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天津大厦单位:【引用】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0:49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10

1.后庭花释义一:花名。鸡冠花的一种。【出处】宋·王灼 《碧鸡漫志》卷五:“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寸,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目曰后庭花。”释义二:花名。雁来红的异名。【出处】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九引明·朱橚 《救荒本草》:“后庭花,一名雁来红,人家园圃多种之……其叶众叶攒聚,状如花朵,其色娇红可爱,故以名之。” 释义三:乐府清商曲,吴 声歌曲名。【出处】唐·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为教坊曲名。本名《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制。其辞轻荡,而其音甚哀,故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这个典故出自《陈书.列传.后主沈皇后》。南北朝时期,陈国国君后主陈叔宝于公元584年在光照殿前,建造起临春、结绮和望仙三楼阁。陈叔宝住在临春阁,张贵妃住在结绮阁,龚贵嫔和孔贵嫔住在记仙阁。这三座楼阁,都用架空的平道相通,可以直接往来,陈后主每次召宾客与贵妃在一起游乐、饮酒,就叫来各个贵人以及有才学的宫女和狎客在一起作诗,互相赠答。从中选出特别艳丽的诗作,当做歌曲的词,再配上新的曲调,挑选一千多名长得漂亮的宫女,命令她们学唱。

学会后,再分队轮流演唱。他用这样的形式来享乐。陈后主编的新曲子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其歌词大概的意思,都是称颂张贵妃和孔贵嫔姿色美丽的。由于陈后主昏淫无道,使张贵妃与孔贵嫔的权势很大,气焰威逼朝廷。朝廷中文官武将,也不得不顺从她们的意向。而那些个宦官以及靠阿臾奉承度日之人,更是内外勾结,公开行贿受贿,奖赏与处罚也没有什么标准。结果国家的政纪、法纪全乱套了。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历代帝王败国亡家的预兆(先兆),故此曲被喻为“亡国之音”。

2.杖头百钱:晋人阮修,字宣子,常独自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以便独自畅饮。后人因称买酒钱为“杖头百钱”,或省作“杖头钱”、“ 杖钱”。如唐骆宾王《冬日宴》“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即用此典。

3.青蚨飞来:亦称“母子青蚨”。【出处】谷子敬《城南柳》:“皆因我襄里缺青蚨。”青蚨:传说中的虫,比喻金钱。比喻花出去的钱又回来了。传说古代一些不法商人利用青蚨母子永不分离的特点,抓大量的青蚨,把它们母子分开,分别取它们的血涂在钱上,然后将涂有母蚨的血钱放在家里,把涂有子蚨血的钱拿出去买东西。一到晚上那涂有子蚨血的钱会自动飞回来的。

4. 文不加点:最早语见萧统《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祢衡,汉末文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长于文章辞赋,文采斐然。但他为人恃才傲物,喜讥嘲权贵。曹操、刘表都接受不了他,把他转送至江夏黄祖处作书记官。任内,读到蔡邕所作碑文,过目不忘,事后默写,一字不误。此事深受黄祖之子黄射敬佩。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一只。祢衡应黄射之请,于江夏黄祖公堂上即席作《鹦鹉赋》一篇,援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这里是形容祢衡写《鹦鹉赋》时虽下笔千言,但瞬间一挥而就。“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对于此成语,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容易理解成“文章没有标点”,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成语的意义是指文章水平极高,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5. 曳白:(1)卷纸空白,只字未写。谓考试交白卷。(2)比喻白色的云气或江水等。 科举时代,交白卷被称为“曳白”。《新唐书·苗晋卿传》载:唐玄宗天宝二年,中书舍人苗晋卿主持考试,从近万人中录取了六十四人。第一名张奭,原本是个花花公子,不学无术,这次竟然独占鳌头。原因无他,其父御史中丞张倚是玄宗的宠臣。玄宗为了平息众怒,亲自主持复试。复试时,张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结果,张奭被除名,苗晋卿和张倚也遭贬。这便是“曳白”的来历。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曳白者不乏其人。明代崇祯年间最后一次会试,有个名叫顾恒的人前去应考。他进场拿到考卷后,搜索枯肠,什么也写不出来。临到离场时,他在号舍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八千举子尽元魁,我亦随行挨进来;苦恼文章逐兄答,囫囵题目没头猜。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灯签不住歪;我弟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1974年,有一个人因考试交白卷而成为英雄。此人名叫张铁生,在辽宁兴城县插队务农,被推荐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在考物理化学时,他只做了三道小题目,其余一片空白。自知录取无望,张铁生便在试卷后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每天劳动,没有时间复习功课,并流露出对当时教育制度的不满。这封信被当时辽宁省的领导发现,认为张铁生是个敢于反潮流的勇士,大加赞赏。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还加了编者按:“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随后,《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这一年,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年,张铁生平步青云,成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同年8月,他又被任命为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不过好景不常,文革结束后,张铁生被判处有期待刑15年,直到1991年才刑满出狱。

6. 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出自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赤辟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从此,“掉书袋”的称号就流传下来。

7.竹苞松茂:出 处 《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毛传:“苞, 本也。”孔颖达疏:“以竹言苞,而松言茂,明各取一喻,以竹笋丛生而本穊,松叶隆冬而不彫,故以为喻。”此诗以“竹苞松茂”喻根基稳固,枝叶繁荣,后多用作新屋落成或向人祝寿时的颂词。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

8.吉梦兰兆:古代传说,春秋时郑文公有贱妾,名燕佶,梦见天使给予兰花一枝,后生穆公,名之曰兰。后遂以“梦兰”或“兰兆”喻怀孕生子的吉兆。如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 即用此典。

9.旧雨今雨:出处:唐·杜甫《秋述》:“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原意是,旧时,每逢下雨宾客也来,而现在一遇雨就不来了。后以“旧雨新雨”代指老友新交。

10. 孟嘉落帽:【出处】:《晋书·孟嘉传》:“有风到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孟嘉,东晋大将桓温麾下的参军,《晋书》有传。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载:孟嘉为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装。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东晋初年,中书令庾亮出镇江州(今九江),闻当地才子孟嘉之名气,召他为从事,佐理军务。有一次庾亮的朋友太傅褚裒过访江州,庾亮设盛世宴招待,遍请江州大小官员及名人贤士作陪。褚裒也久闻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谋面。便问道:“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斯时,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离主位和客位都比较远,在一个不起的角落里。庾亮有心试试老朋友的眼力,便笑道:“他今天在座,你看看能否认出他?”褚裒扫视全场,拈髭略一沉吟,指着远处的孟嘉道:“若非在下老眼昏花,这位气度不凡、与众不同的后生,大概是孟才子吧!”庾亮见老朋友能在衮衮诸公中一眼认出孟嘉,十分高兴,从此更加器重孟嘉了。庾亮死后,征西大将军桓温继任江州刺史,他见孟嘉待人谦逊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为参军。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桓温的四个弟弟和两位外甥都列席。当时大小官员都身着戎装。山上金风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阵无头风扑面吹来,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举杯痛饮。桓温见了,暗暗称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又过了很久,孟嘉起身离座去上厕所。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咨议参军太原人孙盛写了一张字条,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写好后让桓温过目,桓温觉得很有趣,想乘酒兴调侃奚他一番。便把纸条压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时,才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但却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条看了一遍,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后遂用“龙山落帽、孟嘉落帽、孟嘉帽、参军帽、落帽参军、风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或借指具有这种气度的人。李白《九日龙山饮》诗:“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辛弃疾《玉楼春》词:“思量落帽人风度,休说当年功纪柱。”康与之《重九词》:“落帽孟嘉寻箬笠,漉巾陶令买蓑衣。”辛弃疾《念奴娇·重九席上》词:“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皆用此典。

11. 春兰秋菊:出 处《楚辞·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专长,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有“倩影英姿皆入品,春兰秋菊尽含芳”联,倩影英姿皆入品,是说婀娜的影子和美妙的姿态,都可以是上档次的(入品),都可以欣赏,春兰秋菊尽含芳,是说春兰、秋菊都饱含芳泽。

12.月下老人指媒人。【出 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三折:“你权做个撮合山主亲的月下老,俺两个衔环之报,成就了碧桃花下凤鸾交。”正是一对佳人才子。虽在海外,也是一国驸马,富贵无穷。况天缘是月下老人赤绳系定的,不必多疑。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月下老人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又称“月老”。据沈复《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开非烟非雾中。”我国不少地方都有月老祠。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记载:唐朝韦固路过宋城,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婚姻簿子。具体中国古代月下老人的传说是: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13. 为人作嫁: 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线刺绣,给别人做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其【出处:】唐·秦韬玉《贫女》诗: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4.一日三秋: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出自】《诗经·王风·采莲》诗:“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首诗是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他们两个人常常一起去山上采草药,因为常常见面男子觉得那女子很温柔,女子觉得男子很体贴,都很喜欢对方。如果他们一天没有见到面,就会觉得好像经过三个月那么久,一天没有见到面,就好像分开了三个秋天,一天没有见到面,就好像分开了三年一样,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对人思念殷切。所以后来的人就把“一日三秋”这四个字,表示很想念对方的意思!

15.掷果盈车: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出处: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意思是说:潘安人长得很美,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才比宋玉,貌似潘安”,这样的夸赞对每一个男人来说,都是莫大的称赞。西晋时,号称“中国第一美男子”的潘安是河南人,虽然他的容貌现在尚无法复原,但据史书记载,他的容貌即使不算倾国,也算是倾城,由于他出众的美更是演绎出了很多故事、典故。令人艳羡的是,这名美男子不仅有貌,而且有才。在历史上,他是与陆机齐名的文豪。在感情上,他更是一生只爱老婆杨氏,而这也正是他成为众多女子梦中情人的重要原因。潘安之美倾动全城。“他有非凡人气,一生爱美成癖,不折不扣的才子;他出世又入世,眉目如画的美男子,春风得意,时代的万人迷。”这是一首歌的歌词,由好男儿李熠霖演唱,歌名就叫《潘安》,也就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那么潘安究竟有多美?潘安之美在正史上亦有多处记载,如《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文心雕龙》中写道“潘岳,少有容止”。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潘岳长得太俊美了。他年轻时,拿着弹弓,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女孩子们见了他,都不由得围着他。而老女人们见了他,就用水果投掷他,这样,当潘岳回家时,总是满载而归,这就是著名的“掷果盈车”的来历。这里的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他表字安仁,全名应是“潘安仁”。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利锁说,古代文章比如骈体文和诗歌,为了对仗押韵、省字,把仁字给省略了。而民间说法则是,因潘安曾侍奉中国历史上最丑最荒淫最无耻的皇后贾南风,德行操守愧对“仁”字,因此后人省略一字,称为“潘安”。中牟县史志办的王曜卿曾考证,历代诗词中,首次使用“潘安”者是唐代杜甫的《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卫玠(公元285~312年)是和潘岳同时代的另一个美男子,因此,可以断定这里的“潘安”就是潘岳;在说唱文学里,首次出现“潘安”之名的则是唐代的《敦煌变文》;戏剧中使用“潘安”更晚。潘安小名檀奴,因为他长得美,在后世文学中,“檀奴”、“檀郎”、“潘郎”等都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韦庄写了一首《江城子》词:“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也提到“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李后主的词《一斛珠》中言道:“嚼烂红苹,笑向檀郎唾。”

让人喷饭的是,在《晋书》中还记载了两个丑才子的小故事。一个叫张载,也是名重一时的文学家。他“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另一个人叫左思,“左太冲(即左思,字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一个被人扔砖头瓦块,一个被人吐唾沫,结果这两人都“萎顿而返”。看来,爱美之心,从古皆有。

16.生桑梦:出自《益都耆旧传》:“(何祇)尝梦井中生桑,以问占梦赵直,直曰:‘桑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祇笑言‘得此足矣。’……年四十八卒,如直所言。”“桑”又写作“桒”,可破解为四十八,果然何祇在四十八岁死亡。后比喻人将要死。元陆友仁《哭季弟》:“不图十日后,竟应生桑梦。”

17.蒹葭倚玉树jiān jiā yǐ yù shù :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芦苇靠在玉树旁。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也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蝗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元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典故说的是:三国时期,黄门侍郎夏侯玄一表人才,有玉人之称。他自视甚高,很有傲气。驸马都尉毛曾相貌丑陋,令人生厌,他凭着自己的姐姐是皇后经常找机会接近夏侯玄,他们坐在一起人称为蒹葭倚玉树,夏侯玄十分不满,魏明帝因此而降他的职。玉树指传说中的仙树或珍宝制作的树,比喻品貌之美。此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

《魏志》记载当时夏侯玄深以与这么个无貌无德无才的人同座为耻,不高兴的神色溢于言表,明帝看到后很不高兴,马上就贬了夏侯玄的官。夏侯玄,字太初,天生英明俊朗,博学多思,好谈《老》《庄》,少负盛名,与何晏,王弼二人共称正始名士并一同首开魏晋南北朝300年清谈之风,做为士林领袖夏侯玄还与诸葛诞(诸葛亮堂第),李丰,司马师等名震当时的菁英才俊所交好,一群青年人整日在一起吟风弄月,抚琴吹瑟,谈天说地,世人无不为之倾倒。这么说来也难怪夏侯玄这么老大不高兴了,皇帝安排了这么个无论长相,才学,声望都与其相差甚远的毛曾与之同列,无疑大大刺伤了他名士的自尊心。(魏晋名士大都是很清高很自恋的)当然这件事最倒霉的还要数国舅毛曾,光非但没沾到,还被遗笑万年,蒹葭倚玉树这一典故常常被后世用来形容一美一丑天差地别不能相比。在这则故事中发难的魏明帝曹睿其实也是个天姿英秀的玉人,其母甄洛相传便是让曹植魂牵梦绕的洛神,对于她的外貌曹植的《洛神赋》歌云:“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母亲如此惊鸿蔽月,儿子自然也超凡脱俗,《魏志》记载曹睿风姿挺拔,面目俊朗,长发垂地,是个不折不扣的贵族美少年。至于曹睿为何老是刁难何晏,夏侯玄,则只能说明当时社会对男子仪容的重视,连皇帝都不能免俗,要处心积虑的打击竞争对手。

18. 南柯一梦:南柯,南面的大树枝。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19.黄粱梦: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记载,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成熟,所以称黄粱梦。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黄粱梦》元·马致远作(为马致远与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合著,各作一折)。取材于唐.沈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岩进京赶考,客店烧黄粱饭之时,他梦中经历荣枯变幻,终于醒悟而成仙。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吕岩(洞宾)进京赶考途中,在邯郸道一客店里休息,店家为他煮黄粱饭。钟离权奉命前来度化他,他却迷恋尘世功名,坚决不肯修道。倦睡之后,吕岩在梦中过了十八年,与高太尉之女翠娥结为夫妻,有一双儿女。他奉命征讨外出一年间,妻翠娥与魏尚书之子魏舍有私情。此时恰巧吕岩因卖阵受钱私自回家,撞破私情,欲杀翠娥,为院公劝阻。朝廷因其卖阵受钱,本欲将他斩首,后改为发配穷远之地,途中解差将他及其一双儿女释放。三人风雪之中迷路,得一樵夫搭救,指点他们去一草庵之中讨些吃食。不幸一双儿女被一壮士摔死,吕岩自己也被壮士持剑追杀。正在此时,吕岩从梦中惊醒,而客店为他做的黄粱饭还没有熟,吕岩这时才知梦中高太尉、院公、樵夫和壮士都是钟离权所化,省悟到“人生如梦,万事皆空”,于是断绝了酒色财气和人我是非之念而得道成仙。《黄粱梦》全名《开坛阐教黄粱梦》或《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戊集本、《古今名剧选》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现在的黄粱梦吕仙祠是河北省著名文物古迹和旅游胜地,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位于邯郸市北十公里处的黄粱梦镇。黄粱梦吕仙祠是依据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而建,明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始建于北宋初期,是华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千年古观。“黄粱美梦”成语故事和毛泽东诗词“一枕黄粱再现”均出于此。

20.蕉叶覆鹿:这个典故还得从《红楼梦》三十七回说起。话说探春、宝玉和黛玉要起一个诗社,取名“海棠社”李纨提议大家把姓名改了,各自取一个别号,这样才显得脱俗。探春是诗社的最早发起者,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黛玉一听,笑道:“你们快牵了她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听了不大明白,黛玉说:“古人曾云蕉叶覆鹿。她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看了这个故事,使人不禁莞尔,想来潇湘诸人真是好雅趣!而说起“蕉叶覆鹿”,还真有些来历,它最早见于《列子?周穆王》。传说郑国有个人在山上打柴,看到一头受惊的鹿,他赶上去把它打死了,但又恐怕别人看见,慌忙把鹿藏在一条干沟里,上面盖了些柴草(“蕉”同“樵”,即薪)。樵夫很高兴,过了一会儿,他重新回去,却找不到藏鹿的地方了,以为是做了场梦,还沿途向人说起这件事。有个人在一边听到了,就照他的话找到了那头鹿,回到家后,对妻子说:“刚才有个樵夫梦里打死一头鹿,却忘了藏鹿的地方,现在鹿却被我找到了,他果真做了个好梦呀!”妻子说:“恐怕是你梦见樵夫得到一头鹿吧!难道真有那个樵夫吗?现在你真的得到了一头鹿,我看你是做了一场梦吧!”这个人说:“反正我已经得到这头鹿了,还管什么他做梦我做梦呢!”失去鹿的那个樵夫回到家后,似乎不甘心,夜里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真的梦见了藏鹿的地方,还梦见了找到鹿的那个人。第二天,他根据梦中所见,找到了此人。但那个人不承认,于是两人吵起来,告到法官那里。法官对樵夫说:“你起初真的得到了一头鹿,但又说是做梦;真的做梦见了鹿,又妄说是事实;他真的拿了你的鹿,你又同他争鹿。他老婆又说是做梦认取了别人的鹿。可见没有人真的得到过鹿,既然这样,这头鹿你们就一人一半吧!”

  中国成语故事在关梦的典故很多,比如“庄生梦蝶”,“南柯一梦”,“一枕黄粱”;李白“梦笔生花”,曹操“梦中杀人”,如此等等。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我想它跟中国古人向来的人生情怀有着较大的关系。但两个人为了一个梦而去打官司,倒是亘古未有,闻所未闻。看了这个故事,不免让人感叹人生得失无常、世事变幻!后来郑国的国君听了法官“蕉叶覆鹿”这个断案,笑道:“嘻!大概法官也在做梦给人分鹿吧!”真所谓花非花,雾非雾,梦非梦。黛玉姊妹间原本一句玩笑的戏谑之语,却引出一个并不轻松的关于人生的哲学命题。白居易还曾有过《疑梦》诗:“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