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水务局地址:小学英语口语的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5:45:57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能将英语作为口语交际的工具。小学英语口语交际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心理素质、语言环境、班级人数多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低效的问题。为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开口能力,更好地掌握外语这个交际工具,我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关键词】英语口语 教学现状 教学形式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学习实用的口语知识,可以应对工作、商务、出国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作为现代都市人,我们没有理由回避或者拒绝学习英语口语,反而应该尽早学习,掌握多一门技能,这对于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十分有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这门交际工具呢?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落后于知识接受能力,很多学生学习了多年的英语却不会用口语表达,或口语表达的内容有限,缺乏英语交际能力。

一、小学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词汇量的贫乏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能力。学生所学的词汇、句型、功能项目都很有限,其语言输出的范围当然也只局限于其学习内容。由于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很有限,出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或说不清楚的现象。可能教师在课上所说的很多东西都不明白,或者是一知半解,从而有可能对英语失去兴趣。

(二)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
消极性焦虑是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较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导致消极性焦虑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无自信和怕出错。有些学生心理素质,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内心焦虑紧张,因此错误百出,越失措就越是惧怕,担心自己会说错,会遭人耻笑。由于这种自卑心理,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差,语音、语调不标准,在口语表达上常被动地坐在座位上,避开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渐渐就失去了口语表达的愿望。

(三)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样,要想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必须要在好的语言环境中多练。但由于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生活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他们见到外国人并能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非常少,在他们的生活中,爸爸妈妈也少有能用英语与他们对话的,所以课堂外,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即便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和氛围,不能引导学生大胆说、大胆练,学生也不容易主动积极地参与。如此一来,拳离了手,曲离了口,就练不好了。

(四])学生人数较多
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及追求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是大班教学,每班少则四十多名学生,有的甚至达到五六十名学生,这给教师组织口语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表现,也很难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表现而给予及时指导。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口语交际水平的两极分化:自觉性好的学生能有效利用口语交际的时间,积极操练,拿不准的及时问老师,口语交际水平在操练中得到快速提高;自觉性不好的学生很容易趁机放松大脑上课的状态,思想开小差,或者两人悄悄地讲闲话,结果是下课后什么也不会说。

二、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考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尝试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口语训练为重点,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开口,在掌握词汇、句型及语法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发展个性。下面就此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多方面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教师在上课时可放慢语速,配合动作、表情或适当的解释,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渐记住老师的一些简单的课堂教学用语,逐渐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应该坚持听说领先原则;加强读音规则教学,培养学生的拼写能力;通过实物、情景教学的方式讲解词义,使他们把英语单词和其所指的事物、情景联系起来,以加深记忆。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英语单词的语音、拼写、意义等几个方面积极地吸收词汇,从而达到掌握词汇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消除焦虑,不断增强口语自信心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成为“成功者”。教师不要期望学生能说得十分准确,要允许学生犯错,对学生的错误要采取宽容、耐心的态度,切不能因急于纠正他们的错误而使他们失去信心。在教学中,我还有意识的多给那些想说又不敢说的同学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中增强信心,从而激起对更大成功的追求。

2、给予鼓励,切实提高口语积极性
根据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积极地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以鼓励为主,为学生营造宽松、快乐的英语学习氛围。对学生表扬,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表扬和鼓励,尤其是一些不敢开口的学生。只要他开口说了,就要给予鼓励,有一点进步,就给予表扬。在课堂上,鼓励性的话语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的积极性。

(三)创设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
1、用英语上课,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小学生学习英语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小学生对教师用英语讲课有一种新鲜、好奇感,他们会不时流露出茨慕、敬仰的神情。开始他们听不懂、不习惯,教师可配合动作、表情或适当的解释,尽量避免用汉语,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之中,逐渐记住老师的一些简单的课堂教学用语。比如说,老师手指黑板说:Look at the blackboard 。学生就会明白这是黑板,老师拿起课本,边做翻书动作边说:Open your books.学生就理解了其含义,随即打开课本。老师紧跟着说:Turn to pages.诸如这些,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们运用到学习中,提高了口语能力。

2、联系生活,创设情景会话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喜好,及时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话题包括时事新闻,社会热点,个人爱好、崇拜等,以此作为课堂上口语训练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积极投入到口语训练中。
例如,在操练有关人物国籍、语言的句型Where does she/he from? She/He comes from…及Does she/he speak …?Yes…/No…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
Name Country Language Hobbies


然后我在Name一栏分别填上Yao Ming(姚明),Jay Chou(周杰伦),Bill Gate(比尔盖茨),David Beckham(贝克汉姆)& Madame Curie(居里夫人)等世界名人,要求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人物,按表格中的内容展开讨论。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男同学们眉飞色舞谈论起篮球明星Yao Ming,足球明星avid Beckham,女同学们则热衷于谈论Jay Chou。而对于Bill Gate和adame Curie,一些同学不太熟悉,我就鼓励他们用英语向别的同学提问。
原本枯燥的句型操练,由于选择了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进去,语法句型得到了巩固,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开阔了眼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创设课外英语学习气氛,拓展英语学用渠道
教师要尽量挖掘课本的知识内涵,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新激趣,激活学生心智,将外语课堂变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智育能的天地。例如在学习I like…,I don’t like…来表达对各种食品喜好的句型时,让学生学会礼貌地用Would you like…?询问别人对食物的需要,并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三餐之食。我从语言功能出发,就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地补充了大量的西方食品,如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pizza(比萨)等西餐名称,以及中餐中常见的豆浆、油条、大饼等日常用词,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还经常变换座位形式,让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接触更多的同学,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表达交流。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交际形式)的真实性,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极好的感受效应。

(四)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组织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我们农村小学大班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①交流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为主。虽然缩小了展示范围,但扩大了训练的广度,从而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机会。②允许学生自由搭配。由于小组成员都是平时“圈子”里的小伙伴,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没有心理障碍,真正做到了相互启发、帮助,口语训练也就落到了实处。),使大班教学“小班化”。在开展各种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合作的有效性,不能使之流于形式教师要对各小组发出明确的合作学习指令,在让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中获得有效帮助和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督,这样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充分练习语言和表达思想的机会。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口语能力差会使你不敢与人对话,从而无法交流。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学要遵循交际性原则,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中学习、使用语言,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9
2.龚海平.《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年第四期
3.李红霖.《浅谈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桂中英语教师发展网,2005.
4.周玲.《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南平师专学报,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