自太宗以下皆是太宗一系,自然要对太宗美化了。杜太后对赵匡胤所说的“崩后传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给德昭”的理论性太强,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可操作性。
  
   赵匡胤的死因,众说纷纭,传言太多。虽然不敢肯定赵光义亲手害了老大,但可以肯定赵匡胤绝不会是善终,宋史本纪上没有赵匡胤得病的记载,只是说在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说崩就崩了,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即使是得到暴病突发死亡,正史也不可能不记载。如果意外死亡,也得记载下来。比如著名的晋景公如厕而卒,左传都没落下,官方正史怎么会不提?赵匡胤在深夜召见赵光义,所有人等都退出殿外,既使没有野史上太监看到殿中赵匡胤举玉斧大呼:“好做!好做!”的说法,那么赵匡胤怎么说死就死了?而且死前只有赵光义一人在场?从哪种角度来看,赵光义都是第一嫌疑人。按逻辑第一嫌疑人要重点审查的,但赵光义本身就是法官,这个官司根本就是个无头官司,自己审自己,结果可想而知。赵光义继位后,立刻改元,这也不符合逻辑,两个月都等不及?为什么着急改元呢?是为了早定自己的合法正统的身份吧,如果是正常继位,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在亡兄最后一年前改元,一不符合惯例,二对亡兄不敬。
  
   赵匡胤不一定就是赵光义害死的,但赵光义非正常即位却是一般史学界认可的,至于如何“非正常即位”,各有表述。比如司马光认为赵光义是正常即位的,但司马光所侍奉的仁、英、神三朝皆是太宗子孙,就算司马光了解内情也不敢多说什么。这在封建社会是天字第一号忌讳。
  
   而且,杜太后怎么知道赵匡胤会早死?按正常逻辑,赵匡胤应该能活到六十多岁,这时的赵德昭已经近四十了,无论如何都不是幼主。假使杜太后知道赵匡胤早死,让赵光义继位,赵光义能当多少年?赵光义死时五十九岁,难道还能再让赵光美当皇帝?赵光美如果活到这时也五十多岁了,再当十年也六十岁了,再让赵光美把位子传给已经五十多岁的侄子赵德昭?在逻辑上很难说通。赵光义和赵光美都是有儿子的,怎么肯舍子传侄?他们也不会这么高尚,赵匡胤都能夺恩主柴荣的儿子,赵光义兄弟俩自然也会这样玩的。
  
   如果我们认为真有金匮之盟的话,按常理说赵光义应该按照杜太后的意思去办。在五代宋初,开封尹权位极重,多由皇族中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担任,石重贵、(刘承训)、柴荣、赵光义都是这样过来的。虽然赵光义刚开始也徇惯例让赵廷美主政开封,但后来宋史廷美传记载“或告秦王廷美(太宗继位,避讳改光为廷)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上不忍暴其事,遂罢廷美开封尹”。这句话我们应该好好玩味,“或”就是指有些人,至于哪些人,不知道。说赵廷美骄恣,有不轨之谋,然后赵光义为了照顾兄弟的面子,便不让赵廷美当开封尹了。当时世人都知道赵廷美当开封尹意味着什么,但赵光义却给拿掉了,理由是照顾兄弟面子,可这毕竟只是赵光义的一面之词,想玩倒赵廷美还不容易?
  
   赵普表面上和赵廷美有过结,让知开封府事的李符劝赵光义把赵廷美弄到偏远地方去,以备不测。赵廷美无权无兵,能闹出多大动静来呢?赵普能和赵廷美有什么仇呢?也许是赵普和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关系比较铁,而和赵廷美有些疏远,觉得如果赵廷美当皇帝,自己会被夺权外放。但赵家兄弟难道个个都短命,都活不到五十岁?有些离奇了。最大的可能就是赵普后边站着的赵光义,赵普唱黑脸,赵光义唱红脸玩双簧。当然这也是猜测,宋史以后所有的观点都是猜测,谁有绝对的证据证明什么?
  
  
  赵光义便让被贬洛阳的赵廷美再一次贬到了房州,并派心腹阎彦进任房州知州,袁廓通掌房州兵权,监视赵廷美。后来赵延美窝囊病死,李昉等人还在拍赵光义的马屁,说赵廷美心怀不轨天下人都知道,如果不是陛下对我们说,我们还不知道呢。这话有问题,即然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李昉等人却不知道?还得赵光义亲口对他们说?
  
   假设一下,赵光义对赵廷美和德昭兄弟做的过于绝决可以反证金匮之盟的存在,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让赵光义在诺言和利益之间选一个,必须选一个而否定另一个,赵光义会选择哪一个?是让天下人骂自己不信重要呢,还是把天下传给子孙后代重要呢?显然是后者更重要。
   赵廷美所谓不轨,从被贬到病死,所有的“罪名”全是赵光义给定的,罪证却不知道在哪?
  
   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宣布出来的,按常理,这应该由赵匡胤公布出来,如果真有这个盟,那么赵匡胤为什么不公布呢?赵匡胤是个孝子,老娘的话不敢不听。原因可能因为赵匡胤不想把位子传为赵光义,那这首先是赵匡胤违盟。但赵光义后来对待赵廷美和德昭兄弟的行为上又可以做为反证:赵光义也违盟了,真传给赵廷美,赵廷美同样有可能违盟,谁都有私心。照这样看来,金匮之盟根本没有操作的可能性,那么杜太后要么是纸上谈兵,要么金匮之盟子虚乌有。
  
   而且赵光义陷入一个两难处境,如果不承认有金匮之盟,那么后人就会对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穷追到底,有了金匮之盟就可以拿来当挡。可承认金匮之盟后,赵廷美和赵德昭兄弟就成了棘手问题,怎么办?只能在承认金匮之盟的前提下“违背”金匮之盟的约定,违约不把江山传给廷美、德昭兄弟最多落个“刻薄寡恩”,而弑兄夺位这个罪名就大了,玩不起的。
   当然了,我对赵光义很没有好感,也许个人感情上有偏袒之处,这也只是个人推断,还望兄等多多指教,呵呵。
  
   侠兄客气了,弟也就是看一些官方正史如新旧五代 另外兼杂一些旁史,五代史料比较丰富,所以基本上以新旧五代史为主。十国资料简略,所以参考一些旁史为证,宋史世家等书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698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