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驾校考场招聘:唐立契:15年心血浇开“方言花”(恩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54:04

唐立契:15年心血浇开“方言花”

2009-2-23 11:17 江门日报 第7086期 C3版

 

■唐文契翻阅手稿等资料,讲述《恩平音字典》写作的过程。

■许多资料被唐文契加上了注解。

■《恩平音字典》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平强

  唐立契,1963年出生于恩平那吉镇灌塘村,先后求学于恩平一中、原佛山师专(现佛山大学)、广东省教育学院。从1985年开始,先后在良西中学、独醒中学、江洲中学、恩平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2000年,在恩平市委调研室任职,现供职于恩平市委党史市志办,《恩平市志》和《恩平年鉴》编辑员。嗜好古今文字,潜心恩平方言。历时15年,编撰《恩平音字典》。

  □经典语录

  ●普通话好比是条铁路,恩平话好比一条公路;身为恩平人,如果既说不好普通话又说不准恩平话,就好像不通的公路连接在没有建好的铁路上,在信息的大道上必然出现大塞车。

  ●文字是语言信息的最基本的要素,不识字还能懂得什么?所以,《恩平音字典》不是一块金块,而是一个淘金的盆子。

  ●让乡亲多识字是我最大的心愿。

  成长之路

  文字情结“结”出一本字典

  《恩平音字典》收录字条约1.2万条,近110万字。让人难以想像的是,这样厚的一本字典,竟然是由一人独自编撰完成的。这个“能人”就是唐立契,他为了完成这一浩大工程,花费了15年。2003年9月7日,《恩平音字典》举行了首发式。  

  深受学长手抄《新华字典》影响  

  2009年新年初始,记者探访了唐立契。每每谈到文字他都会神采飞扬,唐立契告诉记者,他从小对文字有着难解的情结,大学时更是把文字作为研究对象,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

  唐立契从小喜欢读书。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校长告诉他们,有位学长因买不到《新华字典》,竟自己抄了一本。唐立契听后心里十分敬佩这位同学的毅力,这也增强了他奋发读书的决心。”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对文化学习不是很重视,然而让唐立契却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重点中学恩平一中。

  1982年,唐立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原佛山师专(现佛山大学)。在校期间,他对文字的爱好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他广泛地收集古文字资料,把学校整个图书馆有关古文字的书半抄半读地看了一遍。大学几年来,他购买的古文字资料比当时学校图书馆存有的还多。他的同学甚至跟他开玩笑说:“你可以去给我们上古文字课了。”

  “老师,你的字典怎么那么红”  

  1985年毕业后,唐立契来到良西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开学初几天,语文课本还没发下来,他灵机一动,把古代诗歌抄在黑板上,向学生们解说。当时,唐立契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运用古文字的知识、结合地方方言通俗地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这样同学们会比较容易理解。学生们纷纷反映:“老师讲的古诗很有趣、容易懂。”

  1987年,唐立契看到《广州音字典》以后,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感觉恩平话与广州话有很大的差别,而当时恩平几乎没有系统的地方方言的资料,恩平人对一些偏僻文字往往跟着广州音来读,而实际上是不对的。1988年,唐立契到独醒中学工作后,从头到尾通读了《广州音字典》,然后试图把所有的字条标注出恩平音。这时他便开始试着把每个字的恩平音的声母和韵母分辨出来,并标注在书中。相同的音填同音字,没有同音字的他就用拼音标注,接着他就开始把恩平音的声母、韵母系统归类。这一年,他正式开始了《恩平音字典》最初的收集工作。“那几年工作比较紧张,由于恩平方言的地方差异,为了一个字的准确读音,我需要做大量的求证工作,不断地问年长的村民,问同事,有时还向文化界的老前辈请教,了解后就用红笔在字典中标记出来。当时学生们看到我的字典就问,‘老师,你的字典怎么那么红’。”唐立契说。

  “编撰字典就是我的娱乐”  

  1993年,唐立契到恩平市教师进修学校担任语文老师。“我教的是未来的老师,作为老师,一定要读准字,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唐立契告诉记者,当时他的责任感陡然增强,从这一年开始,他就动笔编著一本适用于地方语文教学的《恩平音字典》。

  下定决心后,唐立契开始着手做具体的工作。为便于修改,他用铅笔在8开的白纸上起稿。每个字条都有普通话、恩平话的注音,还用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详细分析字形的发展变化,解说字义,除了普通话外,还要对恩平方言进行解释。这段时间,是唐立契最辛苦、也最难忘的日子,为了不影响白天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他每天大概只睡4个小时。周末也在家里工作。“我不会打麻将,没有时间去卡拉OK,编撰字典就是我的娱乐。2000年调到恩平市委党史市志办后,工作更是紧张,我就用别人休闲的时间来做工作的,我的头发也白了好多。”唐立契笑着说。

  《恩平音字典》2003年出版发行后,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省内各大媒体也纷纷给予报道,该字典成为江门五邑地区首部研究地方方言的字典,更激发了江门其他市区爱好方言的人进行研究、编撰字典的热情。唐立契用15年时间倾心编撰字典,帮助了不少恩平人讲准普通话、学好恩平话,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访谈实录

  说准普通话

  讲好恩平话

  一种责任 

  记者(以下简称记):编撰一本字典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顽强的毅力,那么是什么促使您用15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著作呢?

  唐立契(以下简称唐):第一,作为一种母语,恩平话是恩平人最常用的语种,而恩平话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在目前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地域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说准普通话、讲好恩平话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对文字要求严谨,而作为一个教授语文老师的老师,我更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认识到普通话、广州话、恩平话的差别,这可以提高推广普通话的效率。第二,编撰一本字典,系统整理出明确的恩平音语音方案,是对地方文化深层次的梳理,连自己的语言是什么都无法回答,就说不上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时,地方方言的研究有它的特性所在,除非对当地语言非常熟悉的本地人,无法由一般的语言学家来代替。作为恩平人,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第三,《恩平音字典》是很实用的工具,不仅可以省却口头、电话询问的麻烦,还会惠及到很多想学习恩平话的市民,这对于了解地方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的底蕴、提高地方文化教育效率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对于我来说,从小就对文字有兴趣,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编撰字典让我有了“一吐为快”的感觉,也让市民使用恩平话的时候作个参考。  

  一种现象  

  记:目前,在恩平年轻人当中出现一种现象,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就是在与人们交流中,恩平话中掺杂着普通话、广州话,让人们听起来怪怪的。

  唐:是的,现在有这种情况存在。由于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上不教恩平话了,学生都学习普通话,这对推广普通话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一直在恩平工作、生活的人们来说,不懂恩平话也是一个缺陷。在家里,学生没办法用普通话跟他们的长辈交流,还需要会说恩平话,但一些孩子说恩平话把电的“开关”说成“开干”、把“遗传”说成“移钱”,听起来就很别扭。一些在广州读书回到恩平工作的人,也很有可能不自觉地一起用3种话,结果导致交流成问题或者听不清楚。另一方面,想把恩平话转为表达普通话,遇到细微的、生僻的字的时候往往比较困难,出现了“凑位”现象。让人们避免“语言塞车”,这可以说也是我编撰《恩平音字典》希望能够看到的。

  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小学、中学教育阶段让他们认识到普通话、广州话、恩平话的区别。在恩平市的范围内,本人不同意学生识字中不教恩平音的观点,恩平人有权向老师请教汉字的恩平话的读音,就好像学英语要明白英语单词的汉字意义一样。  

  一种感动  

  记:《恩平音字典》从出版到现在已经有6年了,读者对《恩平音字典》的使用情况反馈如何?对于地方方言这方面,您还有什么打算吗?

  唐:《恩平音字典》最初的想法是用来学习汉字的,每一个字条的音、形、义各方面都很齐全、详细,这在全国性的辞书里也是十分少见的。这对于教育工作和自学汉字来说是十分有用的,许多读者对这本字典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不少读者对字典是从头到尾地看,而不是一般的查,感到书中的一些恩平方言字的解释十分亲切,对古文字的解析很有兴趣,这是我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读者打电话给我,交流字典的使用情况,我尽量地回答他们。对读者们的鼓励和支持我十分的感动,我也借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它有着特殊的环境,在没有外力强迫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绝迹的,母语是恩平话的人,都要说恩平话,所以我们尽可能地搞懂它。最近,我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搞了一个恩平方言分类的调查研究,把恩平1600多个村庄的地方方言,根据不同的发音特点归类,已经明确划分出恩平方言不同小类的范围,回答了恩平有多少种方言的问题。

  作为地方文化的整理,我个人在恩平方言方面花费的精力比较多,这当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恩平人的责任。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工作量十分巨大,如果要出版修订《恩平音字典》或新编《恩平音词典》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个人的社会经济能力。初版《恩平音字典》,已经让我达到殚精竭虑的地步,如果没有多方面的支持,相信很难再搞下去。现在还有少量的书,等将来搞清了,再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