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谢天宇是哪里人:让学生学会看数学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5:01
让学生学会看数学书 作者:--金喜荣…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会看书,是一个人赖以积累知识、增长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它会让你博览群书,从中汲取营养,会使你成为智者,成为“富翁”。但就近几年的留心,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会看书者寥寥无几,就连他们所学的课本──数学书也不看,让背概念,就只读概念,别的内容视若无睹。

课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材料。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极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生学会读数学课本,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理论依据

有这么一件事: 杨X在小学中、高年级时,数学成绩蛮好的,可是刚到了初一上学期,就感到学数学有些吃力,成绩在不断下降,期间测验了几次,均是六、七十分,几经努力,但期末考试仍没突破八十分,于是,她来找我这个曾经教过她的小学老师指点迷津。我猜测她对数学课本可能十分陌生,果然,她说数学课本她从来就没有读过,学数学就靠听课、做习题。我问她为什么不看数学书,她说:“数学书没啥看的,再说每天作业恁多,根本没时间去看”。我告诉她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没看书,她开始有些疑惑,我说:“试试看,哪怕只看3─5分钟,坚持每天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第二学期,她几次高兴地打电话告诉我,她的数学成绩已在不断地提高。

多年的经验表明:许多同学进入初中半学期之后仍然未进入状态,他还在沿用小学的方法学习,对初中的数学学习很不适应。结果,有些原本小学数学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初一第一学期就掉下队来,由于初一的基础没有打好,造成整个中学数学学习的被动。

别看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一只经过一个短短的暑假,可一进入初中,数学却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学习的内容极大的丰富和加深了,数学抽象的程度提高了,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深刻了,使用的数学方法也比以往灵活得多。所以说,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要迈上一个新门槛、上一个新台阶。然而,很多同学思想准备不足,加之初中数学内容的加深和课业量的增多,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很快掉下队来。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成为对他们的当头一棒,小学、中学数学成绩的巨大反差极大挫伤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果说小学的数学学习是老师拉着手走,中学则是老师指路走,需要更主动安排自己的数学学习。不仅学会上课,学会作题,更要学会看书,并不断地总结与反思。

我认为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包含了一个新理念: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探究能力等等,而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学和教学论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围绕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然而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无疑要先从书本做起。因此,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

二、让学生学会看数学书的一些体会

在小学,通常是下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完成任务,数学书是不读的,所以数学课本对许多同学来说也就是个习题册。其实,不真正弄清楚课本的内容,作题的意义不大。数学是靠概念、解题思路解题的,概念、解题思路不清楚,解题往往是照例题模仿,稍有变化就不会了,所以从小学就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1、设“疑”

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例如教学 “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概念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5以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 怎么理解? 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我让学生再细读第二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问:为什么书上说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赞叹到:“问得好!”我继续追问:如果换成是“一个分数”行吗? 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学生举出了:1/12,1/5,3/12几个典型的例子。通过设“疑”,以“疑” 带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2、试一试

小学生好奇心、争胜心强,凡事都想试一试,如果说今天的知识老师不讲,请同学们自学,比一比,谁最棒!学生准会个个精神抖擞,想一展身手。试问,在这种情景下,教学效果怎能不好?

例如教学“画角”,让学生看书自学,自己先尝试画角,然后全班交流。有的学生把锐角画成钝角、钝角画成锐角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分小组讨论,再让学生说一说、讲一讲,这种让学生教学生的方法,效果要比老师讲的好,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我只是强调了一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看书能力、说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思辨力也得到了提高。

3、演一演

应用题历来是老师教的难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图画,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摘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但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如果能有效地组织一些活动,对学生分析应用题是很有益的。如“行程问题”题型变化多样、灵活异常,学生很难掌握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发现事半功倍的方法。再教学时,我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如下:课前,我和这两位学生约好,请他们做我的小助手。一上课,我就请他们站在教室前后两块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同学吹哨子,请其他同学仔细观察。随着哨音响起,只见原本分别站在教室前、后黑板前的两个学生开始同时向教室中间走去。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不一会儿,两个学生撞在了一起,教室里一片欢笑……当学生的表演一结束,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我问:“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刚才的表演?”有的学生说:“他们是从两个地方面对面走。”有的学生说:“他们同时出发,后来又碰到了一起。”……说得太好了!“面对面”、“同时出发”不就准确地概括出了“同时相向而行”的特点吗?于是,我顺势介绍:在数学里,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然后,我又准备组织第二项表演,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了,都想上讲台一展身手,一只只小手都举到了我面前。“演员”选好后,我让她们背对背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教室前后的两块黑板前,然后我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接着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走得快的同学很快把走得慢的同学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在领着他们玩儿。但他们哪里知道,这不经意的一玩儿,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这样,通过演一演,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由于他们有了亲身的经历,再阅读这类应用题时就容易理解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4、议一议

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我趁机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五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可见,学生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教师只要善于启发、善于引导,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效果会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境界。

5、比一比

比一比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间的相互交叉、混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是3/4块而不是1/4块。于是,我让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拿出3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叠放一起,然后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比一比每个同学分得3张纸的几分之几? 每个同学分得多少块?(它是1张纸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 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6、自学读书

看数学书与看语文书不一样,有可能数学书上的字你全认识,但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意思,有可能一步过不去下面就都不明白。所以看数学书不能跟看小说一样,几页几十页地看下去。最好拿纸笔边看、边想、边算,把课本上的重点划一划、圈一圈,用心再思考一遍,自己完成课本上的数学推导,边推导边想推导的根据。阅读一段后把书放到一边想想书中讲的“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是什么”指的是什么概念,什么规律,什么方法等等;“为什么”指的是理由、根据、来龙去脉;“干什么”指的是应用、概念、定理、方法的功能,怎么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课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用课本中提供的范例和信息去解决问题,寻找创新的依托。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实际操作解决,也可以记录下来让大家一起解决。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还要教会学生把不同知识比一比,找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还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训练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数学作为科学的皇后,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对于培养人的分析能力、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下一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

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