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插座广告词:餐桌上植物史(五谷、蔬菜、水果篇) / 陕西一条龙 / 第32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7:19:54
餐桌上植物史(五谷、蔬菜、水果篇)共37页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10-13 12:10  水果系列二十七 甘棠(棠梨)
  
  甘棠又称为棠梨,因常常野生于荒郊、山脚、路旁,所以人们常常叫它野梨。它果小、味道酸涩,并不是味美之果,人们一般把它当作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但两千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常常可以咏颂它作品,这又是为何?这得从诗经中的一首说起。
  
  《诗经•国风•召南》中写道: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这首诗里提到召伯就是召公。召公和周公都是周文王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灭商纣三年后就去世,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时候才十二岁,于是就由召公和周公共同辅佐成王。成王继位不久,弟弟管叔、蔡叔与纣王儿子武庚在殷商故地发动叛乱。周公用了三年平定了叛乱,为稳固东方,他就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叫做洛邑(现在的洛阳)。这样周王朝就有两个都城,西部是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从此以后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现属河南三门峡市)以西由召公治理,东则归周公。
  
  召公有着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他治陕后时常下乡体恤民情。一次在乡间处理民事,当地官吏就让百姓腾出房子让他休息,并准备丰盛宴席款待于他。他立即阻止,说道:“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他就在甘棠树下露宿,并食自己携带的干粮,做到了不扰民,不惊民。
  
  召公经常在甘棠树下受理民事。听百姓诉讼,判决刑狱。他秉公而断,不避权贵。让人民再没有冤屈(古今听讼决狱大多为民事。其常为土地、婚姻、争执、财产,就是这种民事常常比杀人,抢盗等更难决断,因为公平二字在权贵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权贵多以权势欺压百姓,使百姓有冤不能诉,有曲不能声,能在民事诉讼上做到真真的公平,古今都难得)。
  
  召公治理陕地让当地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于是召公死后,人们思念他的政绩,怀念甘棠树,就写下甘棠的诗篇,广为唱颂。就是开篇提到的那首。它的意思是:“美丽的甘棠树,不要剪它枝叶,不要砍伐它!因为召公照顾过它,让它青翠茂盛。挺拔的甘棠树,不要伤害它!召公在这里休息过。可爱的甘棠树,不要攀折它!召公在这里听问政事。
  
  自此以后人们常常就用“甘棠”称颂贤吏,以赞扬他们的德政、体恤民情。
  唐朝骆宾王在武则天当政时任侍御史,他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被捕下狱。在被囚之所,骆宾王时常望着窗外景色(则天虽囚骆宾王,但并没有难为他,给他好的食宿条件,否则他会和其他囚徒一样住在暗室,过着暗无天日生活)。他看到窗外秋蝉,就写下一篇《狱中咏蝉》就以蝉的高洁为自己力辩(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他在诗序中,提到所囚之地西边就是法厅(审决刑狱的官厅),那里有几棵槐树,而秋蝉并没有在上面鸣叫,它鸣叫的地方是召公的甘棠树。骆宾王认为他就是那秋蝉,甘棠树听着它的明辩。
  
  武则天看到骆宾王所作之后,很快就把他放了出来。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就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并写下那篇著名的《讨武氏檄》。上面写道“狐媚偏能惑主(就如狐狸精迷惑皇帝)”,“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就如蛇蝎心肠,豺狼一般野性)。”不过武则天看后并没有大怒,而是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骆宾王寄托甘棠树为他辩明清白。白居易则以“没有甘棠”来借喻没有德政。他在杭州任刺史多年,虽尽心竭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百姓依然凋敝不堪。他离任之时,所治百姓感恩于他,无论老少皆提壶摆筵为他饯行。他感动不已,写下一篇《别州民》。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今春增筑钱塘湖堤,贮水以防天旱,故云。]
  
  
   白居易感叹:没有甘棠树,泪不由得洒落。税多让人们贫苦,加上天旱,百姓就多饥苦。于是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他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人们苦难,只能留下一湖水,为百姓解救荒年。就是这一湖水,使得百姓对他感恩万分。
  
  在寒食时节,白居易去郊外祭奠故友。看到甘棠花白,随风飘荡就如空中飞舞纸钱。心中不由悲苦万分。他写下一首《寒食野望吟》: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甘棠花舞动时节,白居易将被贬南国。看到故友之墓,想到自己要远赴千里之外,眼泪不由涌下。甘棠也许会带走一些自己愁绪。
  
  白居易诗句提到甘棠地方很多,他渴望着百姓安居乐业,自己能施展抱负。能过上召公治理陕地平稳,安定生活。这种思想不仅是白居易所有,许多文人也通过颂甘棠来表达自己情怀。唐宋诗词提到甘棠诗词就有一百多首,在《全汉文》、《全唐文》等文集中赞叹甘棠更多。甘棠虽不是美味之果,但确是一个类似桃源象征,它给予人们众多渴望,无怪人们都咏叹它。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10-29 09:16  重写了,现更新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10-29 09:17  五谷杂粮系列 一小米
  小米,书面的说法叫粟,古代也称禾,在中国北方把没有脱粒的粟俗称谷子。它属于人们长说的五谷(粟、麦、稻、黍、菽)之一。小米最大特点就是耐旱,耐贫瘠的土地,不怕酸碱。农谚就云:“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
  
  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栽培谷物,它是由野地里的狗尾巴草驯化过来,谷子地里的狗尾巴草在幼苗时期很象谷子,叫做“莠”,成语“良莠不齐”就由此产生。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和7000多年前的磁山遗址都曾出土过炭化粟。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典型的旱农耕作文化,也就是小米、糜子文化。女人掌权原始社会,人们可没有什么水利设施去伺候娇贵的小麦等作物。
  
  原始社会人们开始怎么吃小米?烧熟了吃。古人把小米放在石板上烤熟,然后一把把吞下。《礼记》中记有“燔黍捭豚”就指此事。郑玄作注说:“古时人没有锅烹饪食物,就用石板来烤肉与小米。”说白了,那时人们成天就吃烧烤,估计那时人口腔溃疡患者很多。
  
  那时人们吃的粟脱粒不净,味道粗散干涩,难以下咽,如果看见有人吃烤小米,突然出现翻白眼,张开嘴巴紧急情况,那得马上递给他水,肯定是一把小米卡在喉咙里了。人们一看这不行,于是使用陶器烹煮食物应运而生。最早小米饭、小米粥也就出现在人们的食谱中。《古史考》上就说:“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不过发明小米饭,小米粥可不是黄帝功劳,中国古代传说喜欢把集体发明赐予某一个人,如把草药发明给予“神农氏”,八卦发明给予伏羲等等,幸亏那时没有专利法。
  
  从上古到先秦时期,小米都是北方的首要的粮食作物,汉书记载董仲舒上书就说:“《春秋》其它作物歉收不记载,而小麦和小米歉收就记载,可见圣人在五谷里最注重就是小米和小麦。”。在古代小米还作为工资支付给官员,说某人是多少石官员,就是说这个人一年能得到多少石小米工资。这种支付方式在建国初期也在施行,建国初期人们工资都要折换成小米计算,几级职位折换成多少斤小米。
  大家可以看看这一份小米工资单: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周扬、副主任陈微明)下发了“北平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工警薪给暂行标准(草案)”,对于薪给数额作出规定。
  大学校长:月薪小米1300斤至1500斤;
  专科学校校长或独立学院院长:月薪小米1000斤至1300斤。
  
   ………
  (此单见于华夏出版社《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这种支付方式一直到1953年普遍实行工资制后才废除。)
  隋唐以后水利设施发展使水稻,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但是小米仍是北方人主要口粮。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水利建设大量兴起,小米地位才被小麦,玉米等所替代。
  
  小米颜色很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现在人们多喜欢金黄油润,晶莹透亮的小米。为此一些不法商贩用染料制造染色小米,辨别是否是染色小米,可取少量小米放于软白纸上,哈气使其润湿,然后用纸捻搓小米数次,观察纸上是否有轻微的黄色,如有黄色,说明小米中染有黄色素。另外,也可将少量小米加水润湿,观察水的变化,若有轻微的黄色,表明掺有黄色素。
  
  小米早已不是主食了,只是作为调剂伙食的一种方式,现在是品而不是食了, 小米中不含面筋,不适于制作发酵面食,主要用于制作烘烤饼、摊煎饼和煮米粥。一小碗熬到火候的小米粥,清香、味美甘滑别有一番风味。在工作压力之下,现代都市白领胃部不适已成通病,吃了小米后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因此你没胃口、食欲差的时候,小米粥的作用不亚于开胃菜。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内热者及脾胃虚弱者更适合食用它。另外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2等,还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
  

-
作者:陕西一条龙 提交日期:2007-10-29 09:18  五谷杂粮系列二、 稻
  民以食为天,什么食物最重要。是稻米,在亚洲约有20 亿人口的食物60~70%是来自稻米和它的副产品。中国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因此中国人也大多以稻米为主食。可以说稻就是生命,一点也不夸张。
  
  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已经有稻发现,此后稻米就在中国南方广泛种植。魏晋南北朝以前是粟为主的饮食文化,因为人口、经济中心在北方。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和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水稻取代其它农作物成为升为五谷之首。
  
  稻米有大类,籼米和粳米,籼米米粒较长,煮饭粘性较弱,膨胀性大。粳米短而厚,煮饭粘性较大,膨胀性小。
  当然还有一种分法,糯米和非糯米,籼米和粳米的淀粉都有糯性和非糯性之别。所以笼统地说糯米,其实还有籼糯和粳糯之分,非糯性的米便简称籼米或粳米。糯米吃起来富有粘性、柔性,特别适宜于酿酒和制作各式糕点。
  
  在古代的糯米除食用、酿酒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是籼、粳和其他谷物都无法替代的。明朝南京城墙每块城砖都要用糯米粥“固其外”,至今残留南京城墙的砖依然不变形。安徽某地农村一座清代建筑大院,客堂地面用糯米加工铺成,两百年下来,仍旧光洁平滑,不裂不破,引起参观者啧啧称奇。
  
  香稻的是一种特殊稻类,香稻的根、茎、叶和花都有着香气。辛弃疾夜过江西上饶农村闻到香稻之香,就写下“明月别国高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过现在城市里的人只好从想象中体会这种场景了。香米的香味很浓,但是如果象普通米那样煮饭,香味太浓反而不好闻也不好吃,只需用少许香米掺入普通米里,煮出来的饭就够香了。
  
  米刚收上来,不能直接吃的,得要去谷壳,去皮层(糠壳)。也就是大家长说的舂米,糙米是稻粒最外面的一层硬壳舂杵掉剩下的米。糙米营养好,但比较难消化,还需要再加工碾成白米。在加工过程中,因米粒的碾研程度不同,古代分为四级:粝、毇、粲、御;它们的关系是:“粝米三十,毇米二十七,粲米二十四,御米二十一。”粝米就是糙米,糙米的九折为毇米;八折为粲米;七折为御米。御米是专供皇帝吃的,特别的白,虽然好吃,却丢失了大量营养物质。
  
  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发现,糙米不但能够充饥果腹,而且对人体有极大的营养价值。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糙米具有"和五脏、好颜色"的妙用,意思是说常食糙米,不仅可以安和五脏,去病延年,而且还能润泽容颜,使青春常驻。可见糙米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而且还有医疗保健、养生延年的效用。现在机器碾的大米,遍数太多,平常老百姓都吃上过去御米级别大米,这种大米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都被破坏了,所以大家应该吃些糙米,这样子很利于身体健康。
  
  现在有一种涂层大米,也就是给外表涂上葡萄糖液和植物油,以增加光泽,看起来很好看。但更要注意的是一些不法商人用的矿物油而不只是植物油,矿物油可有毒啊。
  
  清朝笑林广记中时有一个笑话,说一位地主在城里开店经商,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教他的儿子读书。一天,先生问孩子们,大家每天吃的米饭是从那里来的?有一个儿子说,是从米仓里来的。另一个儿子说,是从街上米铺里来的。两个人为此争论不休。
  
  这个笑话似乎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随着城市发展,许多人就象笑话里的两个孩子,认为只要有钱,稻米就可以从仓库里提,到市场上买,忘记了稻米是要从田里千辛万苦种植出来的。更有不少人不知道五谷杂粮长得是什么样子,有的年轻人初次到乡下看到初生的麦苗,惊呼道:“这么大一片韭菜地。” 因此让人人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不过时,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01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