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如家快捷酒店:数码摄影学堂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8:09:12

第一课稳定你的相机

  Tom Xu经常对苏老师、丁老师、刘老师说,教教我们这些想玩摄影的人构图啊、用光啊什么的吧。3位老师面面相觑:这似乎无从说起啊?

  学东西务必循序渐进,在学习构图、用光之前,至少还有3个关卡要过,稳定相机、准确对焦、正确曝光。这3个关卡看似容易,实际上却是拍摄经验和功力的集中体现,而且这不仅仅是犯不犯错误的问题,还要尽量做到完美,就像学驾驶起步停车一样,新手老手一下就能看出差距。

  虽然晃动状态下拍出来的模糊照片中也有精品,但这不是初学者应该模仿的对象,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把照片拍清晰。毕竟绝大多数人评价照片好坏的第一标准,仍然看照片是否清楚,尤其是放大了之后看。照片不清楚主要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相机没拿稳,另一个是焦点没对准,这一课我们先来讲如何稳定你的相机,以下就是稳定相机的4个要点:

  提高快门速度

  相信初学者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手持相机进行拍照,因此你必须了解什么情况下快门速度是足够的,能够拍出清楚的照片。按照摄影教材上的说法,如果你拍摄时所用的快门速度高于镜头焦距数值的倒数,那就是安全的,应该能够得到清楚的照片。对于小的卡片式数码相机来说,通常镜头的焦距都在28mm到120mm之间(等效于35mm相机视角),这就意味着你在广角端用1/30s的快门速度、长焦端用1/125s的快门速度,就可以保证画面的稳定不抖动。如果你使用的是大变焦比数码相机,如富士FinePix S9500,长焦端焦距达到300mm,那么相应的安全快门速度就应该达到1/300s。

  如果你不愿意去计算安全快门到底是多少,那么也可以听相机的安排:大多数数码相机(非单反)都会在快门速度不足的时候在LCD屏幕上显示“抖动提示”的图标,大致的样子如图1,如果你在拍摄时发现LCD屏幕上出现了图中红圈内形状的图标(一般显示在屏幕左上或右上角),你就要小心注意了,按下快门你可能会得到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

 

  通常在天气晴朗户外白天、照明充足的舞台,光线强度足够,快门速度也都能保证,而清晨和傍晚、阴雨天气、阴影下、夜晚灯光环境下的街道、普通光线照明的室内,光线一般都不足以让相机在安全快门下拍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想一些办法来提高快门速度,常见的办法不外乎有两种:使用闪光灯、提高相机的感光度。你可以在相机机身上找到闪电形状的闪光灯控制按钮(图2),通过按下这个按钮,你可以让闪光灯关闭、打开或者自动,不过要记住闪光灯只能够照亮有限距离内的人或者景物,有效距离通常只有3m到5m,所以如果你打算在球场看台上拍摄场地中央的某个人,劝你还是绝了这个念头吧。

 

  调整感光度也能够提高快门速度,不过范围同样有限。ISO100、200、400都是最常见和常用的。感光度数值增大1倍,同样光线环境下的快门速度也能够加快1级,富士第五代超级CCD可以达到ISO 800甚至ISO1600,对提高快门速度非常有效。不过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感光度越高,画面色彩变得暗淡,噪声颗粒也随处可见,甚至影响主体。与闪光灯的效果不同,提高感光度对整个环境下的所有景物都有效,不论远近。

  如果你还不能熟练地使用闪光灯和调整感光度,那么可以将相机切换到全自动模式,如图3中红圈所示,将相机的模式拨盘拨至这一挡,相机就会根据现场光线的情况自动提升感光度或者打开闪光灯,以保证你拍出来的照片足够清晰。

 

  提高手持稳定性

  有些时候,你拍摄的地点光线较暗,而你又不打算使用闪光灯(或者距离太远闪光灯照不到),也不愿意牺牲成像品质来提升感光度,那么就得想办法提高手持的稳定性了。

  首先你要勤于锻炼身体,没事端着哑铃保持手臂前伸,大概3个月下来相信就算你拿着再重的相机,手也不会哆嗦了。我认识一个练射击的MM,据她自己说她能够手持15s拍摄,实在是令人惊讶。

  其次要注意拍照时姿势。如果你没练过马步,那么最好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将身体贴在固定的物体上,尤其是在半蹲的时候。如果你要从比较低的角度拍摄,最好坐下或者趴下,蹲着的时候稳定性是很差的,心疼衣服的话,下次拍之前换上件比较耐脏、结实的、便宜的衣服即可。

  无论你使用的是否是单反相机,将相机拿到眼前用取景器拍照都会比胳膊平伸将相机放在胸前拍照更稳定,如果光线较弱,你就要将相机贴近眼睛,双臂紧贴身体,身体靠稳依托物,屏住呼吸,轻轻按下快门钮。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你会发现你能够以1/4s的快门速度在广角端拍摄,或者1/30s的快门速度在长焦端拍摄,怎么样,很有成就感吧?

  使用三脚架及其他辅助手段

  虽然你成功地做到了1/4s快门速度不抖,但总有你也端不住的时候,比如你需要2s、10s甚至5min的长时间曝光,你就必须借助一些装备来完成,而三脚架就是其中最常见的。我不打算向你推荐具体的三脚架产品,也不打算一步一步教你如何使用三脚架,相信你看到它就会明白它的用法。

  除了三脚架外,你还可以就地取材,使用一些其他东西来帮助你稳定相机:用一个塑料袋装一些沙子或豆子,然后包起来按压成你所需要的形状,然后把相机摁在上面放稳,你取好景,并将相机调整至自拍状态,等待快门自己释放即可。其实不用塑料袋,随便找一个能放稳相机的地方也能行,比如桌子、窗台、地面等等,只不过调整相机的俯仰角度不方便而已。

  防抖技术

  在一些场合,你需要保持拍摄时的机动性,于是就没有时间和机会架起三脚架来拍摄,这个时候另外一种技术就能够帮助你——防抖技术。简单说来,防抖技术就是通过一组浮动悬浮状态的组件,来实时校正和抵消你拍摄时相机的抖动。如果这组浮动组件位于镜头内,是一组镜片,那么这就是一支防抖镜头;如果浮动组件位于成像元件处,那么这就是一台机身防抖的数码相机(参见图4);如果防抖组件位于你的手臂,那么恭喜你,你就是传说中的“防抖基本靠手”!

  对于防抖镜头来说,通常能够让你在低于安全快门2到3挡的速度下拍出清晰的照片,尼康最新推出的一只大变焦比镜头AF-S DX VR Zoom Nikkor ED 18~200mm F3.5~5.6G (IF),就号称具备4挡快门速度的防抖能力。

  机身防抖技术原理很容易理解,而且这种技术能够配合任何镜头来实现防抖功能,看起来更加诱人。与镜头防抖相比,机身防抖更加有利于在广角端的防抖效果。而富士在S9500等机型上提供了自然防抖模式,通过提高等效感光度获取清晰图像,相对光学防抖更可以降低被摄体移动造成模糊的概率。

  怎么样?第一课下来,你应该能把相机端稳了,但这并不能保证照片就一定清晰,有的时候你相机端得很稳,可是仍然拍不出清晰的照片,这并不是人品问题哦,恐怕就是对焦有问题了,下一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准确对焦。
  
        第二课准确对焦(1)

       

引:我们的数码摄影学堂又上课了,欢迎各位同学回来!上一堂课我们讲过,要拍出基本过关的图片,至少要做到3点:稳定相机、准确对焦和正确曝光。这堂课,我们就来讲如何做到准确的对焦。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些有关对焦的基本概念:在中学的物理课本上,我们都学过凸透镜成像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物距、像距等概念和计算方式,我们不需要去复习这些课程,只需要理解不同距离的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距离透镜中心也是不同的即可。而对焦,就是通过调整镜头或者其他组件,使之能够将一定距离的景物在感光元件上清晰地成像。对焦通常都是通过镜头某些透镜(组)的微幅移动来实现的,有些时候也可能是移动整个镜头或者是成像元件。

  对焦和变焦

  许多新用户搞不清楚对焦(Focus)和变焦(Zoom)的区别,经常混为一谈,而许多相机的镜头上也都有这么两个环,一个负责对焦,一个负责变焦(如图1)。对焦的概念我们上面已经介绍了,而变焦,则是通过较大幅度地改变镜头内各个透镜(组)的相对位置(即改变焦距,简称变焦),来实现拉近或者推远被摄物体的效果,或者说,改变成像的视角。在负责变焦的那个环旁边,一般都有相应的焦距信息,例如28mm、50mm、85mm等等字样;在负责对焦的那个环旁边,有时候会有距离信息(单反相机居多),例如0.5m、1m、3m等等。有关变焦镜头、不同焦距的应用,我们会在今后的人像和风光摄影课程中详细为大家介绍。

  自动对焦与手动对焦

  在一些功能比较丰富的数码相机上,会具备自动对焦(AF)和手动对焦(MF)两种模式,例如富士FinePix S9500,其对焦模式的的切换开关就在机身左侧的镜头筒后方(如图2)。图中的自动对焦还有AF-S和AF-C的区别,分别是指单次自动对焦和连续自动对焦,前者常用于静态物体的拍摄,后者多用于追踪动态物体。

  在大部分情况下,自动对焦都是比较快速和精确的,它是通过反差相位检测的原理来实现对焦的,具体的原理解释起来需要N页,这也不是我们初级班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只需要了解到什么情况下自动对焦可以使用即可(下文有详细介绍)。而当自动对焦系统不能很好地工作时,比如无法自动对焦、自动对焦速度过慢无法跟上拍摄、对焦结果可能不正确等等情况下,我们需要手动对焦,即转动那个对焦环,并通过取景器或者LCD屏幕来检查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你想表现的内容。

  自动对焦的工作条件

  并不是所有情况下,自动对焦能够顺利进行,以下几种情况自动对焦可能就无法搞定:

  1. 高速运动的物体。

  由于自动对焦是通过检测被摄物体的反差来实现的,所以如果在检测过程中被摄物体离开了原有的位置,那么检测速度较慢的自动对焦系统就可能跟不上从而无法对焦,尤其是在物体的运动方向与你相对时。对于非单反的数码相机来说,普通办公室内人的步伐或许还能跟得上,但是运动场上的健儿、路边的汽车移动的速度就难以跟上了。专业级的数码单反相机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其自动对焦的速度、预测物体运动的计算能力和对焦点数目保证了高速移动物体也能够被自动对焦系统捕捉下来。

  2. 超出对焦距离范围

  所有的镜头都有这样一个参数:最近对焦距离,它意味着比这个距离更近的物体,无论你如何努力地去对焦,都无济于事,镜头内负责对焦的镜片(组)移动范围就这么大。通常焦距越长,这个对焦距离就越远,例如单反相机上常用的70-200mm/F2.8镜头,一般最近对焦距离都在1.5m开外。

  小数码相机的最近对焦距离要近得多,这是因为其镜头实际物理焦距较小,广角端只有6mm左右,例如富士FinePix S9500在广角端就可以对镜片前1cm的物体进行对焦,你可以将一个螺丝钉拍得撑满屏幕!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拍摄较近距离的物体(也就是传说中的微距摄影),可能需要打开相机的微距拍摄模式(或者镜头上的微距模式开关),图2中蓝圈内的按钮即为微距模式按钮。一些相机还具备更加强悍的超级微距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最近对焦距离是各不相同的,如表(富士S9500)所示。

  3. 环境光线太暗

  自动对焦在太昏暗的环境下也是无法工作的,试想一下,我们的肉眼都快看不清楚东西时,需要捕捉光线并转变为电子信号进行分析运算的系统如何能够正常工作?在这种环境下,自动对焦速度会变得很慢甚至无法对焦,或者是对焦结果不正确。一些相机具备辅助对焦灯的功能,它会在光线较暗时主动打开照明光源来照亮被摄物体,不过灯的亮度有限,照射距离一般只有数米,对远处的景物没有作用。

  4. 被摄物体反差太低

  时不时我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相机对着白墙无法自动对焦呀?我一般都会回答:“这是正常的,对着红墙、绿墙、黑墙也是这样。”

  “那怎么办呀?”

  “在墙上写上‘不对焦我就砸了你’,然后再试试,应该就行了。”

  “*&^$%@#^”

  说正经的:相机对着白墙无法自动对焦,是因为白墙是纯色物体,没有反差,自动对焦系统检测不到任何轮廓信号,于是就无法工作。给我们的启示是:请尽量对着有反差、高反差的物体进行对焦,例如人的眼睛、白纸黑字等,这样自动对焦系统才能够工作的好。

  5.不要一下将快门按到底

  基本上所有的自动对焦相机都是这样设计的:将快门钮轻轻按下行程的一半,此时相机镜头开始咔咔作响或者只动不怎么响,取景器或LCD屏幕上的物体开始远近挪动,清晰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最后伴随着一下提示音或者闪动,对焦就完成了。此时你可以继续往下按快门,按到底之后相机就会开始拍摄。如果你一上来用力就将快门按到了底,那很有可能自动对焦还没来得及工作,你就强迫相机进行拍摄了,最终得到的很可能是一张模糊不清的废片。

  怎么样?了解到自动对焦系统的命门所在了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开上述几种情况,在自动对焦系统能够良好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拍摄,这样获得清晰照片的几率就会很高。

  下面我们在来讲讲拍摄时有关对焦的一些技巧。

          第三课 准确对焦 (2)


         

选择自动对焦点

  对于一些功能强大的数码相机来说,自动对焦点的数目通常比较多。例如富士FinePix S9500,当你按下图2中那个圆形的按钮后,就可以进行对焦区域的移动,你可以通过机身背后的十字键把对焦点挪动到你想要得任何位置,这样你就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拍摄。

  如果相机的功能没这么强,对焦点就那么可怜的几个,而且不能自由移动,怎么办?看下面:

  先对焦,后构图

  通常情况下,相机默认的自动对焦区域都是画面的正中间,在熟悉相机之后,你可能还会使用位于画面中心之外的几个对焦点,但这仍然无法满足所有拍摄的需求。有时候根据你的构图需要(构图?不是说先讲对焦吗?OK,暂时先忘掉这句话),你需要将被拍摄的目标放在画面左上角,这个时候你可以将目标先放在画面中央,半按快门对焦成功后别松开快门,保持半按状态并心地转动相机至所需的构图效果,然后完全按下快门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大光圈的镜头配合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时,这样的操作可能造成焦点偏移,而由于大光圈镜头景深很浅,可能会造成被摄物体脱离清晰区域。景深?这又是什么概念?别着急,往下看。

  景深,景深?

  景深简单来说,就是成像清晰的范围,由于不同距离的物体所成的像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我们将某个距离的物体对焦清晰了,其他距离的物体就会变得模糊。最为清晰的那个点前后还有一段距离,也能够比较清晰地成像,这个距离范围就叫景深。如图4,这两个模特前后有一定的距离差,在大光圈镜头浅景深的情况下,前面的模特清楚,后面的模特就在景深之外了。而图5种两个模特与我的距离相似,因此都是清楚的。

  景深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镜头焦距、光圈大小、对焦距离;焦距越短、光圈越小、对焦距离越远,景深就越大。有关景深的进一步说明以及控制景深的意义和技巧,在我们后面的人像和风光摄影课程中也会详细介绍。

             第四课 正确曝光

            

引:前些天,Tom Xu同学主动提交了一张家庭作业——娇妻爱女的合影。Tom Xu同学说:“看看,上了两堂课,我拍照比以前有明显进步,画面多清晰,对焦多准确!”

  上一篇:数码摄影学堂——基础篇(1)

           数码摄影学堂——基础篇(2)

  人像摄影专家刘老师过来看了看说:“逆光拍摄的时候得多加曝光,这张人的脸还是偏暗啊!”。

  还好,如何正确曝光正是这一堂课程的主要内容,让我们马上开始。

  为什么要控制曝光?

  大家或许经常听到“曝光”这个名词,比如某某产品虚假宣传被315晚会曝光等等,故名思义曝光就是指原本在暗处的东西被拿到明处被人看到、亮出来。我们也都知道相机里面的胶卷如果没有冲洗就被拉出来,胶卷就会被曝光,原来拍好的照片就会毁掉。

  我们在数码摄影中所要研究的正确曝光,就是如何让相机正确地记录被摄物体的明暗细节,准确还原出被摄物体的视觉效果。

  人的眼睛在原理上与相机和镜头是非常相似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能够清晰准确地看清楚周围的事物,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的眼睛能够自动调节对环境光线的感知程度。然而对于相机来说,它所能够记录和包容的明暗范围是远远小于眼睛的,人的眼睛可以在亮度差别达到100000:1的巨大反差场景中看清楚所有明暗细节,而绝大多数数码相机之能够记录下不足1000:1的反差场景。你坐在室内,可以通过肉眼看到室外阳光照射下的景物,也能同时看清楚屋内阴影下的物体,相机则远远做不到。

  于是,你(或者说相机)必须有所取舍,选取你想表现的部分,来进行正确曝光。

  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

  基本上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具备一个功能:曝光直方图显示。大多数通过LCD屏幕取景的数码相机,还能够实时地在屏幕上显示当前取景范围的直方图。

  直方图是一个以亮度值为横坐标、像素数量为纵坐标的区域,如图1中右上角的部分。横坐标最左边亮度值为0,表示最暗;最右边亮度值为255,表示最亮。我们列出同样场景下曝光过度、曝光正确和曝光不足的三张照片,以及它们的直方图(色阶)。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大部分像素集中在亮度较高的区域,并且有部分内容显然溢出于最大亮度值之外,那么这张照片就是曝光过度了。如果大部分像素位于亮度值很小的区域,并且有部分内容丢失在坐标原点左侧,那么就是曝光不足。如果所有的象素点都位于亮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两端没有溢出的,那么这张照片曝光就基本正确了。但是请注意,这仅仅是基本正确而以,相机的自动曝光功能就是干这个用的。    

 

图1: 曝光值偏差示意图   

   何谓曝光补偿?

  或许你听说过,在相机上有一种功能叫做曝光补偿。这是干什么用的呢?这是因为:相机的自动曝光功能(或者说测量光线强度的功能,简称测光),是将各种明暗不同的被摄物体当作灰色来进行测量的,它的任务是将画面中所指定区域的物体还原为中等程度的灰色(又名中性灰、18%灰),无论你相机镜头对准的是一堆蜂窝煤,还是一个雪人,如果任凭相机去自动曝光,拍出来的都会是灰色。如何把蜂窝煤拍成黑色?如何把雪人拍成白色?这就要靠一个口诀:白加黑减。这4个字的前3个字是一种感冒药的名字,相信你不会记错把?具体的做法是:如果你拍摄的主体是黑色(或深色),那么你需要减少曝光量,如果你拍摄的主体是白色(或浅色),那么你需要增加曝光量。

  白加黑减原则,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推广:在较为阴暗的环境下,为了表现出阴暗的气氛,我们可以将阴暗场景看作是深色的环境,于是拍摄时需要减少曝光,反之亦然。

  通过直方图,我们也可以形象地了解白加黑减的意义:上面我们讲过让所有的像素点都包含进最亮和最暗的区间之内,只能算是曝光基本正确,但是像素点最集中的那个尖峰,到底应该在什么位置?以黑色为主的场景,和以白色为主的场景,倘若尖峰的位置相同,都位于坐标轴的中央(即亮度值127附近),那显然是无法还原物体色调的。我们进行曝光补偿,就是要让这个尖峰向正确的方向移动,让白色的物体为主的照片直方图尖峰出现在最大亮度附近,让黑色物体为主的照片直方图尖峰出现在最小亮度附近。至于深灰、中灰、浅灰色为主的场景,直方图尖峰所在的位置,相信你能够举一反三吧?

  如何调整曝光补偿?

  如图2,在大多数数码相机机身上,都会有一个方型图标的按钮,按钮内部被一条对角线分割为黑白两个区域,分别标着+、-的符号,这个按钮就是曝光补偿按钮(如小红圈内所示)。以富士FinePix S9500为例,按住这个按钮,再同时拨动下方大红圈内的拨轮,就能够进行曝光补偿了。拨动的同时,在相机的LCD屏幕上会有补偿幅度的提示,通常步幅为1/3EV,每拨动一下会增加或者减小1/3EV的曝光值。

  通常数码相机所提供的曝光补偿范围在±2EV之间,如果需要更多的补偿幅度,可以通过相机的全手动曝光模式进行换算并手动设置。    

 

图2:通过相机上的曝光补偿按钮,用户可以轻松设置曝光量 

  逆光拍摄如何进行补偿?

  终于回到文章开头Tom Xu所遇到的问题了。刘老师说逆光拍摄需要加曝光,这是为什么呢?回头想想刚才所讲的白加黑减原理,逆光场景下背景很亮,主体却处在较为阴暗的区域,按照相机对光线的测量方式,它一定会把背景还原为灰色,而更暗的主体(如人脸)自然就变成深灰甚至黑色了,这时候如果你进行加曝光的补偿(幅度可以逐步增加,慢慢试验,此后就会有经验了),就可以将画面整体增亮,虽然背景变的更加晃眼,但至少主体的亮度是有保证的。

  我们再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在茂密树丛中,某一片枝叶正好被太阳照到,非常鲜亮,而树丛的其他树木枝叶并没有这样的光线眷顾,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曝光补偿?这正与逆光拍摄相反,你需要减曝光,而且减的幅度会相当的大,甚至会超出2EV。这样的场景,通常拍出来的照片都会很漂亮,因为大片的暗部区域中的局部亮光是很引人注目的,主题能够得到很好的突出,如图3。

 

图3: 如果要突出暗背景下的物体,也需要减曝光

曝光值

  传统相机控制曝光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个是调节快门速度,另一个调整光圈大小。数码相机上增加了第三种途径:调整感光度。其实传统相机也能够通过更换胶卷来改变感光度,只是没有数码相机那样随心所欲而已。

  我们使用最多的控制曝光的途径仍然是快门速度和光圈,前者是指相机快门打开的时间,时间越长通光量就越大,时间增加一倍通,光量也增加一倍。光圈则是镜头内通光口径与焦距值的比值,光圈值的标注方式为:1:1.4、1:2.0、1:2.8、1:4.0、1:5.6等等。通常我们都把前面的“1:”略去,而只标1.4、2.0、2.8等等,其实1.4的光圈要大于2.0,2.0又大于2.8。由于通光量的与口径的平方成正比(圆的面积与直径平方成正比),于是1.4光圈的通光量恰好是2.0的二倍,2.0光圈又是2.8光圈通光量的二倍。

  曝光值(Exposure Value),也就是由快门和光圈共同决定的一个数值,快门速度恒定,光圈每增大一档(2.8到2.0即为一档),曝光值就增加一倍,通常又叫做+1EV。同样道理,固定光圈不变,调整快门速度,也能起到调整曝光值的目的。如果反向同时等幅调整快门和光圈,就能够保持曝光量不变。
  
  如何正确曝光,我们已经基本讲明白了。不过,曝光正确的照片并不一定就是好照片,摄影这门学问,那是相当的深,其实就测光本身,还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矩阵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等等,这属于进阶内容,我们以后再讲。现在我们需要做得就是练好基本功,多拍多看,俗话说——拍片过万张,曝光如有神。到后面丁老师的风光摄影和刘老师的人像课程中,更多的控制曝光的技巧将会被进一步介绍,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