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情况:2010年10月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总结:明清近代文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54:39

  第五章  明清近代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明清近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了解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掌握李贽“童心说”、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思想要点;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关系的论述;叶燮关于诗歌创作主客关系的论述;袁枚“性灵说”的理论要点;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要点;清代词论的基本观点;明清小说理论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明清戏曲理论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重点理解与掌握李贽、袁宏道、王夫之、叶燮、袁枚的诗文理论,桐城派的古文理论,金人瑞、毛宗岗的小说理论,王骥德、李渔的戏曲理论;梁启超的小说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说”。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  概述

  识记:1.明代前中期出现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以雍容典雅之笔歌功颂德的诗风,时称“台阁体”;2.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批判“台阁体”,并引发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影响明代文坛百余年的复古流派;3.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是唐宋派,其代表人物为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家文钞》,归有光创作成就最高;4.与复古派全面对抗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李贽提倡“童心说”,重视戏曲小说;公安派提倡“性灵说”,要求文学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追求露、俗、趣;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合编《唐诗归》,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与公安文风截然相反;5.清代诗学流派纷呈,影响较大的有以钱谦益为首的“虞山派”,以王士祯为首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首的“格调派”,以翁方纲为首的“肌理派”,以“江右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为骨干的“性灵派”;赵翼《论诗》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6.清代词派,清初有以陈维菘为代表的阳羡派,尚苏、辛豪放词风,稍后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编《词综》以张其说,宗奉姜夔、张炎清空雅正词风;嘉庆后有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7.清代散文理论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三位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姚鼐编有《古文辞类纂》,倡“义理、考据、文章三位一体”说,在《复鲁絜非书》中首创散文风格学上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以恽敬为首的阳湖派,提出“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以救桐城派崇尚宋明理学造成的板滞贫瘠;以阮元为代表的骈文派,重申“文笔之辨”,以为“千古之文”就是孔子言《易》“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者,从而将“古文”逐出文苑,该流派以《昭明文选》作为骈文典范,故又称“文选派”;8.李贽是戏剧小说理论的开拓者,以为《西厢记》、《水浒传》与“大贤言圣人之道”一样,“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他称赞《水浒传》是“发愤之作”,并以评点方式,对小说主题、人物性格、情节结构、表现手法一一阐发,合而观之,则是系统性小说理论的雏形;9.清初金圣叹是李贽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小说戏剧评点家,他将《西厢记》、《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合称“六才子书”;此后,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有力推动了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发展;

  10.明清戏剧理论专着,有徐渭《南词叙录》,标举表演艺术的本色论;王骥德《曲论》,初步建立曲学理论体系;李渔《闲情偶寄》提出“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等戏剧结构原则,对语言、唱词提出“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要求;强调戏剧活动以舞台表演为核心,对演员表演、歌唱、道白艺术和导演方法等,都有系统论述,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学着作;1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近代小说界革命中建立新小说理论的重要论文,文中提出“小说为国民之魂”,“欲改良政治,必自小说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并阐发了小说“支配人道”的四种力量:熏、浸、刺、提;12.明清至近代最具总结意义的文学理论成果,有胡应麟《诗薮》,从复古派立场论述“诗之体以代变”,“诗之格以代降”,是一部史、论结合的专着;许学夷《诗源变体》探讨各个历史时期诗歌文体源流正变的关系,充分肯定“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叶燮《原诗》总结诗歌发展的历史动力,其核心论点是“变”,认为“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原诗》还探讨诗歌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理、事、情概括客观事物,以才、识、胆、力概括主观条件,强调两者的完美结合;王国维吸收、融合传统文论与西方美学思想精华,在《人间词话》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隔与不隔等范畴,集传统意境说之大成,也昭示着中国新文学理论即将诞生。

  第二节  《诗集自序》

  识记:1.作者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前七子之首;2.《诗集自序》是李梦阳晚年为自编诗集《弘德集》所作序言。

  领会:真诗乃在民间。

  简单应用:从《诗集自序》看李梦阳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识记:作者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人,名列前七子。

  领会:意象。

  第四节  《四溟诗话》

  识记:作者谢榛,号四溟山人,临清人,后七子初期领袖。

  领会:1.妙在含糊,方见作手;2.景媒情胚。

  简单应用:试析谢榛的“妙在含糊”说。

  第五节  《童心说》

  识记:1.作者李贽,又名李载贽,字卓吾,泉州晋江人;2.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领会:童心说

  综合应用:试析“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